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重点_第1页
生物药剂学重点_第2页
生物药剂学重点_第3页
生物药剂学重点_第4页
生物药剂学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药学一、生物药学概述:1.生物制药学:是研究体内药物及其剂型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明确药物的剂型因素、身体的生物因素和药物效果之间关系的科学。2.药物的体内过程(ADME):(1)吸收是指药物从药物部分进入体循环的过程。(2)药物从身体循环传递到组织、器官或体液的过程称为分布。(3)药物进入吸收过程或体循环后,经过肠道细菌簇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改变的过程称为代谢或生物变形。(4)将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药物的吸收、分布及排泄过程统称为输送,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称为处置,代谢及排泄过程称为清除。3.生物药学研究影响投药形式身体过程的因素主要是投药因素和生物因素:(1)剂型因子:药物的化学性质药物的物理特性药物剂型和药物方法制剂处方中使用的辅料的类型、性质和数量处方中药物的相容性和相互作用制备工艺、操作条件和存储条件;(2)生物因素3360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生物药学研究内容:(1)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物运输行为的影响。(2)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及制剂过程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3)根据身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释制剂。(4)研究血液循环中粒子传递系统的命运,为目标传递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基础(5)研究新的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6)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研究;(7)研究生物药学的测试方法。5.生物制药分类系统(BCS):根据药物的体外溶出度和阻隔通透性特性,将药物分类为4种类型。是高溶解度/高渗透性的药物。 是低溶解度/高渗透性的药物。 是高溶解性/低通透性药物。 v是低溶解性/低通透性药物。微透析(MD)技术:P10二、口服药物吸收:1.药物吸收:是指从药物注射的部分进入体循环的过程。生物膜特性:(1)膜的流动性;(2)膜结构的不对称性;(3)膜结构的半透明性。膜运输路径:(1) :药物的细胞通道运输脂溶性或膜内蛋白质的载体作用,通过细胞吸收的过程;(2)通过细胞旁路输送: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经过细胞间连接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小分子水溶性药物可以通过这个通道输送和吸收。药物经膜转运机制及特点:转运机制转运的形式载体身体的能量膜变形手动运输简单扩散无(手动)不需要无膜孔运输无(手动)不需要无载体介质运输促进扩散有(活动)不需要无主动转运有(活动)需要无膜转移运输细胞饮料作用无(活动)需要ITZY吞噬作用无(活动)需要ITZY简单扩散的特征:脂溶性扩散(大部分药物);浓度差异(高低);运输速度膜双侧浓度差异;非解离脂溶性,运输方便;药物pKa/体液pH的影响;非极性、离解程度小或脂溶性强的药物容易通过。手动输送的特点:药物从高浓度侧低浓度侧的浓度梯度输送。不需要载体。胶片对药物没有特别的选择性。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没有类似于转运饱和现象的竞争抑制现象。活性运输特性:反向浓度梯度;需要消耗身体的能量,能量来源主要由细胞发出的ATP提供。需要载体参与,载体物质通常具有药物和高选择性。运输速度和运输量与载体量和活性相关。结构类似物可以起到抑制竞争的作用。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具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载体蛋白主要有离子载体和通道蛋白两种类型。活动运输可分为可承诺量驱动泵和联合运输两种。携带的药物叫溶解物或液体叫细胞式,携带的物质叫大分子或颗粒型。胃肠道的结构和功能:由胃、小肠、大肠三部分组成的P24-27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一、生理因素:(1)消化因子3360胃液的组成和特性胃排空和胃排空及胃排空率肠内操作食物影响胃肠代谢效果(2)循环系统因子:胃肠血流速度肝第一作用肠间循环胃肠淋巴系统(3)疾病因素:胃病其他疾病二、药物因素:(1)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降解度药物的脂溶性药物溶出度(2)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三、剂型和准备因素:(1)服药吸收:一般被认为是口服形式的生物利用率高的顺序,溶解剂悬浮剂颗粒胶囊片剂涂层片剂(2)制剂和药物吸收:制剂处方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制剂过程对药物吸收的影响。通过胃肠生物膜吸收的药物通过肝门静脉进入肝脏,药物通过肝药酶作用产生生物转化,药物进入体循环前分解或停用称为肝药代谢或肝药效果。肠系膜循环:是通过胆汁流入肠道的药物,是指在肠内再次被吸收,通过上下文返回肝脏的现象。通过淋巴系统吸收的药物不经肝脏,不接受肝脏作用。评估药物脂溶性大小的参数是油/水分配系数(Ko/w)。影响溶解的药物的理化性质:(1)药物的溶解度(2)粒度(3)多晶(4)溶剂化合物。多晶形态为稳定、准稳定和不定形。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及溶解速度以水合物无水有机溶剂物顺序增加。7.可增加通透性、溶解度增加、低容量、喝更多水的水、小颗粒、延长胃肠停留时间等药物吸收。8.泽他药物的制造设计:为了提高泽他药物的生物利用率,一般采用以下方法:(1)制造可溶盐类(2)选择适当的晶型和溶解剂(3)添加适量的表面活性剂(4)用亲水包装材料制造包装材料(5)增加药物的表面积(6)增加胃肠内药物停留时间(7)抑制流出和药物屏障代谢。9.溶出率:是指在规定溶出介质中,药物在片剂或胶囊剂等高兄弟制剂中溶解的速度和程度。溶出率测定方法:旋转篮法、桨法、循环法和崩出装置法。Ca CO2细胞模型:P64三、非口服药物吸收::静脉注射没有吸收过程。肌肉内注射;3.皮下和皮内注射:注射容量只有0.1-0.2ml,一般用作皮肤诊断和过敏试验。2.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1)生理因素(2)药物的理化性质(3)剂型因素。3.皮肤附件:包括毛囊、汗腺、皮脂腺等。4.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1)生理因素(2)剂型因素(3)经皮吸收促进剂(4)离子导入技术的应用(5)超声波导入技术的应用5.口腔粘膜给药的优点主要是:可以避免肝第一次效果,有没有胃肠道的分解作用,药容易,发酵快,没有疼痛,没有刺激,患者耐受性好。6.鼻腔给药的主要优点是:鼻腔粘膜最小的血管丰富,鼻粘膜通透性高,对全身吸收有好处肝药过度作用,消化道内代谢及胃液中药物的分解,吸收度和速度可能相当接近静脉注射。鼻内给药容易且容易。影响鼻粘膜吸收的因素:(1)生理因素:(1)吸收途径:鼻腔粘膜吸收途径:通过细胞的脂质通道和细胞间水性豆鼻腔血液循环鼻腔分泌物纤毛运动(2)剂型因素:)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电离药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离子大小吸收促进剂和多肽蛋白吸收。7.肺给药的优点:肺给药吸收面积大,肺泡上皮细胞膜薄,通透性高;吸收部位血流丰富,酶活性相对较低,可以避免肝脏的第一次过度作用,生物利用率高。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1)气道中药物颗粒的沉积(2)生理因素(3)剂型因子:药物的理化性质制剂因素。直肠给药影响吸收的因素:(1)生理因素(2)投药因子: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药物的溶解度及粒度基质的影响(3)吸收促进剂。四、药物分布:1.药物从吸收部分进入血浆后血液和组织之间的运输过程称为药物分布。2.长期服用连续用药时,身体部分组织中药物浓度逐渐升高的现象称为积累。3.表观分布体积(V):用于说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表示全血或血浆中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的比例关系,其单位为L或L/kg。人(60公斤重)的体液由细胞内液体(25L)、细胞间(8L)和血浆(3L)三部分组成。4.影响分布的因素:(1)血液循环和血管通透性的影响(2)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3)对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4)药物和组织亲和力的影响(5)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布的影响。淋巴器官:淋巴结,脾脏,胸腺等。6.从血液直接转移到大脑时,血-脑组织屏障,即血-脑屏障(BBB),是指由脑细胞血管壁和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和脑细胞之间的屏障,以及脉络丛形成的血浆和脑脊液之间的屏障,这些屏障可以防止某些物质(大体上是有害的)从血液进入脑组织;脑组织对外部物质有选择地摄取的能力称为血脑屏障。7.胎盘屏障:胎儿的血液和母体的血液是胎盘中物质交换的结构。绒毛内的毛细血管细胞膜和内皮,绒毛内的结缔组织,细胞滋养膜和基底膜,滋养层。在胎儿发育后期,只形成营养膜及上述两者都具备的巩膜和绒毛毛细血管内皮。功能是防止大分子物质进入胎儿。胎盘药物运输:P120-121五、药物代谢:1.也称为生物电的代谢:药物被身体吸收后,在体内各种酶和体液环境的作用下,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药物的化学结构上发生变化,这就是药物的代谢。2.口服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药量减少的现象称为一次通过效应。代谢的临床意义:A.代谢会停用普鲁卡因水解等药物B.代谢诱导氯仿氯仿等药物活性C.代谢能产生比纳丁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活性D.代谢激活药理作用,如前体药物活性成分E.代谢会产生有毒代谢物质,例如isoniazid acetylsid4.哺乳动物肝微粒体有很广泛的氧化反应类型的氧化酶(P450),存在于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或肝细胞或其他细胞(如肠粘膜、肾脏、肾上腺皮质细胞等)的内质网膜中。5.引入一相反应作用团(氧化、还原、水解):大部分脂溶性药物代谢后产生极性组,极性变大,脂溶性降低,有助于排泄。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药物的极性组-第一相反应生成极性组和身体自身成分结合。一相反应产物可以直接排泄,也可以通过结合反应以结合体形式排泄。要避免第一种效果,可以使用以下传递方法A.舌下,直肠给药B.补丁:经皮给药C.气溶胶,喷雾:吸收肺或鼻粘膜D.口腔黏合剂:口腔粘膜吸收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生理因素:种属差异,性别,年龄,个人差异,疾病,减肥药物因子:给药途径、给药量、给药形式、酶抑制效果、促酶效果其他因素:饮食、金属元素影响、维生素影响8.注射某种化合物会增加药物代谢酶活性,促进药物代谢,称为诱导酶。引起诱导的化合物叫诱导剂: 苯妥英钠可以促进华法林、氢化可的松、地高辛等多种药物的代谢。左旋多巴不能与非tb 6一起使用9.一些药物抑制了肝微粒体中酶的作用,抑制了其他药物的代谢,增加了后者的药理活性和毒性副作用,这种药物被称为抑制剂临床常见代谢抑制剂:氯霉素、双香豆素、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西咪替丁、玻色子、乙酰苯胺等。六、药物排泄:1.药物排泄:体内药物以圆形或代谢物的形式通过排泄器官排泄的过程。肾脏排泄和胆汁排泄是主要方法2.药物的肾脏排泄包括肾小球过滤、小管活性分泌、小管手动重吸收3.影响药物再吸收的因素:药物的脂溶性、尿液pH、尿液、PKa4.影响肾脏排泄的因素:a .血浆蛋白结合率b .尿液pH和尿液量c .合并药物d .药物代谢e .肾脏疾病评价肾小球过滤大小的客观指标是肾小球过滤率(GFR)肾小球滤过率(GFR):肾每两个肾小球滤过对血浆总体积的肾脏清除率:肾脏在一段时间(通常是分钟)内,能从多少容积血浆(通常是毫升)中清除药物的能力(ml/min)肾脏清除率推测排泄机制。元素:78ml/min125ml/min可能有肾小管重吸收。175ml/min125ml/min可能有肾小管分泌。菊粉:125ml/min肾小管重吸收和肾小管分泌不7.肠易激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是指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代谢物质在小肠移动期间被重新吸收,返回hilar静脉血的现象。8.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一、生理因素血流的影响胆汁流动的影响其他(年龄、种族、性别)二、药物及其剂型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影响:分子量、水溶性脂溶性、药物的PKA和解状态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代谢过程和代谢产物性质对排泄的影响药剂制剂对排泄的影响:a不同剂型和给药途径对药物排泄的影响b .制剂不同药剂辅料的影响及辅料对药物排泄的影响三、疾病因素肾脏疾病的影响肝病的影响四、药物相互作用对排泄的影响对血浆蛋白结合的影响对肾脏排泄的影响:A.影响药物的肾小球滤过B.影响肾小管中药物的积极分泌c药物竞争耦合重吸收部位D.尿液的pH值和尿液量的变化导致解离性药物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