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ystem/2007/07/12/.shtml/101,1281,00.shtml/zixun/flfgk/item/dwjjf/falv/2/2-1-51.html/chinese/bbs/blog_view.php?id= 摘 要 本文分析了102个由在华外国人用英语记录的博客网页。这些博客网页都具有以下特点大多数为文字,少数配有图片;用英语写作;作者是外国人,工作或学习在中国;博客内容持续更新。本文的分析涉及博客的名称特点、博客作者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博客作者在中国的职业分布以及博客作者的国籍分布。本文提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信息化的普及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国际传播的主体、途径、内容、对象和效果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博客网页的出现和在“频繁国际交流者”中的流行使其成为国际传播的新途径,也因此扩大了国际传播的主体、内容、对象和效果。本文认为,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这些外国人在华期间所记录的博客网页对中国的国际传播存在着影响,这种影响,值得我们国际传播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加以注意和利用。关键词 国际传播 博客 网络传播 对外宣传“万维网思想所梦想的,是一个共同的信息空间,我们可以通过它实现信息的共享,进行交流。 这个梦想还有一个方面,这是基于这样一种事实:网络的普及已经使它成为了现实的一面镜子(或者说事实上是现实的一个主要化身),它映射着我们的工作、娱乐与社会活动。我的梦想就是,一旦我们在网上进行互动活动,我们就可以运用电脑来帮助我们分析这些活动,使我们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以及如何能更好地协同工作。” 万维网发明者Tim-Berners Lee 1(着重为笔者所加)国际传播的结构出现多样化的趋势一般认为,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是指以民族、国家为主体而进行的跨文化信息交流与沟通。国际传播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国际传播的主导者是主权国家以及其他国际行为主体。“其他国际行为主体”包括国际机构,如联合国、欧盟、世贸组织等;地区性的联盟组织,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等;跨国组织,如国际奥委会、国际 2。但是关于国际传播各个构成因素的认识也存在分歧。如在传播者方面, 有人认为应该主要是指国家或国家的组织, 有人认为还应包括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有影响力的个人。在传播内容方面, 有人认为主要是指国际新闻的传播, 有人提出政治、经济和文化信息的三分法, 还有人则认为应该包括一切信息。在传播工具或渠道方面, 有人认为主要是指大众媒介, 而且重点是电子媒介; 有人则认为应包括人际交流的一切方式。在传播受众方面,有人认为应该有特定的传播对象; 有人则认为凡是面向国际社会的传播都是国际传播; 而所谓国际社会, 就是没有国界的社会 3。目前中国国际传播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比较多的依靠大众传播手段,人际传播用的不多;国际传播内容陈旧,而且存在着“官办的尴尬”等 4。这也许与仅仅将国际传播的主体限定为“以民族、国家为主体”,因而制肘了国际传播的规划、实践和研究视野有很大的关系。关于博客近来对博客的介绍很多,笔者在Google中以“博客”为关键词搜了一下,有2,860,000条条目与其有关。博客是什么?简而言之,它是一种“零门槛”的网页,可以负载文字、图像、视频和音频,但对使用者技术要求极低,也不要花什么成本。因为“零门槛”,所以用户很多,以指数级增长。居说现在世界上每几秒钟就有一个博客诞生。使用博客最多的群体为新闻领域,教育领域以及商业领域等等。国外有研究者指出,由于博客网页更新极为容易,它使人们对周围的世界更勤于思考,更善于表达 5。笔者认为,对于周游世界的游子当更为如此。人在旅途,或客居他乡时,周围的世界五花八门,千变万化,更是激起了游子的表达欲望。同时,自己写的所见所闻,除非是相当私秘的内容,总是希望家乡的朋友能够读到,甚至予以评论。网络跨越时空,无疑提供了理想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游子的行程大多并非“有组织,有计划的”,而一般是“拎起包就走”,因此为自己的旅行专门设立一个网站是不大现实的,而且网站的技术要求也高得多。因此,博客作为一个简单易性的网络空间的个人表达工具受到青睐,成为这些游子“在路上”或跨国表达工具的首选。博客能告诉我们什么据2004年12月召开的全国外国人就业管理工作座谈会的信息,在中国就业的外国人已经达9万,主要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和欧洲各国等发达国家。而随着中国入世承诺的逐步实施,中国对外籍高端人才的需求还将扩大。同时,到中国求学外国人2004年也创下纪录,达到86000名 6。教育部国际学生司司长陈英慧说,中国政府希望在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时在华的外国学生达到12万人,其中大多数在北京。而20年前,在华外国学生数还不到8000名。以上在华就业和学习的外国人总数高达人。他们在中国工作、学习和生活必将融入到中国社会和文化中去。而同时,一个人面临新的生存环境,必定对新环境有很多感受和看法,需要向亲戚朋友倾诉、宣泄,这是很正常的。这些身居异乡的外国人将和故乡的亲戚朋友保持密切的联系,将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告诉”他们。这样的跨国传播是高密度的、及时的、人际的、用受众的母语、并且充满个性。这种国际传播,不仅有信息流,而且包含感情流和影响流,当然是很有效。虽然这样的跨国传播自古就有,但大多都以电话或信件(纸质的或电子的)等私人通信方式存在,不经同意,第三方是无法阅读、测量、管理和控制的。博客网页的出现当然不能代替电话和电子邮件等其他通信方式,但对这种跨国传播,它至少提供了一个可供我们公开阅读、获得和研究的文本(包括文字、图片及音像资料等)。而且这些博客网页,大多在创立之时就有着明示的公开传播的目的,如有些作者就在博客页面上写着“(让读者)通过我的眼光来看到真正的中国”等语句,所以这样的博客网页已经超越了“向家人报平安”的单一功能,而成为可为国际传播利用的一种新渠道。“斑窥全豹,一叶知秋”,通过对这些在华外国人的博客网页特性的分析,我们也许可以获得一些关于如何进一步做好国际传播新的启示。1抽取信息样本样本来源是2004年12月14日/cbl/ 上列出的151个由外国人和少数中国人用英语纪录的有关中国的博客网页。之所以从该网站选取样本,一是因为它是目前收集外国人记录的有关中国的博客比较全的网站之一,具有一定的全面性。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该网站列出了博客网页的名称、作者在中国的居住地和主要内容,并区别了目前仍在更新和已经不再更新的博客。这些居住地和博客的内容都是在博客作者本人建立博客时自己填写的。这些辅助信息使较为深入地研究它们成为可能。还要注意的是,这些博客并不是寄存在Sinoplice网站上的,而是由其在因特网上收集的,所以样本是有一定代表性的。Sinoplice网站介绍说:“(这些博客)是一个很好了解中国生活真正如何的很好的起点(“This is a great starting point if youre looking to learn about what life is really like in China.”)。以上151个博客网页,去除了不再更新的、由中国人纪录的以及少数表面是个人但实际上为组织所有的博客(通过深入阅读可以判别),剩下共102个。这些博客网页都具有以下特点:除少数是photoblog外,其他大多数为文字,少数配有图片;用英语写作;作者是外国人,工作或学习在中国,有些间或短暂回国;博客内容持续更新。之所以没有选择在华外国人写的中文博客,是因为这些人的中文水平已经很高,对中国已经有很深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中文博客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比英文博客要小得多。2样本分析:A. 博客的名称:表一: 博客的名称里的中国特点名称特点数量名称特点数量名称特点数量有China的26有Sino的4有中国象征物的1有汉语拼音的9有dragon 的2有中国省名的1有中国城市名的8有yellow的2合计59有Chinese的5有PRC的1占所有样本%58.80%注:部分例子如名称中含“dragon”(龙)一词的如: 1001 encounters with dragons; The Kangaroo and the Dragon;有汉语拼音的如:Aiya、Wo bu zhi dao, Zhongguo Cai, ShenzhenRen, Nanjingren,Cha Bu Duo等;有中国象征物的如:Red Chopsticks;有中国城市名的如:Beijing, Shanghai, Hangzhou,Qingdao,Shenzhen,Nanjing等;有中国省名的如:Life in Jiangxi。在博客名称中体现中国特征,其意义在于,它使读者可以以这类特征为关键字通过博客搜索引擎搜索到这些博客,从而提高了这些的博客的读者面,扩大了它们的影响。这个数字达到近59%,说明这些外国人在创立自己有关中国的博客时,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客观上使得全球范围内的读者都更加可能搜索和阅读到自己的博客网页。当然,他们在为自己的博客取名字时,可能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点,但至少客观结果是这样的。另外,在博客名称中直接使用汉语拼音的有9个,占8.8%,这可能说明在中国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数量增多的趋势,在网络空间里也得到体现。虽然名称中用到的汉语拼音很简单,但从一个侧面也许体现了这些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在进行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时,对使用汉语的信心。B.博客作者在中国的地理分布表二:可以查到的作者在中国的居住地的分布城市数量城市数量城市数量城市数量城市数量北京26牡丹江3青岛1西安1四川1上海17石家庄2马鞍山1苏州1湖南1杭州8广州2成都1柳州1安徽1大连5昆明2蚌埠1厦门1青海1南京4海口2唐山1长春1华东1深圳4哈尔滨1九江1滕州1华北1天津3武汉1南充1绵阳1合计100注:另外2个博客无法确定所在城市:Botou1(可能是包头)、Huizhou1(可能使安徽徽州,也可能是广东惠州)。由于这两个博客网页不能打开,所以难以确定作者所在确切城市。从上表看出,博客网页作者居住在北京的最多,26个;其次是上海,17个。根据前述有关在华外国人数的报道,在华工作的外国人,上海最多;而在华学习的,北京最多。外国人记录的关于中国的博客,北京的数量多于上海的可能的解释是:在上海工作的外国人,由于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没有时间写博客;在北京,由于外国人中,学生较多,他们的业余时间较多,所以有时间纪录博客。另外,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较单一,年龄也较年轻,所以更有公开表达的欲望。这也许印证了一些人认为“博客是那些整天无所事事的人无病呻吟的网络工具”看法。大连的这类博客有5个,笔者认为这可能与大连近年来良好的城市形象和适宜的生活环境分不开。另外,我们看到,作者在中国的地域分布想当广泛,除了大城市外,许多中小城市都有分布。根据外教网()中国高校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工作概览中的数据显示,“八五”计划期间,全国有聘请外专资格的单位有624个,到1999年底增加到1399个;聘请外国专家、教师的人数,从1979年至1998年的20年特别是1996年开始,增长也很快,其总数达到70677人次,为解放后至1978年间总和的52倍,仅1998年的聘请数即达到13538人,为1979年的94倍多。这些外教的足迹延伸到中国偏僻的小城市,他们不仅为我国的外语,主要是英语教学做出了贡献,而且也有意无意地成为我国对外传播的主体或者说媒介之一。他们对即使是我国自己的国际传播媒体都可能遗漏的地方予以关注。这种国际传播在过去大多只能在他们回国后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予以回忆和传播,时效性和准确性(不论他们回忆是否反映了事实)都比较差。而现在,通过网络,特别是博客网页,他们甚至可以作实时得图文并茂的发表,使全球读者在几乎同时就可以读/看到一个西方人在中国某一个小城市做教师期间的所见所闻。C.博客作者在中国的职业分布表三:可以查到的职业背景分布职 业数量%职 业数量%TEFL英语教师3645%跨国公司职员67.50%汉语学生1721.20%IT从业人员11.30%新闻记者/作家1113.70%合计80自由职业摄影师/设计师911.20% 上表显示,样本博客中,来华进行“英语作为外语教学(Teaching English as Foreign Languge TEFL)的外国人很多,占可以查到职业背景博客作者的45%,这可能是,如前面提到的,来华的外教比较多,而且如果是在比较偏远的小城市,人际交流圈子较小,因此更有通过网络进行对外交流的要求。另外,来华教英语的外国人,文科背景的居多,比较善于书面表达,也可能是样本中英语教师博客较多的原因之一。学习汉语的学生有17个,占21%,可能的原因在前文已提到。新闻记者/作家和自由职业摄影师/设计师这两个群体,共占可以查到作者职业背景的博客作者的24.9%。这两个群体可以说都是职业的传播者,前者是文字的,后者是视觉的。他们到中国来,或者本来就是为了报道中国,到中国来找灵感;或者是来中国谋职业,而通过博客网页一方面可以介绍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同时又可以向潜在的买主或雇主展示自己的有关中国的作品,因此他们的博客对中国信息的传播相对一般作者的而言,更为专业和系统,因而对读者的影响也可能较大。计算机程序员/与计算机相关的其他人员只有一个,这可能与来华从事计算机工作的外国不多有关。另外,博客的零技术门槛,也可能是其他职业背景的作者较多,而计算机技术背景不多的原因。D.博客作者的国籍分布表四:可以查到的国籍分布国籍数量%国籍数量%国籍数量%美国4967.10%澳大利亚45.50%爱尔兰11.40%英国811%法国22.70%印度11.40%加拿大56.80%荷兰34.10%合计73由于样本总体都是英语博客,所以国籍分布主要是英语国家,其中美国占绝对多数。在前面提到的2004年全国外国人就业管理工作座谈会上,中国劳动和保障部官员介绍,目前在华就业的外国人有9万多人,主要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和欧洲各国等发达国家。去掉日本和韩国等非英语国家,美国和欧洲占大多数。因此以上数据与实际外国人的数量似乎可以相互印证。有数字表明,世界上有75的邮件是用英语写的, 80的出版物和互联网信息都是用英语出版和发布的。全世界的博客网页绝大多数也是英语写成。应该说我国的国际传播,主要是对英语国家的传播。E. 博客的内容分布为了便于对博客网页内容分类,利于读者搜索和阅读,提供博客网页空间的网站一般都会要求博客作者在建立自己的博客网页时先对其内容进行分类。根据Sinosplice网站上所列的,博客作者自己的填写的“内容介绍”,我们对其中的出现较多的词语的频率作了统计。在所有102个样本中:表五:博客所涉内容分布用词次数%用词次数%“经历(experiences)”5049%“政治的(political)”34.90%“评论(commentary)”1918.60%“中文学习(Chinese Studies)33.90%“中文/中国的(Chinese)”1312.70%“冒险(adventures)”33.90%“角度(perspective)”54.90%“旅行(travel/travelogue )”33.90%“学习(studies)”54.90%“冒险、经历”22%注:还有一个博客就以“游记(travelogue)为名。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在102个博客网页的“内容简介”中,“经历”和“评论”在出现的频率据第一、二位。尽管博客作者建立博客时对内容的描述并不一定就是他们后来所实际记录的内容,但我们仍有理由相信,在这些对全世界范围内发表的样本博客中,有近50%的博客是以作者在中国的经历体验为主,另外有近20%是对在中国的经历与体验作出“评论”的。这意味着,这些外国人在中国记录的博客,不仅有事实性的内容,而且还有评论性的内容。这些博客不仅向全世界的读者提供他们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而且还表达有倾向性意见。给我们的思考一、国际传播中的“内外有别”问题国际传播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由于国别的差异化导致的价值倾向、思维习惯、兴趣爱好的不同,所以我们在从事国际传播活时首先要清楚传播的主要对象是谁。无疑,对象是国际范围内的政府,组织和个人,而且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国际传播的主要受众。而针对性是有效性的前提,因此在国际传播中采取“内外有别”的政策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信息的“流动”和人的“流动”的规模和速度都在急剧加快。一方面,国内的信息流向国外,国内的媒体越来越成为海外人士的重要的信息来源;另一方面,国外的人流向国内,到中国来的外国人已经越来越多。如上述记录博客网页的外国人,他们可以亲眼看到中国的真实情况,甚至还直接成为国内媒体的受众,使得传播对象出现日益同质化的趋势。这些外国人通过因特网,通过博客这样的网络传播工具,可以一瞬间就将他们看到的“内外有别”之“别”,加上他们自己的理解和评论,传诸天下。因此在国际传播中,我们需要转变把内宣和外宣截然分开的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既要考虑外宣工作/国际传播的主要受众的特点,又要在内宣工作中加入外宣的考虑,这就是所谓的内外宣传工作“既统和,又分离”的思想。二、一种国际传播的新途径在2004年年初召开的中央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李长春同志发言,其要点有三:一是要通过多种渠道,采取不同方式,努力增强全民的外宣意识,积极整合对外宣传资源,形成对外宣传的合力;二是要加强外宣手段建设,拓宽外宣工作的领域和渠道,大力推进外宣体制改革和方法创新,力争在较短的时期内使对外宣传实力有所增强,对外宣传中国有新的进展。要采用现代传播手段,搞好互联网新闻宣传;三是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把文化交流与对外宣传结合起来,增强文化宣传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着重为笔者所加)上述在中国的老外,通过博客,每天都在将他们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利用神奇的因特网,以文字、图片甚至视频和音频的方式向国外受众作个性化的报道和评论。他们规模上具有“全民性”,手段上利用了因特网上的博客网页,内容上偏于文化和经济交流,他们不是中国的国际传播从业人员,但是起到了同样甚至很可能是更“好”的传播效果。博客网页结合了网络传播的效力(power)和人际传播效果(effect),简单易行、成本低廉、内容通常亲和、生动、真实和个性化,具有在网络空间营造“对话”的功能,可以取得很好的传播效果,这无疑也能成为我国国际传播的新渠道之一,可以低成本而高效率地提高我们的国际传播效果。另一方面,使用博客网页及类似工具能鼓励公民个体形成国际传播主体的意识,积极地加入到国际传播中来。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好的例子:微软上海公司有一位职员叫王建硕(网名字为汉语拼音Wangjianshuo,他自称之所以不用英文名字是他想让外国人知道他是中国人)。他的英文博客的主要目的就是主要为在上海的外国人提供他所知的信息,内容包括如如何到达上海,如何从浦东机场坐车到市中心、上海市有那几个出租车公司,各公司的服务如何,车是什么颜色的等等。他所提供的信息与其跨国背景以及博客网页良好的互动性相结合,通常都非常可读、及时和实用,从民间的角度觉得了很好的国际传播效果。如今博客网页在企业产品营销、公关和教育等各方面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如能有意识地将其运用到国际传播中来(或由专业外宣人员利用,或由普通公民利用),无疑提高我国国际传播效果有着积极的意义。当然如何具体操作仍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注释:1 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英 戴维冈特利特主编 彭兰 译 新华出版社,20042 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传播程曼丽,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4期3 关于深化国际传播学研究的思考新闻学与传播学刘笑盈麻争旗,现代传播双月刊2002 年第1 期 (总第114 期)4 “国际传播”与“国际影响力”吕岩梅任逸超,新闻记者2004年第12期5 Blood R, (2002), 转引自 Bridging the Gap:A Genre Analysis of Weblogs,作者为Susan Herring等6 数据分别引自新华网和联合早报The New Approach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the Blogs by Foreigners in ChinaDeng Jian-guo(School of Journalism,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 China)Abstract: The essay analyzes 102 English blog websites which are written by foreigners in China. These Web page have all the characteristics as follows: more characters and less pictures; written in English; the bloggers are foreigners, but work or study in China and continuously 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项目时间线跟踪管理与看板系统
- 强化生态责任与环保措施落实承诺书(5篇)
- 企业员工绩效评估综合指标体系
- 企业人事代理服务合作协议内容
- 2025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库-护理伦理学难点解析与试题
- 经销合作协议书写作指南及范本解析
- 医学临床3基训练试题集及答案2025年版
- led销售安装合同(标准版)
- 2025年职业师专业能力测试卷:企业培训项目管理与评估试题
- 品牌营销策划与推广代理合同书
- 2025年高考政治总复习高中三年必考基础知识复习汇编资料(必背版)
- (2025)汽车驾驶员(技师)考试题库及答案
- 人工智能在威胁情报中的应用-洞察及研究
- 林业安全生产培训教材课件
- 乡级增补叶酸培训课件
- 2024邯郸大名县招聘村(居)党务、村务(居务)工作者354名招聘笔试备考试题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人教版 2024 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 13 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检测卷
- 小学数学教师新课标考试试题(含答案)
- 厂房搬迁管理办法
- 保险学考试题(附答案)
- 中药处方点评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