社会心理学ppt课件_第1页
社会心理学ppt课件_第2页
社会心理学ppt课件_第3页
社会心理学ppt课件_第4页
社会心理学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心理学,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刘学兰1009183253,.,2,参考书目,1、郑雪,社会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2、金盛华,社会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章志光,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4、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美阿伦森,社会性动物,新华出版社,2001年,.,3,社会心理学精品译丛,自我决策与判断亲密关系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社会认知:洞悉人心的心理学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社会冲突社会心理学之旅社会心理学纲要社会认知:从大脑到文化,.,4,2000年,美国科学院组织了一批著名的学者讨论人类的未来科学究竟有哪些,他们的结论是NBICS(纳米生物信息认知社会)NBICS:纳米技术:消弭了自然的和人造的分子系统之间的界限信息科学:导向更加自主的、智能的机器生物与生命科学:通过基因学和蛋白质学来延长人类的寿命认知和神经科学:创造出人工神经网络并破译人类认知社会科学:理解文化信息,驾驭集体智商,.,5,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就缺乏社会性的个体,要么是低级动物,要么就是超人。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野兽就是上帝。亚里士多德,.,第一讲绪论,.,7,本讲大纲,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社会心理学的学科体系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8,一、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了解自我,完善自我了解他人,建立关系了解群体,有效管理了解社会,适应环境,.,9,了解预测控制,自我他人群体社会,心理行为,.,10,下列动作所蕴含的心理意义,.,11,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社会情景中的个体或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与社会互动的一门心理学科。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社会互动,.,12,社会情境,社会心理(内隐),社会行为(外显),.,13,三、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霍兰德,1976)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实证分析启蒙期形成期确立期,.,14,两个重要年代,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社会心理学的教科书,标志社会心理学的诞生。1924年,F.奥尔波特出版社会心理学,标志实验社会心理学的诞生。,.,15,(一)哲学思辨阶段,时间:古希腊到19世纪上半叶特点:根据哲学思辩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主要研究:“人性”,.,16,(二)经验描述阶段,时间: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特点:经验描述理论源泉:3大理论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标志事件:1908社会心理学出版,.,17,(三)实证分析阶段,时间:20世纪20年代开始特点:从描述转向实证;从定性转向定量;从纯理论转向应用。标志事件:1924,F.H.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出版1931年,墨菲的实验社会心理学出版,.,18,F.Allport的“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连锁联想删去元音转换透视乘法运算写批驳文章,.,19,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生物学取向心理学取向社会学取向文化人类学取向,.,20,.,21,五、社会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基础社会心理学应用社会心理学,.,22,基础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内容,社会认知:社会知觉、社会印象、行为归因等。社会态度:态度的结构、形成与改变等。人际关系:人际沟通人际吸引亲密关系爱情社会行为:侵犯行为、利他行为、合作与竞争等。团体心理:团体凝聚力、团体领导者、群体决策等。社会影响:从众、服从、社会助长、社会惰化。大众心理:时尚、流言、舆论、骚乱、恐慌等。文化心理:文化变迁、民族性格、文化差异、中国人本土社会心理学研究,.,23,应用社会心理学的主要领域,教育社会心理学管理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环境社会心理学,.,24,六、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途径与方法,个案研究:谈话、观察、作品分析等相关研究:调查、测量、统计分析等因果研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现场研究,.,25,个案研究: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去研究社会心理。先广泛收集资料,再对个案(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进行定性描述。相关研究:运用测量和统计的方法,考察一组被试的两个或多个变量的定量关系。因果研究:严格控制条件,系统操纵自变量,以期导致因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作出因果性的结论。现场研究:研究者亲临现场,对被试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26,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原则,被试自愿参加。接近真实生活。有利的实验设计。研究必须重要而且设计完善研究要尽可能减少欺骗措施的运用研究要尽可能减少对被试的不利影响被试自愿终止。充足补救。,.,第二讲社会认知,.,28,本讲大纲,社会认知概述对自我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对群体的认知归因,.,29,一、社会认知概述(一)含义,社会认知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自我、他人或群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进行感知、判断、评价、推断和解释以作进一步反应的过程。,.,30,(二)社会认知的策略,认知吝啬鬼通过最小限度的观察作出社会判断以尽量节省时间和加工资源。“启发式判断目标明确的策略家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认知加工策略,.,31,启发式判断,可得性启发根据获取信息的容易程度来判断。代表性启发与记忆中的典型事例进行类比,根据两者的相似性来判断。定点调整启发把起始值作为判断的出发点,而且随后的调整会尽量与这个起始值接近。,.,32,可得性启发的偏差,显著性:信息的显著性决定着人们是否注意它,以及对它的注意程度。(Taylor的实验。)自我中心偏见:人们认为自己对共同努力的成果所做的贡献比他实际做的要多,即人们在合作中会高估自己的贡献。信息通达性:搜索的难易程度。回忆内容or回忆的难易程度?,.,33,回忆12/6个自信/不自信行为的参与者对自己自信性的评价(Schwarz,1991),.,34,代表性启发的偏差,忽略先验概率(基础比率)忽视样本大小合取谬误,.,35,忽视先验概率,思考下列问题:老王是一个矮个子、害羞的男人。他对唐诗宋词非常着迷,也喜欢阅读明清小说。孩提时代,他常常受到同学的欺负。你认为老王更有可能是一个:A农民B古典文学学者,.,36,合取谬误,思考下列问题:琳达,31岁,单身,坦率直言,性格开朗。她的专业是哲学,当她还是学生的时候,就非常关注社会公正问题,并且参与过反对核武器的游行。你认为琳达更有可能是一个:A琳达是一个银行出纳员B琳达是一个银行出纳员,同时也是一个活跃的女权主义者,.,37,(三)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1、认知者因素:兴趣、动机、需要、价值观、知识经验、情绪、个性等。2、认知对象因素:对于认知者所具有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的大小;是否具有“突出信息;认知对象自我表露的愿望与水平。3、情境:认知对象与情境的协调性,.,38,自我的分层(Z.RubinFreedman,1981)他人评价是否增强动机?1、活动者觉知评价的程度2、评价者的身份和态度3、活动者的年龄和个性,.,187,(三)社会惰化,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和社会干扰的区别?拉绳实验(Ringelman,1880)单独3人组8人组平均拉力KG635331,.,188,有关的元分析为社会惰化现象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杰克逊等人(J.M.Jackson&K.D.Williams,1988)总结了49个有关社会惰化的研究,涉及被试超过4000人,结果表明(见图5-3),共同完成任务时的群体规模越大,个人所做的努力水平也越低。当群体规模达到8人时,个人的努力程度仅为单独工作时的80%。在一定范围内,群体规模增大,个人努力水平还在继续下降。,.,189,.,190,元分析(meta-analyses):对不同的研究结果进行定量统计分析的方法,避免研究人员的先入为主,以确保研究分析的客观性。,.,二、从众、服从与顺从,.,192,(一)从众,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193,1、从众的原因,相信他人心理寻求安全心理忠于集体心理,.,194,2、从众的实验研究,Sherif(1935)的游动错觉实验Asch(1956)的线段判断实验知觉歪曲判断歪曲行为歪曲,.,195,S.Asch从众实验,xabc标准线段比较线段,.,196,从众行为的年龄差异,.,197,3、影响从众的因素,群体因素群体的规模群体的一致性群体的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198,.,199,个体因素知识经验个性特征性别差异刺激因素刺激物的清晰性刺激物的内容文化因素,.,200,(二)服从,服从是指由于受到外界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外界压力:他人;规范,.,201,1、服从与从众的区别,压力来源不同发生方式不同造成后果不同,.,202,2、服从的实验研究,Milgram(1963):65%的服从到了最后。153045607590105120135150165180195210225240弱中强特强255270285300315330345360375390405420435450剧烈极剧烈危险XXXX,.,203,.,204,3、服从的原因,合法权力责任转移,.,205,4、影响服从的因素,命令者的权威性服从者的道德水平服从者的人格特征情境的压力权威的靠近程度受害者的靠近程度,.,206,(三)顺从,顺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要求做的倾向,即接受他人请求,使他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207,1、顺从与从众和服从的区别,顺从与从众的区别:顺从来自于他人的直接请求,从众来自无形的群体压力。顺从与服从的区别:顺从来自他人非强制性的请求,服从来自他人强制性的命令。顺从者与请求者之间没有规定性的社会角色关系,服从者与命令者之间有规定性的社会角色联系。,.,208,2、促进顺从的技术,登门槛技术:“得寸进尺效应”门前技术:“留面子效应”低球技术折扣技术过度理由效应最低要求启动策略,.,209,过度理由效应,是指附加的更有吸引力的外在理由会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当外在理由一旦替代了内在动机,行为就转向依赖外在理由的支持,内在动机就不再发生作用。,.,210,最低要求启动策略,提出一个很小的要求,使得对方基本上不好拒绝,然后利用个体期望维护自我良好形象的心理获得请求的成功,使个体产生顺从行为。最低要求启动策略最早在慈善捐助中使用,并且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例如,募捐者说:“哪怕捐出一分钱也是对我们的帮助”。,.,211,下列案例中用到了什么策略?,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有个饥寒交迫的穷人到富人家门口,对看门的仆人说:“你让我进去吧,我在你们的火炉旁烤干衣服就行了。”仆人认为这点要求不算什么,就让他进去了。然后这个可怜人请求厨娘借给他一口锅,以便让他“煮点石头汤喝”。厨娘很惊讶,“我倒是想看你怎样把石头做成汤”。于是她答应了。,.,212,穷人在路上捡了块石头,洗净后放进锅里煮,这时他对厨娘说:“可是,我总得放点盐吧?”厨娘又给她一点盐,后来又给些碎菜叶,甚至给了一点碎肉末。后来,这个穷人把石头捞出来,扔在路上,然后美美地喝了一锅肉汤。伊索寓言,.,三、侵犯行为,.,214,(一)什么是侵犯行为,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外显性伤害性有意性反社会性,.,215,(二)有关侵犯的理论解释,1、侵犯的生物观2、侵犯的本能论弗洛依德的本能论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3、侵犯的挫折观:挫折侵犯理论多拉德、米勒、伯克威茨等4、侵犯的学习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5、侵犯的认知观,.,216,侵犯的本能论,弗洛伊德的观点人有两种本能: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侵犯是死的本能的体现侵犯是一种破坏性行为洛伦茨的观点侵犯是一种本能侵犯是一种适应性行为,有助于物种延续,.,217,侵犯的挫折观,情绪状态侵犯线索直接侵犯侵犯挫折替代侵犯其他反应(如退缩、退行、固执等),.,218,伯克威茨的“武器效应”,武器效应(weaponeffect):侵犯行为的发生受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武器的存在能增强侵犯行为。,.,219,侵犯的学习观,侵犯是后天习得的,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过程予以改变或消除。学习的两条途径:强化观察和模仿解释了人类侵犯行为的多样性。,.,220,侵犯的认知观,侵犯源于认知加工偏差或认知能力低下。敌意归因偏差:在情境不明确的状况下,将对方的动机或意图视为有敌意的倾向。例如,将不明确的信息当成具有挑衅意义的信息,甚至误解信息本身的意义。,.,221,(三)影响侵犯的因素,情绪唤起:愤怒情境与侵犯性线索道德水平与自我控制社会角色去个性化媒体暴力温度、饮酒等与侵犯,.,222,去个性化(deindividuation),去个性化是指个人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个人在去个性化的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从而做出通常不会做的行为。,.,223,媒体暴力(mediaviolence),媒体暴力是指大众媒体传达的暴力内容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负性影响的现象。媒体暴力与侵犯性的关系宣泄说的观点:观看媒体暴力会降低侵犯行为学习论的观点:观看媒体暴力会增加侵犯行为媒体暴力对儿童的影响,.,224,媒体暴力对侵犯行为的影响,Philips(1983)考察了凶杀案与拳王争霸赛中的公开暴力之间的关系,比较了1973年至1978年18次重量级拳王争霸赛之后的预期凶杀率和实际凶杀率,发现凶杀案平均增加了7.29起。而凶杀案最高的增长产生于媒体宣传力度最大、收视范围最广的比赛(著名的阿里、弗雷泽之战)结束之后。这场比赛结束后,凶杀案增加了26起之多。,.,225,媒体暴力对儿童的影响,第一,媒体暴力影响孩子对暴力的认知。第二,媒体暴力引发孩子对暴力的模仿。第三,媒体暴力改变孩子关于暴力的态度。导致孩子对暴力的麻木,降低对暴力行为的恐惧以及对受害者的同情。第四,媒体暴力导致孩子对生命的漠视。第五,媒体暴力为孩子提供了侵犯性线索。,.,226,(四)侵犯的预防与控制,宣泄法惩罚法移情法消退法置换法认知干预去个性化的避免大众传媒的控制,.,四、利他行为,.,228,(一)什么是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分享、合作、帮助、同情等。助人行为:帮助他人的行为。利他行为:自愿帮助他人而不期望得到任何外部回报的行为。,.,229,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与利他行为,助人行为,利他行为,.,230,利他行为的特征,自愿性利他性无偿性损失性,.,231,(二)利他行为的原因,.,232,助人的决策过程,不是的不是的不是的不是的,是否意识到他人需要帮助?,我有责任去帮助他吗?,我的行动值得吗?,我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吗?,他不需要帮助,我没有责任,太冒险了,我并没有好处啊,恐怕我不知道怎么做,给予帮助,.,233,(三)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利他者:年龄、性别、人格、心情、内疚感被助者:年龄、性别、仪表、能力、是否受他人喜爱、是否与助人者相似、对困境应承担的责任。情境因素:自然情境与社会情境,时间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价值观、文化背景,.,234,内疚感、忏悔与助人行为(Carlsmith,1968),.,235,被助者外部特征对助人行为的影响,美国一家周刊请22岁的女明星莎莉以不同的形象出现在高速公路边举起“停车”提示牌,并在路边停着掀起前盖的抛锚汽车,看看需要等候多少时间才会得到帮助。结果如下:形象等候时间开过车辆数新潮少女(贴身背心加迷你裙)不到30秒行政人员(套装,眼镜,公文包)1分半钟62辆孕妇2分半钟100多辆笨拙的老年妇女5分钟200多辆嬉皮士(破牛仔裤,额头缠丝巾)15分钟后,350辆车过去,仍然没有得到帮助,.,236,相似性对利他行为的影响,M.Levine&K.Thompson(2004)的研究:在一场足球比赛之后,突然有一个球迷倒在地上,这个球迷穿着一方球队的衣服,在这种情况下,支持同一球队的球迷比竞争对手的球迷更愿意提供帮助。如果球迷没有穿任何表示其支持哪个球队的衣服,两个球队的球迷都愿意提供帮助。,.,237,(四)旁观者效应,随着旁观者人数的增多,利他行为有减少的趋势。即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产生的抑制作用。,.,238,拉塔内和达利的系列实验(B.Latane&M.Darley,1968,1970),紧急报警实验癫痫发作实验不幸女士实验,.,239,不幸女士实验,一个女实验员安排好被试填写问卷之后,穿过门帘到隔壁办公室工作去了。4分钟后,被试可以听到那位女士爬上椅子拿东西的声音,紧接着是尖叫和女士跌倒在地板上的声音。随后是女士痛苦的声音:“天哪,噢,我的脚我我搬不动它,我的脚脖子我没法拿开身上这些东西。”被试单独1人,70%会提供帮助;两个被试在场,40%会提供帮助;如果旁观者换成无动于衷的假被试,只有7%的真被试会提供帮助。反应时间的差异见下图。,.,240,旁观者数目对助人行为反应时间的影响,.,241,根据拉塔内的总结(1981),到50个研究比较了独自一人及与别人在一起时助人行为的不同。其中90%的研究都表明,独自一人时帮助别人的可能性更大。这是从近6000名被试中获得的结论。,.,242,旁观者效应的原因,责任扩散情境错觉评价恐惧角色期望,.,243,(五)利他行为的促进,培养移情能力强化与模仿提供榜样示范学习助人技能社会舆论与宣传,.,第六讲大众心理现象,.,245,大众心理现象是指利用传播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人们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心理现象。大众心理现象包括时尚、流言、社会舆论等。,.,246,一、大众心理现象的心理根源,暗示着眼于观念模仿着眼于行为感染着眼于情绪,.,247,(一)暗示,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人们对所接受到的某种信息迅速无批判地加以接受、并依此作出行为反应的过程。1、直接暗示2、间接暗示3、自我暗示4、反暗示:无意反暗示和有意反暗示,.,248,(二)模仿,有意或无意对某种刺激作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模仿是对暗示的反应。“模仿是暗示的对称方面”(孙本文)无意识模仿有意识模仿,.,249,塔尔德的模仿律,下降律:下层阶级模仿上层阶级的倾向。几何级数律:在没有干扰的理想状态下,模仿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先内后外律:先模仿本土文化与行为方式,再模仿外来文化与行为方式。,.,250,(三)感染,通过某种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实质上是情绪的传递交流。包括个体间的感染文艺作品的感染和大型开放人群中的感染。相似性是感染的基本条件:情境相似态度价值观相似社会地位相似,.,251,二、时尚,社会上广为流传或人们一时崇尚和效仿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包括广泛使用的语言、时兴式样、礼仪风格等。,.,252,.,253,.,254,.,255,(一)时尚的演变,阵热:一种零散的、短暂的时尚,在短时间流行又迅速消逝的生活或行为模式。时尚:相对持久且较为成型的生活或行为模式,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嬉皮士风格、都市青年的雅皮士风格、白领阶层的生活方式、新新人类的生活方式。时狂:是时尚参与者狂热而不理智的状态。,.,256,(二)时尚的制约条件,1、经济基础2、相对闲暇3、大众传媒4、社会文化:如公众的时尚意识,.,257,.,258,(三)时尚的特点,1、反传统性与入时性的统一2、立异性与求同性的统一树异于人:不如己者求同于人:胜于己者3、奢侈性与实用性的统一,.,259,(四)时尚的传播规律,1、扩散性:瀑布式传播与喷泉式传播2、周期性:循环往复的过程3、偏离性:在传播中与原型发生偏离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且匹帛。,.,260,三、流言,在社会大众中相互传播的关于人或事的不确切的信息。“流言,无根之言,如水之流自彼而至此也。”,.,261,(一)流言的传播条件,1、对某一事件普遍关注2、信息缺乏或正常渠道受阻3、不安和忧虑4、社会危机G.奥尔波特:流言强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