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美容皮肤科学基础理论廊坊卫生职业学院_第1页
第二章-美容皮肤科学基础理论廊坊卫生职业学院_第2页
第二章-美容皮肤科学基础理论廊坊卫生职业学院_第3页
第二章-美容皮肤科学基础理论廊坊卫生职业学院_第4页
第二章-美容皮肤科学基础理论廊坊卫生职业学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皮肤科学基础理论,廊坊卫生职业学院美容教研室李二来,皮肤的来源,皮肤解剖学,人体最大器官表面积1.5-2.0平米表皮与真皮总重占体重5%,含皮下组织16%,皮肤厚度,平均0.5-4毫米,表皮0.04-1.6毫米,真皮0.4-2.4毫米背部、臀部较厚,眼睑、耳后较薄女性、老人皮肤薄表皮20岁最厚,真皮30岁最厚皮肤过厚发黄,过薄敏感,皮纹及线,皮纹人体皮肤各部位由表皮和真皮隆起的皮肤嵴纹及皮沟所构成的纹理。皮沟皮肤表面肉眼可见的细小沟纹,由真皮纤维的排列和牵拉所致。皮嵴皮沟将皮肤划分成大小不等的细长隆起。皮野较深的皮沟将皮肤表面分为菱形或多角形微小区域。皮肤张力线(朗氏线)是由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在真皮内按一定方向排列形成的张力线,不同部位皮肤的张力各有固定方向。,皮肤组织学与生物学,一、表皮属于复层鳞状上皮,由角质形成细胞和非角质形成细胞构成。,角质形成细胞:,非角质形成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占表皮细胞95%不断代谢更新,最终形成角蛋白。角蛋白有序排列是皮肤抵抗物理化学微生物损害的重要因素。,角质层,表皮最外层,与皮肤美容关系最密切5-15层胶质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砖墙结构”1、维持屏障作用2、影响药物吸收3、主要吸收脂溶性物质4、皮肤锁水功能,正常角质层含水量10%-20%低于10%出现皮肤干燥正常情况下角质层表皮水分流失2-5克/(小时.平方厘米)温度降低,角质层含水量降低(冬天皮肤容易开裂)所有影响角质层的皮肤病,都会使皮肤更加干燥角质层过厚,皮肤粗糙晦暗角质层过薄,出现皮肤问题(潮红、cap扩张、色沉、老化),角质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分化的终点细胞,无细胞核和细胞器角质化细胞套膜(CE)蛋白包膜特殊角化包膜结构蛋白交联而成,包括多种蛋白,含量最多的是兜甲蛋白,与美容保湿最密切的是丝聚合蛋白,如该蛋白基因突变可导致寻常型鱼鳞病和异位性皮炎的强易感性。脂质包膜角质细胞外的包膜,限制细胞内水和水溶性氨基酸的丢失及细胞外水的摄入。酶最重要的是转谷酰胺酶,影响CE形成和角质形成细胞分化。,细胞间质主要由脂质构成,还有少量天然保湿因子(NMF)1、细胞间脂质(结构脂质)主要成分:神经酰胺(50%)游离脂肪酸(10-20%)胆固醇(25%)三者比率3:1:1(最佳摩尔比率)结构:双分子层功能:防止水分和电解质流失阻止有害物质入临床意义:神经酰胺减少皮肤干燥、脱屑、特应性皮炎、湿疹游离脂肪酸减少银屑病胆固醇减少皮肤老化、光老化,天然保湿因子(NMF)角质层内能与水结合的低分子量物质的总称。存在于角质化细胞套膜中。功能:帮助角质细胞吸水,促进酶的代谢反应,有助角质层分化成熟。过度清洁、紫外线照射、年龄增大等可导致NMF减少。,角质层与皮肤美容相关的概念,1、砖墙结构(前述)2、皮脂膜概念润泽脂质与汗液乳化形成覆盖于皮肤表面的一层透明的弱酸性薄膜。润泽脂质由皮脂腺分泌和角质细胞崩解的脂质共同构成。主要成分:角鲨烯、蜡脂、甘油三酯、胆固醇酯、胆固醇结构脂质的标志性成分是什么?皮脂分泌过多痤疮、脂溢性皮炎过度清洁干燥,透明层,2-3层无核扁平细胞,仅见于掌、跖部位具有防止水、电解质与化学物质通过的屏障作用。,颗粒层,1-3层扁平或梭形细胞构成。正常皮肤颗粒层与角质层厚度成正比。颗粒层细胞中含有透明角质颗粒,与张力原纤维密切相关。颗粒层细胞分化为透明层和角质层细胞。构成一个防水屏障。,棘层,4-8层多角形细胞构成,胞体较大。表达特异性K1/K10,是表皮终末分化和角化的标记。胞质中含有板层颗粒(Odland小体),其内含有磷脂、神经酰胺、游离脂肪酸、胆固醇等,是结构脂质的来源还含有多种水解酶,对皮肤屏障形成和表皮自然脱屑很重要。银屑病颗粒层变薄或消失,基底层,位于表皮最底层,与皮肤美容关系密切。仅为一层柱状或立方状细胞,与真皮交界处呈波浪状起伏。具有分裂能力。,基底层与美容相关概念,生发层基底层又称为生发层,与皮肤自我修复、创伤愈合及瘢痕形成密切相关。皮肤磨削、激光治疗深度表皮通过时间角质形成细胞从基底层移至角质层脱落,约28天,称为表皮通过时间,可用来评价表皮功能。提示治疗间隔时间表皮干细胞是指基底层内相对未分化的、被保护的、具有无限细胞分裂能力且分裂极为缓慢的细胞。原位培植皮肤再生技术整形水通道蛋白3(AQP3)可转运水、甘油、尿素到达表皮,促进角质层水合作用,是维持皮肤水合作用的关键因素。紫外线可导致AQP3表达下调,导致皮肤干燥,弹性下降。,表皮主要连接结构,1、紧密连接位于颗粒层相邻细胞之间,形成半透性屏障。2、桥粒基底层和棘层细胞间连接结构,具有很强的抗牵张力,可以分离,也可以重新形成,有利于表皮细胞移动,破坏后形成表皮内水疱或大疱。3、角化桥粒存在于角质层,与CE成为一体,参与脱屑过程。,紧密连接,桥粒,大疱性类天疱疮,非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位于基底层细胞之间,有树枝状突起,每个细胞可与36个角质形成细胞相连,形成表皮黑素单位。在暴露部位、乳晕、腋窝、生殖器、会阴部位较多,含有大量黑素颗粒,有特征性黑素小体。人类皮肤黑素亚型:优黑素、褐黑素优黑素酪氨酸合成,非裔美国人和深肤色人种褐黑素酪氨酸+半胱氨酸,高加索人种黑素细胞功能:决定肤色黄种人黑素存在于基底层,黑种人在基底层、棘层、颗粒层,白种人与黄种人相似但数量少防晒吸收或反射紫外线UVA(长波),非角质形成细胞,朗格汉斯细胞位于棘层,具有吞噬功能。麦克尔细胞位于基底层,认为是皮肤内分泌细胞。,朗格汉斯细胞电镜示胞浆内网球拍样颗粒,朗格汉斯细胞,麦克尔细胞,真皮,来源于中胚层,由细胞、纤维(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基质构成,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两部分。乳头层较薄,胶原纤维较细走行不均,含有毛细血管、淋巴管、游离神经末梢、触觉小体等。皮肤衰老时乳头层萎缩。网状层较厚,胶原纤维粗大且与皮肤表面平行,形成皮肤纹理,含有较大血管、淋巴管、神经和环层小体。,真皮中的细胞,主要有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真皮树枝状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嗜色素细胞等。成纤维细胞是真皮中最重要的细胞,可合成纤维和基质,在创伤愈合中非常重要。肥大细胞是常驻细胞,参与皮肤过敏反应和炎症反应。,真皮中的纤维,胶原纤维真皮中主要纤维成分,乳头层纤维细且无序,网状层粗且与皮面平行,交织成网。真皮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以型胶原为主。胶原与皮肤老化密切相关,日光照射可减少型胶原形成,型胶原增多,皮肤出现松弛和皱纹。可通过注射或口服胶原蛋白达到保湿、除皱的目的。,真皮中的纤维,弹力纤维乳头层较细与皮肤表面成直角,网状层较粗与皮肤表面平行对皮肤张力和弹性有重要作用。紫外线照射可使弹力纤维变性呈团块状,导致皮肤松弛,过度伸展后形成皱纹。,真皮中的纤维,网状纤维不是一种独立的纤维成分,是幼稚的、未成熟的胶原纤维银染呈黑色,又称为嗜银纤维,创伤愈合时或肉芽肿组织大量增生。,基质,填充在纤维、细胞间的无定形物质,主要是结构性蛋白、蛋白多糖、糖胺聚糖成分。糖胺聚糖含有透明质酸(HA)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等多种成分,对皮肤保水有重要作用,每克糖胺聚糖结合500ml水。透明质酸与皮肤保湿关系密切。皮肤中的HA占全身总量50%。随年龄增长,HA逐渐减少。HA能结合1000倍于自身重量的水,分子量越大保湿性能越好,但透皮性越差;化妆品中的HA只是形成水化膜,起到防止皮肤干燥作用,只有作为注射填充剂才能在真皮中起到保湿抗皱作用;HA可促进皮肤无瘢痕愈合;部分皮肤病HA含量降低;紫外线照射可使其含量降低,与皮肤老化有关。,表皮和真皮连接结构,半桥粒:主要结构基底膜带:渗透作用为表皮提供营养,表皮细胞产物也可进入真皮屏障作用限制分子量大于40000的大分子通过连接作用连接表皮和真皮,基底膜带,皮下组织,来源于中胚层,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小叶构成含有汗腺、毛囊、血管、淋巴管、神经等,人体差异较大。主要作用是缓冲、贮存脂肪、保暖也影响人的外观,皮肤附属器,皮脂腺结构腺体+导管,无腺腔,细胞破裂形成分泌物,脂质形成和分泌过程平均8天类型开口于毛囊开口于体表(与毳毛有关)开口于皮面(与毛发无关)分布除掌、跖、甲,遍布全身,以眉间、鼻翼、前额最多头皮、颜面、胸背、腋窝等称为皮脂溢出部位。成分游离脂肪酸、甘油脂类、角鲨烯等,与表皮细胞和汗液形成皮脂膜。,毳(cui)毛,皮肤附属器,皮脂腺功能润滑皮肤润泽毛发抗菌抗氧化损伤:含有维生素E分泌过多:皮肤油腻、粗糙、毛孔粗大痤疮、酒渣鼻、脂溢性皮炎和脱发分泌不足:毛发干燥、发脆、脱落,皮肤干燥、脱屑等,皮肤附属器,皮脂腺分泌和影响因素时间10点分泌最强,7点和22点最弱1、内分泌:雄激素刺激分泌,雌激素抑制分泌,所以男性更油腻2、年龄:皮脂分泌少多少3、性别:男性皮脂腺比女性萎缩慢4、温度:气温高,分泌旺盛5、湿度:皮肤表面湿度高,皮脂扩散缓慢6、饮食:油腻、辛辣刺激分泌7、生理周期:女性月经前后分泌多8、洁肤方式:热水或去脂类洁肤品过度清洁,促进皮脂分泌。,皮肤附属器,汗腺(外分泌腺+顶浆分泌腺)外分泌腺分布在除唇红、鼓膜、包皮内侧、龟头、小阴唇、阴蒂、甲床以外的全身各处,其中手掌、足底、腋下、腹股沟居多。腺体位于真皮网状层和皮下组织内,导管开口于皮肤表面。顶浆分泌腺能够产生特殊分泌物,成年人仅存在于腋下、肚脐、乳晕、外生殖器和肛门周围。大部分开口于毛囊漏斗部,少部分开口于皮肤。,皮肤附属器,汗液的形成、排泄和功能交感神经胆碱能纤维接受皮肤及外界温度变化刺激,反射性排汗增加,称为直接性排汗。影响汗腺分泌的因素主要是外界环境和情绪。外界环境温度低于31度,出汗不可见非显性出汗;外界环境温度高于31度的出汗显性出汗。情绪紧张、温度上升可见大量排汗,为显性出汗。紧张、恐惧、兴奋等精神因素引起排汗增加精神性出汗食用刺激性食物引起的出汗味觉性出汗汗液功能散热降温、湿润皮肤、排泄代谢产物、构成皮脂膜等。,皮肤附属器,散热降温皮肤散热占90%,散热方式包括辐射、对流、传导、蒸发外界温度高于或等于皮肤温度蒸发散热外界温度低于皮肤温度辐射、对流、传导散热,辐射散热是指人体以热射线的形式将体热传给外界较冷物质的一种散热方式传导散热是指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与之接触的温度较低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对流散热是指通过气体流动进行热量交换的一种散热方式。蒸发是水分从体表汽化时吸收热量而散发体热的一种方式。,皮肤附属器,湿润皮肤汗液补充角质层水分,使皮肤柔软光滑湿润;参与形成皮脂膜,保护皮肤。抑菌比重1.001-1.006,PH4.5-5.5,呈弱酸性,不利于细菌生长繁殖。排泄200,0000个外分泌腺相当于特殊的肾脏;成分为水99%-99.5%,固体0.5%-1%(钠、氯、钾、尿素、蛋白质等)有机物和无机物各占一半,大量出汗时钠丢失明显。,皮肤附属器,顶浆分泌腺分泌物有液体(水分)+固体(铁、脂质、荧光物质等)分泌物本身无气味,与细菌接触后产生特有体味;有些人汗液被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菌分解,产生明显臭味(腋臭)极少数人分泌物带有有色物质,汗液呈现黄色、褐色、棕黑色、红色等称为“色汗症”。,皮肤附属器-毛发,功能:保护皮肤、调节体温、感觉、伪装、性别和年龄标志、体现健康美分类:终毛、毫毛(面颈躯干四肢)、毳毛(胎儿体表白色细软的毛发),皮肤附属器-毛发,毛发结构毛干、毛囊(毛根、毛球)毛干:毛小皮+皮质+髓质1、毛小皮鳞片状角质细胞呈叠瓦状排列,有利于毛发清洁2、皮质占毛干成分的80%是毛发纤维主要部分3、髓质海绵状角蛋白和无定形物质构成的空隙,皮肤附属器-毛发,毛囊哺乳动物特有结构,其总量在出生时已经确定。由浅入深分为漏斗部、峡部、球部。,漏斗部,峡部,球部,皮肤附属器-毛发,毛发的化学组成:蛋白质、脂质、水、微量元素、色素1、角蛋白富含二硫键交联结构,是毛发纤维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的决定性因素减弱或破坏是许多毛发疾病病理以及化妆品功效中的关键机制。2、水分参与并影响头发的角化过程。3、脂质成分主要是游离脂肪酸(FFA)、极性脂类和是神经酰胺等。4、微量元素最常见的是碱金属(kna)、碱土金属(mg,ca,sr)等。,皮肤附属器-毛发,毛发生长周期及调控生长周期毛囊生长阶段称为生长期,其后分别有退行期和休止期平均持续时间分别为3年、3周、3个月,夏末秋初和春末是休止期比例最高的时段。头发生长速度0.27-0.4mm/日,其他部位0.2mm/日,女性速度大于男性15-30岁生长最快,夏季生长快,白天比晚上生长快。生长调控激素:极为重要。青春期,雄激素促使身体及胡须部位毳毛转为终毛但使头皮终毛转为毳毛。妊娠期生长期毛囊比例增加且毛发增粗分娩后休止期毛囊比例增加,2-3个月出现产后脱发。甲状腺素缺乏休止期毛发比例增加,出现毛发脱落稀疏。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活动对毛囊产生影响。,皮肤附属器-毛发,毛发的理化性质1、吸水径向膨胀性能能够吸收自身重量30%的水分,毛干直径和长度增加,径向膨胀10%左右,直径是反映头发吸水性能的主要参数。2、拉伸特性-伸展性3、电特性环境湿度增加,电阻降低;干燥毛发导电性极差,容易产生静电,粘附空气中的污染颗粒,损伤发质,所以护发素有保持头发水分的作用,防止或减少静电产生。毛发黑素形成由黑素细胞形成,黑素细胞位于毛囊球部。至少需要三种酶:酪氨酸酶、5,6-二羟吲哚羧酸氧化酶、多巴胺-铬异构酶。,皮肤附属器-甲,由多层紧密的角化细胞构成的坚硬角质。甲板厚度0.5-0.75mm,甲半月是靠近甲根的半月状淡色区,甲板周围皮肤称为甲阔,深入皮肤的甲称为甲根,甲板下皮肤称为甲床其中位于甲根下的称为甲母质,是甲的生长区。指甲生长速度0.1mm/d,每3个月长1厘米,所以指甲重生要6个月。趾甲的生长速度是指甲的1/4-1/3。,皮肤的神经血管淋巴管神经,1、神经位于真皮和皮下组织,包括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感觉神经末梢有神经小体和游离神经末梢。运动神经支配立毛肌血管、血管球、顶泌汗腺、小汗腺。2、血管位于真皮和皮下组织,形成浅丛和深丛。浅丛也称为乳头下丛。营养皮肤和调节体温,改善皮肤微循环可预防和延缓皮肤老化及美白。真皮血管及血红蛋白含量影响肤色,黄褐斑皮损区血管数量和管径增加还原血红蛋白含量增加。,皮肤的神经血管淋巴管神经,3、淋巴管皮肤淋巴管起始于真皮乳头毛细淋巴管,经皮下组织通向淋巴结,毛细淋巴管内压力比周围组织和毛细血管低,所以组织液、游走细胞细菌、肿瘤细胞等可到达淋巴结,肿瘤细胞也可以转移到皮肤。4、肌肉最常见立毛肌,收缩后出现“鸡皮疙瘩”面部还有表情肌,可形成皱纹。,3上唇方肌4颧肌5颊肌6笑肌7降口角肌8降下唇肌9颏肌11降眉间肌,第四节皮肤生理功能,一、屏障功能对外防护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微生物损伤对内防止营养物质、水分流失(一)角质层屏障作用1、机械屏障维持表皮张力,耐一定程度的挤压和摩擦。2、电屏障对低电压电流有一定阻抗能力,干燥皮肤电阻大。3、紫外线屏障角质层细胞能吸收大量短波紫外线(180-280nm)。,皮肤生理功能,4、化学屏障角质层是防止化学物质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正常皮肤偏酸性,PH5.5-7.0所以尽量使用中性或偏酸性护肤品。酸性皮肤对碱性物质的缓冲作用称为碱中和作用,头部、前额、腹股沟皮肤偏碱性,对酸性有一定中和作用,成为酸中和作用。5、抗微生物屏障皮肤角质对寄生菌入侵有防御作用,偏酸的环境不利于寄生菌生长,游离脂肪酸抑制细菌生长,角质细胞的免疫作用可抵抗多种细菌、真菌和病毒的作用。,皮肤生理功能,6、保湿作用水、脂类和天然保湿因子(NMF)构成皮肤天然保湿系统。角质层及其脂类(神经鞘脂、游离胆固醇、游离脂肪酸)对水的屏障作用很大。7、渗透屏障正常角质层具有半透膜性质,一般营养物质和电解质不能通过,而汗液、皮脂、水分可以通过。,皮肤生理功能,(二)透明层和颗粒层的屏障作用其中的酸性磷酸酶、疏水性磷脂和溶酶体构成防水屏障,防止水分通透。(三)棘层屏障作用抵御长波紫外线(320-400nm),参与角质细胞脂质膜的组成,天然保湿因子参与角质层水合作用,参与免疫功能。(四)基底层屏障作用含有黑素细胞,吸收长波紫外线线(UVA)。(五)皮脂膜屏障作用水分+脂类+代谢产物1、抑制微生物繁殖2、水屏障作用(脂质)3、抵御紫外线:角鲨烯有防晒作用。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皮脂膜破坏(添加类脂质保湿剂),皮肤生理功能,(六)真皮和皮下组织胶原纤维维持张力,弹性纤维维持皮肤弹性和顺应性,基质是营养剂。(七)评价皮肤屏障功能指标1、经表皮水分丢失(TEWL)蒸发测定仪。TEWL与性别无关,与年龄有关,新生儿最高,老年人最低。手掌额部颊部手背小腿背部前臂胸部。,皮肤生理功能,2、皮肤含水量,皮肤生理功能,3、皮肤微循环(反映皮肤屏障状况)激光多普勒法红斑法(色度检测仪),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测定仪,皮肤生理功能,4、透皮吸收反映皮肤屏障功能:屏障受损,化学物质透皮吸收增加。(八)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对美容的影响影响皮肤外观,重则出现皮肤病。干燥、脱屑、干皮病、皮脂缺乏性湿疹、家庭主妇手等。,干皮病,主妇手,皮肤生理功能,维持皮肤屏障功能的核心是维持角质层屏障功能补水补脂(神经酰胺、胆固醇脂等)湿润剂润滑剂外用矿物脂(甘油等),皮肤生理功能,二、皮肤的吸收功能(一)吸收途径角质层(主要):吸收脂溶性物质毛囊皮脂腺、汗管口:吸收水溶性物质(二)皮肤对几种主要物质的吸收1、水分:皮肤角质层含水量10%-20%,只吸收很少水分,透过角质细胞膜进入体内。2、电解质:钠、钾等很快透过皮肤。3、脂溶性物质:可大量吸收,凡是在脂和水中都能溶解的物质吸收最好单纯水溶性物质如VitB、VitC、葡萄糖等不被吸收,脂溶性化妆品易被吸收。,皮肤生理功能,4、激素:脂溶性激素(雌激素、睾酮、黄体酮等)易迅速吸收,可的松不吸收,氢化可的松可吸收,倍他米松更易吸收,氟轻松吸收最好。,皮肤生理功能,5、有机盐基类:脂溶性的吸收好(如尼古丁),水溶性的吸收不好。6、重金属及其盐类:重金属的脂溶性盐类可吸收。7、油脂:经毛囊皮脂腺吸收。8、气体:皮肤吸氧量是肺的1/160,二氧化碳经皮内外通透。(三)影响皮肤吸收作用的因素1、年龄:婴儿、老人更易吸收2、部位:鼻翼两侧最易吸收,面颊最差;其他部位依次是:阴囊、耳后腋窝、头皮、下肢屈侧、上臂屈侧、前臂。3、被吸收物质的理化性质:分子量大小与吸收率无关,物质浓度与吸收率成正比;剂型的影响粉剂、水剂难吸收,霜剂少量吸收,软膏和硬膏可促进吸收。,皮肤生理功能,4、皮肤水合作用:角质层水合作用是影响皮肤吸收的主要因素。水合作用是指皮肤外层角蛋白或其降解产物具有与水结合的能力。水合作用可使角质层含水量增加到50%以上,大大提高物质渗透性,尤其是对水溶性强的物质促进作用比脂溶性物质大。水合程度越高,吸收能力越强。蒸汽喷面、封包等就是这个原理。,皮肤生理功能,5、外界环境:温度升高吸收能力增强,环境湿度大,对水吸收能力增强6、皮肤屏障完整性:完整的屏障可很好调节经皮吸收,受损则吸收能力加强。7、皮肤的储库作用:亲水性和亲脂性物质在透皮吸收过程中都可能由于与角质层有较强结合或由于很小的扩散系数而蓄积在角质层,然后在缓慢扩散而形成储库。储库效应显著影响透皮吸收动力学,有利于皮病治疗。增加化妆品的经皮吸收是化妆品发挥功效的关键。,皮肤的生理功能,三、皮肤的感觉功能含有神经末梢和特殊感受器,可感受单一感觉(触觉痛觉压觉冷觉温度觉等)和复合感觉(干、湿、硬、糙、软、滑等),另外还能感觉形体觉、两点辨别觉和定位等。四、皮肤的分泌和排泄功能(一)外分泌腺的分泌1、散热降温2、角质软化3、皮面酸化4、脂类乳化5、排泄药物6、替代肾脏部分功能7、分泌免疫球蛋白(二)顶泌汗腺的分泌青春期后增强,受到情绪影响。(三)皮脂腺排泄润滑皮肤,抑制微生物,保水。,皮肤的生理功能,五、皮肤的体温调节功能1、作为外周感受器向体温调节中枢传递信息2、作为效应器通过物理调节方式保持体温恒定3、皮肤是人体主要的散热部位(皮肤动静脉吻合丰富)4、散热方式主要是热辐射、汗液蒸发、空气对流和热传导。高温环境主要通过蒸发散热,低温环境(21度)通过其他三种方式散热。,皮肤生理功能,六、皮肤代谢功能(一)糖代谢皮肤中的糖类:糖原、葡萄糖、粘多糖等皮肤葡萄糖含量600-800mg/L,有氧条件下,表皮中50-75%葡萄糖通过糖酵解提供能量,缺氧时70-80%通过无氧酵解提供能量。皮肤糖原含量胎儿期最高,成人后明显降低。人体表皮细胞可合成糖原。真皮中粘多糖含量丰富,主要是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等,与蛋白质形成蛋白多糖,后者与胶原纤维形成网状结构对真皮和皮下组织起支持、固定作用。,皮肤生理功能,六、皮肤代谢功能(二)蛋白质代谢纤维蛋白角蛋白、胶原蛋白、弹性蛋白非纤维蛋白核蛋白,各种酶类(三)脂类代谢包括脂肪和类脂质主要成分:皮面脂质(游离脂肪酸、蜡脂、类固醇脂、角鲨烯、甘油三酯等)、皮表脂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