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跌价准备计提问题浅析_第1页
存货跌价准备计提问题浅析_第2页
存货跌价准备计提问题浅析_第3页
存货跌价准备计提问题浅析_第4页
存货跌价准备计提问题浅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存货跌价准备计提问题浅析贾文哲(221116 江苏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会计08级)摘要: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此方法在操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从存货市价的确定、至完工成本的确定、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中三种比较方法的选择三个方面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会计执业人员以及准则优化方面提出相关建议。关键词:存货跌价准备 成本与市价孰低 可变现净值 操作成本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五条规定:“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体现了会计计量的稳健性。存货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可以在由于过时、跌价等因素引起存货市价低于成本时,将发生的跌价记为当期的损失,而不是递延到存货出售时才予以列账,这样就使企业在以后的竞争中有了一定能力抵御物价变动引起的风险。但是,此方法也有些需要思考的不足之处,笔者从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存货计价的三种计算方法以及计价方法本身存在的问题三方面进行分析。一、成本与可变现净值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中的“成本”,是指存货的原始成本,即购入货品的实际成本。“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得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企业期末存货可变现净值应分材料存货(又分为继续投入生产的材料与直接对外销售的材料)、在制品存货(在产品存货与自制半成品存货)和库存商品存货三种不同情况分别加以确定。如表1:表1 不同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存货种类可变现净值继续投入生产的材料用其所产的产成品估计售价-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及相关税费直接出售的材料该材料市场售价-估计的销售费用及相关税费在产品存货用其所产的产成品估计售价-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及相关税费自制半成品存货该自制半成品市场售价-估计的销售费用及相关税费库存商品存货库存商品估计售价-估计得销售费用及相关税费二、可变现净值的确定方面的问题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六条规定:“企业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当以取得的确凿证据为基础,并且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等因素。”因此在确定可变现净值时应该取得的确凿证据应当有存货的市场售价或同一时期类似产品售价、存货的采购成本以及加工成本方面的资料;对不同目的的存货应当按照不同的计算方法,如表1。从可变现净值的定义及其计算可看出存货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存货的估计市场售价、至完工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三方面。(1)市场售价确定方面的问题存货的销售是将来发生的,在没有销售合同规定的售价时,则需要对其进行估计。因此存货市场售价的确定往往具有较大的主观成分与可操作性,使市价的确定缺乏足够的可信性。而且,影响市价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其他各单位的交易动机以及各单位的背景不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价格;另外各单独企业存货的售价是市场售价的决定因素,而各自售价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自存货的成本与一定的预期利润,用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以及不同的目标利润所影响的市场售价来计算本企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并且与本企业的存货成本进行比较会缺乏相关性,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准确。(2)至完工发生的成本的确定问题当企业持有的存货不是用于直接销售而是用于继续加工时,则需要确定其继续加工的成本来计算可变现净值。然而准则没有明确成本的确定方法,到底是根据本年度的平均成本抑或是近几个月的平均成本又或者是预计的下年度成本,企业具有灵活的选择性,从而达到多提或少提跌价准备的目的。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三种计价方法的问题分析存货在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时,有三种计算方法:单项比较法。即按存货的每一项目逐项比较其成本和可变现净值的方法。分类比较法。即按存货的每一大类逐类比较其成本和可变现净值的方法。总额比较法。即按全部存货比较其成本和可变现净值择其较低者为存货价值的方法。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八条规定:“企业通常应当按照单个存货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以按照存货类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具有相同或类似最终用途或目的,且难以与其他项目分开计量的存货,可以合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采取不同的方法,会产生不同的计价结果与损益,如例1:例1:甲企业201年12月31日库存商品共有两大类6个品种,其利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对库存商品进行计量,见表2。表2 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的应用方法库存商品成本(数量单位成本)可变现净值(数量单位净值)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单项比较分类比较总额比较类别1A项B项C项合计400045005200137005000650041001560040004500410013700类别2D项E项F项合计600071008000211005700630082002020057006300800020200存货总额3480035800326003390034800注:表中“单位净值”=库存商品单位售价-估计得单位销售费用及相关税费根据上例数据可得:若采用单项比较法则存货的期末价值为32600有C、D、E三项库存商品计提跌价准备,计入资产减值损失的为34800-32600=2200;在采用分类比较法时,存货的期末计价为33900,类别1不需计提跌价准备,跌价损失发生在类别2上为34800-33900=900;若采用总额比较法,则存货的期末价值为其成本34800,不需计提跌价准备。据此作出以下分析:(1)一般情况下,企业确定选用那种方法,应前后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但准则并未作出此规定,只是对企业在选择方法时给予了模糊的确定标准。如准则中的“通常情况”则是模糊的说明,另外对于不同规模的企业,可以对“数量繁多、单价较低”有不同的解释。这些都可以是企业钻准则的空子来操作成本的手段。(2)无论企业选用哪种方法,都需要计算出单项存货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无疑提高了计算过程的复杂性,不免融入工作人员的职业判断,为人为调节跌价准备提供了条件。另外,都需要计算单项可变现净值的情况下,利用分类法与总额法则显得缺乏必要性。(3)实务操作中,在对已计提存货哦跌价准备的存货进行出售或其他处理时,需要冲减已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然而对于分类比较和总额比较两种方法来说,对某项存货的处理,则比较难以确定其应冲减的跌价准备数额。这又为人为的调节提供了条件。另外,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七条规定:“为执行销售合同或者劳务合同而持有的存货,其可变现净值应当以合同价格为基础计算。企业持有存货的数量多于销售合同订购数量的,超出部分的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当以一般销售价格为基础计算。”但准则并未规定,对于同一种存货,合同中所订数量的存货与超出部分的存货在单独计算可变现净值的基础上是否应当单独与成本进行比较。此疏漏会为计提跌价准备提供操纵空间。如例2:例2:甲企业的一份不可撤销合同中,某客户订购甲企业A产品12台,每台不含税价格30万元,客户于下年1月20日取货。本年末,甲企业结存A产品14台,账面单位成本为28万元,市场销售价格为每台27万元,估计每台发生销售费用及相关税费为0.1万元。要求确定该产品年末是否计提跌价准备。解:有销售合同的库存商品年末计价:有销售合同的A产品年末可变现净值=12(30-0.1)=358.8(万元)无销售合同的A产品年末可变现净值=2(27-0.1)=53.8(万元)有销售合同的A产品年末账面成本=1228=336(万元)无销售合同的A产品年末账面成本=228=56(万元)分析:若分别比较,则有销售合同的12台A产品的年末可变现净值358.8万元大于账面成本336万元,选其成本价进行计价,不需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无销售合同的2台A产品的年末可变现净值53.8万元小于其账面成本56万元,选其可变现净值计价,需计提存货跌价准备=56-53.8=2.2(万元)若有销售合同的与无销售合同的A产品合计进行比较则A产品的年末可变现净值=358.8+53.8=412.6万元,账面成本=336+56=392(万元)。其可变现净值大于账面成本,选择账面成本进行年末计价,不需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四、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自身存在的问题(1)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的选择会使资产负债表上不同期间的存货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计价基准,破坏了一致性原则;(2)存货不同的计价基准会使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某些财务指标计算基准不同,影响其财务状况的判断。如流动比率、速冻比率、存货周转率等;(3)在目前通货膨胀的市场条件下,由高市价计算得出的可变现净值可能会一直比成本高,导致此方法长期失去应用性,这也体现了问题的存在。五、改进建议(1)首先应重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的提升,使其客观公正的对可变现净值、估计售价等做出判断;(2)完善会计准则规定,减少会计准则中模糊性的语言和概念,或对“数量繁多、单价较低”“通常情况”等词做出明确的界定,使会计人员在选择三种计提方法时有明确的依据,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3)至于对至完工发生的成本的确定,可以明确规定采用本年度11、12月的平均成本从而去除可操控性。参考文献: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