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虾种养技术及生态效应(20161201)_第1页
稻虾种养技术及生态效应(20161201)_第2页
稻虾种养技术及生态效应(20161201)_第3页
稻虾种养技术及生态效应(20161201)_第4页
稻虾种养技术及生态效应(2016120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稻虾种养技术及生态效应,熊又升研究员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小龙虾的各种养殖模式,稻田养虾,湖泊养虾,林地养虾,庭院养虾,池塘养虾,莲(藕)虾混作,小龙虾,1、什么是虾稻共作?,虾稻共作就是在水稻田挖围沟,在围沟内养小龙虾,在田间种植水稻,它能够做到一田两用,一水两用,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水,种养结合助推农民发家致富的一种新型种养模式。,具体的操作:每年的8月至9月中稻收割前投放亲虾,或9月至10月中稻收割后投放幼虾,第二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下旬收获成虾,同时补投幼虾,6月上旬整田插秧,8、9月收获亲虾或商品虾,如此循环轮替的过程。,虾稻共作技术方案流程图,稻田:挖沟、筑埂、进排水及防逃设施,投饵,投放幼虾(45月),整田、插秧(6月上旬),捕小留大(89月),水的管理,施肥,投放种虾(89月),捕大留小(5月),种虾保存,2、虾稻共作技术要点,2.1稻田工程改造1)稻田环境条件:养虾稻田应是生态环境良好,远离污染源,不含沙土,保水性能好的稻田。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不受洪水淹没。面积大小不限。,2)开挖环形沟:沿稻田田埂内侧0.51米处开挖环形沟,沟宽34米,沟深1.21.5米。稻田面积达到100亩要在田中间开挖“十”字形田间沟,沟宽12米,沟深0.8米。田埂应高于田面0.8米以上,埂宽5-6米,顶部宽23米。,小龙虾为底栖爬行动物,决定其产量的不是水体的容积和面积,而是平台面积和坡面面积。水稻田为小龙虾生长提供了大面积的平台。,稻田围沟改造图案例,2.2环沟消毒稻田改造完成后,第一年环沟内要进行消毒,用生石灰100150公斤/亩带水20厘米进行消毒,杀灭敌害生物和致病菌;第二年后由于沟内留有亲虾,应选用二氧化氯或过氧化物消毒剂进行消毒。2.3水草栽培围沟面积的50%应栽植水草,大田面积的30%应栽植水草。水草以依乐藻(吃不败)、俗称匝(za)草为主。种植时间以11月中下旬为宜,不宜过迟,伊乐藻,菹草,轮叶黑藻芽孢,栽种时间在3月中、下旬,幼体:幼体依附在母体上,摄食卵黄或靠母体呼吸的水流带来的食物生长。幼虾:是指脱离母体后能独立生活的仔稚小龙虾,体长为1.0cm3.0cm,主要靠摄食浮游动物生长。成体:是指体长为3.0cm以上,且未性成熟的小龙虾。主动摄食浮游动物和水中饵料生长。成虾:性腺发育成熟的小龙虾。也就是亲虾和商品虾。,小龙虾生长发育全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幼体、幼虾、成体、成虾,2.4虾种投放1)亲虾的选择:颜色暗红或深红、有光泽、体表光滑无附着物。个体大,雌雄性个体重都要在35g以上。亲虾雌、雄性都要求附肢齐全、体格健壮、活动能力强。2)亲虾投放亲虾按雌雄比例23:1投放,投放时将虾筐反复浸入水中23次,每次12分钟,使亲虾适应水温,然后投放在环形沟和田间沟中。时间在8月20号左右。初次养殖的稻田每亩投4060斤,已养的稻田每亩补投510公斤。,雌虾,雄虾,2.5幼虾投放1)幼虾来源:从周边虾稻连作稻田或池塘、湖泊、沟渠中采集。2)幼虾运输:挑选好的幼虾装入塑料虾筐,每筐装重不超过5kg,每筐上面放一层水草,保持潮湿,避免太阳直晒,干法运输时间应不超过2小时,活水车运输在2-10小时之间,尼龙袋注水充氧能保证10小时以上。对于冬季新开挖围沟养虾的稻田,45月每亩投放规格每斤80120尾的幼虾50公斤左右,相当于34cm的幼虾1万尾,如果是910月投放虾苗,每亩投放规格为2-3cm的虾苗1.5万尾左右。,2.6水稻栽培技术,11)水稻品种选择养虾稻田一般只种一季中稻,水稻品种要选择叶片开张角度小,抗病虫害、抗倒伏且耐肥性强的紧穗型品种;2)整田用机耕船或其它方式整田。整田前,稻田与环形沟之间筑好小堤埂,防止水体互流。田间如存有大量小龙虾,为保证小龙虾不受影响,建议采用稻田免耕抛秧技术和围埂方法。养虾稻田一般只种一季中稻,水稻品种要选择叶片开张角度小,1)水稻品种选择,3)施好生物有机水稻专用肥虾稻共作水稻专用肥是根据水稻的需肥特点,以及龙虾生长水质的要求经科学配方加工而成。秧苗一般在6月上、中移栽,每亩施生物有机水稻专用肥50公斤作底肥,采取浅水插秧,宽行密株种植即(行距40cm-20cm)X株距18cm。每亩追施尿素5公斤作分蘖肥,5公斤钾肥作穗肥。不要使用氨水和碳酸氢氨。,4)秧田水位管理7、8、9月份,除晒田期外,稻田水位应控制在20cm左右,5)科学晒田插秧后15-20天晒田,要求轻晒,晒至田不陷脚,田面不裂缝为宜。晒好后,应及时恢复原水位,以免环沟小龙虾长时间密度过大产生不利影响。,6)水稻收割的秸秆每亩用商品秸秆腐熟剂2公斤,快速腐熟后既能肥田,又能作小龙虾饵料。,7)稻田冬季施肥培藻,稻田秸秆腐熟后的11月中下旬,田间有水时,每亩撒施50-100公斤生物有机肥或投放45袋干鸡粪,平铺稻田,袋子不打开,让其在稻田里沤制,于次年3月上旬再开袋,满田匀撒。其目的是培养大量的浮游动物,为幼虾提供很好的饵料。,尽量做到动物性饲料、植物性饲料和青饲料的合理搭配,确保营养均衡。8月底投放的亲虾除自行摄食稻田中的有机碎屑、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周丛生物及水草等天然饵料外,每日傍晚宜少量投喂动物性饲料,投喂量为亲虾总重的1%。具体投喂量应根据气候和虾的摄食情况调整。当水温低于12时,可不投喂。翌年3月份,当水温上升到16以上,每日傍晚投喂次人工饲料,投喂量为稻田存虾重量的1%4%。可用的饲料有饼粕、麸皮、米糠、豆渣和小龙虾专用颗粒料等。用净水宝500ml拌100斤饲料,可以改善虾子肠道环境,提高饲料利用率。预防肠炎。,2.7饲料管理,2.8水质管理由于小龙虾最适宜的水体pH值是8左右,所以要定期用石灰调节,一般每亩用生石灰57.5公斤,每月定期泼撒。生石灰有三大功能:消毒杀菌、调节pH值、补充钙。2.9水位管理水稻收割后,稻田上水要慢慢加高,避免稻草和鸡粪一次性的淹没而使水质快速恶化。1012月保持田面水深1020厘米浅水位;12次年的2月保持水位3050厘米深水位;34月保持1020厘米的浅水位;45月底保持3050厘米的深水位;69月按水稻栽培要求进行水位管理。,2.10防止敌害稻田饲养小龙虾,其敌害较多,如乌鳢、鲶鱼、鲈鱼、锂鱼、鲫鱼等鱼类,龟鳖等爬行类,水老鼠、水蛇、猫等陆生动物,鹭鸟、翠鸟、野鸭等禽类。放养前用生石灰清除敌害生物,每亩用量为75kg;进水时用20目纱网过滤;注意清除田内敌害生物;可在田边设置一些彩条或稻草人,恐吓、驱赶水鸟。,第一茬捕捞完后,根据稻田留幼虾情况,每亩补放3-4厘米幼虾10003000尾。,2.11幼虾补放,2.12成虾捕捞小龙虾人工养殖期从幼体到成虾60天左右,从幼虾到成虾45天左右,放养30天后可以捕捞。,须笼捕捞,地笼捕捞小龙虾,由于小龙虾人工繁殖技术还不完全成熟,目前还存在着买苗难、运输成活率低等问题,为满足稻田养虾的虾种需求,在89月份成虾捕捞期间,前期是捕大留小,后期应捕小留大,直至捕到的虾下降为一定量(每条地笼捕虾量低于0.4kg)时为止,即停止捕捞。目的是留足下一年可以繁殖的亲虾。要求亲虾存田量每亩不少于1520千克。,2.13亲虾留存,2.14防治青苔和蓝藻用生石灰杀青苔,每亩每米用生石灰20公斤,化浆趁热均匀泼洒在青苔上。三天以后,亩用合缘虾宝5公斤培藻,以防青苔反弹。,蓝藻也叫水华,用健水宝每亩每米500ml稀释100-200倍搅拌后均匀泼洒1-2次,每次间隔10-15天。,2.15小龙虾养殖常用消毒剂及用法用量,2.16小龙虾主要病害防治,稻-虾共作稻田土壤肥力特征,3稻田生态效应,研究背景,中国南方涝渍田主要分布在沿江平原圩区、滨湖地区、临海地区、珠江三角洲以及山丘区的冲垄地等。长江中游地区中仅江汉平原涝渍田就约达76.4万公顷,占该区总耕地面积的39.4%涝渍田存在着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土壤水分过多,土质粘重,透气性差,土壤还原性强,有机质分解缓慢,土壤耕层水、肥、气、热状况失调等问题;水稻生长发育不良,产量较低。,研究背景,稻-虾共作模式是一种综合利用的种养模式,即以涝渍水田为基础,种稻为中心,养虾为特点的复合生态系统。该模式小龙虾产量可以到达150kg/亩,平均每亩产值比“稻-油连作”模式或“稻-麦连作”模式多收入3000多元,有力地促进了水稻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对于该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龙虾的养殖技术,对于与之配套的水稻栽培技术还鲜见报道,这种“重养轻种”必将阻碍“虾-稻产业”进一步健康发展。,对土壤紧实度的影响2015年调查结果,2015年调查结果,稻虾共作模式对不同土层深度土壤紧实度的影响(KPa),0-5cm土层土壤容重及孔隙度,对耕作层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2015年田间试验,与常规耕作模式相比,稻虾共作模式能降低耕作层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2013年和2015年野外调查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稻-虾共作能改善稻田土壤物理性状,具体表现为:1、降低表层和耕作层土壤容重;2、增加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3、显著降低了15-35cm土层的土壤紧实度,稻虾共作模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2015年调查结果,在0-50cm土层中,稻虾共作对稻田土壤全量磷、钾含量影响不大,但对全氮的影响较大,具有提高0-25cm土层全氮含量的趋势,较显著降低25-50cm土层全氮含量。,不同模式对耕作层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2013年调查结果,不同模式对耕作层土壤线虫的影响2013年调查结果,不同模式对耕作层土壤线虫的影响2013年调查结果,土壤线虫主要表征土壤的健康状况,数量越大土壤越健康。调查结果表明:1、长期实行虾稻复合种养有利于改善线虫的生存条件,提高土壤的健康程度,但长期泡水不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线虫种群单一。2、长期不良的耕种习惯会导致土壤健康程度下降。3、稻田冬季旱作或种植绿肥有利丰富土壤生物多样性。,稻-虾工作模式中稻适宜施氮量研究2015试验,长期定位试验第1年研究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的最高产量(9482.5kg/ha)施氮量为155.7kg/ha(10.4kg/亩),较当地常规模式平均施氮量210kg/ha,减少25.9%。,在施肥量为N-P2O5-K2O=12-6-9.6kg/亩的条件下,较常规模式,稻-虾共作模式由于增加水稻有效穗、每穗粒数,而增加了中稻产量,亩增稻谷108.9公斤,增产率22.8%。,不同模式中稻产量效应研究2015试验,结论与讨论,主要结论本研究以江汉平原涝渍稻田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稻-绿肥连作和秸秆还田+冬闲两种种植模式为对照,以野外调查和田间试验为手段,研究了稻-虾工作模式的稻田土壤特征,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稻-虾共作模式增加了稻田耕作层厚度、减轻了耕作层潜育化程度,改善了土壤剖面构型。2、稻-虾共作模式增加了耕作层土壤氮容量和供氮强度,增加了耕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