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复习资料_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复习资料_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复习资料_第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复习资料_第4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为米(m) (2)其他单位为公里(km )、厘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m )、纳米(nm) (3)常用测量长度(4)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注意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刻度尺值和刻度尺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量物;刻度线不与测量物的一端对齐;测量时视线垂直于尺面,无法仰视或俯视。 读取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2、国际单位制中(1)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 (2)时间单位仍为时间(h )、分钟(min )。 1h=60min 1min=60s。 3、误差: (1)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虽然不能消除误差,但必须尽量减小误差。 (2)减少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择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3)误差和错误的区别:误差不是错误,发生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误差是永远避免不了的。 二、运动的记述(1)物理学中物体的位置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某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3)参照物:同一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速度1,物体运动速度用速度表示。 (1)同一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其速度越快(同一时间,比程) (2)同一程序中,所需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同一程度,比较时间) (3)等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程度。 2、计算公式: (1)v=s t (2)s路程-米(m) t-时间-秒(s) v-速度-米/秒(m/s) (3)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单位为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4)在交通运输中常用的公里每小时速度单位,符号为km/h或ms-1,1m (5)v=,可变形: s=vt,t=。 s t s v 3、直线运动(1)的速度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称为等速直线运动。 等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速度用平均速度表示,在大致的研究中也可以用速度公式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3)平均速度:变速运动中,总行程除以所需时间的话,这个行程中物体的速度变慢的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式: v=s t第2章第2章声音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发声的物体全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音源:正在发声的物体的叫声源。 2、声音传播: (1)声音传播需要媒体。 (固体、液体、气体) (2)真空不能传递声音。 (3)声音以波的形式在媒体中向周围传播。 3、声速: 1秒钟声音传播距离的叫声速度。 (1)声速的大小取决于介质的种类。 一般是v固体v液体v气体。 (2)固体的声学性能优于气体。 (3)声速的大小与温度也有关系。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声速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大,温度每上升,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距离增加0.6m。 (3)温度几乎没有变化时,声音在同一均匀的介质中直线等速传播。 4、回声(1)回声与原声的间隔0.1 s 回声与原声的间隔0.1 s 为原声5,增强骨传导:声音通过颅骨、颌骨传导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导方式称为骨传导。 二、声音特性二、声音特性一、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1)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 单位是赫兹(HZ )。(弦乐器的音高由弦的粗细、长度、张力决定。 管乐器,声音的高度取决于所包含的气柱的长度。 一般来说,长气柱的振动引起的声音较低,短气柱的振动引起的声音较高。 (3)声源的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4)人的听觉频率范围约为20 HZ 20000 HZ,频率低于20 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波超声波。 2、响度:人耳朵感受到的声音强弱。 (1)响度与振幅的大小有关。 音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大小就越大;音源的振幅越小,声音的音量就越小。 (2)响度也与声源的距离有关。 离音源越远,声音就越分散,人耳所感受到的声音的音量就越小。 (3)增大音量的方法:因为声音越远越分散,所以人离声体越远,能听到的声音就越小。 (用扬声器、听诊器的方法减少声音的分散,集中传播声音,增大音量。 3、音色: (1)音色反映声音的特征,也称为音品。 这是区分不同发声体的重要特征。 (2)音色取决于发音体的材料结构。 三、噪声危害与控制三、噪声危害与控制一、噪声来源: (1)从物理上看,发声体发生不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称为噪声。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人们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受到干扰的声音,以及人们听到的干扰声音,都是噪音。 (只要符合上述2个中的一个就能够确定为噪音) 2、噪音的水平和危害: (1)噪音的水平:将声音的强弱水平以“分贝”(符号为dB )为单位进行区分。 0dB是人能听到的最弱的声音。 (2)噪音的危害: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的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的休息和睡眠,不能发出50dB以上的声音。 3 .噪音的控制: (1)防止噪音的产生。 用声源减弱。 (2)阻断噪声的传播。 也就是说,在传播中衰减。 (3)防止噪音进入人耳。 在人耳里变弱。 (四、声音的利用四、声音的利用一、声音传达信息。 (1)超声波定位声纳(2)动物用超声波交流寻找食物。 (3)“超声波”2、声波传递能(1)超声波传递能:超声波碎石、超声波清洗。 第三章第三章物态变化物态变化一、温度一、温度(1)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温度通常采用摄氏温度,以表示,单位为摄氏,符号为。 t2、温度计1、用途:测量物体的温度。 2、温度计的结构: (1)玻璃外壳内为内径细而粗的玻璃管,下端与玻璃泡相连;(2)泡内有适量的(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外壳上标有均匀的刻度和符号。 3、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膨胀收缩规律制作。 4、分类: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测温物质分别有水银温度计、煤油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等。 5、体温计:范围为3542,每单元温度即分度值为0.1. 玻璃泡上有一个非常细的收缩口,一读体温表就会离开人体,水银冷却收缩,在收缩口处断裂,显示出原来的温度。 体温计离开人体后也能显示人体的温度。 6、温度计的使用(1)推定被测液体的温度,选择适合微波炉的温度计(2)识别温度计的分度值,使测定时能够迅速读出温度值(3)温度计的玻璃泡沫全部浸泡在测定的液体中,不接触容器的底部或容器的壁面(4) 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检液后,过一会儿温度计的显示数稳定后读取(5)读取时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检液中,视线与温度计的液柱上面平行。三、熔化和凝固1,物质有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 2、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从固体转变为液体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过程叫做吸热;(2)凝固:物质从液体转变为固体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过程发热。 3、熔点和凝固点: (1)固体成分结晶(波、冰、各种金属)和非晶质(松香、沥青、玻璃、蜡) 。 (2)晶体非晶质的不同在于,晶体在一定的熔解温度(称为熔点)从液体变为固体时有一定的凝固温度(称为凝固点),非晶质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对于相同的晶体,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2)结晶熔化和凝固:结晶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其特征是能够吸收热量,在熔化中能够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凝固的条件达到凝固点,可以放出热量,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但其特征是温度不变(凝固点)。 (3)非晶质的熔融和凝固:在非晶质的熔融过程中吸热,在温度逐渐上升的凝固过程中发热,温度逐渐下降。 (4)温度等于熔点或凝固点时晶体物质的状态可能为固体,可能为液体,可能为固液共存状态。 4、波的熔融和蜂蜡的熔融(1)波的熔融说明:结晶温度上升到熔点时开始熔融的结晶在熔化过程中吸热 1 2,但温度不变。 (2)蜂蜡的熔融说明:非晶质吸收热量,首先变软后变薄,最后变成液体的非晶质熔化,温度上升到 1 2左右。 三、气化和液化三、气化和液化一、气化和液化: (1)物质由液体变为气体称为气化,气化过程中必须吸热的(2)物质由气体变为液体称为液化,在液化过程中发热。 (3)汽化有蒸发和沸腾2,蒸发(1)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不会发生,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2种方式。 (2)影响蒸发速度的因素有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3,沸腾(1)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气化现象;(2)液体在沸腾中吸热。 液体沸腾的条件是:一个达到沸点,二个继续吸热。 液体在沸腾中吸热,但温度仍为沸点。 液体的沸点与液体表面的气压有关。 4 .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蒸发沸腾的异同点是从液体变为气体,吸热发生部位在液体表面同时使液体内部和表面产生剧烈程度的缓慢温度和剧烈温度条件,任何温度下在一定的温度(即沸点)不同点上要素的蒸发速度和液体温度的高低, 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和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速度相关的液体沸点的高低与表面大气压的大小相关的5,蒸发冷冻: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降低液体及其依赖物体的温度。 (刚出水,感觉很冷;高热患者用酒精冷却等) 6、液化两种方法: (1)降温:所有气体在温度足够低时都能液化。 (2)压缩体积:气体的一部分在体积被某种程度压缩时可以液化。 有些气体只通过压缩是不能液化的,有些气体首先要降到一定的温度以下才能液化。 7、液化的优点:液化后缩小气体的体积,使贮藏和运输变得容易。 另外,将混合气体由液化四、升华和凝华四、升华和凝华一、升华和凝华: (1)将物质从固体直接升华为气体(灯丝变细等是常见的升华现象) (2)将由气体直接变成固体称为凝结华,(与窗玻璃连接的“窗边的花”是凝结华现象) 2,物质是升华现象。 (1)在生活、生产中利用升华吸热可获得低温。利用“干冰”(固体二氧化碳)的升华吸热,人工降雨,保管食品。 (2)舞台上的白云在舞台上散布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量,迅速降低其周围的气温,低温区域的水蒸气被液化成小水珠,很多小水珠聚集在一起,在空中漂浮形成“白云”。 第四章第四章光现象一、光的传播一、光的传播一、光源: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1)天然光源(太阳、闪电、萤火虫、水母、斧鱼、灯笼鱼等) (2)人工光源(篝火、火把、点亮的灯和蜡烛、发光的电灯等) 。 2、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 (2)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的带箭头的直线、-3、光的传播速度: (1)光的传播速度因介质而异。 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真空中的光速用在宇宙中速度最快的常用字母c表示,其值接近3108m/s。 (3)空气中的光速比真空中稍微小一点,计算时最好是3108m/s。 (4)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该值,4(3)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该值。 3 2、光的反射2、光的反射入射角I反射角r入射光线反射光线o N AB 1、光的反射现象: (1)光入射到两介质的边界面时,一部分光在界面反射而继续在原始介质中传播的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2、光的反射法则(1)关于光的反射现象的物理名词,如右图所示,入射点O: 1入射光线AO :朝向反射面的光线。 2反射光线OB :被反射面反射的光线。 3法线ON :过入射点o垂直于反射面的直线。 4入射角I :入射光线AO与法线ON的角度。 5反射角r :反射光线OB与法线ON的角度。 6 3、制图(1)ON始终用虚线描绘。 (2)光的反射规律: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3)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开的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规律描述了“三线”“两角”的关系,简称“三线共面,法线在中央”的两角相等。 4 .反射现象光路可逆:入射光线向与原来的反射光线相反的方向入射到反射面时,反射光线向与原来的入射光线相反的方向射出。 5、镜面反射和漫反射(1)镜面反射:光滑的镜面反射称为镜面反射。 如果平行线进入光滑的反射面,反射光线会平行于一个方向射出,反射光线不会向其他方向射出。 图2图14。 (2)漫反射光:平行光线入射到具有凹凸的粗糙反射面,反射光线向所有方向射出,该反射称为漫反射光。 图2-15。 由于图2图14图2图15的光被物体漫反射,因此可以看到从所有方向都没有发出光的物体。 我们不管站在哪个角度,总能把一部分光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 (3)注意:即使发生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每条光线在反射时都遵循光的反射规律。 三、平面镜的成像三、平面镜的成像一、平面镜的成像特征: (1)物体与平面镜中成为虚像的物体的大小相同;(2)到镜面的距离与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体的连接与镜面垂直。 注意: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容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