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茶叶营销计划书_第1页
2012茶叶营销计划书_第2页
2012茶叶营销计划书_第3页
2012茶叶营销计划书_第4页
2012茶叶营销计划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茶叶营销计划书2012年4月9日 方 案 目 录一、企划客体环境1、 企划客体宏观环境2、 当地企划客体环境二、竞争对手的基本情况竞争对手概括三、市场分析四、项目的定位项目定位点及理论支持五、市场定位1、 主市场(目标市场)定位及理论支持点2、 副市场(辅助市场)定位及理论支持点六、营销策略1、企划策略:企划概念2、渠道策略:渠道的选择3、促销策略:促销总体思路七、销售管理1、销售计划管理、组织框架 2、销售组织管理 组织职能、职务职责、工作程序; 人员招聘、培训、考核、报酬;一、企划客体环境、1、企划宏客环境茶叶是源于中国的传统饮品,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发展,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其面积、产量、出口量分别列世界的第一、二、三位,茶业发展既充满机遇,又充满挑战。几千家企业在行业里竞争,没有显而易见的行业龙头企业,知名品牌。相对于食品其他行业可以说销售额少之又少,集中度极低。一个行业里面没有龙头企业,没有行业霸主,就是典型的低集中度行业。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门槛低,利润高,竞争混乱没有秩序。茶叶行业各企业不知道自己的对手是谁,企业各做各的市场。赚钱比较容易,规模不大照样能够赚钱。市场处于“非竞争状态”,行业门槛低,所以茶行业小规模企业很多。其它茶叶,近几年来各茶叶产区,大面积扩大种植面积,很大一部分已到丰产期,使茶叶产能高速增长。48的种植上升,76的产量上升,远远超过了消费上升的速度。即使前几年的增长期,茶叶销售增长顶多也只在10-20左右。供求失衡的压力与行业整合洗牌突如其来。以下列举出一些制约茶企的几大因素:(1)人口环境中国是世界主要的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茶叶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人均茶叶消费量不仅低于西方国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在茶文化底蕴如此深厚的中国,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增长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茶叶消费市场存在很大的增长空间。 (2)政治法律环境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进步,各领域的法制不断健全,企业的法制建设更是逐步与国际接轨,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建设尤为突出。但目前我国大部分茶叶生产企业法律意识仍非常薄弱,一方面导致众多品牌和商标仿冒品充斥市场而企业却不懂得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利益;另一方面很多中小企业缺乏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没有及时对自身商标、品牌和专有技术等寻求法律保护。这些都将对企业的经营和生存产生致命的危害,影响企业和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3)经济环境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对绿色和健康食品的消费也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茶作为一种健康的绿色消费品也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近期尽管受到世界经济低迷和各国通货膨胀影响,众多行业发展都走向低迷,但茶叶市场发展依然景气。中国社科院财经与贸易研究所2010年第六和第七次公布的中国茶叶市场景气指数 分别为106.27和105.11,均在100以上,说明中国茶叶市场仍然具有相当的活力。尽管如此,当前我国茶企发展仍然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1、茶叶市场发展呈现多而乱、小而弱的局面。一是茶叶品种和生产企业众多,我国有上千种茶叶和约7万家茶叶生产企业,导致市场局面混乱,标准不一,监管难度大,产品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引发恶性竞争。二是由于生产企业众多力量分散,规模生产企业屈指可数,导致经营粗放,品牌林立,产品深加工受到限制,从而影响企业赢利水平和长远的发展。2、受到跨国公司强大冲击。中国巨大的茶饮消费市场吸引了众多的跨国公司品牌进入,并引入了众多新的茶饮消费方式,如英国的立顿、台湾的康师傅、日本三得利集团的乌龙茶等,这些品牌的消费方式符合现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因此,这些跨国公司将逐步瓜分中国的市场,抢占茶叶自然资源。3、信息不对称。一是茶叶生产者对市场信息的不了解,导致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二是生产者和管理者、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需求信息反馈滞后、反馈缺失、反馈不准等,使得产品与市场需求发展脱节;三是出口信息不对称,致使产品质量标准相对国际标准偏低而导致价格偏低,或者产品质量不符国外进口标准而被拒之门外。同时,对国外竞争形势信息的不对称,也导致国内生产经营者的松懈而丧失部分市场和优势。(4)技术环境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能给企业带来无限的市场机遇,因此技术进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源泉。而目前我国茶叶生产企业恰恰是忽略了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仍然沿用传统的生产工艺。然而市场的需求证明,人们对茶饮消费理念的改变要求新的产品生产技术为支撑,茶叶的深加工技术已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5)文化环境中国的茶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其不仅带动了人们对茶的消费,更成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的茶文化已经成为我国茶贸易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传统的茶文化和现代消费理念的冲突,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的茶文化,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的生活方式中,将是我国茶生产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6)自然环境我国跨度大和变化大的自然地理环境为茶叶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资源,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不同品质的茶叶,也正因为如此我国大部分茶叶以地域进行命名。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发和保护好现有的自然资源,同时把这些自然环境中存在的理念和文化融入到产品的营销中去成为生产企业需要慎重考虑和长远经营的问题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叶有必需品的性质,但又不具备柴米油盐那样的刚性需求。喝好茶的可以变喝中低档茶或者减少茶消费,一些喝茶少的消费者甚至不再消费。因此,茶叶在可以保持一定消费量的同时,将会有一定幅度下滑。3、 当地企划客体环境我省不仅种茶历史悠久,茶叶产量高,而且茶品种类繁多。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还有花茶。每个种类中又有许多佳品,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正山小种和红茶三大工夫(坦洋工夫、政和工夫、白琳工夫),天山绿茶,福鼎白毫银针,福州茉莉花茶等,形态色泽各有别,甘苦滑涩皆不同,构成了福建茶品的多彩多姿。由于茶与人们生活之息息相关,制茶工艺之神奇有趣,茶汤滋味之丰富多彩,以及茶于健康之特殊功效,因此,茶不仅是物质的东西,还是精神的载体。辞书说,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谓之文化。千百年的日积月累,也就形成了底蕴丰厚的茶文化。 茶文化萌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唐陆羽茶经载曰:“岭南生福州、建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又说,“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指明了闽北和闽东一带皆为茶文化肇始之重要地域。福州腊面贡茶和建州(今建瓯)北苑贡茶,闻名遐迩尤其是后者“初露于唐季,发展于南唐,盛于北宋”更是茶中极品。福建茶文化闻名于世,其中又以它的武夷茶文化、安溪茶文化、闽西客家擂茶茶最具代表性。(一)武夷茶文化武夷岩茶与武夷山堪称一体,“好山,好水,出好茶”,武夷是“茶以山名,山以茶而名”。治国无方然颇通茶艺的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称北苑“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其“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怪不得苏辙惊呼:“闽中茶品天下高”。而后在武夷山也就有了“御茶园”这个在封建社会显赫的农耕荣誉。“大红袍”美丽传说又给闽茶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当今武夷山人在挖掘继承历代品茶艺术的基础上,总结整理出一套武夷茶艺,其程序: 恭请上座 焚香净气 丝竹和鸣 叶嘉酬宾 山泉初沸 孟臣沐霖 乌龙入宫 悬壶高冲 春风拂面 重洗仙颜 若琛出浴 玉液回春 关公巡城 韩信点兵 三龙护鼎 鉴赏三色 喜闻幽香 初品奇茗 再斟流霞 品啜甘露 三斟石乳 领悟岩韵 自斟慢饮 敬献茶点 欣赏茶歌 游龙戏水 尽杯谢茶。把品茗、观景、赏艺融为一体。蔡镇楚教授在武夷山茶韵中赞美道:“武夷山我心中的山水茶缘,我梦中的千古茶神,我笔底流转如珠的旷世茶韵。”武夷茶文化已成为武夷山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二)安溪茶文化寻香首推茶,品茗此为都安溪产茶有字可考于唐。唐末,阆苑岩岩宇大门有:“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开先县令詹敦仁(914-979年)曾留下许多茶诗。明清崛起,至光绪三十年茶园面积达3.1万亩,并有规模出口量。如今是乌龙茶出口基地,中国名茶(乌龙茶)之乡。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是如今安溪茶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安溪茶艺的推出,总结了古人的品茶经验,结合地方品茶习俗,简古纯美,主要以铁观音的特殊茶韵为本体茶性,阐明其沏泡技艺和茶艺精神内涵。其茶艺流程有:神入茶境、茶具展示、烹煮泉水、瑶池出盏、观音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瓯里酝香、三龙护鼎、行云流水、观音出海、点水流香、香茗敬宾、欣赏汤色、细闻幽香、品香寻韵。通过茶艺,传达了“纯、雅、礼、和”的精神追求。颇有嫩柳池塘初拂水,简古纯美问春风之美。“志寄茶韵,笔唤乡情”是茶乡人对茶文化的特殊理解。 品茶是一门综合艺术 , 品饮乌龙茶也一样 , 虽然重在闻香和尝味 , 但综合了听觉、视觉、味觉三方面的感受 , 美在其中 , 乐在其中。品饮时一要有清静幽雅的品茶环境; 二要有宁静平和的心境; 三要全身心地体验品茶之趣。安溪茶艺 , 是一种美的艺术 , 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 , 都追求一种完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了 , 烦恼多了 , 品茶给人以生命的充实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有好茶喝 , 会喝好茶 , 是一种清福。”我想 , 懂得品茶是一种境界。欣赏安溪茶艺 , 真是悠哉、乐哉 , 妙趣无穷啊 !此外,自2000年起, 福建安溪茶都一直举办了茶文化旅游节和安溪铁观音乌龙茶节,简称两节。“两节”的主要活动内容有: 安溪全国茶叶批发市场、落成剪彩仪式、大型民俗表演、茶王邀请赛、茶道表演、茶叶经贸订货会、经贸投资和旅游项目洽谈、茶叶和茶乡旅游产品展销、茶文化研讨会、铁观音杯“中华茶韵”摄影展、茶文化书画展、大型文艺踩街万人烛光品茗会、茶乡观光旅游等 , 内容丰富多彩茶乡观光旅游包括休闲度假游、古迹旅游、茶都观光、茶园生态游等。向国内外来宾展示了富有茶区特色的茶文化旅游项目 , 不仅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茶叶旅游资源 , 而且设计新颖别致 , 使人耳目一新。(三)客家擂茶文化居住在闽西的客家人,他们热情好客,常请亲朋喝他们制作的特色擂茶。客家擂茶的原料以及制作方法是十分考究的:将茶叶、生姜、爆米、饭粒、绿豆、黄豆、芝麻等混合放于陶制擂钵中,擂钵内壁有辐射状条纹。用油茶树枝干制成的擂棒,用力沿着钵内壁作有节奏的旋转擂捣,再加少许食盐和清水使成糊状。然后冲以开水就可品尝了。喝擂茶时,主人非常殷勤,会拿出好多盘茶配放在桌上,诸如糖果、饼干、瓜子、花生等。一口初饮,口舌生津,齿颊留香;二口深饮,气爽神清,五内透畅。据说,如更换原料,可以制出10多种不同风味不同功效的擂茶。例如:加上鱼腥草、藿香、陈皮等,可以擂成“防暑茶” ;加上茵陈、川芎、甘草、肉桂等,可以擂成“清热擂茶”。我认为这与市场上销售的多功能花草茶有异曲同工之妙,却又比之更醇香怡人。 茶道 , 是茶文化之内核。福建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始祖而今又作为其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的茶道精神义理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何谓茶道?准确地说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本能和理性的享受中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中国茶道包涵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七种义理; 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 简称“七义一心”。儒家重视礼义引控之和 , 体现中和之美; 道家倡导纯任自然之和 , 体现无形式、无常规之自然美; 佛家推行超越现世的主客体皆空的宗教式之和 , 体现规范之美。中国茶道并蓄儒释道三家和”思想之精华 , 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这正是区别于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二、竞争对手的基本情况竞争对手概括:三、市场分析茶叶行业目前多、乱、弱的特点导致了整个行业的无序竞争和低层次竞争,消费者购买缺乏依据和方向。可以说,国内的产业行业是“有名茶,无名牌”。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推行品牌化才是茶企和行业的出路,并且行业先进企业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 我们面临的最大竞争对手要数茶区客商的价位,与名牌企业的品牌优势,老百姓相信品牌,相信老字号.所以我们利用我们的优势,主要推出礼盒茶,来避开我们的不足之处.安徽茶叶产业发展瓶颈分析 纵向比,安徽茶叶产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但与全国其它产茶大省相比,安徽省茶叶产业地位在不断下降。茶园面积由第3位降至第6位,茶叶产量由第3位降至第7位,茶叶均价由第3位降至第6位,名优茶产量由第3位降至第5位,名优茶产值由第3位降至第4位。 困扰着安徽省茶叶产业发展的五大难题。 一是产业集约化程度低。安徽省现有茶园160万亩,年产茶叶7万多吨,从事茶叶生产的茶农300多万人,户均不足1亩。“公司加农户”是安徽省茶叶产业的一种主要生产模式,茶叶生产主要以茶农自发为主,土地资源分割,科学技术和生产条件难以得到提高和改善,几百万茶农根本不可能统一加工工艺,也不可能形成一套 “从田间到茶坊”的品质监控体系。其结果是同一产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优质产品无法集中,形成不了规模效益,与之相关联的企业抗干扰、抗风险能力弱。一个订单,往往需要众多的茶农来供货,只要其中某家出现质量问题,就可能株连到整批茶叶到安徽茶叶界。 二是茶园整体素质差。安徽省标准化茶园面积小,大部分茶园建园基础差,层面不齐,不利机械化采摘和修剪。此外,重采轻管,茶树不能形成良好树冠,采摘面小,茶叶产量低,安徽省平均亩产33公斤,低于全国55公斤的水平。安徽省无性系良种茶园所占比例为13%,低于全国20%的平均水平。 三是安徽茶叶单位产值较低,茶叶深加工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究其原因,一是安徽大宗茶叶出口数量在整体销量中占比较高,而大宗茶利润的大头落入了外国企业和进口国政府的口袋,茶叶企业及茶农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上游,只能赚取很少部分的利润。这严重影响了安徽茶叶产业附加值的提升。二是受比较优势的影响,形成了一部分安徽茶农为江沪茶商打工的局面。 四是安徽茶产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知名度高、影响力强的品牌较少。安徽省共有各类茶叶加工企业7000余家,但国字号龙头企业只有安徽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一家,省级龙头企业仅有19家。安徽是产茶大省,但茶叶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与产茶大省的地位不够相称。在全国十大名茶中,安徽省占有四席,分别是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祁门红茶。但安徽省茶产业在国内叫得响的知名品牌不多,品牌效应发挥不足,特别是与近年来西湖龙井、乌龙茶、普洱茶等在国内热销的情况相比,安徽省茶叶传统品牌影响力较弱。 调查中发现,购买茶叶选择茶叶品类而不讲究品牌的现象大量存在。尤其是老年消费群体,他们一般拥有自己喜爱的茶叶品类,并常年坚持饮用之,但对品牌知之甚少。大多数采访对象能说出各知名茶叶品类,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等,对相应茶叶品牌却不知晓。五是营销管理模式落后。目前安徽茶叶产业仍然沿袭旧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茶叶产品的生产销售仍然是靠近产地,缺少深加工、产业链条短,茶叶综合利用力度不够,茶叶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茶文化、茶业旅游宣传力度不大,市场营销手段单一、力量薄弱。因此,安徽省茶叶经营效益不高,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安徽是产茶大省,振兴茶业经济,对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意义深远。那么,如何提高茶叶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从而攫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当务之急是打造茶产业集群,重点建设皖南绿茶和红茶产业集群、皖西大别山绿茶产业集群和皖东绿茶产业集群。通过种植区域化、生产专业化,品种优良化,打造茶叶优势产业带;提高规模化、组织化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程度,依托龙头企业,培育和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安徽茶产业体系;进一步带动茶叶二、三产业发展,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茶业现代化水平。延长茶业产业链,不仅在茶叶制作上而且在包装、上做足文章;根据国际流行趋势,研究茶业的深度开发,如开发药用茶、保健茶、茶饮料、茶多酚、茶食品等多元化茶叶精深加工产品。 品牌较多,市场不多,是茶叶产业发展的另一制约因素。一方面,近五年间,徽茶注册品牌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想法使很多企业宁愿自己注册品牌,而不愿代理别人品牌。据不完全统计,全省范围内有品牌的茶叶不少于500种,同品类茶叶的品牌至少有几十家。另一方面,众多企业注册完品牌后持续经营品牌的维护力度不够,品牌的市场占有量不强,品牌意识实际上并未深入人心。 如何树立品牌?云南大益茶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范本。作为云南省普洱茶产业的龙头企业,勐海茶业有限公司花重金在媒体投放广告宣传“大益”品牌,仅2009年企业的广告投入就达到6000万元,占总销售额的14.23%。 安徽省必须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茶叶知名品牌。各茶叶产区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扶持和引导茶叶加工企业改善加工环境,引导茶叶企业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路子,提高规模经营效益,增强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同时,通过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及加工工艺,提高茶叶产品制优率,推动茶叶生产的现代化进程。鼓励茶叶主产区建立专业性茶叶批发市场,活跃茶叶交易,扩大市场容量。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优胜劣汰,培育一批茶叶知名品牌,实施品牌原产地域保护制度,推动优势产区品牌的大联合,打造大品牌,建立大市场。 事实上,安徽省近年来一直在培育大龙头上狠下功夫。据了解,从2003年开始,省政府把茶叶列入全省十大主导农产品之一,明确由安徽省供销社牵头组织实施全省茶叶产业化工作。安徽省供销社积极参与安徽省人民政府组织的“121强龙工程”,针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重点突破,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大龙头”,以带动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的提高。 2009年3月底,安徽省政府专门下发了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从2009年起,在全省实施茶产业“241”振兴工程。要求未来5年,安徽省茶园面积新增20万亩,达到220万亩;总产量增加4万吨,达到11万吨以上;安徽省无性系良种茶园新增68万亩,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园面积达到全省茶园总面积的98%;力争安徽省茶农年人均茶叶收入达到1200元。安徽省供销合作社同期也发出关于实施“612”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棉花、茶叶产业化经营的意见。 但不可否认的是,与云南、浙江等茶叶产销大省相比,安徽省财政对茶叶产业的补贴还有待提高。2009年,安徽财政投入安徽茶叶产业的补贴是800余万元,而同期云南省财政对茶产业的补贴近3000万元。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能提升徽茶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无论是走出去参展高级别的茶叶展会,还是走出去学习经验,都能对徽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质量,是产品决胜市场的关键。因此,强化茶叶标准化生产,着力提升茶叶品质,是振兴安徽省茶业经济的必由之路。茶叶产区应按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发展的要求,优化种植布局,努力推进茶园良种化、积极发展安全保健、色香味俱佳的有机茶。采取“政府扶持、企业运作、企业所有,集中连片,分户经营”的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筹措资金,建设高产优质有机茶叶基地。以提高茶叶卫生质量为目标,强化标准意识,加强对企业和农民的培训,逐步推广、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同时要充分发挥基层农业部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的质量监督和指导作用,继续组织实施好省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众所周知,安徽省茶文化历史悠久,茶文化的繁荣,可以为茶叶经济的发展拓展广阔空间。因此,弘扬徽茶文化,对促进茶产业大发展至关重要。茶文化涉及多门学科,如历史、民俗、宗教、文学、医学、艺术等,是提升人们生活品味、达到身心和谐的重要途径之一,由此产生了茶文化产品需求,孕育了内涵丰富的茶文化产业,如茶叶经营、茶具经营、茶艺馆经营、茶艺师培训和各类茶文化活动。茶文化产业是一个尚待进一步开发的产业,潜力巨大。安徽出名茶,茶区各县都有自己的品牌名茶,茶文化底蕴深厚。徽茶文化包括古老而多样的区域文化、民俗饮茶法、徽派风情、佛道文化以及徽商的经营之道,历来是茶产业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有关专家建议,要大力挖掘、充实和发扬光大徽茶文化,开展各类茶文化活动,推进茶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鼓励发展相关的茶文化组织,充分发挥其在推动安徽茶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四、项目的定位1、项目定位点及理论支持。项目定位终端+加盟连锁销售形式2、理论支持是趋势性行业,连锁加盟是21世纪的趋势,什么是趋势性?就是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才对这个有需求,而且目前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不是很多且不够专业化。产品的需求量很大茶叶已被国家列为储备物资,根据09年的总体销量,需求量逐年上升。市场大,竞争对手少。目前市场上做的比较成功的是“天福茗茶”,投资金额不大,一般想创业的人都投资的起,利润空间不错。不需要做很多行政管理工作,不需要太多的售后服务。世界上只有一个动作是赚钱,就是销售,管理多表示销售时间少,赚钱少。五、市场定位1、主市场(目标市场)定位及理论支持点以合肥现有的高质量客户源为基础,以合肥市为市场中心,向周边县市区辐射加盟品牌连锁店,占据市场。2、副市场(辅助市场)定位及理论支持点以合肥各大酒店、娱乐场所、家庭、团体以及礼品为终端消费作为辅助市场,从而增加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六、营销策略1、企划概念核心理念:诚信、创新、自然、和谐。 以诚信为立世之本,以创新为发展之利器,以自然作为处事哲学,以创造和谐为目标。“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个人如此,企业亦如此,没有诚信的企业是没有发展可言的。创新是市场竞争的最有力的武器,唯有在市场上不断创新,才能不断的拥有并保持竞争优势。大道自然,崇尚自然文化的生活态度,海纳北川、有容乃大,建设和谐的团队和工作环境,创建和谐发展的企业,经营理念:物超所值为顾客创造更大的价值。营销的最高境界是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也就是每一位客户不管是针对产品或服务相对客户而言,都能体现出物超所值的经营理念。服务理念:服务从细节做起。2、渠道策略: 茶叶消费的形式有9种。包括家庭消费、团体消费、劳保消费、礼品消费、餐(宾)消费、休闲消费、旅游消费、公益消费、工业消费等。 家庭消费:经济收入高的人群和文化人士,主要消费名优茶,消费量也大;一般的居民以大众优质茶为主,以散装茶为主。目前,袋泡茶、包装茶、茶饮料开始进入家庭。 团体消费:主要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如工作会、招待会、联欢会、新闻发布会以及招待来往客人,由于各单位对茶的保管知识缺乏,储存条件差,以小包装、袋泡茶为主。 劳保消费:是从事日常工作时的饮茶消费。由于茶是最经济实惠的饮料,劳保消费的市场潜力很大,应加强市场的开拓工作。 礼品消费:礼品茶的需求日益扩大,市场红火,茶礼品包装不断翻新。名优茶、茶具成为礼品消费的一个热点。 餐(宾)馆消费:一种是计费的,一种是不计费的。不计费的消费的以中低档茶为主,计费的以中高档茶为主。 休闲消费:茶楼、茶馆、茶座、茶坊、茶庄等休闲场所消费。这块市场消费的茶叶档次差异较大,消费量将不断扩大。 旅游消费:包括泡茶、卖茶和茶饮料消费。现在中国名茶中效益较好的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碧螺春、君山银针都是与当地的旅游资源结合开发的典范。 公益消费:在宗教寺院、车站码头、学校医院、体育场馆无偿提供的茶水消费。一般以中低档茶叶为主。 工业消费:指作为茶叶深加工的茶叶原料,一般以低档茶。 茶叶销售的渠道主要有8种,包括集市贸易、批发市场、交易会、茶馆销售、商场专柜、专卖店、超市货架、网上交易等。 集市贸易:较原始。主要在茶叶产地,生产者将自己的茶叶送到集市上摆摊销售,新产品单一,多为散茶、初制茶。价格低廉,季节性强。也有贩到外地集市上的。 批发市场:它的形成,一是由于企业众多、经营规模小、企业实力有限,不可能组织自己的销售网络;二是茶产品的多样性和需求的多样性。进场交易的客户,产区市场以生产者为主,销区市场以中间商居多。 交易会:有展览会、展示会、订货会。以交流信息、展示产品、客户订货、结识朋友、宣传企业为主要目的。 茶馆销售:泡茶又卖茶。茶馆天地小,茶叶市场大。茶馆是销售茶叶的好地方。 商场专柜:方便顾客选购。 专卖店:有各种小包装茶、品牌茶、礼品茶、散装茶。有的以散茶为主。现在有两个趋势,一是由多品牌向独创品牌转变;二是由单一向连锁、加盟和产加销一体化转变。 超市货架:目前,许多进入超市的茶叶品牌,知名度不高,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缺乏认知,很多品牌从超市中淘汰出来。 网上交易:包括邮购。产品必须标准化、质量稳定、信誉良好、交货及时、结算有效。由上可见:不同的消费形式和消费渠道各有其特点,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以选择不同的消费对象和销售渠道。3、促销策略:促销总体思路观湖茗茶建立客户会员制,当客户消费到特定的消费额,将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各大节日制定出详细的促销计划。七、销售管理 2、销售组织管理 组织职能、职务职责: 经理岗位职责:工作大项工作细化目标与成果部门制度建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