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史课件.ppt11.ppt_第1页
史学史课件.ppt11.ppt_第2页
史学史课件.ppt11.ppt_第3页
史学史课件.ppt11.ppt_第4页
史学史课件.ppt1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史学史,中国史学史史学史,是指史学产生、发展的历史。史学史的研究。是通过了解史学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揭示史学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谈史学的历史就必须了解史学的进程。第一章:先秦时期:中国史学的童年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章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中国史学的产生,中国早期史学的主要内容,早期的主要史学著作及对中国史学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教学内容是对孔子的认识与了解和孔子的所撰的春秋一书。教学内容的难点是卜辞与金文。,第一节:远古的传说通过学习本节内容,要求掌握远古时期有哪些类型的传说,这些传说包含了什么样的历史信息,重点掌握远古传说的历史学价值。一、战胜自然灾害和生产中取得成功的传说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远古的传说主要是有关氏族社会里英雄人物的故事。其中包含两大类:一类是战胜自然灾害和生产中取得成功的传说,一类是氏族由来和氏族、部落间原始战争的传说。与治水相关的神话传说:大禹治水、女娲补天与干旱作斗争的神话传说:后羿射日耕稼方面传说的英雄:烈山氏的柱、周人的始祖弃,即后稷。二、氏族由来和氏族、部落间原始战争的传说1、相关传说,2、有关传说的史学价值首先,远古的传说不仅反映了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或多或少保存了一些真实的历史内容。其次,当人们创造出来文字以后,这些远古的传说经过后人的加工、整理并记载下来,成为史学家探索、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面貌的重要资料。第三,远古的传说所反映出来的氏族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社会、神和人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始意识,曾在相当长的年代里影响着文明时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和史学的面貌。从史学的观点来看,远古时期的传说,可以被看作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一份财产。复习思考题:1、远古传说的史学价值。第二节:从卜辞到国史,学习本节教学内容,要求掌握先秦以前保留至今的重要历史研究资料卜辞、金文、尚书、诗经等基本内容及史料价值。重点掌握周公的史鉴思想一、卜辞和金文的记载1、什么是不辞:卜辞是殷、周奴隶主贵族贞卜的记录,因其刻于龟甲、兽骨之上,而有甲骨文之称。殷代卜辞所反映的年代是自盘庚迁殷以后,从武丁时期到殷的灭亡。因为卜辞反映王家活动,也就反映了与此有关的一些情况,如农事畜牧、年成丰欠、畋(tian)猎战争、神祖祭祀、天文历法、王朝世袭、国家制度、阶级状况等,而以农事、兵戎、祭祀方面的内容较多。是目前史学研究中最早的比较可信的史料。卜辞的记载都是以贞卜的结果和记简单的记事相结合,所以又都是以王侯贵族为对象,这表明它们作为官方有文书的性质。,2、何谓金文:金文因是铸在铜器上的铭辞,故又有铭文和钟鼎文之称。从殷代晚年到战国之末,都有金文的出现,而以宗周的金文占有重要的地位。金文的记载以反映当时的王臣庆赏、贵族纠纷、财产关系为主要内容,而关于征伐、俘获、赐臣仆、赐土田、赐车马旗服彝器、赐金贝等事的记载,一般都比较详细,具体。金文作为永久性的历史凭证,显示出一定的历史意义。3、卜辞与金文的史料价值从卜辞到金文,反映了文字记载由简而繁的发展过程,也反映了历史记载从不自觉到初步有了自觉意识的发展过程。第一、就内容而言,卜辞中有关祭祀祖先的记载,涉及到殷王朝的世袭,已包含了追寻历史的意识。,第二、从表述形式上来看,也表现出历史记载的萌芽状态。例如:“壬午,王田于麦录在五月。(唯)王六祀。”虢季子白盘“噍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作宝盘”。二、尚书和诗经1、尚书的基本内容尚书是我国最古的皇室文集,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分为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2、尚书的史学成就尚书发展了金文记载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这种重视历史鉴戒的观点,是人们对于历史和现实的关系之初步的认识,这在后来的史学中不断有所发展。3、诗经:诗经是宗周至春秋时期诗歌的总集。它包括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分为周、鲁、商颂,共计40篇。诗经是,史诗,记载了周族某些发展阶段的传说和历史,文王、武王的功业,周王朝的兴盛发展,宣王中兴,讽刺了厉王和幽王时的失败与衰败。这些诗篇,大致反映出周族兴衰的历史。诗经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有些是咏农事的,反映了生产关系的一些方面。有些是咏封国、征伐、狩猎、习武的专篇,反映了列国诸侯门受民、受疆土、筑城、立庙等封土建国的史实。从历史思想来看,“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拔,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如同尚书一样,重视历史经验的借鉴作用。三、周公对历史经验的总结首先,周公结合一些重大政治事务,在发布诰文时强调。总结历史经验的重要性。其次,周公还就前朝的一些具体的历史教训发布了诰文。,复习思考题:1、卜辞、金文对史学的贡献。2、周公对历史经验的总结。第三节:孔子和春秋本节要求掌握孔子及其春秋这部史籍。重点掌握春秋这部史籍的撰述特点。一、孔子修春秋1、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479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好学,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他周游列国,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不被采用,但却由此丰富了对于当时社会的了解。孔子一生中最光辉的成就在于开创了私人讲学。改变了自有文字以来学在官府的狭隘局面,使学术文化在比较广泛的范围内开放,成为中国教育史、学术史上划时代的杰出人物,,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都有崇高的地位。2、孔子撰春秋春秋一书是孔子根据鲁国国史为记事的中心并参考列国国史修撰而成。春秋所记,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32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计242年的历史,每年都有史事记载。这是中国史学上前所未有的。春秋所记内容,主要是周王室和各诸侯的政治、军事活动,包括朝聘、会盟、战事,以及一些自然现象,包括日食、地震、水灾、旱灾、虫灾。书中也涉及到各族关系、建筑、田赋等方面的史事,还记有许多政治人物的丧葬。而缺点是缺少有关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内容。它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史学的诞生。二、春秋一书的写作特点,1、春秋在表述历史的方法上,严格按照年、月、日顺序逐条记载史事;而于每年之中又有春、夏、秋、冬四时的表述,即使期间无事可记,也要书出“夏四月”、“秋七月”等,以示天时变化和人事的关系。在史事记载的时间表述上,春秋对后来编年体史书的发展有典范的作用。2、春秋的属辞比事属辞是指遣辞造句,比事是指排比史事。属辞比事是春秋的编撰方法,就是讲究怎样编排史事和用辞造句。3、春秋尊王道重人事复习思考题:1、春秋一书的写作特点。第四节:战国时期私人撰述的发展本节主要阐述战国时期出现的或者记载战国时期史事的,历史典籍,其中主要有左传、国语、竹书纪年、战国策等等,其中重点掌握(左传。一、左传和国语1、左传的简单介绍:左传也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它记载的史事上限与春秋相同,起自鲁隐公元年,下限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比春秋下限下延13年,包括255年史事。左传记载的史事以晋国的史事最多,还涉及到鲁国、楚国、郑国、齐国、卫国、宋国、周、吴、秦、越、陈等国的史事。2、左传编撰的优点(1)、左传在历史编撰上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它在编年记事的总的格局中,富于变化,有时着意写出了一件事的本末原委,有时集中写出一个人物的经历和活动。,这不仅拓展了编年体史书在记事、记人方面的容量,也有助于弥补一件史事被相关年代中其他史事割裂的缺点。(2)、左传写战事、写辞令都很出色。尤其是许多战争场面都写的绘声绘色,展示了战争的宏大场面。(3)、左传在内容上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是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民族交往的活跃和民族组合的进程。它大致写出了诸夏以外各民族如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分布与变动的情况,写出了这些古代民族的军事冲突、政治交往、经济文化联系及相互通婚的关系。(4)、左传真实而具体地记述了社会矛盾。他揭露了统治者很多丑恶行为,并不有意为其隐讳。二、国语、竹书纪年、世本和战国策,复习思考题:1、左传编撰的优点。第二章:中国史学的成长期秦汉时期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章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中国史学进入成熟期的主要表现,掌握中国史学成熟期的两部著作史记和汉书,了解司马迁和班固两位史学家;了解刘向、刘歆父子及其在典籍校雠方面的重要贡献。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教学内容是史记与汉书;教学内容的难点是司马迁与史记。第一节:司马迁和史记通过本节课学习要求了解司马迁,了解史记这部史著的内容、结构,以及司马迁的史学思想。要求重点掌握司马迁为什么能够著成史记这部巨著,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及贡献。,一、司马迁及其家世介绍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前86年),字子长,一说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他编撰的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皇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史记又名太史公书,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130篇,50多万字,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个部分。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为全书的指导思想。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後来历代“正史”所传承。称为“二十四史”之首。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二、司马迁为什么能够著成史记司马迁能够写成史记,完成这一使命。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1、春秋以来至于汉武帝之世的历史发展和变化,为人们考察和了解历史,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一定的条件,也给史学家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2、史学自先秦以来经过长期的发展,无论是历史资料和历史编撰,还是历史思想和历史文学,都未产生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的新著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养料。3、司马迁个人的家学、阅历和遭遇,也是他能肩负起历史使命,并能“成一家之言”的重要因素。三、史记的特点1、博古通今:2、等级结构:,3、文史结合:4、子史结合:四、史记对中国史学的杰出贡献首先,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司马迁根据历史变化提出了阶段性看法,对于时代越近、变化越大的史事,他记载得越详细。2、司马迁重视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革。由于时势变化,陈旧的政策法规会造成种种弊病,社会要前进,就必须变革旧制,荡涤积弊。司马迁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一再提出“承敝通变”的命题,精辟地论述变革如何使国家走向强大、社会摆脱困难的历史经验。再次,司马迁提出历史变化的又一法则:“见盛观衰”。“通古今之变”是司马迁光辉的历史思想。他以贯通的、变化的观点考察全部历史直至他所生活的时代,提出对历史演进的阶段性看法,对于时势变化的条件有精到的分析,尤其是重视推动社会前进的历史变革,从曲折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总结出“承弊通变”和“见盛观衰”两种变化法则,为丰富古代的历史哲学做出贡献。其次,“究天人之际”是司马迁史学思想闪光点之一,主要是探讨天与人间治乱兴衰的关系。总之,司马迁对天人关系作了极有意义的探究。从主要方面讲,他敢于对天意、灾祥之说表示怀疑,强调人事起根本的作用,对于重大历史事件,他总是认真地从人的努力和人心向背去总结成败经验,实际上他是做出了人事对历史进程起支配作用的回答,这在当时迷信盛行的情况下更为可贵。可以说,在天人关系上,司马迁达到了他的时代所能达到的高度。由此,司马迁著史实现了“成一家之言”,成为我国史学已经规模完备成长起来的标志。,再次。司马迁的文化观、政治观、和社会观也体现出司马迁的史学思想。第一、在文化观上,司马迁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相对立,采取兼容百家学术的态度。第二、在政治观方面,司马迁没有刻意去宣传封建主义,相反,他揭露、谴责封建统治的弊政,反映出平民阶层的政治理想、政治要求。第三、在社会观方面,司马迁重视生产劳动,认为经济生产有自己的发展趋势,财富的占有跟人们的社会地位、道德观念相联系,并且主张发展工商业,主张让人们自由获得财富,这些都与当时的官方观点迥然而异。总之,司马迁所构建的学说体系有丰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进步性和独创性。是西汉时期进步思想的杰出代表,而史记的宝贵价值也超出了史学的范围。复习思考题:,1、司马迁为什么能够著成史记。2、史记一书的写作特点。3、史记一书对中国史学的贡献。4、名词:司马迁、史记第二节:刘向、刘歆和典籍校雠本节课主要讲授刘向、刘歆父子奉命校定皇家藏书,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图书校定活动,本节课重点掌握理解刘氏父子在典籍校雠方面的贡献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一、刘氏父子生平刘向、刘歆奉命校定皇家藏书,开创了大规模校书的先例、大规模缮写定本的范例。刘向是我国历史文献学的创始者。他在中国历史文献学史上的地位,相当于司马迁、班固在历史编纂学史上的地位二、刘氏父子在典籍校雠上的贡献1、刘氏父子在典籍校雠上的贡献,首先是开创了大规模校订文字,整理典籍的内容、篇目次序,最后写成定本的范例。其次,创造了整理文献的优良方法。后人特别赞扬的有三个方面。第一、广集众本。再次,依现存别录零篇和汉书艺文志所删存的七略的材料来看,刘氏父子对“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有出色的贡献。2、刘氏父子整理典籍对后世的影响第一、刘氏父子从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角度,考镜学术源流,摆脱了神学观点的支配,因而具有进步的倾向。第二、刘氏父子的原著别录和七略已经佚失,但是,班固在著汉书时,以七略为基础,撰写了,艺文志,使得刘氏父子的学术成果得以保存。复习思考题:1、刘向、刘歆父子在典籍校雠方面的贡献。2、刘向、刘歆父子在典籍校雠方面对后世的影响。第三节:班固和汉书本节课主要讲授班固及其所著的汉书,了解班固的生平,重点掌握汉书的内容、结构、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一、班固及其家世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潜心二十余年,修成汉书,79年,章帝会诸儒于白虎观,讲论五经同异。他奉命撰集当时的论议,称白虎通德论或称白虎通议。89年,他以中护军随大将军窦宪出兵匈奴。92年,窦宪因罪自杀,他为仇家陷害被捕,死于洛阳狱中。二、汉书的主要内容: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成为后世皇朝史撰述的楷模。汉书的撰写与史记相比较又有了一些新的进步与突破。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汉书是一部断代史,不仅解决了社会思想前进的要求,同时,他发扬了司马迁在构建史学体系上的创新精神,解决了历史编撰上的困难课题,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新格局。第二、班固的汉书完整的记述了西汉一代的历史,继承了史记以纪、传、表、志互相配合的体裁特点和,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在许多问题上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见解第三、由于实录精神和历史见识,使班固能够较深入地考察历史进程,对于一些历史问题的阐述,提出了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见解。第四、班固的汉书就内容来说体现出“博洽”汉书首创刑法、食货、地理艺文四志,对后世史著的影响非常大。三、班固的思想第一、推崇汉为正统,贬抑秦朝和新莽为闰统。这种封建正统观念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第二、卑视非汉的政权和非帝系的人物。,第三、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汉书因其学术成就和封建正统思想,而为后世封建史学家所推崇和效法。复习思考题:1、汉书与史记相比有哪些进步。2、班固的史学思想。第三章:中国史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章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繁荣时期,中国史学进一步繁荣与发展。了解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诸多变化,掌握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特点,了解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成果及其创新。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教学内容是刘知几及其所著的史通;杜佑及其通典;唐王朝在撰史制度方面的创新。,第一节:时代的特点及其对史学发展的影响一、时代特点与史学发展趋势1、时代特点:首先是政治上的变动,出现了或几个封建皇朝并存或南北皇朝对峙的局面,而终于促成了隋唐皇朝的统一和兴盛。对史学的影响一是推动了皇朝史撰述的发展,二是推动了姓氏之学,谱学之书的撰述。另一个特点是发生了民族间的长期斗争,发生了民族的大规模流动和人口的大规模迁移。这个时期还有一个时代特点,是思想领域中的“天下大同”、“天下一家”观念的形成,它是长时期的民族斗争和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这种观念,在当时现实的历史活动和对以往历史的认识与撰述中,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了更大的发展,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达到了极盛的程度,推动了关于中外交通和域外情况的撰述。二、史书数量的剧增和种类的丰富三、地方史、民族史和关于域外情况的记述关于民族史方面的史著有: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和魏收的魏书、华阳国志、李德裕的异域归忠传、四夷朝贡录、西南备边录、云南别录、云南行记、南诏录、蛮书等记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历史。涉及域外史的史著:三国志魏书的“倭人”传、佛国记、经行记、大唐西域记四、家史、谱牒和别传五、通史撰述和历史笔记,复习思考题:1、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我国关于民族史方面的著述有哪些。第二节:皇朝史撰述的兴盛本节课主要讲授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皇朝史撰述的发展,史学著述种类增加,官修史书制度的创立,有选择的介绍三国志、后汉书、三国志、晋书等皇朝史籍。重点介绍魏书、史通、通典等历史典籍。一、皇朝史撰述的兴盛1、大量有关皇朝史著述的出现2、历史意识的强化和史馆的设立唐太宗对修史机构作了重大改革,正式设立史馆,由宰相负责监修,后称监修国史,成为定制。此后,历代修史机构大致沿袭此制。,二、陈寿和三国志1、陈寿简介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西晋史学家。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是西晋时期最有成就的史学家之一。,三国志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受到后人推崇。是研究三国历史的一部主要史料。2、对陈寿史才的认识及其评价第一、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认识有一个认识上的全局考虑和编撰上的恰当处置。,第二、陈寿的史才,还在于他善于通过委婉、隐晦的表述方法以贯彻史家的实录精神。第三、三国志还体现出叙事简洁。3、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三、司马彪续汉书八志、袁宏后汉纪和范晔后汉书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诸家东汉史中流传至今的三种著作1、司马彪的续汉书2、袁宏的后汉纪3、范晔的后汉书,四、沈约、萧子显和魏收的皇朝史撰述南北朝时期撰述并流传至今的还有关于南北朝的三部皇朝史,即沈约的宋书、萧子显的南齐书和魏收的魏书。1、沈约的宋书宋书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梁沈约撰含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共一百卷。宋书收录当时的诏令奏议书札文章等各种文献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于后代的研究。,2、萧子显的南齐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撰,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南齐书文字比较简洁,文笔流畅,叙事完备。,3、魏收的魏书(1)魏书的修撰魏书,北齐魏收撰,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内容记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124卷,其中本纪12卷,列传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3卷,实共130卷。是目前保留下来最早记载少数民族皇朝的史籍。,魏收(506年-572年),字伯起,矩鹿下曲阳(今河北平乡)人,北齐史学家、文学家。初以父功,任北魏太学博士。与温子升、邢子才,人称“北地三才”。东魏时任中书侍郎,转秘书监。后北齐,官至尚书右仆射。齐文宣帝天保二年(551年),奉命著魏书,四年完书。是目前保留下来最早记载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皇朝的史籍(2)、魏书的特点,第一、魏书最重要的成就,在于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历代“正史”中第一部以少数民族上层集团为统治者的封建皇朝史。第二、魏书在编撰上经过精心设计。第三、魏书所宣传的历史观与同期其它的史籍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宣扬天命、佛教和预言。五、唐王朝时期撰修的皇朝史籍1、五代史纪传和五代史志五代史各在不同程度上继承了前人成果,尤其值得提出的有两点:一是南北关系的处理上,大致采取了同等对待的态度,这跟宋书、南齐书称北朝为“索虏”,魏书称南朝为“岛夷”,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反映了在政治统一条件下政治家和史学家对南北朝历史的新认识。,二是五代史所反映的历史思想体现的十分鲜明,特别是隋书对隋朝兴盛灭亡经验的总结,包含了朴素唯物辩证思想的成分。2、新修晋书和南史、北史晋书的主要成就,一是在于它写出了两晋历史的全貌,弥补了以往诸家晋史的缺憾。二是突出地体现在它对民族关系在历史撰述上的处理。李延寿所著南史、北史在许多地方是值得称道的。首先,二史以南北对峙代替了以往史书中的华夷对立,故于八代皇朝均立本纪,这跟“五代史”的思想是一致的;但二史通叙南朝史和北朝史,带有纠正南北朝时期所出“正史”的目的,故仍有特殊的意义。其次,二史纠正了八书中的不少曲笔,更多地写出了历史真相,于“禅代”背后的,权谋和杀机,显贵的聚敛和懦弱,以及对权臣的种种溢美,都有相当的揭露,或作改写与删削。唐朝共撰写了八部正史:即梁书、陈书、北齐书、北周书、隋书、晋书、南史、北史复习思考题:1、对陈寿史才的认识及其评价。2、魏书的写作特点。3、唐朝撰修的正史史籍有哪些。4、晋书的主要成就。第三节:史学理论的发展刘知几和史通本节课主要阐述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及其著作史通,本课重点要求掌握史通史学批评理论的主要内容。,一、刘知几著史通刘知几(661年721),子子玄,徐州彭城人(今江苏徐州)人,唐代史学家。680年举进士,历任着作佐郎、中书舍人、着作郎,又撰起居注,兼修国史二十馀年。景龙二年(708年)辞去史职,从事私人修史工作。开元九年,六十岁时因营救长子犯罪流配一事而被唐玄宗贬为安州都督府别驾,不久去世。著有史通传世,对中国唐朝以前的史籍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批评,是中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史通是中国及全世界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作者是唐朝的刘知几。全书内容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以及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大类。史学理论指有关史学体例、编纂方法以及史官制度的,论述;史学批评则包括评论史事、研讨史籍得失、考订史事正误异同等。由于史通总结唐以前史学的全部问题,因而拥有极高史学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二、史通的史学批评理论史通对于历史撰述所作的历史回顾和理论分析,贯穿着一条史学批评的主线。从史通各篇的编次和涉及到的问题来看,它的史学批评理论是有自身的逻辑体系的。,这个体系可以概括为:体裁、体例,编撰方法,表述要求,撰述原则,史书内容,史学功用。1、史书内容。关于史书内容。刘知几继承了荀悦和干宝的有关论点。2、关于撰述方法。在这个问题上,刘知几尤其强调史家应谨慎地对待采撰。所谓的“采撰”,其核心是史家要严肃地审查和采辑文献。3、关于体裁、体例。史通因善言史书体例而历来受到推崇。他在评论前人相关做法的基础上,刘知几的主要贡献是总结出关于史书体例的理论体系。第一、他提出了从总体上把握史书外部形态的特点及相互间的区别的理论。他通过六家、二体之说,六家指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这是综合了体裁和内容两个方面提出的。二体是指编年体和纪传体两种史学体裁,这里讲道的“体”不包括史书的内容,仅包括史书的外部形态。第二、他对纪传体史书的内部结构作了理论上的概括,阐述了各种体例在一部史书中所处的位置及相互间的关系。4、关于文字表述。在文字表述方面,刘知几特别推崇春秋的“属词比事之言”、尚书的“疏通知远之旨”,进而把“意指深奥,诰训成义,微显阐幽,婉而成章”作为叙事的“师范”和“规模”。关于具体的原则他提出了以下几点:一是“简要”即简而不烦。二是“用晦”,即言简意赅。三是尚质,反对夸饰。,5、关于撰述的原则。刘知几的史学批评理论在这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他还提出了“直书”和“曲笔”两个范畴,用以区分史家撰述的心态、品格和社会效果的迥异。他从两个方面分析了“直书”与“曲笔”产生的社会根源,一是人的“邪正有别,曲直不同”,二是从史学的历史考察上可以看出:“古来唯闻以直笔见诛,不闻以曲词获罪”。揭示了曲笔不能根绝的历史原因。三是社会原因,如皇朝的更替,政权的对峙,等级的界限,民族的隔阂,都可能成为“直书”与“曲笔”分道的缘由。6、关于史学的功用。,他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史家和史书的关系;一是史书和社会的关系。通过他对这两个问题的分析,阐述了史学的社会功用。第一、他强调史学具有教育作用。第二、他从史学批评的角度,从三个层次分析了史学功用的不同情况三、刘知几论“史才三长”刘知几认为,史学家如欲胜任史职,必须具有史才。只有具备才、学、识“三长”的人,方可成为“史才”。这是衡量一个史学家的最高标准。所谓史才,包括历史文学和历史编纂的能力。所谓史学,包括材料占有和知识丰富。所谓史识,是一个史学理论的水平问题。四、史通研究介绍1、1949年之前对史通的褒贬、注疏和整理,对史通的褒贬最早可以追述到唐代,刘知幾的知己好友徐坚,他在读史通之后赞叹说:“为史者,宜置此座右铭也。”这实际上是在肯定史通对后世历史著述必然会产生的指导价值。柳粲则与之相反指责刘知幾“妄诬先哲”,宋代修新唐书的宋祁也认为:“知幾以来,工诃古人,而拙于用己。”这里的妄诬、工诃都是反对刘知幾对前代史家的批评,这从侧面证明了史通的批判性特点。从宋元到明初,史通的流布非常有限,以朱熹之博学竟然没有读过史通,明初的永乐大典也没有收录此书。此后流布渐广,注疏性著作也相继出现。明代还出现了两部注疏性的著作,分别是郭孔延的史通评释、王惟俭的史通训故。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史通得到几位著名学者的推崇,,这一时期的评论和研究,不仅明确了这部著作的批评性质,肯定了史通在我国史学理论探索方面的开创性地位,而且对刘知幾和史通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也拉开了序幕。这一时期促动史通研究的知名学者首推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是他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在南开大学的演讲稿整理而成的专著,书中多次提到史通。他认为,刘知几是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史书批评者。他还通过比较以显示出刘知幾的卓越成就,“要之自有左丘、司马迁、班固、荀悦、杜佑、司马光、袁枢诸人,然后中国始有史。自有刘知幾、郑樵、章学诚,然后中国始有史学矣。”20世纪三十年代有三部真正意义上史通的研究性著作问世。一部是1931年出版的傅振伦的刘知幾之史学(一名史通研究),另外两部都是1934年问世的,分别是吕思勉的史通评,,傅振伦的刘知幾年谱。总之1949年之前针对刘知幾史通的研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学者们主要完成了对史通的注疏和整理工作,发现了史通的重要的研究价值,并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工作。2、19491966年对史通的“总论”性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形成了刘知幾史通研究的一个小高潮。这次高潮的主要体现就是在六十年代初几位知名学者研究刘知幾史通的“总论”性文章相继发表,这些文章均收录在吴泽主编的中国史学史论集(二)中,包括:侯外庐的论刘知幾的学术思想、翦伯赞的论刘知幾的史学、白寿彝先生的刘知幾的史学、任继愈的刘知幾的进步的历史观、杨翼骧的刘知幾与史通、,卢南乔的刘知幾的史学思想和他对于传统正统史学的斗争。3、改革开放以来的史通研究改革开放之后关于史通的注疏、研究性著作大量出现。注疏性的作品有:陈汉章的史通补释,杨明照的史通通释补、罗常培的史通增释、程千帆的史通笺记、张舜徽的史通平议、张振佩的史通笺注、赵吕甫的史通新校注等等。前四部作品总体上都是在明清诸家注本基础上作以增补。张舜徽的史通平议重在对刘知幾所提出的修史建议作出客观公允的分析、评价。张振佩的史通笺注在各篇之前都撰有题解,以说明该篇的主要内容,以及其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结合前人已有的评论对刘知幾的史学观点作出综合性评价。赵吕甫的史通新校注不仅注释详细,还在每一个注释单元之下列出大段说明,一则介绍刘知幾的主要观点和他行文的,逻辑层次,再则总结了针对同样问题别人的看法。这些书都为深入的史通研究提供了重要帮助。评传性著作有:赵俊、任宝菊的刘知幾评传史学批评第一人,许凌云的刘知幾评传。大陆的专题研究性著作有:赵俊的理论体系研究,张三夕的批判史学的批判:刘知幾及其研究,曾凡英的史家龟鉴:与中国文化。港台的研究著作有:许冠三的刘知幾的实录史学,林时民的刘知幾史通之研究和中国传统史学的批评主义:刘知幾与章学诚。此外还有各类学术刊物发表的研究性文章200余篇。复习思考题:1、刘知几的史学批评理论的主要内容。2、刘知几论“史才三长”的主要内容。,第四节:典制史的崛起杜佑和通典本课主要阐述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及其史著通典,重点要求掌握杜佑通典的基本内容及其反映的思想成果。一、杜佑著通典1、杜佑简介杜佑(735812年),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名门。杜佑不足20岁,以“荫补”入仕,至78岁致仕,近60年宦途,历玄、肃、代、德、顺、宪六朝。历任三朝宰相。杜佑从大历元年(766年)开始撰写通典,至贞元十七年(801年)成书,历时36年,成此巨制。杜佑是通晓史学的政治家,又是精于政治的史学家,,他同时在这两个领域里都获得有重大历史影响的成就。2、通典内容介绍通典书名,唐杜佑撰,二百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典志体史书。记述唐天宝以前历代经济政治礼法兵刑等典章制度及地志民族的专书。内分九门子目一千五百余条约一百九十万字。,通典200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通典在内容上和体裁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制度分门立目。通典除分门立目之外,还有两个特点,一是讲求会通,一是重视论议。二、通典关于国家职能认识的新发展在通典一书中,杜佑最重要的思想成果之一,是他在政治思想领域对国家职能的新认识。第一、他清楚地勾画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和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点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第二、杜佑把食货置于通典各门之首,然后分别论述,上层建筑的一些重要方面,这一认识和表述历史的方法,可以说是在根本点上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一致。第三、通典食货志以下其余的八门中,职官是最重要的。三、杜佑的史学思想和朴素的历史进化观1、杜佑的史学思想:经邦、致用,是杜佑史学思想的核心。而杜佑的史学思想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具有勇敢的批判精神。第二个特点,是重实际,讲功效,把对历史的认识转化为现实的实践。第三特点是把握了社会的政界、反映了时代的要求。2、杜佑朴素的历史进化观思想,一是反对“非古是今”,从人口、地理等物质因素分析历史进化的“势”和“理”;二是主张“变通”和“适时”,以顺应历史进步的趋势。复习思考题1、通典关于国家职能认识方面有哪些新发展。2、杜佑的史学思想及历史观。第四章:中国史学的继续发展宋元时期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章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在宋元时期中国史学的进一步发展,了解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特点及其发展的成就,了解这一时期在史学体裁方面的创新。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特点,特别是民族史方面的进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郑板桥的通志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等史学典籍。第一节:宋元时期史学的进一步发展本节课主要阐述宋元时期史学的进一步发展,涉及影响,史学发展的诸多因素,史学发展的具体表现,尤其是民族史方面的成就,是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一、宋元时期史学的特点1、宋元时期社会发展的特点2、宋元时期史学的特点第一、编年体史书比前一时期有很大的发展。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编年体的巨制第二、典志体史书的发展。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典志体的巨制,对后世典制体史书的撰写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三、通史在史书撰述中的地位大大加强。编年、纪传和典志三种体裁史书都有自己的通史。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郑樵的通志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三部通史巨制的出现,是宋元时期的代表作。第四、古史和当代史的史书增多。,第五、新体裁、体例史书出现。重要的作品有袁枢的资治通鉴纪事本末是纪事本末体,朱熹和他的学生写的资治通鉴纲目,是纲目体史书。第六、民族史、地方史和域外史有很大的发展。二、民族史、地方史和域外史1、民族史的撰述:这个时期的民族史撰述,按地区记进行述作,为主要形式之一,或记述一个地区的一些民族,或记述一个地区的主要民族而兼及其他民族。这是史记以来的传统。其次,有的史书以记少数民族政权为主,记载相关史事的,如辽史、金史等。还有,是以时间为序的编年体,史书,如资治通鉴用很多篇幅记少数民族史事。另外,是以历史事件为主的纪事本末体史书,如通鉴纪事本末按照历史大事分目,其中有的是记民族史事。典制体文献通考中的四裔考25卷,重点是记述境内少数民族的历史活动。这一时期,撰成了众多的民族史著述。主要有:叶隆礼契丹国志、宇文懋昭的大金国志、刘祁的归潜志等和元好问的壬辰杂编,对于研究女真族的历史尤其值得重视。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250卷,记载宋徽宗政和七年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二(1162年)的宋金关系,这部书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记载蒙古族历史的史籍有:元史、元朝秘史、元典章、通制条格和经世大典。南宋赵珙,的蒙鞑备录、南宋彭大雅的黑鞑事略、李志常写的长春真人西游记、圣武亲征录。波斯人写的蒙古历史,如史集、世界征服者史都是有名的著作。2、地方史志宋代编写的地方志流传到今天的有30多部,例如:长安志、吴郡志、太平寰宇记。元代的大元大一统志。3、中外交通及域外史主要有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赵汝适的诸蕃志、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和汪大渊的岛夷志略等书。,三、宋元史学发展的三个阶段1、北宋时期:2、南宋时期:3、元代:复习思考题:1、宋元时期史学的特点。2、宋元时期有关民族史方面的史学著述有哪些。第二节:宋元时期史学思想和历史文献学的发展本节课主要阐述宋元时期史学思想的发展和宋元时期历史文献学的进步。重点要求掌握宋元时期历史文献学方面的成就。一、理学对宋元史学思想的影响理学关于天人问题的研究,影响着宋代史学求通的观点。理学反对先史后经,反对废经治史,反对把史学作为“记诵之学”。他们把史学作为“格物穷理”的一种手段,,求历史盛衰之理,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用。二、宋元时期史学思想的发展1、北宋时期史学思想突出的名教思想,强调名分等级,认为这是历史和社会的根本问题。2、南宋时期的王霸义利之辨从天理、人欲的角度谈历史过程问题。3、宋元时期对史学功能的看法。对于这个问题,宋元时期的看法可以概括为三种观点。第一、认为从历史的兴衰变化上,总结出可以借鉴的治道来,这可以称为“资鉴”的观点。第二、是理学家的看法,认为要从历史盛衰中总结盛衰之“理”,以历史证明天理万古长存;以“理”去“格君心之,非”,使人君排除不合天理的杂念,按天理行事。第三、是从历史盛衰大势中,从历代典章制度得失中,总结认识,作为经世之用。三、宋元时期历史文献学的发展1、从文献的收集和整理方面来看第一、文献研究的范围扩大了。宋人重视金石材料的整理、收集。金石材料开始被运用到考订历史事实上,金史学出现了。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是这方面的代表著作。古代考古文物的研究也出现新的局面。第二、目录学分成两派。一派是对书籍进行分类、著录书名、作者姓名和卷数,有时还注出存、佚。这是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沿续下来的传统。另一派,是对著录各书的内容加以论述。第三、类书和丛书的编纂。所谓类书,就是采掘群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随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以利寻检、引用的一种古典文献工具书。类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工具书。宋代大型类书很多。如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等。丛书由很多书汇编成集的一套书,按一定的目的,在一个总名之下,将各种著作汇编于一体的一种集群式图书,叫丛书,又称丛刊、丛刻或汇刻等。形式有综合型、专门型两类。丛书是宋代才开始出现的,当时编辑的丛书有儒学警语、百川学海文苑英华1000卷。,2、就考订和辨讹方面来看第一、刊误和纠缪的专书出现。刊误,主要指订正书籍中的讹误。纠缪,是纠正史事记载中的错误获指出记载中的矛盾。第二、考异的专书出现。考异是参考多种记载,辨正谬误。择其可信,专为一书,以明去取之故。第三、辨伪形成一种风气。第四、古籍的注释。南宋朱熹的四书集注、胡三省的资治通鉴注第五、历史考据取得成就。复习思考题:1、宋元时期历史文献学发展的成就。,第三节:欧阳修多方面的史学成就本节课主要介绍宋代史学家、文学家欧阳修及其所著的新五代史和新唐书及史学方面的贡。欧阳修在历史文献学方面的卓越成就。重点掌握欧阳修在史学和文献学方面的成就。一、新五代史和新唐书二、开风气的历史文献学工作三、历史文学上的主张和成就四、欧阳修史学研究,一、新五代史和新唐书1、欧阳修简介: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他主张政治革新,是宋代古文运动中坚力量,欧阳修因为支持范仲淹改革,同宋朝权臣抗争而遭受打击,,先后贬至夷陵、滁州、扬州、应天府、青州、颖州、蔡州等为地方官。参加修定新唐书250卷,又自撰五代史记(新五代史),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鉴戒。2、新五代史和新唐书的撰述新五代史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称为新五代史。全书有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三卷,共七十四卷。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公元九七年)至后周显德七年(公元九六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这部书史料丰富,文笔出色,是研究五代十国历史的重要资料。新唐书新唐书记载中国唐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撰,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全书完成。新唐书,所增列传多取材于本人的章奏或后人的追述,碑志石刻和各种杂史、笔记、小说都被采辑编入。新五代史新唐书的优点第一、由于在资料方面,新书的条件胜过旧书,加之欧阳修有见识,是文字高手,新书删削旧书的浮词和不实的材料,行文简严,篇幅大大节省。,第二,在史书编纂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恢复了表谱的传统。新唐书增加了增加了仪卫志、选举志、兵志。其它的志在内容上更丰满。新五代史合五代十国为一书,实为通史性质之著作。新五代史中有三卷四夷附录,其中二卷记载契丹的兴起史,反映欧阳修重视民族史的的记载,但也反映出欧阳修民族思想上有偏见的地方。,3、欧阳修的史学思想欧阳修提出新的正统观:即正统有绝有续。在天人关系的认识中,欧阳修的史学思想具有折衷主义的特点,批评了灾祥理论、谶纬学说,又不完全否定天人感应说。提出了“两存说”,即肯定天人相通,但又认为天人之间没有联系,天道不能支配人事。在谈到历史发展变化原因的时候,欧阳修用“天理”和“人理”解释历史变化发展的原因,他把三纲五常称之为“人理”。天理、天道支配历史变化,而天理、天道又是人理的反映。,二、开风气的历史文献学工作1、疑古辨伪。2、金石学。金石学是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类考古学,其主要研究对象为前朝的铜器和碑石,特别是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广义的金石学还包括竹简、甲骨、玉器、砖瓦、封泥、兵符、明器等一般文物。3、目录校勘。4、版本校雠,三、历史文学上的主张和成就四、欧阳修史学研究1、专书方面:何泽恒所著欧阳修之经史学、吴怀祺所著宋代史学思想史、黄进德所著欧阳修评传刘德清欧阳修论传、刘子健欧阳修的治学与从政、蔡世明欧阳修的生平与学术、刘若愚欧阳修研究、顾永新欧阳修的文学与学术成就、欧阳修学术研究、孙钦善欧阳修学术研究,2、学术论文赵吕普欧阳修史学初探,收入吴泽主编的中国史学史论集(二),上海人民出版设,1980年出版。陈光崇欧阳修史学、(宋史研究论文集,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欧阳修史学成就(社会科学辑刊,1982年第一期)欧阳修金石学述略(中国史学史论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吴怀祺对欧阳修史学的再认识(史学史研究,1991年第四期)安广成论古文运动对欧阳修史学的影响(淮阴师专学报,1988年第一期。)王记录、阎明恕正统论与欧阳修史学思想贵州社会科学,1996年第一期。刘连开再论欧阳修的正统论(史学史研究,2001年第四期),复习思考题:1、欧阳修在史学方面的贡献。2、欧阳修在历史文献学方面的贡献。,第四节:司马光和资治通鉴本节课内容主要介绍宋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生平,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的过程,资治通鉴所反映的史学思想,司马光在历史文学方面的成就。本节课重点要求掌握司马光编修的资治通鉴反映的史学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