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作按专家意见又作了些调整请以此为准.doc_第1页
拙作按专家意见又作了些调整请以此为准.doc_第2页
拙作按专家意见又作了些调整请以此为准.doc_第3页
拙作按专家意见又作了些调整请以此为准.doc_第4页
拙作按专家意见又作了些调整请以此为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周处、小张:拙作按专家意见又作了些调整。请以此为准,不再改了。屡添麻烦,实在抱歉。谢谢! 廖列平 月日上培训班作业关于假新闻图片的思考廖列平摄影技术问世迄今167年,从杂志率先使用照片算起,新闻摄影历史也已逾150年。新闻摄影以凝固的瞬间画面报道新闻事实,生动、直观,有现场感,既是平面媒体重要报道形式,与网络也结合完美,相得益彰。新闻摄影尽管源远流长、长盛不衰,发展亦非一帆风顺,假新闻照片就是长期困扰的问题之一。月日,第三届“华赛”()组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组委会主任、新闻摄影学会会长于宁宣布:第三届“华赛”起,组委会常设机构由深圳迁北京,采申办制度决定承办方;评委会主席、新闻摄影学会执行会长徐祖根称,第三届赛事将严堵假新闻照片,要“向假新闻照片开战”;月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郭镇之教授主讲报业管理中的法律与社会伦理道德问题,也谈到“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与假新闻照片问题,并列举了近年来中外一些有关实例。国家级新闻摄影专家和资深新闻学学者均如此强调新闻摄影真实性原则,看来有必要对假新闻照片问题再加以认真关注和思考。一、认识新闻图片造假方法自有新闻摄影以来,新闻照片造假似未间断过。伴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新闻图片造假手段也在进步,特别是数码摄影的出现和普及,使造假更为容易,有关个案也日益增多。常见新闻照片制假方法主要有:1、 摆拍造假,拍片如拍戏 传统的摆拍定义,主要指通过摆布、导演现场进行拍摄。武汉某报摄影记者拍摄的非典时期的爱情,因获第47届荷赛奖闻名遐迩。但据照片中“新郎”后来披露,他并非真的新郎,只是新郎模特而已,并以记者违约致名誉受损为由诉诸法庭。摆拍定义现已包括了“拍摄时干涉被摄对象”,较以前更宽泛和严厉。这类摆拍,即对拍摄对象作简单提示、引导是惯常拍摄手法,现时已被视为造假,此种观念的发展转变值得注意。洛杉矶时报摄记麦克迈道斯报道南加州大火灾时发了一张消防员在水池边向头上泼水纳凉的图片,后拟竞逐普利策摄影奖,审查时该消防员说是应摄记要求才到水池边向头上泼水。迈道斯则辩称当时只告诉对方:如此这般的话“将是一个很好的镜头”,并未要他那样做,纯属建议而已。尽管如此,照片被取消参赛资格,迈道斯后来也黯然离开报社。若以新标准衡量以往的新闻图片,某些优秀经典名作都可能存在问题。如:荣获1945年度普利策摄影奖作品美军占领硫磺岛,照片上是六名美军士兵奋力将一面巨大的国旗竖起。照片上士兵的形象在美国已深入人心,还被制成巨型雕塑,坐落在首都华盛顿中心区,与越战纪念碑和韩战纪念群像为邻。据报载,拍摄者乔罗森塔尔后来回忆道,当时看到士兵们在竖旗,于是向他们高喊:“伙计们,精神点!这照片将会载入史册的。”此番话显然有“干涉”之嫌,但若指其摆拍恐怕不会成功。一则新标准不应溯及既往;二则记者当时背负45英寸大画幅相机,冒着残敌狙击危险,花半天时间艰难地攀上山顶,最后才拍回这独一无二的历史性新闻照片。壮举在前,谁还忍心挑剔?评委会一反只评过去一年发表作品惯例,毅然将奖项授予此当年杰作,或许已有这层考虑。2、妙手改图,滥用技术造假可分为暗房技术和数码技术造假。暗房技术造假 借助暗房技术可获得正常情况下拍不到的照片。著名摄影大师郎静山的独门绝技“集锦照相法”,正是出神入化运用暗房技术的结果。据大师称,“照相之称为集锦者,乃集合多数底片之景物,而放映于一张感光纸上也”。“集合各底片之良好部分,予以适宜之集合,则彼此衬托相得益彰,非独可使废片景物化为理想之境地,且足令人得更深之趣味,此即集锦照相之目的也”。实质是“中国绘画之理法今始实施于照相者也”。集锦照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属摄影艺术创作范畴。艺术摄影可思想任驰骋,新闻摄影却讲究真实快捷。两者分野十分清晰。但长期以来,有意无意忘记艺术摄影和新闻摄影两者的差别,甚至为炮制假新闻图片,滥用暗房技术例子不胜枚举。例如,今年是粉碎“四人帮”30周年,五、六十年代生人相信不会忘记,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革”时代,新闻图片真实性原则只能屈从政治需要。当年的国家领导人活动新闻图片,不止一次被“换头术”加工过:某领导身子依旧,却被换上另外一位领导的头。还有以“减法”加工新闻图片的例子。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 9月中旬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追悼仪式,“四人帮”悉数参加,江青还头披黑纱。10月6日“四人帮”被粉碎后,某画报出版报道毛主席追悼仪式专刊时,使用暗房技术让“四人帮”成员在所有画面上齐齐“失踪”,原本站立位置空余背景图案,本来整齐的国家领导人行列这缺一个,那少两个。有关画面予人感觉着实怪异,但顺应了粉碎 “四人帮”后人民扬眉吐气真实情感,当时读者不仅不会怪责,甚至还会觉得理所当然。数码技术造假数码摄影显著提高新闻摄影时效性和表现力,“革”掉了暗房的命。功能强大的图像处理软件的涌现,使照片修改日益简单。数码照片处理技术(注:以下简称,因常用软件为)早成为摄影人必修课,摄记不懂者已无法在新闻行业立足。有的摄记不将精力放在抓取有表现力或冲击力画面, 却将图片更完美的希望寄托在上,甚至不顾真实性原则,随心所欲合成、拼接、修改画面,在名利诱惑下铤而走险。但最终被揭穿,落得身败名裂。例如,2003年4月,洛杉矶时报摄记布莱恩沃斯基报道伊拉克战事时,为使画面更生动,竟用移花接木,从同一场景先后拍摄的两张图中,取出各自较好部分合二为一。岂料被网友识破揭发,编辑将图片放大倍后确认图片被过。有着25年摄记资历的沃斯基,因一念之差成为丑闻主角,并被报社除名。又如: 今年8月6日,路透社宣布解除为其供稿的黎巴嫩摄影师哈吉的合同。据证实,哈吉提供的两张照片均做过。除撤回两张造假照片,路透社还将其余900多张照片从图片库中删除生意。路透社认为,故意修改新闻照片是“严重违反摄影师职业道德的行为”,没有容忍余地,“即使为突出摄影效果也绝对不能接受”。3、 张冠李戴,旧照当新图照片真实,但被有意无意配上时、空不同的新闻。广泛流传了足足年的胜利之吻是典型。胜利之吻发表于1945年8月的生活杂志(),说明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吻”,图片上一名水兵在纽约时代广场当众十分投入地拥吻一位年轻女护士,欣喜若狂同时,不失温馨浪漫,令人过目不忘,被视作纪念二战胜利的经典作品。半个世纪后,传媒特地寻访到照片上的男女主人公。当年的水兵吉姆雷诺尔斯证实,照片实际是在当年5月欢庆打败德国纳粹时拍的。而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为标志的二战结束是在8月。 又如: 2004年12月30日,加拿大西南部城市卡尔加里市的卡尔加里先驱报在头版以几乎整版篇幅刊发一张“独家海啸照片”,画面上数米高浪潮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在场者纷纷落荒而逃。事后查明,该照片与“1226“世纪海啸”毫无关系,只是两年前的杭州“钱江潮”场景而已。 二、 假新闻照片的根源及其危害论工作强度,摄记居所有记者之前列。首先是摄影器材重,那套行头少说十来公斤;其次,非亲临现场不可。即使严寒酷暑,刮风下雨,都须“操家伙”趋前“直击”。 女文字记者比比皆是,女摄记却寥若星辰,原因正在于此。摄记每天这样“负重奔走”,多数是为献身新闻事业的执着信念所驱使。但为何假新闻照片仍屡禁不绝? 西方有人士将其归咎为媒体商业化追求和记者责任缺失。西方媒体主要依赖新闻产品赚钱,随着商业化理念对新闻业影响的加强,传统新闻理念和传统道德准受到日趋严重的挑战,这才导致假新闻图片之类的丑闻层出不穷。正如英国学者伊安杰夫所言,“巨大的商业可能性在通过推动技术革新影响摄影发展同时,也极大地左右着摄影者观念的变化,从而使摄影不可避免地徘徊在迷失和坚守之间”(摄影简史晓征、筱果译)。国内媒体与西方媒体本质不同,也未象西方媒体那样实行彻底的商业化运作,但既要深化改革,走向市场,就要讲求效益,也就无可避免要面对市场激烈竞争和商业化风气影响。所以,国内媒体同样无法回避传统新闻理念新闻真实性原则,以及传统道德准则诚信原则正受到日趋严重挑战的现实问题。假新闻图片的危害至少有两点是显而易见的。、 损害媒体的公信力媒体不同于一般商业机构,因为它更是一种社会公器,对公众有着巨大影响力,负有重大的社会责任。媒体有义务向公众真实、公正、准确、及时地传播信息,尊重、确保公众的知情权,注重诚信,才能满足公众的期望,不辜负公众的信任。中宣部副部长李东生曾表示,“如果受众总是以怀疑的态度对待新闻媒体,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导向作用、凝聚作用也就无从谈起”。 事实正是如此。如果媒体任由假新闻照片泛滥,坐视受众和舆论遭误导、愚弄,届时,不仅仅是公众利益受损,媒体公信力亦会荡然无存。难怪有人称,假新闻图片“是破坏新闻媒体公信力的最大杀手”。、 危及媒体自身的生存媒体生存的最重要条件就是公众的信任,新闻照片具有直观性和现场感,公众通常予其信任度更高。媒体若容忍假新闻照片,等于亵渎公众的善良愿望,背弃了社会和公众。长此以往,只会遭社会和公众抵制、唾弃,自绝于公众。故此,老新闻工作者常告诫,这样势必“伤害新闻事业的根本,自毁根基”。洛杉矶时报图片编辑卡夫德在布莱恩沃斯基造假事发后也曾表示:“他的行为完全不能接受,他损害了读者对我们的信任。如果我们的读者不再信任我们,那我们将一无所有。” 三、 如何解决假新闻图片问题国外新闻界,尤其一些历史悠久的西方媒体极重声誉,对假新闻图片从不手软,一经证实,不管肇事者资历多深,业务再好,结果都一样必炒无疑,决无宽恕。我国新闻界在改革开放后更重视新闻图片,经多年实践探索,基本实现“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却又不断受假新闻图片问题困扰,新闻界对假新闻图片痛恨之强烈可想而知。故此,人们无需怀疑“向假新闻图片开战”之决心和诚意。 解决假新闻照片问题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制定有关技术规范,科学管理新闻图片注重画面真实性,不等于排斥任何,只认“原汁原味”照片。有些是必须的,如画面剪裁(又曰“二次构图”)。大名鼎鼎的布列松据说从不做画面剪裁,但布列松毕竟只有一个。还有去除划伤痕迹,局部加光、调整锐度或反差等一般性是允许的,过多才会被视为造假。问题是“过多”尺度为何?现时,国内有关规范仍付之阙如,欲准确判定真、假往往无章可循,以致两者界限模糊时,容易误入“制假”歧途。这对更有效和准确“打假”极为不利。我国引入数码摄影时间不短,新闻摄影界有责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及早研究制订新闻图片管理规范。专家大力推介的美国华盛顿邮报等7家报纸适用的新闻图片编辑指引(详见附一),又被称为“15条军规”,其内容针对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值得参考借鉴。、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假新闻照片问题属道德范畴。因此,加强对摄记的职业道德教育,训练养成良好风尚是至为重要的。只有让大家都清楚新闻图片真实性重要意义,假新闻图片的极大危害性,人人自觉以敬业、诚信为荣,以造假为耻,才有可能形成打假氛围。自律固然重要,有关管理规范也应及早建立。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去年联合发出关于新闻采编人员的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其中包括对发布虚假新闻的处罚规定。 但未见针对假新闻图片专门规范。第三届华赛组委会宣布打假严厉措施,以“华赛”及组委会专家们在国内新闻摄影界崇高地位, 对引导新闻摄影界重视和开展打假,匡正造假不良风气,积极意义不容低估。但这并不能取代有关规范。缺乏长效机制,总无“法”可依的话,打假迟早流于形式。国外有关做法值得参考,如路透社摄影记者职业道德规范对新闻照片,乃至摆拍都有严格限制,并将“丑话”说在前头:“违规行为都将被视为新闻摄影界的耻辱。一名违规的摄影师将因为自己的行为而名誉扫地,并永远失去为专业媒体效力的机会。”此外,香港特区的新闻从业员道德规范(详见附二)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3、欢迎公众监督媒体只将希望放在媒体和摄记的“自我完善”,打假必定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媒体和摄记有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职责,但媒体和摄记亦有义务接受公众的监督。治理虚假新闻被列为“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内容后,对虚假新闻的查处力度得到加强,显示有关部门支持社会对打击虚假新闻的决心。切实执行有关要求,对图片“打假”应能起到正面推动作用。借助网络监督,是图片打假十分有效办法。近年不少新闻图片制假丑闻,都是网民们率先在网络上揭露的。哈吉图片造假案,据说是美国电脑工程师查尔斯约翰逊月5日在其博客网站上首先披露。随后,不少网民陆续在其博客上指出,不止路透社有“造假”行为,美联社、法新社也未能例外。美国人大卫米克尔森慨叹:“任凭这种伪造风气愈演愈烈,要不了几年,人们就不会再相信任何照片了!”为此,他自任,创办揭露假新闻图片的网站,留意一切造假蛛丝马迹,包括“模糊处理的地方”和“看上去不甚协调的部位”,搜集“数字处理过的证据”,然后予以曝光。据了解,国内已有媒体在网站设立虚假新闻举报箱,如果能够出现类似米克尔森那样的假新闻图片网站,对于新闻照片“打假”,相信一定会大有裨益。 附一 新闻图片编辑指引(华盛顿邮报等家报纸适用) 1所有的原始数码图像都必须由数码相机直接下载到图片库以备所需时编辑和回顾。在进行本地传输时,原始文件需存盘。所有用于编辑目的的打印输出都必须来自数码相机的原始文件。 2图片应标注清晰的图片说明。 3读者认为图片应当是对事件的真实记录,我们决不能背叛这种信任。纪实照片的完整性具有最高优先权,纪实照片边框内的所有内容都不能改变,包括改变背景,增加颜色,制造图片蒙太奇或者拼接图片。不能对图片中的内容做任何的增减,这意味着即使是一只手或者一根树枝出现在图片中的不合适的位置,我们也不能去掉他。 4摄影记者不能对新闻事件进行设置、重现、导演或者采取其他人为行为干扰新闻事实。 5报纸的任务是刊发纪实图片,导演现场只在下列状况下被允许:肖像摄影、时尚或室内设计摄影、工作室摄影,这些照片在使用时必须加以区别,其图像不能给人以纪实照片的错觉,一般情况下,这些照片在使用时应做文字说明。比如某人是为了被拍照而在现场工作,则图片说明不能是某人正在办公室工作。 6纪实照片应尽量减少侧面影像的图片的使用,这些图片容易造成特征性元素的缺失。 7纪实照片不得被拉伸、变形以适应版面需要。 8应减少标题压图片的用法,如使用则必须与摄影者和图片编辑共同论证。 9数字图像改造技术的使用必须明显地显示出其虚构性。如果必须使用图片说明才能让读者明白此图片经过了数字技术的处理,那么这张图片不能被采用。 10可以创造性地使用照片图示来表达编辑思想。照片图示一般不使用纪实照片。照片图示的制作必须会同摄影者本人、图片编辑、文字编辑、美术设计,使用的手法必须明显或者夸张,以避免读者误认为其为纪实照片。这种方法使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