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之六--产业结构.ppt_第1页
专题之六--产业结构.ppt_第2页
专题之六--产业结构.ppt_第3页
专题之六--产业结构.ppt_第4页
专题之六--产业结构.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之六,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产业结构概述,产业结构的定义讲到结构,最常讲的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经济结构。经济结构包括生产力结构和生产关系结构,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形成经济结构的全貌。在生产力结构中,包含了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和交换结构,其中产业结构是其核心。产业结构。有广义和侠义之分。广义的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项产业、,各项产业内部组织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狭义的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项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产品结构。指各种产品之间的关系结构。产业结构的分类三次产业分类法国际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方法,是将社会生产活动部门化分为三次产业: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城镇和消费者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标准产业分类法,联合国为了统一各国民经济统计口径,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将经济活动划分为十大项,每大项再分若干中项,中项又分小项,小项再分细项。生产结构产业分类法分两类:一类是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产业);第二类是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按资源的集约度划分的产业结构划分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等。主导产业分类法把社会经济部门分为主导产业、新兴产业、支撑产业和一般产业。,使用寿命产业分类法根据最终产品的寿命期限,把最终产品分为易耗消费品、半耐用消费品、耐用消费品和耐用生产资料等四类。产业结构的特点层次性。产业结构是由若干小系统组成的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每个系统都由不同的产业层次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关性。它表现为形成产业结构各要素之间、各层次之间、各结构之间存在的联系、互动和反馈作用。相对性。相对性是指产业结构的变动性和相对稳定性。,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及其原因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顺次移动,由此形成劳动力在各次产业中的分布是,劳动力在第一产业中的份额不断减少,在第二、第三产业中的份额不断增加,最后出现第三产业中占用劳动力份额最高的局面。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各产业的GDP在全部国内总值中的份额的变化是,第一产业的份额越来越小,而第二、第三产业的份额越来越大。各次产业首次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然后向劳动-资金密集型过渡,进而发展到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为主,最后向知识-技术密集型演变。,各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产业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只要某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就必然会出现该产业部门的劳动力向其他产业部门转移,并导致该产业的GDP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产业结构合理化(优化)的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主要标志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各产业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的应变能力高。能取得最佳经济效益。能获得较高的生态效益。,衡量产业结构合理性的方法与指标体系衡量产业结构合理性的方法。比重法。比重法是根据各次产业产值在产业结构中的百分比来确定其合理的程度。但比重法并不能完全反映产业结构的合理程度。类比法。速度法。一个部门的速度同另一个部门的速度比较,或者用一个部门现在速度同过去的速度比较。协调法。产业结构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不受阻碍地和谐进行。衡量产业结构合理性的指标体系,产值结构指标。包括总产值构成、净产值构成、国民生产总值构成,等等。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单一的产值构成很难全面反映复杂的经济结构。实物量结构指标。指标不受价格与价值的影响。但由于各种实物量之间不能相加,只能在一些部门内部研究结构时使用。劳动力构成指标。劳动力只是构成生产劳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不能包括全部内容,要反映产业结构,还要与其他指标相配合。经济效益构成指标。自然资源利用构成指标。满足社会需求指标。生态环境指标。,产业结构理论分工与专业化理论。三次产业理论。经济起飞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两大部类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结构主义理论。区域优势理论。,二、农村产业结构的概念、演变轨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概念农村产业结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村各次产业间的关系、各次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产业内部的组织关系以及各地农村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的总和。农业产业结构。也称农业生产结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或一个农业企业的农业生产各部门和各部门内部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农村产业结构演变轨迹粮食产业由生产食用谷类为主的结构转向食用谷物与饲料谷物共同发展的结构。,种植业由生产粮食为主的结构转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水果等共同发展。农业产业由种植业为主的结构转向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共同发展的结构。农村产业由农业为主的结构转向农业和非农业共同发展的结构。各个国家在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中,常伴随着以下一些现象:农户兼业化。农工商一体化。农村城镇化。,三、我国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与战略性调整的必要性,我国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新中国成立以前农村的产业结构传统社会农村的产业结构。可以概括为以农业为主导产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一定发展的结构形式。晚清至新中国建立以前农村的产业结构。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改革开放以前农村的产业结构。总的来说仍是以粮食为主的单打一的种植结构或以种植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这一时期,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突出表现为农业内部以种植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变化为农、林、牧、渔各业协调并进的格局;农村产业结构呈现出三次产业都得到发展并协调并进的良性态势。1984年至今,农村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直接动因,就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农业产业结构(按产值%):78年:80:3.4:15:1.6;10年:53.3:3.7:30:9.378年农村产业结构(按产值):84.9:15.1(副业)2010农业增加值40497亿元、乡镇企业106250亿元农业与非农的比重:27.6:72.4,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要性,何谓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即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具有长远的、根本意义的调整。通过调整,构筑以下两个结构:构筑农业和农村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产业结构构筑农业和农村产业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区域结构。,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背景背景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诸多方面特别是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着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入新时期。其表现是:一方面: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标志:第一,农产品供给由全面短缺走向总量基本平衡的结构性、地区性相对过剩;第二,农业发展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化;第三,农业发展从追求产量最大化转为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追求效益最大化;第四,农民增收途径从过去的主要依靠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增产和提价,转向主要依靠多种经营和非农产业上;第五,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关联度日益增强,二元经济结构正向一元结构转变;第六,在制度创新上,农业从分散型的内部自主创新向一体化式的外部创新带动内部创新转变。另一方面:中国农业融入世界的进程加快。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目前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农村经济的一、二、三产业结构仍不合理。即,第一产业比重仍过大;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比重过小。27:58:15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即种植业比重仍过大,林、牧、渔业比重仍过小。农林牧渔各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种植业内部:品种结构不合理,品质低。林业内部:用材林比重大,经济林和防护林的比重小;重采伐,轻营造抚育。畜牧业内部:主要是养猪业,而牛、羊等家畜及家禽的养殖相对较少。品种结构不合理、品质不够高。,渔业内部:海产品占的比重大,淡水产品占的比重小,重捕捞,轻养殖,质量下降。二、三产业结构存在着不合理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层次低。与城市工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一是与城市工业的主导产业群存在相对偏高的重合性。二是与城市工业化内部结构的相似系数相当高。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区域分工与布局不够合理,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原则、内容与政策措施,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总的目标是使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促进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具体讲:稳定地增加和改善农产品供给,保持农产品供求总量的基本平衡。通过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增收。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比较合理的区域分工和布局,形成不同地区各具自身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上从定性的角度来考察基本目标,下面从定量角度来考察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目标或发展趋势(前景)从产业空间看第一层次:调整空间最大。预计:2020年农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至15%以下,非农上升到85%以上。2030年农业占5%以下,非农95%以上。第二层次:农林牧渔业比例关系。预计:2020年种植业48%以下,畜牧业36%以上,渔业12%。2030年种植业45%以下,畜牧业38%以上,渔业13%。林业主要发挥生态效益,不会有大变化。,第三层次:种植业内部的比例关系。粮食要稳定,蔬菜、瓜果比重上升,其他经济作物(棉、油、麻等)不会有太大变化。从地域空间看:由于各地自然经济差异较大,产业结构在各地的变化将不会同步发展。总的说来,东部发展快,中西部慢一些,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拉大。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以农民为主体的原则。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原则。突出地方特色原则。,协调发展原则。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方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总的来说:在稳定农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优化第二产业,推动工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第一,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第二,改造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并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一,继续发展流通业、生活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储藏、运输、销售为主的服务业;第二,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发展小城镇,推动农村的城市化水平。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它是农业内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关系。总方向:在稳定种植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牧、渔业。重点发展畜牧业。第一,积极发展草食动物和饲料转化率高的畜禽;第二,加强草原建设,搞好饲草饲料生产;第三,改良畜禽产品,提高畜禽品质和生产能力;第四,改革饲养方式,逐步提高畜牧业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进一步发展水产业,第一,遵循水生动植物生长发育规律,既要有效利用资源,又要保护和增值资源。第二,加强远洋捕捞队伍建设,在压缩近海捕捞强度的同时大力发展远洋捕捞业。第三,合理开发利用滩涂、水面,积极发展人工养殖。第四,严格执行水资源法、渔业法,防治工业污染,严禁围湖造田,为渔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第五,搞好水产品加工、储藏、运输与销售,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积极发展林业,切实保护林业资源,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第一,继续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运动,提高森林覆盖率。第二,因地制宜,多种林木全面发展。第三,采取措施保护好林业资源。第四,加强投入,搞好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总的方向: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发展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粮食生产要稳定,品种结构要调整,质量要提高。第一,粮食安全,数量稳定。第二,调整品种结构,发展优质粮、专用粮、饲料粮等。第三,提高品质-依靠科技。进一步发展经济作物。一是水果、蔬菜;二是传统经济作物如棉、油、麻等要稳定,向质量高的产地集中;三是注意合理布局。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加强政府的指导与协调。注意搞好规划与布局,协调关系,防止地区间新的产业、产品结构的趋同现象发生。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努力搞好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动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向农业的其他产业和二三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五、关于粮食问题,粮食的重要性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食农业发展的基础。粮食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基础。粮食是最经济的生活必需品粮食问题是事关社会是否稳定的政治问题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历史现状与供需前景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历史回顾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来粮食生产发展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七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8年)粮食生产高度发展期。第二阶段(19591961年)粮食生产出现严重低谷期。第三阶段(19621979)粮食生产平稳发展期。第四阶段(19791984)粮食生产进入高速发展期。第五阶段(19851989)粮食生产下降徘徊期。第六阶段(19901997年)粮食生产稳定增长期。第七阶段(1998)粮食生产进入新一轮徘徊期。中国粮食供求现状农村改革开放20年来,粮食供求状况呈现以下,特点:粮食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但供求状况不稳定。粮食的区域性供求矛盾突出。粮食供给品种结构不平衡。中国粮食的供需前景观点一:悲观派。“布朗”的基本观点是:中国的粮食需求会逐步增加。3.466.4亿吨中国粮食供给逐步减少。结论:19902030年,一方面是粮食需求增加85%;另一方面是粮食供给下降20%,由此造成中国粮食产需缺口3.66亿吨。即中国到2030年国内粮食生产只能满足需要量的42.5%,其余57.5%,要靠进口粮食来满足。如此巨大的粮食产量缺口,世界粮食市场即使做出很大努力,仍难以满足,这时世界粮食市场价格急速上升,粮食的消费者,特别是亚洲和非洲广大贫穷国家的消费者将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导致穷国的经济衰退和政局不稳。富国则为考虑自身的利益采取限制出口或禁运的办法来制止国内粮价上涨。这样目前兴旺的世界粮食市场就会动荡不定,全球安全得不到保障。观点二:乐观派。中国粮食供给前景是乐观的。布朗的预测是缺乏依据的。从需求方面看,今后人口肯定会增长,但不会到16亿,可能为14.7亿。,从供给方面看,有很大潜力。结论:中国的粮食缺口为510%,而世界粮食生产的潜力也不小。总体上,中国人能自己养活自己,对世界粮食市场无大影响。目前一般的看法是:需求:2000年人口为13亿,需5亿吨粮食,2010年14亿人,需5.5亿吨,2030年16亿人,需6.4亿吨粮食。供给:耕地虽会减少,但有备用资源,单产会随着科技进步而提高,还可通过提高复种指数、减少粮食损失、调整粮食加工结构等来缓解粮食需求压力。总供给会增加到6亿吨。,结论:我国粮食完全可以达到自给,供求基本平衡,即使有缺口也不会超过10%。中国粮食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与潜力中国粮食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耕地数量不断减少,质量下降。93年18.5水资源不足,且存在不少问题。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粮食生产成本上升、收益下降,影响粮食生产发展。粮食浪费惊人。15%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了忽视粮食生产的倾向。粮食品种结构不合理、质量低。,加入WTO后,中国作为粮食生产、贸易和消费大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政策的影响。以上是从粮食供给角度谈的,从需求方面看,需求增加的压力也很大,一是人口增长会加大对粮食的需求;二是人们的消费结构的变化也会加大对粮食的需求;三是酒类等工业的发展也加大对粮食的需求。因而,若不重视粮食生产,就会出现大缺口,后果严重。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的潜力提高现有耕地单位面积产量的潜力。开发后备耕地资源的潜力。2亿亩可开垦荒地。,利用非耕地资源生产食物的潜力巨大。节约粮食的潜力。农业科技开发的潜力巨大。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政策措施基本思路是“国内生产自给为主,国际进口调节为辅”。基本自给的理由是:我国人口多,基数大,依靠国际市场不现实。中国粮食进出口是国际市场粮价的晴雨表,加之外汇少,买粮吃难度大。对粮食的政治属性要有所估计。要解决粮食问题,必须采取以下措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增长,实施耕地总量控制,建好基本农田保护区。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