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内科学,总论,中医内科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辨证论治的法则,系统地阐述和处理内科病证的一门学科。 内容 外感时病和内伤杂病两类。,中医内科学,包括疾病的病因学、病机学、分类学、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学及各疾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内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临床实践,取得好的临床效果。,临床中必须以活的思维方法、因时因地因人详加审察,细微辨证,谨慎用药施治。,第一章 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古称“大方脉”,它是人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积累、逐渐形成的。 山海经一书中,就可以看到“风”、“疟”、“疫疾”、“腹痛”等内科病证的名称和症状。 周礼天宫记载,当时的宫廷医生已分有疾医、食医、疡医、兽医四种,其中疾医相当于内科医生,而扁鹊被人们视为分科的先师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两部分,共18卷,各81篇。,基本理论可概括为:强调整体观念: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健康与病态与自然环境有一定关系。阴阳五行学说: 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等各方面,探索出人体疾病变化与治疗的粗略规律。,重视脏腑、经络: 论述人身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病因学说: 六淫、七情、饮食、劳伤等病因以及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四诊: 望、闻、问、切四诊的诊断方法和具体内容。,治疗法则: 确定治未病,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标本,正治反治,制方,饮食宜忌,精神治疗及针刺大法等。 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已见理法方药的雏形,成为内科学理论的渊源。,伤寒论六经论伤寒金匮要略脏腑论杂病,张仲景开创辨证论治的先河 因证立法、以法系方、按方遣药、及剂型对疗效的影响。,书中共制375首方剂 功效卓著的名方,一直沿用至今,仍有很好的疗效。 伤寒杂病论在中医学术及内科学的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外台秘要记载消渴病人的尿是甜的,进一步总结了消渴病的发病过程及其药物、食治等疗法,并规定了饮食、起居的某些禁忌。,诸病源候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因病理学及证候学专著,对每一个病证的病因、病理、证候分类进行了深人的探讨和总结。 如对泄泻与痢疾、痰证与饮证,临床表现都有极其深刻的认识。,金元时代四大医家特色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刘完素“火热论”。治疗上,使用寒凉药物,称之为“寒凉派”。 张子和 病邪之害,驱邪外出。应用汗、吐、下三法,称 “攻下派”。,李杲“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病补气升阳,称他为“补土派”。 朱丹溪“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 。在治疗上,滋阴降火之法,称他为“滋阴派”。此四者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四大学派。,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病因学在此时也有重要发展。创立外因、内因、不内外因的三因学说。,金元以后,在中医学术界掀起了发展、创新的风气。 对人体某一脏腑生理、病理的新的探讨,对脏腑的代谢产物引起重视等,以及某个内科病证证治的见解不断有新的突破,从而使中医学及其内科学在广度与深度上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明代继承金元学术成就并有所发展,薛己的内科摘要是中国最早用内科命名的医书。 虞抟的医学正传对当时内科学术思想的总结。 龚廷贤寿世保元先论基础,后涉临床,有论有方,并附医案,适于内科临床参考的好书。,景岳全书载内科杂病部分28卷,记述了70余种病证的证治,每病证均引录古说,参以己见。张氏结合病证对温补学说进行了充分的阐述。,明清时代温病学说形成和发展,吴又可温疫论中国传染病学较早专著。 瘟疫别于其他热性病, “戾气”的传染途径自口鼻而入。,叶天士温热论提供了理论与辨证的基础。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温病传变规律; 卫、气、营、血由浅入深,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吴鞠通温病条辨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 论述风温、温热、瘟疫等证治,提出治法,温病学说更趋系统和完整,建立了温病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薛生白湿热病篇对湿温病进行了深入论述; 王孟英温热经纬新感与伏气两类辨证施治。 对温病学说作了发挥和补充,促进了温病学说的发展。,明清内科杂证发展,喻昌寓意草提出疾病发生与时代背景相连的观点,提高了对疾病的诊疗和理论水平。 林佩琴类证治裁是一部很好的实用内科学。 熊笱中风论及尤在泾著金匮翼对中风病的叙述;,胡慎柔慎柔五书,绮石理虚元鉴对虚痨病分析; 卢之颐痃疟论疏对疟疾的认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对瘀血证的论述。 气虚血瘀所创立益气活血之补阳还五汤,实用价值。 唐容川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著。 对血证的认识,治血证四大要法,对后世影响较大。,中 西 汇 通,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医学传入中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中医学的发展。 中西汇通派产生,张锡纯 中衷参西录中西结合的开端。,新中国中医学不断取得新进展,毛主席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思想指引下,继承发扬中医学的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中医院校和中医医院的建立,内科学取得日新月异发展。中医内科学教材多次编写(六版 ),21世纪教材。,中医名家著书立说,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蒲辅周医案、医话,任应秋论医集都有一定的见解和发挥。,中医现代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医现代化的步伐更大。 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汲取了现代中医内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就、新技术、新进展,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促进了中医内科学的迅速发展。,1983年的“衡阳会议”和1985年的“合肥会议”对振兴中医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党中央在关于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中医药学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所独具的特点和优势,中医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中医必须积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手段,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为中医走向世界创造政治条件。,中医内科学基础第一节 病 因 学,三因学说 (一)六淫 即风、寒、暑、湿、燥、火是外感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当人体内外环境失调时,感受六淫之邪即能发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过激可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二)七情,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若饮食不节或不洁、偏嗜等常能使脾胃纳化失调而致病。,(三)饮食,即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内热)的统称,是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致病因素。,(四)内生五邪,(五)痰饮,主要是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所变生。 痰粘稠而饮清稀,痰无处不到,症状多端,而饮则易停留空腔或组织疏松之处。,(六)瘀血,血脉中血液流行不畅、停滞,或离经之血停积体内,称之瘀血。 气滞、气虚、血热、阴血不足、阳气不振以及外伤等产生,劳指劳累,逸指安逸。 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 逸包括长期既不劳动,也不运动,致使人体气血不畅,脾胃功能减弱,内经所说“久卧伤气”就是此意。,(七)劳逸太过,(八)外伤,枪弹伤、金刃伤、跌打损伤、持重努伤、烧烫伤、冻伤、虫兽伤、食物中毒、药物中毒等,这些因素不仅能引起外科病证,而且能使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内科病症。,第二节 病 机 学,“六经辨伤寒,脏腑辨杂病”的方法,开创了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先导。 温病学说的发展,提出和完善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一、脏腑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 脏腑病机,是探讨疾病发生演变过程中脏腑功能活动病理变化的机制。 脏腑病证,是脏腑病机变化反映于临床的不同证候。,心之病理机制如下图示意;,禀赋不足 心气虚弱 心 阳 虚 心神不足 虚证病因 病后失养 心血亏虚 心 阴 虚 劳心过度 脾虚湿困 停痰留饮 阻遏心阳 思则气结 化火生痰 痰火上扰, 蒙蔽心包 实证 痹证日久 血 淤 血脉淤阻 内舍于心 病证范围:主要有心悸、心痛、健忘、失眠、癫狂、昏迷、舌疮、等。,附:小肠,小肠之病,多因饮食失节、损伤脾胃下传而引起。 小肠与心互为表里;故心亦移热于小肠。一旦小肠为病,其病理表现主要为浊清不分,转输障碍,症见小便不利、大便泄泻,临床上可分为虚寒、实热、气痛三证。,肝病的病机如下图示意:,肝火上炎 化火上冲 情志所伤 肝气郁结 肝阳妄动 实证 血行不畅 血脉淤阻病因 寒邪侵袭 寒滞肝脉 肝气失宣 肝阴不足 肾阴亏虚 肝失濡养 虚证 虚阳上扰,病证范围:肝与胆的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上,主要有中风、眩晕、头痛、痉、痫、昏厥、积聚、耳鸣、惊恐、不寐、麻木、震颤等病证。,附:胆,胆因寄附于肝,禀春生之气,其性刚直,故在病理情况下,多现阳亢火旺之证。 火热可灼津成痰,故胆病又多兼痰证。痰火郁遏,常扰心脾,故辨证施治时,既要泻胆化痰,又要清心安神。,脾脏发病机制如下图示意:,饮食不节 湿热内蕴 湿浊困脾 实证病因 外感寒湿 寒湿内停 素体虚弱 中气不足 病后失调 运化无权 虚证 思虑劳倦 脾阳虚衰,病证范围:临床常见的脾胃病证有泄泻、霍乱、黄疸、胃脘痛、呕吐、呃逆、水肿、鼓胀、痰饮、吐血、便血等。,附:胃,胃为水谷之海,凡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冷热不适,都能影响胃的功能,发生病变。 胃为燥土,故性喜润恶燥,所以一般以食结郁热、口渴便秘等燥热之证皆属于胃。 胃主受纳,所以临床常以呕吐为胃病之主证。,肺病病机如下图示意:,劳伤过度 肺气亏虚 虚证病因 痨虫侵袭 阴津亏耗 外感寒邪 肺气不宣 风热上受 肺失清肃 实证 感受外邪 肺不布津 痰浊阻肺 肺系的疾病,临床上常见者有感冒、咳嗽、哮喘、肺痈、肺痨、咳血、失音、衄血、胸痛等。,附:大肠,大肠为“传导之官”,所以大肠的病理主要表现在大便异常方面,特别是大便秘结。 一切热证,均可灼伤津液而便秘; 肺脏清肃之气不能下降,也能发生便秘; 肾水不足,肠中津液缺乏,所以造成大便秘结。 脾胃虚弱,运化失健,也可影响大肠,而致传导功能失常。,肾病病机如下图示意:,禀赋虚弱 肾气不固 久病失养 肾气亏损 肾不纳气 阳虚病因 肾阳不足 肾虚水泛 劳倦过度 肾阴不足 淫欲不节 肾阴亏虚 阴虚火旺 肾脏疾病常见症状:水肿 淋证 癃闭 腰痛 咳喘 遗精,阴虚,附:膀胱,膀胱既有化气行水功能,故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气化无权,癃闭,小便不利、频数、失禁等。 肾主水液,与膀胱互为表里,肾气不化必影响膀胱气化,此为膀胱虚证的主要病机。 至于膀胱实热证,系由他脏移热或本腑湿热壅结而成。,二、气血病机、病证基本概念()气,素问所谓“百病皆生于气”。气来源于脾肾,升降出入治节于肺,升发疏泄于肝,统血贯脉而周行于心。 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及五脏之气。,外感疾病,风寒外束,肺气失宣,而为咳嗽; 风热内炽,肺失肃降,见咳黄痰; 热扰心包,心气逆乱,神昏惊厥; 湿浊阻遏,在肺则气机壅塞而喘逆吐涎, 在脾则清气不升而见泄泻。 内伤之病,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 气下,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见劳倦、饮食和情志所伤亦与气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病 因,病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肝肺为通道,心肾为动力,心肺胃之气已降为顺,肝脾肾之气以升为健,如脏腑功能失调,影响气机升降出入,因此为病。气 病 证 候 (1)气虚:劳伤过度,久病失养。 表现: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自汗,心悸怔忡,头晕耳鸣,倦怠乏力,食少,小便清或频,脉虚弱或虚大等。 气虚易下陷,久病阳亦虚,故脱肛及子宫脱出等,亦属气虚范畴。,(2)气实:痰火、食滞、湿热、郁结, 外感治疗不当致气郁、气滞、 气逆及外邪侵袭所致。 表现:胸闷脘痞,痰多喘满,气粗,腹胀,大便秘结,脉弦滑或弦数等。 气实易化火,故有“气有余便是火”之说。,(二)血,血来源于水谷之精气,通过脾胃的生化输布,注之于脉,化而为血。 血与肾的关系也极为密切,精血互生,故有“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之说。,血的功能主要是充润营养全身。目之视,足之步,掌之握,指之摄,皮肤的感觉,五脏六腑功能之协调,无不赖血之营养。 血液所以能循行脉中,气的功能亦密切相关。因血属阴,赖阳气以运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脱则血失,故有“血随气行,气为血帅”之说。 血病的表现一般分为出血、血瘀、血虚。,三、风火湿痰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 ()风,风有内外之分。外风为六淫病毒之一;有风寒、风湿、风热之不同,内风是阳气所化,多呈火热炽盛、肝阳偏亢、阴血亏虚。 外风:病起急骤,身热而渴,或兼咳嗽,肢体酸痛,或骨节红肿,游走不定,或皮肤出现风疹作痒,或口歪舌强等。 风为阳邪,其性善行数变,故侵犯经络骨节,其痛多游走流窜而无定处。,内风:多系肝阳肝火、阴血亏虚所产生,或因情志、起居、饮食失节而诱发,根据病情轻重不同,多有头目眩晕,抽搐震颤,癫狂,或卒中,口眼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等。肝风内动、热极生风、血虚生风 。,(二)火,在生理状态下,人体脏腑活动赖水谷之气以营养,从而生火生热以为用;反过来,人体又赖此火热之能以腐熟水谷、化生精气而维持生命,这种火称之为“少火”。,病理状态下,精血耗伤,脏腑功能失常,阴阳失其相对平衡,因脏腑阳偏亢所生之火称为“壮火”,是反常之邪火,能伤人正气而致病,即内经所谓“壮火食气,少火生气”。言少火为正常之火,物赖以生;壮火为反常之火,物因以耗。 实火感受火热,或它邪化火而成; 虚火则是脏腑病理变化病症,多由气血失调,精血亏耗而生。,(三)湿,湿为阴邪,得温则化,得阳则宣。但湿邪性粘腻而滞,故不易速去,常反复经久不已。 外湿:与气候环境有关,如阴雨连绵,或久处雾露潮湿,均易发生湿病;脾胃素弱,也容易感受外湿。区分寒湿、风湿、湿热、暑湿之不同。 临床表现多有身重体酸,关节疼痛,甚者屈伸不利,难以转侧,其痛常限于一处不移,苔白微腻,脉濡缓等。,内湿:内湿之证,皆与脾胃有关,表现为脾为湿困、湿从热化。 脾胃症状为主,口淡乏味而腻,食欲不振,或食而不多,胸脘痞闷,嗳气泄泻,肢软无力,头痛身重,苔白厚雨腻,脉濡弱等。,(四)痰,痰和饮是病理变化的产物, “积水成饮,饮凝成痰。” 水、饮、痰三者的区别即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更清者为水。 痰饮之产生,与脾、肺、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 从发病部位而言,饮多见于胸腹四肢,故与脾胃关系较为密切。,痰之为病,全身各处均可出现,与五脏之病均有关系。 张景岳说:“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凡五脏之伤,皆能致之。”,第三节 分 类 学,内科常见分类如下: 1. 外感病证:感冒、霍乱、疟疾。 2. 内伤病证 肺系:咳嗽、喘证、哮证、肺痈、肺痿、 肺胀、肺痨。 脾胃:胃痛(附吐酸、嘈杂)、呕吐、呃逆、 噎膈、腹痛、泄泻、痢疾、便秘、虫证。,肝系:眩晕、中风、胁痛、黄疸、鼓胀、痉证 心系:心悸、胸痛、失眠、多寐、癫狂、痫证。 肾系:水肿、淋证、癃闭、遗精(阳痿)、 腰痛、耳鸣、耳聋。经络:痹证、痿证、头痛。气血津液:汗证、消渴、痰饮、积聚、内伤发 热、虚劳、瘿气、血证、厥证、郁证。,第四节 治 疗 学,一、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即治疗疾病的法则。其内容可概括为整体论治、治病求本、动中施治、医护结合和八法运用等。,(一)整体论治 由于人体的脏腑、经络以及形体诸窍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同时又与自然界保持密切联系。从调理整体达到治疗局部病变的目的。治疗中采取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方法,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二)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是指对发病的根本原因予以治疗。“本”和“标”是相对而言的, 就正邪而言,正气是本,邪气是标; 就疾病先后而言,旧病、原发病是本,新病、续发病是标。 运用治病求本需掌握以下治疗方法:,正治:是逆其证候形之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为逆治。 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如“热因热用”治疗真寒假热证,“寒因寒用”治疗真热假寒证,“塞因塞用”治疗真与假实证,“通因通用”治疗真实假虚证等。,治标与治本: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及标本并重或标本同治的原则。 扶正:即是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此法则适用于疾病发展过程中,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不盛的虚证。 祛邪:即是用泻实之法祛除病邪,从而达到邪祛正安。此法则适用于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而正气不衰的实证。,预防为主:预防,是指采用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其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动中施治 疾病发生以后,则有好转或加重的变化,因此,必须用发展的观点、动态的观点进行观察和处理。在临证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常法、主方,而且应该随病情的变化进行治法乃至方药的加减增损,不应于在治疗中用一法一方守到底。,医护结合 疾病的治疗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生理实验课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美术教育考试试题及答案
- 扑火安全培训心得课件
- 2025年焊工证考试题分类及答案
- 情景表演时空对话课件
- 心理咨询考试试卷及答案
- 山东焊工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恐龙科普知识课件
- 衢州语文高考试卷及答案
- 公务员岗位招聘考试题及答案
- 武汉公积金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 校园消防安全知识培训主要内容
- 校园垃圾清运应急预案演练(3篇)
- 楼盘销售技巧培训课件
- 2025秋季第一学期开学典礼德育主任的发言稿:让责任与品格同行让梦想与行动齐飞
- 总装工艺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血透室透析液污染应急预案演练脚本
- 医院空气净化管理标准解析
- 风机噪声控制材料研究及使用方法
- 吴伯萧名篇阅读理解与教学设计
- 仓库基础知识培训教材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