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与管理智慧_第1页
资治通鉴与管理智慧_第2页
资治通鉴与管理智慧_第3页
资治通鉴与管理智慧_第4页
资治通鉴与管理智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治通鉴与管理智慧,作者,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陝州夏縣涑水鄉人仁宗末,任天章閣待制兼知諫院。治平三年(1066)以所撰進獻,英宗命設館續修。神宗時反對王安石新法,退居洛陽十五年,致力編著。哲宗立,任宰之職,廢除新法,在位八月而死,追封溫國公,諡文正。,撰動動機(一),司馬光:每患遷固以來,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讀之不遍,況於人主。劉恕亦嘗載司馬光撰之旨趣:春秋之後,迄今千餘年,史記至五代史一千五百卷,諸生歷年莫能畢其篇第,畢世不暇舉其大略,厭煩趨易,行將泯絕。,撰作動機二,云人主日里萬機,無暇觀取於史書,乃欲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關國家盛衰,繫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又云:伏望陛下寬其妄作之誅,察其願忠之意,以清聞之宴,時賜省覽,監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是捨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躋無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動機三,言:伏遇英宗皇帝,資睿智之性,敷文明之治,思歷覽古事,用恢張大猷,爰詔下臣,俾之編集。,修撰經過之源起,仁宗嘉祐年間,司馬光編五卷,上起共和,下迄五代的大事年表,於治平元年(1064)上進英宗後又寫成八卷,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403),止秦二世三年(-207)治平三年(1066)四月,英宗命司馬光設局于崇文院,自行選擇協修人員,編輯歷代君臣事跡。,修撰經過之延請助手,司馬光任主編司馬康為檢閱文字范祖禹為同修劉恕為同修劉攽為同修,修撰經過之程序,長曆-劉義叟推朔閏叢目-將所收集的史料,按照年月順序,標明事目,排列起來長編-整理叢目中的史料,決定去取,修正文辭司馬光再就長篇所載,考其同異,刪其繁冗,修改潤飾,成為定本,修撰經過之分工,長編由劉攽負責史記前後漢部分劉恕負責三國至隋范祖禹則負責唐至五代。修長編之準則,寧失於繁,毋失於略,再待刪改。司馬光總其成,使之如出一人之手,修撰經過之書成,至元豐七年(1084),書成,前後共修十九年。全書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403),下迄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共記1326年史事。,修撰經過之篇目,書分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五代紀二十九卷,修撰經過之附件,三十卷略舉事目,年經國緯,以備檢尋,稱此書為通鑑之總會通鑑考異三十卷參考群書,評其同異,俾歸一途,自明去取之因。,特色評價一,資治通鑑的修撰方式,結合官修與私修的方法司馬光奉詔作資治通鑑,光乃得利用國家的人力、物力和圖書資料來修史,具備了史館修史的有利條件,司馬光所撰用的人員,如劉攽、劉恕、范祖禹的政治觀點與司馬光近似,而最後的定本乃經司馬光一手刪削潤飾,使全書首尾一致,具有獨特見解,如出一家之作,是兼取官修私修之長。,特色評價二,編年早有,如春秋、左傳自班固漢書後,斷代為史之風氣大盛,編年史書,亦以朝代為斷限,如荀悅、干寶司馬光乃奮其雄筆,取編年之紀事時間清楚,刪削正史,以入編年,縱貫千餘年,創立編年體通史之規模。,特色評價三,司馬光曾自謂:臣今所述,止敘國家之興衰,著生民之休戚,使觀者擇其善惡得失,以為勸戒。要以史為鑒,向帝王提供歷史教訓,乃注意其記載要合乎歷史事實,力求真實、客觀對於賢君,司馬光大力贊揚,但亦不會替其隱惡,如始皇、漢武,在記敘其不朽功業之時,亦批評其窮奢極侈,繁刑重斂若有評論,則學史公,將之另置,在後評論,標以臣光曰:以示客觀,特色評價四,論者有謂此書乃司馬光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一種工具司馬光反對王安石的新政,在中常借史事而透露其意貶東漢末之朋黨記智伯才德之論(按祖宗之法辨事為德)即牛李黨爭中的維州事件,申牛抑李,以反對王安石開邊方針甚商鞅變法、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言論亦一概不錄。,特色評價五,乏視而經濟制度變遷,水利興修,天文曆法以至典籍聚散之記載這等資料只附在記事中,而缺乏詳細,有系統的專編記載,不足以反映各時代之歷史全貌而特別輕視文人,中評曰:不載文人。屈原之文辭不得書於杜甫若非出師未捷一詩為王叔文所吟,則姓名亦不登簡牘,特色評價六,明王應麟只云:通鑑不書符瑞。只可說司馬光是少談怪異而非不談怪異司馬光對一些有規勸性之怪異事跡,仍按舊說記下從中,明白示其用意:讖記如李淳風言武氏之類及因而致殺戮叛亂者,並有之。.其妄有牽合之類不須也。.妖怪或有所儆戒,如鬼書武三思門或因而生事之類並存之,其餘不須也。可見中所記之災異乃以應驗與否及有否鑑戒作用而定。,特色評價七,所用材料正史便十九種,一千五百萬字雜史三百二十種,字數三千萬字以上僅三百餘萬字,無怪秋章學誠極力譽之:通鑑之取材,多有出於正史之外者,又能考諸史之異同而裁正之,昔人所言,事增於前,文省於舊,唯通鑒可以當之。,特色評價八,司馬光則以修史之角度出發,當記及天下離析之時,僅取其中以為記事之符號,不任意妄付正閏,其在中云:光學疏識淺,于正閏之際,尤所未達,故于所修,敘前世帝王,但以授受相承,借其年以記事爾,亦非有所取舍抑揚也。然事實又果真如此?,正統問題,其以魏為正,實因宋承隋唐,再上溯至魏,其欲正宋故正魏,且若無正閏之分,又為何會書諸葛入寇。而且因只立一朝,致令紀年出現問題,如三國之際,只取魏之年號為紀年,南北朝時全用南朝,不但北朝事情全用南朝紀年,隋文帝開皇九年以前的事情都記在陳的年號下,皆不合事實,也不方便。,特色評價九,此外,一年中有多過一個的年號,只書後來者,如武則天天授三年(692)四月改元如意,九月改長壽,只記長壽元年,亦不合事實,亦會增加不少混亂,影響一,雖漢魏南北朝仍有從事編年史著者,然為數不多記後漢至南北朝史著中,紀傳共四十七,編年則二十三宋司馬光出,重振編年通史梁啟超讚其書:上紀戰國,下終五代,千三百六十二年間大事,按年紀載,一氣銜接,光本邃於掌故,其別裁力又甚強,其書斷制有法度,其所經緯規制,確為中古以降一大創作。深為時人後學所推崇。,影響二,司馬光對舊編年體寫法亦有改進寫人物則按時間排入年代,遇事蹟人物不能確定入於何時,則在人物初出現時一律交待籍貫、世系;寫重要人物則其拜官,到官或免、卒時,述其生平事蹟和道德人品,以增強人物的完整性記事則多採補敘法,每述一事先用初、先是等字眼交待前因,然後敘其本事,彌補了編年體記事以年隔的短處。,影響三A,在注釋方面,包括有注解、考証、補遺三類宋劉安世史炤劉羲仲明嚴衍。,影響三B,宋胡三省注通鑑,稱為通鑑功臣。胡三省,天台人,費三十年而成、對中所提及的名物、制度、地理以及史實異同,皆據古籍,予以詳細注釋,有時更補充的不足,今附於書中,影響三C,在續編方面,分時間前後不同前續者劉恕金履祥皆記上古至周威烈王二十二年事後續者明薛應明王宗沐清徐乾學清畢沅清夏燮,影響三D,續長編宋李燾記北宋事宋李心傳記南宋高宗朝事,影響三E,改作者朱熹資治通鑑綱目袁樞通鑑紀事本末另開編年紀傳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