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中职课件_第1页
过万重山漫想中职课件_第2页
过万重山漫想中职课件_第3页
过万重山漫想中职课件_第4页
过万重山漫想中职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过万重山漫想,刘征,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李白,作者简介,刘征原名刘国正,1926年出生,北京人,诗人、杂文家、语文教育家,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多年从事教材编写和教学研究工作。著有刘征诗书画集、画虎居诗词、刘征文集、周庄买水、等三十余种著作。刘征寓言诗获1994年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金骆驼奖。,字词积累,夔(ku)门耸峙(zh)弊帚(zhu)夏圭(gu)篙(go)工欹(q)侧无恙(yng)坼(ch)地抟(tun)燧(su)木翎(lng)毛端倪(n)啃噬(sh):一点一点地咬下来,噬嚼。追溯(s):追求根源。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题解,1、万重山:是作者从早发白帝城中引用过来的,突出山势险峻,艰难险阻重重,为凸显后文知难而上的精神作铺垫。2、漫想:是本文题目是偏正结构,“漫想”是其中心词。“漫”,不受约束的,“漫想”即使随意的,不受约束的畅想。,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刘征十年集,课文有删减。文章写于1980年12月,当时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刚刚提出,很多人心里没有底,有一种求稳求实的情绪。作者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自身深厚的诗文功底,写下了这篇鼓励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的文章。,走近三峡,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全长193公里,它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峡谷。被誉为“山水画廊”,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整体感知,1、作者引起漫想的起点和终点在何处?2、找出文中标志“漫想”的语句。3、作者跳出的古怪念头是什么?4、作者想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面临的困难是哪些呢?5、作者紧扣“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还想到了哪些“第一个”?,划分大意,第一部分(1-2):描写三峡奇险的景色。第二部分(3-13):描写作者的漫想。第一层(3-9):作者漫想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情况。第二层(10-13):由第一个穿三峡的人联想到无数“第一个人”。第三部分(14-15):描写作者穿过三峡,感到喜悦,呼应开头。,起点过程终点,课文欣赏,空间变得狭小了,江流变得狂暴了。那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似已躲闪不及;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仿佛转瞬即逝。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蒙蒙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险:空间狭小,江流狂暴雄:高山连绵、雄伟奇:太阳神奇的光束,神奇的色彩,没有更多的词语可以形容,头脑一片空白,无法形容的美。,古怪的念头: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时间:工具:舆论:认知:想法:,比春秋时期要早些毫不含糊的使用原始的独木船折回的人说,遇险的人说,也还有一些旁观的、嘲笑的、反对的、嘁嘁嚓嚓地发表议论路途艰险,认知还是极有限的。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课文欣赏,课文欣赏,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这是一种朴素而又伟大的思想,是历史前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这个人敢为人先,不怕危险,不顾旁人的讥笑和阻拦,毫不含糊地登上独木船,面带微笑,勇往直前而鼓舞他穿过三峡的力量就来源于那个“只是”的想法。而现在社会大部分人证缺乏这种勇气和精神。,课文欣赏,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此时作者的思想从穿过三峡的那“第一个”,联想到了人类历史上那无数个“第一个”。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他们都穿过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三峡”,此时的“三峡”已被升华为抽象的“三峡”,比喻为那些充满艰难险阻,未知的领域。,多年后人们会崇拜发扬首创精神,创造辉煌业绩。,课文欣赏,船已经穿过三峡,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曾经感到的未曾感到的,是战胜艰难险阻,第一次穿过三峡的喜悦。,是今天“我”畅游三峡所见奇景。畅想美好未来的喜悦。,思路梳理,描写三峡风光秀美、险峻,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历经千难万险,开拓道路,联想到人类历史上那无数个不畏艰难,具有首创精神,为人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第一个”,穿过三峡,感到喜悦,前后呼应,回到现实,现实与漫想切换自如,时间早工具差舆论压力大认知有限路途艰险,主旨: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深度探讨,1、作者面对三峡奇景,感到“一切华丽的辞藻都黯然失色”,笔“也知趣地变成了哑子”,是真的无话可说,无词可用了吗?明确:作者“面对这奇景”“头脑里一无所有”只是欲擒故纵,意在暗示,下面的内容不着急写景。只是为接下来的漫想作铺垫。,深度探讨,2、阅读第4自然段,作者强两句话反复提到“第一个”是为了强调什么?明确:作者用一正一反两句反复提到“第一个”,并用“后来的无数个”再次强调“第一个”,是为了突出开拓精神的伟大,也是为下文埋下伏笔。第三句话也紧承上文,开始了作者的“漫想”之路。,深度探讨,3、在第5、6自然段中,作者引用了古史资料,有什么特点?前后两段资料由什么联系?明确:第5自然段写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是在什么时候,在衔接上,先写大禹的传说,又写禹贡文献资料,再写秦设置巴郡、蜀郡的史实。按照历史年代的先后来写,衔接紧密。第6自然段,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巴船下峡图,突出大木船过三峡尚且“惊心动魄”,而由此上溯到周秦时代的“独木船”过三峡更是“难以想象”了。两段紧密连接,从过三峡的时间推断到那时简陋的交通工具,显示出作者多方面的学识。,深度探讨,4、第9自然段中,作者连用四个“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作者为什要这样写?明确:“不知道”是因为那时候的人对自然的认知非常有限,是在强调他知道接踵而来的危险是必然,只是难以预料。“没有想”,更不是因为他鲁莽蛮干、意气用事,是强调他明知有险阻,却义无反顾,不畏困难的决心。,深度探讨,5、作者想到的历史上的这些“第一个”都具有的是一种什么精神?作者的态度是什么?,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人类历史上无数的“第一个”人,点,面,具体,抽象,不怕风险、勇于开拓的首创精神,并期望人们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千百年后的人们,也会如同我现在一样感叹、崇敬人类的这种精神。,深度探讨,6、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写到“天渐渐开阔,地渐渐平旷”,有什么用意?明确:此处描写是语意双关,一方面三峡已过,视野也变得宽广,另一方面思想飞驰,顿觉豁然开朗。令人心旷神怡,意气风发。,语言特色,1、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格。如写高山,“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写阳光,“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霞涂上神奇的色彩”。写作者见到三峡奇景后的思维活动,“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辞藻都黯然失色,积存在我记忆里的那些古人今人的文字竟如同临阵脱逃的怯弱者,都躲藏起来,无影无踪了”。写历史,“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语言特色,2、排比句与长短句交错出现。如写高山,“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有的像仙女腾空飞起”写“险”,“那高崖会不会劈头盖顶崩落下来?那礁石会不会狼牙一样高遍布江底?那江水会不会中途变成直下千仞的飞瀑?”读起来有节奏感而易于上口。,语言特色,3、动词用得多而且活。芮“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