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文化与绵阳_第1页
三国文化与绵阳_第2页
三国文化与绵阳_第3页
三国文化与绵阳_第4页
三国文化与绵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国文化与绵阳2000年2月第19卷第1期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Feb.,2000Vo1.19NO.1三国文化与绵阳蒋志摘要:绵阳是三国时期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地方,蜀汉政权兴于涪县,最后灭亡也在涪县.绵阳有丰富的三国文化景观,三国遗迹遍布绵阳,三国的历史传说在绵阳久传不衰,以三国为主题的建筑,雕塑,壁画遍布全市.有关三国的戏剧在绵阳久演不衰.刚健有为,积极进取,以民为本,严己宽人,崇尚忠义智通等三国文化精神对绵阳文化有深远影响.关键词:三国文化绵阳文化景观三国戏三国之旅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社会有三国气.就是说三国文化对中国社会影响很深,它融人民风民俗,渗透并积淀于社会文化心理,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伦理道德,以致生活情趣,都打上了深刻的烙印.绵阳是三国时期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地方,许多着名历史人物活动过的历史舞台,因而三国文化对绵阳的影响也特别深远.一,蜀汉兴亡在涪县绵阳古称涪县,它重要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成为古代的战略要地,有剑门锁钥和蜀道咽喉之称.在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特别是天下大乱,改朝换代之时,绵阳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中,蜀汉政权的兴亡与涪县关系密切,给绵阳留下的文化景观最多.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四川为刘焉刘璋父子割据,刘备集团还在荆州暂时栖身.按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要取西川为根据地.刘焉父子在四川不得民心,民殷国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三国志?诸葛亮传)蜀中的地方势力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英明之主来取代阁弱的刘璋.211年刘璋听说曹操将攻打汉中的张鲁,他怕张鲁入蜀,别驾张松乘机劝说刘璋去荆州请刘备入蜀,帮助防备张鲁,刘璋接受了这个建议,派法正去荆州请刘备入蜀,刘备乘此良机带兵数万,溯长江,嘉陵江,涪江而上,抵达涪县驻扎.刘璋也带了3万人马,从成都出发,到涪县迎接刘备,法正,庞统向刘备建议,在涪县相会时就杀掉刘璋,直取成都,占领全川.刘备说初入他国,恩信未着,此不可也.(资治通鉴?汉纪)由于刘备这个态度,二部将士和睦相处,二刘在涪县欢饮百余日.刘璋为了让刘备去防备张鲁,给他送了2O万斛米,1000匹战马,1oo辆车,还将白水关(今青川县白水镇)守将高沛,杨怀所部归刘备指挥.刘备率军北上驻葭萌(今广元市昭化)并未讨伐张鲁,而是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厚树恩德,以收众心(三国志?先主传).站稳脚跟后即于212年,找借口攻打刘璋,很快占领了涪县.第二年刘璋派刘琐,张任等率兵争夺涪县城,二一69军在涪县城下一场恶战,刘碛失败,退保绵竹(今德阳市黄许镇).刘璋又派李严率兵援救刘碛,李严却投降了刘备.刘碛,张任又退守雒城(今广汉市),刘备久攻不下,军师庞统又被流矢所中.留守荆州的诸葛亮率张飞,赵云等人川支援,攻下雒城.包围成都,214年刘璋投降,刘备据J有四川.可以说刘备的蜀汉政权兴起于涪县城.蜀汉政权对涪县这个战略要地十分重视,常派大将镇守.刘备曾大力整修金牛道,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自水关,四百余区(三国志?先生传),涪县城就是这条交通要道上的军事重镇和给养补充基地.诸葛亮五次北伐,曾在涪县驻扎过.诸葛亮去世后,蒋琬受遗命主持朝政.他总结北伐的经验教训,改变诸葛亮的战略,放弃出祁山,人渭水的进军方略,提出从汉水东下,夺取曹魏的上庸,魏兴等地.汉中不再作为进攻中原的战略基地,而以涪县为攻防大本营,北伐的指挥中心.他说:今涪,水陆四通,唯急是应,若东北有虞,赴之不难.(三国志?蒋琬传)后主同意了他的建议,242年大将姜维镇守涪县,243年蒋琬从汉中移屯涪县,涪县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高了.244年,曹魏派1O万大军进攻汉中,蜀将王平据险死守,蒋琬及时派费讳带涪县的援军赶到前线,迫使魏军撤退,涪县发挥了战略基地的作用.蒋琬由于身体不好,按诸葛亮的遗命,主动将权位让于费袜,后蒋琬病逝于涪县,安葬于涪县城西八里的西山之上.253年费讳被刺身亡,此后宦官专权,蜀汉政治日趋昏暗,国势日衰.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率军伐蜀,姜维退守剑门关,凭险死守,钟会久攻不下.邓艾率兵3万,从阴平(甘肃文县)翻过摩天岭,行无人之地七百里,绕过天险剑门关,直逼江油关(今平武南坝镇).蜀汉守将马邈不战而降,其夫人李氏自尽殉国.邓艾率军沿涪水而下,直逼涪县.在此危急关头,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挺身而出,率兵至涪县抵抗.黄崇建议急速从涪县北上,将敌兵堵在山区,不让其进入平原.诸葛瞻迟疑未决,坐失战机,邓艾军攻占涪县城.诸葛瞻退守绵竹,与邓艾军决战,全军覆没.诸葛瞻及其子诸葛尚双双阵亡.邓艾挥师成都,刘禅不战而降.此时姜维率领的主力军从剑门关撤至妻5县(今三台县),待机而动,而刘禅却下令放下武器投降,将士被迫投戈弃甲,姜维到涪县向钟会投降,蜀汉完全丧失了抵抗能力,真正灭亡了,所以说蜀汉政权最后也亡于涪县.二,绵阳丰富的三国文化景观三国文化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具体的文化景观,可以通过听觉,视觉具体感知.其中包括三国的历史遗迹;三国的传说故事,小说,戏曲等文学表现形式;以三国为主题的雕塑,绘画,书法等艺术表现形式.第二层次为抽象的三国文化精神.J由于蜀汉兴亡在涪县,因而绵阳境内的三国文化景观十分丰富:(一)三国遗迹遍布绵阳.211年,刘备率军人蜀,曾在三台境内驻扎,至今刘备扎营的地方仍叫刘营.在涪县城驻军,至今仍有御营坝之称.刘璋刘备在涪县城欢宴百日,一日登东山,刘备见西蜀之富饶,赞叹道:富哉,今日之乐乎!后人据此言将东山改富乐山,山中有多处刘备遗迹,有刘备向隐士李意期请教的如意观,有刘备避暑的冷源洞,有刘备沐浴过的雷溪.刘备从葭萌南下攻打涪县城,在进军途中留下不少遗迹,如梓潼的御马岗是刘备驻扎军队之处,还有栓马桩,饮马缸等古迹,传说是刘备栓马,饮马之处.御马古刹的牌坊上有歌颂刘备的楹联:继承汉统,驰骋疆场,运筹帷幄,驻跸御马;光复基业,纵横寰宇,羽翼扬威,齐挥金戈.诸葛亮五次北伐,都经过涪县,扎营休整,留下了营寨遗迹.据王让记略云:西绝涪水,有山日柏下,诸葛公营垒在焉.其位置当在今开元场北面的龟山到五里堆一带的涪江东岸的一70一.山梁上.在梓潼县西15公里的卧龙山有诸葛亮北伐军的营寨和屯集粮草的遗迹.此山又名葛山,亮山,都是因诸葛亮而得名.山上的诸葛寨周长约3000多米,寨北有跑马场,场上有古柏两棵,相传诸葛亮曾在此栓马,故名为栓马树,还有饮马池,孔明泉等遗迹.在诸葛寨门上尚有羽扇纶巾,当日曾驱司马;名区胜迹,至今尚赖卧龙.的石刻楹联.诸葛寨内尚存诸葛庙遗址,不断有刻花条石,柱础,筒瓦,方砖出土,说明当年庙宇规模不小.蒋琬病故于涪县,葬于西山.据三国志?蒋琬传记载:钟会致书蒋琬之子蒋斌,要到蒋琬墓前洒扫坟茔,奉祠致敬,问墓在何处,蒋斌回信说:亡考昔遭疾病,亡于涪县,卜云其吉,遂安厝之.在华阳国志,元和郡县图志,蜀中名胜记等书中都记载蒋琬墓在绵阳,历代都有培修,现存完好的蒋琬墓是经清道光年间绵州知州李象禺培修的.在蒋琬墓之南,有营盘嘴,相传是蒋琬,姜维在涪县安营扎寨时的遗迹.张飞在蜀汉时,作巴西太守,镇守阆中,常派信使来往于阆中,成都之间,为了使道路畅通,下令修路并植柏表道,沿途数百里栽了数万株柏树,为纪念张飞,称这些柏树为张飞柏,为翠云廊奇观打下了基础.尚书令李严,在北伐的后勤供应上搞两面派手法,被诸葛亮揭穿后,贬到梓潼作庶民,在梓潼城南的长卿山下,有横造庐旧址,是李严被贬后闭门思过之处.李严死后改名李严祠.邓艾从阴平小道伐蜀,沿途留下了滚毡坡,写字岩,落衣沟,落衣桥等地名.在江油关的邓艾遗迹有马刨泉,是邓艾军饮水处,明月渡是邓艾军强渡之处.江油关口在今南坝涪江大桥西头.江油关城墙,至今仍有遗迹可寻.邓艾军入蜀后,姜维军撤至妻6县.后主投降,令姜维军放下武器.将士成怒,拔刀砍石,于是在妻口道(成都通往妻6县,阆中的官道)上留下十几里长的刀斑剑痕,今三台县鲁班乡,方井乡境内有五里斑,十里斑的地名.蜀汉从兴到亡,前后5O年,在绵阳境内留下了数十处遗迹.(二)三国的历史传说,在绵阳久传不衰.由于蜀汉兴亡在涪县,蜀汉的历史传说在绵阳很多,而且世代相传,有些传说故事后来纳入了三国演义,因而流传更为广泛,如二刘涪城会,马邀不战而降,李氏夫人殉国等故事.有的传说故事稍加改变写入了三国演义,如八十一回,写刘备出征东吴前,向李意期问吉凶成败之事,故事情节与民问传说一致,只是将李意期改为李意,将富乐山改为青城山,有些传说故事一直流传在民间的口头上,未被纳入三国演义,其中有关刘备的有水打涪城坝,五层寺丢剑.有关诸葛亮的有:云台山孔明点七星灯,卧龙山诸葛亮剑穿孔明泉,一箭之地(诸葛亮设计迁白马人到平武).有关蒋琬的有蒋琬四人涪县城,蒋琬降龙救百姓.有关张飞的传说特别多,如安县的乐兴和塔水的上高冠和下高冠,是张飞筑城留下的一挑土,梓潼建兴乡的石靴村的一双像靴子的石头是张飞的靴子所化,张飞柏传说张飞上午植树,下午成荫.还有扁担石,书箱石,脚石,捶泉,哑泉,骂牛坝,栳马河,漏石孔,倒流水,豆腐石,三个堆等.这些传说故事大多是歌颂张飞的神勇和刚毅,虽与真实的历史事实不合,但却表现了人民对张飞的敬慕之情.有关邓艾的传说,有马刨泉,邓艾军到江油关前缺乏饮水,邓艾的坐骑用蹄子创出一股清泉.凤翅山羊角点灯,传说邓艾为迷惑马邈,搜集了一批山羊,晚上在羊角上绑上火把,让其在江油关对面的凤翅山上来回奔跑,使马邈认为邓艾兵马无数,胆怯而降,这个传说应当与历史事实相合补充了正史记载之不足.在绵阳流传的三国故事约有4O多则,表现了绵阳人对刘备,诸葛亮,蒋琬,张飞,关羽,赵云,周仓等英雄人物的崇拜和敬仰.一71(三)以三国为主题的建筑,雕塑,壁画遍布全市.绵阳的富乐山因二刘涪城会而名声显赫,唐高宗时建坛,唐武宗时又大兴土木,加以扩建.到了宋代以山名寺,开始有富乐寺之名.自唐宋以来.富乐山成为文人墨客喜爱游览之地.并在此题咏,至今尚留存有着名的北宋诗人陆游的诗游东山,清代着名诗人,学者李调元的诗游富乐山.由于有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览,题咏刻石,富乐山的名声更着,有川西北石刻宝库之称.20世纪80年代,富乐山上开始建风景区,其中包括富乐山公园,富乐堂,占地2000余亩,突出了三国文化景观,富乐山公园中建有益州园,豫州园,纪念刘备曾为益州牧,豫州牧.有能与黄鹤楼比高的富乐阁,又名昭烈阁,阁内陈列120组按三国演义)120回雕塑的三国故事,既有小型圆雕,又有浮雕.富阁下侧的峭壁上有一组长达26米的大型浮雕涪城会,还有500多块古代和近现代名家书法绘画题刻,突出三国主题.富乐堂是在原富乐寺的旧址上,以现代建筑材料按原寺庙风格修建的,正殿上有一组20尊圆雕再现了二刘涪城会的历史画卷.在富乐堂正殿两边的厢房墙壁上有三国故事的浮雕与壁画,正殿对面有仿古庙的戏台万年台,其下两侧的石栏杆上也有浮雕的三国故事.富乐堂下玄德湖边,有一组五虎上将的青铜群雕,高大威武,雄姿英发.在芙蓉桥头广场上,雕塑了一组桃园三结义.在绵阳西山公园的蒋琬墓旁修建有恭侯祠,陈列了蒋琬的生平事迹,在祠中用青铜塑了蒋琬全身像,高3米多.在梓潼大庙中,除供奉文昌外,还有一座武庙,供奉关羽,全身贴金,这尊金脸金袍关公在全国也罕见.据说是张献忠将梓潼文昌祠改为太庙时,他认为治理天下要文武双全,文昌帝君是全身贴金,关圣帝君也应全身贴金,改红脸绿袍为金脸金袍,更显得庄重辉煌.也足见张献忠对关羽的敬重.梓潼卧龙山原有诸葛庙,后被毁.1991年当地人自筹资金,重修大殿,内供彩色泥塑诸葛亮坐像,羽扇鹤氅,神态安详.据地方志记载,绵阳市境内还有多处武庙(关帝庙),桓侯(张飞)庙,特别是关帝庙最多,遍布各乡村.在绵阳境内的古戏台和许多庙宇的壁画,牌坊的浮雕,也是以三国为主题,可以说处处都能触摸到三国文化.(四)有关三国的戏剧在绵阳久演不衰.JII剧兴起于清乾隆年间,着名诗人,戏曲家李调元办的家乐班在绵州,成都,JII西北一带就大演三国戏.1794年,绵州太平乡天池寺灵官楼落成,李调元就带领他的家乐班上演了赤壁鏖兵等三国戏同治年问太洪班在绵州,江油一带演三国戏一百多本.民国年问,着名川剧演员康芷林,周海泉来绵阳演出八阵图等三国戏.各地的关帝庙在阴历五月十三日单刀会那天照例要演关公戏.建国后,川剧获得新生,在50年代至60年代初,各川剧团经常上演三国戏.文革十年,被迫停演粉碎四人帮后,川剧复苏,三国戏又大放异彩.1987年春节期间,市川剧团和人民川剧团在人民公园广场举行三国戏展览演出,盛况空前.富乐堂的万年台修好后,每年春节都要在此演出三国戏.绵阳市很重视三国剧本的发掘,整理和新编.1983年,文化部和省文化厅组织力量,在绵阳搜集整理了154本传统三国戏,还新编了蒋琬,富乐山,涪城会等三国剧本.总之,在绵阳演出的三国戏目多,长于演三国戏的人才也多,反映了绵阳浓厚的三国文化氛围.三,三国文化精神对绵阳文化的影响.三国文化精神是三国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瑰宝.绵阳人通过流传千多年的三国传说故事,三国遗迹,三国雕塑,壁画,戏曲等有形的三国文化,感受到三一72一国文化精神.长期积淀在人们的心理中,形成一种文化潜意识,一种较为稳定的价值观.三国文化精神从积极方面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刚健有为.以天下为己任的积极进取精神.三国时代,天下大乱,战火连绵.民不聊生.人民盼望统一,盼望天下太平.时代呼唤英雄出来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诸葛亮,刘备等正是这样的英雄,他们为上报国家,下安黎民?恢复汉室,统一全国而奋斗终身.特别是诸葛亮,为完成统一大业而艰苦转战二十多年,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率军到涪县.就是根据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先取西川,站住脚跟.诸葛亮五次北伐.都经过涪县,从涪江之滨和梓潼卧龙山上的诸葛营垒遗址,可以看出诸葛亮那种为统一大业而献身的伟大的积极进取精神.这种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刚健有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优秀传统.这种精神也鼓舞着绵阳人艰苦创业,不断进取.(二)宽仁厚德,体恤百姓,以民为本的精神.刘备是仁德明君的代表,他体恤百姓,极重情义.刘备入蜀,并不是单凭武力去争城掠地,而是以安民为先.他进入涪县时拒绝了法正,庞统提出的先杀刘璋.袭取成都的建议,认为应先树恩信,取信于民,他要求军队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因而深受人民拥护.历史上在绵阳行军打仗的将领很多,而只有刘备及蜀汉将领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传说和地名.这说明他们为人民做了好事,因而人民十分怀念他们.蒋琬生前镇守涪县,也能体恤百姓,绵阳人民也很崇敬他.蒋琬还在做地方官时,就考虑到蜀中战乱初平,民心思安,应与民休息,实行无为而治.诸葛亮称赞他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这种精神至今仍有现实意义,那种以修饰为先,大搞形式主义加重人民负担的作法,我们现在也要坚决反对.(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知人善任,举贤任能的精神.诸葛亮和蒋琬严以对己,宽以待人的故事在绵阳世代相传.诸葛在第一次北伐中,由于马谡失街亭而失败,他虽然挥泪斩马谡,而并未将失败责任全推在马谡身上,而是承认自己用人之误,上书要求自贬三级,还号召部下勤攻吾阙,大胆批评他的缺点错误,这种严格要求自己的精神,在古今政治家中都是罕见的.在第五次北伐中,诸葛亮因积劳成疾,逝世于五丈原兵营中,临终前向后主派来的特使涪县人李福交待后事,要蒋琬,费讳继承他的事业,体现了诸葛亮不是论资排队,而是用人唯贤.蒋琬的确也未辜负诸葛亮厚望,能按诸葛亮的既定方针办,也能厚待人.东曹椽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有人向蒋琬说杨戏太傲慢了,蒋琬却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以诫也.戏欲赞吾是邪?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贝0显吾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三国志?蒋琬传).督农杨敏说蒋琬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有人向蒋琬打小报告,并要求治杨敏的诽谤罪,蒋琬却坦然地说: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三国志?蒋琬传)后来杨敏犯事下狱,一些人认为蒋琬一定会处死杨敏,而蒋琬并未因杨敏说过自己的坏话而对杨敏处罚,反而赦免了杨敏,蒋琬宽厚待人,不计个人恩怨的故事在绵阳广为流传,至今在蒋琬墓前还有一幅对联:小心自可襄诸葛;大度尤能恕二杨.蒋琬在健康情况不佳时,并未眷恋大司马的高位和权力,而是主动让贤,把军政大权让给比他年轻的费讳,完成了权力的平稳交接.蜀汉在蒋琬,费讳执政时期边境无虞,帮家和一,政通人和,延续了诸葛亮的政绩.蒋琬为绵阳人所崇敬,除完整地保存了蒋琬墓,修建了恭侯祠外,还在十贤堂中供了蒋琬像.一73(四)彪炳忠义,斥责奸贼,惩恶扬善的道德价值取向.由于蜀汉政权在刘备,诸葛亮,蒋琬,费韦执政时,给人民做过一些好事,人民也拥护这个.政权,对于建立这个政权的刘备,诸葛亮十分崇敬.对在这个政权灭亡时,为挽救蜀汉而奋战的忠义将士也很崇敬.而对出卖蜀汉政权的奸佞小人十分鄙视.在绵阳的舞台上常演江油关,不仅是这出戏写得好,还在于它的故事就发生在本地.绵阳人痛恨卖国求荣的马邈,对忠于蜀汉,反对投降,以身殉国的李氏夫人,表现出高度的赞赏和崇敬.在原江油县城(武都镇)为李氏夫人修了祠,在江油关为李氏夫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