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石器时代晚期洞庭湖农业文化的南传* 发表于百越研究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第264271页。一、 广西越城岭山区及湘桂谷地的新石器文化主要来源于湖南洞庭湖地区甑皮岩人的祖先是南方来的移民,他们在桂林桂林岩溶区生活了2万多年,最后又选择了回到祖先来的地方南方。其实他们不想离去,但是他们没有别的选择。迫使他们离去的是北方来的移民。他们更强大,文化更发达。北方的移民来自洞庭湖地区,也就是先秦时期所谓的“洞庭苍梧”之一的“洞庭”。他们沿着洞庭湖的南部水系沅江、资江和湘江南下。沿沅江南下的一支,越过大南山西部后进入柳江上游,逐步向柳江下游和桂林西部扩张。在桂林西部的临桂,他们与居住在大岩的桂林先民发生接触。沿资江南下的一支,进入越城岭腹地,开疆拓土, 应该没有受到土著的抵抗,因为他们就是资江上游越城岭腹地第一批居民。沿着湘江南下的一支,可能是最晚到达桂林地区的一支。他们首先到达全州,然后继续溯流而上,到达湘江源所在的兴安和灌阳。三支移民最终在漓江流域会合。目前,在这三条路线上都发现北方移民南迁的遗迹。在西线,在临桂大岩遗址第五期遗存中,以及桂林甑皮岩遗址第五期遗存中,都发现少量白陶。在此之前,桂林先民的传统陶器是夹砂红陶和夹砂灰陶,从来没有白陶。采用桂林先民的传统制陶方法也不可能偶然出现白陶。因此白陶肯定是从外地输入的。在当时,只有沅水中上游的高庙文化以白陶著称。因此,白陶肯定是从洞庭湖地区经沅水输入的。白陶传入桂林的时间可能不晚于距今7000年前。到大岩第六期时,也就是大约距今5000年前时,白陶数量增多,而且总体文化面貌与原来判然有别,应该不属于原来居民的遗存,表明这时候临桂大岩的居民已经换成了北方来的移民。原来的居民早已被迫迁徙走了。在中线即资江线,“晓锦文化”是他们迁徙的第一个证据。晓锦文化分布于资江上游的湖南新宁县和广西资源县,这一段资江古称“夫夷水”。代表性遗址是位于资源县延东乡晓锦村后龙山上的晓锦遗址。晓锦遗址包含三期文化遗存,其中第一、二期属于晓锦文化。注释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资源县文管所:广西资源县晓锦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第3期。并见广西考古文集第一辑,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101-153。晓锦文化的基本特征是:1、生产工具:只见石器。以磨制石器为主,打制石器常见。磨制石器种类有斧、锛、凿、镞、矛、刀、石钻、石饼等。打制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锤等。2、陶器:以夹细砂陶为主,少量为夹粗砂陶和夹砂夹炭陶,陶色以红陶系为主,灰陶系居次,灰黑陶少见。制陶方法为泥片贴筑,陶器表面一般装饰绳纹,也有刻划纹、弦纹、戳印纹,第一期有少量弧线和条带状彩绘陶,但第二期消失不见,代之以少量白陶。第一期器型多为圜底的折沿罐、折腹罐、高直领罐、盘口罐及器座,第二期器型除各型圜底罐外新出现圈足或平底的碗和陶支脚,以及算珠形纺轮。从发现的烧陶遗迹及陶色来看,烧造方法应该是平地堆烧。3、居住方式:发现灰坑和呈半圆形排列的柱洞,但未见居住面,说明是在缓坡上半架空的干栏式房屋。4、经济形态:在第一期发现禾本科植物花粉,在第二期发现较多颗粒比较细长的炭化稻米和稻谷,经鉴定为处于栽培稻进化较早阶段的粳稻,表明已从事稻作农业且略有富余。在遗址中也发现较多炭化果核,表明采集仍然是重要的谋生手段。狩猎仍然是存在的,但没有发现动物骨骼,这可能与当地土质有关,因为墓葬里的人骨也腐朽无存。5、葬俗:在第二期发现墓葬,因人骨已腐朽无存,葬式不明。3号墓穴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坑长1.8米、宽0.5米、深0.64米,推测应属仰身直肢葬。该墓随葬有2件陶釜和1件陶碗,置于墓穴两侧。4号墓穴长0.8米、宽0.41米、残深0.2米,其尺寸似乎容不下直肢或屈肢的成年人,很可能是一个小孩墓。也随葬1件陶罐和1件陶碗。发掘者认为晓锦文化的年代范围为距今6500-4000年。不过,从碳十四测年数据来看,第二期年代最早只有距今4700800年,最晚为距今3420140年,而第一期的年代处在第二期范围内,最早的距今3920140年,最晚的距今3620150年。碳十四年代数据与地层关系的倒置使晓锦文化的年代变得不那么确切起来,是否早到距今6500年更是大有疑问。本文作者认为,如果把第一期和第二期作为一个整体对待,即把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年代数据统一视为“晓锦文化”的年代,并对年代数据作树轮校正,那么把晓锦文化的年代框定在距今5500至3500年应该更为可信。无论如何,晓锦文化是资江上游越城岭腹地最早的史前文化,也是目前所知广西境内最早从事稻作农业的史前文化,表明洞庭湖地区的原始农业文化最迟在距今5500-3500年前就已经传入资江上游越城岭腹地。不过,从地理上看,晓锦文化分布区尚未越过越城岭,仍然属于洞庭湖流域,因此,尽管资源县在行政区划上属于广西,但是严格地说还不能把晓锦文化作为稻作农业已经越过南岭传入岭南的证据。继晓锦文化之后的晓锦第三期文化,与湖南文化的关系似乎更加密切。晓锦第三期,石器以磨制石器占绝大多数,器型主要还是传统的石斧、石锛、石镞,新出现一种玉质小石锛。该期重要变化是出现较多的泥质陶,但是比例尚未超过夹砂陶;新出现泥质白陶,夹砂白陶消失不见;成型方法还是泥片贴筑,但是已开始应用慢轮修胎法;陶器纹饰已极少见前两期的刻划纹,代之以新出现的方格纹、叶脉纹、花瓣纹、镂空、绳纹弦纹组合纹,也有较多素面陶器;陶器器物组合变化明显,已基本不见前两期的典型器物,代之以圆唇卷沿罐、釜、钵及圆饼形和乳突形纺轮为代表的器物组合。发现在地面建造的圆形和方形房址,房外有排水沟。发掘者认为第三期与第一、二期比较已经完全发生改变,因此未纳入“晓锦文化”范畴。从陶器组合以及陶器纹饰风格来看,晓锦第三期与石家河文化具有较明显的相似性。这与湘江上游地区的情形是一致的(见下文论述)。而且从地域上看,晓锦遗址地处越城岭腹地,发展农业的条件远不如平原地区,在地广人稀的新石器时代应该不是人类定居的理想之地,而“晓锦人”居然在此定居,很可能是迫于无奈,即是说很可能是受强敌驱赶而逃入越城岭的崇山峻岭中的。驱赶他们的人是谁呢?很可能是在与“三苗”的战争中获胜的尧舜集团。如果这个推测属实,那么“晓锦文化”的主人应该是从洞庭湖地区南迁的“三苗”人,其年代很可能在距今4100年前左右,而第三期则当然在距今4000年前之后,已进入历史时期的夏代。如果说资江是洞庭湖地区农业部落南迁的通道之一,那么洞庭湖地区农民大举南迁的主要通道应该是湘江河谷。湘江河谷也许是洞庭湖地区农民最后选择的进入桂林的通道,但却是最重要的一条通道。目前在湘江上游沿岸的全州、兴安、灌阳三县地已经发现数十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有些地方遗址分布相当密集。4100年前舜帝南巡,就是从湘江通过湘桂谷地抵达漓江的。桂林和广西最早的县城也出现在湘江上游。在此后的历史时期,湘桂谷地一直是沟通南岭南北的主要通道。在湘江谷地的数十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中,保存较好的有全州才湾乡卢家桥、方一中:广西全县卢家桥发现古遗址,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6期。安和乡显子塘、蒋廷瑜:广西考古四十年概述,考古1998年第11期。龙王庙山、凤凰乡马路口、兴安县湘漓乡磨盘山洞、灌阳水车乡五马山、新圩乡狮子岩等。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湘江流域史前文化遗址的调查与研究,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238-284。湘江上游地区的古文化遗址大都分布在河流两岸,以支流小河两岸为主,尤其在灌江、建江和漠川河等较大支流两岸最为密集,大有“鸡犬之声相闻”的景象。原始人一般选择临河靠山、附近有开阔平地的土岭顶部和山坡、马鞍形石山的坳口以及洞穴、岩厦居住,以山坡遗址数量最多。多数山坡遗址因当地农民开垦种植农作物或取土烧砖而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洞穴遗址、岩厦遗址一般高出山脚5米以上,地层堆积较薄而遗物丰富。大多数遗址的文化层只有1层且厚度不大,表明人类在此居住的时间不太长。在灌阳县水车乡夏云村东南的五马山遗址发现圆形灰坑和70余个柱洞,柱洞布局零乱但大致可以看出房屋形状为长方形,表明当地原始人主要是居住在与资源晓锦人相似的半悬空干栏式房屋中。洞穴遗址的存在表明一些原始人也选择天然洞穴作为躲风避雨的场所。但洞穴一般较小,文化堆积也较薄,应该不是多数人的选择,而且所利用的时间也不长。湘江上游的史前文化具有较浓厚的地方特色。1、生产工具:只见石器,不见骨器和蚌器。石器绝大多数为磨制,而且是通体磨光;少量打制。磨制石器一般经过打、琢、磨三道工序,即先采用锤击法将石块打出器物粗坯,然后采用琢击法进行细琢成型,最后采用磨制法把磨出刃部和磨光器身,因此器形规整、通体光滑、制作精致。器型有斧、锛、钺、铲、刀、凿、镞、环、杵、矛、剑、网坠、纺轮等多种,以斧、锛为主。斧、锛以平面呈宽体或长体的梯形、横截面呈两面微凸的长方形的为主,顶和两侧平直,器体厚重;也有部分小石斧和小石锛。穿孔技术得到广泛运用,除了制作石环,也在石斧、石镞、石铲、石刀上进行穿孔以方便装柄固定,穿孔方法多采用管钻技术双面对钻。2、陶器:以夹砂陶为主,占90%以上,只有极少量泥质陶。但夹砂陶的颗粒较细,以自然砂为主,只有少部分是掺杂方解石和石英,这与甑皮岩遗址的主要以掺杂方解石和石英石的夹砂陶有别。成型方法主要是手制,部分轮制。器型有罐、釜、豆、圈足碗、平底盘、圈足盘、纺轮、鼎、器座、支脚等,以敞口、折沿、圜底的罐和釜为主,这些都是炊器。纹饰施于表面,肩领以下多数施绳纹,肩领以上部位多数装饰方格纹、水波纹、弦纹、直线与曲线组合纹以及戳印纹等。泥质陶器多数素面磨光,有磨光黑陶和磨光红陶。一些陶豆的足部有圆形镂孔。陶色驳杂不匀,有红、红褐、灰、灰白、黑、灰黑、橙黄等,以红褐陶和灰陶为主,说明烧造方法主要是平地堆烧,但烧成火候较高,陶质坚硬,特别是泥质灰白陶和白陶。3、居住方式:屋居夹杂穴居。房屋是面积较小的长方形,从柱洞排列紧密且零乱来看,可能是架空的干栏式房屋,不是地面式房屋。生火做饭则可能在屋外平地。4、经济形态:未发现稻米和动物骨骼,但发现较多石斧、石刀、石铲等农耕工具及石矛、石镞等狩猎工具,表明农业应该占据相当比重,但狩猎和采集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谋生手段。住址附近的开阔地就是他们施展垦殖技艺的场所。5、婚姻和家庭结构:从较小的房屋以及洞穴居室分析,很可能是以夫妻及其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小家庭为生活单元。这种家庭结构是中国农业社会的传统结构形式。在这种家庭结构中,夫妻关系是比较稳固的一夫一妻制婚姻,男方占据支配地位。由于村落分布相当密集,在不同村落之间通婚应该很方便,通婚方式可能与近代瑶族、苗族相似。6、葬俗:不明。但从在居址未发现墓葬分析,很可能是实行异地土葬,而不是像漓江岩溶区的“甑皮岩人”那样死者与生者同处一洞。将湘江上游河谷区的史前文化与漓江岩溶区的“甑皮岩文化”进行比较,无论是石器还是陶器,无论是经济形态还是婚姻家庭结构,其进步性是十分明显的;与越城岭腹地资江上游的“晓锦文化”比较,也具有一些进步性,如采用对钻法在磨制石器上穿孔,陶器中出现鼎、泥质黑皮陶和镂空装饰,不见彩陶,不再在居址内埋葬等。按照晓锦遗址的地层关系,彩陶先于白陶出现且在白陶出现后消失,泥质黑皮陶和镂空装饰则是在第三期(不属于晓锦文化范畴)才出现。由于在湘江上游河谷地区只发现白陶而未发现彩陶,可见该地区史前文化的总体年代应该略晚于有彩陶的晓锦文化第一期,大约相当于晓锦文化第二期与晓锦第三期,即距今5000至3500年之间。其中有些遗存可能更晚些,大约与中原商周时期相当。资江和湘江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具有比较明显的湖南文化特征。实际上,资江上游在地理上完全应该属于岭北而不是岭南;湘江上游则是从岭北进入岭南的交通孔道,历史上被称为“湘桂走廊”,如果以流域而言,也是处于岭北的长江水系与岭南珠江水系分水岭以北,与湖南属于同一流域。从发展水平来看,虽然桂林岩溶区是中国较早产生中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早期文化的地区,但是随后的发展过程却相当缓慢,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时已远远落后于南岭以北的湖南地区。在距今7000年前后,湖南地区的农业部落开始越过南岭向岭南地区扩张,世居桂林岩溶区的甑皮岩人不得不逐步退却,最终向南迁徙到西江以南地区。因此,资江和湘江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与其下游湖南地区比较接近是合乎情理的。在随后的几千年里,该区域基本上属于湖南文化圈,直至现在。最显著的一致性表现在语言方面,该区域主体居民的语言可以说是完全属于湖南话系统,毫无岭南主要语言壮话和广东话的特征。具体而言,湘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与湖南地区石家河文化关系密切。 石家河文化属于湖南洞庭湖地区史前文化序列的最晚阶段,年代约为距今5000-4000年的后段。根据大多数学者的意见,洞庭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是:彭头山文化(距今9000-8000年)皂市下层文化(距今8000-7000年)汤家岗文化(距今7000-6000年)大溪文化(距今6000-5000年)屈家岭文化(距今5000-4000年)石家河文化。近年,随着沅水中上游高庙文化(距今8000-7000年)的发现和命名,皂市下层文化及其后续文化的来源问题有了新的解释。石家河文化的时间范围和分布区域与尧舜时期“三苗”集团大体一致,可能就是属于“三苗”的文化。在石器形态及工艺技术方面,以长体和宽体的梯形、弧刃、横截面呈两面鼓起的长方形为特征石斧、石锛,三棱形、四棱形、柳叶形石镞等与湖南地区石家河文化的同类器物基本相同,其中三棱锋圆柱体有铤石镞是黄河流域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形制。石纺轮也是黄河流域龙山文化的常见器物。陶器纹饰中的方格纹和刻划纹,器型中的细竹节柄浅盘豆、细圈足盘、支脚、器座等也与石家河文化的相似。这些器物都是过去桂林岩溶地区史前文化所未有的,几乎可以肯定是石家河文化影响或南传的结果。不过,两者的差异也是比较明显的,石家河文化的典型器物如鼎、鬶、杯、壶、盂、澄滤器等在该区域尚未发现,陶器纹饰主要还是绳纹,方格纹所占比例较小。因此,该区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是否可以归入石家河文化目前还有不同看法。本文作者是赞同归入石家河文化的,而且还认为是由南迁的“三苗”部落带来的。资江上游的晓锦文化与湖南洞庭湖西部皂市下层文化具有一些相似性,如陶器都是以折沿罐、盘口罐、高领罐、器座为典型品种,纹饰都有绳纹、彩绘、刻划纹等。晓锦文化的刻划纹在风格上与湘江流域堆子岭文化也具有相似性。尤其是晓锦文化的水稻种植可以肯定来源于湖南地区。因此,晓锦文化极有可能是湖南农业部落沿资江而上形成的。不过由于地理环境的巨大改变,迁徙而来的湖南人创造出了适合当地自然环境、地方色彩比较浓郁的新型文化。二、湖南洞庭湖地区稻作农业从湘桂走廊传入广西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是“农业革命”。农业革命主要是指谷物类作物的驯化与种植。块茎作物的驯化与种植也是农业革命的内容之一,但是其意义显然不如谷物类作物。如果把块茎作物驯化与种植作为农业革命的内容之一,那么桂林地区农业革命的发生可以追溯到距今9500年前,是中国最早发生农业革命从而也是最早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地区之一。但是,如果以谷物类作物(在南方是稻谷)的驯化与种植作为农业革命的标志,那么农业革命在桂林发生的时间可能不早于距今6000年,远远落后于南岭以北的长江中游地区。根据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成果,中国最早的栽培稻实物遗存均发现于长江中游的湖南、江西地区,表明该地区很可能是中国栽培稻的起源地,起源的时间可能早到距今12000年以前;到距今8000多年的彭头山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已经相当发达。目前在广西、广东和海南地区最早的一批栽培稻遗存主要见于广西资源晓锦文化、广东曲江石峡文化、邕宁顶蛳山第四期,年代都不超过距今6000年。因此,从目前的证据来看基本上可以断定岭南地区不可能是中国稻作农业的发源地,岭南地区的稻作农业应该是从岭北地区传入的,传入的品种是粳稻。在晓锦文化发现的炭化稻米属于热带粳稻。在晓锦遗址第二、三期共发现约3万多粒稻米和数粒稻谷,其中第二期属于晓锦文化。在第二期的H68、H69号灰坑、Y1烧陶遗迹及1处烧火堆中均发现较多炭化稻米。炭化稻米颗粒细长,经广西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初步鉴定,主要为粳稻,很可能是热带粳稻,尚处于栽培稻进化较早阶段。晓锦遗址第一期与第二期同属于“晓锦文化”,但在该期未发现稻米实物,只发现禾本科花粉,因此第一期是否也存在水稻种植目前还不能肯定。发掘者认为第二期的年代约为距今6000至4000年,第一期的年代约为距今6500至6000年。不过,本文作者认为把晓锦文化(即晓锦第一、第二期)的年代框定在距今5500至3500年应该更为可信。从时间上来看,晓锦遗址的稻米比湖南洞庭湖地区最早的稻作遗存至少晚2千年以上,而且品种又是与洞庭湖地区一样的粳稻,因此晓锦遗址的水稻种植肯定是从资江所注入的洞庭湖地区传入的。在石峡遗址发现的稻作遗存也属于粳稻。石峡遗址包括“前石峡文化”遗存、“石峡文化”遗存和夏商时期文化遗存等三类遗存,稻作遗存主要出现在“石峡文化”遗存(距今4800-4200年)和夏商时期遗存的墓葬、房址、窖穴、灶坑中。经鉴定品种以籼稻为主,也有粳稻。 杨式挺:浅谈石峡发现的栽培稻遗迹,文物1978年第7期。此外,在石峡遗址北面的泥岭遗址、乌石镇床板岭两座墓葬及翁源坝仔镇下角垅遗址都发现属于“石峡文化”晚期的栽培稻遗迹。 曾骐:从甑皮岩到彭头山生态环境对新石器时代初期文化的影响,长江中游史前文化暨第二届亚洲文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版。石峡文化时期的稻作农业已经属于比较发达的耕作农业阶段。在“前石峡文化”时期的一个灶坑的灶膛后壁也发现一小堆炭化稻米,并与夹砂陶釜、陶豆共存,如若层位无误,则年代可早到距今5500年。杨式挺等:中国稻作农业起源再思考,中石器文化及有关问题研讨会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总的来看,石峡文化栽培稻遗存的年代与晓锦文化栽培稻遗存的年代基本上属于同一时期,同属岭南最早栽培稻遗存之列。水稻属硅质体或植硅石的出现时间则早于稻米和稻谷。但是单凭硅质体或植硅石是难以确定属于栽培稻还是野生稻的。在广西邕宁县蒲庙镇顶蛳山第四期鉴别出水稻属植硅石,研究者认为基本上应属于栽培稻。赵志军等:广西邕宁顶蛳山遗址出土植硅石的分析与研究考古2005年第11期。不过顶蛳山第四期的年代,根据发掘者的估计,大约为距今6000年前,而根据本文作者的分析,很可能不会超过距今5000年, 漆招进:红水河-黔江-浔江南岸地区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类型、年代及其渊源,岭南考古研究第4辑,香港考古学会出版社2004年版,146-179。所以即使是栽培稻也不影响栽培稻传入广西的时间,反而证明栽培稻传入广西南部确实比较晚,因为在顶蛳山第二、三期并没有发现水稻硅质体或植硅石。顶蛳山第二、三期的年代,根据发掘者的意见,为距今8000-7000年前;但根据本文作者的分析,应大约在距今6000-5000年前,很可能属于“甑皮岩人”南迁途中所留下的遗存。在广东英德市云岭牛栏洞遗址距今8000-11000年的地层中鉴别出两种水稻硅质体,即稻谷表面的双峰硅质体和稻叶内部的扇形硅质体,该两种硅质体均能作为鉴定水稻属的标志。经计算机聚类分析,该遗址两种硅质体与现代水稻籼型和粳型都不聚合在一起,呈一种非籼非粳的类型。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等:英德史前考古报告之广东英德牛栏洞遗址硅质体、孢粉、炭屑分析,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13-115。但是鉴定报告并未对该两种水稻硅质体是否属于栽培稻做出结论,只是发掘者在发掘报告中认为属于“稻作遗存”,并进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能家居安全防范系统安装与定期检修合同
- 双方合同纠纷协议书
- 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试题及答案
- 医患纠纷仲裁协议书
- 员工合同更改协议书
- 合伙合作合同协议书
- 2025企业正式员工聘用合同范本
- 2025年废旧电子产品回收物流体系构建研究报告
- 商标权利分配协议书
- 厂区树木修剪协议书
- 东北三省精准教学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 空调安装施工方案
- 英语-湖北省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考试(武汉二调)试题和答案
- GB/T 45140-2025红树林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技术指南
- 《新闻报道与写作技巧》课件
- 货币金融学课件-商业银行
- 2025年山东水发集团有限公司总部及权属一级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培训
-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学期 期末测试卷(苏科版 2025年春)
- 浅析城中村改造业务实施的难点与思路
- 全国班主任比赛一等奖班主任经验交流《春风化为雨润物细无声》精美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