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道德讲堂宣讲资料之二志愿服务文化一、志愿服务的起源志愿者(volunteer)一词来源于拉丁文中的“voluntas”,意为“希望、决心或渴望”。一般认为,志愿者是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计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人员。志愿服务(volunteer service)则是任何人自愿贡献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英国为了协调政府与民间各种慈善组织的活动,在伦敦成立了“慈善组织会社”;而为了反抗宗教迫害从欧洲来到北美大陆的移民们,为了克服面临的困难,相互之间互相帮助,逐渐养成了志愿帮助别人的群体精神,这种精神作为美国人民的美德而保存下来,一大批怀有慈善之心的各阶层人士成为了最早的志愿服务人员。今天,志愿服务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二、我国志愿服务与传统文化“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等外来词在我国出现的时间不长,但志愿精神却早就扎根于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志愿文化脱胎于慈善文化,而慈善关爱早已融入到了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儒家文化的“仁爱”思想构建了中国传统慈善思想。“仁”字由“人”和“二”组成,表示人与人之间互存、互助、互爱的关系,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并强调用爱来解释仁。孔子还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即说爱人、助人、利人要靠自己主动去做。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亲情之仁爱的自然延伸,是对没有血缘关系的他人的关爱,超越了五服的同宗人、社区人乃至整个民族,它体现的正是“行善”、“助人为乐”的精神实质。北宋张载提出“民胞物与”,指出人类与物皆是朋友,要爱一切人,爱一切物。另外“义”也是儒家道德标准之一,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也就是说,只有君子才能超越眼前的利益而成为道德的典范。儒家的仁爱观、义利观奠定了中国的慈善传统基础,客观存在所体现出的“行善”、“乐施助人”精神,与志愿服务的奉献、友爱精神是相通的。思想家墨子主张“使天下兼相爱”,“兼爱”是一种古老的“博爱”思想。墨家的“兼爱”是对儒家“仁”的发展与超越。墨子主张平等的爱,而不是有差别的爱。墨子认为兼爱是互益的,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他。墨子平等的“兼爱”、“爱己”的思想,与现代志愿精神的互助友爱、共同进步的宗旨是一致的。志愿精神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精神的延伸,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并赋予时代意义。无论是儒家的“仁者爱人”,还是墨家的“兼爱”,都拥有浓厚的爱人济世色彩,其济人、利人、惠人的思想与志愿精神是一致的。作为近现代社会的新生产物,“志愿”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仁爱思想起着提升的作用。因此,我国的志愿服务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开展有中国特色的,代表先进文化的,充满“大爱”的志愿服务事业。三、我国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如何界定志愿精神,尤其是准确地理解其内涵,不仅关系到志愿者个人对自己行为意义、目标预期和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立场观点,也关系到整个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识、期望和评价。(一)自愿、无偿是中国志愿服务的显著特征,也是志愿精神最基本的内在品质无论志愿精神的表达方式如何不同,“志愿”的内涵至少包括两点:自愿和无偿。自愿是志愿精神的基本品质,且已成为中国志愿服务的首要原则。自愿参加主要强调参加志愿服务的自觉性,自愿参加是志愿行动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前提,只有“自愿”才能成为“志愿”,只有“自愿”才能成为持久。纵观中国志愿服务二十几年的发展,我们会发现其大致经历了一个从社会动员到个体自愿的志愿服务观念更新的过程。原来的志愿服务较多重视社会动员,即运用各级组织力量发动、宣传,激励群众参与志愿服务。这样的方式,一时造成的声势非常大,吸引的参加者也很多。但是,由于参与者事前缺乏自由的思考和选择,往往没有真正全身心投入,从而影响了服务效果。如今,在国外、港澳志愿服务的启发下,中国大陆的志愿服务也日益转向追求个体兴趣爱好的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的满足,尤其注重参与者的自愿,充分尊重参与者的主体地位,进而调动了志愿者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志愿服务由“要我参加”转变为“我要参加”,这样,中国的志愿行动就成了具有吸引性、魅力性的服务事业。无偿是志愿精神的另一基本品质,但在对其理解上则具有很大不同。“研究发现,不同国家的人对于志愿活动的含义存在不同的理解。在一些国家被视为志愿活动的工作,在另外一些国家则可能被视为低报酬或劳动密集型工作。志愿服务受到历史、政治、宗教和区域文化的深刻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比如,中国的青年志愿服务是按照“党政支持、共青团承办、社会化动作”的运行机制动员广大青年开展进行的,这是我们国家青年志愿服务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青年志愿工作优越性的表现之一。在我国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中,作为组织、管理的承办单位能根据其活动方式的特点及参与者的不同需求给参与者提供相应的保障措施和资金支持。但中国更多的非政府式的民间志愿组织则连基本的保障和资金支持都没有,大多都是成员自己资助开展和完成。对于志愿服务的无偿性,我国主要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强调其非盈利性和利他性。中国志愿服务中的无偿精神不是过去我们所理解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式的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精神,也不是“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绝对崇高,而是强调志愿服务的非盈利性和利他性。中国志愿服务没有标出多么高的道德准则,没有以“无私”的标准来界定志愿参与行为,这样它可以整合更多的“利他”因素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即便有些因素是出自于主观的自私。回顾中国志愿事业发展历程,相关部门能够尊重志愿群体不同的道德层次、不同的道德需求,没有把志愿精神定性为先前雷锋“高”、“大”、“全”式的道德模式,从实际效果来看,这样做是明智的,也符合中国社会实际。(二)服务社会、关爱他人是中国志愿精神的根本宗旨1994年,团中央成立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初期曾以“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为服务宗旨。在以后的发展中,人们发现这种道德观念式的宗旨表达,与快速发展的志愿服务难以相符,不能统罩志愿服务所绽放的全部时代内涵。中国志愿事业大发展,其事业性、社会性迅速凸现,人们看到中国志愿者行动是一项与国际接轨的事业,它致力于帮助有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它致力于消除贫困和落后,消灭公害和环境污染,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它致力于建立互相关爱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公德,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它立足于社会关注、党政关心、群众能为的社会公益事业,是动员和组织群众,尤其是青年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中国的志愿服务已不是先前的“学雷锋、做好事”,志愿行动已远远超越了道德所能限定的范畴,其行为活动已延伸至了社会主义进步事业更多的空间角落。团中央直属的志愿者网站将志愿者行动的宗旨阐述为: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高青年整体素质,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作出贡献。团中央对志愿服务宗旨的表达具有强烈的事业性色彩,这种事业性的表达较之以前的道德价值性的表达则是一个大的进步,但其主旨还是不够简练、明了。其实,分析志愿服务、志愿者的含义,用最为精炼的语句来表达,我们认为中国志愿者行动宗旨就是:服务社会、关爱他人。(三)发展、进步是中国志愿事业的生存主题,是志愿精神的理想意愿中国志愿服务组织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作为志愿服务精神,其中“进步”是我们志愿事业发展的目的和愿望。中国的志愿服务工作即可以促进志愿者本人的发展,同时也能推动中国社会事务的向前发展。对志愿者个人而言,发展和进步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一是奉献社会。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工作,有机会为社会出力,尽一份公民责任和义务。二是丰富生活体验。志愿者利用闲余时间,参与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和活动,既可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更可亲身体验社会的人和事,加深对社会的认识,这对志愿者自身的成长和提高是十分有益的。三是提供学习的机会。志愿者在参与志愿工作过程中,除了可以帮助他人以外,更可培养自己的组织及领导能力。学习新知识、增强自信心及学会与人相处等。对社会而言,发展和进步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一是传递爱心,传播文明。志愿者在把关怀带给社会的同时,也传递了爱心,传播了文明,这种“爱心”和“文明”从一个人身上传到另一个人身上,最终会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暖流;二是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志愿工作,提供了社交和互相帮助的机会,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关怀,减低彼此间的疏远感,促进社会和谐;三是促进社会进步。社会的进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发展、进步是志愿事业的生存主题,是志愿精神的理想意愿,离开了发展、进步谈中国的志愿事业是没有意义的。(四)奉献、共赢是青年志愿精神的核心价值理念志愿者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指的是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奉献精神强调人们确立对国家、民族、社会以及他人的责任和义务。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2001年国际志愿者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志愿服务”的本质就是奉献。志愿行动在中国开展实施近二十年来,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得到了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这一切的一切都来源于千百万志愿者的奉献。奉献是志愿精神的精神基础,是志愿服务精神的核心价值理念,这是一个基本常识。与“奉献”一样,共赢也是青年志愿精神最为核心的价值理念之一。中国志愿者协会在成立初,曾经把“无私奉献”作为其服务宗旨之一,但随着志愿事业的向前发展,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志愿精神绝对不是一方的单项付出,也不是个人利益的牺牲,志愿服务既有利他一面,也有利己的一面,是利他与利己的有机统一,能实现双方的共赢,我们认为,这是志愿服务恒久魅力所在的关键点。不可否认,最初参与志愿服务的许多人只是把它看成“做好人好事”的一种表现形式,但随着志愿服务逐步规范化、持久化、角色化,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意识到,志愿服务并非单向的“付出”,在为社会,为他人付出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这种回报不是以金钱的形式,而是体现为一种内在的价值感的满足,在通过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时,从一种“被需要”的感觉中寻找到自我。被社会认可,被他人需要,感到自己的奉献有价值,作为一种“内在奖励”能够带给人持久的激励,这也是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的动力源泉。现在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志愿者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自身得到提高、完善和发展,精神心灵得到满足,自身价值得到提升,因此,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助人”亦是“乐人”,同时也是“乐己”,志愿者通过实践形式所获得的价值体验符合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学说。志愿服务是“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事业,对于广大的志愿者来说,参加志愿活动,确实能够获得一种精神的享受,这也是志愿事业魅力的所在吧!(五)高尚、崇高是人们对中国志愿事业的基本评价,高尚、崇高是中国志愿服务精神的恒久风貌“我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实现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这是中国志愿誓词,每一个加入志愿队伍的人都要说出这样的承诺。中国的志愿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十几年来的实践充分说明,志愿者行动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全社会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倡导时代新风正气,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志愿服务致力于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抢险救灾、大型活动等公益事业,新世纪以来的有效实践更进一步证明志愿服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基于爱心的呼唤是最深沉的呼唤,出于自愿的事业是最有生命力的事业”,中国的志愿服务就是这样的事业!四、我国志愿服务发展阶段(一)孕育阶段(1986年以前)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跃上新台阶。上世纪60年代,以雷锋为代表的英雄模范人物和全国范围内的“学雷锋”活动,拉开了全民团结互助、尊老爱幼、乐于奉献、学做好人好事的历史序幕,可以说,这是我们国家历史上最集中、最大规模的带有志愿色彩的行动,为今天的志愿事业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但从本质上讲,学雷锋活动还不能算作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志愿者行动。我国志愿事业的启动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转型,才开始历史性的萌生与飞跃。(二)启动阶段(1987年1993年)经过十来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东南沿海一带已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改革发展的前沿阵地,党政分开、政企分开、私营企业成长、民间社团涌现、个人空间扩展,随着社会中产阶层的发展和各种社会组织的出现,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逐步得到加强。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深圳,一批热心公益的民众在参考和借鉴香港、澳门“义务工作”活动的基础上,结合对“学雷锋、做好事”,率先开始了志愿服务的探索,“志愿服务”的萌芽破土而出。1987年,广州市诞生全国第一条志愿者服务热线电话;1989年,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道诞生全国第一个社区志愿服务团体;1990年,深圳市诞生全国第一个正式注册的志愿者社团深圳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1992年,在香港义工的直接指导下,广东省佛山市诞生“义工团”。内地许多省区市也陆续产生不同类型、名称各异的志愿组织。这个时期的志愿服务由于缺乏组织以及支持,力量仍然单薄、社会影响力有限。(三)发展阶段(1994年2000年)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12月19日,2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打出 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了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为推动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团中央于1994年12月5日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这期间依托各级共青团组织,建立起全国、省、市、县四级青年志愿者协会,部分地区延伸到社区、农村,建立镇(街)青年志愿服务中心和社区(农村)青年志愿服务站。由民政系统推动的社区志愿服务和中国红十字会推动的专业志愿服务也在发展。这些志愿者行动,为中国普及志愿事业奠定了基础。(四)深化阶段(2001年2007年)在共青团中央的推动下,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为先锋,中国志愿服务事业步入了持续发展和深化阶段。联合国宣布2001年为“国际志愿者年”,中国为此开展一系列宣布活动,促进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等与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合作,开展在中国境内的宣传推广,使志愿服务得到更多民众的认可。各种志愿组织协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民政部加快发展社区志愿服务的步伐,2005年3月成立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区志愿者工作委员会(2007年2月,更名为“志愿者工作委员会”)。中国红十字会和慈善总会扩大了公益志愿团队的力量,妇联成立“巾帼志愿服务总队”等等,企业与民间组织对于发展志愿服务的热情也日趋高涨,许多企业公司都成立的志愿队。这期间,志愿事业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民众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也日益高涨。2002年5月,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集中派遣的方式,派遣青年志愿者赴老挝等发展中国家服务,向世界展现中国青年志愿者的风采。(五)全民参与阶段(2008年以后)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雪灾“512”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有力推动了当代中国的志愿事业。奥运志愿者是一个高度组织化、专业化的自上而下的志愿服务项目,而汶川抗灾志愿者是一个完全自发的自下而上的社会运动。奥运志愿者首先使志愿者这个概念植入社会,播下了人们对志愿行为憧憬的种子,而汶川大地震客观上为我国志愿运动的全面兴起提供了难得的空间和舞台。奥运志愿者和抗灾志愿者这两个精神实质完全一致的历史事件,谱写出一曲感天动地、大爱无疆的豪情壮歌,奏响了一部流光溢彩、精美绝伦的华彩乐章,在国际社会赢得了广泛赞誉,翻开了中国志愿服务的崭新一页。2011年3月5日开始,由中央文明办牵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为理念的“关爱社会,关爱他人,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使志愿服务活动逐步实现常态化。五、今年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任务志愿服务是大规模道德实践活动,是仁者爱人,是善行义举。刘奇葆同志明确提出,志愿服务制度化是抵御功利主义的重要举措。这件事我们要扭住不放,拿出力气,做出影响,做出水平。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思路是,以城乡社区为重点,以关心关爱为主题,以积德行善为动力,以完善机制为保障,与学雷锋相结合,用制度化实现常态化。1、扎实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前不久中央文明办向全社会发出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的倡议,要把这件事做实做好,实实在在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等活动,把仁者爱人在志愿者心中长起来,把仁者爱人送给需要帮助的人。总结推广各街道综合包户、 楼门志愿服务等经验,把各种关心关爱长期做下去。春节期间,邻里守望志愿服务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潮,志愿者拿出善心,被帮助的人得到善意,整个节日善意浓浓。2、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建立健全需求对接制度,搭建志愿服务需求对接网上平台,增强志愿服务针对性。建立健全注册制度,谁当志愿者都要去社区注册,实行一人一注册。建立健全培训制度,社区要有培训场所,志愿者都要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完善志愿服务记实册,建立健全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建立志愿服务嘉许和回馈制度,对优秀志愿者要嘉奖。逐步建立志愿服务保险制度,给志愿者买保险,使他们有保障。建立社工带志愿者制度,志愿者到哪里服务、给谁服务、服务什么,由社工负责安排。建立健全党团员带头做志愿服务制度,用志愿服务体现为人民服务。3、着力培育志愿服务文化。志愿服务文化是向善文化,要传播止于至善的中华文化,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树立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志愿者就是当代雷锋,要用雷锋精神激励动员人们参与志愿服务。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即将推出“行善立德”志愿者标识供大家佩戴,这也是培育志愿服务文化的好方法。4、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组织领导体质。发挥各级文明委总体规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作用和各级文明办的牵好作用,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加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理论研究,逐步完善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制度。支持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更好发挥作用。六、实施“共建美丽天津”志愿服务行动主要内容(一)组织清洁家园志愿服务行动。1、组织市民和志愿者立足自己所在的社区和村庄,每月集中开展一次环境卫生大清整。2、完善村规民约和居民守则,引导广大市民增强公德意识,养成文明生活习惯,不抛撒焚烧纸钱等丧葬用品,不燃放鞭炮,不吃露天烧烤,不闯红灯,不私搭乱建,不毁坏花草树木,不焚烧秸秆落叶枯草,不乱贴乱画,不乱摆乱停,不乱扔垃圾。3、组织文化志愿者利用文化站、文化广场、市民学校、快乐营地等阵地,宣传遵德守礼的文明风尚和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引导广大市民讲文明树新风,建设美丽家园。(二)组织爱园护绿志愿服务行动。1、组织志愿者向游客宣传美丽天津建设,宣传市民文明公约、市民行为守则和文明游园须知,宣传环保知识和树木、花卉养管知识,对外地游客提供义务讲解和导游服务。2、组织志愿者协助卫生保洁人员捡拾垃圾,协助养管人员保护树木花草,用示范行为带动广大游客文明游园,及时为公园管理提供信息和建议。3、组织志愿者劝阻乱扔垃圾、攀折花木、践踏绿地、乱写乱画、破坏设施等不文明行为,为“老弱残幼”等需要照顾的游客提供帮扶服务。4、组织志愿者在节假日游客高峰时段,协助管理人员维护游园秩序,疏导客流,制止下湖游泳等危险行为,落实安全防范措施。(三)组织爱护山川河流志愿服务行动。1、组织志愿者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植绿护绿活动,绿化美化山区及河流周边环境。2、组织志愿者在河流及重要水源地周边,开展清理生活垃圾,排查污染源头,劝导制止违法养殖、倾倒垃圾和污染物的行为。3、开展“保护水源、从我做起”宣传活动,引导人们从我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自觉保护海河流域水资源。(四)组织低碳环保志愿服务行动。1、组织志愿者广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宣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西安寰宇卫星测控与数据应用有限公司招聘(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甘肃禹力水电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招聘1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浙江百康光学股份有限公司招聘5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河南郑州市新密市国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9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江苏苏州市张家港市建安工程机械质量检测有限公司招聘16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广西水利发展集团商贸有限公司招聘1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重庆建工第三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招聘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河南省储备粮管理集团招聘1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国航股份西藏分公司“三地招聘”活动专项招聘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四川绵阳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公交车驾驶员4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秋季新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简便计算68道题(含详细规范标准答案)
- 光伏租赁用电协议书(2篇)
- T-GXAS 586-2023 毛发中依托咪酯、依托咪酯酸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 提高单病种上报率
- 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24版
- 《LED灯具培训资料》课件
- 山东济南高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英语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 拓染课件教学课件
- 办公楼物业服务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境外信托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