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与中西医结合课件_第1页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与中西医结合课件_第2页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与中西医结合课件_第3页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与中西医结合课件_第4页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与中西医结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冠心病介入治疗及中西医结合,张敏国教授,广东省中医院心脏中心。首先,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过程,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之前、之后、1个月后。1977年,格伦泽在瑞士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开创了介入心脏病学的新时代。PCI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早期阶段和发展阶段九十年代以球囊扩张为主要方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熟阶段二十一世纪以支架技术为主要技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再狭窄研究的突破阶段以药物涂层支架技术为主要技术,八十年代以球囊扩张技术为早期阶段。迹象有限。急性血管闭塞的发生率很高。斯普斯卡共和国的发病率约为30-50%。在20世纪90年代,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熟阶段以支架植入为主时,适应症变宽,成功率进一步提高。并发症减少,再狭窄减少(20-30%)。21世纪,药物洗脱支架时代,PCI再狭窄研究的突破时代。2001年9月在欧洲心脏病学会议上宣布的RAVEL测试结果,就像新世纪的第一缕曙光,开创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新时代。药物支架的再狭窄率为5 10%,为解决再狭窄问题带来了希望。一、药物洗脱支架回答的问题,复杂临床情况下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疗效操作技术抗血栓抗凝治疗后的再狭窄治疗费用,二、中医药如何面对介入心脏病学的挑战,中国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发展历程,中国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始于1984年(Xi安)自1987年以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的逐步提升在中国各地医院中达到国际水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更新知识,大胆接受。目前,冠心病介入治疗已成为冠心病血管重建的重要方法。从事心血管工作的中医人员应自觉学习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有资质的医院应积极开展此项技术。CAG=1500 PCI=800的成功率为98.3%。一、抓住机遇,促进发展,介入治疗、中医、局部治疗、整体治疗、阴阳调和、气血调和、再狭窄、抑制VSMC中医研究、血管弥漫性病变、促进血管生成中医、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中医相结合,(1)冠状动脉造影与中医证候相关研究、证候研究是中医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冠心病诊疗水平的提高,中医证候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冠状动脉造影和中医证型,研究对象为2001年10月至2002年10月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375例住院患者。研究方法将中医证型分为气虚、阳虚、阴虚、气滞、寒凝、痰浊和血瘀。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与胸痹心痛最相关的证型为血瘀型,其次为气虚型,Pearson相关系数或欧氏距离均相同。结果:根据危险程度,胸痹心痛的危险类型为血瘀、痰浊、气虚、阴虚、寒凝。结论:与胸痹心痛最相关的证型为血瘀证,其次为气虚证。胸痹心痛的危险类型根据其危险程度分为血瘀证、痰浊证、气虚证、阴虚证和寒凝血证。冠状动脉介入患者的证候不同于大多数文献报道的单纯“气虚血瘀”,而是包括“气虚血瘀”和“气虚痰瘀”的多种证候。提示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应根据“气虚血瘀”和“气虚痰瘀”辨证施治。(2)再狭窄与中医、内膜和中膜损伤、IEL破裂、VSMC迁移、增殖、细胞外胶原和其他基质成分的分泌、血栓成分、内膜增生、炎症反应?早期、中期和晚期、基质重塑、吸收、重塑、动态重塑、弹性回缩、损伤、再狭窄机制、再狭窄、抗凝治疗、全身用药、新的介入治疗装置、放疗、支架、DES、25-35%、35-45%、10-15%、延迟?晚期血栓形成,20余年,基因治疗,抗增殖药物,PTCA成功后面临的问题,再狭窄与中医证型,再狭窄组仅具有气虚证、血瘀证和痰浊证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p 0.01,p 0.05,p 0.01,再狭窄治疗-益气活血,实验研究如潼关胶囊-黄芪、丹参、水蛭等。已发现通冠胶囊能抑制球囊血管成形术后早期内膜增殖,抑制内膜中PDGF-BmRNA和TGF-1的表达,减少内膜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合成,减少血管中层平滑肌细胞向内膜的复制和迁移。通冠胶囊实验研究:再狭窄研究,对照组内膜增厚40,药物组内膜增厚40,术后2周内膜面积明显增加,但内侧面积无明显变化,内膜/内侧面积明显减少。潼关胶囊实验研究:再狭窄研究,4周后,与对照组相比,潼关胶囊高剂量组内膜和中层TGF-1和PDGF-BmRNA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下降,而低剂量组TGF-1和PDGF-BmRNA阳性细胞百分比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通冠胶囊实验研究:再狭窄研究中,PCNA表达少量100PCNA,表达大量100,可见,对照组表达大量PCNA,而用药组表达相对较少。提示通冠胶囊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治疗组、对照组、芎芍胶囊和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中医干预治疗方案是首个按照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原则设计的多中心临床试验,旨在探讨活血化瘀中药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发生率。研究证明,活血化瘀中药组再狭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48%。(3)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与中医辨证用药。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关键是尽快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恢复TIMI3血流和心肌再灌注,从而挽救缺血心肌,缩小梗死面积。再灌注治疗前,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高达12-14%,静脉溶栓后的死亡率为6-7%,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死亡率降至3-4%。在邓铁涛教授的指导下,我们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以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为主要手段,尽快开通闭塞的靶血管,并结合术后中医辨证治疗。治疗方案,胸痛0.1mV,急诊科,介入室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重症监护,溶栓90分钟,溶栓30分钟,西药组,中西医结合,住院费用,住院时间,主要心血管事件,主要心血管事件,以及(4)“无复流”与中医防治,无复流是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 50%,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原发病灶无夹层、血栓、痉挛及明显残余狭窄,但血流明显减慢的现象(TIMI01级)。死亡、再梗塞、恶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大大增加。无复流现象、微循环障碍的原因,包括冠状动脉痉挛、栓塞(血栓形成、气体栓塞或碎片);再灌注损伤氧自由基介导的血管内皮损伤;毛细血管被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堵塞。心肌间质水肿;大多数学者认为无复流的机制是心肌微循环障碍,无复流现象可归为猫(5)基于中药的药物涂层支架的开发。目前,国内药物支架主要是进口的,价格昂贵,不适合中国国情。积极开发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涂层支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一些中药成分对平滑肌细胞增殖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中药涂层支架的开发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由上海复旦大学葛俊波教授主持的863项目“国家药物涂层支架研发”课题组,经过多年的研究,已成为国内第一个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涂层支架(大黄素)的单位。目前,它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随着研究的深入,其研究成果将进一步公布。虽然中药药物涂层支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