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绪论_第1页
中医绪论_第2页
中医绪论_第3页
中医绪论_第4页
中医绪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医 护 理 学,授课人: 郝翠花,中医护理学的学习方法,(一)正确对待两种医学理论体系(二)要熟记中医护理基本内容(三)善于运用分析、推理、综合的方法(四)掌握基本操作技能(针灸、推拿、拔罐等),绪 论, 什么是中医护理学? 中医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辨证护理,结合预防、保健、康复等措施,并应用独特的传统护理技术,对病人及老、弱、幼、残以护理的一门学科。,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中医护理发展状况,中医学强调“三分治,七分养” 医护同源,将护理者称为“侍疾、“侍侯” 中医护理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饮食护理 2 用药护理 3 情志护理 4 病情观察 5 护理技术操作 6 生活起居护理 7 养生保健(,(一)夏春秋时期,周朝有专职医生(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诗经、礼记中记载有卫生保健的内容,如保持个人、环境 的卫生。周礼亦有卫生保健制度方面的记载,详细地指出了饮食护理和食品卫生,(二)先秦、秦、汉 中医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四大经典的问世,黄帝内经包括素问8l篇、灵枢81篇,对人体的解剖形态、脏腑经络、生理病理,以及关于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各方面,都作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阐述。奠定了中医护理学基础,包括天人合一学说指导生活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病情观察。,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收载药物365种,分上中下三品,提出四气五味、七情和合等理论。是中国药物学中最早,最原始的药物分类方法。为中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确立了辨证论治的法则,为我国临证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一部优秀的古典医学名著。,(三)魏、晋、隋、唐 脉经晋代 王叔和 第一部脉学专著针灸甲乙经晋代 皇甫谧 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包括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分,,(四)宋、金、元: 宋代 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金元四大家” 以刘完素为代表的“寒凉派” 以张子和为代表的“攻下派” 以李东垣为代表的“补脾派” 以朱丹溪为代表的“滋阴派”,(五)明清期: 本草纲目 明代 李时珍 “温病四大家 叶士天-温热论 薛生白-湿热条辨吴鞠通- 温病条辨王孟英-湿热经纬,(六)近代 1958年江苏省中医院编写了中医护理学,创办了第一所中医护校,接着编写了辨证护理概要 1999年我国首届中医护理本科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招生 中医护理科研是我国独特的科研新课题,已引起国际护理界的重视。,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一是整体观念 二是辨证施护,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一)整体观念体现在二个方面:1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生理上的整体性(2)病理上的整体性(3)诊治、护理上的整体性,2 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1)人与自然环境 气候、地理(2)人与社会环境(三)整体护理与整体观念整体护理是以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对服务对象实施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各方面的护理。整体观念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自然、社会是统一的。 两者相通,二.辨证施护,辨证论治,是中医护理认识和护理疾病的基本法则。它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两个内容,即“辨证”和“施护”。辨证-将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各种现象和体征等加以分析、综合、概括,诊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施护-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措施。,病 症 证的关系,病 是一个诊断疾病的总括,概括了疾病的全过程。症 即症状,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如发热、头痛,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证”又称证候,可以概括表示疾病的病因、部位、性质,以及致病因素和抗病能力诸多因素的综合表现与分析的结果。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同病异护-同一种疾病,根据其病程各个时期所表现出的不同证候给予不同的护理。 异病同护-对不同的病,由于其病机相同而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则采用同一种护理方法。,第一章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第一节 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阳: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 明亮的阴: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阴阳学说,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一方不能脱离另 一方而单独存在。1、阴阳可以相互转化:昼夜转换2、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如:阳昼-上午阳中之阳-下午-阳中之阴阴-夜-前半夜-阴中之阴 -后半夜-阴中之阳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交感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交感,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平衡(生理状态),指阴阳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消长:寒与热的制约关系春、夏、 秋、冬的交替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动与静,阴与阳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关系。,阴阳互根互用,阴和阳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没有右,也就无所谓左。称互根互用是阴阳之间还存在着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对方的作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消长平衡,阴阳双方并不是静止不动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处于“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互为消长的运动变化之中,从而维持着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阴阳相互转化,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表现在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的话,则阴阳转化便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三 、阴阳在临床上的应用,1、说明人体结构 体表-阳 内脏-阴 六腑-阳 五脏-阴 (心肺-阳 肝肾-阴) 上部-阳 下部-阴 后背-阳 胸腹-阴 (胸-阳 腹-阴),2、说明人体生理 人体生命活动是阴和阳之间对立统一协调平衡的结果,人体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阴阳矛盾运动的过程。 阴阳协调平衡,人体组织的生理功能才能发挥正常作用,一旦阴阳的协调平衡遭到破坏,则会发生疾病。,3、说明人体的病理 人体的病理变化过程都可以用阴阳来说明。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阳虚则虚寒,阴虚则虚热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4 用于疾病的诊断 疾病的本质是阴阳失调,尽管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都可以概括为阴证和阳证两大类。 表、热、实-阳 里、寒、虚-阴,5、用于疾病治疗 由于疾病的本质是阴阳失调,所以临床上采用药物、针灸等治疗手段的目的,在于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以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这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根本法则。,第二节 五行学说,一、五行学说基本概念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木,火,土,金,水,(一)五行的特性,木:是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是温热、升腾、向上。土:是生化、承载、受纳。金:是肃降、收敛。水:是寒凉、滋润、向下。尚书洪范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 金曰从革,土曰稼樯 。”,(二)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三)五行的相生相克,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相互资生和促进的作用。 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生关系: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以木为例: 水生木,故水为木之母;木为水之子。,2、相克 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相互克制及制约的作用。 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克关系:即所胜,所不胜的关系。,五行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和“我克”两个方面。 我克者为我所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以木为例:我克者为土,故土为木所胜;克我者为金,故金为木所不胜。,(四)五行的相乘相侮,相乘相乘说明病理现象,即相克太过。乘:以强凌弱,乘虚侵袭。 相乘就是五行之间某“一行”对其应克制的“一行 ” 的过度克制。 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 金乘木。,相乘的发生,1、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造成被克制的“一行”的虚弱。2、五行中某“一行”本身虚弱,使克制他的“一行”显得相对亢盛,产生过度克制,使之更虚弱。,相侮 相侮也是说明病理现象,即欺侮的意思,五行相侮是五行中的反向克制,又称“反克”即土侮木、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侮土。,例如: 正常情况下木能克土 1、但如果土气过于亢盛,木不仅不能克土, 反而受到土的反克,称为土侮木。 2、但由于木气本身不足,不但不能克土, 反而被土反克,称为土侮木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