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B 12526-1990 远程光电测距规范》作为一项国家标准,规定了远程光电测距仪的性能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等,旨在确保测距仪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然而,您提供的对比对象不完整,无法直接进行详细的变更比较。但基于一般标准更新的常见内容,可以推测当一个标准被新版本替代或修订时,可能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1. 技术指标提升:新标准可能会根据技术进步,对光电测距仪的精度、测量范围、稳定性等关键性能指标提出更高要求,以适应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和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 测试方法改进:随着技术发展,测试设备和方法也会不断优化,新标准可能会引入新的测试手段或修改原有测试程序,以确保测试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3. 安全与环境要求:考虑到环境保护和使用者安全,新标准可能会增加对产品材料、电磁兼容性、能耗等方面的限制和要求。

  4. 兼容性与互操作性:为了促进不同厂家产品间的兼容与互操作,新标准可能会设定统一的数据接口、通信协议等方面的标准。

  5. 术语与定义更新:随着技术演进,一些专业术语可能有所变化或新增,标准会进行相应的更新,以保持其准确性和时代性。

  6. 国际化接轨:新标准可能会参考国际标准或先进国家的相关规定,使得国内产品更容易进入国际市场。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现行
  • 正在执行有效
  • 1990-12-06 颁布
  • 1991-08-01 实施
©正版授权
远程光电测距规范(GB 12526-1990)_第1页
远程光电测距规范(GB 12526-1990)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远程光电测距规范(GB 12526-1990)-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远 程 光 电 测 距 规 范G B 1 2 5 2 6 - 9 0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f o r l on g r a n g e e l e c t r o - o p t i c a l d i s t a n c e m e a s u r e m e n t1 主题内容与适 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标称精度不低于士(( 5 m m +1 ppm . D ) , 测程不短于 1 5 k m的光电测距仪进行国家一 、 二等大地控制网中边长测量的方法和技术要求以及仪器的检验项 目。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大地控制网中的一、 二等锁( 网) 边及起始边和一、 二等导线边的测量工作, 其他相应精度的边长测量可参照采用。2 引用标准 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 , 国家测绘总局, 1 9 7 4 年6 月制定。3 仪器的检验3 . 1 测距仪的检验3 . 1 . 1 新购置的测距仪在进行下列各项视验后 , 还需进行 3 . 1 . 2 条规定检验 。 外观视验 ; b 检查仪器的配件和附件是否齐全; 检查仪器的光学零件上是否干净无损; d 仪器的连接机构应稳定可靠, 活动部位移动平稳, 制动机构应灵活有效; e 检查仪器操作键和旋钮使用是否灵活, 数字显示是否清晰; f 按仪器说明书的使用步骤, 通电检查仪器的功能; 9 按附录A( 补充件) 的方法进行距离观测值离散度的检验。3 . 1 . 2 已用于生产的或经过修理后的测距仪, 应按下列规定项目 进行检验。3 . 1 . 2 . 1 精测频率的检验 a 紧接每个作业期的前后必须进行频率的检验。 在仪器精测尺频率不稳定的情况下, 还应增加作业期中的检验。 b . 测频仪器的标准频率源准确度应优于被检频率的一个数量级 以上 , 其秒级稳定度应优于被检频率三倍以上 。 测频仪器每年应按期 由上一级计量部门检定 ; 也可采用直接接 收中央电视台彩色电视传送的0 .e1 33 钟标频与测频仪器比对频率的方法来检验。 d 检验前对测频仪器按规定预热; 对被检测距仪应预热 3 0 m in , 检验中, 测距仪的闸门时间应选择 1 0 S , 每隔 2 m in 读记频率一次 , 每五次为一组 , 共测五组 。取五组检验结果的中数作为被检测距仪的实际频率值 。检出实际频率值应符合式( 1 ) 要求 :国家技术监督局 1 9 9 0 一 1 2 一 0 6 批准1 9 9 1 一 0 8 一 0 1 实施 GB 1 2 5 2 6 一 9 0 A f! , 子 1 ppm 。 ( 1) 九一 r r 工,式中: A f 实际频率值与标称频率值之差, H z ; f o测距仪标称频率值 , H z , 若检验结果超出上式规定时, 应对被检测距仪频率进行调校, 调校后再重新检验。 同一作业期相邻两次检验结果比较, 应符合式( 2 ) 规定: 】 A f I , 子 7 ppm ( 2) f o 一 r r 、 ,式中: 叮 相邻两次测出的实际频率值之差, H z ; f o-测距仪标称频率值, H z , 若相邻两次检验结果超出上述规定时, 则此区间所测距离观测值不能采用。 检验方法参照附录E ( 参考件) 进行。3 . 1 . 2 . 2 测距仪加常数的测定 加常数应在测前和测后各进行一次测定。 两次测定值互差不得超出士6 m m 。其测定方法按附录B( 1 n ) ; 。 观测值次数。 c . 算术平均值中误差M , 一 士 漂. (M )式中: V , 算术平均值与! 次观测值之差( a -1 , 2 , 3 , . . . . . . , n ) ; 二 观测次数 。 算得 M 值应不大于仪器标称精度的二分之一。 附录B 测距仪加常数的测定 ( 补充件)B 1 测距仪加常数测定的要求 a . 测定加常数所使用的基线场, 必须避开高压线、 无线电发射塔和雷达站等对电磁波测距有干扰的设备。 b 基线场的基线应离开建筑物、 电杆和树木2 m以上。 c . 测距仪的加常数以在6 0 0 -2 0 0 0 m的基线上进行分段直接比较法测定为宜。 基线的分段数不少于5 段, 而各段距离值的尾数, 应严格均匀地分配在被测的测距仪精测尺长内。 d 所使用的基线精度应不低于1 0 - 6 , 并且各端点均应设有固定点。 e 在测距仪加常数测定之前, 应对调制频率进行检验。 f 测定加常数时采用的反光棱镜应与外业测距时相同。 9 仪器视线及气象用通风干湿表底部应离开地面高度1 . 5 m以上。B 2 观测方法 a 在基线 A B各分段固定端点上分别安置仪器或反光棱镜 , 观测距离 S l , s 2 , s 3 , S 4 . . . . . . .5, 。 如图B1 。 图 B 1 b 仪器操作程序与外业观测相同, 并在测站和镜站读取气象元素。 c 每段距离分别观测3 光段, 每光段观测3 测回。 相同光段各测回观测值经气象修正后之互差绝对值不 得大 于2 5 m m , G B 1 25 2 6 一 9 0B 3 数据处理B 3 . 1 测距仪加常数的计算 各分段观测值算术平均值按式( B 1 ) 计算: 一 、 s , 一 令 今( 8 1) n” ” “ “ ” ” ” ” ” ” “ ” ” ( ” 式中: 8 ,: 段距离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 m ; s , , 段距离观测值 , m ; : 基线段号 ; 。 每分段观测测回数。 b 计算测距仪加常数时, 应把经过气象、 频率修正后的斜距归算到与已知基线同一参考面上进行比较。 加常数计算公式为: 1, 石 、 C o一I l ” 。 一 :谷d ,) ” “ ” ” ” ” ” ” ” ” ” ” “ ( “ “ 式中: C 。 一 一 测距仪加常数; 1一基线段数; D o参考面 h 已知基线长度值; d l 一归算到与基线同一参考面上各分段测出长度值。B 3 . 2 观测精度估算 分段每测 回观测 中误差 巩 ,一 士 磨 , 。 ,甲. ( B3 )式中:( 1 , ) n -S : 一( S , ) , ( 0. -: 段距离观测值; 8 , 一一 段距离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 z 基线段号; 每段观测测回数。 b 分段算术平均值中误差M, M 一 士一 )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 4 ) 寸 n式中: In l 一 分段每测回中误差; 。 分段观测测回数 。 加常数测定中误差 M GB 1 2 5 2 6 一 9 0 1 一、 M 舟)! Mz (B5) 一 ,I N 已 一 式中: I 基线段数; M, 分段算术平均值中误差。B 3 . 3 计算实例见表 B l o G B 1 2 5 2 6 一 9 0 表 B 1 加常数测定数据计算 仪器类型: R M - D N o , 8 1 1 2观测者 : 检验地点: 基线场计算者 : 检验日期: 1 9 8 9 年3 月2 1 日基线长: D o= 8 2 1 . 8 3 6 8 m经 G s 1 2 5 2 6 一 9 0一一一一 附录c 光学对中器的检验 ( 补充件)c l 装在仪器照准部上的光学对中器c 1 . 1 检验方法 把 仪 器 安 置 在 三 脚 架 的 基 座 上, 校 准圆 水 准 器, 接 着 在 仪 器 底 下 的 地 面 上 放 一 块 标 有 “ 十 ” 字 的 纸板, 移 动 纸 板 , 使 光 学 对中 器 视 场 里 的 瞄 准 环 对 准 “ 十 ” 字 的 中 心 , 如 图c l 所 示 , 然 后 转 动 仪 器 的 照 准 部或支 架 旋转部1 8 0 0 , 此时如 发现瞄 准环中 心of 不 对准 “ 十 ” 字的中 心点0 , 如图c 2 所示, 则需 校正。C l . 2 校正方法 校 正 时 可 用 改 针 或 螺 丝 刀 转 动 光 学 对 中 器 的 调 节 螺 丝 , 使 瞄 准 环 的 中 心O 与0 0 联 线 的 中 点P 重合, 如图C 2 所示。 校正后再检验一次, 直到满意为止。 口 公 图C I图C 2C 2 装在三角基座上的光学对中器C 2 . 1 检验方法 把 仪 器 牢 固 地 平 卧 在 支 架 上 , 并 使 基 座 能 旋 转 。 此 时 基 座 的 光 学 对 中 器 应 朝 着 距 离 1 . 0 - 1 . 5 m 远的 平 滑 墙 壁 。 用 光 学 对 中 器 的 瞄 准 中 心 在 墙 壁 上 标 出 照 准 点O 。 保 持 仪 器 不 动 , 转 动 基 座 1 8 0 0 , 再 用 光 学对 中 器 瞄 准中 心 在 墙 壁 上 标 出 照 准 点O f 。 若 前 后 两 次 照 准 点O 与O 不 重 合, 则 光 学 对中 器 需 校 正。C 2 . 2 校正方法 校 正 时 , 用 改 针 或 螺 丝 刀 转 动 光 学 对 中 器 的 调 整 螺 丝 , 使 光 学 对 中 器 瞄 准 中 心 对 准0 0 , 联 线 的 中点。 校正后再检验一次, 反复校正直到满意为止。 附录D 气象用通风干湿表和空盒气压表的技术要求 ( 辛 卜 充件)D l 气象用通风干湿表D l . 1 主要技术要求 在 温度一1 0 一十 4 5 的 范围内, 可 测1 0 0 0 1 0 0 的 相 对湿 度。 G B 1 2 5 2 6 一 9 0 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 b .温 度 表 的 刻 度 范 围 应 为 一 2 6 - + 5 1 或 一 3 6 - + 4 1 ,其 最 小 分 度 值 为 0 . 2 。 c . 温度表安装在表架中不得松动, 球部应位于内护管的中央; 内、 外护管应同心, 相互之间应有隔热垫圈, 金属外护管和外壳要有镜状的表面, 无锈蚀和斑痕。 d 通风器的风扇和发条盒的转动应平稳, 不得有摩擦声和撞击声。 e 通风器开动后, 在第4 m i n 末, 温度表球部周围的通风速度每秒不得小于2 . 5 m , 第6 m i n 末, 每秒不得小于2 . 2 m o f . 侮分钟末通风速度的改变每秒不应大于0 . 2 m oD 1 . 2 通风干湿表应送有关部门检验, 检验周期为3 年, 但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应及时进行再检验。 a 在同一海拔高度上, 发条盒转动第二周的作用时间增长达6 s 以上。 b 检定或更换温度表。 c 。 修理及更换配件。 d . 对检验结果有怀疑时。D 2 空盒气压表D 2 . 1 上要技术要求 a 空盒气压表应能在大气压5 0 0 -1 0 6 0 h P a , 空气温度为一1 0 -+4 0的条件下正常工作。 b . 温度系数的变化 , 每度不得超过士0 . 2 6 h P a o c 示值修正值的最大差值绝对值不得超过4 h P a o d 空盒气压表的空盒组传动系统和指示部分应连接牢固, 无松脱和摩擦现象。 e 当空盒气压表倾斜4 5。 时, 轻击表身, 指针位置的改变不得大于士0 . 5 h P a o f 当正、 反向转动调节螺丝时, 指针的位移量不得小于4 0 h P a , S 空盒气压表的刻度盘表面应呈白色, 刻线清晰, 无划痕缺陷。 h 指针应平直, 具有弹性, 末端应扭转9 0 。 角, 且与刻度盘表面垂直, 指针与度盘表面间距为0 . 3 - 0 m m。D 2 . 2 空盒气压表应送有关部门检验, 检验周期为1 年。 有下列情况者, 应提前送检。 a 空盒气压表被剧烈震动过, 或对示值有怀疑。 b 空盒气压表的读数与气象站水银气压表的气压相比较 , 经过示值修正后, 其差值超出士2 . 6 h P a o Gs 1 2 5 26 一 9 0 表 D 1 温度表 比较记录 地点 : 小源子检验者 ; 杨白帆 日 期: 1 9 8 9 年9 月2 日记录者: 张远航二 洲 GB 1 2 5 2 6 一 9 0 表 D 2 空盒气压表与水银气压表比较记录地点: 气象站:检验者; 奎迷纬度: 3 5 0 1 5 “记录者; 马力高程: 1 7 3 4 m日 期: 1 9 8 9 年9 月6 日一 G s 1 2 5 2 6 一 9 0 表 D 3第一组开始时间: 9 h 2 7 m i n地点: 小源子第二组开始时间: 9 h 3 5 m i n检验者: 杨白帆第三组开始时间: 9 h 4 0 m i n日 期: 1 9 8 9 年9 月2 日雪 Gs 1 2 5 2 6 一 9 0 附录E 用彩色电视副载波检验测距仪频率 ( 参考件)E l 检验设备E l . 1 改装后的彩色电视接收机。 可提供精确度为1 X1 0 - ” 和稳定度为5 X 1 0 - i 2 邝0 m i n 的频率源。E l . 2 频率综合器。 能把彩色电视接收机经过放大隔离输入的4 4 3 3 6 1 8 . 7 5 H z 信号综合成与副载波同等精度的5 M H z 信号, 并对它进行锁相后再输出, 作为数字频率计的外频标。E l . 3 计数式频率计。 能直接以数字显示出被测信号频率值。E 2 检验方法 f a 5 M H Z I - 1 fm =4433618.75 HZI L_-JI f =4433618.75HZ iI f ,1 =4433618.75 H ZCKk,;tgK*VVL f -i1S 图 E lE 2 . 1 把频率综合器锁相后输出的5 M H z 频率信号输入频率计外频标输入端, 以此代替频率计中的晶振源 。E 2 . 2 开机5 - - - 1 0 m in , 待频率综合器频率锁定后频率计即可使用; 但被检测距仪必须预热3 0 m in 方可进行频率检验 。E 2 . 3 检验时, 频率计闸门时间应选择1 0 s ; 另外用一根分头同轴电缆将副载波信号送到频率计的频率测量输入端, 进行频率计的准确度监测, 此时频率计上应显示为4 4 3 3 6 1 8 . 7 H z 或4 4 3 3 6 1 8 . 8 H z ,E 2 . 4 频率计数字显示稳定后取下分头同轴电缆, 再把被检测距仪的频率信号从频率测量输入端送进频率计, 此时频率计上显示的数字即为被检测距仪的实际频率值。 记录格式见表E 1 , Gs 1 2 5 2 6 一 9 0 表 E 1 频率检验记录频率计型号 : E 3 2 3 A N o : 8 0 7开机恒温时间: I O h 2 0 m i n测距仪型号 : R M ll N o ; 8 0 1 2测距仪开始恒温时间: 1 0 h O O m i n标称频率: f o=1 4 9 8 4 9 8 0 H z开始温度: 2 0 . 4结束温度: 2 1 . 0检验日 期: 1 9 8 9 年1 2 月8 日检验者: 高建 记录者: 朱石一 附录F 周期误差的测定 ( 参考件)F 1 测定方法与测定条件F 1 . 1 周期误差的测定可采用平台法。 其安排如图 F 1 所示。 GB 1 2 5 2 6 一 9 0 一。 一 一 一 月 厂 一 节 一二 卜 一 一一一sn, 一 一 卜 一一一 一一 一 孔 一 图 F l 平台法示意图图中: D ; -测站标志中心到平台第一测点的距离, m ; S -, 一一第, -1 测点的观测距离, m ; B 平台基线长度 , 它等于仪器的精测尺长, m ; d 反光棱镜移动的距离, m oF 1 . 2 平台的布设和要求 a 平台上应使用膨胀系数小的导轨。 导轨的安置必须精确水平, 并与平台中心线方向严格一致。 b , 作为观测时移动反光棱镜距离标准的基线, 可以是有精确刻划的导轨, 也可以是经过检验的钢尺。 其长度应略大于被检测距仪的精测尺长, 把它划分为2 0 等份( 4 0 等份) , 每等份为反光棱镜每次移动的距离d 。 在使用中若温度变化超过5时, 需加尺长温度修正值。 平台的基线综合精度应不低于1 : 2 0 0 0 0 。F l . 3 仪器的安置 被检测距仪应精确安置在平台导轨的延长线上, 距平台第一个测点的距离川长度可在1 5 1 0 0 m内变动, 仪器应与反光棱镜的高度相同, 以免引入倾斜修正, 影响测定精度。F 1 . 4 观测 方法 开始观测时, 由近到远进行往测。 反光棱镜依次要放在平台上的各个预定位置。 把反光棱镜置于第一点, 测得距离5 , ( 平差计算中可取州= S , ) 。 然后根据导轨刻划( 或钢尺刻划) 把反光棱镜移动距离d ,置于第二点, 测得距离8 , 。 依次移动反光棱镜, 并观测下去, 直到最后第九 点, 测得距离5 。 。 紧接着再由远到近进行返测。 每个位置往测观测一测回返测观测一测回, 取往、 返测距离的平均值为距离观测值。 测定时要保持适中的光强, 观测要紧凑, 以减少外界条件变化的影响。F 2 周期误差计算F 2 . l 误差方程系数和常数项的计算 V , C 一 s i n g , x一c os ) , y L , ( F l) G B 1 2 5 2 6 一 9 0 B , = 0 。 十 ( : 一 1 ) 4 9 2 D on - 3 6 0 0 久 2 d A O 一于 3 6 0 0 L , 二 S , 一 D 全 ( ; 一 1 ) d D (F 3)式中: : 观测距离数( a =1 , 2 , 3 , , n ) ;C , x , y 待求未知数; D 0 -测站标志中心到平台第一测点的距离, m ; 久 精测调制波长, m ; d 反光棱镜移动的距离, m ; S , 第; 测点的观测距离, m oF 2 . 2 未知数C , x , y 的求解 艺L , C l 生 二 止 一 。 ( F 4) n 2 习( 一s i ng , L , ) 公一 止 止 乙 1 。 (F 5) n 2 习( 一 C O S B , L , ) y 一= i 一 一 一 。 ( F 6 )式中: z 观测距离数(( a =1 , 2 , 3 , L ,第, 个误差方程的常数项; 0 ,-s , 相对于测距仪精测半波长所对应的相位角, ( 。 ) 。F 2 . 3 周期误差振幅A 和初相角0 的计算 A 士丫 a Z + y z ( F 7 ) , 一 tg - 令。 ( F 8 )式中: X , y 由( F 5 ) , W6 ) 式求得 。F 3 周期误差显著性检验 周期误差显著性检验可采用式(( F 9 ) 计算统计量R ; 一厥。 ( F 9 ) G B 1 2 5 2 6 一 9 0 Q : 一习V z Q 一习( L : 一L ) g 二1 习 L , L 一一 I (F 1 1) n式中: ; 观测距离数( 一1 , 2 , 3 , . . . , n ) ; V , - 一 第, 个误差方程求得的误差, M M; L , 第: 个误差方程的常数项, M M; 由( F 9 ) 式计算出R值后, 确定显著水平a ( a 一般取0 . 0 5 或0 . 0 1 ) 和检验数据自由度( n -3 ) 为引数,在相关系数临界值表F 2 上查得临界值R p。 当R R 。 时, 则认为在a 水平上相关显著, 表明仪器存在明显的周期误差; 当R 夏R 。 时, 则认为在a 水平上相关不显著, 表明仪器没有明显的周期误差存在。F 4 周期误差测定的精度估算F 4 . 1 当仪器的周期误差显著时 a 周期误差测定单位权中误差 R l . V F , 。 二 士 划乙 二 二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 1 2 ) 一 V二一 3式中: : 观测距离数( , 一1 , 2 , 3 , . . . , n ) ; V 一 第 个误差方程求得的误差, m m o b 周期误差振幅测定中误差 m 一 士 饥 。 厂 . ( F 13F 2式中: 。 。 一一 周期误差测定单位权中误差, M M; ” 一一 观测距离数。 c 周期误差初相角测定中误差 m幽 m 1 士 气 2 尸 , ( F 1 4) Af式中: M A 一 周期误差振幅测定中误差, M M; A 周期误差振幅, M M; p if 一2 0 6 2 6 5 。F 4 . 2 当仪器的周期误差不显著时可按下式计算观 ( 距中误差。 G s 1 2 5 2 6 一 9 0 。一 士 厚 . (F15 ) V C L , (F1 6)式中: n 观测距离数(( n =1 , 2 , 3 , , n ) ; C f 公式(( F 4 ) 所解得未知数值; L , 第: 个误差方程的常数项, m m , 计算范例见表F l e G B 1 2 5 2 6 一 9 0 表 F 1 周期误差计算 仪器类型: R M - D f N o, 8 0 1 7检验者: 检验日期: 1 9 8 9 年4 月7 日计算者;井 G B 1 2 5 2 6 一 9 0 表 F 2 相关系数临界值表j 一 附录G 常用远程光电测距仪的作业方法 ( 参考件) 由于远程光电测距仪的型号不同, 其作业方法和要求也各不相同, 现将常用的几种远程光电测距仪的作业方法和注意事项及要求分述于后。G 1 作业要求 接通电源前, 所有开关均应置于关的位置。 b 测距前应使测距仪与外界温度相适应。 仪器接通电源后, 应预热2 0 m i n 后方可开始观测。 测距仪在使用中应避免阳光照射和强光射入接收镜孔, 影响测距精度。 d 在测距过程中应停止使用对讲机。G 2 使用R M - I Q 型激光测距仪的作业方法G 2 . 1 观测前的准备工作 将测距仪的电源开关置于( O F F ) 位置, 内 外光路开关置 扩内 光路( I N T ) 位置; 内光路衰减器顺时针旋到头; P P M旋钮和常数置入钮置于( 0 0 ) 处。 b . 接通1 2 士0 . 1 V的直流电 源, 注意电源的 极性。 c 把电源开关置于( O N ) 位置, 功能旋钮置于( L A MP ) 位置, 再按R钮进行自检。 在自检符合要求后, 再调节外光路衰减器, 使面板上仪表指针对准仪表刻度的绿色区域中部, 则测距准备信号指示灯( 黄色) 亮 。 待预热2 0 m i n 后 , 即可开始观测 。G 2 . 2 观测程序 GB 1 2 5 2 6 一 9 0 将功能开关置于(( N O M R +M T R ) 位置。 每按一次( R ) 钮, 即显示一次测距结果, 读数并记录, 读四次为一测回; 间隔3 m m后再重新照准 目标进行第二测回读数 。 b 一个时间段结束后, 应进行仪器的自检工作。 当测距边小于1 0 k m时, 把1 0 k m钮置于零位置。 若所测距离在1 0 k m 到2 0 k m之间, 则把该钮置于被测距离的1 0 k m 增量上, 其余类推。G 3 使用A G A - 6 0 0 型激光测距仪的作业方法G 3 . 1 观测前的准备工作 接通电源前电表选择开关应放在“ O F F ” 位置。 b 接通1 2 V直流电源, 注意极性, 使控制电表指针指在红色区内; 否则应重新接通电源。 控制电表选择钮置于“ B A T T ” 位置时, 其指针应仍在红色区内。 当控制电表选择钮旋至“ O V E N 位置时, 恒温炉加温一分钟后, 指针应在绿色区内。 若有故障, 则指针指零或指在红区内。 d 控制电表选择钮置于“ A E C ” 位置, 检查控制电表指针在“ T R E Q 2 . 3 . 4 位置时均在绿色区内。 而 F R E Q 1 ” 在左端。 控制电表置于“ T U N E ” 位置, 频率置于F z 外, 用T U N E ” 控制器调谐克尔盒使控制电表指针偏转至最大。 f 仪器接通电源后 , 应预热2 0 m i n , 方可正式测距。G 3 . 2 观测程序G 3 . 2 . 1 光路观测 将频率钮置于“ F Z ” 位置, 控制电表置于“ ME A S ” 位置, 光路选择杆指向后方, 调整灰楔钮, 使指针指在绿色区, 同时检查调谐情况。 b 将相位钮置于“ 1 ” 位置, 转动移相钮, 使蓝点F分划盘的读数为预置光路读数(( 9 8 4 0 ) , 用分解器调整钮使指零表指零, 当指示灯闪亮时读取蓝点F的精确数值, 并记录。 依次将相位选择钮置于“ 2 , + 3 99 、 + 4 ; , 每变一次相位, 均按(( b ) 所述方法读数和记录。G 3 . 2 . 2 镜路观测 频率钮置于“ 1 ” 位置, 相位钮亦置于“ 1 ” 位置, 光路选择钮指向前方, 转动移相钮, 直至指示灯闪亮, 调整指零表指零, 读取橙点F的读数并记录。 b . 频率钮置于“ 2 , 相位钮置于“ 1 , 转动移相钮使蓝点F的读数之首位与“ F 1 ” 橙点F读数的末位大致相同, 待指示灯闪亮后, 使指零表指零, 读取蓝点F的读数, 并记录。 依次将相位钮置于“ 2 , 3 + 4 , 每变换一次相位, 均使指零表指零, 读取蓝点F的数值, 并记录( 注意相位“ 1 S 2 ” 的读数比相位“ 3 、 4 ” 的读数约大1 2 5 0 ) , d . 频率钮依次置于“ 3 ” 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