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大纲C1电路分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804201 总学时: 54+18 总学分: 3.5 开课学期: 第二学期 适用专业: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大纲执笔人: 杨国诗 大纲审核人: 贾群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电路分析是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电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电路理论基础知识、电路分析和计算方法、技能等,并为学习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准备必要的电路知识。同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分析各类电路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电路分析是一门理论严密、逻辑性很强,并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的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观念、严谨的科学作风和运用数学分析的能力和工程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教学,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熟悉电路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熟悉通用电路的组成和特性;(2)具有建立简单的电路模型与计算电路基本物理量的能力;(3)掌握分析电路问题的基本方法;(4)具有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基本能力;(5)培养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工作作风,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三、课程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1. 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主要内容:电路、电路模型的概念,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概念,电位的概念,电功率和能量的计算;电路元件、电阻、电容、电感元件、电压源、电流源、受控源的定义、伏安关系、能量关系;基尔霍夫定律。重点: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概念,电功率和能量计算,元件的伏安关系,基尔霍夫定律。难点:电路模型的概念,电位的概念,受控源的定义。2.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主要内容:等效变换的概念,电阻串联、并联、混联,二端口网络输入电阻的计算;电阻Y连接的等效变换;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重点:等效变换的概念,二端口网络输入电阻的计算。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难点:电阻Y连接的等效变换。3.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主要内容:平面电路、网孔的概念,KCL和KVL独立方程数;支路电流法、网孔电流法、回路电流法、结点电压法。重点:支路电流法、网孔电流法、回路电流法、结点电压法。难点:电路的图,KCL和KVL独立方程数;含无伴电源和受控电源电路的分析。4. 电路定理主要内容:叠加定理、齐次定理、戴维宁定理、诺顿定理、替代定理、互易定理、对偶定理。重点: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难点:含无伴电源和受控电源电路的分析与计算。5. 储能元件主要内容:电容及电感元件的特性,电容、电感的串并联等效。重点:电容及电感元件的端口电压、电流关系特性,电容、电感的串并联等效计算。难点:电容及电感元件的端口电压、电流计算。6. 一阶电路和二阶电路的时域分析主要内容:初始条件(初始值)的确定换路定律,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全响应概念和分析方法,三要素;二阶电路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全响应的概念和分析方法;一阶电路和二阶电路的阶跃响应。重点:初始条件(初始值)的确定换路定律,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全响应概念和分析方法,三要素法;二阶电路零输入响应的概念和分析方法。难点:全响应、阶跃响应的概念和分析方法。7. 相量法主要内容:复数的概念;正弦量的三要素,相量法和电路定律的相量形式。重点:正弦量的三要素,相量法和电路定律的相量形式。难点:相量法。8.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主要内容:阻抗和导纳的概念;阻抗(导纳)的串联与并联计算,电路的相量图,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复功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功率因数的概念与计算,最大功率传输的条件。重点:阻抗和导纳的概念,阻抗(导纳)的串联与并联计算,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复功率、功率因数的概念与计算,最大功率传输的条件。难点:电路的相量图,功率因数的概念与计算。9. 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主要内容:互感、同名端、耦合因数的概念;同名端的判别,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串联、并联、去耦等效的分析方法;空心变压器的分析方法,理想变压器的概念及其变电压、变电流、变电阻的原理与应用。重点:同名端的判别,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串联、并联、去耦等效的分析方法,理想变压器的分析方法。难点:同名端的判别,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串联、并联、去耦等效的分析方法,理想变压器的分析方法。10. 电路的频率响应主要内容:网络函数,串联(并联)电路谐振概念、条件,品质因数、频率特性;通频带的概念。重点:网络函数,串联(并联)电路谐振。难点:RLC电路的频率特性,RLC电路谐振时的能量和功率变化。11. 三相电路主要内容:三相电路、对称三相电源的概念,线电压(电流)与相电压(电流)的关系,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三相功率的计算,不对称三相电路的概念,不对称三相电路的分析。重点:三相电路线电压(电流)与相电压(电流)的关系,三相功率的计算,三相功率的计算。难点:三相功率的计算,不对称三相电路的分析。四、学时分配本课程理论教学学时数:54学时,本课程实验教学学时数:18学时序号教学内容学 时 安 排小计理论课时实验课时习题课时1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62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413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614电路定理415储能元件26一阶电路和二阶电路的时域分析517相量法38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619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610电路的频率响应311三相电路4总 计49185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后续课程: 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六、考核方式本课程是考试课,考试的形式是闭卷。评分标准:平时30%、期末70%;其中期末70%含理论和实验(按照课时折算比例)。七、主要参考书1电路(第五版)邱关源原著、罗先觉修订,(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6年5月;2电路原理(上、下册)(第2版)周守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电路(第5版)学习指导与习题分析 刘崇新、罗先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八、有关说明(教学要求)教学手段:采用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结合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方法。C2MATLAB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804202 总学时: 36+18 总学分: 2.5 开课学期: 第四学期 适用专业: 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大纲执笔人: 陈帅 大纲审核人: 权循忠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MATLAB工程计算软件的基本技能。MATLAB集数学运算、图形处理、程序设计和系统建模为一体,具有功能强大、使用简单等优点,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有力工具。课程主要内容包括MATLAB语言的应用环境、各种基本命令和高级操作命令、绘图功能函数、循环和条件分支等控制流语句以及常用的工具箱、建模仿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MATLAB语言的基本数学计算、矩阵处理、符号运算、计算结果的可视化和Simulink仿真工具箱等内容,从而保证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能较熟练地应用MATLAB解决相关课程中的复杂的工程计算问题。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掌握使用MATLAB这类工程计算软件的基本技术, 包括基本数学计算、矩阵处理、符号运算、计算结果的可视化和Simulink仿真工具箱等内容;理解MATLAB的命令;了解MATLAB的发展、使用;达到能够使用MATLAB进行程序设计。三、课程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1MATLAB系统环境主要内容:MATLAB概述、MATLAB的安装、MATLAB操作界面、MATLAB帮助系统。2MATLAB数据及其运算主要内容:MATLAB数据的特点、变量及其操作、MATLAB矩阵的表示、MATLAB数据的运算、字符串、结构数据和单元数据。3MATLAB矩阵分析与处理主要内容:特殊矩阵、矩阵结构变换、矩阵求逆与线性方程组求解、矩阵求值、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矩阵的超越函数。4MATLAB程序设计主要内容:选择语句、循环语句、M文件及调试方法等。5. MATLAB绘图主要内容:介绍MATLAB的两种基本的绘图功能:二维平面图形和三维立体图形。6. MATLAB数值计算主要内容:数值计算方面的应用7. MATLAB符号计算主要内容:符号计算方面的应用8. MATLAB图形用户界面设计主要内容:MATLAB的GUI开发环境、开发实例、接口控件,理解用户图形界面程序的构造,掌握编程方法。9. MATLABsimlllink仿真软件主要内容:Simulink基本模块的性质、系统仿真的方法、编写简单的仿真程序。四、学时分配序号内 容(标题)学 时 安 排小计理论课时实验课时习题课时上机课时1MATLAB系统环境2222MATLAB数据及其运算4243MATLAB矩阵分析与处理4244MATLAB程序设计8285MATLAB绘图2226MATLAB数值计算2227MATLAB符号计算2228MATLAB图形用户界面设计4249Simulink仿真软件8210总 计361854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计算机基础后续课程: 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自动控制原理六、考核方式本课程是考查课程,适宜采取卷面考查。评分标准:平时30%(出勤)、期末70%(实验、卷面考查)。七、主要参考书1MATLAB程序设计教程(第2版) 刘卫国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06年2MATLAB R2006a基础教程 刘慧颖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3.MATLAB基础及其应用教程 管爱红等作,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八、有关说明(教学要求)该课程必须采取多媒体授课并演示MATLAB软件的程序设计过程。C3模拟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804203 总学时: 72+18 总学分: 4.5 开课学期: 第三学期 适用专业: 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大纲执笔人: 朱玉琴 大纲审核人: 贾群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模拟电子线路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习后续其他相关类课程的基础。其任务是通过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模拟电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掌握几种半导体器件及几种主要的单元电路的基础上,初步具有读懂简单电子设备的电气原理图,会对主要环节进行定性分析和估算的能力;会独立完成有关模拟电子学方面的一些简单设计。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授课对象: 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相关专业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 掌握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外部特性、主要参数、等效电路、分析方法及应用原理。2. 掌握共射、共集、共基、差分、电流源、互补输出级六种基本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特点及分析,熟悉改进放大电路,理解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及分析方法,理解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分析方法,理解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概念及分析。3. 掌握反馈的基本概念和反馈类型的判断方法,理解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熟练掌握深度负反馈条件下闭环增益的近似估算,了解负反馈放大电路产生自激振荡的条件及其消除原则。4. 了解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组成和典型电路,理解理想运放的概念,熟练掌握集成运放的线性和非线性应用原理及典型电路;掌握一般直流电源的组成,理解整流、滤波、稳压的工作原理,了解电路主要指标的估算。5. 通过实验课和后续的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练习和初步掌握模拟电子线路的设计、元器件的选用、安装和调试以及有关电子设备的生产过程。6. 初步掌握PSPICE技术在电子设计中的应用。三、课程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第1部分 绪论1教学内容:电子信号与系统,放大电路的基本知识。2重点和难点:放大电路模型和主要性能指标。第2部分 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基本电路1教学内容:半导体基础知识,PN结的形成及特点,半导体二极管、二极管基本电路及其分析方法。2重点和难点:掺杂半导体的类型及导电机理,PN结的特点,二极管基本电路分析方法。 第3部分 半导体三极管及放大电路基础1教学内容: 半导体BJT, 共射极放大电路, 图解分析法, 小信号模型分析法,放大电路的工作点稳定问题, 共集电极电路和共极共基电路, 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2重点和难点:BJT的电流分配与放大,放大电路的组成及构成原则,放大电路的估算分析,图解分析和小信号微变等效分析,Q点的影响及稳定措施,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的分析意义及方法。第4部分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1教学内容:结型场效应管,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场效应管放大电路,各种放大器件电路性能比较。2重点和难点: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直流分析及小信号模型分析法。第5部分 集成电路运算放大器1教学内容:集成电路中的电流源,差动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集成运放的主要参数。2重点和难点:零点漂移产生的原因,差动放大电路的主要指标的计算。第6部分 反馈放大电路1教学内容:反馈的概念与分类,负反馈放大电路的方框图及增益的一般表达式,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改善,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稳定问题。2重点和难点:分析给定放大电路中有无反馈环节,反馈类型的判断,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第7部分 功率放大电路1教学内容:功率放大电路的一般问题,乙类双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功率器件。2重点和难点:乙类双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的结构和分析计算、功率BJT的选择。第8部分 信号的运算与处理电路1教学内容:基本运算电路,实际运算放大器运算电路的误差分析,对数和反对数运算电路,有源滤波电路。2重点和难点:基本运算电路的特点,有源滤波电路的分析。第9部分 信号产生电路1教学内容:正弦波振荡电路的振荡条件,RC和LC正弦波振荡电路,非正弦波产生电路。2重点和难点:正弦振荡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LC并联和RC串联网络的选频特性、振荡条件及振荡频率分析。第10部分 直流稳压电源1教学内容:小功率整流滤波电路,串联反馈式稳压电路2重点和难点:小功率整流滤波电路的分析计算。四、学时分配序号内 容(标题)学 时 安 排小计理论课时实验课时习题课时上机课时1绪论22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基本电路103半导体三极管及放大电路基础184场效应管放大电路65集成电路运算放大器66反馈放大电路67功率放大电路48信号的运算与处理电路89信号产生电路410直流稳压电源411课程总结复习4总 计721890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先修课程:电路分析原理,后续课程:数字电子线路、高频电路、电视原理。六、考核方式该课程为闭卷考试。考试总评成绩=70%考试成绩+30%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包括考勤、期中、作业等部分。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5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主要参考书:1江晓安. 模拟电子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2童诗白. 模拟电子技术, 人民邮电出版社,1981年3陈大钦.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4童诗白主编. 模拟电子技术技术(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八、有关说明(教学建议)在教学中应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板书和多媒体结合)。C4数字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804204 总学时: 54+18 总学分: 3.5 开课学期: 第三学期 适用专业: 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大纲执笔人: 郑晓东 大纲审核人: 贾群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数字电子线路课程是高等院校中电子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一门用以培养学生电子线路入门性质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先修课程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结合各种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多种教学活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和日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基础,因此本课程在后续课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数字电子线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及有关电路设计的方法和技能。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 掌握数字电子线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和设计问题的方法。了解电子线路的新发展,新技术。 2 正确掌握电子线路的课程内容,能够分析由几个单元电路组成的小电子电路系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创新精神。 3 具有运用计算机分析和设计简单电子电路的能力,掌握用计算机分析电子电路的新方法。 4 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会使用常规的电子仪器,会通过实验安装调试电子电路,具有进行实验研究的初步能力。 5 具有较强的查阅电子线路资料的能力和从网络上获取有关信息的能力。三、课程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1、数字逻辑基础1、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数字电路的含义、研究对象、特点与应用。2、常用数制(十进制、二进制、十六进制)之间的相互转换。(重点)3、常用码制(8421BCD码、余三码、循环码)。4、基本逻辑运算(与、或、非运算,复合逻辑运算)。(重点)5、逻辑函数与逻辑问题的描述。6、逻辑代数的基本公式、常用等式、基本规则。(重点)7、逻辑代数的公式化简法,化简的意义和最简的概念,公式法化简。(重点)8、逻辑代数的卡诺图化简法,最小项及最小项表达式,卡诺图化简法,具有无关项逻辑函数的化简。(重点、难点)2、逻辑门电路1、晶体二/三极管开关特性2、分立元件逻辑门电路(与门、或门、非门)。3、TTL逻辑门电路(电路结构、工作原理、电压传输特性、输入/输出特性、主要参数及其测量方法。TTL门电路的其它类型,了解其他逻辑功能门,熟悉OC门、TSL门的逻辑功能和应用。TTL门电路产品型号知识)。(重点)4、MOS门电路(MOS管的特性及主要特点,CMOS反相器,CMOS门电路的工作原理及性能特点,CMOS传输门及模拟开关,CMOS电路产品型号知识。NMOS门电路) 。5、逻辑门电路使用中的几个问题。(TTL与MOS门多余输入端的处理问题,TTL与CMOS电路的使用知识及相互连接)。3、组合逻辑电路组合逻辑电路的特点和分析方法、设计方法。(重点、难点)组合逻辑电路中的竞争冒险及其消除方法。4、常用组合逻辑功能器件(重点)1、编码器(二进制编码器、二十进制编码器、优先编码器电路结构及工作原理,集成电路编码器及应用)。2、译码器和显示电路(译码器电路结构及工作原理,中规模集成八三线译码器功能及其应用。数据分配器。数字显示译码器。常用半导体显示电路及驱动电路)。3、数据选择器(电路结构及工作原理,集成数据选择器)。4、数值比较器(电路结构及工作原理,集成数值比较器)。5、算术运算电路(加法器、减法运算、算术/逻辑运算单元)。5、触发器(重点)1、基本RS触发器的电路结构、动作特点、逻辑功能及描述。2、同步RS触发器的电路结构、动作特点、逻辑功能及描述。3、主从式触发器的电路结构、动作特点,JK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及描述,直接置0和置1,主从JK触发器的一次性翻转现象。4、边沿触发式触发器的动作特点。维持阻塞D触发器的工作原理、动作特点、逻辑功能及描述,负边沿触发的JK触发器。5、触发器的脉冲工作特性及主要参数。6、时序逻辑电路(重点)1、时序逻辑电路的基本结构、特点、分类及逻辑功能描述。2、时序逻辑电路分析方法。3、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难点)4、寄存器和移位寄存器,重点为MSI器件逻辑功能及应用。5、计数器,重点为逻辑功能,以MSI器件为主。(二进制计数器,异步、同步、加、减、可逆。十进制计数器,同步、异步。N进制计数器的构成方法(难点)。7、半导体存储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1、随机存储器RAM(MOS随机存取存储器的电路构成、工作原理,RAM的字扩展、位扩展、字位扩展)2、只读存贮器ROM(电路构成、工作原理,用EPROM实现组合逻辑函数)3、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的电路表示,GAL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其它PLD器件。)8、脉冲波形的产生与变换1、集成逻辑门构成的RC环形振荡器、石英晶体振荡器。2、集成逻辑门构成的单稳态触发器的工作特点、参数计算,集成单稳态触发器。3、施密特触发器的工作原理、回差特性,门电路组成的施密特触发器和集成施密特触发器。4、555集成定时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举例(重点)9、D/A转换与A/D转换1、D/A转换器(各种类型的D/A转换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D/A转换器的主要技术指标,集成D/A转换器。)2、A/D转换器(A/D转换器的一般工作过程,并行比较型、逐次比较型、双积分式A/D转换器,A/D转换器的主要技术指标,集成A/D转换器。)四、学时分配序号内 容(标题)学 时 安 排小计理论课时实验课时习题课时上机课时1数字逻辑基础6(4)2逻辑门电路6(2)3组合逻辑电路4(2)(2)4常用组合逻辑功能器件8(2)(2)5触发器6(2)(2)6时序逻辑电路6(4)(4)7半导体存储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6(2)8脉冲波形的产生与变换6(2)9D/A转换与A/D转换6(2)总 计5418(22)(10)72注:()内课时为课堂教学外课时,不计入实际教学课时。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电工基础或电路分析,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电子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另一门先修课程为模拟电子线路,要求学生掌握有关晶体管以及晶体管电路的分析方法等。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信号与系统、单片机原理等。六、考核方式该门课程为考试课,考试的形式为闭卷。评分标准:平时成绩占10(主要考核平时出勤情况、上课回答问题情况及作业情况)、期中考试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70。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1、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余孟尝.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王毓银.数字电路逻辑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八、有关说明(教学建议)本课程一般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提问、课堂测验及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所学的知识、更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可安排适当学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软件解决CAD例题和课后作业,努力使学生利用软件自行设计电路、进行参数配置、进行多种方案的演试,加深理解工作原理。C5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804205 总学时: 54+18 总学分: 3.5 开课学期: 第四学期 适用专业: 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大纲执笔人: 廖晓纬 大纲审核人: 贾群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信号与系统课程是电子信息与电气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课程主要讨论信号的分析方法以及线性非时变系统对信号的各种求解方法,并通过实例分析,向学生介绍一些工程应用中非常重要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本课程对于电子信息与电气类本科生的许多后续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电子信息与电气类专业学生今后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许多课程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信号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线性非时变系统的各种描述方法,掌握线性非时变系统的时域和频域分析方法,掌握有关系统的稳定性、频响、因果性等工程应用中的一些重要结论。同时,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应该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信号处理、网络理论、通信理论、控制理论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建立系统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助于今后的发展。本课程有着很强的数学背景,介绍的内容涉及到线性微分方程、复变函数、积分变换、离散数学等多门数学课程的知识。课程的主要任务也是结合线性系统分析这一个主线,对这些数学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可以认为,这是一门结合实际工程应用进行的数学课程。课程中各个理论的系统性较强,数学推导比较严密,但是在内容中不苛求数学上的系统和严密。通过实际系统分析,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数学和物理知识。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1)掌握信号的基本形式,描述方法;2)了解信号的分类;3)理解连续信号与离散信号、确定信号与随机信号、周期信号与非周期信号、左边信号与右边信号、阶跃信号和冲激信号、能量信号与功率信号等重要概念。4) 掌握信号的基本运算方法;5) 了解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系统各种描述方法;理解连续系统与离散系统、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等重要的概念。2连续系统分析2.1 时域分析方法1)掌握从物理模型建立连续时间系统输入输出模型(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方法。2)了解(复习)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经典解法,自然响应与受迫响应等概念(这部分内容在高等数学课程中应该有详细的介绍)。3)掌握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的概念;掌握系统零输入响应的求解方法;掌握系统的冲激响应及其求解方法;掌握零状态响应的求解方法并由此引出卷积积分概念;掌握卷积积分的性质;理解系统的自然响应、受迫响应与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的相互关系。2.2 信号的频域分析1)了解信号的正交分解;掌握(复习)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展开,包括三角函数形式和和复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展开式。2)掌握周期性信号的频谱(幅度频谱和相位频谱);掌握单边频谱和双边频谱;了解实信号频谱的特点;3)掌握傅里叶变换及其性质,包括线性特性,时延特性,移频特性,尺度变换特性,奇偶特性,对称特性,微分特性,积分特性,频域微积分特性,卷积定理,帕塞瓦尔定理。4)了解常用信号的傅里叶变换;2.3 系统的频域分析1)掌握连续系统对周期性信号响应的频域分析方法;掌握连续信号对非周期信号的频域分析方法;2)掌握连续时间系统的频域传输函数的概念;掌握连续时间系统的频域特性(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掌握用系统的频域特性分析系统响应的方法;了解波特图;3)以理想低通滤波器的冲激响应为例,了解系统延时、失真、物理可实现性等概念。4)掌握系统的因果性判定条件,包括时域判定条件和频域判定条件;掌握系统的不失真传输信号的判定条件;掌握取样定理。2.4拉普拉斯变换1)理解单边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及其收敛区;2)掌握拉普拉斯反变换的计算方法(部分分式分解法);3)掌握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包括线性特性,时延特性,移频特性,尺度变换特性,奇偶特性,对称特性,微分特性,积分特性,复频域微积分特性,卷积定理。2.5 连续系统的复频域分析方法1)掌握连续系统的拉普拉斯变换分析方法;掌握连续时间系统的系统函数的概念;理解系统函数与冲激响应之间的关系;2)理解系统的极零图的概念;了解极零图与系统频率响应的关系;了解全通系统与最小相位系统;3)掌握连续时间系统的稳定性条件及系统稳定性判定法则;4)掌握连续时间系统框图的基本构成单元及其时域与频域描述方法;掌握从系统的输入输出方程建立框图的方法;掌握信号流图法;掌握系统串联和并联的表示方法。3离散系统分析3.1 离散时间系统概念与描述;1)掌握离散时间系统的数学描述分法(差分方程);2)掌握连续信号的理想取样模型;了解奈奎斯特取样定理;3)掌握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框图;4)理解离散时间系统因果性判据;3.2 离散时间系统时域分析方法1)了解离散时间系统的递推解法;2)掌握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的(经典)求解方法;掌握系统单位函数响应的定义和求解方法;了解其中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自然响应、受迫响应、暂态响应和稳态响应之间的联系。3)掌握卷积和的定义和计算方法;3.3 Z变换1)理解z变换的定义;了解z变换的收敛区以及左边序列、右边序列以及双边序列的Z变换的收敛区间的一般形式;理解其极点与收敛区间位置的关系;了解常见信号的Z变换;2)掌握反Z变换的计算方法(长除法和部分分式分解法);3)掌握Z变换的性质;4)理解Z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的关系;3.4 离散时间系统的Z变换分析法1)掌握离散时间系统响应的Z变换分析方法(含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2)掌握离散时间系统的系统函数的概念,掌握系统函数与单位函数响应之间关系;掌握离散时间系统的Z域框图表示方法;了解系统的串并联;3)掌握离散时间系统的频率响应;4)理解离散时间系统的极零图;了解极零图与系统频率响应之间的关系;5) 掌握离散时间系统的稳定性判据;4系统的状态变量描述法1)掌握系统状态变量的定义,掌握线性系统的状态变量,激励变量,输出变量,状态方程,输出方程的基本形式;2)掌握连续时间系统的状态方程的基本形式;掌握连续时间系统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的建立过程;3)掌握离散时间系统的状态方程的基本形式;了解离散时间系统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的建立过程;4)理解状态方程的求解方法;理解系统状态转移矩阵的概念;5)了解系统的可观测性和可控制性。三、课程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章 信号与系统1信号的概念2信号的基本运算3阶跃函数和冲击函数4系统的描述5系统的性质重点:信号的时域分解、变换、运算;系统的定义与分类;研究系统的方法。难点:信号的运算。第二章 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1 LTI连续系统的响应2冲击响应和阶跃响应3卷积积分4卷积积分的性质重点: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系统自然频率的求法;卷积积分;系统的全响应。难点:卷积积分积分区间的确定。第三章 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1 LTI离散系统的响应2单位序列和单位序列响应3卷积和重点:离散系统时域描述与模拟;离散系统的单位响应与阶跃响应;离散系统全响应的求解方法。难点:卷积和运算。第四章 连续系统的频域响应1信号分解为正交函数2傅里叶级数3周期信号的频谱4非周期信号的频谱5傅里叶变换的性质6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重点:任意信号表示为完备的正交函数集;周期信号和系统的的频域分析;非周期信号及其激励下系统的响应;功率信号与能量信号;抽样信号与抽样定理;频域系统函数;理想低通滤波器及其传输特性;信号传输的不失真条件。难点:系统在非周期信号激励下的响应;抽样定理。第五章 连续系统的s域分析1拉普拉斯变换2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3拉普拉斯逆变换4复频域分析重点:拉普拉斯变换;电路的复频域模型与复频域中的电路定律;复频域系统函数及其与系统时域响应和频率特性的关系;系统函数与系统稳定性的关系;系统的框图表示。难点:系统函数;系统框图的建立。第六章 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1z变换2z变换的性质3逆z变换4z域分析重点:z变换与离散系统z域分析;离散系统的系统函数;离散系统的模拟;离散系统的频率响应与稳态响应。难点:离散系统的频率响应与稳态响应。第七章 系统函数1系统函数与系统特性2系统的稳定性3信号流图4系统模拟重点:连续系统的系统函数;离散系统的系统函数;系统函数在复平面的零极点;系统稳定性的判别方法。难点:系统函数在复平面对面零极点分布与系统特性的联系。第八章 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1状态方程2状态方程的建立3连续系统状态方程的解4离散系统状态方程的解重点:连续系统状态方程与输出方程的列写;连续系统状态方程与输出方程的s域解法、时域解法;离散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状态方程的线性变换。难点:求解状态转移矩阵及其应用。四、学时分配序号内 容(标题)学 时 安 排小计理论课时实验课时习题课时上机课时1信号与系统概述62连续系统时域分析813离散系统时域分析624连续系统频域分析815连续系统的s域分析66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617系统函数68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8总 计541872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1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分析等。2后续课程:单片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六、考核方式1本课程为考试课,考核综合平时、期中(灵活方式)、期末(闭卷)、实验四个方面;2期末考试内容覆盖以上8章,时间为2小时,卷面总分100。3评分标准:1)理论分 平时(10%)、期中(20%)、期末(70%); 2)总评分 理论分(70%)、实验分(30%)。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吴大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主要参考书:信号与系统,郑君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信号与系统,(第二版),奥本海姆编,刘树裳译,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信号与系统学习指导书,张永瑞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各类学习指导书。八、有关说明(教学建议)1本课程可以概括为两类系统(连续时间系统和离散时间系统),三大变换(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和两类分析方法(时域分析方法和变换域分析方法)。教学内容的组织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照先连续后离散、先时域后变换域的顺序进行;另一种则按照先时域后变换域的顺序,将连续时间系统和离散时间系统合在一起介绍。两种方式都可以满足教学要求。2本课程与专业背景的联系很强,各个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在工程背景上有所侧重,同时在内容上也可以有所选择。例如,对于通信专业,可以在连续信号的傅里叶变换部分的教学中增加对信号调制、群时延和相时延等概念的介绍,自动控制专业可以在教学中增加对根轨迹、奈奎斯特准则等线性负反馈系统稳定性判据的介绍,计算机类专业可以适当削减连续时间系统部分的教学内容、侧重对离散时间系统的介绍。3考核方式不宜将期末闭卷考试分数占的比重过大,而应从多角度进行考核,这样可以促使学生认真对待课程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避免“一考定终身”的现象,故确定上述考核方式。4本课程的教学宜采用以板书为主,多媒体投影为辅的教学方式。C6单片机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804206 总学时: 54+18 总学分: 3.5 开课学期: 第四学期 适用专业: 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大纲执笔人: 贾群 大纲审核人: 陈帅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本门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单片机硬件架构、指令系统、汇编程序基础、集成开发环境、在线仿真技术、并行端口、中断功能,以及各个片内模块的结构原理和应用设计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利用单片机实现一般控制系统设计,为以后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掌握MCS-51单片机的硬件基本结构、内部各种功能部件的工作原理及编程控制、指令系统以及各种常用硬件接口的设计,最终使学生能够根据工程开发任务的要求,具有实现MCS-51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能力。三、课程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第1章 单片机概述主要内容: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和单片机的概念;嵌入式微控制器的进展;微控制器典型产品分类;单片机发展趋势。重点:理解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和单片机的三者概念和区别第2章 MCS-51硬件结构主要内容:MCS-51的引脚、CPU、存储器的结构、4个并行I/O端口、时钟电路以及复位电路。重点:时钟电路、存储结构第3章 MCS-51的指令系统主要内容:MCS-51的汇编语言的指令格式、寻址方式,并从功能分类的角度来介绍五大类指令。重点:微控制器的寻址方式第4章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主要内容:介绍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各自的特点;伪指令;汇编语言源程序的汇编;汇编语言各种程序设计,如子程序设计,查表、关键字查找、数据极值查找、数据排序、分支转移、循环以及码制转换子程序的设计。重点:单片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第5章 MCS-51片内的各种功能部件主要内容:MCS-51片内中断系统、定时器/计数器、串行口。重点:中断系统,定时器/计数器。第6章 各种硬件接口设计主要内容:MCS-51存储器接口,I/O接口,键盘、显示器、打印机接口、液晶显示器、BCD码拨盘接口,D/A、A/D接口设计与软件驱动程序的设计。重点和难点:I/O接口、D/A、A/D接口设计第7章 单片机的应用介绍应用系统的设计步骤,硬件设计、软件设计,通过介绍两个系统的设计实例,使学生掌握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四、学时分配序号内 容(标题)学 时 安 排小计理论课时实验课时习题课时上机课时1单片机概述22MCS-51硬件结构63MCS-51的指令系统124汇编语言程序设计125MCS-51片内的各种功能部件86各种硬件接口设计107单片机的应用4总 计541872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先修课程:计算机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C语言后续课程: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原理等六、考核方式本课程闭卷考试课。评分标准: 平时:30%,期末:70%。七、主要参考书1. 谢维成编.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及C51程序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2. 张毅刚 主编,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张毅刚,MCS-51单片机应用设计,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4. 何立民,MCS-51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0年。5. 胡汉才,单片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76. 张培仁,十六位单片微处理器原理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7. 罗亚非,凌阳16位单片机应用基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3 8. 薛钧义,凌阳16位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3年9. 李晶皎,嵌入式语音技术及凌阳16位单片机应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10. 黄仁欣,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八、有关说明(教学建议)1.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为主。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除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外,还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并逐步引入和完善多媒体教学和演示教学等手段。2. 课程与计算机基础、汇编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等课程的内容结合紧密,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对相关部分内容进行复习,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C7电子线路CAD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804207 总学时: 36+18 总学分: 2.5 开课学期: 第五学期 适用专业: 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大纲执笔人: 陈帅 大纲审核人:权循忠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 它是学习电路设计自动化、电子工程设计领域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供应链金融合同中担保资产范围及买卖双方风险分担
- 电力系统检修安全操作协议
- 高层管理人员内部股份转让及股权激励协议
- 2023年辅警招聘报名表
- 大学法学专业试题及答案
- 造价专业面试题目及答案
- 全球化与科技融合的新模式研究-洞察及研究
- 网媒专业考试题及答案
- 检验专业英语试题及答案
- 吊篮租赁公司半年工作总结
- 演唱会招商方案
- 河北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试题集
- 压力容器使用单位安全总监题库
- 创业合伙人五份协议书模板
- 建筑工程消防查验检查表
-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统编版2024新教材)
- 应征公民政治审查表
- FZ∕T 71006-2021 山羊绒针织绒线
- 慢性创面的治疗及护理课件
- 2023年上海交通大学招聘考试真题
- YY/T 0003-2023手动病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