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埋栖型贝类的养殖_第1页
第六章 埋栖型贝类的养殖_第2页
第六章 埋栖型贝类的养殖_第3页
第六章 埋栖型贝类的养殖_第4页
第六章 埋栖型贝类的养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埋栖型贝类的养殖,第一节缢蛏的养殖,缢蛏俗称蛏。缢蛏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5.5,脂肪0.8,糖1.8和无机盐1.1。缢蛏的软体部还有补虚的作用,对阴虚、血虚效果最佳,产后、病后多用之。缢蛏是我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已有很久的养殖历史。100多年来,缢蛏一直是浙江、广东的重要养殖贝类。缢蛏隶属于瓣鳃纲,异齿亚纲,帘蛤目,竹蛏科贝类。,一、缢蛏的生物学,(一)、形态缢蛏的贝壳呈长圆柱形,壳质脆薄。两壳不能全部开或关。贝壳前后端开口,足和水管由此伸出。前端稍圆,后端呈截形。背腹面近于平行。壳顶位于背部略靠前端。壳表具黄褐色壳皮,生长纹明显。贝壳中央自壳顶至腹缘有一条微凹的斜沟,形似被绳索勒过的痕迹,故名缢蛏。,(二)、生态,1、分布缢蛏分布在中国和日本沿海,中国的养殖区集中在闽、浙一带。垂直分布多在软泥或砂泥底质的中、低潮区。幼苗分布在中潮区以上及高潮区边缘,在2米深处也能生活。2、生活习性缢蛏营穴居生活。蛏洞与滩面约垂直成90,洞穴深度为体长的58倍。涨潮时依靠足的伸缩弹压和壳的闭合,使外套腔内海水从足孔喷射出,从而上升至穴顶,伸出进出水管至穴口,摄食食物和排泄废物。退潮或遇敌害生物袭击时,缢蛏收缩闭壳肌,两壳闭合,或靠足的伸缩,贝体迅速下降。缢蛏体长为两孔距离的2.53倍。随着缢蛏的长大,洞穴也扩大加深。一般情况下缢蛏不离开自己的洞穴,但在不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也会离穴。,3、底质缢蛏喜栖息在中、低潮区砂泥底的海滩上,在埕面稳定的泥砂质、砂泥质和软泥质的滩涂上均能生活。4、温度缢蛏属于广温性贝类。生活在北方的缢蛏,冬季能忍受30的低温;生活在南方的缢蛏,在39条件下仍能生活一段时间。生长适温为830。5、盐度缢蛏属广盐性种类。海水比重在1.0051.020时缢蛏活动能力强,比重1.003以下和1.022以上时对缢蛏活动都产生不利影响。从适盐的情况看,河口处的缢蛏生长快,产量高。,6、食料与食性缢蛏的摄食属滤食性,对食物无严格的选择性,只要颗粒大小适宜即可。其摄食活动受潮汐的限制。缢蛏食料种类以骨条藻为最多,占饵料生物的91.5,其次为舟形藻、圆筛藻、摄氏藻、重轮藻。除了活饵料外,缢蛏还摄食有机碎屑、泥砂颗粒等。,(三)、繁殖,缢蛏雌雄异体,一年性成熟,性比近于1:1。外观上难以区分雌雄,性成熟时,精巢稍带黄色,卵巢则为乳白色。繁殖期在福建、浙江沿海为911月,盛期为10月,山东为89月。成熟的亲贝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刺激,特别对水温骤然下降的刺激,会引起精卵排放。卵子在水中受精发育。受精卵经过卵裂、孵化发育成D形幼虫。经过一段时间的浮游生活,成熟变态。再经短暂的附着生活后,转入埋栖生活。在2024条件下,从受精到转入底栖营穴居生活约需710天。,(四)、生长,人工养殖的缢蛏,1龄体长45厘米,最大6厘米;2龄6厘米,重10克左右。自然生长的4龄缢蛏体长8厘米,5龄以上达12厘米。缢蛏满1周龄后,体长增长明显下降,但软体部的增长加快。缢蛏冬季不长,春季开始生长,夏季生长最快,秋季渐慢。57月贝壳生长最快,9月软体部生长最快。饵料和水温是缢蛏生长的直接决定因素。,二、缢蛏的苗种生产,(一)、半人工采苗1、场地选择缢蛏人工采苗场地以风平浪静、潮流畅通、有淡水注入的沿海内湾,地形平坦略带倾斜的滩涂中潮区,底质以泥和粉沙混合为佳。,2、苗埕修整在秋分到寒露期间挖筑苗埕。福建的苗埕有以下三种。(1)蛏苗坪蛏苗坪建在风浪较小的海区。在埕地周围,挖宽3040厘米,深10厘米左右的水沟,整成一个苗埕。埕面宽度依底质而不同:软的为35米,硬的可稍宽些,有些达到10米左右。埕的长度依地形而定;大多在10米以上,这样的苗埕相连成片,称为蛏苗坪。(2)蛏苗窝在地势平坦、风浪较大、泥砂底质的高中潮区宜建蛏苗窝。窝的四周筑堤0.61米高,在水沟面开出宽0.5米的入水口,水由小口流向苗窝。窝呈正方形,面积0.10.2亩。蛏苗窝从中潮区向高潮区排列,每列十几个到几十个不等,两列间挖1米左右水沟,沟底比埋面略低。,(3)蛏苗畦在风浪不大,地势平坦的软泥滩涂上建筑蛏苗畦。把挖出的埕土堆积在苗埕的两侧筑成堤,从高、中潮区开始,向低潮区延伸。苗埕呈长条形,埕宽5米以上,长度依地形而定,埕面马路形向两旁倾斜,两旁开设小沟。堤高11.5米,底宽34米,顶宽0.51米.苗埕建成后,一般在平畦前几天整埕。整埕包括翻埕、耙埋和平埕。平畦工作力争在蛏苗附着前12天内进行。平畦日期离附着时间愈近,附苗量越高。在小潮和大潮时不宜平畦。,3、平畦预报,根据缢蛏繁殖规律和蛏苗喜欢附着在新土上的习性,准确地掌握蛏苗进埕附着的日期,及时进行平畦,是提高附苗量的关键。从9月下旬开始,每天定点检查亲蛏100个,观察生殖腺发育情况,一旦发现生殖腺突然消瘦时,即产卵了。从亲蛏产卵的第二天开始,每天在满潮时定点、定量检查幼虫数量和个体大小。由此推算缢蛏幼虫下沉附着的确切时间,预报平畦时间。从担轮幼虫到附着变态需要69天。当幼虫的浮游期结束后,每天定点、定量刮土,观察幼苗附着情况,计数每天进埕附着的蛏苗数量及大小组成,掌握附着规律,同时检验平畦预报的准确性。,4、苗埕管理,(1)经常疏通苗埕水沟,填平埕面凹陷,及时修补围堤。(2)每半月整理一次“蛏苗畦”的苗埕,冬至后水沟要适当填浅。(3)冬至前后砂质“蛏苗窝”苗埕入口需堵塞,蓄水护苗。(4)注意防治敌害。对危害严重的苗埕,要用烟屑泡水泼洒。每千克烟屑加水4050千克,当苗埕露出后泼洒。,5、蛏苗的采收,南方采收期自农历12月至翌年3月,农历12月大量采收。每月采收两次,在大潮期间进行。采收方法有以下几种。(1)筛选在适用于蛏苗坪的埕地,用手或木锄把苗连泥一起挖起,埕中央叠。涨潮时下层蛏苗由于摄食关系往上钻,集中在表,这样每叠一次,苗的密度便增加一倍。经23次重叠后,苗堆旁边挖一个水坑蓄水,隔潮下埕把集中在苗埕中央的苗,连泥挖起置于筛内,在水坑里洗去泥土,便得净苗。叠土时要注意上下两层土必须紧贴,如留有空隙则会使下层蛏苗无法上升而死亡。,(2)锄洗锄洗亦称窝洗法,适用于蛏苗窝采苗的收获。先将蓄水保苗的苗埕水放干,用耙将埕土翻一遍,并堵住水口,准备蓄水。隔潮下海用耙反复耙动,搅成泥浆。不久,泥土渐渐下沉,而蛏苗由于呼吸和比重关系则悬浮于表层,接着用蛏苗网捞起。此法操作简便,时间短,蛏苗质量好。(3)荡洗荡洗适用于各种不能灌水的苗埕,是前两种洗苗方法的结合。(4)手捉附苗量少或洗后遗漏在埕上的以及野生的蛏苗,无洗苗的价值,待苗长到3厘米左右时,逐个用手捕捉。此法效率很低。,(二)、缢蛏的人工育苗,1、育苗设备主要有循环水育苗池、静水育苗池、饵料室以及相应的供水及水处理系统。2、亲贝的选择和处理选体长5厘米以上,体质强壮,生长正常,性腺发育好的1-2龄大蛏。由于缢蛏在室内难以暂养,一般从海区选取亲贝当天催产。3、育苗前的准备工作(1)饵料的培养:缢蛏幼虫的饵料多选扁藻、牟氏角毛藻、等鞭金藻等单胞藻。一般在育苗前一个月开始培养。(2)检查亲蛏性腺成熟度:自然海区的缢蛏一般在9月下旬至11月上旬开始分批产卵,在此期间可定期观测性腺的成熟度,以便确定催产的最佳日期。,4、催产对缢蛏有效的催产方法是阴干与流水相结合,催产时的适宜水温为1923,海水比重1.0081.020,流速12厘米秒。0.5千克性腺饱满的亲蛏,催产一次可获30007000万个担轮幼虫。1米水体放置亲蛏的密度11.5千克。具体方法:先阴干68小时,再流水23小时,于凌晨36时即可产卵。这种催产方法的有效率为5090,如果在早上6时以后仍不见产卵即催产无效。若产卵量低,第二天可再用上面的方法催产一次,产卵量可提高到95以上。5、浮游幼虫的培养浮游幼虫对主要理化因子的适应范围是:水温1229,海水比重1.0061.018,pH7.88.6,DO46毫升升,光照200Lx以下。幼虫培养密度35个毫升。管理方法基本同其他双壳贝类的人工育苗。,6、附着稚贝的培育当幼虫进入匍匐期时,必须及时投放底质。底质系经25号筛绢过滤的软泥。为防止污染,要用3010-64010-6的高锰酸钾溶液(K2MnO)浸泡消毒23小时,透洗23遍后使用。良好的底质不但为附着后的稚贝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还能促进幼虫附着变态。壳长500微米以下时培养密度为50万粒米,中、后期为510万粒米。随着苗体的增长,可定期追加底质。一般从附着稚贝开始,约经110天左右,可育成壳长1.21.5厘米的商品蛏苗。为提高人工育苗的效果,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可将室内人工培育的眼点幼虫移到室外土池中进行附着,开展土池半人工育苗。,(三)、野生蛏苗采集和培养,采集野生苗进行培育,有利于提高成活率,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从立冬开始采苗,至大寒前后结束。采苗方法是用淌苗袋(长120厘米,宽40厘米,袋口装有40厘米3厘米的梯形竹筐)和刮板(刮泥用的刮板宽8厘米,长24厘米,用毛竹制成)采收。立冬至小寒之间,每千克苗约有2030万粒。刮土深度为13厘米,然后在水中将泥洗去,并把杂质去掉,拣收蛏苗。采到的蛏苗在幼苗池中培养。幼苗池一般建在高潮区,小潮不能淹没,温度较高,水流缓慢,并有淡水可以引入池内的滩涂,面积一般0.05亩左右。幼苗在幼苗池中经过两个月左右的养育之后,个体增大,生活力增强,这时,幼苗池中的环境已不适于它们生长的要求,需将幼苗重新移到中朝区附近饲养。再经过两个月左右饲养就可长至种苗。,(四)、蛏苗质量鉴别,蛏苗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养成的成活率及产量。其鉴别标准见表。,(五)、苗种运输,在20以下,耐干运输可维持48小时;20以上时,维持36小时左右。运输工具最好选用冷藏车。蛏苗的长途运输应注意抓好下列环节。1、过淡水收到的蛏苗要就地用海水冲洗净污泥及杂质,尽量拣出死苗、碎苗。装车前用淡水漂洗一次,清除壳面微小生物及其他杂质。漂洗前,把苗篮震动几下,让蛏苗水管收缩,不至于服水过多,影响成活率。浸水时间不宜过长。2、湿润车厢装苗前用淡水将车厢冲洗干净,保持足够的湿度。,3、装苗箱每箱盛苗15千克,分层装车。上下层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间以便通风透气。4、防干在最上层苗箱上甲覆盖23层浸透水的纱布防干。运输途中,每隔12小时喷水一次,保持湿润环境。5、定时观察长途运输途中,每隔一定时间需停车检查苗种及温、湿度等情况。,三、缢蛏的养成,(一)、养成场的选择1、地形在内湾或河口附近,选择平坦并略有倾斜的滩涂为好。以中潮区至低潮区每天干露23小时的潮区为宜。2、潮流要求风干浪静,但有一定流速的潮流畅通的海区。3、底质软泥和泥沙混合的底质均适合缢蛏生活。底层为砂、中间2030厘米为砂泥混合(砂占5070)、表层为35厘米软泥的底质最理想。4、水温和比重水温1530,海水比重1.0051.020为宜。,(二)、蛏埕的建筑,根据地势和底质的不同,蛏埕建筑不同。软泥和泥沙底质的蛏埕,一般风浪较小,建筑简单,在蛏埕的四周筑成农田田埂式堤高35厘米即可。风浪较大的地方,堤可适当增高。在堤的内侧开沟排水。为方便生产操作,可把整片蛏埕再分为小畦,畦的宽度37米,畦与畦间开小沟排水或用作人行道;有些地方不分畦,仅在中间开有小沟。河口地带砂质埕地,因易受洪水和风浪的冲击而引起泥沙覆盖,可用芒草筑堤。在蛏地四周挖30厘米深的沟,把芒草成束直立插下,再用一束横置于土中,用土埋好,使芒草露出埕面约30厘米。大堤宽50厘米。围堤时,要使堤向与流向垂直或小于45角,使潮流对堤埂冲击的阻力平衡。,(三)、整埕,整埕是提高单产的重要措施。具体包括翻土、耙土和平埕三项内容。翻、耙、平的次数依底质软硬程度而定,硬底质需增加整埕的次数。1、翻土在蛏苗开始放养6天左右开始翻土,翻土次数越多越好。方法为:用锄头把埕地底层泥土翻起2030厘米。2、耙土用“四齿耙”将翻出酌土捣碎,再用铁耙耙烂泥土。3、平埕用木板压平埕面。平埕时要先重后轻,由埕面两边往中央压成公路形,确保埋面不积水。,(四)、播种,1、播种时间当成苗长到1.5厘米时即可进行播种。南方一般在13月播种,在此期间,以早播为好。2、播种方法播种方法采用抛播。播苗前,用海水洗净泥土,拣去杂质,确保蛏苗不结块。无风时两人在埕的两侧交叉播种,有风时则顺风播。大潮汛期时,蛏埕干露时间长,有足够的时间让蛏苗钻土,蛏苗潜钻率高,损失小。所以,播种多选大潮汛期进行,小潮一般不播苗。播种量依埋地土质软硬程度、蛏苗大小和潮区高低而定。砂底埕播苗量比软泥埋增加50,低潮区比高潮区适当增加播苗量。含泥多的蛏埕,每亩播种壳长1厘米的蛏苗70千克,泥沙底质播种100千克。,3、播苗时注意事项蛏苗运到目的地时,放在阴凉处1小时左右,将苗篮震动几下,使其出水管收缩,提高潜钻率。在潮水涨到埕地0.5小时前停止播苗。如因淡化关系,埕面海水比重下降较大并影响蛏苗潜钻时,播种时每亩撒盐713千克。风雨天不宜播种。,(五)、管理,(1)经常检查蛏埕,定期疏通水沟,及时补苗。(2)按时加砂、堆土。一年蛏自立夏到6月开始加砂,两年蛏提早半月。每亩加砂1500千克。在流速缓慢,淤泥沉积较快的埕地,每个大潮汛进行一次推土平埕和清理水沟工作。(3)防止自然灾害:暴雨、洪水、大风、霜雪等都属不可抗灾害,要做好预防和善后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损失。(4)病敌害及防治:针对缢蛏养殖的病敌害,积极地以预防为主,治疗时对症下药。,四、缢蛏的收获与加工,(一)、收获1、收获季节缢蛏播种后经58个月的养殖,规格达5厘米左右即可收获,这时收获的蛏子为一年蛏,称为“新蛏”;两年蛏称为“旧蛏”。一年蛏的收获从小暑开始到秋分结束,历时两个月;两年蛏的收获一般从清明开始到立夏结束。,2、收获方法A挖捕在较硬的砂泥质滩涂,待退潮后,用蛏刀、四齿耙或蛏锄等工具从蛏埕一端开始,依次翻土挖掘。挖土深度,依据蛏体穴居的深度而定。边挖,边拣入筐中。B手捕在松软的泥质埕地,直接用手插入蛏穴捕捉。C钩捕用蛏钩沿蛏穴边缘顺着蛏壳外缘垂直插入蛏体下端,然后旋转钩着蛏体提出蛏面。此法多用在密度稀少的蛏埕。,(二)、加工,缢蛏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蛏干、蛏油和罐头。蛏干的加工方法简使,先用清水洗净缢蛏,除去杂质,倒入锅内煮到两壳张开,内脏块稍硬,便可捞起去壳。剥下的蛏肉在淡水中洗净,去除泥砂,再曝晒23天后,蛏肉干到可折断,色泽淡黄,即成蛏干。将加工蛏干后留下的副产物蛏汁继续煮熬,沉淀后再煮熬,浓缩到七成后再沉淀,最后用微火浓缩,直到呈现黄色粘稠状时即得蛏油,第二节蚶的养殖,蚶科贝类在我国沿海广为分布,已发现约30种左右,其中有些种类是养殖的对象,如泥蚶、毛蚶和魁蚶等。适应范围广,产量高,经济价值大,是重要的养殖对象。蚶的养殖在我国有悠久历史。早在三国时期沈莹所著临海异物志中记载着:“蚶之大者,径四寸,肉味极佳,今浙东以近海田种之,谓之蚶田”。蚶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B12,蚶血鲜红,肉味可口,主要供鲜食,也可用作腌渍加工。蚶壳可入药,有“消血块,化痰积”功效。贝壳的碳酸钙含量较高,除可烧制石灰外,还是陶瓷工业的上好原料。蚶隶属于瓣鳃纲,翼形亚纲,蚶目,蚶科。,一、泥蚶的养殖,(一)、生物学特性1、外部形态贝壳坚厚,卵圆形,两壳相等。壳顶突出,尖端向内卷曲,位置偏于前方。壳表放射肋发达,1820条,肋上具显著的颗粒状结节。壳表白色,被有褐色壳皮。双韧带,韧带面宽,呈箭头状。铰合部直,齿多而细密。,2、生态,(1)分布泥蚶属于热带和温带贝类,在我国分布于山东半岛以南沿海,是山东、浙江、福建和广东的重要养殖对象。泥蚶无水管,活动能力差,不能很深地潜滩。多栖息于中、低潮区,尤以中低潮区交界处的分布最多。(2)生活习性成蚶营埋栖生活,稚蚶用足丝营附着生活;随着泥蚶的生长发育逐渐失去分泌足丝的能力,转为半埋栖生活。稚蚶多栖息在表层下12毫米的泥中,成蚶在13厘米深的滩中。在北方冬季,泥蚶埋栖在泥层深处,双壳紧闭冬眠;到34月间再爬上滩面进行呼吸和摄食。,泥蚶的活动力较弱。1毫米以下的个体,可在水中作垂直运动,有的分泌粘液成丝状物将自身悬挂在水中,个别的还会漂浮在水面。25毫米个体垂直运动的能力明显变弱,但水平移动比较活跃,一夜间运动几十厘米。成蚶极少作水平运动,只在泥层中作垂直运动。泥蚶抗混浊力较强,多生活在软泥底质中。含有较多腐植质软泥的滩涂更适于泥蚶的栖息生长,它可以将软泥形成假粪排出体外。(3)对盐度和温度的适应能力泥蚶是广盐性贝类,成蚶正常生存的盐度范围是10.4-32.5,最适盐度范围20.0-26.2。蚶苗的适盐范用17-29,最适盐度范围是21.0-25.5。泥蚶适应温度的能力较强,成蚶的生存温度范围为0-35,生长适温是13-30。,(4)食性泥蚶以鳃丝纤毛运动产生呼吸水流,滤食水中的食物。这种行为对食料的大小和形态具选择能力,对食料的营养价值无选择性。其食料中以硅藻为主,约占97.7,另有少量的桡足类、海绵、放射虫和植物孢子及有机碎屑等。,3、繁殖,泥蚶雌雄异体,2龄性成熟。生殖腺成熟时,充满于足部,雌性呈桔红色,雄性为浅黄色。繁殖期各地不同,山东沿海为78月,盛期是7月底8月初;浙江沿海为6月下旬至8月,盛期为7月;福建南部海区为8月下旬至10月,盛期为9月;广东沿海一般为812月,911月为盛期。泥蚶是卵生型贝类,怀卵量很大,壳长3厘米的亲蚶,一次产卵量可达340万粒。生殖细胞分批成熟,分批排放。在自然海区,每年排放45次,每次间隔半月左右。成熟卵子的直径为60微米左右,受精1516天后,幼虫面盘萎缩,变态为稚贝,开始底栖生活。此时,稚贝的放射肋尚未出现,经46天的培育,壳表的放射肋才可见,这时稚贝壳长190250微米。当壳长264.6微米时,放射肋已十分清晰,近视成蚶的壳形。,4、生长,泥蚶的生长较为缓慢,一般生长34年才能达到商品规格。泥蚶的生长与水温有关。泥蚶属于高温贝类,生长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山东的泥蚶冬季停止生长,次年5月中旬(水温14)开始生长,810月生长迅速,11月初水温低于牡14时,生长急剧减慢。我国沿海各地的水温变化较大,生长速度有明显的不同。泥蚶的生长与潮区有关。随着潮区的升高,泥蚶的生长速度显著下降,即便相隔100米的距离,生长的差异也很显著。低潮区上层1龄泥蚶的重量是中潮区上层的8倍。泥蚶的生长与底质有关。一般内湾有软泥的海滩,有机物质多,底栖硅藻也多,泥蚶生长得好;相反,靠近湾口的砂质海滩,虽有蚶苗的分布,但生长缓慢。养殖方式和密度对泥蚶的生长也有影响。一般蓄水稀养长得好。北方自然生长的泥蚶3龄即可达到商品规格,但在人工密养时往往需要45年才能出售。,(二)、泥蚶的苗种生产,1、半人工采苗(1)采苗海区的选择选择风浪平静、潮流畅通、盐度在21.0-25.5之间、底质含细砂量6070、无工业污染的内湾中低潮区作为采苗场地。(2)整滩在繁殖盛期,用耙锄等工具,将选好的滩涂平整,清除浮泥。为防止滩面积水,修成畦形基地。有条件时,可向滩面撒细砂,提供蚶苗的附着基质。(3)蚶苗的采捕与培育采苗培育是指采集蚶砂(48000粒千克)经人工培育至蚶豆(1600粒千克)的生产过程。,A、采苗季节山东最适季节是910月,南方采苗期较长,从白露到小雪均可采捕。在广东根据节气将蚶苗分为秋仔、降仔、冬仔和春仔,其中以乳白色壳、大如绿豆的降仔最好;浙江则分为秋苗、降苗、冬苗和春苗,降苗和冬苗规格高,产量大。B、探苗为充分掌握采苗的时间、地点,在采捕前应进行探苗。探苗方法为:利用取样框在海滩上量取一定大小的面积,将表层2-3毫米深的泥样刮采,放在纱网中水洗并测量蚶苗。一般每平方米含100个蚶苗时即有采捕价值。,C、采捕方法一般在大汛潮期间进行采苗,每汛潮劳作5-6天。广东养蚶工作者创造了枯潮、涨潮和满潮均可采苗的“三潮采苗法”。干潮采苗法:退潮后,骑“泥马”,手持刮苗手网(手靴)刮取泥滩表层约0.5厘米厚的泥层,洗去泥砂即得蚶苗;或左手持手网,右手拿刮板刮取滩涂表层泥砂,淘洗得蚶苗。有些地区采苗后,用“泥马”将滩面推平,以便下批蚶苗附着。浅水采苗法:在涨潮或退潮过程中,在苗埕尚存30一70厘米深的海水时用推网采苗。手持推网一推一拉地前进,将苗埋表层24毫米的泥土推入网内,经清洗后得蚶苗。深水采苗法:在满潮前后用船拉着拖网在苗埕上拖曳采捕蚶苗的方法。,D、蚶苗暂养,采苗场离中间培育场较远时,对蚶苗需进行暂养。暂养场地需选择底质较软、泥深0.3米、海水比重1.0101.020、潮流通畅、风浪小和敌害少的海区。暂养前,对场地进行清场、整平,周围围以竹箔。暂养的密度视暂养时间、潮流畅通的程度和水温等具体情况决定。,(4)、蚶苗的中间培育,A、场地的选择刚采到的蚶苗个体较小,防害抗逆的能力较弱,要求培养场环境稳定、土质肥沃和敌害较少;而内湾软泥质的中、低潮区之间的海滩蚶苗生长快,敌害生物少,蚶苗成活率高,是蚶苗中间培育的最适场地。B、清滩每亩用鱼藤200克或茶籽饼22.5千克进行清滩。清滩后的第二天将敌害及杂物清理出场。一周后试放少量的蚶苗,证明药力已消失即可大批播苗。C、平滩播苗前用“泥马”压平滩面并进行分格。格长70-100米,宽10米,格间距0.7米,各格取顺流向,一般与岸垂直;每格周围挖排水沟。,D、播苗,播苗前要检查蚶苗的质量。质优的蚶苗呈白色,壳面带有赤色,无失水开壳现象,壳面干净,无臭味,未掺杂敌害生物。根据苗种的质量,确定播苗数量。播苗的具体方法分深水、中水和浅水三种形式。深水播苗是在船上用双手捧苗,像播谷种一样撒下,最好选平潮无风时进行;中水播苗是在水深3050厘米时,将蚶苗盛在桶内,运到场地,人从苗埕两边的格沟中向里撒苗;浅水播苗是在水深10厘米左右时用“泥马”运载蚶苗到苗埋撒播。播苗时撒播要均匀,密度要适宜,不要在退潮水急时播苗,以免被急流冲走,也不要在干潮时播苗。个体大的蚶苗应播到苗埕的上方,个体小的播在苗埕下方,使蚶苗生长均匀。播苗的密度由蚶苗的大小和播苗时间决定。蚶苗未经暂养而直接播苗时,每亩可播1200万粒。暂养苗分大、中和小苗三种。大苗800万粒亩,中苗900万粒亩,小苗1000万粒亩。差苗需适当增加播苗量。,E、蚶苗培育管理,防寒防晒:山东和浙江冬季水温低,注意严寒期间增加蓄水深度保温防寒。南方高温期,要疏通沟渠,干整滩面,使苗埕退潮后不存水,以免积水处经日晒水温骤升而致死蚶苗。防咸避淡:白露后雨水少,若海水比重超过1.020时,需将蚶苗移到上游有淡水注入的场地防咸。雨季到来时,海水比重降低,蚶苗需迁至比重较高的靠近外海的海区避淡。定期清场疏散:播苗后,每月应清场一次。清场能锻炼蚶苗的体质,防除敌害生物,并随着蚶苗的生长进行相应的扩场疏养。,(5)、蚶苗的起捕与运输,蚶苗经一周年的中间培育,达到蚶豆阶段,需起捕放养于养成场。起捕时,蚶苗要过筛,大苗运走,小苗继续进行中间培育。蚶苗的耐干力依气候和苗种大小而定。南方冬季可维持25天,天热时则应在12天内运到、播完。途中注意空气流通、防雨、防晒和防风干。,2、室内人工育苗,泥蚶的人工育苗的基本方法与贝类人工育苗的常规方法相似。目前,蚶苗的最高单产可达92万个米2。泥蚶人工育苗高产的技术有如下几个方面。(1)优选亲蚶在死亡率小于5的海滩,选择肥满度高、肠道粗、鳃完整、足厚度大、壳长3厘米左右的3龄泥蚶作为亲蚶。这样选进的亲蚶健壮、抗逆性强、怀卵量高且易催产。(2)高密度采卵再分池洗卵、孵化泥蚶属雌雄异体,其性腺分布于足部且比较直观(雌的呈桔红色,雄的近浅黄色),采卵前需尽量挑出雄蚶。采卵后通过分池的方法间接“洗卵”,可降低卵池中精液的数量,提高孵化率。高密度的采卵保证了洗卵后卵池中卵的密度。,(3)及时选幼孵化水温高及大量精液的存在,易败坏水质,引起D形幼虫的死亡,宜尽早选幼。一旦发现D形幼虫,选幼越快越好。(4)高密度培育幼虫泥蚶育苗恰逢高温季节,苗池易繁殖原生动物(如游捕虫、变形虫及海生残沟虫等)和猛水蚤等敌害种。高密度培育幼虫可以形成蚶苗的种间优势,提高群体的抗性;也可节省大量的饵料,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高温季节供应单胞藻的困难。,(5)选择良好底的质在泥蚶人工育苗过程中,选择底质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眼点幼虫变态时需要良好的水质条件。不投基质或以砂为基质皆能满足幼虫变态时对水环境的要求,因此出现较高的变态率,且变态后稚蚶的壳面无污附,摄食力强。但在不投底质的情况下,稚蚶直接暴露在海水中,易遭原生动物的干扰,同时其摄食和行动都受到一定的影响。稚蚶刚生出的壳较脆。投中砂为底质,尽管水质好、变态率高;但在倒池时因中砂的粗糙产生很强的机械摩擦而出现大量的碎壳,且壳缘不齐,影响存活率和生长速度。投粉砂为底质,稚蚶壳面严重污附,降低了变态率;又因粉砂颗粒小,可能影响稚蚶的摄食活动,因此存活率低,生长速度慢。以细砂和极细砂为底质培育稚蚶,壳面黄色,无污附,生长速度快,变态率和存活率都较高。这与良好的水质密不可分,但可能主要与底质的软硬程度有关。,为提高成活率和产量,可采用无底质附苗。附苗后5-7天,稚贝培育底质采用粉砂和细砂混合的底质,此后,再选用良好的底泥一直到出池、销售。底泥处理一般先过筛、水洗,用前再煮或高锰酸钾消毒。,(6)加大饵料的混合投喂量在泥蚶人工育苗中,应采取混合投喂,并加大投喂量,保证育苗水体的单胞藻密度达到3104细胞毫升(以金藻计)以上。金藻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很高,是泥蚶良好的饵料,但其蛋胺酸的含量较低,仅为0.54微克毫克(干品)。光合细菌则为0.8一2.8,且含较多的VB12、生物素、菌绿素、类胡萝L素和辅酶Q等生理活性物质。二者混投可全面丰富幼虫或稚蚶的营养,提高生长发育速度,增强生理机能,为提高幼虫的变态和稚蚶的存活率提供条件。扁藻含较高的纤维素,可促进幼虫或稚蚶的消化和排粪。总之,混合投喂比单一投喂任何一种单胞藻的效果都好。,(7)加大换水量高密度培育幼虫或稚蚶,加大换水量是育苗最关键的措施之一。加大换水量有利于稚蚶将因水混合过多的残饵形成的假粪排出体外,有利于幼虫或稚蚶的消化、吸收和排粪,还可相对增加海水中的营养和生理活性物质。在生产中以100300的日换水量,可取得良好的效果。,(8)严格防病夏季育苗水温高,池水易繁殖病原菌,因此防病管理尤为重要。一般孵化池和单胞藻液是发病的主要病源。孵化池的防病要从亲蚶入池开始,用510-6一1010-6高锰酸钾溶液浸泡亲蚶5-10分钟,再以新鲜海水透洗2-3遍。孵化池可用210-6青霉素和410-6链霉素联合泼洒。单胞藻培养采取一次培养的方法,防止单胞藻的老化,间接防止病原的繁殖,是解决单胞藻液带菌的根本措施。投喂前,向藻池泼洒310-6的青霉素和610-6的链霉素,也能取得良好的防病效果。,3、土池半人工育苗及采捕野生苗,泥蚶土池半人工育苗是生产泥蚶苗种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方法基本与一般贝类的土池半人工育苗的方法相同。为提高半人工育苗的效果,可充分利用贝类育苗池或对虾育苗池,进行幼虫培育,选取眼点幼虫投入土池中附着、变态、发育和生长,从而获得优质高产的泥蚶苗种。采捕野生苗的工具与方法基本与半人工采苗方法相同。,(三)、泥蚶的养成,将蚶砂(48000个千克)或蚶豆(1600个千克)养至商品蚶的过程称为泥蚶的养成。1、养成方法和场地修建(1)蚶田养殖(蚶埕养殖)蚶田养殖的方法多流行于广东和福建沿海。是不蓄水的平滩养殖方法。这种方法,场地建造方便,水交换条件好,适于大面积养殖。根据地势将海滩分成若干块方形或长方形的蚶田,蚶田间挖浅沟,便于排水和操作,并可防止泥蚶逃散。(2)蚶塘养殖蚶塘是建在内湾高、中潮区的一种半蓄水式池塘,即涨潮时潮水漫池,退潮后池内仍保留一定数量的海水。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充分利用海滩,并因泥蚶在高潮区而得到更好的保护,成活率高,摄食时间长,生长速度快,但成本较高。也可利用虾池混养泥蚶,效果良好。,2、播种密度和方法,播种密度受海况、养成方式的影响,各地需因地制宜,合理密殖。一般平滩养殖可按每亩产大蚶15002000千克的密度放养,至收获时每亩成活30万粒左右。一般在退潮后,用“泥马”载着蚶苗顺着蚶田的界沟,边走边均匀地将蚶苗撒播在蚶田中。天热时避免在中午前后播种。,3、养成管理,(1)分埕疏稀:将养殖的泥蚶全部收起,调整密度重新放养,同时也可清除敌害。(2)防洪避淡:对河口附近的蚶田,当遭到大汛袭击时,需在蚶田的上游修筑分坝和排洪沟,严重时,需将蚶苗移向外海区。(3)防暑避寒:该方法同蚶苗中间过度的管理。(4)清除敌害:养成期间应经常检查,发现敌害生物时及时组织人力清除,必要时用网片等阻止敌害的侵袭。(5)其他管理:及时维修堤坝,防止漏水;经常疏通沟渠,保持水流畅通,定期检查泥蚶生长和存活情况。,4、收获,壳长2.5厘米以上,每千克200粒以内即达到商品规格。南方一般养殖2-3年,北方3-4年。收获的季节多选冬肥期,这时蚶肉肥嫩,口味好,且易于运输。南方收获季节为12月至次年3月间,北方山东多在1112月。收获的方法多采用铁耙和铁丝簸子,广东则用竹箕(榨靴)带水作业。,二、魁蚶的养殖,魁蚶:俗称赤贝,是一种较大型的、经济价值较高的贝类。我国和日本等已取得人工育苗及养成技术的成功经验,是一种大有发展前途的贝类。,(一)、魁蚶的生物学,1、形态魁蚶贝壳大,斜卵圆形,极膨胀,左右两壳稍不相等,壳顶膨胀突出,放射肋宽,平滑无明显结节,约4248条。壳面被棕色壳皮。壳内白色,铰合部直,铰合齿70枚。2、生态魁蚶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和菲律宾。我国北自辽宁,南至广东沿海均有分布,其中,以黄海北部较多。多栖息在350米水深的软泥或泥砂质海底,用足丝附着在石砾或贝壳上。生长适温范围为525,适盐范围为2632。魁蚶是滤食性贝类,其胃容物中主要是硅藻,包括舟形藻、圆筛藻、直链藻、双菱藻、曲舟藻和骨条藻等。,3、繁殖魁蚶雌雄异体,性腺成熟时,雌性性腺桃红色,雄性乳白色或淡黄色,性腺分布在消化盲囊和足部周围。壳长78厘米的魁蚶产卵量为500-600万粒,610月为繁殖期,盛期78月,产卵水温1824。魁蚶为卵生,卵径56-65微米,精子头部前端尖,长约5微米,尾部长约50微米。发生经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期。在2225下,受精22小时后完成胚胎发育,10-23天足很发达,进入变态期,而后开始附着生活。发生3个月后,壳长3050毫米时转入埋栖生活。4、生长魁蚶的生长速度较快,日本福冈湾的魁蚶1年壳长达61毫米,2年78毫米,3年90毫米,4年105毫米。最大魁蚶的壳长达150毫米,体重800克以上。寿命1015年。魁蚶的生长主要受水温影响,410月高水温季节生长快,10月至次年3月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二)、人工育苗,1、亲贝的选择常温育苗在7-8月进行。当水温1824时,选壳长78厘米、外形完整的魁蚶作亲贝。2、亲贝的蓄养采用浮动网箱、网笼或直接放在池底的方式进行蓄养,蓄养密度5060个米2。管理上采取加大换水和加大投喂饵料相结合。3、采卵和孵化采卵采用精卵自然排放法。为防止精子过多,发现雄蚶排精时,立即将其挑出。卵受精后,洗卵23次。孵化过程中,要连续微量充气。必要时施加1l0-6氯霉素或210-6青霉素抑制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保证胚胎的健康孵化。,4、选幼水温2425条件下,受精卵经21-24小时发育至D形幼虫。一到D形幼虫,要立即选幼。5、幼虫培育幼虫培育方法与其他双壳贝幼虫培育的方法基本相同。6、附苗当壳顶幼虫100出现眼点,足开始伸缩,壳缘变厚,水中出现类似蜘蛛网样的丝状胶粘物质时,立即投放处理好的棕帘采苗。投帘后,需加大换水量和投饵量;必要时,施药抑菌。7、蚶苗下海过渡采用网袋进行苗种的中间过渡。夏季,水温较高,光线较强,藻类繁殖生长快,对网袋易造成污附,影响网袋的水交换率;所以,保苗时,网袋放苗的密度不宜过大。保苗过程中,严防海星的危害。,(三)、半人工采苗,从7月下旬开始,在59米深的水层,利用网袋进行半人工采苗。11月下旬蚶苗规格可达12厘米,一般每袋可采苗400500个。具体采苗方法同扇贝的半人工采苗。,(四)、增养殖,养殖方式可采用筏养和底播的形式。筏养时,有垂下式笼养、垂下式网袋包养和网床养殖三种方法。笼养的方法与扇贝养殖的方法基本相同;但为防止笼内魁蚶滚动、互相摩擦,影响生长和存活,可在每层隔盘加少许废旧的网衣,或笼下加坠石缓冲网笼的摆动和魁蚶的滚动。网袋包养和网床养殖的方法都是为缓冲魁蚶的滚动摩擦造成损伤、死亡而设计的。笼养、网袋包养和网床养殖这三种方法,魁蚶的成活率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且个体规格上不去。为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多采用筏养和底播相结合的方法:筏养魁蚶壳长达5厘米左右时,将魁蚶转入底播养殖,进一步增加魁蚶的规格。这种联合养殖的方法既解决了筏养魁蚶长不大的困难,又避免了单一底播时,小苗遭到强敌侵袭和成活率严重低下的问题。,(五)赤贝肉的加工,将新鲜的魁蚶,经水洗、开壳、软体部剥离、洗清、切制、称量、速冻、上冰衣和包装等程序,即可加工成蝴蝶状的赤贝肉,既可出口,又可内销。,三、毛蚶的养殖,(一)、毛蚶的生物学1、形态毛蚶俗称瓦楞子或毛蛤。贝壳中等大小,壳质坚厚,壳膨胀,呈长卵形,两壳不等,右壳稍小于左壳。壳面放射肋突出,共有3034条。肋上显出方形小结节,此结节在左壳尤为明显。壳面被有褐色绒毛状的壳皮,故名毛蚶。,2、生态,毛蚶分布于我国、日本和朝鲜。我国沿海都有分布,但集中在辽河、海河和黄河口一带的海区。辽宁的锦州、河北的北塘、山东的羊角沟等地均是毛蚶的生产地。毛蚶垂直分布主要在低潮线以下至7米深的海区,尤以45米处数量最多;有时在潮间带及水深21米处也可发现。毛蚶的栖息地一般是受淡水影响的内湾和较平静的浅海,有可作为天然附着基的大叶藻等藻类的分布。毛蚶的适温范围为2一28,适盐范围为2531,底质要求软泥或含砂的泥质海底。,3、繁殖,毛蚶为雌雄异体。性腺成熟时,雌体性腺呈淡红色,雄体乳白色,一般两周龄成熟。北方繁殖期79月。在27时,卵受精36小时后形成D形幼虫,一周后壳顶突起,两周左右壳长达0.280.32毫米。壳高0.200.22毫米时开始变态,逐渐转入完全的附着生活,并生出灰白色稍不透明的贝壳。毛蚶变态后并不立即转入底栖生活,而要在大叶藻等物体上经过36个月的附着生活,至壳长1215毫米时转入底栖生活。在埋栖生活时,也用足丝附着在泥中的砂粒或碎贝壳等物体上。,4、生长,毛蚶在生长过程中,有逐渐向深水移动的习性。毛蚶的生长速度以1823时最快。毛蚶的寿命为45年,个别可活10年。,(二)、苗种生产,1、采自然苗3月采集上年附着在海藻及其他物体上的稚贝,移到养殖场养成。2、半人工采苗(1)采苗季节:7-9月。(2)采苗水层:2.5-5.3米。(3)采苗器:草绳球或棕榈网。(4)采苗棚架:选直径21-24厘米、长度依水深而定的木桩或竹竿,在水深5.45-6.06米的地方,每隔4.55米,打入海底一支。再以直径0.6厘米的绳子缚上横竹,将草绳球或棕榈网吊在挂栅上,用坠石垂下采苗。全棚长68.2米,可挂15组采苗器。,3、蚶苗的中间培育,毛蚶附苗后的第四个月,在壳长1215毫米时,蚶苗开始脱落,为此,在蚶苗脱落前应将其移到中间培育场培育。中间培育场一般选在干潮线至水深0.30.6米左右处。大潮时,滩面少部分露出海面,大部分没入海水之中。以砂泥底、潮流畅通、大潮涨落时流速20米分钟以上的场地为好。这样的场地管理方便,便于采集落到滩上的蚶苗。蚶苗移植进中间培育场后,生长快,并依照苗的大小顺次脱落。脱落的苗先生活在泥表,而后转入泥中营埋栖生活。,(三)、养成,选择略有淡水流入、风平浪静、潮流畅通、干潮时略有1米左右的海水、水深310米的浅海作为养成场。养成场海水比重1.024以下,以1.0181.020最为首选。毛蚶一般养殖在海水较深的浅海,放养后不再移植,因此,播种时要合理密殖,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播种的具体数量根据蚶苗的大小而定。日本的毛蚶养殖每平方米播2000粒,经12年个体长到4厘米。,(四)、收获与加工,在秋冬季节,一般用船拖网收获毛蚶。毛蚶可鲜食,还可用毛蚶联合加工机制干。加工的成品色泽好,美味可口,便于储藏和运输为开拓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更进一步研究毛蚶的精深加工工艺。,第三节蛤仔的养殖,一、蛤仔的生物学1、主要种类的形态我国养殖的蛤仔主要是菲律宾蛤仔,其贝壳呈三角卵圆形,具有前倾的壳顶,壳顶至贝壳前端的距离约等于贝壳全长的1/3。小月面椭圆形或略呈梭形,盾面梭形。贝壳前端边缘椭圆,后端边缘略呈截形。壳表面灰黄色或深褐色,有的带褐色斑点。壳面除了同心生长轮外,还有细密的放射肋。放射肋与生长线交错形成布纹状。,2、蛤仔的生态习性,(1)分布蛤仔分布于日本、菲律宾、朝鲜、斯里兰卡及中国沿海。我国南自广东、福建,北自河北、辽宁沿海均有分布,以中、低潮区最多,在高潮区及数米深的浅海也有分布。(2)生活环境蛤仔喜栖息于内湾风浪平静、水流畅通并有淡水注入的中低潮区的泥砂滩涂上。幼苗多发生在风平浪静、潮流缓慢、底质含砂量在70一80的海区。(3)对温度及海水比重的适应蛤仔生活的适宜温度范围为535,最适范围1830。对海水比重的适应范围为1.00810.27,最适范围为1.0151.020。,(4)食性与食料蛤仔是滤食性,对食物种类一般无选择性,只要颗粒大小适宜即可摄食。其食料组成以底栖硅藻为主,常见有舟形藻、菱形藻、圆筛藻等。此外,还有大量的底栖硅藻。(5)灾敌害蛤仔的生物敌害种类很多,肉食性的鱼类(如蛇鳗、虾虎鱼、无斑鳐鲼、海鲶、黑鲷、鲨鱼等)、肉食性的贝类(如蛸、红螺、玉螺等)、蟹类、海星及海鸟等都能直接捕食蛤仔;凸壳肌蛤、藤壶、沙蚕等能与蛤仔争夺生存空间及食物,影响其生活。此外,洪水、台风以及烈日曝晒都会引起蛤仔的死亡。,3、蛤仔的繁殖,蛤仔为雌雄异体,一龄性成熟,从外观上难以区别雌雄。成熟时,精巢为乳白色,卵巢为乳黄色。繁殖期因地而异,辽宁沿海为68月;青岛沿海每年有两个繁殖期,一次在5月中、下旬,另一次在9月中旬至10月中旬;福建则在9月下旬至11月,10月为繁殖盛期。繁殖水温一般在20。精卵分批成熟,分批排放,整个繁殖季节可排放34次,多在夜间大潮期排放。蛤仔的怀卵量约在200600万粒。卵子属于半沉性卵,成熟卵呈圆形,卵径7478微米。精子由头、颈、尾三部分组成,头部钝圆,头颈之间界限不明显,尾部较长。精卵在海水中受精发育,在水温24一26条件下,经1012天可附着变态,20天后形成出水管,50天左右入水管形成,开始进入埋栖生活。,4、蛤仔的生长,蛤仔的生长与年龄、季节和环境条件有关。从年龄来看,12龄的个体生长快,年龄越大生长越慢;从季节来看,温度较高、饵料丰富的49月生长最快;环境因子的影响更为显著,水温、盐度、底质、潮区、饵料等,综合影响到蛤仔的生长。由于水温和饵料的影响,使蛤仔的生长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夏生长快,冬季生长慢。,二、蛤仔的苗种生产,(一)蛤仔的半人工采苗1、采苗场的选择采苗场应选在风浪平静,流速在10一40厘米秒;有一定的淡水注入,海水比重在1.0121.020之间;水质肥沃,地势平坦的中低潮区和港心沙洲地带;底质中含砂量70一80,含泥20一30;周围海区有丰富的蛤仔资源。,2、整埕附苗受洪水冲刷和泥砂覆盖威胁的埕地要筑堤防洪。外堤顺水流方向建筑,用石块砌成或一层泥土一层芒草叠成。在底质松软的地方要用松木打桩固基。堤底宽1.52.0米,高0.81.2米,堤面宽0.8一1.0米。内堤与外堤垂直,多用芒草埋在土中,尾部露出长2030厘米,宽3040厘米,把大片的苗埕分成若干块。潮流较急的苗场可插竹缓流,底质较软的海区要掺砂改良,苗埕中的石块及大的贝壳要捡去,然后耙松推平。在附苗前再进行一次耙松和推平工作,以利稚贝附着。3、管理多年生产经验总结了“五防”、“五勤”的管理措施。“五防”是:防洪、防暑、防冻、防人践踏、防敌害。“五勤”是:勤巡逻、勤查苗、勤修堤、勤清沟、勤除害。,4、采苗(收苗),蛤苗附着后,经56个月的生长,体长一般达0.5厘米,即可采收。采收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5月份。采苗方法因地而异,有干潮采苗、浅水采苗和深水采苗等。前两种方法用于采潮间带的蛤苗,后一种则适于采潮下带水深10米以内的苗。,(1)干潮采苗干潮采苗分为两个步骤:A、推堆:分两潮进行。第一潮时,将宽约5米的苗埕用荡板连苗带泥砂从埕两边向中央推进1米左右,若蛤苗潜入较深则用手耙。第二次低潮时同样再推进1米,把蛤苗集中于苗埕中央宽约1米的小面积上。由于推堆压于下层的苗种在涨潮时向上索食,从而集中在埕的表层,次日退潮时即可洗苗。B、洗苗:推堆后在堆边挖一个3米2米0.3米的水坑,洗苗时,将蛤苗连泥砂一起挖起,放在苗筛上,在水坑中淘洗去泥砂,便得净苗。,(2)浅水采苗干潮时,先将苗埕分成长宽各8米左右的小块,用荡板把埕四周的蛤苗连同沙土往中间堆成一直径约6米的圆形块,随后,在埋中央用荡板撑开一直径约3米,深约3厘米的空地,称“撑池”。过一个潮水退潮时,将苗埕四周的蛤苗往中间空地集中,即“赶堆”。然后在潮水退至l米水深时即可用竹箕将苗取起,洗净装船。(3)深水采苗此法采用网捞取潮下带的蛤苗。采苗时,先驾船到达苗区,在选定的位置上下锚,然后放长锚绳,船随潮位后退至距锚约50米处停下,放下苗网i用力拉锚绳使船前进拖捞蛤苗,距锚10米处起网。如此反复,采集苗种。,5、蛤苗的种类,(1)按季节可分为三种:蛤苗生长到“冬至”,肉眼可以看到时,称冬种;生长到“立春”时的蛤苗称为春种;生长至“清明”前后的蛤苗,个体只有碎米粒大小,称为梅种。(2)按苗的大小也可分为三种:蛤苗附着后到次年清明,体长达0.5厘米,贝壳花纹不明显,呈灰白色,称为白苗;白苗养至冬至,体长达1厘米左右,称为中苗;中苗养至次年秋季,体长2厘米,仍须移殖养成的蛤仔称大苗。,(二)土池半人工育苗,由于半人工采苗存在采苗量不稳定的缺点,为使养殖滩涂能有效而充分地利用,采取土池半人工育苗具有重要意义,并在生产上已见成效。1、土池建筑(1)地点选择地点选择在不受台风威胁、无工业废水污染的内湾,底质泥多(80)砂少(20)、海水盐度较稳定的高潮区。(2)大小根据需要而异,一般5亩左右较合适,大土池可以划分成若干小区。(3)堤堤岸大都是两边砌石的石坡堤,也有土堤,土堤坡必须植草保护堤岸。堤高视地形而定,必须高出建池海区的大潮线1米以上。,(4)闸门闸门是土池建筑的一个关键部位,既要便于进、排水和适于流水催产,又要能够防止有害生物和大型浮游生物进入土池。(5)催产架在闸门内面一侧,用石板架设成长14米,宽5-6米,高1.0-1.2米催产架。催产用于时张挂铺放亲蛤的网片,便于人在上面来往操作。(6)铺砂土池建成后,整平池底,开挖互相交错的引、排水沟2-4条,把埕地分成若干块,铺上细砂5-10厘米左右。此外,在土池旁边还要建筑亲蛤暂养(或精养)池和露天饵料池等相应设施。,2、育苗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