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弟子 录)湖南交通工程学院 蔡祥辉内容提要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写作背景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足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因此,各个诸供为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梁惠王也不例外。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其中就有孟子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二人一见面,梁惠王就想得到“以利吾国”的良策,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对,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为对,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的不同结果: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2.背诵课文。能力目标1.掌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2.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德育目标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孟子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背诵课文。教学难点1.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包括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使文言文语感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活动方式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2.点拨教学法。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较艰深。为此,在背景资料介绍、文化知识简介及比喻说理的分析方面教师须相机点拨指导,避免学生囫囵吞枣。3.讨论法。应与诵读同步进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相关文字资料。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预习提纲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3.初步了解孟子“仁政”思想。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师生共同分析14段,背诵14段。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文题)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学生结合注释及课后关于孟子的介绍了解孟子。教师适当补充: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意识、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三、背景资料(多媒体显示)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学生浏览、把握背景。四、熟读课文1.放录音两遍。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注意断句,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3.教师出示投影,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1)选出加点字音、形正确的一项( )A.养生丧()死不可胜()食庠()序之教B.饿莩()龟玉毁于犊()中孝悌()之义C.数()罟不入污()池然而不王()者D.鸡豚()狗彘之畜()数罟()(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错的一项是( )A.河内凶(荒年)曳(拖着)兵谷(稻谷)不可胜(尽)食B.庠序(学校)孝悌(孝顺父母)斧斤(砍伐树木)洿(浊水不流)池C.饿莩(死人)王无罪岁(年岁)狗彘(母狗)鸡豚(养猪)D.勿夺(抢夺)其时移粟(泛指谷物)涂(通“途”,道路)有饿莩(选两名学生回答,明确)(1)A(B.莩pio;犊椟;悌ti C.数cu;污洿;王wn D.豚tun)(2)C(A.谷:粮食;B.孝:孝顺父母;悌:敬爱兄长;斧斤:斧子D.全对C.饿莩:饿死的人;罪岁:归罪于岁;彘:猪;豚:小猪)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5.结合注解朗读,了解文意。按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成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有疑难,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6.全班同学齐读课文。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1.提问:这篇课文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明确:民不加多。提问:课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有哪些?学生明确。教师出示投影,全文结构自然呈现。投影: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有不同表达)明确: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的缘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2.研习第1段(1)选一学生朗读第1段(2)理清背诵思路。提问: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学生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提问: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学生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提问: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明确: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板书:(3)朗读指导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表委婉、伤感的语气。“河内”四句直承上句,“移民”“移粟”两句并列而又相互补充,应一气读完,“河东凶亦然”是省略的文字,故“亦然”应重读,起强调作用。“察邻国之政”两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为下文提问作铺垫。最后“何也”要读出疑问语气,突出其困惑不解之意。教师范读本段,学生试读。提问: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学生讨论并交流。明确: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3.研习第2、3、4段(1)学生齐读2、3、4段。(2)理清背诵思路。提问:孟子对梁惠王的疑问是如何思考的?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学生思考、讨论。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板书:(3)朗读指导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但他隐而不说,先设喻。设喻一段应读得慢一些,语气应平缓。“则何如”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轻读。惠王不知是计,回答“不可”语气平常。当梁惠王进了圈套之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句话有潜台词,读时语气要从容。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低和。学生尝试背诵2、3、4段。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填然鼓之 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六、布置作业1.背诵14段。2.理解掌握重点词语。3.熟读5、6、7段。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习5、6、7段,理清背诵思路,教师适当作朗读指导。背诵5、6、7段。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一名学生独背。二、导入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启发梁惠王,指出他与邻国的实质是一样的,那怎样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的“仁政”主张。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1.研习第5、6段(1)女生齐读第5段,男生齐读第6段(2)理清背诵思路提问: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学生看课文,思考。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明确:“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提问: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要求学生找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四组排比句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板书:()措施效果 不可胜食也。 养生丧死无憾 不可胜食也。 不可胜用也。 王道之始()措施效果王亩之宅,树之以桑, 王道之成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要求学生对照板书,填充空缺处,尝试背诵5、6段。(3)朗读指导第5段兼用排比和连环两种句法,全段三大句,每句为一层,语势逐层上升,要突出最后一层,这是孟子的主要意图所在。“养生丧死无憾”一语出现两次,前者轻读,后者重读。第6段分述王道的四项基本内容,四个“矣”表陈述语气,气势充沛,要读出层次。最后用双重否定句式总结,要读得坚定有力,其中应有劝勉之意。选一男生朗读5、6段,其余同学点评。学生齐读5、6段,背诵。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数罟 数之以桑 衣帛 养生丧死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研习第7段(1)学生齐读第7段(2)理清背诵思路提问: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但这还不够。君王对此还应有什么态度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呢?明确:孟子采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驳斥。此外,孟子还用了比喻,否定了梁惠王的自我辩护,劝勉梁惠王施仁政,除虐政。板书:要求学生对照板书,尝试背诵第7段。(3)朗读指导“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淫,朗读时,要读出义愤之情来。“涂有饿莩”句要读出悲愤、严厉的语气。“人死”句是借用诸侯国君的自我辩护的口气,应读出讽刺意味。接着用一个比喻来反驳,应用严厉的质问的口吻来读。最后,劝勉梁惠王弃虐政行仁政,应用和缓、劝慰的语气来读。学生依照指导自行朗读品味。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检 发 王无罪岁四、学生背诵课文5、6、7段请学生归纳孟子的“仁政”思想。明确: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除虐政。总的来说有两点:一是保民,使民无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五、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四。寡人之于国也第三课时教学要点在诵读中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分类归纳文言知识,注重词句积累。进行拓展训练,使学有所获。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学生齐背或滚动式背诵。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进一步指导学生背诵学生自由发言。明确:结构严谨。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善用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如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比喻“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形象生动,文字显得从容不迫。气势充沛。语言上使用排比句式,音节铿锵,气势非凡。学生随此背诵相关部分。教师再次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合书循声低和,从中体会孟子的论辩气势。三、分类归纳文言知识1.多媒体逐题显示(1)找出下列加点词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今媪尊长安君之位树之以桑可以衣帛然而不王者王无罪岁既来之,则安之其一犬坐于前(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忌不自信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李之往来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养生丧死无憾(3)与“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一句中“是”用法相同的是( )A.惟利是图B.各是其所是C.谁能定是非之真D.是谁之过与(4)选出与“各不可胜食也”中“也”用法相同的一项(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5)分别说出下列句中的加点字的词义和用法。(6)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7)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不百步耳。译:只是没有逃跑一百步罢了。B.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五十步然后停下来。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译:这怎么能对刺伤人之后而致人于死地感到奇怪呢?D.未之有也译:没有这样的事情啊。选7名学生依次回答,其他学生指出对与错。明确:(1)与例句是使动用法。(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是名词作状语)(2)句“可以”用法古今相同。(丈夫:古义为成年男子,今义为妻子的配偶。自信:古义为宾语前置,即相信自己,今义为一个双音节词。宣言:古义为发表议论,今义为公开场合发表的言论。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养生:古义为供养活着的人,俱与今义不同)(3)D(A.提宾标志,无意义;B.动词,赞同、肯定;C.名词,正确)(4)C(A.表句中停顿,B.表疑问,D.表句中停顿)(5)“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衬字,无意义;结构助词,定中之间“的”;代词,否定句中作宾语前置;衬字,无意义)“于”(对于,到,比,在,跟、与,均为介词)(6)“无”通“毋”,不要。“无”通“毋”,不要。“颁”同“斑”,花白。“涂”同“途”,道路;“莩”通“殍”,饿死的人。(7)C(注意“是何异于”应译为“这与相比,有什么不同啊”)2.师生共同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引导学生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明确:1.数目 1.发射数 2.几,若干 发 2.派遣3.,屡次 3.打开4.,密 4.花开 1.不弯曲 1.兵器直 2.仅 兵 2.战争3.价值 3.军队4.兵士 1.能承受胜 2.尽3.胜利4.超过5.优美的四、课堂练习教师预先将此部分内容打印成材料,每生一份,以便课堂阅读。君与民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乃寡人之身,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食,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以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颈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注: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五、六章),梁惠王又称魏惠王,他在位期间,曾从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所以又称梁惠王。晋国:这里指魏国,梁惠王自称本国为晋国。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公元前318至公元前296年在位。阅读本文,真正认识和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请学生谈谈阅读体会。(教师可作适当指导,但不能动辄评判)(本语段译文见备课资料部分)五、课堂小结课文所讲的“王道之成”的道理和材料中讲的“仁者无敌”,强调的都是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不是吗?1998年那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没有冲垮我们,极其强大的金融风波没有压倒我们,关键是我们有一个能够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中国共产党,我们的党是战无不胜的党,2008年奥运会申办成功,WTO的胜利加入,无不证明这一点。中国共产党将带领人民向着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行进。六、布置作业1.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说说孔孟之道及其儒家学说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2.阅读读本P250墨子中的片断非攻,初步了解墨子的思想。板书设计: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注释:通假字词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鸡豚狗彘(zh)之畜 【无】失其时 【无】通“勿”或“毋” 不要。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一说通“敛” 收敛 积蓄(一些学者提出:“检”字本应为“敛”后经讹传为“检”,若为“敛”字,与下句的“发”字对仗更为工整。)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莩】通“殍”饿死的人5:【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6: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无】通“毋” 不要一词多义1.数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c 密、细密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命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shu 屡次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sh计算2.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仅、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价值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理直气壮 成语正确3.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指打开粮仓 救济百姓百发百中 成语发射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征发、派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开放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出发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发出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卖油翁发射9白发三千丈秋浦歌头发4.兵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兵器穷兵黩武 成语战争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军队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淝水之战士兵5.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尽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承受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宏伟的6.时不违农时 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季节。无失其时 寡人之于国也名词,时机,机会。7.王王无罪岁 寡人之于国也大王,名词,读wng然而不王者 寡人之于国也称王,统一天下,读wng8.食谷不可胜食 寡人之于国也动词,吃。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寡人之于国也动词,吃;名词,食物。9.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比。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在。则移其民于河东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到。10.之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音节助词,无意义。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五亩之宅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代词,代百姓;助词,的。孤之有孔明,如鱼之有水也隆中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11.以请以战喻 寡人之于国也用以时入山林 寡人之于国也按照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把以五十步笑百步 寡人之于国也凭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因12.凶河内凶寡人之于国也饥荒汉初匈奴凶黠 凶恶甫闻凶讯 不幸缉拿元凶杀人的人凶多吉少 成语不吉利的事13.加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于国也更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增加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施加樊哙负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鸿门宴放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曹刿论战夸大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填然鼓之】: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击鼓进军【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归顺【树之以桑】一般“树”是名词,在此活用做动词:种植【王无罪岁】:“罪”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动词的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亦走也(句式:是也)2、非我也,岁也(句式:也)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肯定判断)3、非我也,兵也(句式:也)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同上)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句式:是也)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句式:也)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倒装句】1、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1)申之以孝悌之义反复进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教育(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头顶着或背负重物行走在路上2、宾语前置句:(1)未之有也(标志: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之有也。(2)鸡豚狗彘之畜。畜鸡豚狗彘(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4)树之以桑以桑树之(1)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4 、固定句式(1)直不百步耳(“直耳”相当于“只是罢了”)(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当于“有的人有的人”)(3)是亦走也(是.也相当于“这也是.啊”)【省略句】1、何也省略主语“此”。2、弃甲曳兵而走省略主语“将士”。3、可以无饥矣省略主语“黎民”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介宾结构省略主语,“以”后面省略了“之”)。鉴赏:这篇文章写孟子同梁惠王的谈话。当时各国为了要增产粮食和扩充兵员,都苦于劳动力不足,所以梁惠王要同邻国争夺百姓,采取了自以为“尽心”的措施,可是目的并没有达到。孟子抓住了这个矛盾,指出梁惠王的“尽心”并不能使百姓归顺,同时提出自己的主张,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国的根本办法。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铺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第二部分(第2-4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王好战,请以战喻。”总提一句,然后举出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根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的反问,进一步启发,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两句忽然转入正题,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这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于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第二部分过渡到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第5-7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第5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接着又用“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来小结前三组排句,又以这个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王道之始也。”作者在这里把三层意思、三方面的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把“使民加多”的问题跟行王道紧密联系起来。第6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这一段,孟子进一步提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三组排句又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这三种措施与上文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作者在这里连用四组排句,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然后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两句承上启下,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与前文“王道之始也”相呼应。第7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孟子批评统治者的虐政,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前两段已经把行王道的道理讲得十分透彻,这一段照应文章的开头。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最后两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简意赅。不归罪于年岁,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才能使他们归服。“斯天下之民至焉”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欣赏:文章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是“尽心焉耳”,尽心的论据是自己赈灾救民,且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结果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因此提出疑问。先试从梁惠王自己标榜的尽心于国的表现赈灾救民人手分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赈灾救民是它最基本的任务,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自然等灾害面前赈灾救民的实际上光赈灾救民不行,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杜绝或减少自然等灾害的发生,从根本解决问题。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足最大限度地调动百姓的积极性,使其乐其所为,这当然是仁政的具体表现。梁惠王自己也许确实是尽心于赈灾救民,但这实际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而已。而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也许邻国之政真的没有梁惠王用心,也许是邻国采取了更好的措施或是运气的作用没有发生太多的自然灾害,因而也就没有太多的赈灾救民的举动,不管如何,结果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通过分析,在梁惠王提出疑问的过程中已将自己“民不加多”的原因揭示出来了,因此孟子小试牛刀就解决了问题。第二部分:孟子采用了他善用的“引君入瓮”的论辩方式,分析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所谓“引君入瓮”,就是论辩中常用比喻说理,且比喻之后连带反诘句而向对方发难,逼其回答,对方不回答则已,答则中其圈套,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的一种论辩方法。孟子面对第一部分梁惠王的提问,不直接回答原因,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广电吉林市2025秋招网络优化与维护类专业追问清单及参考回答
- 2025年校长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 骑手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中国广电黔西南自治州2025秋招网申填写模板含开放题范文
- 词语拼音考试试题及答案
- 九江市中石油2025秋招心理测评常考题型与答题技巧
- 国家能源深圳市2025秋招面试专业追问及参考化学工程岗位
- 中国广电绥化市2025秋招心理测评常考题型与答题技巧
- 肇庆市中石化2025秋招面试半结构化模拟题及答案油气储运与管道岗
- 东莞市中石化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含答案油田勘探开发岗
- 企业环境社会治理(ESG)报告模板
- 上甘岭战役课件
- GB/T 45951-2025科技馆常设展览实施通用流程
- 新生儿硬肿症个案护理
- (2025)汽车驾驶员(技师)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理论必刷试题库及答案
- 中储粮损耗管理办法
- 2025年《治安管理处罚法》新修订课件
- 【课件】有理数的加法(第1课时+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课件)数学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 透析患者血磷控制健康宣教
- 2025年中国跨境电商SaaS市场行业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