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比热容_第1页
集体备课比热容_第2页
集体备课比热容_第3页
集体备课比热容_第4页
集体备课比热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盘水市第二十中学九年级物理(上)六盘水市第二十中学九年级物理(上)集体备课教案课题1第3节 比热容(第1课时)课 型新 授 课授课教师时 间班 级节 次教 材 分 析 比热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物理量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常识出发,说明物质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物体质量和温度变化量有关,从而为比热容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然后安排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最终抽象出比热的概念,并进一步由比热容的定义说明其单位最后列出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表,并联系实际讨论一些日常现象学 情 分 析 由于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对抽象的概念理解能力相当有限,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充分理解概念,教学中需要利用小组实验探究,既能让学生理解概念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地 方 课 程 教 学 目 的知识与技能目标:1.尝试用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探究物质吸热能力的强弱。2.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练习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2.通过实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比热容的概念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教具多媒体计算机、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玻璃棒、沙子、水、煤油、天平、温度计、秒表、烧杯等教法探究学习法、分组实验法、比较法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备注新课导入 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中央电视台当天天气预报的录相片段,播放前提醒学生特别注意观察内陆和沿海各城市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看看能不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为什么内陆的昼夜温差比沿海地区大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开始本节课的学习,并揭示课题。 新课教学板书:第三节 比热容(第一课时)(一)比热容新课教学:想一想: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请用你的生活经验来支持你的观点。(填写在导学案中)议一议: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反驳,对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完善。分析归纳出: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与水温升高多少有关,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提出问题:是不是只要物体的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它们吸收的热量就相等呢?或者说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是否还跟其他因素有关?猜想: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还可能与物质的种类有关?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根据交流情况,适当修正自己的方案。教师为同学们提供了水、煤油、沙子三种物质,同学们可任意选择,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设计实验。方案一:用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让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初温相同、相同加热器、升高相同温度、吸收不同热量,比较加热时间)物质的种类升高的温度()加热的时间(min)方案二:用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给它们加热相同时间,比较温度升高的多少。(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初温相同、相同加热器、加热相同时间、吸收相同热量,比较温度升高的多少)物质的种类加热的时间(min)升高的温度()小组讨论:怎样确定水和砂子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教师强调:必须保证热源相同且较稳定(水浴加热法)。教师加入学生的小组讨论之中,倾听学生的思路,适时点拨。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提出学生设计或交流时忽略的问题,如:你们怎样获得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你们怎样使沙子内外温度达到一致?他们组采用的热源是否稳定,怎样改进更好?教师提醒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为节省实验时间,每小组所采用的两种不同物质的质量要适当的少一些,用热水做热源的小组可用暖瓶里初温较高的热水;如果两种物质的初温不等,可通过加热的方式调整一下。 进行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困难及时给予帮助、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要求学生在实验中收集数据并记录在导学案中) 根据实验数据学生不难得出: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种类有关的结论。接着进一步分析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由方案一数据可比较容易分析出水吸热能力强,教师可针对方案二里的数据进行引导: 问题一:若要使质量相同的水、沙子均升高相同的温度,该怎么办?(给水加热更长时间)问题二:水和沙子谁的吸热能力强?(水)问题三:如何体现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的性质呢?(一是用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让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二是用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给它们加热相同时间,比较温度升高的多少。)引导学生分析:要在相同条件下比较,即必须让质量相同,温度升高也相同,而质量都取单位质量(1kg),温度都取升高(或降低)1,比较起来最为方便。让学生类比密度的定义方法,用比值定义法给比热容下定义。介绍比热容的符号、单位。板书:1定义:单位质量(1kg)的某一种物质的温度升高(或降低)1C时吸收(放出)的热量 。符号C。 2. 公式:CQ/mt 3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4. 意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的热量 引导学生观察比热容表:(1)任选一种物质,让学生在表中查出它的比热容,并说明表中数据所表明的物理意义;(2) 看看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 5. 特点: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本质属性,与物质种类和状态有关,与物质质量、温度、体积、位置等无关,一般情况同种物质比热容相同,不同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特殊地,水的三种状态比热容不同,煤油和冰比热容相同。 讨论:把一盆水倒掉三分之一,比热容有无变化?把这盆水由20加热到100,比热容有无变化?课堂小结1. 比热容的概念2. 公式3. 单位4. 意义5. 特点课堂练习利用导学案进行练习课后作业教材中课后练习第1、2题, 板 书 设 计第三节 比热容(第一课时)(一)比热容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符号C。 2. 公式:CQ/mt 3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4.意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 5. 特点: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本质属性,与物质种类和状态有关,与物质质量、温度、体积、位置等无关,水是生活中常见物质中比热容较大的物质,一般情况同种物质比热容相同,不同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特殊地,水的三种状态比热容不同,煤油和冰比热容相同。课后反思导 学 案 第三节 比热容 1.想一想: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请用你的生活经验来支持你的观点。 2.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方案一:用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让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初温相同、相同加热器、升高相同温度、吸收不同热量,比较加热时间)物质的种类升高的温度()加热的时间(min)方案二:用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给它们加热相同时间,比较温度升高的多少。(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初温相同、相同加热器、加热相同时间、吸收相同热量,比较温度升高的多少)物质的种类加热的时间(min)升高的温度()课堂练习A层题:(1)、水的比热容是4.2103 ,它的物理含义是;1kg的水和1g的水相比较,它们的比热容大。(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杯水倒去一半,它的比热容减为原来的一半B吸收热量多的物质,比热容一定大C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一定多D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吸收了相同的热量,煤油升高的温度大于水升高的温度(3)、小莉根据下表中的数据,得出以下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A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可能相等B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比热容一定相等C质量相等的铜块和铝块,降低相同的温度,铝块放出的热量一定多D初温相等的酒精和砂石,吸收相等的热量后,酒精的末温可能比砂石的末温高几种物质的比热容c/J(kg)-1水4.2103冰2.1103酒精2.4103砂石0.92103煤油2.1103铝0.88103水银0.14103铜0.39103(4)、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小明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a)从表中数据可知,水和食用油的质量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加热结束时,食用油的温度比水温度_(选填“高”或“低”). (b)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水加热更长的时间,此时,水吸收的热量_(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c)实验表明,_(选填“水”或“食用油”)吸热的能力更强。B层题:(1)、将质量相同的甲、乙、丙三块金属加热到相同的温度后,放到上表面平整的冰块上。经过一定时间后,冰块形状基本不再变化时的情形如图所示。则三块金属的比热容C甲、C乙、C丙大小相比AC甲最大BC乙最大CC丙最大DC甲=C乙=C丙(2)、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铜和铝(C铜 C铝),放出相等的热量后相互接触,内能将()A一定从铜传给铝B一定从铝传给铜C不会发生热传递D不能确定是否发生热传递 六盘水市第二十中学九年级物理(上)集体备课教案课题1第三节 比热容(第2课时)课 型新 授 课授课教师时 间班 级节 次教 材 分 析 学生在理解了比热容概念后,关于比热容的公式学生也有所了解,利用比热容的公式推导出Q=cmt并不困难,教材中对于热量的计算虽然并没有太多的篇幅讲解,但是这个知识点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同时也是各级各类考试中的高频考点,而且这个知识点经常会与下一章的热值相联系,学好这个知识点同时也是为下一章奠定一下的基础。学 情 分 析 由于我校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对于计算类的题目是学生在考试中易失分的地方,因此在教学一定要加强相应的练习,让学生能充分的理解知识点以解题的思路。地 方 课 程 教 学 目 的知识与技能目标:1.尝试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2.学会利用比热容的公式进行关于热量的计算。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让学生知识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利用所学知识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对生活的影响。重点关于热量的计算难点理解关于热量计算的基本思路教具Ppt以及导学案教法推理法、讲解分析法、归纳法。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备注新课导入导入:复习关于比热容的知识,自然导入关于比热容现象的解释内容 新课教学 板书:第三节 比热容(第二课时)新课教学: 板书:(二)比热容的应用(现象解释)观察思考(比热容表):水是生活中常见物质中比热容较大的物质,利用这一特点解释以下问题: 1、为什么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而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2、为什么利用水作为冷却剂?(填写在导学案中) 3、大量的建造人工湖或水库对局部地区的气温调节作用。(填写在导学案中) 4、炎热的夏天在水中冷,在泥土或沙子上烫脚?(填写在导学案中) 5、利用地理知识结合比热容解释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PPT展示图片)过渡:用水作为冷却剂时,水要不断的吸热,那么水吸收了多少热量,又上升了多少温度呢?怎样计算呢? 板书:(三)热量的计算根据CQ/mt推出 Q吸=cmt Q放 =cmt(t表示温差,用高温减低温),知道其中三个物理量就能计算另外一个物理量。请同学们思考计算:2kg水温度从300C加热到1000C,怎样计算水吸收的热量?(C水=4.2x103J/(kg))(PPT显示)2kg水温度从300C加热到1000C,怎样计算水吸收的热量?(C水=4.2x103J/(kg))(PPT显示)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做出解答。 引导分析: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相同温度吸收和放出的热量相同。例题: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质量为1kg,初温为80的水吸收1.26105J热量后,其温度升高到多少?若这些热量被5kg的铜块吸收,则铜块升高的温度是多少?(c水=4.2103J/(kg), c铜=0.39103J/(kg),最后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利用这个例题介绍怎样计算初温或末温课堂小结 比热容的计算:CQ/mt推出 热量的计算: Q吸=cmt Q放 =cmt课堂练习利用导学案进行练习课后作业教材中课后练习第3、4、5题, 板 书 设 计第三节 比热容(第二课时)(二)比热容的应用(现象解释)(三)热量的计算 根据CQ/mt推出 Q吸=cmt Q放 =cmt(t表示温差,用高温减低温)课后反思导 学 案 第三节 比热容 (第二课时)(二)比热容的应用(现象解释)1、 大量的建造人工湖或水库对局部地区的气温调节作用。 2、 炎热的夏天在水中冷,在泥土或沙子上烫脚? 3、 为什么利用水作为冷却剂? 课堂练习:A层题:1、水稻是喜温植物,春季育秧时,通常傍晚向秧田灌水,早晨将水放出,以防霜冻隐含的物理知识是,水的较大气温降低时, 水能(选填“放出” “吸收”)较多的(选填“温度”,“内能”,“热量”)2、砂石的比热容为0.92103J(kg),它表示质量为的砂石,温度每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为.当质量为30kg的砂石放出8.28104J的热量后,其温度将降低.3、小贝家里购买了经济安全、节能环保的太阳能热水器,若该热水器里面装有温度为10的水30,经过阳光照射后,水温升高到45,在这一过程中水吸收的热量是J .4、一瓶酒精倒出一半后,它的密度,比热容,热值。(填“不变”、“变大”或“变小)5、漳州九龙江水对沿岸气温能起一定的调节作用,这主要是水的A比热容大B密度大C比热容小D密度小B层题:1、铜的比热容是铅的3倍,相同质量的铜块和铅块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之比为2、用两个相同的电热器给质量相同的物质甲和水加热,它们的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右图所示。据此判断物质甲的比热容为A2.1103J/(kg) B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