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于孝道的理解_第1页
孔子对于孝道的理解_第2页
孔子对于孝道的理解_第3页
孔子对于孝道的理解_第4页
孔子对于孝道的理解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孔子的孝道观以论语为例摘要:儒家文化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处于主导地位,孔子的孝道观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道德主流,但现今部分学者对其存在一些误解,本文通过论语关于“孝”的记载,系统阐述孔子孝道观的产生背景以及基本内涵,对孔子的孝道观进行初步探索,确定了它对后代孝道观的引导作用。关键字:孝道观;孔子;论语中华民族素来讲究礼仪,将“孝”作为追求人生完满的基本要素。孝道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随着文化的传承,历史的演变,俨然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炎黄子孙世世代代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一、 封建时期“孝”的产生1、 政治需要进入封建社会后,人类逐渐告别了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的提高极大改善物质生活水平。封建君主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继续享受骄奢淫逸的富足生活,统治者需要一种有效的方法稳定社会结构。由于家庭直接以血缘为纽带,天然的牢固性使其成为封建君主的首要选择。因此,封建社会大力倡导孝道有利于稳定家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然而,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动乱,出现了子杀父、臣弑君的混乱现象,危及君主的统治。“孝”源自于家庭,在这种伦常关系中,如果没有孝悌,没有上下尊卑,家庭失和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因此,“百家争鸣”,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了许多不同关于治国的学术思想,虽然论述角度各不相同,但“孝悌”成为一种天然的共同点,如管子戒篇:“孝弟者,仁之祖也。” 孔子论“孝”,也大都是围绕父子之伦,以家庭为起点推到“治世”,通过培育“君子”,从孝道入手灌输政治主张,使天下风气潜移默化地改变。春秋末年,孝道的思想已经逐渐成为了当时社会普遍流行的道德思想。而且,随着儒家文化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处于主导地位,以家庭为中心的“孝”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道德主流。2、 宗法制度宗法制度在政治上表现为王位和爵位的世袭,在经济上则表现为职业的继承,在文化表现为教育的继承。事实上,这种子承父业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在中国大陆企业中“接班”制度曾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更何况是在几千年前的封建社会。在古代,人分成三六九等,凡事都讲出生,家庭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因此宗法制度造就出来的就是“孝”。二、 孝的基本内涵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思想由来已久,从当初对大自然神秘力量的崇拜转向对宗神的崇拜,逐渐形成了孝的观念,这种思想到了孔子时代“孝”道已臻成熟。论语记载了大量孔子与弟子谈论“孝”的内容,是孔子的孝道思想较为系统的阐发。孔子在继承西周时期“孝”的观念的基础上,结合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给予孝道新的诠释,对“孝”进行了详细地论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1、 养与敬孔子沿袭传统的孝道观,认为“孝”就是要奉养父母。父母含辛茹苦把子女养大,子女成人后应当不忘养育之恩,细心照料父母的生活起居,正所谓“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时时将他们的身体健康情况记挂在心,极可能保证他们寿命,使其能安度晚年。在物质上侍养父母很重要,但是孔子认为仍不够。他在论语为政中提出了,“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现在所谓的孝,就是说能保证父母吃饱穿暖,无饥寒之虑就行了,当然这个固然重要,但这是连狗马都能做到的事。如果不诚心去敬爱父母,只是养活,这与饲养狗马又有什么区别呢?紧接着,孔子又对此作了更详细的陈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就是说要在父母面前保持愉悦的神色,但对于子女来说,是一件难事。他们大多不重视这一点,认为在衣食住行上满足父母需要就是尽孝了,很少考虑精神方面的问题。实际上,父母对子女的神色和态度,是最重视,也最易受到影响的。现代社会中,大多数子女将父母寄养在敬老院,常常忙于工作,对父母不理不睬,毫无关心可言。如果只是把父母当作家里的宠物,只是保证他们的物质生活,没有应有的亲情关爱,将父母置于孤单寂寞中,“孝”从何而来?我们所讲的孝敬,是对父母长辈的恭敬、敬爱和尊重,是对他们为子女辛劳一生的承认和尊重,是对他们曾给予社会历史的贡献的评价和认同,也是对他们人生价值的充分肯定。因此,孝不仅仅是指对父母物质上的供养,还在于内心的诚敬,对父母怀有诚敬之心。2、 顺从与继志孔子认为物质层面的“孝”是最低层次的孝道,它仅仅注重从经济上来奉养父母,满足其物质需求,而对于父母的精神生活缺乏足够的关注,不能体现出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孝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顺,孝顺。何谓顺,就是顺从,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无违”。首先是政治上的无违,“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2页,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不冒犯长辈和上级。这样的无违,就是要“顺从”,所谓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另一层面的无违就是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38页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无论什么情况下,对父母都不能无礼,这是对父母在家庭中地位的坚决维护,并由此确立了强调父母权威和利益的价值取向。当然这里不是指盲目的维护父母的意见,事实上是指不违背孝敬父母的“礼”, 而并非是盲目顺从父母的全部意见。孔子认为“无违”还包括继志,就要把父亲好的方面都继承下来,不能够改变。“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7页 “道”在这里表示的是善的、好的东西,并非父母全部的意志。当父亲还活着的时候要观察父亲的志向;当父亲去世时,就要考察他的行为;若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地不加改变,可以说是做到孝了。古时候,许多所谓的孝子,对于父母的意志,是统统接受,认为凡是有一点点的怀疑都是不敬。其实这样的孝,只能说是愚孝,孔子是反对的。3、 放心孔子的孝,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让父母放心。用他的话来说,即“父母唯其疾之忧”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14页,做爹娘的,只是为孝子的不可抵御的疾病而发愁。也就是说做儿女的在一切方面都应让父母放心。这作为孝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只有子女有了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本事和能力、道德与品质,做父母的才能安心。无论是孝养,孝敬,顺从还是继志,“孝”更深层的含义就是让父母放心,如论语里仁记载:“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远游”指到远方拜师求学或谋求职位。说的是父母在世时,子女不应远离家乡。若不得已外出,也要安排好父母的生活,并要使父母知道自己的去向,以免父母牵肠挂肚。孔子强调“游必有方”,出门在外要让父母知道子女的所在,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那才算是孝。3、孝丧和祭祀父母百年之后,作为孝子,有“致丧”、“守孝”的义务,并且,在以后还要不断进行祭祀,以尽孝心,称之为“追孝”。在孔子之前,对先人的祭祀,主要动因是灵魂不灭并能福祸于人,通过周全的祭祀活动,后代子孙就可以得到祖先赐福和庇佑。但孔子对此甚为不耻,他所倡导的祭祀注重的是情感培育和精神传承,而并非是为了得到庇佑,排除了行孝的功利主义动机。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186页子女生下来,需要三年的抚养,才能完全离开父母的怀抱,而守“三年之丧”正是为了报答父母三年的养育之恩,这样的孝行孝道都是源自子女对父母自然真挚的情感,而不是片面追求与重视丧葬之礼的周密与繁缛。论语为政记载:“孟彭子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活着,按照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他们去世了,就按照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对父母的生养死葬都要以礼为标准,合于礼的规范要求。因而,是否做到了孝,是以礼为其判定准则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孝”的思想的根本就是“守礼”,按照周公所制定的一整套宗法等级制度和行为规范,即“周礼”。事实上,孔子孝道观便是在遵循“礼”过程中得以实现。孝是从家庭开始的,但国家是由一个一个小家组成的,搞好国政离不开家政,家庭稳定了,社会也会稳定。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厚矣。”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6页要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虔诚地追祭远代祖先,这样做,自然会使老百姓趋向忠厚朴实了。孝,可以使民风归于纯朴,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孔子的孝道观是儒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后来,孟子、荀子对孝的继承和发展,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孝经才得以形成。孔子的孝道思想根源于家庭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协调家庭关系和维护社会稳定,是中国古人对道德伦理问题进行思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