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专题复习课件1_第1页
2012届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专题复习课件1_第2页
2012届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专题复习课件1_第3页
2012届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专题复习课件1_第4页
2012届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专题复习课件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一、理解,能力层级为B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二、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三、2012高考预测1纵观2010年新课标地区高考,文言文测试是题目出在“课外”,答案源自“课内”。这里“课外”的含义一般指“选材”是我们没学过的,题目是没做过的;“课内”的含义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指测试的知识是我们“课内”学过的,二是我们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推断的。2从选材上看,以人物传记为主,还涉及其他散文、小说。从分值上看,句子翻译覆盖面大,分值较高。例如2010年天津卷。第一节文言实词,1(2010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祎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 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余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祎顾王曰:“汝杀 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遂遇害。(节选自明史王祎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报:答复B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宠:重用C祈天永命之要 祈:恳求D法天道,顺人心 法:效仿解析:宠:使荣耀。答案:B,【参考译文】王祎,字子充,浙江义乌人。幼时机敏聪慧,等到成年后,(王祎)身材高大挺立,(性格)坚定而有非凡的气度,凭借着文章著称于世。在目睹了元王朝国政衰弱凋敝后,(王祎)写了七八千字的文书上给当时的宰相。危素、张起岩一起推荐了他,但是(皇上)没有答复。于是(王祎)隐居在青岩山,撰写著作,名气一天天地大起来。太祖(朱元璋)征伐江西,王祎写了赞颂祝愿的文章献给太祖。太祖高兴地说:“江南有两位儒士,就是你和宋濂。(要论)学问的渊博,你不如宋濂。(但是)要论才思的雄健,宋濂不如你。”太祖创立了礼贤馆,召置(王祎)在礼贤馆中任职。(王祎)累次迁升到侍礼郎,掌管太祖的起居注。又任南康府同知,有很多德政,太祖赐给(他)金带来表示对他的宠爱。太祖即将称帝即位前,,召(王祎)回来,商议即位的礼仪。洪武元年八月,(王祎)上奏疏 说:“祈求上天长命的关键,在于把忠诚宽厚放在心上,把宽容大度作为政制,效法自然规律,顺应民心。雷霆霜雪,可以是暂时的而不可能是永远的。浙西既然已经被平定了,赋税就应当减免。”太祖表扬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但是并没有都听从(王祎的建议)。第二年编纂元 史,任命王祎与宋濂为总裁。王祎擅长历史上的事情,裁汰烦冗剔除杂秽,全力担负起修改工作。元史编纂完成后,(王祎)被提拔为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的官职。(王祎)奉诏到大本堂预先教育皇子读(元史),(王祎)把经术讲得明白,把事理讲得通达,善于启发引导(皇子)。,皇上在殿廷上召见(王祎)让他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每次)必定赐座给他,(王祎)从容闲谈。洪武五年正月商议招抚云南,任命王祎带着诏前往。(王祎)到达云南后就告诉梁王,应该尽快奉上户籍和地域图册归交给朝廷方面掌管,不这样的话上天的惩治很快就将到了。梁王不听从,并把(王祎)安置在偏室内居住。几天后,(王祎)又诏谕(梁王)说:“朝廷因为云南百万生灵(之故),不愿意(他们)被兵器消灭。如果你凭借环境艰险道路遥远,抵抗皇帝的命令,后悔就来不及了。”梁王惊骇诚服,随即给(王祎)改为正馆(居住)。恰巧元朝派遣脱脱征收粮饷,(脱脱)用些耸人听闻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掉王祎。,梁王迫不得已让王祎出来见脱脱,脱脱想使王祎屈服于他,王祎怒斥道:“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日月争辉吗?何况我和你都是使臣,我岂能向你屈服!”有人劝脱脱说:“王先生久负盛名,不能杀害他。”脱脱捋起袖子说道:“今天即使是孔圣人,在义理上也不能让(他)存活。”王祎回头看着梁王说道:“你杀了我,朝廷大军接着就将到来,你的祸患很快就要到了。”(王祎)于是就这样被杀害了。,2.(2010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康保裔,河南洛阳人。祖志忠,讨王都战没。父再遇,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没,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领登州刺史。寻知代州,移深州,领凉州观察使。真宗即位,召还,以其母老勤养,赐以上尊酒茶米。诏褒之,为高阳关都部署。契丹兵大入,诸将与战于河间,保裔选精锐赴之,会暮,约诘朝合战。迟明,契丹围之数重,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保裔曰:“临难无苟免。”遂决战。二日,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兵尽矢绝,援不至,遂没焉。时车驾驻大名,闻之震悼,废朝二日,赠侍中。以其子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继彬为洛苑使。,继英等谢曰:“臣父不能决胜而死,陛下不以罪其孥幸矣,臣等顾蒙非常之恩!”因悲涕伏地不能起。上恻然曰:“尔父死王事,赠赏之典,所宜加厚。”顾谓左右曰:“保裔父、祖死疆场,身复战没,世有忠节,深可嘉也。”保裔谨厚好礼,喜宾客,善骑射,弋飞走无不中。尝握矢三十,引满以射,筈镝相连而坠,人服其妙。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上知之,乃复厚赐焉。,方保裔及契丹血战,而援兵不至,唯张凝、李重贵率众策应,遇契丹兵交战,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当时诸将多失部分,独重贵、凝全军还屯,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上闻而嘉之。(节选自宋史康保裔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再遇阵没 及:趁着B寻知代州,移深州 寻:不久C会暮,约诘朝合战 会:适逢D援不至,遂没焉 遂:于是解析:“及”在文中的意思是“到了,等到”。 答案:A,【参考译文】康保裔,是河南洛阳人。祖父叫康志忠,在攻打汴梁时战死了。父亲叫康再遇,跟太祖打李筠,又死在战场上。康保裔在周朝屡立战功,等到康再遇战死之后,皇帝下诏书让康保裔代替了父亲的职 位,跟石守信一起攻下了泽州。又和一些将领在石岭关打败了契丹人,做了登州刺史。不久做代州知州,后又调任深州刺史,担任过凉州观察使。后来真宗即位,把康保裔召回朝内,因为母亲年老需要勤加奉养,拿上等的尊酒茶米赐给他。皇帝下诏书嘉奖了康保裔,又让他去做了高阳关都部署。契丹兵大举入侵,诸将与契丹人在河间开战,康保裔亲选精锐的士兵参与战斗,恰逢傍晚,同契丹人约定第二天早晨打一仗。,但第二天一早,契丹人就把他们重重包围,手下劝康保裔换掉盔甲骑马突围逃跑,康保裔说:“面临大难不能苟且偷生。”于是就决战。打了两天,杀死了不少契丹人,地下尘土都踩了二尺深,但最后弹尽粮绝,援兵却迟迟不 来,所以战死了。当时皇帝驻扎在大名,一听到康保裔战死了震惊难过,皇帝两天不上朝,追赠康保裔为侍中。封康保裔的儿子康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 史,康继彬为洛苑使。康继英等谢恩说:“父亲没有打胜仗就死了,陛下你不降罪给我们,我们就感到侥幸了,我们蒙受了超出一般的恩惠啊!”说完就流泪哭得爬不起来了。皇帝悲伤地说:“你爹是为国家而死的,封赏当然要厚 重。”回头对左右的大臣说:“康保裔的父亲、祖父,全部战死沙场,现在他也战死了,他们祖辈都有忠心,绝对值得褒奖。”,康保裔为人恭谨仁厚知礼节,好结交宾朋,擅长骑马射箭,箭无虚发,射飞鸟走兽没有不射中的。曾经手握三十支箭,拉满弓射出去,筈镝一个个被射了下来,人人都佩服他的射术之妙。康保裔大战无数,身上有七十处战伤。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队,死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皇帝知道后,就重重赏赐他。当康保裔与契丹人血战的时候,援兵却迟迟不至,只有张凝、李重贵分别领兵策应,遇到契丹兵交战,康保裔被敌人包围,李重贵与张凝去救援,却腹背受敌,从申时到寅时全力作战,才把敌人击退。当时各个将领都损失大半了,只有李重贵与张凝全军撤回。张凝建议上奏将士立功情况的文书,李重贵叹息说:“大将陷敌阵亡,而我们却计算功劳,有什么脸面呢!”皇帝听说了这事,就嘉奖了李重贵与张凝。,3(2010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权偪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始孔明出祁山,仲达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邽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辨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大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孔明之存也,仲达之言则然。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不一齿仲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千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其少戒也。(选自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敌:敌人B故常伺孔明之开阖 伺:窥探C仲达出兵拒之 拒:抵御D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 见:现成的解析:本题考查实词的理解。用代入法一试就知。只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浅层翻译,就能够通过意译发现把“敌”翻译成“敌人”就会造成整个句子没有实义动词作谓语,而其余选项句子中的加点词都能通过给出的解释把整个句子完整地翻译出来。“敌”“匹敌(名词作动词)”。答案:A,【参考译文】孔明,是古代伊尹、周公一类的人。但是谈论他的人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因为他遭遇艰难的时世,并且处于英雄不幸的境地。众人都积极进取,只有孔明独自退隐,从容自如于草庐之中,后来刘备三次拜访然后奋起。挺身而出接受托孤的重责,不放任也不专权,而人们也没有挑拨的谗言。权势倡盛但君主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妒忌。励精图治治理蜀国,教育感化百姓,严整肃然。宽恕过错或惩罚罪行不因职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这是成就帝王之业的政治啊。用使百姓安乐之道管理百姓,百姓即使劳苦也不怨恨;用使百姓生存之道杀人,死者也不会有所怨恨,这是成就王业的大事啊。孔明都能好好去做,确实他是古代伊尹、周公一类的人啊。但是议论的人竟然说他自比管仲、乐毅,寄身于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这又怎么足以谈论他像孔子在鲁地做官和他与老子、彭越自比啊!更厉害的认为孔明不能与仲达匹敌,这又和儿童之见有什么不同呢。那些难道不是仲达之言就不可信吗?但是他们不知仲达的话都是欺诈的话啊。仲达不能在孔明面前逞他的欺诈,所以常窥伺孔明用兵的间隙和疏漏,妄自说大话来欺诈他的部下。议论的人只是没有察看到这一点罢了。开始孔明出祁山,仲达出兵抵抗,听说孔明将收割上邽的麦,收起盔甲疾行军,晨夜赶路往赴那里。(等到了那里,)孔明因为缺粮已经退兵,仲达欺诈说:“我们兼程而行,很是疲劳,这是明白用兵的人希望抓住的机会。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就容易对付了。”军队无现成的粮食却掉转军队与他作战,纵然能胜了他们,但后来又靠什么来继续呢?这是少辨事机的人一定也不去做的事啊。,仲达心知是这样,表面说大话来欺诈他的部下罢了。不久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抵抗。知孔明军队并没有逼近渭水,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孔明移军将要到达,仲达欺诈说:“亮如果有勇气,应当出武功依山势而排列军阵。如向西上五丈原,我们这些军队就会没事了。”敌人之兵已处背水一战的死地,却率众径直进攻,来与他作战,这也是少辨事机的人所不为的事啊。仲达知他一定不这样做,姑且诳骗说这样的话来表示诸葛亮的胆怯啊,来显示自己的神机妙算,并且以此来稍稍安定他的军心。所以说孔明率领节制之师,不用权谋诡计,不贪图小利,那么他就说:“亮志向远大却不能见机行事,多谋略而少决断,喜欢作战但无兵权。”凡此种种情 况,都是常常窥伺孔明用兵的间隙和疏漏,妄自说大话来欺诈他的部下的事情,这哪是他的真实想法啊!,那些善于观察人的真情的人,不在敌人存在之时,而在于敌亡之后。孔明存在的时候,仲达的话是那样。但到孔明死后,仲达观察他的营垒,整饬衣襟,恭敬地感叹说:“孔明真是天下奇才啊!”他看见孔明的规矩法度,是他所不能做到的,恍然若失,不觉间说出这样的话来。以此可以观察到他的真实情况啊。议论的人不信这些话,却相信他欺诈的话,难道不是又被仲达所欺骗了吗?,唐代李靖,谈论用兵打仗的杰出人才啊。我曾读过他的问对之书,看到他论述孔明用兵作战的妙处,很是全面;其中竟然没有一字提到仲达。那些通晓用兵的人,本来就有人能窥探到这些的。而书生的议论,为什么不能这样啊!孔明距今已近千年,但是没有能够体察到孔明的心的人。我悲愤孔明的不幸,所以详尽地论述他,让那些以成败论人物的世人们一起稍作警戒。,4(2010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申甫传 汪琬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辩。为童子时,常系鼠媐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来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遽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己而瘗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 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卢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帅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注】 媐(x):嬉戏。 瘗(y):埋葬。 窭(j):贫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人濒行濒:临近 B客州人刘翁廷传所 客:寄居C遽薄京师 薄:逼近 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卒:步兵解析:考查重点实词“卒”的通假情况,一定要在原文中理解,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卒,通“猝”,仓猝。还应学会联系学过的知识来判断,如教材孟子见梁襄王中“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其中“卒”就是这个意思,再如赤壁之战中“五万兵难卒合”,其中“卒”就是通假字“猝”。答案:D,【参考译文】申甫,云南人,好为行侠仗义之事,口才很好。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曾在路上用绳子系着一只老鼠玩耍。有一个道人路过此地,就教申甫戏耍老鼠。他叫申甫从路边捡来几块石头,四散摆放在地上,把老鼠放到四散的石块之中,老鼠多次奔逃,都逃不出去。不久,一只狸猫被吸引过来,狸猫想抓老鼠,也始终无法进入石阵,狸猫和老鼠相持了很长一段时间。道人于是在申甫的耳旁悄悄地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八阵图,小孩子你想学吗?”申甫此时还小,不懂道人的话,当即回答说:“不想学。”道人就走了。,明代天启初年,当时申甫已经做了和尚,在河南、山东一带来往,在佛法上没有什么造诣。他来到嵩山,又遇见自己小时候见到的道人,就要求学习道人的法术,拜道人为师。道人临走时,丢给他一卷书,就告别而去,不知到哪里去了。申甫打开这卷书,看到书里讲的都是古代的兵法,而且对车战的介绍非常具体。申甫就留在嵩山,学习了一年多,不再钻研佛学了。不久,申甫把兵书埋在嵩山下,前往颍州,在颍州人刘廷传处,做了 他的门客。刘廷传,原先是颍州的大侠,门下有几百名食客,都喜欢谈论兵法,然而没有一人能比得上申甫。刘廷传资助申甫,让他前往京城。申甫 多次拜见朝廷公卿,向他们介绍自己学到的兵法,然而始终没有人相信他的话。明愍帝即位,元兵从大安口入侵,很快逼近了京城,京城的九道城门白天都关闭了。,在这种情况下,庶吉士刘之纶、金声知道形势紧迫,就向朝廷推荐申 甫。明愍帝在便殿召见申甫,用温和恳切的言语慰劳他,申甫感激涕零,在便殿的台阶下磕头,大声呼喊:“我没有什么才能,愿意以死效忠陛下。”愍帝就当即授刘之纶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声以御史的身份任参军,而申甫任京营副总兵,然而实际上没有给申甫一兵一卒,只是让他自己去招募士兵。过了三天,只招募到少量的兵员,都是城里的穷人,不知道怎么使用兵器,而申甫学到的兵法,是擅长车战,士兵不能操练。申甫正要选个日子部署军队,还没来得及备战。正当这个时候,朝廷里的权贵们都不熟悉兵 法,与刘、金二人的很多意见不一致,又妒忌申甫本来是个百姓,却得到越级任用,就出主意让他先出头去抵挡敌人,他们不分白天黑夜地送来兵符,催促申甫出城迎战,而正逢武经略满桂在安定门外战败身亡。,满桂,原先是大同总兵官,是知名的老将,因为支援朝廷赶往京城,明愍帝正倚重于他。满桂兵败以后,京城朝野震惊。在这种情况下,申甫不得已,痛哭,趁着夜里带着手下的士兵用绳子吊下城墙,出了城,还没到卢沟桥,士兵就逃得所剩无几了。申甫亲自肉搏迎战,中了数十支箭,就这样被杀了。于是权贵们争相把责任推给申甫,而且嘲讽刘、金二人荐人不当。等到敌兵撤退后,竟然没人理会申甫战死这件事。距离申甫死后几天,刘之纶又分八路出兵,赶往遵化,独自率领部下在娘娘山安营扎寨,遇见伏兵袭 击,刘之纶监督将士拼死迎战,打了一天一夜,各路援兵没有赶到,刘之纶也战死了。,所谓“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或假借某个本字的现象。有如下一些情形: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如“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中的“直”通“值”。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如“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屈原列传)中的“指”通“旨”。3同声旁的字相互替代,如“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涂”通“途”。4同音或音近的字相互替代,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的“蚤”通“早”。,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距关,毋内诸侯 B赢粮而景从C趣舍万殊 D若属皆且为所虏解析:A项,“距”通“拒”;“内”通“纳”,“使其入”的意思。B项,“景”通“影”,“影子”的意思。C项,“趣”通“趋”,“往、取”的意思。答案:D,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善刀而藏之。B骑皆伏曰:“如大王言。”C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D莫春者,春服既成。解析:A项,“善” 通“缮”, 修治,拭擦。B项,“伏”通“服”,佩服。D项,“莫”通“暮”, 晚,将尽。答案:C,1全面掌握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2根据上下文意来判定是否通假。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通假,因此,在熟记所学过的课文中的通假字的基础上,如果根据上下文的文意理解不通的某一个字或者词,我们可以辨析它是否存在通假现象。,1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羽扇纶巾B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C樯橹灰飞烟灭D一尊还酹江月解析:D“尊”通“樽”,酒杯。答案:D,2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B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C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D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解析:A项,“陵”通“凌”,欺侮。B项,“具”通“俱”,全,都。C项,“见”通“现”,出现。答案:D,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B众不能堪,抶而仆之C主辱,臣死有余僇 D敛赀财以送其行解析:A项,“见”通“现”,出现;C项,“僇”通“戮”,罪;D项,“赀”通“资”。答案:B,4下列各句中都含通假字的一项是()张良出,要项伯距关,毋内诸侯沛公不胜杯杓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因击沛公于坐令将军与臣有郤臣请入,与之同命A BC D解析:要邀;内纳;倍背;蚤早;坐座;郤隙。答案:A,高考中文言阅读的考查实词词义的第一题,往往会出现没有见过的实词或难以理解的实词。如2010年广东卷的第一题。,(2010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上语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 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降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仇。”将士闻之,或信或否。,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上语诸将曰语:谈论B委尸填满沟壑 委:放置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 识:标志D噫!我固无恙 恙:祸患解析:A项,语:告诉。B 项,委:舍弃,丢弃。C项,识:知道,引申为意识到。其中B项中的“委”就是很少见的一个文言实词,推断其词义要根据上下文意来推测。答案:D,【参考译文】皇上对诸将说:“宋忠把兵马驻扎在怀来,对居庸关有必争之势,趁他未到,可以先攻击他。”各位将军都说:“敌众我寡,难以与他们争锋,攻击不便,应该固守以等待他们到来。”皇上说:“你们不知道,贼寇刚刚聚集,他们的内心不统一,宋忠性情轻浮急躁,少有谋略,刚愎自用,乘他们立足未稳,攻击他们一定能打败他们。”癸未日,皇上率骑兵步兵精锐八千人,束裹铠甲,急速前进。甲申日,到了怀来。之前,抓获贼寇的间谍,说宋忠骗北平将士说:“投降的士兵 全家都被皇上所杀,丢弃的尸体填满了沟壑,应该为亲人报仇。”将士听说后,有的人信有的人不信。,皇上知道了这事,就把投降将士的家人作为前锋,用他们原来的旗帜。众人从远处看见旗帜,知道他们的父兄子弟都在,高兴地说:“噫!我们本没有灾祸,这是宋都督欺骗我们,几乎被他误导。”于是就倒戈归降。宋忠剩余的人仓皇应战,阵势还没有摆成,皇上(已经)指挥军队渡河,呐喊着直冲敌阵,宋忠大败,逃奔到城内。燕军乘机而入,宋忠情急之下藏于厕所,搜查捕获了他,并且擒拿了俞瑱,在军阵上斩杀孙泰,余下的人全部投降。,准确推断不理解的实词的含义,考生可采用以下几个解题技法:1语境推断法。文言实词含义丰富,大多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所以要想对其含义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考生须要联系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2巧借字形法。中国汉字中会意字和形声字占很大一部分,因此考生可以根据实词的形旁来判断其含义。3迁移联想法。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考查题趋于浅近,且贴近生活,贴近课本。因此,考生在揣测文中实词的含义时可以迁移联想,从而对这些实词作出正确的解释。,4语法辨别法。所谓语法辨别,指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常识,通过判断实词词性的方法对所给选项进行推断排除。5妙用修辞法。在古代汉语中常常会出现“互文见义”“同义词复用”等文言现象,因此考生可以根据这一特征,借助已知实词的含义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柳秀才明季,蝗生青兖间,渐集于沂,沂令忧之。退卧暑幕,梦一秀才来谒,峨冠绿衣,状貌修伟,自言御蝗有策。询之,答云:“明日西南道上有妇跨硕腹牝驴子,蝗神也。哀之,可免。”令异之。治具出邑南。伺良久,果有妇高髻褐帔,独控老苍卫,缓蹇北度。即蒸香,捧卮酒,迎拜道左,捉驴不令去。妇问:“大夫将何为?”令便哀求:“区区小治,幸悯脱蝗口。”妇曰:“可恨柳秀才饶舌,泄我密机!当即以其身受,不损禾稼可耳。”乃尽三卮,瞥不复见。,后蝗来,飞蔽天日,竟不落禾田,尽集杨柳,过处柳叶都尽。方悟秀才柳神也。或云:“是宰官忧民所感。”诚然哉!(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注】缓蹇:迟缓艰难的样子。,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季,蝗生青兖间季:末年B梦一秀才来谒 谒:拜见C迎拜道左 道左:道旁D瞥不复见 瞥:瞥见,看见解析:D项中的“瞥”,应解释为“一瞥之时”,喻其短暂,即“倏忽,一下子”。答案:D,【参考译文】明朝末年,青、兖二州发生蝗灾,并渐渐蔓延到沂 县,沂县的县令对此很担忧。这天在公堂幕后休息时睡着了,梦中见一位秀才前来拜见,秀才头戴高冠,身穿绿衣,状貌修伟,自称有抵御蝗灾的好办法。问他有什么办法,秀才回答说:“明日在西南道上,有个妇人骑着一头大肚子母驴,她就是蝗神。向她哀求,可以免却蝗灾。”县令感到这个梦很奇怪。就置办好酒食早早来到城南。等了很长时间,果然有个妇人,梳着高高的发髻、披着褐色斗篷,独自一人骑着老驴,缓步往北走 着 。县令当即点燃香烛,捧着酒杯,迎上前去,恭谨地站在道路左边,并捉住驴子不让走。,妇人问:“您想干什么?”县令便哀求道:“区区小县,希望能得到您的怜悯,逃脱蝗口!”妇人说:“可恨柳秀才多嘴,泄露我的机密!那就让他身受蝗害,不损害庄稼就是了。”于是饮酒三杯,转眼间不见了。过后蝗虫飞来,遮天蔽日,却不落在庄稼地,只是云集在柳树上,蝗虫经过的地方,柳叶全被吃光了。县令这才明白梦中的秀才就是柳神。有人 说:“这是县官忧民所感动的。”确实如此。,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 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 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选自苏轼集,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往相田得疾相:察看B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 绝人:没有后代C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书:书写D是日,剧饮而归 剧饮:痛快喝酒解析:B项中的“绝人”,应解释为“超过同辈,聪明过人”。答案:B,【参考译文】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称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于是去那里观察田地,得了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悟超过一般 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我作了一首诗歌:“山下短短的兰芽浸在溪水中,松林里沙子路上干净没有污泥,晚间潇潇细雨里子规啼鸣。谁说是人老了不再年轻?你看那流水还能向西!不要因为年老就唱起黄鸡催 晓朱颜易逝那种消极悲观的歌曲。”这一天,喝得非常痛快才回去。,一词多义,就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文言实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如“抗”,在“抗辞慷慨”(指南录后序)中为“刚正不阿”之义;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过秦论)中为“匹敌,相当”之义。又如“诸”,在 “怀王与诸将约”(鸿门宴)中为“众多,各”之义;作兼词时,用在句中当“之于”讲;在“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中相当于“之乎”。,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必能生擒敌首 诚听臣之计,可不攻而降城A相同,相同B不同,相同C各不同 D都相同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诚”的意思,其中:确实;确实;如果,果真;如果,果真。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其中除:台阶;拜官,授职。殆:几乎;大概。答案:D,1很多考生感觉学习文言实词非常吃力,觉得没有规律可循,其实不然。对于考纲中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考生应重点掌握,特别是文言实词的本义要当成重点来记忆。掌握了实词的本义,再由本义延伸出引申义或比喻义,这样就可以较快捷地掌握词语的含义,以简驭繁,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须要特别指出的是,在高考中,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并不仅仅局限于这120个常见的文言实词,有时一些较为生僻的词甚至是双音节词语也会考查,这就需要考生根据已知的文言实词的含义和上下文的文意来推断该实词的含义。,解析:A对着;阻挡。B.适合;必定。C.应当;判罪。D.应当;应当。答案:D,2下列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道”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B伐无道,诛暴秦C臣之所好者,道也D道不同,不相为谋解析:A为“主张”;B.为“道义”;例句与C项均为“道理,规律”;D.为“意向,主张”。答案:C,解析: A“度”均为度量,计算;B.“度”均为估计;C.前“度”考虑,后“度”估计;D.“度”均为限度。答案:C,4下列与“非难”的“非”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人非生而知之者 B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C世人非之,一时间恶评如潮 D觉今是而昨非解析:A不是。B.除了。C.责怪。D.不对,错误。答案:C,5下列与“不负众望”的“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B秦贪,负其强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决负约不偿城解析:A使担负,使承受。B.依仗,凭借。C.辜负,对不起。 D.违背。答案:C,古今异义,是指古代汉语中的某一个词语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 中,但其含义却有所改变。文言文中有相当一部分实词的意义古今有了不少变化,词义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或改变了词的感情色彩及其使用的对象、语境等。古今汉语中,除大部分连词意义相同外,大多数词语即使词形相同,含义也多有不同。,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解析:D项“河东”,在文中指“黄河以东”,“河”的意义现已扩大,泛指河流。答案:D,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秋天漠漠向昏黑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解析:A项古义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为招待来客的主人。意思相近。B项古义为秋季的天空,今义为秋季。C项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带的包裹、箱子、网篮等。D项古义为形体和容貌,今义为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答案:A,正确理解古今异义,考生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要区分所给词语是否由两个词组成。如“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指示”为“指”和“示”两个词,译为“指出来,给看”;而在现代汉语中“指示”为一个词。2即使所给词语古今都是一个词,也要看其含义是否相同。如“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宣言”,在此为“扬言”之义。在现代汉语中“宣言”作名词,则为“(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之义;作动词,则为“宣告,声 明”之义。,3结合所给词语的感情色彩加以区分。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 表)中,“卑鄙”的含义是“地位卑贱,见识浅陋”,在古代汉语中是自谦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卑鄙”意为“(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是贬义词。4要注意古代汉语中的偏义复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的区别。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合而成,但只表达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的双音节词。如“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中的“作息”,偏指“作(劳作)”,没有“息(休息)”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作息”是一个词,意为“工作和休 息”。总之,这类词语不多,除了归纳记忆外,还可以根据词语本身的含义和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推断出其与现代汉语的异同。,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解析:A项中“所以”表原因。B项中“非常”是“不同寻常”的意思。D项中“至于”是“到”的意思。答案:C,2下列各句加点的词,全都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组是()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郡县逼迫,催臣上道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庶刘侥幸,保卒余年A BC D解析:“不行”古指不能走路,今指差;“成立”古指成人自立,今指组建成功,或有根据站得住;“告诉”古指申诉,今指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私情”古指个人的感情,今指私人的交情或不正当的感情。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B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D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现象。B项,“往往”:古,到处;今,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C项,“束发”:古,十五岁;今,系着头发。D项,“学书”:古,学写字;今,学习书本。答案:A,解析:A项“时间”是此时、现实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B项“虽然”表示转折,与现代汉语用法一样。C项“将”动词,拿来;“来”过来;与现代汉语不同。D项“扶持”当心、留意;与现代汉语不同。答案:B,偏义复词,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只有一个形式,只起到构词的作用。 例如:“契阔谈,心念旧恩。”“契 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