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学试题及答案!!!!很经典!!填空、判断、选择、问答、计算_第1页
测量学试题及答案!!!!很经典!!填空、判断、选择、问答、计算_第2页
测量学试题及答案!!!!很经典!!填空、判断、选择、问答、计算_第3页
测量学试题及答案!!!!很经典!!填空、判断、选择、问答、计算_第4页
测量学试题及答案!!!!很经典!!填空、判断、选择、问答、计算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测量学试题集与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测量工作的基准线是铅垂线2、测量工作的基准面是大地水准面3、测量计算的基准面是 参考椭球面 。4、真误差为真值减测量值 。5、水准仪的操作步骤为 仪器安置,粗略整平,瞄准目标,精确整平,读数记录 7、标准北方向的种类有 坐标北、真北、磁北 8、用测回法对某一角度观测4测回,第3测回零方向的水平度盘读数应配置为 270度 左右。11、设在测站点的东南西北分别有A、B、C、D四个标志,用方向观测法观测水平角,以B为零方向,则盘左的观测顺序为12、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中央子午线的投影为坐标轴。15、水准仪主要由组成望远镜、水准管和轴座。16、经纬仪主要由组成 照准部、水平度盘、基座 。17、用测回法对某一角度观测6测回,则第4测回零方向的水平度盘应配置为左右240度 。19、设观测一个角度的中误差为8,则三角形内角和的中误差应为 13.86” 。20、用钢尺丈量某段距离,往测为112.314m,返测为112.329m,则相对误差为 21、水准仪上圆水准器的作用是 使竖轴垂直。 使管水准器的作用是使望远镜的视线水平。22、望远镜产生视差的原因是 目标像与十字丝不重合 。23、通过黄海平均 海水面的水准面称为 我国 大地水准面。24、地球的平均曲率半径为 6371 km。28、水准路线按布设形式分为 闭合水准路线、附合水准路线和水准支线。38、水准测量测站检核可以采用 两次仪器高法或双面尺法进行观测 41、象限角是由标准方向的北端或南端量至直线的,取值范围为 090 44、水准面是处处与铅垂线 垂直的 连续封闭曲面。46、为了使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坐标恒大于零,将轴自中央子午线西移 500 km。47、水准仪的圆水准器轴应与竖轴 平行 。48、钢尺量距时,如定线不准,则所量结果总是偏 大 。49、经纬仪的视准轴应垂直于 横轴 。50、衡量测量精度的指标有 。51、由于照准部旋转中心与水平度盘分划中心 不重合之差称为照准部偏心差。52、天文经纬度的基准是大地经纬度。大地经纬度的基准是 参考椭球面 。54、正反坐标方位角相差 正负 180度 。55、测图比例尺越大,表示地表现状越详细 57、用经纬仪盘左、盘右两个盘位观测水平角,取其观测结果的平均值,可以消除 视准轴误差 、 横轴 误差、照准部偏心误差 对水平角的影响。58、距离测量方法有 。59、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有 人为因素 仪器误差 外界环境 。1、设A点高程为15.023m,欲测设设计高程为16.000m的B点,水准仪安置在A、B两点之间,读得A尺读数a=2.340m,B尺读数b为多少时,才能使尺底高程为B点高程。【解】水准仪的仪器高为15.023+2.23=17.363m,则B尺的后视读数应为b=17.363-16=1.363m,此时,B尺零点的高程为16m。2、在12000地形图上,量得一段距离=23.2cm,其测量中误差0.1cm,求该段距离的实地长度及中误差。【解】23.22000=464m,20000.1=200cm=2m。图 推算支导线的坐标方位角3、已知图中的坐标方位角,观测了图中四个水平角,试计算边长1,12,23,34的坐标方位角。【解】1971527+902925-180=10744521074452+1061632-180=340124340124+2705248-180=12454121245412+2993546-180=24429584、在同一观测条件下,对某水平角观测了五测回,观测值分别为:394030,394048,394054,394042,394036,试计算: 该角的算术平均值394042; 一测回水平角观测中误差9.487; 五测回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4.243。5、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独立丈量了两条直角边,其中误差均为,试推导由,边计算所得斜边的中误差的公式?【解】斜边的计算公式为,全微分得应用误差传播定律得6、已知891201,3065.347m,2135.265m,坐标推算路线为12,测得坐标推算路线的右角分别为323012,2610616,水平距离分别为123.704m,98.506m,试计算1,2点的平面坐标。【解】1) 推算坐标方位角891201-323012+180=23641492364149-2610616+180=15535332) 计算坐标增量123.704cos2364149=-67.922m,123.704sin2364149=-103.389m。98.506cos1553533=-89.702m,98.506sin1553533=40.705m。3) 计算1,2点的平面坐标3065.347-67.922=2997.425m2135.265-103.389=2031.876m2997.425-89.702=2907.723m2031.876+40.705=2072.581m7、试完成下列测回法水平角观测手簿的计算。测站目标竖盘位置水平度盘读数()半测回角值()一测回平均角值()一测回BA左0 06 24111 39 54111 39 51C111 46 18A右180 06 48111 39 48C291 46 368、完成下列竖直角观测手簿的计算,不需要写公式,全部计算均在表格中完成。测站目标竖盘位置竖盘读( )半测回竖直角( )指标差()一测回竖直角( )AB左81 18 428 41 1868 41 24右278 41 308 41 30C左124 03 30-34 03 3012-34 03 18右235 56 54-34 03 069、用计算器完成下表的视距测量计算。其中仪器高1.52m,竖直角的计算公式为。(水平距离和高差计算取位至0.01m,需要写出计算公式和计算过程)目标上丝读数(m)下丝读数(m)竖盘读数()水平距离(m)高差(m)10.9602.003835024103.09911.16610、已知1、2点的平面坐标列于下表,试用计算器计算坐标方位角,计算取位到1。点名X(m)Y(m)方向方位角()144810.10123796.972244644.02523763.97712191 14 12.7211、在测站A进行视距测量,仪器高1.45m,望远镜盘左照准B点标尺,中丝读数2.56m,视距间隔为0.586m,竖盘读数=9328,求水平距离及高差。【解】1000.586(cos(90-9328)2=58.386m58.386tan(-328)+1.45-2.56=-4.647m12、已知控制点A、B及待定点P的坐标如下:点名X(m)Y(m)方向方位角()平距(m)A3189.1262102.567B3185.1652126.704AB99 19 1024.460P3200.5062124.304AP62 21 5924.536试在表格中计算AB的方位角,AP的方位角,AP的水平距离。13、如图所示,已知水准点的高程为33.012m,1、2、3点为待定高程点,水准测量观测的各段高差及路线长度标注在图中,试计算各点高程。要求在下列表格中计算。计算题13点号L(km)h(m)V(mm)h+V(m)H(m)A33.0120.4-1.4240.008-1.416131.5690.3+2.3760.006+2.382233.9780.5+2.3850.009+2.394336.3720.3-3.3660.006-3.360A33.0121.5-0.0290.0290.000辅助计算(mm)=36.7mm14、下图为某支导线的已知数据与观测数据,试在下列表格中计算1、2、3点的平面坐标。点名水平角方位角水平距离mmmmmA237 59 30B99 01 08157 00 38225.853-207.91588.2092507.6931215.6321167 45 36144 46 14139.032-113.56880.2012299.7781303.8412123 11 2487 57 38172.5716.141172.4622186.2101384.04232192.3511556.504计算题1416、已知1、2、3、4、5五个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列于下表,试计算出方位角,与计算取位到秒。点名X(m)Y(m)点名X(m)Y(m)14957.2193588.47844644.0253763.97724870.5783989.61954730.5243903.41617、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段距离丈量了5次,各次丈量的长度分别为:139.413、139.435、139.420、139.428m、139.444。试求:(1) 距离的算术平均值;(2) 观测值的中误差;(3) 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4) 算术平均值的相对中误差。18、用钢尺往、返丈量了一段距离,其平均值为167.38m,要求量距的相对误差为1/15000,问往、返丈量这段距离的绝对误差不能超过多少?10.对某基线丈量六次,其结果为:L1246.535m,L2246.548m,L3246.520m,L4246.529m,L5246.550m,L6246.537m。试求:(1)算术平均值; (2)每次丈量结果的中误差;(3)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和基线相对误差。11.观测BM1至BM2间的高差时,共设25个测站, 每测站观测高差中误差均为3mm,问:(1)两水准点间高差中误差时多少?(2)若使其高差中误差不大于12mm,应设置几个测站?丈量次数基线长度(m)v=x-L(mm)VV计算1246.535+1.52.2512.3.4. 2246.548-11.5132.253246.520+16.5272.254246.529+7.556.255246.550-13.5182.2562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