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网络研究文献综述_第1页
创新网络研究文献综述_第2页
创新网络研究文献综述_第3页
创新网络研究文献综述_第4页
创新网络研究文献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目 录录 1 引言 . 1 2 创新网络概念 . 1 3 创新网络中企业主体 . 3 4 创新网络发展和演化 . 4 5 创新网络中知识管理 . 6 6 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关系 . 7 7 结论 . 10 参考文献 . 11 创新网络研究文献综述 1 创新网络研究文献综述 摘 要: 创新网络概念出现以来, 国内外学者围绕其展开了大量研究。 纵观已有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创新网络概念及其定义基本达成一致, 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创新网络中企 业主体、创新网络发展和演化、创新网络中知识管理以及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关系。 文章就以上研究对象对现有研究进行了梳理与评述,并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创新网络;网络主体;知识管理;创新绩效 1 引言 在激烈竞争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仅凭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和资源已经很难应对经济全球 化发展浪潮。 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过程, 专业分工导致不同行为主体被分割在不同专业领 域内开展经营活动, 任何一个行为主体都不可能完全掌控创新过程, 行为主体之间相互联 系和依赖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实施创新,各行为主体必须联系起来以共享信息、知识和资 源等要素, 这就产生了分工基础上的合作创新创新网络, 由此也拉开了创新网络研究 序幕。在实践中,企业为应对创新环境变化纷纷组建创新网络或加入其他创新网络。 在创新网络理论研究和应用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探讨创新网络概念、创新网络主体、 创新演化发展、 创新网络知识管理以及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 践价值。 本文通过对前人有关创新网络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 在肯定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 发现其不足之处,进而为未来研究提供一些有益建议。 2 创新网络概念 从社会学领域中最早出现网络概念, 到创新网络概念的提出, 再到企业网络概念的出 现,创新网络研究发端于国外,国内学者沿着国外研究路径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研究。国内 外学者就创新网络概念分别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网络概念最早出现在社会学研究中, 在社会学研究中, 社会网络是由一组特殊类型社 会关系联系起来的各节点所组成的网络1。后来,经济学家借鉴社会网络概念,用企业间 关系替换社会关系,用企业替换节点中个人,提出了企业网络概念2。 创新网络研究文献综述 2 创新网络研究最早出现在国外。Lundwall(1988)认为创新参与者之间通过各种途径联 系在一起形成不同网络, 创新网络就是创新参与者在创新过程中通过相互联结所产生的联 网行为,创新网络会影响创新活动开展3。 “创新网络”概念源自于创新研究领域重要期 刊Research Policy中关于“创新者网络”研究专集。在该期导论文章4和弗里曼总结 性论文中5,作者完全等价交替使用“创新者网络” 、 “创新网络”等概念,并将创新过程 中企业联网行为比作“创新联网” 。弗里曼(1991)引证并接受 Imai and Baba 对创新网络的 定义, 认为创新网络是应付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 网络架构主要联结机制是企 业间创新合作关系,并进一步把创新网络类型分为:合资企业和研究公司、合作 R&D 协 议、技术交流协议、直接投资、许可证协议、分包、生产分工和供应商网络、研究协会、 政府资助的联合研究项目等5。Jones(2001)等认为创新网络是组织间网络,在很多情形 下, 虽然具有多元化产业的组织可能内化产业间网络, 但是产业间网络必然意味着组织间 网络,这些组织间网络包括技术合作、合资企业、战略联盟、联合体等6。 1999 年,北京大学盖文启和王辑慈著论区域创新网络对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 展的作用一文,由此拉开了我国研究创新网络的序幕。他们认为区域创新网络是指地方 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等组织及其个人) 之间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 合作与交流关系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系统, 并从狭义和广义角度对区域创新网络进行 阐释7。吴贵生(2000)认为,创新网络是不同创新参与者(制造业企业、R&D 机构和 创新导向服务提供者)所形成的协同群体,他们共同参与新产品形成、开发、生产和销售 过程,共同参与创新技术开发和扩散,通过交互作用建立科学、技术、市场之间直接和间 接、互惠和灵活关系8。王大洲(2001)认为企业创新网络是企业创新活动得以发生的载 体,即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围绕企业形成的各种正式与非正式合作关系总体结构。他认为, 创新网络是一种“混合型”组织形式,是一种特殊合作关系,是企业所有创新合作关系总 和,这与合作、联盟不同9。沈必杨和池仁勇(2005)认为,企业创新网络就是一定区域 内企业与各行为主体(大学、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在交互作用下建立 的具有本地根植性、相对稳定、能够激发或促进创新、正式或非正式关系总和10。刘兰 剑和司春林(2009)认为,创新网络是由多个相关组织组成的松散耦合动态开放技术创新 合作组织,这些组织以知识共享为基础,以产品或工艺创新及其产业化为目标,以现代信 息技术为支撑11。 创新网络研究文献综述 3 3 创新网络中企业主体 由前面有关创新网络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创新网络中存在着多个主体,包括 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等。各创新主体在创新网络中共 享资源、知识和技术,最终实现知识和技术价值增值。在创新网络系统中,企业主体通常 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因为:第一,合作创新需求通常由企业提出;第二,合作创新机制通 常由企业主导建立;第三,相对于其他合作创新主体,企业承担了更多将技术市场转化的 责任;第四,企业通过市场拓展提升创新成果价值12。因此,重点研究创新网络中企业 主体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企业主体进行研究: 企业在网络中 的中心地位和中间人角色; 核心企业影响力和竞争力;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合作方式 选择;企业网络权力和网络能力。 Tsai(2001)从网络视角来认识组织学习,他认为那些占据网络中心地位的企业可以 获取其他组织开发的新知识, 将这些新知识很好地运用与本企业可以产生更多创新和更好 业绩,但是这种效应取决于企业吸收能力。作者通过实证证明:网络地位与吸收能力对企 业创新和业绩具有显著正向作用13。 刘凤朝和马荣康 (2011) 借鉴 Gould 和 Fernandez 中 间人分类方法,基于创新网络中中间人角色影响因素(组织知识基础、吸收能力与组织所 属区域知识基础) ,分析创新网络中企业所扮演的中间人角色。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创新 网络中中间人角色主要是代理人、 协调人和守门人, 并讨论了中间人角色转变路径以及组 织创新网络演变模式14。 党兴华和郑登攀 (2007) 基于前人研究, 阐述了技术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影响力内涵, 从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内部决定因素) 和其在技术创新网络中的特征 (外部作用途径) 两个方面来衡量其影响力, 并建立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对核心企业影响力评价指标 进行因子分析后,得出核心企业的影响力因素包括产品能力、合作能力、人员能力、资金 能力以及网络管理能力。由此得出:为扩大自身在技术创新网络中影响力,企业不仅要加 大财力和人力上投入, 还要培养与网络中其他企业合作的能力, 这样才能成为网络中核心 企业15。党兴华等(2010)从耦合关系角度来解释核心企业形成,认为异质性资源对于 企业发展以及对于企业成长为网络中核心企业具有重要作用, 并且从组织资源异质性和关 系资源异质性两个维度来对资源异质性进行度量; 将跨组织学习作为影响资源异质性和核 心企业形成之间关系的中介变量, 将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龄作为控制变量, 建立了技术创新 创新网络研究文献综述 4 网络中企业间资源异质性对企业核心性形成影响的概念模型。 通过实证研究表明, 企业资 源异质性与企业核心性形成之间存在显著倒 U 型相关关系,跨组织学习对资源异质性与 企业核心形成之间具有显著中介作用16。 饶扬德(2007)认为影响创新网络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包括:创新环境、 创新资源、技术学习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同时,他认为企业要加强技术链上技术合作, 用创新生态观念来审视自主创新17。Lee 等(2008)开发了一个分析模型网络矩阵, 用于解决随着合作对象的领导人、管理、信息技术、组织文化的变动,技术创新网络合作 中企业如何更加有效交流和合作问题18。冉范生(2010)以开放度和扁平度为坐标,将 创新网络合作方式分为封闭层级网络、 开放层级网络、 开放扁平网络和封闭 扁平网络四种基本类型, 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创新网络合作方式选择的依据, 以及企业 发展战略对合作方式选择的影响19。 张巍和党兴华(2011)将企业网络权力划分为知识权力与结构权力,将企业网络能力 划分为网络愿景能力、 网络管理能力、 组合管理能力和关系管理能力。 采用典型相关分析, 深入探讨了企业网络权力与企业网络能力之间相关关系, 结果表明: 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 网络权力与网络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进一步分析发现, 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 的知识权力相较于结构权力, 对企业网络权力的影响更大; 企业的组合管理能力和关系管 理能力对企业网络能力的影响也比网络愿景能力和网络管理能力大20。 。党兴华和査博 (2011)基于知识权力的三种类型(专家权、奖赏权和强制权) ,实证研究了知识权力对 技术创新网络绩效的影响;从信任、合作、承诺、冲突和冲突管理五个维度来衡量组织间 关系质量,实证研究了关系质量在知识权力和网络治理绩效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技术 创新网络治理本质是基于知识权力的网络组织间关系治理21。 4 创新网络发展和演化 创新网络是一个不断进化的有机体,创新网络中各行为主体,各主体之间的关系、能 力和资源等都处于不断动态变化中。 作为创新网络中重要主体的企业, 其自身战略、 组织、 管理和财务等内部要素也随外部环境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22。这些因素动态变化推动了 创新网络发展和演化。 沈必扬和池仁勇(2005)认为,创新模式演变先后经历了线性模式、耦合模式、整合 模式、系统模式和网络模式,创新模式演变是企业创新网络概念提出的背景;创新要素在 创新网络研究文献综述 5 空间和组织上分离是企业创新网络产生的直接动因, 构建强大企业创新网络可以整合创新 资源、 获得溢出效应、 突破技术障碍、 减少创新风险; 企业创新网络具有动态性、 开放性、 非中心化和本地根植性特征, 企业创新网络演变过程可分为初期形成、 成长和成熟三个阶 段,并分别阐述了三个阶段主要特征10。 彭锐和杨芳(2008)基于合作创新网络理论,认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演进要先后经 历单部门单链合作、跨部门单链合作、复合部门多链合作三个阶段,并且分别分析了三个 阶段创新网络的不同特征。同时,在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发展不同阶段,科研管理部门发 挥着不同作用,推进科研管理部门管理服务工作可以推动合作创新网络向高级形式演进, 进而提升合作创新效率和效能23。 周素萍(2009)在分析影响技术创新扩散和吸收因素的基础上,构建技术创新扩散吸 收的传染病模型和香烟模型来模拟技术创新扩散吸收过程, 将许多影响技术扩散吸收的因 素通过数学工具予以精确量化,使得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变得明确直观24。 胡祖光和章丹(2010)从知识创造视角建立了技术创新网络形成模型,通过数值实验 分析了关系嵌入型和结构嵌入性如何影响技术创新网络结构形成。 结果表明: 当结构嵌入 性比关系嵌入性价值更加重要时,技术创新网络集聚现象会更加明显、网络规模会更大、 平均最短距离会更小,整个网络具有更明显小世界网络特征25。 田钢和张永安(2010)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从资源禀赋和不确定性两个维度对外 部环境进行度量, 建立了环境行为模型, 并运用仿真和实证相结合方法对集群创新网 络演化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 结果表明, 为适应环境变化, 创新主体会持续调整自己行为, 这会导致集群创新网络涌现, 并且集群创新网络演化过程具有集聚、 小世界等复杂性特点 26。 王彦博与和金生(2010)以知识创新和生物进化为理论基础,通过探讨丰田和硅谷两 种跨组织知识创新网络以及这两种典型网络在知识创新上的优势和挑战, 认识了组织间各 种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和连接方式, 构建了跨组织知识创新进化模型, 提出了建立跨组织知 识创新网络切入点27。 张宝建等(2011)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从“联系方法”和“结构方法”解释了社会网 络与企业创新网络的融合, 以社会资本和结构洞理论视角解释企业创新网络生成机制; 用 网络租金诱导机制解释企业创新网络功能生成, 用结构洞驱动机制解释企业创新网络结构 创新网络研究文献综述 6 生产; 用网络租金拐点来区分创新网络进化阶段, 根据网络租金拐点以及极值点将创新网 络进化分为组建、成长、成熟、更替四个阶段28。 任宗强等 (2011) 从内部要素参与度和外部开放度来研究中小企业内外网络协同演化 过程,提出了一个二维度分析框架( 开放度与要素参与度),通过一个案例研究来分析企 业内外创新网络协同和创新能力提升机制。 案例分析结果表明, 企业内部要素参与度会随 着外部整体创新网络发展而逐渐增加, 内外创新网络之间协同互动和演化学习会提升企业 创新能力29。 程跃等(2011)从企业间联系频数、网络大小和网络范围三个方面来对一个创新网络 进行度量, 从技术和市场两个维度对环境不确定性进行度量, 将创新网络分为萎缩、 稳定、 加强、动态平衡、紧缩和动荡等六种类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创新网络演化模型,以新兴 技术为例归纳出其发展的三种路径,即“完全突破型” 、 “市场突破型”和“技术突破型” 30。 刘凤朝和马荣康 (2011) 讨论了组织创新网络中中间人角色转变路径和组织创新网络 演变模式,将组织创新网络演变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即:区域内创新网络阶段、两两区域 间创新阶段和多区域创新网络阶段, 并证明在组织创新网络演变不同阶段, 中间人角色发 挥着不同作用14。 5 创新网络中知识管理 网络主要功能是创造知识, 组织通过网络进行知识交流和整合以实现创新。 作为技术 创新最为关键的资源知识, 在技术创新研究中受到了学者们高度重视。 知识在创新网 络主体间产生、转移、扩散、吸收和创造推动着创新网络发展和演变。研究网络关系的不 同学者已经将知识作为创新网络研究的一个维度, 并将知识与竞争优势联系起来。 创新网 络推动了知识转移与扩散,进而促进了知识创造。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知识转移、扩散与 创造也有力推动了创新网络发展, 这使处于网络中的企业比其它企业具有更加有利的技术 创新优势31。 Stuart(1998)通过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利于合作的网络环境可以促进知识创 造、 知识扩散和知识实现32。 Ahuja (2000) 认为网络合作不仅可以促进网络中知识转移, 还可以促进网络新知识产生,与其他公司相比,网络中组织更容易获得网络中心位置,这 可以增加组织关键资源33。 创新网络研究文献综述 7 基于网络视角,魏江(2003)从集群整体和集群成员两个方面揭示了小企业集群创新 网络产生和创新网络中知识溢出的经济性和存在意义, 分析了集群知识溢出途径和影响因 素,提出了知识溢出动态控制机制34。 贾卫峰和党兴华(2010)在阐述一般知识流含义及其过程的基础上,引入学习能力和 结点间耦合度两个变量, 构建了技术创新网络知识流耦合过程模型来研究技术创新网络内 部知识共享和扩散的一般规律, 在对该耦合过程进行研究后, 指出核心知识结点在该过程 中起到中枢控制作用35。 惠青和邹艳(2010)以产学研合作企业为研究对象,从知识挖掘、知识转移和知识融 合三个维度对知识整合进行度量, 通过实证研究得出, 知识整合在网络结构对技术创新的 影响过程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在网络关系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过程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因此他们认为, 企业要对知识进行有效整合以形成企业自身知识体系, 这样才能使知识成 为企业战略资源36。 柴国荣等(2010)基于企业创新网络中普遍存在的溢出效应和协同效应,提出了无保 障措施和有保障措施情况下创新网络中企业知识共享模型。 模型分析结果表明: 在没有保 障措施时,企业知识共享存在“囚徒困境” ,企业都不愿意与其他企业分享其知识资源; 在有保障措施时, 企业在权衡利弊后会愿意进行适当的知识共享, 并且随着网络规模的扩 大,企业愿意进行更多的知识共享。基于分析结果,提出应建立企业信任机制,建立网络 知识共享平台,加强政府治理,以促进企业知识共享37。 申小莉 (2011) 认为促进知识在企业创新网络中有效转移使推动企业创新的重要力量, 基于中小企业样本, 对影响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的因素 (知识距离、 信任机制、 转移意愿、 转移能力、吸收能力、知识特性和知识转移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知识在 创新网络中的有效转移有利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建立良好知识转移机制可以促进知识在 网络中顺利转移38。 6 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关系 自从“创新网络”概念出现以来,有关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日益增加。从 现有研究来看, 研究者通常用结构和关系两个维度来衡量企业创新网络特征, 其中结构维 度主要选取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网络规模和网络范围等指标,关系维度主要选取联系 强度、稳定性和互惠性、资源丰富度、节点度等指标。当前关于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关系 创新网络研究文献综述 8 的研究结论存在争议。就网络密度而言,一种观点认为网络密度与创新绩效正相关,而另 外一种观点却认为它们之间负相关; 就联系强度而言, 一种观点认为联系强度与创新绩效 正相关,而另外一种观点却认为它们之间负相关;就网络中心度而言,一种观点认为网络 中心度与创新绩效正相关,而另外一种观点却认为它们之间负相关;此外,也有很多学者 对网络规模、网络范围、网络稳定性、资源丰富程度、节点度等特征变量与企业创新绩效 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研究,所得结论也不统一39。 Love(2001)对英国、爱尔兰和德国企业在 R&D 投资、技术转移以和网络化方面与 企业活动关系进行建模研究后发现: 网络化和企业在当代运作环境对企业创新活动影响不 显著。值得注意的是,在英国、爱尔兰和德国企业中,并没有发现那些具有更多网络联结 (技术转移、合作网络)的企业创新效果更明显;企业加强内部联结可以获得商业成功, 但是外部联结对企业商业成功没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还表明,R&D 投资、技术转移和 网络输入对创新过程具有替代作用, 但这些要素要转化为创新产出还要受所处区域与产业 影响40。 池仁勇(2005)在对浙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进行考察研究后提出,网络功能取决于网 络结构,浙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较完整,网络节点类型丰富,整体联结性较强,中心化程 度明显,这有利于提升创新网络绩效,进而提升整体竞争力41。 李志刚等(2007)用企业所嵌入网络的密度、联系强度、互惠性、稳定性、居间性、 网络规模和资源丰富程度等 7 个维度来度量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结构, 并假设这 7 个因素均 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以对合肥高新区内高技术企业进行调研得来的数据对上述 假设进行实证证明,结果表明,企业所嵌入网络的密度、联系强度、互惠性、稳定性、居 间性和资源丰富程度等 6 个网络特征变量都对企业的创新绩效有正面影响, 而网络规模与 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关系则不明显42。 毛加强和崔敏(2010)认为创新网络结构可以促进集群内部企业技术创新,提升技术 创新效率和成功率, 用网络密度、 网络联系强度和网络关系来度量创新网络对集群技术创 新的影响程度, 通过实证证明创新网络密度与集群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创新 网络强度与集群技术创新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创新网络中网络成员的关系与集群技术创 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43。 张永安和李晨光(2010)用平均最短路径长度、聚集程度和度分布三个维度来度量创 创新网络研究文献综述 9 新网络结构, 通过建立创新网络结构对创新资源的影响模型, 并运用仿真和实证相结合方 法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网络结构会对创新资源利用率造成影响,基于此提出了创 新资源利用机制和网络结构与创新资源利用机制选择的匹配方案44。 卢艳秋和张公一(2010)用网络中心度、网络量度和关系属性三个维度对跨国技术联 盟创新网络进行度量, 以政府作用为调节变量, 构建了跨国技术联盟创新网络对合作创新 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 并以通信行业和汽车行业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 实证结果表 明,构建跨国技术联盟创新网络有利于提高合作创新的绩效;政府对网络量度、关系属性 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而对网络中心度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 调节作用不明显45。 武建龙和王宏起 (2010) 认为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可以分为相互耦合的四层网 络,即主导产业创新网络、产业配套创新网络、产学研创新网络、集群涉外创新网络。运 用专利地图和专利统计方法, 构建网络结构分析思路与流程, 以哈尔滨装备制造业集群为 例系统阐述创新网络结构具体分析过程, 并给出哈尔滨装备制造业集群创新网络优化策略, 即:发挥优势企业创新主导作用;提升配套产业创新能力;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利产业 化;构建开放的集群创新网络46。 解学梅(2010)构建了四种不同的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即: “企业企业” 、 “企 业研究组织” 、 “企业中介” 、 “企业政府” ,并分别探讨了这四种协同创新网络与创 新绩效之关系,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收集到的 188 家中小制造业企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 验证不同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之关系。实证结果表明: “企业企业” 、 “企业研究 组织” 、 “企业中介”这三种协同创新网络可以明显地提升企业创新绩效,而“企业政 府”这种协同创新网络并不能直接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同时,不同协同创新网络对企业创 新绩效影响程度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企业企业”这种协同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 提升作用最明显47。 陆立军和郑小碧(2011)认为企业创新网络和企业社会资本是两个不同概念,创新网 络会影响企业社会资本的积累, 进而影响企业创新绩效, 提出企业网络化创新的创新网络 社会资本概念模式, 将企业社会资本作为创新网络和创新绩效的中介变量, 构建企业 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48。 创新网络研究文献综述 10 7 结论 企业创新网络是涉及多个层次、 多个主体、 多个阶段和多种创新要素的复杂创新活动 组织形式10。从现有关于创新网络研究来看,学者们对于创新网络概念和定义基本上一 致,即普遍认为创新网络是由多个相关组织,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金融机 构和中介机构等组成的动态开放技术创新合作组织。从研究对象上来看, 目前国内外研究 主要关注创新网络中企业主体、 创新网络发展和演化、 创新网络中知识管理以及创新网络 与创新绩效关系。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国外有关这一领域研究以实证居多,通过产业或区 域案例来验证创新网络中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我国对这领域研究大部分是定性理论分析, 案例研究、定量模型分析和实证研究较少11。 因此,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研究创新网络中其他主体,尤其是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在创新网络中的作用 机制,以更好地发挥这些组织在创新网络中的作用,进而推动创新发展。 (2)通过剖析个案,或者收集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在国内环境中对技术创新网络理 论进行检验和发展。 (3)运用元分析方法探讨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关系中出现争议的原因。 (4)基于中国文化传统所独有特征,归纳中国企业创新网络所独有特征。 创新网络研究文献综述 11 参考文献 1 LAUMANN E O, GALASKIEWICZ J, MARSDEN P V. Community structure as interorganizational linkages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978(4): 455-484. 2 黄洁 集群企业成长中的网络演化:机制与路径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2006: 176 3 LUNDWALL B A. Innovation as an interactive process: From user-producer interaction to the National system Innovation as an interactive process: From user-producer interaction to the 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Z, 1988. 4 BEBRESSON C, AMESSE F. Networks of innovators: a review and introduction to the issueJ. Research Policy, 1991, 20(6): 363-390. 5 FREEMAN, C. Networks of innovators: 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J. Research Policy, 1991, 20(6): 99 - 514. 6 JONES O, CONWAY S, STEWARD F. Social intera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A ston perspectives on innovation networksM. London: Imperial College Press, 2001. 7 盖文启,王缉慈论区域创新网络对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J中国软科学,1999 (9):102-106 8 吴贵生,李纪珍技术创新网络和技术外包J科研管理,2000,21(4):33-43 9 王大洲企业创新网络的进化与治理:一个文献综述J科研管理,2001(5):96-103 10 沈必扬,池仁勇企业创新网络: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的一个新范式J科研管理,2005(3): 84-91 11 刘兰剑,司春林创新网络17年研究文献述评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4):68-77 12 喻科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特性及动态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 科研管理, 2011 (2) : 82-87,105 13 TSAI W. Knowledge transfer in intraorganizational networks: Effects of network position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on business unit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44(5): 996-1004. 14 刘凤朝,马荣康组织创新网络中的中间人角色及其影响因素以中国制药技术领域为例 J科学学研究,2011(8):1240-1250 15 党兴华,郑登攀技术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影响力评价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2007(S1): 19-25,18 16 党兴华,李雅丽,张巍资源异质性对企业核心性形成的影响研究基于技术创新网络的分 析J科学学研究,2010(2):299-306 17 饶扬德创新网络、创新生态与企业自主创新J软科学,2007(3):122-126 18 LEE A I, CHEN H-h, TONG Y. Developing new products in a network with efficiency and innov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08, 46(17): 4687-4707. 19 冉范生创新网络合作方式的选择策略J科学管理研究,2010(1):14-17 20 张巍,党兴华企业网络权力与网络能力关联性研究基于技术创新网络的分析J科学学 研究,2011(7):1094-1101 21 党兴华, 査博 知识权力对技术创新网络治理绩效的影响研究J 管理学报, 2011 (8) : 1183-1189 22 任宗强, 吴海萍, 丁晓 中小企业内外创新网络协同演化与能力提升J 科研管理, 2011 (9) : 7-14 创新网络研究文献综述 12 23 彭锐, 杨芳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演进阶段及演进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的作用J 科研管理, 2008(S1):38-41 24 周素萍基于技术创新网络的技术创新扩散吸收模型研究J软科学,2009(10):74-77 25 胡祖光,章丹网络嵌入性对技术创新网络形成结构的影响基于中国企业的分析J科学 学研究,2010(8):1254-1258 26 田钢, 张永安 集群创新网络演化的动力模型及其仿真研究J 科研管理, 2010 (1) : 104-115,12 27 王彦博, 和金生 跨组织的知识创新网络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 (10) : 93-97 28 张宝建,胡海青,张道宏企业创新网络的生成与进化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视角J中国 工业经济,2011(4):117-126 29 任宗强, 吴海萍, 丁晓 中小企业内外创新网络协同演化与能力提升J 科研管理, 2011 (9) : 7-14 30 程跃, 银路, 李天柱 不确定环境下企业创新网络演化研究J 科研管理, 2011 (1) : 29-34,51 31 蒋军锋,张玉韬,王修来知识演变视角下技术创新网络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J科研管理, 2010(3):68-77,133 32 Stuart T E. 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