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与诺贝尔奖专题讲座ppt课件_第1页
生物学与诺贝尔奖专题讲座ppt课件_第2页
生物学与诺贝尔奖专题讲座ppt课件_第3页
生物学与诺贝尔奖专题讲座ppt课件_第4页
生物学与诺贝尔奖专题讲座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学与诺贝尔奖,生物组钟碧瑾,.,每年的(12)月(10)日下午(4点半),在瑞典王国首都(斯德哥尔摩),都要举行一次世界性的盛会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TheNobelprize,.,TheNobelprize,诺贝尔,.,TheNobelprize,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不仅从事理论研究,而且进行工业实践。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遗嘱。在遗嘱中他提出,将部分遗产(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TheNobelprize,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于建行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恩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亦称“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项奖同时颁发。,.,诺贝尔一生事业成功,爱情失败,终生未婚,于1896年12月10号逝世于意大利的圣雷莫。遗言:“大笔遗产只会是阻碍人类才智发展的祸害(对于子女)如果除去必需的教育费用外,还另外留给他们许多钱财,只会奖励懒惰,从而阻碍他们的独立才干。”,TheNobelprize,.,TheNobelprize,诺贝尔奖的由来,.,我,签名人艾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经过郑重的考虑后特此宣布,下文是关于处理我死后所留下的财产的遗嘱:在此,我要求遗嘱执行人以如下方式处置我可以兑换的剩余财产:将上述财产兑换成现金,然后进行安全可靠的投资;以这份资金成立一个基金会,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在前一年中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将此利息划分为五等份,分配如下:一份奖给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发现或发明的人;一份奖给在化学界有最重大的发现或改进的人;一份奖给在医学和生理学界有最重大的发现的人;一份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最后一份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物理奖和化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颁发;医学和生理学奖由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颁发;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文学院颁发;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举产生的5人委员会颁发。对于获奖候选人的国籍不予任何考虑,也就是说,不管他或她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谁最符合条件谁就应该获得奖金,我在此声明,这样授予奖金是我的迫切愿望这是我惟一有效的遗嘱。在我死后,若发现以前任何有关财产处置的遗嘱,一概作废。,.,TheNobelprize,.,TheNobelprize,和平,文学,医学,化学,物理,诺贝尔奖为何下午颁发?,每次诺贝尔奖的发奖仪式都是下午举行,这是因为诺贝尔是1896年12月10日下午4:30去世的。为了纪念这位对人类进步和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在1901年第一次颁奖时,人们便选择在诺贝尔逝世的时刻举行仪式。这一有特殊意义的做法一直沿袭到现在。,经济,.,1901年12月10日第1届诺贝尔奖颁发,1、和平奖弗雷德里克帕西(FrdricPassy1822-1912)法国创立国际和平联盟和各国议会联盟2、和平奖琼亨利杜南(JeanHenryDunant1828-1910)瑞士创立国际红十字会3、化学奖范托霍夫(JacobusHendricusvantHoff1852-1911)荷兰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4、生理学或医学奖贝林(EmilAdolfvonBehring1854-1917)德国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5、文学奖苏利普吕多姆(SullyPrudhomme1839-1907)法国孤独与深思6、物理学奖伦琴(WilhelmConradR?ntgen1845-1923)德国发现X射线,TheNobelprize,.,TheNobelprize,2013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颁发,.,TheNobelprize,.,TheNobelprize,生物与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传统上一直是农学和医学的基础,涉及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医疗、制药、卫生等等方面。随着生物学理论与方法的不断发展,它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生物学的影响已突破上述传统的领域,而扩展到食品、化工、环境保护、能源和冶金工业等等方面。如果考虑到仿生学,它还影响到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这些新的研究领域帮助解决疾病、粮食、环境生态等问题。,.,TheNobelprize,生物学的贡献,.,TheNobelprize,与生物学最密切相关的奖:生理学及医学奖,.,TheNobelprize,其它相关的奖:化学奖、物理学奖,沃森(1928)美国生物学家;克里克(19162004)英国生物物理学家1953年沃森、克里克在英国物理学家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女)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于1962年获奖。,.,TheNobelprize,奥尔特曼(1939)美国化学家,切赫(1947)美国化学家,1978年和1981年奥尔特曼、切赫分别发现了核糖核酸(RNA)自身具有的生物催化作用,不仅为探索RNA的复制能力提供了线索,而且说明了最早的生命物质是同时具有生物催化功能和遗传功能的RNA,打破了蛋白质是生物起源的定论于1989年获奖。,.,这三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解答了细胞如何组织其内部最重要的运输系统之一细胞内囊泡交通的运行与调节机制,2013诺贝尔医学奖,.,.,.,约翰戈登(JohnGurdon),15岁的约翰格登在伊顿公学(Eton)求学时,数学、物理和生物的成绩排名都是靠后的,尤其是生物,在250名学生中排名倒数第一,因此他曾被同学讥讽是蠢蛋。,.,IbelieveGurdonhasideasaboutbecomingascientist;onhispresentshowingthisisquiteridiculous;ifhecantlearnsimplebiologicalfactshewouldhavenochanceofdoingtheworkofaspecialist,anditwouldbeasheerwasteoftime,bothonhispartandofthosewhowouldhavetoteachhim,.,TheNobelprize-Medicine,医学,面对质疑不放弃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爱德华兹,.,试管婴儿诞生流程图,.,1988年3月10日8时56分,中国首例试管婴儿在北京诞生。,1988年3月,北大第三医院张丽珠教授怀抱着刚刚降生的试管婴儿小萌珠,孩童1990年3月,满两周岁的试管婴儿郑萌珠(中)和妈妈、爸爸在一起。,.,(图)英国每日邮报刊登的路易丝出生后18小时的照片,.,路易丝.布朗出生后10个月开始学走路,3岁可以在花园或、房间里活泼地跑来跑去。她长着一头金黄色柔软的头发和一对蓝色的大眼睛,口齿伶俐,调皮淘气,逗人喜爱。,.,路易丝布朗(左)、世界第一个男性试管婴儿(右)与鲍勃爱德华兹,.,TheNobelprize-Medicine,医学,作为2010年度第一位揭晓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媒体和公众的视线再次聚焦到了这位85岁老人的身上,“世界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现代医学发展的里程碑”、“全球百万计民众的命运因此改变”等等赞美之词纷纷见诸报端。此情此景,恍惚间就如同回到了近半个世纪前。但那时与罗伯特爱德华兹这个名字相关的并不是赞誉而是来自多方面的抨击和质疑。,.,TheNobelprize-Medicine,据外电报道称,在奖项揭晓后,因85岁的高龄及身体原因,爱德华兹未能发表获奖感言也暂不能接受媒体的直接采访,但他的家人发表声明说,他们为他的获奖感到激动和欣喜。或许,如今这一切的喧嚣在爱德华兹的眼里已如浮云,但40多年前,这位英国剑桥大学荣誉退休教授在对自己的研究进行辩护时所说的话仍然掷地有声,“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有一个孩子,世上没有什么比孩子更特别的了”。而正是他和众多科学家的努力,使得千千万万人拥有自己孩子的梦想成为了现实。,.,TheNobelprize,诺贝尔奖精神,胸怀大志困境中求索兴趣挑战权威团体精神(优秀团队获奖摇篮)坚持不懈,永不气馁创新,诺贝尔精神实际上是一种真正的科学精神,是一种坚持探索、追求真理、献身科技的精神,.,胸怀大志德国细菌学家埃利希的父亲是一名医生,19世纪初很多疾病让他父亲束手无策,当他跨入医学院大门时,便直抒心言:“我一定要发明一种神奇的子弹,只射杀人体病菌,而不伤害人体。”老师认为未出师门便口出“狂言”,同学给他外号“幻想医生”。,但他的信念不动摇,鞭策自己一生刻苦学习和工作,发明了治疗非洲昏睡病、梅毒的化学药剂“606”,实现了发明“神奇子弹”的理想,荣获19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TheNobelprize,.,困境中求索居里夫人中学毕业后8年,家教6年,终于赴法国考入大学。总是第一个进教室,坐第一排。因经济拮据,只租了间7层楼上的小阁楼,无火炉,无水,无光,每天图书馆关门才回阁楼点油灯看书。一冬只买两袋煤,只做饭,无法取暧,寒冬在被窝里冻得发抖。终以全班第一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15个月后获得第二学位数学学士学位。,获得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TheNobelprize,.,“3分”的学生兴趣桑格从小就对生物产生兴趣,经常采集和制作动植物标本,阅读大量生物学科普书,投入大量精力到不是学校考核的课程-生物学上。因学习成绩平平,老师认为他是平庸的学生,父母也劝他放弃爱好;从小学到大学唯一得过的奖励是“全勤奖”,可他仍畅游在生物学知识海洋里,自得其乐。,TheNobelprize,.,正是儿时爱好生物学的深入和发展,因测定出胰岛素的氨基酸排列顺序,1958年桑格首次获得诺贝尔奖,接着因发明测定DNA碱基排列的方法,1980年再次获奖。他是化学史上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TheNobelprize,.,挑战权威1944年美国女生物学家麦克林托克经过6年潜心研究,发现玉米的某些遗传基因可移动,移到染色体不同部位或不同染色体,她称为“跳跃”因子,还可控制其他基因的开闭,如颜色,又称“控制因子”。然而,传统理论一直认为基因是稳定的,每个基因在染色体上有固定位置,象一串珠子穿在线上,怎么会跳来跳去呢?,TheNobelprize,.,优秀团队获奖摇篮,TheNobelprize,.,卡文迪什实验室是现代电磁理论、原子物理学、核物理学、晶体物理学、分子生物学和射电天文学的发祥地。该室一贯尊重学生和助手的特长与兴趣,树立了师生平等交流,容纳百家学说,激励创新研究的良好学风。先后有26人获诺贝尔奖。,(1)人才倍出的百年老店,TheNobelprize,.,(2)微生物与物理的碰撞1953年4月25日Natural上刊登了CrickandWatson的论文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虽然只一页纸却震动了全世界生物学界,是生命科学具里程碑成果。这年沃森29岁,获得博士学位不到两年,克里克37岁,次年才获得博士学位,从事DNA研究仅15个月。,TheNobelprize,.,(3)师生亲密无间,共创辉煌1921年年轻的苏联人卡皮察来到剑桥大学师从卢瑟福攻读博士学位。卢很欣赏这位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并为他专门建了研究磁场的实验室,任命他为主任。他很敬重导师,在实验室墙上刻了一条鳄鱼,给导师的绰号“鳄鱼”,比喻导师勇往直前,不怕困难。师生关系亲密无间。,TheNobelprize,.,1934年卡皮察回国探亲,因强磁场研究接近取得突破被苏联政府留在国内,没有实验设备,几年一事无成。卢瑟福看到有才华的学生时间白白浪费,十分焦虑,便利用自已的威望,拖着病弱的身驱,奔波于英政府和苏使馆,终于说服了两国政府,将剑桥实验室的全套仪器、设备搬到苏联,并派助手去安装,此后不久便逝世了。不仅皮卡察,他的学生中先后13人获得诺贝尔奖。,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TheNobelprize,.,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苏联物理学家卡皮察,听到他的导师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病逝的消息后,十分悲痛,在他的悼念文章中说:“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不一定是伟人,但一位伟大的导师则必定是伟人。”,前苏联物理学家卡皮察,TheNobelprize,.,(4)科学伉俪科里夫妇是一对令人羡慕的最佳搭档,配合默契,俗称“雌雄一体”。卡尔蒂格性格:腼腆,稳重,内向活泼开朗,泼辣能干吸收资料迟缓善于理出头绪实验室梦想家,分析,推理奇才,做实验,TheNobelprize,.,发现糖类代谢中的一种新化合物葡萄糖-1-磷酸,并证明糖原葡萄糖,促进激素类药物讯猛发展,使碳水化合物新陈代谢的研究首次进入分子阶段。1947年7月,格蒂得得知获奖的消息,着手收拾行李,临行前晚上才告诉丈夫准备动身,丈夫以为她去欧洲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