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影响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因素_第1页
探讨影响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因素_第2页
探讨影响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因素_第3页
探讨影响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因素_第4页
探讨影响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因素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探讨影响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因素探讨影响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因素 摘要: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直接影响着混凝土的使用效果。本文首先介绍了混凝土外加剂的种类及外加剂与水泥不适应性的表现,然后对影响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因素及应对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混凝土;外加剂;水泥;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混凝土外加剂的种类 从功能上分,常用的混凝土外加剂主要有减水剂、缓凝剂、早强剂、引气剂、防水剂、膨胀剂、防冻剂、泵送剂、加气剂、阻锈剂、速凝剂、保水剂、增稠剂、减缩剂、保塑剂以及矿物外加剂。实际应用中,还会涉及其他具有特殊功能的外加剂。 2外加剂与水泥不适应性的表现 (1)水泥异常凝结 水泥以硬石膏为调凝剂时,由于这类石膏对木质素系减水剂、糖钙类减水剂以及多元醇类减水剂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导致石膏的溶解度降低,无法提供足够的硫酸根离子与C3A反应生成钙矾石,会使C3A急剧水化,当水泥中C3A含量较高时(大于8%),可使混凝土产生“假凝”现象。案例:某搅拌站用所在地区某品牌水泥给建筑工地供应C40混凝土,由于没有坚持对每一批水泥在开盘前做与外加剂的适应性试验,致使出厂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目测有200mm,而到工地往混凝土泵车中卸料时,却发现该车混凝土已经卸不出来,通知厂内送一桶减水剂加入搅拌后,目测坍落度有170mm,基本可以满足泵送要求,但刚卸1m左右时,又卸不出来,立即把该车混凝土返厂,加入大量水及少量的减水剂,才勉强卸出,险些凝固在搅拌车中。此外,水泥过分缓凝是减水剂导致水泥异常凝结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混凝土工作性不良 具体表现是:诱导期开始时,流动性急剧下降;混凝土泌水、离析,具体表现是,混凝土试配时出现严重的粘底板现象,泵送时与管道内壁摩擦阻力增大,易产生堵泵现象;炭吸附减水剂导致分散效能变差;缓凝、保塑不足;减水剂与缓凝剂不相容;普通引气剂与聚羧酸类外加剂适应性较差,有时也会出现混凝土泌水离析加重。 (3)砂浆、混凝土强度下降 因外加剂抑制水泥水化硬化、过量引气,导致界面区弱化或匀质性问题,使砂浆、混凝土强度大幅下降。 3影响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因素 3.1水泥 不同水泥熟料对减水剂的吸附性能不同,其作用次序为:C3AC4AFC3SC2S,减水剂加入到水泥浆体系后,由于C3A水化速度最快,对减水剂的吸附量又最大,首先吸附了大量的减水剂。因此,C3A含量高的水泥,在相同减水剂、相同掺量条件下,吸附减水剂的数量多,必然影响到水泥浆体中其他矿物组分所需要的减水剂数量,表现为混凝土流动性低。此时需要适当增加减水剂的掺量。水泥中的含碱量对减水剂的作用有很大影响,通常水泥中的碱有明显的早期和促凝作用,因此导致混凝土的流动性降低,无法达到使用减水剂的预期效果。因此,应尽量使用低碱水泥。同等条件下,水泥中掺加不同混合材,掺加减水剂的作用效果也不同。粉煤灰、磨细矿渣对外加剂的吸附力较水泥低,但要注意,磨细矿渣掺入混凝土后易产生泌水,表面干缩率增大。硅灰会增大对外加剂的吸附量,而减水剂对掺加煤矸石的水泥分散效果差。 3.2减水剂 (1)减水剂的种类 多数羧酸类混凝土外加剂对水泥的适应性较好,这是因为羧酸类外加剂是通过接枝共聚形成的。但聚羧酸类外加剂有时对某些水泥的掺量范围较窄,稍超一点就可出现严重的泌水离析现象;有时对某种水泥的适应性差,对混凝土的需水量特别敏感,例如,C30混凝土,105kg/m3用水量时,混凝土坍落度仅有5cm,而增大5kg/m3用水量时,坍落度超过了21cm,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泌水离析。多数氨基磺酸盐类外加剂对水泥及混合材的适应性较好,改性萘系减水剂,由于复合了部分反应性高分子材料,大大改善了外加剂对水泥及混合材的适应性。 (2)减水剂复掺 有些生产企业常用氨基磺酸盐类外加剂与萘系减水剂复合使用,以此改善掺萘系减水剂混凝土的施工和易性,减少混凝土坍落度的损失,以保证泵送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施工性能。但萘系减水剂与聚羧酸系外加剂混用,却导致混凝土工作性变差,强度降低。案例一:生产人员把剩有少量用萘系减水剂配制的混凝土混入用聚羧酸系减水剂配制的混凝土,结果混凝土出厂时坍落度190mm,送到工地后只有100mm,而且几乎没有流动性,振捣时振动棒拔出后较长时间孔洞才能弥合。案例二:搅拌站工人在卸外加剂时,把少量萘系减水剂误卸入聚羧酸系外加剂中,用混合的外加剂配制的混凝土,不仅外加剂掺量大,而且拌合物流动性差,坍落度损失快,但凝结时间延迟,混凝土试件强度比相同水泥用量的混凝土低20%30%。因此,不同品种外加剂复合使用时,应注意其相容性及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使用前应进行试验,满足要求方可使用。 3.3外加剂添加技术的采用 外加剂的掺加方法主要有先掺法、同掺法和后掺法三种。先掺法即外加剂干粉先与水泥混合,然后再与砂、石、水一起搅拌。同掺法即在搅拌混凝土时将外加剂溶液(粉剂应预先溶解)与水一起掺入混凝土中。后掺法即在混凝土拌好后再将外加剂一次或分数次加入混凝土中(须经二次或多次搅拌)。后掺法又分为:滞水法,即在搅拌混凝土过程中,外加剂滞后于水13min加入;分批添加,即经时分批掺入外加剂,补偿和恢复坍落度值。研究表明,木质素磺酸盐先掺法塑化效果与同掺法、滞水法基本一致;萘系高效减水剂先掺法塑化效果比滞水法差。实践表明,采用后掺法更经济合理。采用后掺法的减水剂用量仅为先掺法的60%就可获得相同的流动性。此外,相同流动性和强度条件下,后掺法还可节省10%左右的水泥。在某些水泥中,高效减水剂滞后于水几分钟加入时,新拌混凝土的流动性显著提高,可节省减水剂用量1/3左右,但保水性下降。硫酸盐对减水剂与水泥品种的适应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复合适量硫酸盐,可提高减水剂的塑化效果适量的硫酸盐,使溶液中的减水剂总量增加,有利于提高减水剂的分散能力和保坍能力。 4完善外加剂以及水泥适应性的对应措施 4.1延长水泥存放的时间以及控制其温度 作为水泥的生产单位可以适当增加水泥的冷却时间、利用抽风散热设备对水泥库进行降温处理,从而使水泥在出厂时温度控制在60以下。对于施工场所的混凝土搅拌站而言,应该采用多个水泥库进行轮换使用,从而使水泥的存放时间增长,水泥自身的正电极性不断降低,从而增强水泥和外加剂之间的适应性。 4.2选择适合的水泥熟料矿物组成以及石膏形态 从上文中我们知道了水泥中四种矿物对减水剂的吸附能力依次是C3A、C4AF、C3S、C2S。在水泥制作过程中,在高温的条件下对水泥熟料进行快速冷却,可以有效的提升硅酸盐矿物的活性,从而提高水泥与外加剂之间的适应性。水泥中石膏的掺加量主要根据水泥中的C3A、碱含量和比表面积等因素来确定,需要指出的是要严格控制硬石膏的含量,并且严禁使用那些品质较低的工业石膏。 4.3严格控制水泥的粗细程度和颗粒级配 如果在相同的比表面积的前提下,水泥颗粒的粗细以及级配对水泥的水化速度以及吸附能力有着重要的联系,应该尽量控制水泥颗粒的粗细程度在300350m2g之间,并且使水泥颗粒的级配尽量呈现较宽的分布,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水泥与外加剂之间的适应性。 4.4优化选择掺和料和混合材 由上文我们已经知道,粉煤灰混凝土对外加剂的适应性强于矿渣粉混凝土,所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该尽量选择粉煤灰作为水泥掺和料。如果生产中采用萘系外加剂,那么当细矿渣掺料较多时,尽量选择低浓型的外加剂,当粉煤灰的掺加量较高时,应该尽量选择那些高浓型的外加剂。对于混合材的选择,应该尽量选择那些需水少并能有效改良颗粒级配分布的混合材,石灰石就是一种典型的混合材,它能够促使硅酸盐矿物水化,而且所需的水量较少,对于水泥中颗粒级配的调节和改良有着明显的作用,此外,一些矿渣和碳含量较小的粉煤灰都可以用作混合材,并有着不错的作用效果。 4.5对外加剂进行改性 对于目前使用最广、生产量最大的萘磺酸甲醛缩合物来说,普通型产品可通过复合羟基羧酸盐来降低坍落度经时损失,通过复合氨基磺酸盐减水剂来提高减水率、降低坍落度经时损失和混凝土黏度;而高浓型产品可通过化学方法将减水剂中的Na2SO4含量降低,以提高减水率和降低坍落度经时损失。另外也可以通过直接法或大分子单体共聚等枝接方法改善分子结构,通过引进支链,控制大分子单体与萘的比例等措施来提高减水率与保坍性能,从而达到改善与水泥适应性的目的。外加剂的复合使用,是解决其与水泥适应性不好问题的常用方法。复合外加剂具有更合理的分子量和分子级配,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