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未来的主管人才一定有机会策划或执行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也_第1页
身为未来的主管人才一定有机会策划或执行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也_第2页
身为未来的主管人才一定有机会策划或执行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也_第3页
身为未来的主管人才一定有机会策划或执行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也_第4页
身为未来的主管人才一定有机会策划或执行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錄C 組織行為的研究法身為未來的主管人才,一定有機會策劃或執行管理問題的解決方案,也必須從各類期刊中閱讀許多研究報告,並加以評析,因此研究法的相關知識,對管理階層而言可說是相當重要。從以下兩個例子中便能體會其重要性:首先是一項全國性的調查發現:有33%的成年人相信電視或報紙所公布的民調結果,而有44%則持保留態度。1另一項由國家科學基金會主持的研究曾發現,人們並無法正確判斷科學研究方法的優劣,2假如對研究法不了解,又如何去判讀研究結果所提供的各項數據與結論和建議呢? 在一項由國家交通安全委員會(NTSB)所提出的報告中指出安全帶並無法保護乘客安全,反而會因頭部重創,而造成乘客更嚴重的傷害甚至死亡;3若非過去一再強調繫上安全帶的好處,光就這樣的結論是否會讓你誤以為安全帶是個危險物品?但要進一步了解其中的道理,必須要更深入的閱讀整分研究的方法和資料分析的過程,當然也要對整個結論與建議有更全面性的認識。此一附錄的目的雖不是要讓你成為研究的科學家,但是希望能藉此幫助你在閱讀NTSB提供的研究資料時,能有更正確的了解。研究歷程組織行為的研究係利用科學方法,而所謂的科學方法(scientific method)是一種正式的歷程,利用系統的資料蒐集法,以考驗研究假設或解釋自然的現象。為了進一步深入了解,接著將以一個研究模式介紹有關研究的基本知識;最後再回到NTSB的研究,看看是否能對結論有更清晰的了解。研究歷程的模式圖C-1是整個研究過程的流程圖,組織研究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而這個問題可能是當前令人感興趣的課題(如缺勤率或動機不足),或是過去研究的相關議題;不管是屬於哪一類型,最好都是明確而且是大家所熟悉的問題,才能夠為過去的研究問題,提供解決方法上的參考。研究大眾熟知的問題,才有辦法找到相關的文獻及觀念,如此一來才便於建立解決問題的假設;讀者若做過圖書館研究報告,便清楚這種第二層研究(secondary research)的意義。圖C-1 研究歷程模式確定研究問題探討過去文獻提出研究假設設計研究考驗進行研究分析結果提出合理的解釋結果是否支持研究假設完成報告結論根據知名研究人員的說法:假設是兩個或兩個以上變相之間的相關性,通常假設都屬於陳述性質,可能是一般性或特殊性的陳述或是變相對變相的函數陳述性。4例如有關缺勤率的問題,主管也許會想考驗這樣的假設:對支領時薪的員工而言,不滿意薪資者的缺勤率比滿意者高;有了假設之後,研究人員方能著手設計研究。研究設計裡有二個重要元素,首先是要決定如何測量自變項及依變項;自變項(independent variable)是引起事件的假設原因,例如有項研究發現失業造成低自尊及嚴重沮喪感,其中失業為自變項,是形成低自尊及高沮喪的原因;依變項(dependent variable)則是被解釋或被預測者,前述例子裡自尊與沮喪就是依變項(得到解釋)。5另外在日常生活中的另一個實例是:吃的少(自變項)可能減輕體重(依變項)。第二個重點是決定利用何種研究方法(請參考第一章);選擇是當研究方法將在下面繼續討論。決定研究設計之後,再以資料分析決定假設是否得到支持,假使未能獲得支持,則必須提出更進一步合理的解釋。6測量及資料蒐集廣義地說,測驗是指依循一定的尺度(rule),而以數字來表示物項、事件。7而組織研究人員測量的是變項,一般如工作滿意度、離職率、績效或是壓力等,都是OB研究中常見的變項。效度則是影響測量的重要因素,效度低的研究將增加解釋上的矛盾程度;8此外不良的測量也會降低研究發現的信度。以下為四種蒐集資料常用的方法分別為:(1)直接觀察法;(2)問卷法;(3)訪談法;(4)間接方法。觀察法觀察包括紀錄一段時間裡,某些行為發生的次數。例如,心理學家科馬基(Judith Komaki)曾發展出一套觀察督導行為的項目,她利用該量表評估一家大型的保險公司,主管管理行為的效能,結果發現,效能高的主管花在督導成員的時間較效能低者為多。科馬基最近更將此一工具用於評估帆船駕駛在競賽中的表現,結果也有同樣的發現;9可見這份量表的效度頗高,不僅適用於OB的研究,也可應用到其他的領域上。問卷法問卷是用以徵詢受試者與工作有關的意見或感受,通常需要事先發展出一套有效問卷;設計不良的問卷,往往會造成一些偏差,而良好的問卷則能蒐集到大量的資料。10訪談法訪談包括面對面訪問或電話訪問,用以徵詢受訪者對有關問題的看法。在結構性(structured)的訪談中,受訪者依同樣的順序回答問題;而在非結構性(unstructured)的訪談中,並不須利用相同的問題或格式,而使其保有自然表達的空間。兩者中以結構性訪談較為理想,因為便於進行對不同受訪對象間的比較;因此,在甄選新員工時,也較適合使用結構性訪談,如此才能在候用的人選之間做出比較。11間接方法此一方法並未有直接接觸,而是在對方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觀察;或是利用其他紀錄,如人事資料,以判斷缺勤率、離職率或生產能力。這樣的方式往往容易造成偏差,因此建議與前面任一種方法合併使用。研究方法的評鑑評鑑研究方法可以從三方面加以著手:(1)類化性;(2)正確性;(3)真實性。12類化性與外在效標有關,意指從一項研究結果推論到其他個人、團體或情境的可行性;而正確性是指操控及測量變項方法的正確程度;真實性則是指個人在研究過程中的參與度,也就是情境並非是為遷就研究而刻意安排的結果。表C-1是以上所述三種觀點,對五種常見研究法的評鑑比較。總之,並沒有所謂的最佳研究法,研究方法的選擇與研究目的有關;13例如,在需要高度控制變項的情況下,如像何種材質的管線最適合核能發電廠使用,則實驗室的研究最為理想(見表C-1)。反之,某公司想得知電視廣告對淡啤酒的銷售影響,那麼利用樣本調查則是最佳的選擇。表C-1 常用研究法的比較方法類化性正確性真實性個案研究低低高樣本調查高低低實地研究中等中等高實驗室實驗研究低高低實地實驗中等中等中等資料來源:J E McGrath, J Martin, and R A Kulka, Judgment Calls in Research (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s, 1982)研究結論的評鑑判斷研究品質的方向有許多種,14第一是結論是否得自於特定的研究,並與過去的研究一致;假若不然,應該進一步探討造成差異的所有可能原因,包括從樣本、研究方法、變項的測量、統計分析以及研究過程等;而且這些特別的差異,可以成為將來研究的對象。不過,當某一研究與過去其他類似性質的許多研究有明顯差異時,則應特別加以留意。第二是使用的研究方法,該方法的類化性如何?(見表C-1),假如不高,必須檢驗樣本的性質;當樣本性質與你的組織有明顯差異時,結論就不適用於你的情況。在實地研究與實驗研究中,樣本性質是相當重要的考量因素。控制與測量的正確性則是第三個必須加以考量的條件,測量方法的效度必須從研究的原始說明中得知,開放式問卷的效度,或單一選擇的效度通常不高,而標準化測驗的效度則較高。在研究結論的應用上,效度會影響研究發現的信度。最後,對研究結果的解釋最好是利用腦力激盪的方式;如此可以檢驗出研究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研究報告的閱讀通常研究報告均發表在科學期刊或專業雜誌上,OB研究最常見於應用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以及管理學術期刊(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另外管理論文摘要(Management Review)以及HR雜誌(HRMagazine)等,也經常有一些研究結論發表。表C-2是美國目前最具參考價值的五十份期刊與雜誌。15表C-2 最有參考價值的50份期刊與雜誌1.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6.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r2.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7.Public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3.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8.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 Management4.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9.Organizational Dynamics5.Psychological Bulletin30.Monthly Labor Review6.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31.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7.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32.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8.Academy of Mnagement Review33.Group and Organization Management9.Industrial Rrlations34.Human Resource Planning10.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35.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1.Personnel Psychology36.Adminitration and Society12.American Psychologist37.Negotiation Journal13.Journal of Labor Research38.Arbitration Journal14.Journal of Vocational Labor39.Compensation and Benefits Review15.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40.Journal of Collective Negotiations in the Public Sector16.Occupational Psychology41.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17.Sloan Management Review42.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ation*18.Journal of Confict Resolution43.Review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Research19.Human Relations44.Personnel Journal20.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45.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1.Labor Law Journal46.SAM Advanced Management22.Harvard Business Review47.Business Horizons23.Social Forces48.Business and Public Affairs24.Journal of Management49.HR Management*25.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5.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Formerly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Teaching Review* Formerly Personnel Administrator* Formerly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資料來源:M M Extejt and J E Smith,”The Behavior Science and Management: An Evaluation of Relevant Jour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ep 1990,p545.實驗研究實驗研究一般均依照圖C-1的步驟逐一進行,通常分為以下各小節:前言界定研究問題及研究的目的,以及相關文獻之探討。研究方法介紹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樣本或母群體的性質、研究程序、研 究工具、變項的測量以及分析過程。結果研究結果的詳細敘述。討論包括研究結果的解釋、討論及應用。文獻回顧這些文章包括資料分析,即是對已經發表的研究進行討論;利用重新組織、統整或評鑑的方式,對過去曾經發表或印行的研究加以分析。16雖然這樣的文章並無一定的格式,不過較為常見的格式為:問題敘述。過去相關研究的摘要,該研究問題在目前運用的價值(資料分析通常是從過 去許多相關研究結論進行歸納)。評析過去研究的缺失、限制及不一致性。對將來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議。理論性文章這類文章是從過去的研究中,發現與現存理論相吻合的一些價值,或是從其中發展出新的理論或模式,架構往往與文獻的回顧雷同。回到NTBS的研究剛剛提過,在國家交通安全委員會研究報告的結論之一是,開車時繫上安全帶是不安全的行為,而現在來進一步了解,為何該分報告的結論與過去的研究完全不同,以下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發表的一份批判信:NTSB的研究是根據廿六個不具代表性的交通事故,所做出的結論,全部均嚴重受創而且都坐在前座。美國國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以五項過去的研究結論,對該研究提出質疑,從過去相當多的樣本得到的結論均顯示,安全帶的確有預防受傷及死亡的功能。最近一項以北卡羅來納州37,000個撞車事件所進行的研究發現,因為繫上安全帶而使傷亡減少40%。同時,另外還有許多研究提醒你應該進一步檢驗你的安全帶研究,而且你該注意安全帶使用時,是否已按照正確的方法繫緊。17顯然,NTSB的研究是根據一些不具代表性的樣本,所得到的結論,意即NTSB的研究並無法反映出交通事故的一般狀況;因此NTSB研究的類化性相當有限,所以有扭曲事實之嫌!注釋1. See “Do Americans Trust Media Polls?” USA Today, May 18, 1999, p 1A.2. This study is discussed in A Finkbeiner, “Some Science Is Baloney; Learn to Tell the Difference,” USA Today, September 11, 1997, p 15A.3. “Buckle Up in the Rear Sea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Wellness Letter, August 1987, p 1.4. F N Kerlinger, 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Research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1973), p 18. (Emphasis added.)5. See A H Winefield and M Tiggemann, “Employment Statu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August 1990, pp 45559.6. See P J Frost and R E Stablein, eds, Doing Exemplary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 1992); and S Begley, “The Meaning of Junk,” Newsweek, March 22, 1993, pp 6264.7. S S Stevens, “Mathematics, Measurement, and Psychophysics,” in 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ed S S Steven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51), p 1.8. A thorough discuss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measurement is provided by D P Schwab, “Construct Validity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eds B M Staw and L L Cummings (Greenwich, CT: JAI Press, 1980), pp 343.9. See J L Komaki, “Toward Effective Supervision: An Operant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Managers at Work,”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May 1986, pp 27079. Results from the sailing study can be found in J L Komaki, M L Desselles, and E D Bowman, “Definitely Not a Breeze: Extending an Operant Model of Effective Supervision to Team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June 1989, pp 52229.10. A thorough discussion of the pros and cons of using surveys or questionnaires is provided by J A Krosnick, “Survey Research,” in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eds J T Spence, J M Darley, and D J Foss (Palo Alto, CA: 1999), pp 53767.11. See F L Schmidt and M Rader, “Exploring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for Interview Validity: Meta-Analytic Validity Findings for a New Interview Typ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