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77 宜州市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报告 2010 2020 年 宜州市水利局 二 一 年二月 1 77 目目 录录 前前 言言 1 综综 合合 说说 明明 3 1 1 基本情况基本情况 3 1 11 1 自然条件自然条件 3 1 21 2 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经济状况 4 1 31 3 农业生产状况农业生产状况 4 1 41 4 自然灾害情况自然灾害情况 5 2 2 农田水利现状农田水利现状 15 2 12 1 工程现状工程现状 15 2 22 2 运行管理现状运行管理现状 16 3 3 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20 3 13 1 水土资源总量水土资源总量 20 3 1 13 1 1 水资源水资源 2020 3 1 23 1 2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 2424 3 23 2 水土资源利用现状和需求预测水土资源利用现状和需求预测 24 3 2 13 2 1 各行业对水土资源的利用现状各行业对水土资源的利用现状 2424 3 2 23 2 2 各行业对水资源的需求预测各行业对水资源的需求预测 2525 3 2 33 2 3 各行业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预测各行业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预测 2626 3 33 3 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与评价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与评价 27 3 3 13 3 1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2727 3 3 23 3 2 水土资源供需评价水土资源供需评价 2828 4 4 规划的指导思想 发展原则 目标任务规划的指导思想 发展原则 目标任务 28 4 14 1 指导思想指导思想 28 4 24 2 发展原则发展原则 28 4 34 3 规划范围和水平年规划范围和水平年 29 4 44 4 发展目标与建设任务发展目标与建设任务 30 4 4 14 4 1 工程建设目标和任务工程建设目标和任务 3030 4 4 24 4 2 工程管理改革目标和任务工程管理改革目标和任务 3131 5 5 工程建设规划 工程建设规划 33 5 15 1 工程建设标准工程建设标准 33 5 25 2 总体布局及分区发展重点总体布局及分区发展重点 34 5 2 15 2 1 总体布局总体布局 3434 2 77 5 2 25 2 2 分区发展重点分区发展重点 3434 5 35 3 主要建设内容主要建设内容 34 5 45 4 重点工程重点工程 35 5 55 5 典型工程设计典型工程设计 37 6 6 工程管理工程管理 57 6 16 1 建设管理建设管理 57 6 2 16 2 1 管理体制管理体制 5858 6 2 26 2 2 运行机制运行机制 5959 6 36 3 服务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 61 7 7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63 7 17 1 投资估算投资估算 63 7 1 17 1 1 编制依据编制依据 6464 7 1 27 1 2 投资估算方法投资估算方法 6464 7 1 37 1 3 总投资估算总投资估算 6464 7 27 2 资金筹措资金筹措 69 7 37 3 分期实施计划分期实施计划 69 8 8 效益分析和环境影响评价效益分析和环境影响评价 69 9 9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70 附图附图 71 1 77 前前 言言 为引导农民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切实改善农 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根据 自治区水利厅 关于开展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通 知 桂水农水 2009 39 号 精神 我局开展了 农田水利 建设规划 2010 2020 年 以下简称 规划 的编制工作 为顺利完成此项规划工作 宜州市成立了 小型农田水利 工程建设规划 2010 2020 年 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由我局主 要领导任组长 负责统筹和指导全区的农田水利规划编制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市水利局 并组织了多名专业技术人员 具体负责完成该规划的编制工作 规划工作小组根据规划编制大纲要求 结合我市实际 对 全市农田水利工程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 本着突出重点 统筹 兼顾 因地制宜 量力而行的规划原则 在有限的投资限额范 围内 尽可能做到规划建设项目在全区范围内分布平衡 2010 2020 年规划期内的规划建设工程项目共涉及全市 16 个 乡镇 规划中坚持以骨干小型水库 引水 自流灌区的渠系续 建配套改造为重点 以期尽快发挥骨干小型水库 引水 工程 的巨大灌溉效益为目的 报告中相关数据和内容参考了 广西 宜州市统计年鉴 2009 广西宜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研 究报告 等成果资料 技术标准参照了 广西水利水电建筑工程 2 77 预算定额 等 编制完成了 宜州市农村饮水调查评估报告 规划工作完成后形成了 宜州市农田水利建设规划 2010 2020 年 初稿 经专家组评审提出了修改意见后 最后进 行了修改完善 编 者 二 一 年二月 3 77 宜州市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报告宜州市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报告 综综 合合 说说 明明 1 1 基本情况基本情况 1 11 1 自然条件自然条件 宜州市位于广西中部偏西北 地理坐标东经 108 4 11 109 2 44 北纬 24 0 10 24 5 25 行政区划分为 16 个 乡镇 总面积 3869km2 2008 年总人口 64 万 耕地面积 46 万亩 粮食总产量 270 万吨 全市辖 7 镇 9 乡 其中 2 个瑶族乡 下设 204 个村民委员会 6 个居民委员会 2589 个自然屯 市域面积 3869 平方公里 其中中山 低山面积占 27 47 丘陵面积占 58 80 台地面积占 3 53 平原面积占 10 20 市境地形特 点为南北高 中部低 自西向东倾斜 属半山半丘陵地区 宜州市地处大西南出海通道的必经之地 东与柳城 柳江两县 接壤 南与忻城 都安相连 西与河池 环江 北与罗城等市县为 邻 是广西工业基地柳州市的重要商品贸易集散地 也是河池地区 中经济 文化相对较发达的县级市 市府驻地沿铁路南至广西首府 南宁市 344 公里 公路 266 公里 西北至河池市金城江区 72 公里 公路 76 公里 东至柳州市 89 公里 公路 125 公里 市境国 道 323 线 黔桂铁路贯穿东西部 境内国道 省道 市道 乡道及 4 77 专用公路 35 条 共 679 42 公里 有火车站 11 个 1999 年 全 市实现村村通电 通公路 通广播电视目标 气象水文 宜州市气候特点是夏天长 冬天短 四季不甚分明 光照充 足 雨量充沛 温暖湿润 年平均日照时数 1696 9 小时 多年 平均气温在 19 6 至 20 2 之间 1 月份最冷 月平均气温 10 1 全市雨量充沛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1300mm 至 1500mm 但在季节分配上不均 多集中在 5 8 月 春 夏 秋 冬分别占 全年降雨量的 29 3 46 9 15 5 8 3 全市 1966 年至 1990 年年平均蒸发量为 1444 9 毫米 蒸发量略大于降雨量 市 域内主要灾害性天气为旱灾 洪灾 其次为大风 霜冻 水系 宜州市境内河流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 干流为龙江 主要支流 有下枧河 临江河 及小环江 中州河 全市共有大小河河 295 条 其中季节性溪流 211 条 总流域面积为 16216km2 其中市境内 流域面积 3420 3 平方公里 集雨面积在 5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 洛寿河 五拱河 大安河 德桥河 四柳河 中和河 永长河 都 良河等 8 条 河流多年平均流量 393 8m3 s 年径流量 1 239 1010m3 均为过境水量 地下水主要分布在石炭酸盐岩溶地区 以岩溶水为主 全市地 下河 61 条 地下水点 96 处 主要分布在三岔 屏南 刘三姐 石 5 77 别 北山 北牙 龙头 德胜等乡镇 枯水期流量为 13 81m3 s 折合年产水量 4 35 亿立方米 市境内的地下水一般埋深 30 米左右 水位随季节变化较大 地下河在汛期常引起短期洪涝 干旱季节水 位降得很低 较难利用 地下水水质多是碱性 水温偏低 难以利 用 1 21 2 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经济状况 宜州市位于广西西北部 河池市东南部 市区距河池市 76 公 里 东与柳城 柳江两县相接 南至西南与忻城 都安两县交界 西与金城江区接壤 北与东北与环江 罗城两县毗邻 总面积 3869 平方公里 全市总人口为 64 万人 2008 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 59 13 亿元 比上年增长 3 6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26 32 亿元 宜州市在河池市是一个比较大的县级市 县域经济发展是比 较快的 特别是近几年 全市加快招商引资的力度 引进了一批有 规模的加工企业 如茧丝绸加工企业 机械加工企业 医药制造企 业等优势支柱产业企业 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宜州 文化底蕴深厚 是壮族传说中歌仙刘三姐的故乡 刘三姐故乡 下 枧河风景旅游区以其 山奇 水秀 洞幽 石美 而闻名于区内外 宜州是河池市通向华南重要工业城市柳州和通往南宁 北海及沿海 各省市的大门 交通十分便捷 黔桂铁路横贯市境 宜柳高速公路 和金宜一级公路自东向西贯穿全境 宜罗 德环 宜忻二级公路 与周边县市构成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 推动了我市工业 商业 服 务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6 77 1 31 3 农业生产状况农业生产状况 经过几年陆续调减粮食作物以及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之后 目前宜州市粮食种植面积已调减到 91 9 万亩 经济作物发展到 114 56 万亩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已超过粮食作物 经粮结构调整为 1 115 1 近几年来 宜州市在充分总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绩 和经验的基础上 继续千方百计发掘本地优质资源 先后实施了包 括种植业 养殖业 加工业在内的 116 个农业调整示范项目 从 110 9 万亩粮食作物中调减了 19 万亩 用于糖蔗 桑树 瓜菜 食 用菌 优质木薯及牧草的种植 粮食作物调减比例为往年的 8 6 新增经济作物 8 76 万亩 调增比例为往年的 13 6 玉米 调减了 6 万亩 原料蔗新增 11 4 万亩 实种 43 99 万亩 桑园新 增 2 9 万亩 实种 8 9 万亩 瓜菜新增 1 36 万亩 实种 19 3 万亩 1 41 4 自然灾害情况自然灾害情况 宜州市水灾有内外涝之分 龙江 临江等河流沿岸低洼处农田 易受洪水淹没 形成外涝 石区封闭洞场和丘陵地带的低谷洼地 常因洪水消泄不畅积水成灾 形成内涝 全市共有易涝面积 4173 33 公顷 其中内涝面积占 2 3 以上 外涝频率低 面窄 受 淹时间短 危害程度较轻 内涝面广 受淹时间较长 危害较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了大量的防洪排涝工程 已解决或改善易 涝面积 2572 65 公顷 一 洪水灾害一 洪水灾害 7 77 1 1 建国前水灾 建国前水灾 宜州市建国前共发生特大水灾 5 次 最大的一次洪水是 1902 年 清乾隆四十九年 1784 年 四月 庆远府大水 淹塌民房无数 清嘉庆二十二年 1817 年 三月 大雨 大 小河流猛涨 崩 城东门 大水淹没房舍 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 年 龙江涨大水 据老人回忆 当时 最高水位距庆远镇北门 城门前 只差 60 厘米水即进入北门街 测其高程为 133 3 米 淹塌民房无数 是最大的一次洪水 民国十三年 1924 年 七月 农历连日大雨 洪水泛入庆远镇 北门 5 级马头的第二级 测其高为 132 3 米 观音阁南门关口水沟 脚等处可行船 淹民房数十间 民国三十四年 1945 年 农历七月 龙头街发生前所未遇的大 水灾 初五 龙头乡倾盆大雨 初六晨 沟水骤涨 水涌入街头 至上午 10 时全街淹尽 中午 东至范家坡 梁家堡 西至洞口 已成一比汪洋 最高水位高过龙头街最高地面 3 33 米 全街及附 近村民房倒塌厂百多间 仅剩彭 骆 钟 张等几家 21 间火砖房 和木柱楼房 幸亏周围各村青年及时撑竹排赶来搭救 除一老妪外 均免于难 大雨连下 9 昼夜 至 14 日水退 居民避居上山多日 风餐露宿不少人病倒 1 月之内死了 10 多人 是年因粮食被淹多日 8 77 变质发毒 群众生活极度困难 以棕树芯 树皮草根充饥 状况凄 惨 龙头之水 经地下溶洞消往北刁河 刁江支流 可能是溶洞 堵塞 或北刁河同时涨水顶托 水消不出 而造成这次大水灾 同年九月 持续降雨数日 龙江发大水 庆远镇北门洪水位高 达 131 米 民房倒塌甚多 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水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水灾 从 1950 年至 2004 年宜州市共发生 次水灾 其中较大的有 次 各年灾情况表 14 1956 年 5 6 月间降雨量 616 毫米 占年雨量 47 96 龙头 北牙 怀远等公社的农作物受灾民 1800 公顷 1960 年 7 月 8 13 日大雨 最大日雨量 142 9 毫米 三岔 北 牙 怀远等公社的农作物受淹 1300 公顷 1962 年 5 月 8 29 日大雨 最大日雨量 109 8 毫米 山洪暴发 矮山 北牙 龙头等公社农作物受淹达 2433 33 公顷 六坡水库溢 洪水深 1 2 米 六坡村边公路桥北端路面最低处水深 1 5 米 两天 不能通车 全县减产粮食 20000 吨 1970 年 7 月 13 至 15 日 宜山县连续 3 天降雨 200 多毫米 加 上龙江及其支流上游同时下大雨 龙江水位猛涨 据三岔水文站当 时测量 最大的一次洪峰流量达 10400 立方米每秒 是 1924 年以 来最大的一次洪水 庆远镇河段水位 131 97 米 三岔 洛东 矮 9 77 山 庆远 怀远 德胜 北牙 祥贝 流河等 9 个乡镇 63 个大队 396 个生产队受灾 淹没中稻 玉米等农作物共 3333 33 公顷 其 中成灾面积 2183 33 公顷 死亡 9 人 冲毁水利工程 26 处 淹倒 民房 286 间 洪水冲垮黔桂铁路三岔街西一段路基 行车中断 24 小时 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亲自挂长话询问三岔公社领导有关铁路抢 修情况 指示限期修复 同日怀远公路大桥亦被洪水冲毁 1971 年 重建通车 怀远铁路桥水近桥底 亦甚危险 用重车压桥 此次水 灾 损失严重 1976 年 6 8 月 降雨量 513 7 毫米 其中 7 月 5 13 日最大 时段降雨达 214 9 毫米 三岔 北牙 石别 矮山 流河等公社农 作物受灾 2153 33 公顷 1979 年 8 月中旬 宜山县连日大雨 庆远镇雨量 314 3 毫米 占年雨量 19 8 全县农作物受灾 1893 33 公顷 1980 年 7 8 月 宜山县连续几次暴雨 庆远镇雨量 735 9 毫 米 占上年降雨量 47 5 其中 8 月 433 9 毫米 9 月最大日雨量 240 3 毫米 受灾面积 1900 公顷 1983 年 9 月 17 日晚十一时至凌晨 4 时许 三岔公社暴雨成灾 受灾农田 300 公顷 其中被泥淹盖 53 33 公顷 35 户 100 多间民房 被水泡 冲走粮食 5000 千克 县委领导到该公社组织群众抗灾自 救 扶洗禾苗 减少损失 地区拨给救灾尿素肥 25 吨 1991 年 6 月 9 11 日 县境 8 个乡镇连降暴雨 其中龙头乡 3 10 77 天雨量 270 1 毫米 拉浪乡 3 天雨量 220 毫米 致使部分乡镇发生 水灾 受灾 6107 户 29024 人 房屋倒塌 142 间 700 多群众被洪水 围困 1993 年 5 月 9 日夜间 县境内出现大暴雨 并伴有连续 15 分 钟约 10 11 级的大风 这是一次历史罕见的大风天气 田间玉米 倒伏严重 房屋瓦片被吹翻 树木被折断 有些大树被连根拔起 据不完全统计 这次暴雨大风灾害 直接经济损失 1000 万元以上 是年 7 月 宜山县连续十天大雨 雨量 507 8 毫米 比常年偏 多 335 6 毫米 全县 20 个乡镇 144 个村公所遭受不同程度的灾害 农户房屋倒塌 402 间 早稻受灾 2204 33 公顷 其中严重的有 668 公顷 玉米受灾 2902 33 公顷 其中严重的 612 27 公顷 鱼塘被 冲垮 69 13 公顷 灾情严重的是洛西镇 全县经济损失 850 万元 1994 年 6 月 13 15 日 市境内持续三天大雨 暴雨 平均降 雨量 400 多毫米 最大雨量是福龙乡 646 毫米 石别 太平乡在 500 毫米以上 这次洪水造成山洪暴发 洪水泛滥 交通冲断 全 市 52 座小 二 型以上水库水位超过警戒水位以上 有 5500 多个 灾民被洪水围困 其中死亡 14 人 重伤 7 人 受灾人口 8 99 万人 倒塌民房 1 8 万间 农作物受灾 26666 67 公顷 淹没早稻 11799 41 公顷 其中无收 2699 87 公顷 玉米 9199 54 公顷 无收 4499 78 公顷 其它作物 4899 76 公顷 冲毁水利渠道 8365 处 11 77 131 63 千米 直接经济损失 6 12 亿元 党政军民奋勇抗洪救灾 市政府采取措施安排灾民生活 扑灭急性传染病 迅速恢复生产 重建家园 1997 年 7 月 4 8 日 连降 4 天暴雨 雨量 280 5 毫米 全市 各乡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 经济损失 1200 万元 1998 年 6 月 19 24 日 市境连降大雨和暴雨 6 天雨量达 432 4 毫米 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全市 21 个乡镇 172 个村委受灾 受 灾人数 22 48 万人 死亡 6 人 伤 2 人 水稻 玉米 黄豆 甘蔗 等作物受灾共 8953 33 公顷 其中绝收 5413 33 公顷 房屋倒塌 733 间 洪水冲毁桥梁 14 座 毁坏公路 64 处 85 千米 冲毁堤坝 10 02 千米 直接经济损失达 4200 多万元 2000 年 6 月 9 12 日 因上游流域 包括贵州省 和市内连降 大雨 暴雨的影响 龙江最高水位达 131 14 米 超过警戒水位 2 14 米 是建国以来最高水位 怀远中洲河上的铁索桥和下枧河龙 洲岛的印月楼被洪水冲毁 全市房屋受淹 1940 间 倒塌 188 间 农作物受灾 2760 公顷 冲垮渠道 5 处造成经济损失 1862 19 万元 表 14 宜州市各年洪水灾害情况表宜州市各年洪水灾害情况表 单位 面积 公 顷 折款 万元 面 积合 计 年 份 受灾成灾 受灾 人数 万 人 死 亡 人 数 倒塌 房屋 间 毁坏 渠道 千米 损 失 粮 食 经济 损失 拆款 备 注 12 77 人 吨 73358 7 9 39610 0 1 93 7 8 83 2025 6 141 6 7 77774 8 5 195 0 1053 33713 331 02160 50 195 6 1800 001233 331 50277 50 196 0 1300 00800 001 2056132 00 196 2 2433 331706 672 10315 00 197 0 333 332186 673 969286655 20 197 6 2153 331433 331 56322 50 197 8 1100 00800 001 05105144 00 197 9 1893 001500 003 20196337 50 198 0 1900 001366 672 10307 50 198 3 1000 00666 671 00150 00 198 6 1633 331040 001 46234 00 198 7 573 33373 330 45105 00 199 1 760 002 9014249 70 199 3 5175 791349 44021850 00 199 4 26666 6 7 12099 4 1 8 9914 1800 0 131 6 3 61200 0 0 199 7 1200 00 199 8 8953 335413 33 22 4 8 673310 024200 00 200 0 27601881862 19 200 1 1535 732 1917358 00 13 77 200 1 1041 00534 87 11 6 2 130 021215 40 200 2 7053 295642 0 25 0 0 1182698 86 二 旱灾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旱灾 建国前 一般旱灾文字记载甚少 严重旱灾也是三言两语 从 1618 1928 年的 311 年中 只有 14 次严重旱灾具有文字记载 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 1618 年 大旱 饥人相食 清康熙六十年 1721 旱 自正月至 7 月不下雨 苗尽枯稿 民采厥根树皮为食 康熙六十一年 1722 年 继旱 民饿死于路者甚众 雍正十三年秋 1735 年 庆远旱 大饥 乾隆二十七年 1762 年 庆远府大旱 民多饿死 乾隆五十二年 1787 年 久不雨 禾苗干枯 米价腾贵 哀 鸿载道 嘉庆十二年 1807 年 大旱 田禾尽枯 嘉庆十九年 1814 年 旱 自正月至四月中旬 无雨 不能播 种 嘉庆二十二年 1817 年 六月至 8 月无雨 禾苗枯萎 粮食大 减 嘉庆二十五年 1820 年 五 六月旱 禾苗枯死 14 77 道光元年 1821 年 旱 七 八月不雨 仅一成收 道光二年 1822 年 旱 民饿死卖儿女者不少 咸丰元年 1851 年 旱 六至十月不雨 禾苗尽枯稿 民国十七年 1928 年 九至十一月大旱 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旱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旱灾 1950 1955 年 无资料可查 1956 年至 2004 年 据宜州市气 象局的资料记载 除 1962 1973 1975 1980 1981 1982 1983 1988 1990 年 其 余各年均有旱情 不是春旱 便是秋旱 或是两旱皆有 虽兴建了 不少水利设施 使 80 的水田有水灌溉 但绝大部分旱地及一部分 稻田仍靠天吃饭 小旱减产 大旱无收 有些水利设施保灌率低 抗不了大旱 据统计 全市到 2004 年累计受旱面积共 亿平方米 减产粮食 吨 其中受旱面积 6699 67 公顷以上 减产 5000 吨以 上的年份有 5 年 最为严重的是 1963 年 2004 年 1963 年 全县各地平均降雨量 1020 1 毫米 比多年平均值 1384 6 毫米少 26 3 其中三岔 洛东 洛西 庆远 怀远 德胜 等乡镇水稻主产区 年雨量只有 844 901 毫米 为正常的 65 左右 尤以水稻种植生长阶段的 4 5 6 8 9 月总雨量才 268 毫米 仅 为多年同期平均值 814 3 毫米的 32 9 全县 346 处塘库干涸 339 处 295 条大小河流 断流 211 条 4 月塘库蓄水 618 万立方米 比正常年份同期蓄水量 4521 万立方米减少 86 3 六坡水库用抽水 15 77 机抽死库容水保苗 引水工程引 313 处 只有 47 处有水引进渠道 引入流量仅 6 54 立方米每秒 比正常年份减少 4 9 立方米每秒 全县计划种早稻 12666 67 公顷 因旱只扦下 6400 公顷 有收仅 5066 67 公顷 全县 3456 个生产队 有 1661 个扦不下早稻或扦下 无收 中稻计划扦 7666 67 公顷 实扦下 1166 67 公顷 有效 666 67 公顷 晚稻抗旱抢扦 8146 67 公顷 植后死 1726 67 公顷 3386 67 公顷受旱干裂 严重减收 春玉米种下 11333 33 公顷 有 收 11066 67 公顷 秋玉米种 17200 公顷 枯死 10000 公顷 余下 7200 公顷也严重减收 八月黄豆无收 全县有 996 个生产队人畜饮 水困难 有的队要到 15 千米处去挑水 鸟兽渴死或到居民家觅水 喝被捕获不少 面对严重旱灾 宜山县委 县人委把抗旱作为当时 中心工作 县委常委除留 1 人在机关照顾面上工作外 其余领导先 后 3 次带领县直机关干部 1300 人分赴各公社发动群众并带头抗旱 公社干部均身临抗旱第一线 在宜山境内的厂矿 腾出 12 台共 425 匹马力的抽水机 并派出技术员 81 人支援抗旱 驻柳空军多次派 飞机到宜山作人工降雨 农行支援生产贷款 71 63 万元 县财政拨 款生产救灾专款 37 29 万元 民政部门发放救济款 29 2 万元 水 利部门投入大批物资支援抗旱 卫生部门派出 36 名医务人员赴灾 区免费为群众治病 支出药费 1 3 万元 结合抗旱 以发动群众修水利 176 处 安竹筒水车 535 架 建电动抽水站 3 处共 54 千瓦 安装柴油机 39 台 1383 马力 安装 16 77 水轮泵 31 台 添置戽斗 1972 个 共扩灌 584 公顷 还发动群众开 挖雷公沟 2 2 万条 带领群众挑水淋玉米 各生产队均组织抢水组 降雨犁田 推广晚稻种早播 供田播秧等措施 尽管党和政府领导群众全力抗旱 终因旱情过于严重 粮食比 上年 7800 吨减产 4100 吨 减收 52 6 干部群众情绪低落 9 月 20 日 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 研究救灾工作 根据区党委 地委的 指示精神 提出生产自救 节约渡荒的方针 要求各级领导振奋精 神 克服悲观失望情绪 坚定信心 领导群众大力搞好冬种春耕 解决春夏荒 当年种下冬季作物 1533 公顷 又从外省调入粮食 19500 吨支援灾区 经过一个冬春努力 终于战胜特大旱灾 全县 无人逃荒 也未饿死人 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976 年 9 月 全县雨水特少 只有 8 8 毫米 比常年偏少 89 出现严重的秋旱 其中晚稻受旱 4026 67 公顷 晚玉米受旱 6433 33 公顷 1986 年 3 月 雨量只有 24 4 毫米 为历年最低值 偏少 62 给春扦和人畜饮水造成困难 全县计划早稻种植面积 17898 13 公顷 旱地作物受旱面积 18605 67 公顷 其中因旱不能 下种 3478 67 公顷 人畜饮水发生困难的有 139093 人 85851 头牲 畜 1991 年 2 月 4 月 遇上历史罕见的春旱 月总雨量只有 101 2 毫米 比常年少 134 9 毫米 偏少 85 早稻无水插秧严重 17 77 4 月只完成插秧任务的 45 至 5 月 4 日统计无水插秧有 5904 13 公顷 1992 年 7 月 26 日 8 月 13 日 雨量只有 0 3 毫米 使晚稻缺 水插秧 同时使种下的晚稻 632 8 公顷 晚玉米 7311 33 公顷 八 月黄豆 4113 27 公顷 红薯 4713 53 公顷受旱 1993 年 4 月 春旱严重 全月雨量仅有 71 0 毫米 比常年偏 少近五成 如六坡水库蓄水量由原 2100 万立方米下降到 350 万立 方米 全市有 4666 67 公顷农田无水插秧 2004 年春以来 宜州市出现了历史上罕见连续去冬今春干旱的 气候 全市 52 座小 二 型以上水库蓄水量仅为 3338 24 万立方 米 比上年同期蓄水量 5296 13 万立方米减少 1957 89 万立方米 干旱造成众多溪河断流 42 座小 二 型以上水库干涸 严重地影 响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2 2 农田水利现状农田水利现状 2 12 1 工程现状工程现状 宜州市共有各类水利工程约 10500 处 小 二 型以上水库 50 座 其中中型水库 3 座 包括土桥水库 洛西水库 六坡水库 小 一 型水库 20 座 小 二 型水库 27 座 山塘水库 399 座 总库容 17766 万立方米 有效库容 12635 万立方米 年蓄引提水能 力 65000 万立方米 有效灌溉面积 29 3 万亩 小水电站 9 座 装 机容量 5590 万千瓦 年发电量 2000 万度 已建成乡镇供水工程 18 77 135 处 供水能力 1 6261 万立方米 日 受益人口 21 39 万人 共 计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 8 45 人 全市共建成防洪排涝工程 138 公里 保护耕地 3 万亩 保护人口 4 万人 全市共治理水土流失面 积 29 47 千公顷 全市建成家庭水柜和地头水柜共 8792 处 总容 量 52 7 万立方米 新增灌溉面积 10409 亩 受益人口 4 25 万人 解决人饮困难 3 04 万人 现有 48 处水轮泵站中 国营站仅有三岔和长瓦 2 处 集体管 理的有 46 处 三岔水轮泵站有 60 型水轮泵 1 台 灌溉面积 13 33 公顷 由三岔水电站兼管 长瓦泵站现有左岸 60 型水轮泵 15 台 灌溉面积 53 13 公顷 右岸建电站用电灌代替 由泵站职工管理 设计流量 1 立方米 秒以上渠道有 67 59 公里 已防渗的有 14 74 公里 流量 1 立方米 秒以下渠道共有 1232 公里 其中未防 渗的有 869 公里 渠道配套建筑物 965 处 排水工程 138 82 公里 这些水利工程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不可替代的重要 基础设施 但是 由于多数水利工程已运行 0 多年 一些灌区工 程本身未完全配套 渠道工程老化渗漏严重 灌溉面积萎缩 渠系 水利用系数很低 效益严重衰减 详见附表 1 2 22 2 运行管理现状运行管理现状 1 管理机构 我市现有分设 16 个水库管理所 职工人数为 65 人 职工工资 19 77 全部由财政拨款 灌区用水由宜州市水利局统一调度 乡镇政府设 有水利站共 16 个 群众自己组建用水协会 16 个 灌区用水由宜州 市水利局统一调度 2 用水管理 国营水库灌区用水是按亩收费 农民用水不限量 导致田间 串灌 漫灌比较普遍 特别是 1983 年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灌 区内实施 因渠系管理没有相应跟上体制改革的形势 导致原有的 生产队管水组织解散 形成村以下的支 斗 农 毛渠处于管理失 控状态 出现各家各取所需取水的混乱局面 渠系建筑物被损坏 水量流失极其严重 集体水库灌区用水由当地村民自行调节 3 经营管理 目前国营水库灌区以单一经营即 卖水收费 为主 其他如养 植 种植以及其它经营产业都没有形成规模 而且目前水费是按亩 收费 其水价是政府指导价 水费征收额仅能维持正常的管理费用 和办公费用 灌区缺乏足够的资金对灌区工程进行自我改善 提高 所以水费改革和发展多种经营势在必行 集体水库灌溉用水没有征收水费 2 32 3 存在的主要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 现有水 利工程普遍存在工 程总量不足 规模偏小 建设标准低 投入不足 配套不完善 覆盖率低 年久失修 病险严重等问题 导致水资源利用不足 灌溉保证率低 供水不安全等 不能有效地解除旱涝灾害特别是 20 77 旱灾的威胁 严重制约了农业生 产的发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 面 1 水利化程度低 项目区内有效灌溉率偏低 大量 耕地也 缺少灌溉水利设施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长期以来水利 建设投入不足 缺乏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 取消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以后 农民群 众的投工投劳大幅减 少 由于投入不足 无法兴建水利设 施 导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二是一些地方由于缺乏地表 出露 水资源 坡度较大或土地零星分散等原因无法兴 建传统水利设施 或因单位投资过大 目前还没有水利设施而干旱 如实行 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以后 群众新开垦的土地 一些异地移民安置点 库区移民点和石山区零星分散的土地绝大部分都没有灌溉水利设施 2 灌区水利设施老化及损坏严重 现有中小型水库 绝大部 分是六 七十年代修建的蓄水工程 承担着本地区 30 农田及主 要产粮区的灌溉供水任务 目前工程老化失修 坝体渗漏 放水 设施失效 抗洪能力不足现象普遍存在 导 致水库无法正常蓄水运 行 蓄水能力严重下降 可供水量不能满足灌区粮食生产灌溉用水 需要 严重影响了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现有引 提水工程大部分设施老化及损坏严重 造成引 提水量不足 致使 灌溉面积严重下降 有相当部分提水工程已失效 另外 一些提灌 工程由于抽水扬程高 运行成本高 群众无法负担水费而无 法运 行使用而造成灌区内出现了农田受旱 目前基本没有运行使用 群众只能将水田改种旱作物 3 灌区水利设施配套不完善 节水改造滞后 现有 灌区特别是 中 小型灌区的渠道防渗率低 宜州市中型灌区渠道总长 334 89km 其中 已经防渗61 99km 防渗率为18 5 灌区渠系配 21 77 套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低 配套不完善 覆盖率低 渠系建筑物年 久失修 坍塌 老化 淤积等现象 导致灌溉水 利用率低 水资 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灌溉保证率达不到设计要求 灌溉面 积逐年 下降 此外 由于输水设施不完善 春耕季节用水高峰时 灌区内 上游有水下游旱现象年年存在 水事纠纷经常发生 供水很不安全 等 由于以上原因 导致有限的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地利用 灌溉 面积逐年下降 粮食生产不能稳产高产及自给 严重 影响了农村 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农民增收 也给社会增加了不可忽视的不稳 定因素 2 42 4 加快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的必要性加快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的必要性 1 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需要 粮食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头等大事 确保国家粮 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近年 来 我市实施农业综合开发 土地整理 蚕田基本建设 节水灌溉 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兴修水利 农田水利设施呈现良好 发展势头 基本上缓解了农业灌溉用水的不足 为我市农村经济的 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然而 我市农村水利设施仍比较脆弱 农田水 利化程度低 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目前 全市具有一定 规模的中小型灌区由于工程标准低 有效灌溉面积大幅度减少 工 程实际供水能力大为降低 而零星的灌溉点片 由于缺乏工程供水 设施 大部分成为 望天田 由此导致我市农村工程性缺水问题 比较突出 再者 随着人口的增加 粮食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 要 22 77 以较少的土地养活较多的人口 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必须加 快农田水利事业发展 2 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 增加农民收入 就要拓宽农民增 收渠道 特别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实现增产增效 研究表明 农产品结构不合理 质量不高 不适应 市场日益多样化 优质化和精细化的要求 是农民增收困难的一个 重要原因 而只有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土地生产率 农产品结构调整才有更加广阔的空间 只有不断改善物质技术装备 提高农业科技的应用和转化能力 才能使农民进一步从繁重的体力 劳动中解放出来 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多形式 多层次转移 拓展农 民的增收渠道 3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需要 我市的经济作物主要是种植 蚕茧 花生 甘蔗 水果 木薯及其它经济作物 在生产管理过程 中有些农作物给农民带来丰厚的收入的同时也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不 小污染 很多地方因为水利设施不到位无法进行农产品结构调整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所以要及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必须加快农田水利事业发展 合理发展 绿色经济 生态农业 循环经济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 保护绿色生态环境 促 进我市农田水利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3 3 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3 13 1 水土资源总量水土资源总量 23 77 3 1 13 1 1 水资源水资源 1 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量 为了比较精确地反映我市各分区的水资源条件和开发利用情况 现以 1984 年的 广西宜山县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水利区划报告 的 分区为基础 根据水资源条件的异同性 水利措施 方向的一致性 自然条件与农作物的相似性 综合考虑流域水系供水系统 乡镇界 限的完整性 对原分区进行归纳和局部调整 将我市分成四个水资 源开发利用区 即峰林谷地干旱区 区 沿河谷地丰水区 区 崇丘洼地缺水区 区 峰林谷地旱涝区 区 见表 3 1 2 现状水利工程的供水能力 基准年水利工程设施的供水能力 包括水利工程的分布状况 设计供水量和供水现状 见表 3 2 表 3 1 全县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量汇总表全县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量汇总表 单位 万 m3 当地水资源量水资源可利用量 分 区 水平年 来水保证 率 地表水 地下 水 重 复 计 算 量 水资源 总量 地表 水 地下 水 重 复 计 算 量 客 水 其 它 水资源可利 用总量 多年平均 91200 12100 103300 12141 605 12746 平水年 50 91200 12100 103300 12141 605 12746 偏枯年 75 8200011000 93000 13246 550 13796 区 枯水年 95 90 692009700789001282147513296 多年平均 105700138001195003649069037180 平水年 50 105700138001195003649069037180 区 偏枯年 75 95100123001074003915461539769 24 77 分 区 水平年 来水保证 率 当地水资源量水资源可利用量 地表水 地下 水 重 复 计 算 量 水资源 总量 地表 水 地下 水 重 复 计 算 量 客 水 其 它 水资源可利 用总量 枯水年 95 90 8010010400905004286752043387 多年平均 3350078004130038423904232 平水年 50 3350078004130038423904232 偏枯年 75 2940068003620042943404634 区 枯水年 95 90 2400055002950049852755260 多年平均 4080098005060013514901841 平水年 50 4080098005060013514901841 偏枯年 75 3620086004480014864301916 区 枯水年 95 90 2960071003670015483551903 多年平均 2712004350031470053820217555995 平水年 50 2712004350031470053820217555995 偏枯年 75 2427003870028140058180193560115 全 县 枯水年 95 90 2029003270023560062220163563855 注 1 枯水年来水保证率北方按 90 南方按 95 计算 2 其它水资源可利用量主要包括雨水利用 海水淡化等 表 3 2 全县及不同分区现状供水能力及可供水量预测表全县及不同分区现状供水能力及可供水量预测表 单位 万 m3 水平年 现状 年 2010 年2015 年2020 年 保证率 50 75 95 90 50 75 95 90 50 75 95 90 地 表 水 8662115101257412993115101257412993115101257412993 地 下 水 60636363636363636363 其 它 区 小 计 87221157312637 13056 1157312637 13056 1157312637 13056 区 地 表 水 29520360013878643084360013878643084360013878643084 25 77 水平年 现状 年 2010 年2015 年2020 年 保证率 50 75 95 90 50 75 95 90 50 75 95 90 地 下 水 70747474747474747474 其 它 小 计 29590360753886043158360753886043158360753886043158 地 表 水 3604343938424461343938424461343938424461 地 下 水 40424242424242424242 其 它 区 小 计 364434813884 4503 34813884 4503 34813884 4503 地 表 水 1080122813401513122813401513122813401513 地 下 水 50535353535353535353 其 它 区 小 计 1130128113931566128113931566128113931566 地 表 水 42866421805645062050421805645062050421805645062050 地 下 水 220232232 232232232 232232232 232 其 它 全 县 合 计 43086424125677462282 424125677462282 424125677462282 3 可供水总量预测 根据水利工程建设规划 分别预测到规划水平年保证率分别为 P 50 P 75 P 95 北方地区为 90 时 全县及各区的可供水 26 77 总量 见表 3 2 3 1 23 1 2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 1 土地资源总量 土地资源总量是指规划区的总土地面积 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可分为耕地 林地 牧业用地 渔业用地以及城镇居民点 交通 工矿 企业等其他用地 见表 3 3 表 3 3 全县及不同分区土地资源可利用量与潜力预测表全县及不同分区土地资源可利用量与潜力预测表 单位 万亩 土地类别现状年2010 年2015 年2020 年 耕地 149 27144 22 142 5 140 5 林地 225 69189 88 170 66 156 5 牧草地 41 5228 08 26 5 26 园地 1 12 18 3 18 519 水域及水利 设施用地 12 722 24 2 2 2 其他 148 24196 21 220 245 全市 小计 578 56578 93580 36589 注 1 数据以经批准的县级土地利用规划和相关年鉴等为准 2 其他用地指城镇居民点 交通 工矿 企业等用地 2 土地资源可利用量及开垦利用潜力 土地资源可利用量主要指可用于农业的土地资源量 包括可用 于耕地 林地 牧业用地 渔业用地等土地资源量 有条件的地区 可以考虑滩涂的围垦与开发利用 宜农荒地的开垦 必须经过充分 论证 见表 3 3 3 23 2 水土资源利用现状和需求预测水土资源利用现状和需求预测 3 2 13 2 1 各行业对水土资源的利用现状各行业对水土资源的利用现状 通过调查分别统计得出现状年全县及各乡镇的总用水量 生活 用水量 工业用水量 农业用水量 生态与环境用水量 通过调查 27 77 分别统计得出现状年全县及各乡镇农业土地利用的总面积及其灌溉 面积 播种面积 见表 3 4 表 3 4 水土资源利用现状表水土资源利用现状表 用水现状 万 m3 用地现状 万亩 农业用地 农业 分 区 合计生活工业 灌溉 其 他 生态 与环 境 合计 1 基本 农田保 护区 2 一般 农田 林业用 地 牧业用 地 其他用 地 区 79026003506743209 区 253291997506517664603 区 318520080281689 区 10381478579016 全 市 374552944558028013917458 7143 26225 6941 52148 24 注 1 生活用水包括城市和农村居民用水以及家禽 家畜用水 2 工业用水包括县内 含村镇 工 矿企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60652:2002 FR-D Loading tests on overhead line structures
- 【正版授权】 IEC 60794-1-119:2025 EN Optical fibre cables - Part 1-119: Generic specification - Basic optical cable test procedures - Mechanical tests methods - Aeolian vibration,Method
- emft考试试题及答案
- 建筑电工试题及答案
- 休克抢救面试题及答案
- 外科上学期考试题及答案
- 廉洁为民面试题及答案
- 产后饮食考试题及答案
- 小猪障碍测试题及答案
- 危运装卸员试题及答案
- 妇产科中医护理应用
- 2025至2030中国轮椅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2025-2030中国注射用硝普钠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DB31/T 618-2022电网电能计量装置配置技术规范
- 2025年杀菌藻剂项目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四川农商银行社会招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健身数据分析与管理平台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小学与初中科学课程衔接策略
- (完整版)西门子ARCADICOrbic3D三维C型臂培训
- 检验科免疫室工作制度
- 《智能感知技术》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