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课堂笔记-补益剂_第1页
中医《方剂学》课堂笔记-补益剂_第2页
中医《方剂学》课堂笔记-补益剂_第3页
中医《方剂学》课堂笔记-补益剂_第4页
中医《方剂学》课堂笔记-补益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您的位置首页补益剂 学习时数 10学时 学习目的 熟悉补益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掌握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生脉散、玉屏风散、 四物汤、归脾汤、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炙甘草汤、一贯煎、 百合固金汤、肾气丸、地黄饮子; 熟悉当归补血汤、泰山磐石散、左归丸、右归丸; 了解人参蛤蚧散、八珍汤、补肺阿胶汤、益胃汤、龟鹿二仙胶、 七宝美髯丹。 概 念 凡用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主治多种虚 证的方剂,统称为补益剂。 立法依据 虚者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损者益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适应范围 气虚-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语音低微,动则气促,面色 萎白,食少便溏。 血虚-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唇爪色淡,心悸,失眠。 气血两虚-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怔忡,食少倦怠, 气短懒言。 虚证 阴虚-形体消瘦,头晕耳鸣,潮热颧红,无心烦热,盗汗 失眠,腰痠遗精,咳嗽咯血,口燥咽干。 阳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痠痛,下肢软弱无力, 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 不孕。 阴阳两虚-头晕目眩,腰膝痠软,阳痿遗精,畏寒肢冷, 自汗盗汗,午后潮热。 分 类 (1)补 气气虚病证。 (2)补 血血虚病证。 (3)气血双补气血两虚证。 (4)补 阴阴虚病证。 (5)补 阳阳虚病证。 (6)阴阳并补阴阳两虚证。 注意事项 (1)辨别虚实的真假。景岳全书:至虚之病,反见盛势;大实之病, 反有羸状。 (2)对虚不受补者,宜先调理脾胃,或适当配合健脾和胃,理气消导之 品,以资运化,使补而不滞。 一、 补气:本类方以补气药为主组成,适用于脾肺气虚病证。 方 名 功效特点 主治病证 四君子汤 益气健脾基础方 脾胃气虚证 参苓白术散 益气健脾,并能和胃渗湿 脾胃气虚而挟湿证 补中益气汤 益气升阳为主 内伤脾胃气虚发热或气虚下陷的脱肛、子宫下垂等证 玉屏风散 益气固表止汗 表虚自汗及虚人感冒 生脉散 益气养阴,兼能止汗、止咳 暑热汗多,耗气伤阴或久咳肺虚,气阴两伤证 人参蛤蚧散 补肺益肾,止咳定喘 肺肾气虚,痰热内蕴,气逆不降之喘咳 二、 补血:本类方以补血药为主组成,适用于血虚病证,其中与心、肝、脾关系较为密切。 方 名 功效特点 主治病证 四物汤 补血活血调经的基础方 营血虚滞,冲任虚损,月经不调等 当归补血汤 补气生血 劳倦内伤,血虚发热 归脾汤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心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之证 三、 气血双补:本类方剂以补气药、补血药为主配伍组成,适用于气血两虚的病证。 方 名 功效特点 主治病证 八珍汤 补气与补血并重 气血两虚诸证 泰山磐石散 气血双补,长于安胎 气血虚弱,冲任不固,以至胎动不安,甚或流产之证 四、 补阴:本类方剂以补阴药为主组成,适用于肝、肾、肺等阴虚病证。 方 名 功效特点 主治病证 六味地黄丸 肝、脾、肾三阴并补以滋阴补肾为主。为补阴基础方 原治小儿囟开不合,现治肾阴不足病证 左归丸 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纯甘壮水,阳中求阴,补而无泻 真阴不足,精髓亏损之证 大补阴丸 侧重于滋阴降火 肝肾阴亏,相火亢盛诸证 炙甘草汤 滋阴养血,益气温阳 阴血不足,阳气虚弱之脉结代,心动悸 一贯煎 滋阴疏肝 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胸脘胁痛,吞酸吐苦等症 百合固金汤 滋肾保肺,止咳化痰 肺肾阴亏,虚火上炎,咳喘,痰中带血 补肺阿胶汤 养阴补肺,宁嗽止血 小儿肺阴不足,阴虚有热,咳喘,痰中带血 益胃汤 养阴益胃 胃阴损伤,食欲不振,口干咽燥 五、 补阳:本类方剂以补阳药为主组成,适用于肾阳不足诸证。 方 名 功效特点 主治病证 肾气丸 补肾助阳代表方 肾阳不足诸证 右归丸 温补肾阳,填精益髓,阴中求阳,纯补无泻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及火不生土等证 六、 阴阳并补:本类方剂以补阴药、补阳药为主组成,适用于阴阳两虚诸证。 方 名 功效特点 主治病证 地黄饮子 滋阴补阳,开窍化痰 肾虚喑痱证 龟鹿二仙胶 滋阴填精,益气壮阳 真元虚损,精血不足的阳痿遗精,两目昏花,久不孕育 七宝美髯丹 补益肝肾,乌发壮骨 肝肾不足,须发早白,以及脱发,齿牙动摇 一.填空题 1. 四君子汤由人参、_、_、_组成。减去_,加上_则为理中丸。 2. 补中益气汤中具有升阳举陷作用的药物是_、_。 3. 表虚自汗,易感风邪,应选_方;营卫不和,自汗恶风,应选_方。 4. 生脉散以_为证治要点。 5. 当归补血汤重用黄芪的意义是_。 6. 归脾汤主治_所致的月经不调;逍遥散主治_所致的月经不调。 7. 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_、_,“三补”加上“三泻”组成,上述诸药的 用量比例是_。 8. 六味地黄丸与左归丸在组成上共有的药物是_。 9. 左归丸具有_之功用,主治_证。 10.大补阴丸中具有清热泻火作用的药物是_。 11.炙甘草汤又名_,具有_功用。 12.一贯煎中配伍少量_以疏肝泄热,理气止痛。 13.胁痛属肝郁血虚者,治宜_方;属肝胆实火者,治宜_方; 属肝肾阴虚,血燥气郁者,治宜_方。 14.肾气丸中配伍少量附子、桂枝,意在微微生火以鼓舞肾气,取“_”之义。 15.肾气丸加牛膝、车前子组成_方。 16.地黄饮子主治_,病机是_。 二.判断改错题 1. 补血剂中常配补气剂,是取“阴中求阳”之义。 2. 炙甘草汤中用量最大的是炙甘草。 3. 炙甘草汤中生地黄、麦冬、阿胶、麻仁的配伍意义是甘润滋阴,润肠通便。 4. 六味地黄丸是“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剂。 5. 大补阴丸是纯甘壮水,补而无泻之剂。 6. 七宝美髯丹所治的须发早白,牙齿动摇的病机是肾阴不足,虚火上炎。 7.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是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提出来的。 8. 四物汤由金匮要略的胶艾汤减去阿胶、艾叶、当归而成。 9. 归脾汤的配伍特点是:气血双补,以补气为主;心脾同调,以调脾为主。 10.肾气丸为温补肾阳之方,其配伍体现了“阳中求阴”之法。 11.炙甘草汤宜酒、水同煎;川芎茶调散宜清茶调下。 12.左归丸与六味地黄丸同治肾阴虚,然而前者药味较少,药力较单薄,适宜于肾阴不足 的轻证。 三.问答题 1. 当归补血汤与白虎汤“四大”证候相似,为何治法不同? 2. 肾气丸既治小便不利,为何又治小便反多? 3. 为什么说四君子汤是补气的基础方剂? 4. 根据参苓白术散的配伍结构,说明“培土生金法”的具体运用。 5. 补中益气汤既然以中气下陷证为主治,却为何将升阳举陷的升麻、柴胡作为使药运用? 6. 根据李东垣对“气虚发热”的认识,说明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的机理。 7. 炙甘草汤、生脉散、通脉四逆汤三方均治“脉”,有何不同? 8. 炙甘草汤与桂枝汤有何联系?为什么? 9. 肾气丸的立法依据和具体治法是什么?配伍有何特点? 10.左归丸、左归饮和右归丸、右归饮命名、立法依据及与相关方剂的内在联系如何? 练习答案填空题参考答案1. 白术 茯苓 甘草 茯苓 干姜2. 升麻、柴胡3. 玉屏风散 桂枝汤4. 体倦气短,咽干舌红脉虚5. 补气生血6. 心脾气血两虚,脾不统血 肝郁血虚7. 山茱萸、山药 8:4:4:3:3:38. 熟地、山药、山茱萸9. 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真阴不足10.知母、黄柏11.复脉汤 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止悸12.川楝子13.逍遥散 龙胆泻肝汤 一贯煎14.少火生气15.济生肾气丸16.喑痱 下元虚衰,虚阳上浮,痰浊随之上泛,堵塞窍道改错题参考答案:1. 阴中求阳阳生阴长2. 炙甘草熟地3. 润肠通便养心补血,润肺生津4. 对5. 大补阴丸左归丸6. 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肝肾不足,阴血不能上荣7. 对8. 当归甘草9. 对10.阳中求阴阴中求阳11.对12.左归丸左归饮 六味地黄丸左归丸问答题参考答案: 1. 白虎汤证的病机是阳明胃热炽盛,属里热实证,脉洪大有力为特点。当归补血汤证的病机是劳倦内伤,血虚气耗,阴不维阳,属血虚证,脉虽洪大,但重按元力。二方一实一虚,治法一清一补。 2. 小便不利和小便反多,二证虽相反,但皆由肾阳虚所致。肾阳不足,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停留则小便不利;肾阳虚,不能固摄水液,膀胱失约,则小便反多。本方能温补肾阳,鼓舞肾气,使气化有权,水湿易行,小便通利,故治尿少;肾气充足,固摄有力,水液得固,则小便反多可愈。 3.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虚证无不源于脾胃,补气之法应着重从脾胃人手。四君子汤药性平和,不温不燥,为平补之剂,有益气健脾之功,可使脾胃之气健旺,运化复常,饮食增加,气血生化有源,诸症自愈。后世许多补气健脾的方剂,如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都是从本方发展而来,所以,四君子汤是补气的基础方。 4. 培土生金法,是通过健脾的手段,达到补益肺气的目的,属于虚者补其母的间接补益方法。参苓白术散以四君子平补脾胃之气,加入扁豆、薏苡仁、山药、莲子配砂仁既可健脾,又可理脾,使上下气机贯通,升降之枢复常。再由桔梗为肺经之引经药,如舟楫载诸药上行,达于上焦以益肺,可治肺气虚之久咳痰多等。此即培土生金法的具体运用。 5. 下脱、下垂和下陷诸证,本于中气虚不能升清,补气健脾为治本之法;故以黄芪为君,配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以期升举有力,诸证自复。柴胡、升麻均有发散之弊,过量使用唯恐涣散正气,故少量用之,既可升阳举陷,又不损伤正气,故方中仅作为使药用之。 6. 李东垣认为气虚发热的病因,是劳倦内伤,脾胃虚弱,中气下陷,阴火上乘所。根据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治则,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 7. 炙甘草汤:系阴血不足,阳气虚弱,无阳以宣其气,无阴以养其心。症见心动悸、脉结代。治宜滋阴养血,益气温阳。方中炙甘草、人参、生姜、桂枝、生地、阿胶、麦冬、麻仁、大枣益心气,养心血,振心阳,复血脉。生脉散:系热伤气阴,症见汗多,体倦气短、咽干口渴,脉虚细;治宜益气生津,敛阴止汗。方中人参益气养阴为主,配麦冬,五味子生津止渴,敛肺止汗,使气阴复则脉生。通脉四逆汤:系真阳虚衰,阴寒内盛之阴盛格阳证。症见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脉微欲绝;治宜回阳救逆,方中四逆汤倍用干姜,回阳以通脉。 8. 炙甘草汤是由桂枝汤倍甘草、大枣,去芍药,加生地、人参、阿胶、麻仁、麦冬而成。由太阳中风方变为复脉止悸之剂。倍甘草、大枣的理由:倍用炙甘草甘温益气,与桂枝相伍,辛甘化阳,以复心阳;倍大枣甘润养血,与生地、阿胶、麦冬相伍,充血脉,以复心阴。去芍药的理由:芍药酸敛,有碍桂、草通阳,故去之。加阿胶、人参、麦冬、生地、麻仁的理由:加人参益气以生血,有利于复脉。加麦冬、阿胶和麻仁、生地,一是滋阴润燥;二是方中有桂、姜、清酒温通阳气之品,与滋阴之品相伍,则不致太过。 9. 立法依据:虚则补之、少火生气。具体治法: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通过温补肾阳,以消除阴寒之气。配伍特点:阴阳双补:六味地黄丸补阴,桂枝、附子温阳,属阴中求阳之法。补泻并用:既有熟地、山药、山茱萸、桂、附补肾虚;又有茯苓、泽泻、丹皮泻肾浊,补中有泻,以补为主,使补而不滞,泻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