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第一章--概述_第1页
生物药剂学-第一章--概述_第2页
生物药剂学-第一章--概述_第3页
生物药剂学-第一章--概述_第4页
生物药剂学-第一章--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规律,主要研究药时变化规律,(1-6章),(7-15章),一、生物药剂学定义二、药物的体内过程三、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四、生物药剂学的发展五、生物药剂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一、生物药剂学的定义,2、学科定义,3、研究目的,4、剂型因素、生物因素及药效,1、生物药剂学的由来,生物药剂学是药剂学的分支学科,开端于1937年,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形成一门新型学科。20世纪50时代“化学结构决定药效”观点20世纪60年代以来,医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量临床实践的证明,人们认识到药物的疗效不仅与药物化学结构有关,而且受到剂型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1、由来,苯妥英钠胶囊中毒事件辅料:CaSO42H2O(表现治疗作用)乳糖(出现毒性反应)泼尼松片剂溶出试验崩解时限:均小于6min溶出速率:36min(临床有效)50150min(临床无效),1961年Wagner总结了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包括药物的剂型因素、生物因素,并在其综述中第一次提出”生物药剂学”一词,标志着生物药剂学的形成。,1、生物药剂学的由来,2、生物药剂学的定义,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3、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正确评价药剂质量设计合理剂型、处方、生产工艺(如:胰岛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4、药效、剂型因素、生物因素,药效指某药物及其制剂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毒性等方面的总体评价,剂型因素包括与剂型有关的各种因素,1)药物性质,化学性质:如酸、碱、盐、酯、络合物、前体药物等,即药物的化学形式及其化学稳定性,物理性质:如粒径、晶型、溶解度、溶出速率等,4、药效、剂型因素、生物因素,2)药物的剂型及其用法3)药物处方4)制剂工艺、操作条件、贮存条件,辅料的性质与用量,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4、药效、剂型因素、生物因素,剂型因素,生物因素1、种族差异指不同的生物种类及同一生物在不同地域和生活条件下形成的差异2、性别差异3、年龄差异婴幼儿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4、生理、病理差异健康与患病、妊娠及产后等5、遗传因素,4、药效、剂型因素、生物因素,二、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Absorption)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受吸收部位解剖学和生理学性质的影响(如:口服药物与经皮给药制剂的吸收过程不同)吸收过程决定药物进入体循环的速度与量,分布(Distribution)指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影响药物是否能到达与疾病相关的组织或器官,二、药物的体内过程,代谢(Metabolism)指药物在吸收过程中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也称生物转化化学结构1化学结构2如:普鲁卡因水解无效物,二、药物的体内过程,排泄(Excretion)指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代谢和排泄过程关系药物在体内存在的时间,二、药物的体内过程,二、药物的体内过程,各种给药途径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吸收,血液循环,结合型药物,游离型药物,代谢(肝脏),代谢物,排出体外,排泄(肾脏),分布,组织、器官,结合型药物,游离型药物,药物的体内过程,三、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与体内转运的关系,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溶解度,粒径,晶型,溶出速率,难溶性药物,不易从制剂中释放,溶出速率低,影响吸收,应改善其溶出速率,粒径小,比表面积大,与体液接触面积大,有利于吸收,稳定型、亚稳定型、无定型。其溶解度、溶出速度、密度、熔点均有所差异,溶解度分配系数渗透速率,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酸,碱,盐,前体药物,1、药物的理化性质与体内转运的关系,酸性药物在酸性条件下容易吸收,碱性药物在碱性条件下容易吸收,分子形式容易吸收,解离状态不易吸收,活性药物经化学修饰后得到,服用后在体内经过酶的作用,又转化为原活性物质,发挥疗效。,胃蛋白酶PH,剂型吸收过程生物利用度(如:硫酸镁的口服与注射)制剂处方溶出速率、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如:丸剂,基质不同导致溶出速率不同)制剂工艺溶出速率、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如:片剂生产中,挤出制粒与流化床制粒,药物溶出不同),2、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3、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胃漂浮制剂结肠定位给药,根据消化道各pH值,药物转运时间、酶与细菌对药物及辅料的作用,设计胃肠道给药系统,4、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命运为靶向给药系统设计奠定基础长循环脂质体,Doxorubicin,LipidMembrane(Phospholipid+Cholesterol),PolyethyleneGlycol,85100nm,微粒,体循环,被血浆调理素蛋白吸附,被网状内皮系统识别,被巨噬细胞吞噬,如何降低巨噬细胞对微粒的吞噬作用?提高微粒对靶器官的选择性?,对微粒表面剂型修饰,用具有特殊亲和力的载体,将药物输送到靶器官发挥作用。,5、研究新的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研究鼻黏膜中酶对药物的降解作用药物或辅料对鼻黏膜纤毛运动的毒性作用,研究角质层的成分对药物转运的影响采用各种方法增加皮肤对药物的通透性,鼻腔给药,经皮给药,6、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研究溶出速率测定方法如:改进溶出度测定装置、溶出介质等实验条件建立各种新给药途径体外实验方法建立模拟体内吸收的体外模型如:建立鼻腔给药、口腔黏膜给药、经皮给药等体外实验方法以及研究其合理性、实验结果的正确性,7、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四、生物药剂学的发展,(一)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分子量500氢键给体数5个氢键受体数10个logP值5.0(logP)指药物在正辛醇与水中的分配系数的对数值,(二)药物的吸收预测,“Theruleoffive”当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满足以下任意两项时,化合物在小肠中的吸收就差,传统给药方式:注射给药缺点:生物半衰期短,需长期反复给药,病人顺应性差非注射给药途径的新剂型口服给药新剂型非胃肠道黏膜给药系统(口腔黏膜给药、鼻黏膜给药、直肠黏膜给药、眼黏膜给药)肺内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皮下埋植系统,(三)多肽及蛋白类药物非注射给药研究,(三)多肽及蛋白类药物非注射给药研究,新剂型缺陷:生物利用度仍很低研究内容:考察影响多肽及蛋白类药物吸收的因素,寻找促进的方法,重点在如何提高多肽的生物膜透过性、抵抗酶降解。,是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在分子与细胞水平上解释制剂特性、体内处置过程,研究剂型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其主要内容包括6个方面,(四)分子生物药剂学,1、细胞培养模型在生物药剂学研究中的应用,(五)生物药剂学研究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测定药物的渗透性研究药物的转运途径和代谢研究主动转运过程中结构活性的关系评价被动扩散中最佳物理化学性质,1、细胞培养模型在生物药剂学研究中的应用,Caco-2细胞模型-人小肠上皮细胞,物理学和生物科学使生物药剂学进入细胞和分子水平电子显微技术、扫描隧道显微技术观察亚细胞结构,得到生物大分子的形象,可用来研究大分子药物和靶细胞的相互作用中子衍射方法研究药物分子在磷脂双分子层中的位置振动光谱研究生物膜与药物及其他膜外分子的相互作用用红外光谱(IR)、拉曼和红外光谱、NMR抗体与脂质体、药物和脂质体相互作用机理,通过原子力显微镜研究脂质体膜结构对药物转运的影响,2、生物物理实验技术在生物药剂学研究中的应用,微透析(MD)是一种在体取样技术,它以透析原理为基础,在非平衡条件下,灌注埋在多组织、多器官和体液中的MD探针,待测组分沿浓度梯度逆向扩散进入透析液,被连续不断地带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