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中药学概述_第1页
美容中药学概述_第2页
美容中药学概述_第3页
美容中药学概述_第4页
美容中药学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容中药学赵华英,一、美容中药学的概念和发展二、中药美容的原理(一)人类皮肤的生理及其衰老机制(二)从中药的性能方面包括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与无毒等几个方面。(三)美容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三、美容中药基本知识(一)中药的配伍与用法中药临床用药一般是以方剂的形式出现方剂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而成配伍后的药物性能将发生变化,有的药物能互相促进,增强疗效;有的互相抑制或降低某些不良反应,或减低疗效,或发生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等。因此中药在配伍上存在“宜”、“忌”的问题。神农本草经所记载的“七情”就反映了药物之间的关系。,七情即:相须(产生协同作用)相使(互相补充或促进)相畏(副作用被另一种减轻)相杀(能减轻另一种的副作用)相恶(两种药物合用而致作用降低)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副作用)单行(仅一味药)。根据以上关系,配伍时要避免相恶、相反的情况,而利用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的关系。,(二)组方原则自内经以来沿用并不断完善的组方原则是“君臣佐使”。但每一方剂的具体药味多少及君臣佐使是否齐备,并不一概而论,而决定于病证大小、治疗要求以及所选药味的功用。但每一方中必有君药,且用量比其余三味药大。君药: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起加强疗效的药物佐药:治疗兼证或制约主药的副作用使药:起矫味和调和作用的药物,(三)常用剂型有汤剂,丸剂(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散(粉)剂,膏剂(流浸膏、浸膏、煎膏、软膏、硬膏),酒剂,药露,片剂,冲剂,针剂,洗剂,酊剂,油剂,糊剂,涂膜剂等。四、美容中药临床应用法内治法是从整体观念出发,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用药物协调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使之从失衡的病理状态恢复到和谐的生理状态,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思想。常用法则有祛风法、清热法、祛湿法、化痰法、理气法、化瘀法、补益法。,外治法通过从体表给药达到治疗目的。常用治则有止痒法,清热解毒法、养血润燥法、收湿法、褪黑祛斑法、腐肌蚀肤法。给药方法有药浴,超声药物透入,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药物蒸汽法,贴敷,涂搽等。各论:常用美容中药介绍一、常用美容中药的分类祛风药具有发散在表之风邪或平肝息风作用的药物,称为祛风药。祛除外风药多具有辛味,性能发散,使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解。很多损容性疾病均与风邪侵袭有关,所以此类药在临床上使用频率相当高,如防风,白芷,藁本等。,防风,白芷,祛风药又可细分散风热选辛凉药,如薄荷、菊花、葛根、桑叶、紫苏散风寒选辛温药,如防风、白芷、细辛、荆芥、辛夷、生姜等风湿相兼选配能祛除风湿药,如桑寄生。另外中医讲究药物配伍,如防风:为祛风止痒药,配羌活、白芷祛上半身风,用于头面部湿疹,皮炎等病;配独活祛下半身风,用于下身湿疹、皮炎;配当归、丹皮祛血中之风,用于玫瑰糠疹、多形红斑。,桑,桑叶,薄荷,薄荷叶,祛湿药具有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或化湿运脾作用的药物称之。湿邪为患,可导致很多损容性疾病,如湿疮、肥胖、粉刺等。常用中药有:白扁豆、冬瓜子、地肤子、白鲜皮、茵陈、广藿香、荷叶、苍术、车前子、薏苡仁、泽泻、厚朴、佩兰、汉防己、松针等。,凹叶厚朴,厚朴,清热解毒药具有清泄里热作用的药物称之清热药性属寒凉,具有清热泄火、解毒、燥湿、凉血等功效此类药多寒凉,易伤脾胃,脾胃虚弱者在用这类药时,宜适当辅以健脾胃药,不宜长期服用,中病即止。常用中药有:金银花、黄芩、黄连、黄柏、连翘、蒲公英、大青叶、紫花地丁、板蓝根、白花蛇舌草、龙胆草、大黄、芦荟、穿心莲、地肤子、两面针、马齿苋、石膏、苦参、栀子、枇杷叶、夏枯草、鱼腥草、知母、天花粉、桑白皮、槐花、白茅根、玄参、地龙、龙葵等。,金银花,忍冬,黄柏,理气药具有舒畅气机,使气行通顺的药物称之。临床气机不畅主要与肝、脾、胃、肺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肝失疏泄,导致气滞血瘀,发生黧黑斑、睑黡等诸多病证;脾胃失司,气滞于中,水液失运,聚为湿、痰、发生浮肿虚胖、湿热型粉刺等;肺失宣降,影响及大肠,发生便秘,诱发和加重一系列损容性疾病。理气药大多气香性温,味辛、苦,善于行散或泄降,具疏肝解郁、破气散结或调气健脾、行气止痛、顺气降逆等功效。常用中药:柴胡、郁金、佛手、玫瑰花、香附、木香、沉香、檀香、山奈、陈皮、肉豆蔻、甘松等。,陈皮,橘,理血药具有养血、活血、凉血作用的药物称之。养血药以补血为主,常用于美容保健,如血虚引起的早衰、脱发、面色萎黄、苍白等。活血药以通利血脉、促进血循,消散瘀血为主,善于走散、具行血、散瘀、通经、消肿、止痛之功效常用中药:丹参、当归、益母草、牡丹皮、芍药、川芎、乳香、没药、姜黄、桃仁、红花、紫草、牛膝、三棱、凌霄花、王不留行、茺蔚子、蒲黄、莪术、侧柏叶、麝香、没药、凤仙花等。,当归,益母草,益母草,牡丹皮,牡丹,桃,山桃,桃仁,红花,红花,补益药具补充人体营养物质和增强机能的药物称之。可分补气、补血、补阳、补阴药。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气、血、阴、阳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四者之虚常互相影响。气虚和阳虚表示机体活动能力的衰退,阳虚多兼气虚。血虚和阴虚表示机体精血津液的损耗,阴虚多兼血虚。故补气药和补阳药,补血药和补阴药往往相须为用。但要注意谁轻谁重,阳虚以补阳为主,阴虚以补阴为主,否则会发生火上加炭、雪中加冰的不良后果。,补气药: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大枣、蜂蜜、绞股篮、刺五加等。,野山参,生晒参,红参,糖参,党参,红参须,党参,膜荚黄芪,蒙古黄芪,膜荚黄芪,蒙古黄芪,甘草,甘草,补阳药:鹿茸、鹿角、肉苁蓉、巴戟天、蛤蚧淫羊藿、葫芦巴、杜仲、补骨脂、冬虫夏草、核桃仁、紫河车、菟丝子等,花鹿茸,马鹿茸,梅花鹿,马鹿,蛤蚧,国产,进口,冬虫夏草,补血药:熟地黄、何首乌、当归、阿胶白芍、龙眼肉等,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补阴药:天门冬、麦门冬、北沙参、南沙参黄精、枸杞子、桑葚、茯苓、女贞子黑芝麻、莲子、灵芝、银耳等,麦门冬,宁夏枸杞,枸杞子,茯苓块,茯苓个,茯神,灵芝,紫芝,茯苓个,化痰药凡具祛痰或消痰作用的药物称之。由于瘿瘤瘰疬、痰核、结节、囊肿性病证,在病机上与痰密切相关,故可用具软坚散结功效的化痰药治疗。因寒痰、湿痰所引起的病证,宜选用药性温燥的化痰药,以温化寒痰;因热痰引起的病证,宜选用药性寒凉的化痰药,以清化热痰。痰证往往与气滞、湿停、血瘀等病机相关,故临床治疗需与行气、祛湿、活血药相伍为用。常用中药:苦杏仁、半夏、皂荚、桔梗、旋覆花、川贝母、浙贝母、蛤壳、昆布、海藻、栝楼等。,收敛固涩药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之。本类药大多性味酸涩,分别具有敛汗、止泻、固精、缩尿、止带、止血、止嗽等作用。使用于久病体虚、正气不固所致的自汗、盗汗、久泻、遗精、遗尿、尿频、久咳虚喘等证候。古代常用此类药配伍于染发方剂中。现代因含有的果酸成分对皮肤有轻微的剥脱作用,故可与其他药配伍制成面膜,治疗色素性皮肤病和改善皮肤粗糙状况。常用中药:五味子、五倍子、乌梅、石榴皮、覆盆子、诃子、金樱子、海螵蛸、牡蛎、白果、虫白蜡、没食子等。,北五味子,南五味子,五味子,华中五味子,其他类列入以上功效之外的药物归属于其他药。如腐肌杀虫、养颜增白等。临床常作为外用药或化妆品原料。常用中药:珍珠、珍珠母、芦荟、白及、白蔹、山楂、艾叶、血竭、蜂蜡、蜂房、大蒜、茶叶、丁香、花椒、鸦胆子、大风子仁、土荆皮、狼毒、千金子、儿茶、蟾酥、松香、琥珀、硫黄、雄黄、朱砂、轻粉、密陀僧、硼砂、麻油、猪胰、猪脂等。,辰砂,朱砂,HgS,硫化汞,二、中药美容保健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一)运用中西医衰老学说,研究皮肤老化的生理病理机制现代医学表明,人类的衰老与机体内的自由基水平、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有关,并产生了这三个学说。自由基学说该学说认为人类在与外界接触中,受物理、化学等因素影响及生命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产生自由基(O2,OH、1O2、H2O2、LOO-等);,在正常情况下,有害的自由基能被机体内相应的自由基防御系统即抗氧化酶和抗氧化剂迅速清除,一般不会对机体产生损伤,但是随着增龄或在疾病状态下,体内自由基的生成水平不断增加,而抗氧化酶和抗氧化剂清除能力却逐渐下降,以致大量的自由基攻击生物膜中不饱和脂肪酸而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进而损伤机体核酸、蛋白质、氨基酸及多糖等高分子类和多种细胞组成成分。最终因细胞膜结构破坏、DNA突变、蛋白质变性引起细胞生理功能衰竭,机体渐至衰老。抗氧化的中药:五味子、丹参、何首乌、灵芝、枸杞子、冬虫夏草、大枣、黄精、刺五加、木耳、香菇等,神经内分泌衰老学说该学科认为,大脑神经中枢是机体各种活动的指挥和调控中心。机体在衰老过程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和性腺轴起着中心作用,调控全身的内分泌。机体随着增龄,下丘脑衰退时,失去对垂体的控制,垂体也失去对全身内分泌腺的控制。垂体轴的功能和形态逐渐退化,因而导致性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等多种腺体激素分泌减少,继而出现腺体萎缩、性功能减退、生殖能力下降等内分泌衰退体征的发生。提高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中药:巴戟天、淫羊藿、刺五加、当归、附子、三七等。提高垂体性腺功能的中药:鹿茸、人参、淫羊藿、菟丝子、黄芪、海狗肾等。,免疫衰老学说该学说认为,人体的免疫系统是保障机体健康长寿的防御系统,既防外浸,又监视抑制体内“非己”的损害,从而维护脏腑和各系统的正常功能。其中胸腺是免疫系统的中心器官,又是免疫细胞的培养场所。现已知,胸腺在性成熟后不久就开始退化,其重量随着增龄而逐渐减轻,同时胸腺激素分泌减少,T细胞生成和功能下降,体内抗体水平也不断下降,而自身抗体水平增加,这也是诱发衰老和皮肤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提高免疫的中药:黄芪、何首乌、白芍、酸枣仁、蜂花粉、地黄、茯苓、香菇、银耳、人参、枸杞子、鹿茸等。,从以上不难看出,皮肤的功能不仅受到外界条件(紫外线、日晒、温度、湿度、病原微生物等)的影响,而且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自由基等系统极为相关。当机体正常,新陈代谢活跃,皮肤血液循环正常,对外界的抵抗和防御能力强,能有效地防止真皮中水分的蒸发、皮肤炎症和皱纹的发生。当机体不正常时或随着年龄的递增,营养输送、内分泌、免疫、排泄功能均逐渐减退,皮肤缺乏营养,而许多代谢废物如自由基、分泌物、以及有害物质淤积于皮肤组织细胞内,造成毛细血管阻塞不畅,从而出现皮肤苍白、皱纹丛生、弹性下降、色斑、老年斑增多。因此开发美容保健品,必须掌握衰老机制,对症下药,才能开发出有用的高质量的保健品。,(二)制剂开发研究程序处方筛选剂型选择(根据需要和药物性质)工艺研究(资料调研,设计路线,选择工艺路线,制备方法)质量控制(原料、半成品、成品、包装质量标准)剂型稳定性(化学、物理、生物学稳定性)。(三)常用剂型软膏、面膜、洗浴、散剂、丸剂、酒剂、煎膏剂、冲剂(颗粒剂)、胶囊剂、口服液剂等。举例如软膏:是指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具有适当黏度的膏状外用制剂。中药软膏的制法:1将中药用植物油加热浸取一定时间,滤取药油后,再与基质混合。,2.将中药粉碎成细粉,以递加法与基质混合。3.将中药制成浸出制剂后,以适宜方法再与基质混合。常用的基质有油脂性、乳剂型和水溶性三种。美容化妆品多为乳剂类型,有保护皮肤使柔软光滑,用于抵抗风寒、烈日、紫外线辐射、防止皮肤开裂,如雪花膏、冷霜、防晒霜、防裂油膏等;用于营养皮肤和毛发的润肤营养霜、护发素等。,三、中药化妆品简介概念:是纯由中药和天然物制成或在化学合成物基质中添加了中药或中药有效成分的药物化妆品。(一)传统中药化妆品是指中国古代化妆品。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具有中医理论体系的特征。(如整体观、辨证论治、药性理论、复方配伍。)按功用可分去污洁净、滋养润泽、增白染色、芳香除臭四类。,1洁肤化妆品用于清洁皮肤。又分洁面、洁手、洁身三类。可通用,仅在洗涤方法和剂量上有不同。其中君药:具有起泡、乳化和洗净作用。主要有皂荚、猪胰。臣药:主要有糯米面和大豆粉,用来吸附皮肤表面的油脂而达到去污垢的目的,同时用来调和诸药,又能营养、润滑皮肤。佐药:有各种治疗和保养作用的药物,如防风、菟丝子等。使药:芳香类药物,如茅香、零陵香等,以调节其气味。,2洁发化妆品用于清洁毛发(包括头发和胡须)。洁发品一般都兼有润发、香发、乌发、长发或治疗头部疾病的作用。常用剂型:汤剂、散剂。常用中药:皂荚、麦麸、米泔、麻子仁、滑石等。3洁齿化妆品用于洁齿白牙和洁齿固牙。常用剂型:散剂(每用少许刷牙)常用药物如:海蛤壳、寒水石、石膏、钟乳石、食盐等。,(二)现代中药化妆品各种中药以现代研究为基础,根据其理化特性被添加于各类化妆品中。因为中药具有营养和药效双重作用,且作用缓和,很适宜作化妆品中的添加剂。1被选用的中药品种:祛风药:麻黄、桂枝、生姜、荆芥、防风、藁本、羌活、白芷、紫苏、薄荷、菊花、葛根、桑叶、白僵蚕等。祛湿药:苍术、车前子、薏苡仁、泽泻、厚朴、佩兰、汉防己等。清热解毒药:黄芩、黄连、黄柏、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板蓝根、白花蛇舌草、龙胆草、大黄、芦荟、穿心莲、地肤子、两面针等。,理气药:柴胡、佛手、玫瑰花、香附、木香、肉豆蔻等。理血药:牡丹皮、芍药、川芎、乳香、没药、姜黄、丹参、益母草、桃仁、蒲黄、莪术、侧柏叶等。补益药: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大枣、蜂蜜、鹿茸、菟丝子、当归、地黄、何首乌、枸杞子、天门冬、麦门冬、桑寄生等。2被选用中药的主要作用:,营养滋润作用:具有此类作用的中药多为滋补药,多含有蛋白质和氨基酸、脂类、多糖、果胶、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其中蛋白质和氨基酸不仅能给皮肤、毛发增添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