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育课程的设计与操作_第1页
大学美育课程的设计与操作_第2页
大学美育课程的设计与操作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2008年第 9期 总第 173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 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H igher Education No . 9 2008 seria.lNo . 173 收稿日期: 2008- 07- 26 基金项目: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美育的当代发展 (编号: 2005FJY011); 商丘师范学院教改重点项目? 大学美育课程的操作与设计 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冉祥华, 商丘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美育与创新教育。 大学美育课程的设计与操作 冉祥华 (商丘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河南 商丘? 476000) 摘要: 大学美育课程的目标有终极目标和具体目标之分, 其中, 具体目标又包括主要目标和同时目标两大系统。大学美 育课程包括美育理论课程、 艺术鉴赏课程和美育实践课程。这三类课程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序列, 又是一个有机的整 体, 它们综合地实现着大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当前, 我国大学美育教学中存在着理论灌输、 审美体验消解和评价方式单一 等问题, 需要加以注意, 逐步克服解决。 关键词: 大学美育; 教学目的; 课程设置; 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42. 3?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文章编号: 1003- 2614( 2008) 09- 0177- 03 ? ? 大学是 ?育人 , 而非 ?制器 。 ?育人 即化育人的 ?灵 魂 。大学化育什么样的 ? 灵魂 ? 当然是美的 ? 灵魂 。如 果大学不是要铸造一件会说话的?生产性工具 , 而是要培养 一个人, 一颗美的? 灵魂 , 必须注重美育对学生的陶养。美 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本文仅就大学美育课程体系建设 及教学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以求教于方家。 一、 大学美育课程目标系统分析 美育课程目标有终极目标与具体目标之分。终极目标 是美育成功的要素和指南, 它揭示美育应达到的最终目的。 具体目标是指通过美育教学和学生自身努力, 个体在审美素 质以及其他方面所取得的最高成就。显然, 终极目标的实现 是以具体目标的达成为基础的。 大学美育是人格教育, 其终极目标是培养青年学生具有 完美的人性, 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所谓?完美的人性 即 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 与我们通常所说的 ? 健康的人格 、 ? 全面发展的人 、 ?和谐的人 、 ?审美的人 、?生活的艺术 家 等, 在内涵上是完全一致的。这说明, 作为审美教育的美 育, 其终极目的不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而在于通过审 美能力的培养促进感性与理性的协调发展, 以此来塑造完美 的人性。这正是美育的特殊性之所在。 美育课程的目标是由其总任务决定的。李岚清同志指 出: ?学校美育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念教育学生, 培 养他们正确的审美理想、 健康的审美情趣, 提高对美的感受 力、 鉴赏力、 表现力和创造力。同时, 要以美引善, 提高学生 的思想品德; 以美启真, 增强学生的智力; 以美怡情, 增进学 生的身心健康。总之, 要促进学生全面、 和谐发展。 这段话 高屋建瓴, 内涵非常丰富, 看似在谈美育的任务, 实际上亦是 谈美育的目标。在这段话中, ? 总之 之后的一句话? 促进学 生全面、 和谐发展 , 说的是美育的终极目标。? 总之 之前 的长句, 则是为实现终极目标所采用的 ? 手段 。这里 ? 手 段 实际上也是目标, 是美育的具体目标。具体目标永远要 服从于终极目标。 美育具体目标是从大学生素质发展出发对美育结果的 具体化表述。美育具体目标的确立, 必须建立在对美育功能 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当前的研究和实践均表明, 作为审美教 育的美育, 具有提升和发展个体审美素质的作用; 同时也具 有? 储德、 启智、 助健 的功能。所以, 美育课程的具体目标应 当包括两大系统 : 主要目标和同时目标。 美育课程的主要目标, 是指大学生通过美育教学活动在 审美素质方面所取得的最高成就。根据我们的理解, 大学美 育课程的主要目标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塑造审美意识。这是美育为全面完善学生的审美发 展而进行的一项关乎学生的内在价值建设的工程, 其目的在 于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趣味和正确的审美价值理想, 促使他们更好地爱美、 爱艺术、 爱生活, 并积极地造就美的生 活态度和人生价值追求。 2. 发展审美能力。这是美育目标系统的关键部分。众 所周知, 审美能力是进行审美活动基础和前提。没有相应的 审美能力, 在审美活动中接受教育便无从谈起。所以, 大学 美育课程的一项重要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审美 记忆力、 审美联想和想象力、 审美直觉理解力、 审美情感体验 力、 审美评价能力等, 并使之协调作用于审美活动之中。 3. , 提高审美表现。即通过美育课程教学提高大学生的 审美表现能力, 主要包括艺术表现技能如音乐、 绘画、 舞蹈、 书法、 摄影等技能; 环境美饰技能, 如环境布置、 居室美化等; 自我美饰技能, 如姿态、 言行、 服饰、 气质等。 4. 促进审美创造。即培养大学生强烈的审美创造动机 和发达的审美创造能力, 其中后者又包括审美意象加工能 力、 审美激情倾向能力和独特创新能力等。 美育的同时目标, 是指美育要促进大学生其他素质的全 面和谐发展, 具体表现为德、 智、 体发展几个方面: ( 1)促进大 学生对社会和他人品德行为的道德审美欣赏能力; ( 2)促进大 学生对客观事物和主观世界的感知、 记忆、 联想、 想象、 思维能 力、 创造能力; ( 3)促进大学生对人体形态和运动的审美欣赏 能力, 自我身心健康的调节能力, 运动的审美表现、 创造能力。 二、 大学美育课程体系要素分析 美育课程系统是大学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进行 美育的专门时间和空间保证, 是培养大学生审美素养的基本 要求。根据美育的本质和特性、 大学生认知和心理发展的特 点, 我们认为, 大学美育课程体系应当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 美育理论课程。美育理论课程是美育课程体系的龙 头, 包括?大学生审美修养 、 ? 美育学概论 、 ? 美学原理 等 内容, 主要讲授美学、 美育学、 艺术史、 美学史、 艺术评论等方 面的基本知识。不少专家提出, 应像 ? 大学语文 、 ? 大学英 语 、 ?大学物理 、 ?大学化学 那样, 设置 ?大学美育 课, 以 代替以往的? 美学原理 、 ? 美育原理 (师范院校除外 )等。 ? 大学美育 课的目的是: 传授美学、 美育、 艺术基本知识, 使 大学生理解? 何为艺术 、 ?何为美 、 ?何为审美 、 ? 为什么要 审美 、 ?怎样审美 等一系列美学美育的基本问题, 为审美 鉴赏提供方法上的指导。 2. 艺术鉴赏课程。大学美育课程体系除基础理论课程 外, 还应当包括?音乐鉴赏 、 ?美术鉴赏 、 ? 影视鉴赏 、 ?中 国传统艺术鉴赏 等。这类课程的目的在于把美学从纯粹思 辨的圣坛上请下来, 走进具体的艺术鉴赏活动。同时, 以音 乐鉴赏、 美术鉴赏、 影视鉴赏为主干, 逐步辐射到雕塑、 建筑、 舞蹈、 戏剧、 书法、 摄影等艺术审美, 形成艺术鉴赏系列课程。 这类课程的目的在于普及艺术教育, 帮助、 指导学生欣赏经 典艺术作品, 感受其中美的意蕴,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 美价值取向。 3. 美育实践课程。美育实践课程是理论课程、 鉴赏课程 的继续和深化, 是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 在课余时间结合自己的兴趣, 选修 1 2门艺术实践课程, 在 教师的指导下, 有计划、 有目的地深化其知识学习和技法训 练。美育实践课程将审美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 使美育成为 具有极大延伸性的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同时, 大学生还可 以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审美欣赏 (表现、 创造 )及各种形式的 校园文化活动, 为欣赏美、 表现美、 创造美提供广阔的实践机 会。 以上三类课程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序列, 又是一个 有机的整体。这三类课程综合地实现着大学生审美素质的 提高。它们的关系是: 第一, 美育理论课程处于基础地位。?大学美育 课程是 美育的主干基础课程, 主要为艺术鉴赏课程和审美实践课程 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如果在课程设置中缺少这种核心课程, 美育便失去了根基, 即使开设再多的选修课, 也易各行其是, 深刻的审美体验也无从谈起。正如梅林所说: ? 如果一个澳 大利亚丛林的居民和一个有文化的欧洲人同时听贝多芬的 交响乐或者看一幅拉斐尔的圣母像, 这种感知的心理生理过 程!是相同的。不过, 他们感知到的是什么, 就会是完全 不同了, 因为作为社会成员、 作为历史环境的产物, 他们是完 全不一样的。 第二, 艺术鉴赏课程是关键。艺术鉴赏过程是一种情感 体验过程, 如果缺乏具体的审美体验, 便不可能真正理解美 学、 美育基础知识, 而且, ? 感性的审美体验是个体审美素质形 成的根本, 通过审美体验积累起来的内心审美经验也是审美 素质的核心成分。 因此, 如果不能确立艺术鉴赏课程的重要 地位, 那么大学美育实践将面临失去支柱和灵魂的危险。 第三, 美育实践课程中的艺术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 不 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还能直接而集中地提升学 生的审美境界, 增强识别美丑, 进而发现美、 欣赏美、 创造美 的能力。要知道, 美育实践课程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 其目的是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服务的。通过对某种艺术 形式的学习和技能训练, 使学生广泛参与艺术欣赏、 表现活 动, 培养审美热情, 形成一种终身追求美的意向, 进而谋求一 种审美化生存的道路。 以上三类课程的设置, 哪些为必修课, 哪些为选修课, 应 当把它们放在美育课程体系的整体去研究。笔者认为, 大学 美育课程设置像埃及的 ?金字塔 : ?大学美育 是美育主干 基础课程, 处于?塔 的底基, 是面对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 修课; 音乐、 美术、 影视等鉴赏类课程, 处在 ?塔 的中间, 属限 定性选修课, 是在公共选修课方面设置的专门板块。当然, 有条件的学校可增加舞蹈、 戏剧、 书法、 戏曲等鉴赏类课程。 美育实践课程是? 塔 的顶层, 属任意性选修课, 其涵盖范围 较为广泛, 如唱歌、 器乐、 戏曲、 绘画、 书法、 摄影、 雕塑、 剪纸、 地方艺术等等。在校期间每个学生都要根据自己的爱好选 修 1 2门艺术实践课程, 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 有目的地深 化其知识学习和技法训练, 确保毕业时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 该门艺术。 当然, 必修、 限定性选修、 任意性选修这三个层次的课 程, 虽有主次之分, 但却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其内在 联系应在教学目的、 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等方面充分体现。 另 外, 大学美育课程的范围很广, 具体开设多少门必修课、 多少 门限定性选修课、 多少门任意性选修课, 应当视高校不同情 况而定, 但是也有一些共性的地方: 一般来说, 必修课应为 1 2门; 限定性选修课, 每学年1 2门, 共修 4 6门较为合适; 任意性选修课可根据师资情况确定, 但学生选修课目应为 1 2门, 多而不专, 其研习时间需打破常规, 在大学最后一学 期考核其学习成绩。 三、 大学美育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1. 理论与知识灌输。根据 2006年国家教育部下发的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规定, 许多高 校都将? 大学美育 锁定为公共基础课程。遗憾的是有些高 校? 大学美育 课程的开设并不成功。学生乘兴而去, 败兴而 归, 头一两堂课, 座无虚席; 不久, 便寥寥无几了。这里有教 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 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将美学、 美育理论灌输作为了教学的目的 。于是, ?大学美育 课就 成了? 美学原理 课、 ?美育学概论 课。走进? 大学美育 课 堂, 如下现象俯拾皆是: 有些教师大谈形而上的玄理, 哲学家 们、 艺术家们对美、 美感、 美的创造等理论的种种解说和分 歧, 云山雾罩, 使没有受过哲学思辨专业训练的一般大学生 不得要领。有些教师专谈美育的本质、 性质、 特征、 途径、 方 178大学美育课程的设计与操作 法, 这些内容对师范生来说无疑是有帮助的, 但其他大学生 却无动于衷, 难以引起兴趣。这里, 我们并不是要责备教师 们为什么这样做, 而是说作为公共基础课的? 大学美育 课与 哲学专业的 ?美学原理 、 师范专业的?美育学概论 课是有 区别的。顾建华指出: ? 美学原理 、 ?美育学概论 , 有自己 特定的理论研究对象, 作为课程开设, 也就必然偏重于美学 与美育研究的理论问题。虽然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 对大 学生不无裨益, 但对非哲学专业、 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 确实 没有太多的必要深究美学、 美育学许多争论不休的理论问 题。很多高校的? 大学美育 课之所以受欢迎, 仍是因为任课 教师注意到了自己授课对象的特点和要求, 从审美教育的需 要出发, 选择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并没有被课程 的名称限制住。当然, ? 大学美育 课与? 美学原理 、 ? 美育 学概论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的确也需要讲解美学原理和 美育原理中的一些理论问题, 但绝不能把这些问题的探讨作 为? 大学美育 教学目的本身。笔者认为, ? 大学美育 课更 多的是审美知识普及问题, 理论方面的讲解要精, 选择那些 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美学、 美 育学知识重点讲授; 同时, 要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为审美鉴 赏提供方法指导方面。 2. 参与与体验消解。艺术鉴赏课程作为限定性选修课, 是大学美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讲, 艺术鉴 赏过程是审美体验的过程。大学生要获得审美体验, 必须有 两个前提 : 一是亲身参与。学生必须通过与审美对象的亲 身交流, 参与到审美对象的内容、 结构和意味中去。二是无 关功利的审美态度。学生要从日常的功利态度中解脱出来, 不再以实用的、 功利的态度看待审美对象。然而, 走进大学 艺术鉴赏课堂就会发现, 参与和审美体验的消解是一种很普 遍的现象。当前, 艺术鉴赏教学的倾向是, 忽视艺术鉴赏自 身的感性规定性, 把其过程当成是一个纯理性的认知过程。 在课堂上, 教师花费很多的时间去分析和讲解艺术作品的主 题思想、 创作背景、 艺术特色等, 学生聆听、 接受; 而留给艺术 欣赏最具魅力的情感体验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了。难怪许 多大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 毕加索、 达利、 马斯蒂等人的绘画 作品展现了人的心灵在力之拼搏中挣扎与扭曲; 罗丹刀下的 地狱之门#向我们呈现了生命的千姿百态; 肖邦的钢琴曲中 反映了世纪末的痛苦; 贝多芬的 命运#交响曲是一首? 意志 战胜命运、 光明战胜黑暗的美丽凯歌 !然而, 他们却害怕 欣赏这些天才的绘画和雕塑, 讨厌聆听西方古典音乐。 确实, 艺术鉴赏教学中的许多作品包括音乐、 绘画、 影视 等, 不管大学生是否听过、 看过, 最初他们是带着强烈的审美 期待来学习的。但是, 教师因忽视了艺术鉴赏过程是激励和 唤醒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过程, 因而学生的审美期待在一次 次的理性分析和灌输中萎缩、 干涸。艺术鉴赏不是纯理性的 ? 学得 教育, 它不能靠理性分析来完成, 艺术鉴赏在本质上 是感性的, 是一种?感得 教育, 因而艺术鉴赏教学过程应当 首先体现为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托尔斯泰曾说: ?艺术是 这样一项人类的活动: 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 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 而别人也会为这些感情所感 染, 体验到这些感情。 托翁的话不但表明艺术的重要价值 在于它对情感体验的表达, 而且也强调了艺术品与主体之间 的情感交流。就是说, 不论艺术鉴赏还是艺术创作, 都应该 而且能够唤起主体的情感体验。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 也说过: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刘勰与托 翁虽然表述的方式不同, 但都同样精辟地解释了情感体验对 艺术鉴赏的重要性。所以说, 能否促使学生产生打动心灵的 情感反应, 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 始终是广大教师在艺术鉴 赏教学中应当关注和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3. 评价与考核问题。美育教学评价是根据美育课程的 目标, 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 着眼于大学生审美素质的全面 和谐发展, 对教学的要素、 过程和效果进行的一种价值性判 断活动。它是美育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对美育起着重 要的导向、 调控、 激励作用。教学评价包括对教师? 教 的评 价和对学生 ?学 的评价两个方面, 这里我们重点谈? 学 的 评价问题。课程教学的评价方式, 是由课程自身的性质决定 的。美育作为一种感性的、 情感的教育, 它不能靠教化和灌 输, 必须通过审美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 进而形成对美的自 觉追求。美育的自由性、 自主性, 对其教学评价与考核有着 至关重要的影响。根据美育的性质, 我们可以将美育的评价 方式分为四种: 情景评价、 自我评价、 相互评价、 测试评价。 然而, 由于测试评价适用范围较广、 教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