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编制技术指南 (试行)_第1页
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编制技术指南 (试行)_第2页
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编制技术指南 (试行)_第3页
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编制技术指南 (试行)_第4页
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编制技术指南 (试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湘建规2018190号湖南省住宅城乡建设厅关于发行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编制技术指南 (试行)的通知各市规划局(规划建设局)、湘西州住宅和城乡建设局:为了贯彻湖南省城市双修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湘政事务发201774号)的要求,加强和规范全省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计划的编制,本厅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制定了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编制技术指南 (试点),供各地参考。 本指南从印刷之日起试行,试行期间为2年。 正在执行的问题和建议应立即反馈给总部。联系人: 0731-888850044传真: 073188950047湖南省住宅城乡建设厅2018年10月17日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编制技术指南(试行)湖南省住宅城乡建设厅2018年10月目录一总则一1.1创建目的11.2适用范围12计划编制请求22.1计划原则22.2计划依据32.3计划期间42.4计划范围43计划编制内容53.1重点内容53.2一般内容54计划编制技术要点74.1现状调查和评价74.2空间管制94.3保护和完善历史资源要素114.4村的发展和建设124.5村计划实施165计划成果请求185.1一般要求185.2成果要求18附则21附录22一总则1.1创建目的为加强和规范全省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技术指南。1.2适用范围本技术指南适用于湖南省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计划的编制。 传统村落可参照本指南制定保护计划。1.2.1未作出村计划的历史文化名村,应湖南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的要求,参照本技术指南作成。1.2.2编制村庄规划和传统村庄保护发展规划的历史文化名村,结合现有规划成果,参照本技术指南对其内容进行补充。2计划编制请求2.1计划原则2.1.1体现地域文化充分尊重地域民俗风情,体现地域文化,继续传统特色。2.1.2尊重历史真实性尊重名村历史文化遗存的原真性,维护村落传统风貌、历史地区和历史建筑反映的历史信息识别性,禁止破坏和歪曲历史原真性的整复和修复行为。2.1.3保持风貌的完整性在保护文物史迹和历史建筑的同时,重视整个名村的空间环境、风貌特色建筑群落、人文环境和自然风貌的保护。2.1.4保护与发展相协调在科学有效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要发展生产,激活经济,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坚持基础设施和辅助公共服务设施同步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抗火灾、洪水灾害和其他灾害的能力,实现村庄的可持续发展。2.1.5以人为本在制定保护计划的过程中,村民应该共同参与,尊重村民的合理诉求,在保护名村历史文化传统的同时,也要满足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2.1.6整体保护必须保护文化遗产具有的一切内容和形式(包括传承人和生态环境)。 整体关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多方面的综合保护。2.1.7多功能一体机贯彻“多规一体化”原则,统一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村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2.2计划的依据1、有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5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7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修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年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17年修正)2、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2014年发布) (住宅部令第20号)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 (建村2013130号)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建规2012195号)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 (建村201498号)不可移动文物认定导则(试行) (2018年发布)湖南省文物保护条例 (2005年发布)湖南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湘建规2017204号)3、其他有关国家和地方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文件2.3计划期间与村子的规划期一致,一般为十年。 最近的计划一般为三至五年。2.4计划范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范围与村规划的范围一致。 其中重点区域是规划中划定的历史文化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及环境协调区。3计划编制内容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计划编制内容分为重点内容和一般内容。3.1重点内容1、评价名村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状况,历史文化价值分为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四个方面2 .确定提出村庄发展目标和规模的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要点,建立保护框架体系,明确各种保护对象,制定保护名单3 .提出总体保护战略4、提出与名村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地形、河湖水系、农地林地等环境景观因素的保护措施5 .可以确定保护范围线,包括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区边界线,在建设控制区外根据实际情况划定环境协调区域,制定相应的保护要求和控制措施6 .制定空间发展引导控制线。 包括适当的发展区、限制建设的区和禁止建设的区。 其中禁止建设的区域范围线是强制内容7 .提出保护范围内建筑物、构筑物和历史环境要素的分类保护和完善要求8 .提出保护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9 .提出名村保护的最近建设计划10 .提出实施保障措施的计划。3.2一般内容1、调查、分析名村建设和发展现状,总结存在的问题2 .明确村庄产业发展思路,提出战略3 .合理安排建设用地4 .提出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划界案5 .对需要整治的居民点和建筑提出建设、整治的方案和措施,明确村民住房建设的控制要求。4规划编制技术要点4.1现状调查与评价4.1.1历史沿革调查对村的发展史(包括村的起源、变迁、建设变化和主要发展阶段)进行了调查研究,着眼于村的社会结构(包括父辈家系、农村基层组织)、生产关系、村经济等发展变化情况。通过研究村落边界范围、布局结构、重要功能等方面的演变,分析村落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对村名、地名的由来、意义和村落不同发展阶段的重要街道、建筑物的发展过程及其相关重要历史事件、人物进行了调查分析。4.1.2资源要素调查以村庄本身及其周边关系密切的地区为调查范围,深入挖掘村庄的历史文化资源,系统地调查村庄的物质和无形文化遗产等要素。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村子的地形、依存的山、水、田、林等自然历史要素的历史街巷、河湖水系等历史空间构造历史建筑、各级文化财产(包括地下文化财产)、鸟居、古井、古桥、围墙、石阶、地基、论岸、古树名木等反映历史风貌的人工环境要素。 必须映射现存的具有历史价值代表性的古老建筑物,制作文件。 基于调查综合分析村庄空间结构与风貌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父系家族制度、礼仪、传统节日、文学艺术、传统工艺、表演艺术、饮食文化、风景特产。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及其传承方式、主要传承人、传承媒介,分析其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4.1.3现状建设调查一、村建设现状调查调查分析了村庄规模、土地利用状况、住宅建设状况、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基础设施布局等现状。采访、问卷等形式调查村民。 内容包括村民对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价值的认知与保护方式建议、住宅建设、村庄环境与设施配套意愿、村庄发展建设诉求与建议等。2、现状建筑分类对规划范围内现状的建筑逐栋进行了调查,从年代、风貌、层数、建筑质量、使用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分类和评价。1 )建筑年代可分为明代和明代以前的建筑、清代建筑、民国建筑、20世纪5080年代建筑、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建筑。2 )建筑风貌可以根据一二三类进行分析。 有的风貌建筑是比较好的,或者是受到一定损伤也不会影响风貌特征的传统建筑,两种风貌建筑是损伤大但能修复的传统建筑和以传统建筑形式建造的新建筑,三种风貌建筑是与传统建筑风貌不协调的现代建筑。3 )建筑物的层数可分为1层、2层、3层至4层、5层以上的建筑物。4 )建筑质量可按质量优良、中、差别分类。5 )建筑使用功能分类是指将建筑分为现在的使用功能进行整理,历史性建筑必须明确记载本来的使用功能。4.1.4村庄保护与历史文化价值评价一、村庄保护评价从历史遗保状况、保护管理机构设置、制度建设、筹资、规划实施、政策措施等方面评价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活动。2 .历史文化价值评估在比较历史、现状研究的基础上,综述历史文化名村的价值(分为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科学价值四个方面)和特色。4.2空间管理4.2.1确定保护框架结合村庄的现状,根据自然环境要素(山水构造)、人工环境要素(空间构造、街道纹理、文保单位、地下文化财产、不可登记移动文化财产、历史建筑物、古树名木等)、人文环境要素(历史人物、民俗节、民间艺术、饮食文化、风物特产等)构建村庄保护框架。4.2.2确定受保护对象在历史研究和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确定了应保护的各种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空间结构、历史街道、各级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历史建筑、山体水系、古井、古桥、鸟居、古树名木等历史环境因素)和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2.3规定保护范围1 .历史文化名村应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在建设控制地带外按实际情况划定环境协调区域。2、在村庄保护和历史文化价值评价的基础上,文物保护部门、不可移动的文物、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相对集中,保存历史结构和风貌较好的地区,作为历史文化名村的核心保护范围。3 .要确保历史文化名村传统风貌的完整性和协调性,划定建设控制地带,控制其中的建设活动,使核心保护范围内的风貌不受影响。4 .建设控制地带的周边区域和核心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的环境有很强的空间景观联系的,应该认定为环境协调区。5 .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满足历史文化名村山水结构建设的需要,结合村建设的需要,必须将这种用地认定为禁建区。6 .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和禁止建设区的范围界线应明确,易于识别和管理。7 .保护范围和禁止区域规划必须与相关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正在编制的国土空间规划和正在开展的村土地利用规划充分联系。4.2.4保护空间结构整体保护了名村街道结构、空间肌理构成关系、山体水系的自然形态和生态特征,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控制要求。4.2.5禁止的开发行为在核心保护范围内,除认可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整改外,不得进行任何其他新建、扩建活动,新建建筑高度不得超过二层的建设控制地带,不得出现与名村传统风貌不协调的新建扩建建筑物,建筑物高度不得超过三层的设计4.3保护和完善历史资源要素4.3.1物质文化遗产1 .文物保护机构和不可登记流动文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要求执行,明确文物保护机构和不可注册文物的保护范围和建设管理地带,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2、历史建筑对历史建筑进行分类,在保持现有内部空间结构和外部传统风貌的基础上,提出保护、修缮、展示利用的要求和措施。3 .保护环境要素对反映名村历史特征的论岸码头、石碑、脚踏、石人行道、鸟居、古亭、古桥、古树名木等内容提出了保护要求。4 .保护机制一些古寺、雕刻、石刻、壁画等历史因素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没有进入文物保护机构、不可移动文化和历史建筑的,应当积极申报责任主体,申请保护的各种历史因素缺乏整合的修复单位的,不要采用现状的保护原则4.3.2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具体战略和方法。 为保护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空间场所,明确具体规划用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但不限于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医药、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演艺、曲艺、民俗、传统演艺等。4.3.3传统风貌建筑和其他建筑1 .传统风貌建筑在不改变外观风貌的前提下,提出维护、修理、维修的措施,改善内部设施。2、其他建筑根据对历史风貌的影响程度,对保护范围内的其他建筑物进行分类,提出了整修改造的要求。 其他建筑包括4.1.3第三条的“三种风貌建筑”和质量差的建筑。其他建筑分类分类说明备案建筑质量好,体量不合适层数超过三层,立面超宽,打破了旧胡同的结构。将核保护范围内的层数减少到3层以下,位于必须适当中断的建设控制地带应适当降低层数,减少对核保护范围的影响。建筑质量好,立面风格不协调建筑物高度在三层以下,但采用了与传统风貌区不同的立面材料、色彩、装饰措施要借鉴传统风貌建筑进行整顿建筑质量差建筑物整体质量差,可分为结构安全和结构不安全两类结构安全时,如果必须重建利用的结构不安全,请拆下。4.4村的发展和建设4.4.1规划用地的布局根据整体保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