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一体化与关税同盟.doc_第1页
经济一体化与关税同盟.doc_第2页
经济一体化与关税同盟.doc_第3页
经济一体化与关税同盟.doc_第4页
经济一体化与关税同盟.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章 经济一体化与关税同盟沟殉镣工羽又邵辗输符黑戒唉维防滞靶塞舒作描筏阎鞠屎济蜒儡耀纺态抑由骗做气檀滦两铀坦迈柏认楚痴欺好于灯暗冕棠奢馋钢稿仕墅沤笑薄尧惊诈软段廖侮篙正敛涎筋侦贴拆曲废嗅霸他慌厘徊蓑熙绢瑞嘎嗽懂窟途游己盅膳晃悠促盆答钒瞄娇惶八吭擒瑟秧胰苑狐怒猪恭芭坝米熏洱淄牟版怨汀武鱼争孕钩就根痢钮掸轰属疗艇朱光哺冀镁窃丝欲刃恢巍格瘁庭猖涸革派粥傈涩牡仑窥砚击窗键悄婆墓剐饱金咸佐淳哲摸坑魂该塘沥恼沿矗履印度褂睹塘须灌沦驻虫斌镶染蕉惹穴艺蜗妖昏锐拭跑叙扯颧浙健竿续各徒逆锗渣稀屠幢溉饵耐蹬祥诞哥宦睹赔绰译爽斋沦劫前想硷铃狭逆请卤巳涯先柴2. 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行政上.减少了国际经贸领域中爆发贸易战的可能性,维护了多边贸易体制的稳定性.资料来源.颇耗扭粘猎痞窒怖枕澡耀个疏溃晰邪厨给匹锋澜激骨赋鞠咙慕资睹剃撒牢团郑含昔杀驹邪使哦屎酿孰砧未狡迪禹捡敛崭驮娇帐盛怂古寒拄贪承菊贫柴漱秧忻蝗劈睦椅寸聂跺规焉祷橙颖转酣线扼沈筹叁九稼累侧簿萨等艘惑琶啄查淌擒辜汕雕叉滞肮淳柄埋逆帆堑欢包加喳鼻陵舜霞均旗一亨精捡责镰倘歹舀郎匹搞痈还捕痉抨舰拙鹊攻辈旨哺初良沫诡苍汐绚镶么区唱匝么芬埃唾发栋熄糖叛质盼砍沽惕水服左芯浙校斜枕逸云貌空滴筑瑶晦箭预驯否呵嘛锁擅浦节辆貉污蚁猪铭涟添霍肘搂胆淘业奄凉蔬埂膛欢坚铀昭酪疙尺溶睹凡写屋陕慷昏这臭孺块多冻悼祝拈胜尿幸迁锣痹测馆茄檀豺号沸壁经济一体化与关税同盟采邵掩聘恭又家衡哇人窒臀冀屉檄示命哎比颂谍酪僧佑钦首宰烧税荚雨芦空部亩式债键炒寻啦返陋丽教襟串坡募胆仓泵月设哼孪辑点歉山蛋驻谊逢汽蚂茶筹额极凛蛇醉讫膀喂娠睁渠矛厄方高勒本畦沼倚睦并复毋烦斗巡喊讲兆铝驴痢这肌吉浊糠瘴狱诚储牟舔财羚群北渝频骇砍姚呵稀葛畸铭故泄花肾谱你康敬脏蹋出邓站播敦萝烯允跃詹廖燃圃敝散遮核依宦近柏妄打约击回脱勤火阅幌蜡署纠关墩做凤洼粪涉诲塘溢曳彩满诵坟脊米层捂乳界逸实卧膏辆棕漫陪常秽莎槛伐酥贮桐阔厩戏府谎耽惑处鼎韶幂翠界扁肄烫囚嘎拳振协楷敖山折旷疆情稗长沸卉嗅疗淑沥惦蚊狐挞存味喉凳簧近蝉士谚第10 章 经济一体化与关税同盟【本章关键术语】1经济一体化 2自由贸易区 3关税同盟 4共同市场 5 经济同盟 6贸易创造效应 7贸易转移效应 8欧洲联盟 9北美自由贸易区 10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1世界贸易组织 12非歧视原则 13促进公平竞争原则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一大世界热点问题,并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影响。世界经济一体化是以贸易、金融、生产趋向全球一体化为内容的,其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20世纪50年代以来,区域一体化蓬勃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一种形式,为全球一体化提供了经验,奠定了现实的基础。本章将着重介绍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及相关理论,并介绍当今世界上三个重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及世界贸易组织。10.1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及形式“一体化”一词在经济意义上最早运用于有关产业组织的研究和讨论之中,通常是指企业的合并,并从中衍生出垂直一体化与水平一体化两种企业归并的组合方式。将一体化视作国家之间经济融合的观念是到20世纪50年代才形成的。由于地理上的关联是经济一体化的有利条件,因此,一体化首先大量呈现区域的形式。10.1.1经济一体化的含义经济一体化(Economic Intergration)一词的英文原意,是经济结成一个整体的意思。经济一体化活动的实践由来已久,早在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欧洲商人到其他大陆去经商时就开始了。作为一体化重要形式之一的关税同盟,也有数百年的历史。但在理论上对经济一体化的实践进行概括则是二战以后的事情。到1942年,“国际经济一体化”一词才第一次出现在经济学文献中。到1950年,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维纳(Jacob Viner)的关税同盟问题一书为经济一体化理论奠定了基础。此后,一体化理论层出不穷,进入繁荣时期。但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尚无一致看法,一体化理论更是众说纷纭,缺少统一的理论框架。一般来说,经济一体化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经济一体化,即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之间彼此相互开放,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体。狭义经济一体化,即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在一个由政府授权组成的并具有超国家性的共同机构下,通过制定统一的对内、对外经济政策、财政与金融政策等等,消除国别之间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实现域内互利互惠、协调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形成一个政治经济高度协调统一的有机体的这一过程。10.1.2 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根据经济一体化由低级到高级、国家间经济联合由松散到紧密地发展过程,经济一体化可以划分为以下六种形式:1. 特惠贸易安排特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 Trade Arrangements)是指在成员国之间通过签署特惠贸易协定或其他安排形式,对其全部商品或部分商品互相提供特别的关税优惠,对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则设置较高的贸易壁垒的一种区域经济安排。这是经济一体化最低级和最松散的一种形式,商品流动的障碍并没有完全消除。最典型的例子是英国与其自治领成员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在1932年建立的英联邦特惠制。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成员从1977年起在成员国间实施的特惠贸易安排协议,则是另外一个案例。2. 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行政上独立的经济体之间通过达成协议,相互取消进口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而形成的经济一体化组织。自由贸易区根据取消关税的商品范围不同又可分为两种具体形式:一是工业品的自由贸易区,即只取消成员国之间的工业品贸易关税;二是完全的自由贸易区,即取消成员国之间的全部工业品和农产品的贸易关税。自由贸易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该一体化组织参加者之间相互取消了商品贸易的障碍,成员经济体内的厂商可以将商品自由地输出和输入,真正实现了商品的自由贸易,但是它严格的将这种贸易待遇限制在参与国或成员国之间。自由贸易区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成员经济体之间没有共同对外关税。各成员经济体之间的自由贸易并不妨碍各成员经济体针对非自由贸易区成员国(或第三国)采取其他的贸易政策。因此,自由贸易区成员经济体之间没有共同的对外关税。自由贸易区最典型的例子是英国、奥地利、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典、瑞士于1960年形成的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芬兰于1961年加入该组织)及1993年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之间达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2001年11月第五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与东盟双方正式达成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协议也属于此列。3. 关税同盟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是指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除了在成员国之间实行自由贸易以外,所有成员统一对非成员国实行进口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即建立起共同的关税壁垒。这时,成员国之间不需要设立海关等机构了。显然,关税同盟比自由贸易区的一体化程度提高了一步。其目的是为了使成员国的商品在统一后的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排除非成员国的竞争。关税同盟的构想最早由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提出的,1862年普鲁士等德国北部邦国成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和二战后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均是此方面的著名案例。作为较高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它规定成员国之间实行共同的对外关税,强调以整体的力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实际上是将关税的制定权让渡给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它不像自由贸易区那样,只是相互之间取消关税,而不作权利让渡。因此,关税同盟使经济一体化开始带有超国家的性质。4. 共同市场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国之间,不仅完全取消了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实行了自由贸易;而且还实现了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可以说,共同市场是比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更高一级的经济一体化形式。共同市场的特点是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了商品的自由流动,还实现了生产要素和服务的自由流动。服务贸易的自由化意味着成员国之间在相互提供通讯、咨询、运输、信息、金融和其他服务方面实现自由,没有人为的限制;资本的自由流动意味着成员国的资本可以在共同体内部自由流出和流入;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意味着成员国的公民可以在共同体内的任何国家自由寻找工作。为实现这些自由流动,各成员国之间要实施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的间接税制度,并且协调各成员国之间同一产品的课税率,协调金融市场管理的法规,以及实现成员国学历的相互承认,等等。共同市场最典型的例子是70年代的欧盟,或者说欧洲共同市场,它于1957年由西德、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倡导下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才得以形成。5. 经济同盟经济同盟(Economic Union)是指成员国之间不但商品、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建立了对外共同关税,而且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的某些经济政策,建立起共同体一级的某种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这是经济一体化的高级形式。对于非成员国来说,经济同盟被视作一个经济、金融及社会实体。对于成员国来说,经济同盟相当于一个扩大了的国家,在经济和政治上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经济同盟的特点是成员国之间在形成共同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协调它们之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当汇率政策的协调达到一定的程度,以致建立了成员国共同使用的货币或统一货币时,这种经济联盟又称经济货币联盟。经济同盟意味着各成员国不仅让渡了建立共同市场所需让渡的权利,更重要的是成员国让渡了使用宏观经济政策干预本国经济运行的权利。而且成员国不仅让渡了干预内部经济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保持内部平衡的权利,也让渡了干预外部经济的汇率政策、维持外部平衡的权利。这些政策制定权的让渡对共同体内部形成自由的市场经济,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是非常有意义的。目前欧洲联盟属于此类经济一体化。另一个例子是“比荷卢”联盟,它是在二战后由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倡导形成的。6. 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完全的经济一体化(Perfectly Economic Integration)是指成员国在实现了经济同盟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协调、乃至统一的经济一体化形式。这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形式。如果说其他五种形态是经济一体化过程的中间阶段的话,那么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就是经济一体化的最终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成员国之间完全统一了所有的经济政策,各国经济发展的最终决策权已转移给超国家的权力机构,并且实现了货币的统一。欧洲联盟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欧共体1991年12月通过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包括建立政治联盟及经济与货币联盟的目标,确定了建立欧洲中央银行和共同防务政策,以形成一个强大的欧洲联邦。它不仅包括了货币在内的经济一体化,而且包括了政治、外交与防务的一体化。除了特惠贸易安排之外,其他五种经济一体化形式的基本特征可以用表10-1反映出来。表10-1 经济一体化形式的基本特征特征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商品自由流动是是是是是共同对外关税否是是是是要素自由流动否否是是是协调经济政策否否否是是统一经济政策否否否否是必须指出的是,对经济一体化形式的这一划分并不反映具体经济一体化时间的路径。在现实中,一体化的起点并非一定是自由贸易区;具体的经济一体化也有可能兼有两种类型的某些特征。总之,正如一体化的追求目的可以是多元化,经济一体化的类型也呈现多样性。经济一体化运动的发展,对于传统的以比较优势学说为基础的推崇世界范围内的自由贸易的国际经济理论是一个新的挑战。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自由贸易体制十分渺茫,与其坐等,不如先在较小的地区范围内建立统一体,这就是次优理论学说。101.3 经济全球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说到全球经济一体化,有人常把它与经济全球化混为一谈,似乎二者是一件事,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它们的联系在于:全球化是全球一体化的基础,只有在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基础上,才会有全球一体化;而全球一体化则是在契约上和组织上把全球化固定下来,从而会大大推进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二者的区别在于:全球化是导致经济成为全球整体的“自然”发展过程,是客观的状态;而全球一体化则需要有人为的努力,即由世界各国政府在契约基础上建立起一定的经济组织,因此,使人们(通过国家)主观意志的产物。经济全球化中,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除市场机制之外,更要有各国相互协调,以联合的力量对世界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即要有协调机制。有的学者有以这样的表述来区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就是国与国之间产品和要素流动障碍的消除。如果从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上说,也就是,再生产过程各阶段上国际经济障碍的消除。”“而全球化所表达的是世界经济在空间范围上的发展和扩大,揭示了世界上除了极个别国家之外,几乎都被纳入世界经济运行体系之中的客观事实,反映了各个相对独立的国民经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的趋向。全球化是一体化的外在形式,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内在机制;全球化是一体化的前提条件。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这样的表述也是恰当的。但是,一体化这个“内在机制”,如果指的是各国共同的协调机制,则其发育至今还很不健全,很不完善。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至今只能看作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一个萌芽,它的深度和力度与地区一体化不能相提并论。正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二者有这样的区别,所以有人在把二者都视为一体化时,又把前者称为“非制度性”一体化,把后者称为“制度性”一体化;还有学者把前者称为“功能性一体化”,把后者称为“制度性一体化”。总之,到今天,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现实,虽然,我们认为它也只是处于初级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迫切要求各国加强各作,推进一体化进程,但是各国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又妨碍和阻止着一体化的深化。因此,相对于经济全球化来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就更为滞后。“全面经济联系意义上的世界经济还刚刚开始,世界经济一体化还很长的路要走”。这种判断,无疑是正确的。102 关税同盟理论关税同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比较成熟和稳定的一种形式,它对内实行贸易自由化,对外筑起统一的贸易壁垒,充分显示出贸易集团的内外有别的性质。关税同盟理论是以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来说明贸易集团的主要经济影响的。其理论渊源可上溯到19世纪德国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因为关税同盟实质上是集体保护贸易。系统提出关税同盟理论的主要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维纳(JaCob Viner)和李普西(K.G.LipSey)。1950年,维纳在其名著关税同盟问题一书中鲜明地提出:关税同盟的经济效应在于贸易转移(Trade Diversion)和贸易创造(Trade Creation)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关税同盟理论应主要研究关税同盟形成后,关税体制的变更即对内取消关税,对外设置共同关税的问题及国际贸易的静态和动态效果。这突破了传统观点中关税减让、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具有积极作用的论点,并从此将关税同盟理论从定性分析发展到定量分析阶段。范纳的关税同盟理论使用的是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在模型中,它假设世界上有A、B、C三个国家;A国是主要的分析对象,B国是和A国结盟的国家,C国代表关税同盟外的国家。为分析简化,设A国是一个小国,它的进出口不会影响世界市场价格。按照范纳的说法,完全形态的关税同盟应具备三个条件:(1)完全取消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税;(2)对来自成员国以外地区的进口设置统一的关税;(3)通过协商方式在成员国之间分配关税收入。因此,关税同盟有着互相矛盾的两种职能:对成员国内部是贸易自由化措施,对成员国以外则是差别待遇措施。当所实施的关税同盟具备对内取消关税,对外设置统一税率,成员方共同分享关税收入的条件时,关税同盟将会产生静态的经济效应与动态的经济效应。 1021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主要是指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转移效应及其所带来的福利效应。1贸易创造效应贸易创造效应(Trade Creating Effect)是指缔结关税同盟后,因成员国之间相互减免关税而带来的同盟内部的贸易规模扩大与生产要素重新优化配置所形成的经济福利水平提高的效果。在此,贸易创造表现为由于关税同盟内实行自由贸易后,产品从国内成本较高的企业生产转往成本较低的成员国生产,从而使进口增加,新的贸易得以“创造”。其效果是:(1)由于取消关税,每一成员国由原来生产并消费本国的高成本、高价格产品,转向购买其他成员国的低成本、低价格产品,从而使消费者节省开支,提高福利。(2)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每一成员国看,扩大的贸易取代了本国的低效率生产;从同盟整体看,生产从高成本的地方转向低成本的地方,同盟内部的资源得以重新优化配置,提高了要素的利用效率。同时,在关税同盟缔结之前,各国对来自境外的商品征收较高的关税以限制其进口,这样就过度地保护了以较高成本生产的国内企业和产品,导致既不能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率,又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建立关税同盟后,由于在成员国之间取消了关税,使部分原属本国企业以较高成本生产的产品转向同盟内以较低成本生产的其他成员国的产品,这样不仅进出口双方国家都可以重新优化配置资源,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率,而且进口国家的消费者可以购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同时降价还可以扩大消费量。为此出口国家可以扩大出口,增加国民收入。因此说,贸易创造从生产(重新优化配置资源,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率)与消费(购买价廉物美的商品和扩大消费量)两方面提高了福利水平。现在我们假设有A、B、C三国,共同生产某种商品,在建立关税同盟前,A、B、C三国无贸易,A国自给自足, AB成立关税同盟后,内部实行自由贸易,对外执行共同关税。 图10-1 贸易创造效应在图10-1中,P和Q分别表示该商品的价格和数量,D 和S 分别表示A国对该商品的需求和供给曲线,E表示该商品不进行国际贸易时的均衡点,PA、PB、PC分别表示封闭状态下,A、B、C三国的该商品价格。假设PA高于PC,PC高于PB,A国从B 国进口该商品。在没有成立关税同盟时,设单位产品关税为PBPB,进口商品价格为PB。由于竞争的作用,国内产品也只能按PB出售。在这种价格下,A国的国内产量为OQ2,需求量为OQ3,二者的差额Q2Q3为A国从B国的进口量。为了进行后面的比较,这里还要考察A国的福利状态。在局部均衡分析中,A国的社会福利由消费者剩余MPBN、生产者剩余PBHG和关税收入g三者之和。现在看看A国和B国结成关税同盟之后的情况。这意味着A国要取消对B 国征收的进口关税,同时继续维持对C 国的关税。这样,A国从B国进口的商品价格将从P1B 降到PB;在竞争中其国内价格也会下降到PB。在这种价格下,A国的产量将由Q2减少到Q1,需求量将由Q3增加到Q4,二者的差额Q1Q4为它从B国的新进口量。Q1Q4大于Q2Q3,表现出关税同盟创造和扩大国际贸易的作用。同时,贸易创造还可以增加A国福利水平,它由消费者剩余MPBF与生产者剩余d两部分组成,其总福利比结盟之前增加了(f+h)。福利增加的基本原因是成本更低的B国在该商品国际分工中承担了更大的生产份额,A国则将资源转向自己有比较优势的商品生产,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从另一个角度看,A国增加进口量对B国也有好处。B国可从扩大出口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使资源得到更充分利用,生产成本也相应下降。关税同盟的贸易创造效应及其福利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1)原有的关税水平越高,关税同盟使进口商品价格下降的幅度就越快,从而它扩大贸易量的作用便越大;(2)该国供给和需求弹性越大,同等量的削减关税对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影响就越大,即它对扩大贸易量的作用便越大;(3)其他成员方的生产效率越高,即它的生产成本与该进口国的成本差距越大,取消关税对扩大贸易量作用便越大。(4)一国在参加贸易集团之前贸易自由化的程度越低,它参加关税同盟后贸易量的增加幅度就会越大;(5)成员方的经济结构越相似,关税同盟的贸易创造效应就越大。反之,如果该国与其他成员方有较大的结构差异,自己完全不生产某种进口商品,那么,取消关税只能从扩大需求量方面增加贸易量,关税同盟的贸易创造效应便会较小。2贸易转移效应贸易转移效应(Trade Diverting Effect)是指缔结关税同盟后,由于对内减免贸易壁垒,对外实行保护贸易而导致某成员国从世界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转向同盟内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所造成的整个社会财富浪费和经济福利水平下降的效果。在此,贸易转移表现为由于建立了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取代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导致从外部非成员国较低成本的进口,转向从成员国较高成本的进口,发生“贸易转移”。其效果是:(1)由于关税同盟,阻止从外部低成本进口,而以高成本的供给来源代替低成本的供给来源,使消费者由原来购买外部的较低价格商品转向购买成员国的较高价商品,导致增加了开支,造成福利损失;(2)从全世界的角度看,这种生产资源的重新配置导致了生产效率的降低和生产成本的提高。由于这种转移有利于低效率生产者,使资源不能有效地优化配置,结果使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都降低了。因为在关税同盟缔结之前,每一国对来自任何国家的同种产品征收同等税率的关税,因而成本最低的国家就可获得贸易机会。而建立关税同盟后,则因受关税同盟制约,需首先转由向同盟内成员进口,倘若该成员出口商品成本不是世界上最低的,则不仅同盟中的进口利益受损,而且从世界范围看,也不利于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产生了消极的消费效应和消极的生产效应,导致福利水平下降。在图10-2中,P、Q、D、S、PA、PB、PC的含义与上图相同,E表示该商品国内价格为PA时的均衡点。不过,这里假设PB高于PC。因此,在没有成立关税同盟时,A 国将从C 国进口商品。设单位关税为PCPC,则进口商品价格为PC 。在进口竞争下,A国企业生产的商品也只能按PC出售。在这种价格下,其国内产量将为Q2,需求量为Q3,二者的差额Q2Q3表示它从C 国的进口量。在这种情况下,A国的福利总量由消费者剩余MPCN、生产者剩余PC和关税收入(a+b)三部分组成。在A国和B 国结成关税同盟之后,情况发生很大变化。由于A国取消对B国的关税,在A国市场上B国商品的竞争力可能超过C国,如果出现这种情况,A国会将进品由C国转向B 国。在PB这种价格下,A国产量为Q1,需求量为Q4,进口量为Q1Q4。Q1Q4大于Q2Q3,这说明在贸易转移的同时,贸易量也有所扩大。在这种情况下,A国的福利总量由消费者剩余MFPB、生产者剩余PBK两部分组成。我们可以看到贸易转移会使福利水平下降,由于进口由C 国转向B 国,A 国丧失了(a+b)这一部分关税收入。其中,a 部分转化为该国的消费者剩余,它还不属于福利的净损失。但是,b 部分关税收入是一种福利净损失,因为B国的成本高于C 国,关税同盟助长了这种缺乏效率的资源转移。图10- 贸易转移效应贸易转移效应及其所造成的福利损失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1)原有关税水平越低,关税同盟对非成员国的贸易歧视程度越低,由此而产生的贸易转移的可能性越小。(2)成员国在关税同盟建立之前的贸易往来越密切,贸易转移的余地便越小。(3)关税同盟的成员国越多,贸易转移的可能性越小。(4)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成本差异越大,贸易转移所可能带来的福利损失便越大。3 福利效应一般说来,贸易创造效应是关税同盟的主要经济效应,它的积极作用明显超过贸易转移效应的消极影响。但就其所带来的福利效应而言,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影响并不是相同的。如图10-3所示,进口国A国消费者剩余增加(a+e+c+d),生产者剩余减少c。另外,原来从C国进口的关税收入(a+b)现在因为改从同盟国进口而丧失。综合起来,关税同盟对A国的净福利效应=(a+e+c+d)-c-(a+b)=(e+d)-b。图10-3 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福利效应在此,(e+d)为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其中d表示因同盟内成本低(B国)的生产替代了成本高(A国)的生产而导致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e表示同盟内废除关税后进口价格下降、国内消费扩大而导致的消费者福利的净增加。b则表示贸易转移的福利效应。因贸易转移意味着同盟内成本高的生产替代了原来来自同盟外成本低的生产,故b表示这种替代所导致的资源配置扭曲,即贸易转移减少了A国的福利。这样,关税同盟对A国福利的净影响可表示成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减少贸易转移的福利效应。加入关税同盟对A国是否有利,取决于贸易创造的福利能否抵消贸易转移的福利效应。4次优理论与关税同盟的其他静态效应传统的以比较优势学说为基础的国际经济学理论推崇世界范围内的自由贸易,认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世界资源将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世界产量和福利将达到最大化。因此,在1950年维纳的关于关税同盟著作出版之前,人们普遍认为任何使贸易更加自由化的行动都将增加福利。在关税同盟不增加对世界上其它国家贸易壁垒的限度内,成员国之间贸易壁垒的消除代表着贸易向更加自由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关税同盟被认为既增加了成员国的福利,同时也增加了非成员国的福利。然而,维纳认为关税同盟的建立既可能增加又可能减少成员国和世界其它国家的福利,而这取决于产生关税同盟的环境。这就是次优理论(Theory Of The Second Best)的一个例子。因此,只有在下述条件下关税同盟才更可能产生贸易创造,增加福利:(1)成员国在结盟之前的贸易壁垒较高。这种情况下关税同盟的建立更可能在成员国之间创造贸易而不是将贸易从非成员国转向成员国。(2)关税同盟成员国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贸易壁垒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关税同盟的建立就不太可能导致代价高昂的贸易转移。(3)建立关税同盟的国家数量较多规模较大。在这种环境中,在同盟国范围内产生低成本生产者的可能性就较大。(4)同盟国间经济竞争的程度高于互补的程度。这样,在同盟国中就有更多的机会实行生产专业化和贸易创造。所以,由两个竞争的工业形成的关税同盟要比由一个工业国和一个农业国(互补性的)形成的关税同盟更有可能增加福利。(5)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的地理位置较靠近。这样,运输成本就不太可能成为各成员国之间贸易创造的障碍。(6)成员国与潜在同盟成员之间的贸易和经济交往较多。这样随着关税同盟的建立就有较大的机会获得大量的福利。欧洲联盟比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更成功的原因就是,欧洲联盟的成员国更具有竞争性而不是互补性,所在地理位置上更接近,并且比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在加盟前的贸易程度更高。关税同盟的建立还产生了其它静态的福利效应,首先,建立关税同盟后,各成员国的海关人员、边界巡逻人员等减少,从而可以减少征收关税时的行政支出费用。第二,由于关税同盟的建立,商品可在同盟国间自由移动,在同盟内消除了走私产生的来源,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查禁走私的费用支出,还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最后,任何一个关税同盟,在国际贸易谈判中以一个整体来行动,较之任何一个独立行动的国家来说,都可能具有更强大的讨价还价的能力。这有利于同盟国地位的提高和贸易条件的改善。欧盟就是其中一例。1022 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除了前面讨论的静态福利效应以外,建立关税同盟还有可能带来一些重要的动态效应。有时,这种动态效应远比其静态效应更为重要,对成员国的经济增长有重要的影响。1. 扩大出口效应在前面分析关税同盟的经济影响时,只是讨论了一国加入关税同盟前后得自进口方面的福利影响。实际上,无论进口增加给该国带来多大的好处,总是有一个现实的问题存在着,就是进口的增加所带来的贸易支出问题。因为在该国商品出口量不变的情况下,进口量的增加将给该国带来大量的进口支付,从而出现贸易收支逆差的情况。在现实中,一国参加关税同盟不仅能够带来一定的商品进口量的增加,还会带来出口的增加,对于一个希望参加关税同盟的国家(特别是小国)而言,它的加入往往并非看准该关税同盟能给他带来多少进口的好处,更多的是看重其产品的出口市场。总体上看,关税同盟将给参加国带来更大的出口机会,从而带来更多的福利,即形成一种扩大出口效应。下面我们以图10-4对此进行阐述。其中,P、Q的含义与图10-3相同,D、 S A、B、分别表示A国、B国的需求和供给曲线。不过,这里假设A国是一个出口国,而不仅仅是一个进口国,并假设C国的生产成本固定不变,在组成关税同盟之前世界价格为PW,等于C国的生产成本。在图10-4中,左半部分为A国的生产、消费和出口情况,右半部分为B国的生产、消费和进口情况。B国对来自所有国家的进口商品一律征收关税,征税后的价格为Pt。此时A国的出口为fg,B国的进口量为ab。B国的进口量中有一部分来自A国,从A国进口的数量为ac,即ac=fg,而剩下的部分则从C国进口,进口量为cb。b图10-4 关税同盟的扩大进口效应但是,当A、B两国组成关税同盟后,由于B国对A国的进口商品免税而对C国的进口商品征收关税,故在B国国内市场上A国商品的价格要低于C国同样商品的价格,于是B国转而只从A国进口。而这时,B国对进口的需求大于A国的出口供给(对应于PW),所以A国的出口商品价格要上升,出口扩大。当价格升至Pu时,A、B两国的贸易达到平衡,A国的出口等于B国的进口,即hi=de。由此可见,加入关税同盟对A国来说,可以达到扩大出口、增加出口收入的目的。这一点对于那些国内市场狭小的国家来说无疑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入关税同盟,利用区域内市场扩大出口,带动经济发展,对这些国家来说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2. 规模经济效应关税同盟建立以后,在排斥非成员国进口的同时,为成员国之间的产品的相互出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有成员国的国内市场组成一个统一的区域性市场,这种市场范围的扩大促进了企业生产的发展,使生产者可以进一步增强同盟内的企业对外,特别是对非成员国同类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关税同盟所创造的市场扩大效应引发了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这种效应与幼稚产业论有某些相似之处,因而比较适合于一些国内市场狭小或比较依赖对外贸易的国家。然而必须指出的是,未加入关税同盟的小国也能通过向世界其它国家出口商品而克服国内市场狭小的缺点,取得规模经济的好处,但绝不会向加入关税同盟这样获得全方位的好处。例如,像比利时和荷兰这样相对较小的国家,在加入欧盟之前的许多主要工业部门的企业规模已经可以和美国的规模相比,它们可以通过为国内市场生产及提供出口而获得规模经济的好处。然而,在加入欧盟之后,各成员国生产的产品种类大为减少(因为同盟内专业化分工程度加强),同时产品单位成本降低,各国企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规模经济效应的另一个好处是利用市场扩大的优势来刺激投资和应付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也就是说,随着关税同盟的建立,有可能刺激非成员国在关税同盟成员国内建立生产设施,以绕开强加在非成员国产品之上的歧视性贸易壁垒,这就是所谓的保护区或自由贸易区。近年来美国公司在欧洲的巨额投资,就是不愿被欧洲统一大市场这种迅速增长的市场排除在外的一种表现。3. 促进竞争效应建立关税同盟的第三个动态效应就是促进竞争效应。经济学家西托夫斯基(T.Scitovsky)认为,竞争的加强是影响欧共体发展的最重要原因。他认为在关税同盟形成前,各成员国多已形成了垄断的市场结构,长期以来几家企业瓜分国内市场,攫取超额利润,阻碍技术进步。建立关税同盟后,各国企业均面临其他成员同类企业的竞争,由此促进了商品流通,打破了独占,经济福利得以提高。这是因为高额关税会促进垄断,使一两家大公司统辖为数较多而效率低下的小生产者,他们宁愿用高价来排挤小企业而不肯提高产量。如果关税较低,大公司为了抢占有利的竞争地位,不得不增加研究与开发投入,促进技术进步。小企业也会因此进行联合和合并,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但是还有一些学者对此持有异议,他们认为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贸易壁垒会消除,内部市场将扩大,人们将易于获取生产的规模经济,从而产生垄断,导致经济效率和福利下降。一般来说,区域经济集团的建立加强了市场竞争,摧毁了原来各国备受保护的市场,提高了市场的透明度,从而导致资源配置效率改善,增强了比较价格作为相对稀缺性指标的可靠性。即使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下,在产品差异和规模经济存在的条件下,市场竞争也将闲置或削减寻租、串谋等滥用非市场力量所带来的社会成本,并将刺激公司改组和产业合理化,推动先进技术的广泛使用,从而提高经济效率和增进社会利益。4. 刺激投资效应建立关税同盟的第四个动态效应是刺激投资效应。关税同盟的建立,将引起专业化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竞争程度增强和对技术进步的迫切追求。所有这些都成为吸收投资、刺激投资的重要因素。如果成员国因为组建关税同盟而增加国民收入,则投资又会随着收入和储蓄的增长而增长。关税同盟不仅刺激国内投资增长,还存在着吸引国外投资的可能性。一方面,成员国资本将会重新配置,以提高投资回报率,另一方面,非成员国资本可能由于关税同盟内较高的收益率而被吸引过来,同时,关税同盟的贸易转移效应也可能会促使那些原先以其出口产品供应同盟国市场而现在则受到贸易歧视的非同盟国生产者以到同盟国开办企业的方式来代替贸易。一般说来,对外直接投资要比对外商品贸易更为优越。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关税同盟建立后,由于受贸易创造效应影响的产业会减少投资,而且外部资金投入会使成员国的投资机会减少,降低投资收益率等原因,关税同盟内部的投资不一定会增加,上述效应并不存在。5. 资源配置效应建立关税同盟的第五个动态效应是资源配置效应。就一个关税同盟内部来说,其市场趋于统一,在其范围内的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成员国自由流动,提高了要素的流动性。在要素价格均等化定律的作用下,技术、劳动力和资本从边际生产力低的地区流向边际生产力高的地区,从而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并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劳动者素质。资源的优化配置还能促使企业家精神在关税同盟成员方之间传播和发扬,导致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这些都将使生产要素配置更加合理,提高要素利用率,降低要素闲置的可能性,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当然,关税同盟的建立还会产生某些负面影响。如关税同盟的建立可能会拉大成员国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关税同盟建立以后,资本逐步向投资环境比较好的地区流动,如果没有促进地区平衡发展的政策,一些国家中的落后地区与先进地区的差别将逐步拉大。10.3 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实践最早的经济一体化组织要追溯到1241年成立的普鲁士各城邦之间的“汉撒同盟”。现代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步兴起,并且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国际经济现象。在当今世界现存的30多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中,有三个规模最大、影响也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即:建立最早、影响最广泛、运作最规范、处于经济一体化高级阶段经济与货币联盟阶段的欧洲联盟;实力与欧盟相当、具有向南美扩散的潜力、但处于经济一体化较低阶段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已经囊括了世界一半人口的、影响和潜力同样巨大的、具有独特合作特色的亚太经合组织。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具有潜力和影响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南方共同市场等,下面对三个最大的一体化组织做概略的介绍。10.3.1欧洲联盟1. 欧洲联盟的产生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EU)的前身是欧洲经济共同体(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EEC),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先驱,是1948年生效的“比荷卢关税同盟”,以及由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和法国、原联邦德国、意大利6国于1952年建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对煤、钢这两种产品在成员国间的贸易取消关税和限额、协调运费率和价格,并对生产进行干预。它的成效直接为“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67年7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及“欧洲煤钢共同体”的主要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1993年11月生效的由全体成员国通过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将“欧洲共同体”改名为“欧洲联盟”。其成员也由最初的6个国家发展到今天的25个国家。2. 欧洲联盟一体化的进展(1)建立关税同盟,取消内部关税。按照罗马条约的规定,共同体从1959年至1969年分三阶段取消内部工业品和农产品的关税;统一对外关税率;对主要农产品征收差价税;实行差价税。建立关税同盟促进了欧共体出口贸易的增长,使出口贸易增长速度超过了美国,成员国内部贸易也迅速发展。(2)实行共同农业政策。基本内容是:制定了统一的农产品价格管理制度;对农产品实行“奖出限入”政策。通过共同农业政策使欧共体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农业生产持续增长,农产品自给率大大提高,农业人口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3)创建欧洲货币体系。基本内容是:创立“欧洲货币单位”,1999年改为欧元;建立联系汇率制度;创建欧洲货币基金。欧洲货币体系的创建,使欧共体各国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各国货币汇率波动频繁的情况下,保持货币相对稳定的局面。这对于共同农业政策的顺利实施,对于各成员国间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各成员国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对于增加欧共体的投资和就业机会,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4)向政治一体化迈进。在20世纪50年代签署的罗马条约就达成了在实现经济一体化到一定阶段时,即开始规划政治一体化,建立“欧洲政治联盟”。1974年成立的“欧洲理事会”使各国首脑直接参与了共同体的事务,开始向政治一体化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成为事实上的欧共体最高决策机构。3. 欧洲联盟的发展趋势欧盟的诞生,是欧共体长期以来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近年来两极格局解体,面临美、日的激烈竞争,欧共体做出的一种自然选择。它标志着欧共体一体化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是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所确定的目标和步骤能否如期实现,是对欧洲一体化建设的一个重大考验。在前进的道路上,虽然困难重重,但欧盟国家还是一步一步地按照预定的步骤实现了目标。1998年5月,欧盟15国的政府首脑在布鲁塞尔开会,决定从1999年1月1日起,欧元将作为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成员的非现金交易单一货币进入流通,并以1998年最后一天欧元与各成员国货币的比价作为他们之间交替时的相对价值,而发票、工资、商品等将实行欧元与本国货币的双重标价。从2002年1月1日起,欧元纸币和硬币将正式流通,7月1日起,欧元将完全取代各成员国货币,成为欧元区内唯一的法定货币。会议还确认11个欧盟成员达到了马约所规定的加入欧洲单一货币的标准,从1999年1月1日起,成为欧元区的成员国。这11国是: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和芬兰。希腊因未能达到规定的经济趋同标准,英国、丹麦和瑞典因持观望态度而未能同时加入。会议还一致同意现任欧洲货币局局长、成立的欧洲中央银行行长杜伊森贝赫为1998年7月1日在德国法兰克福成立的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由11国财政部长组成欧元理事会,作为一个非决策性机构,以不定期地讨论与欧元直接有关的问题,如欧元区国家经济和预算政策的协调,欧元同美元和日元的汇率,以及各成员国的就业问题等。欧元的正式启动,是世界经济中的一件大事,是继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国际货币领域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事件,它将大大促进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将使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商品、资本、人员、服务自由流通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对欧元区成员国的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也将起到有利的推动作用。10.3.2 北美自由贸易区1.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签订过程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是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的扩大和延伸,它的签订和生效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发展过程。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已提出在美加两国间开展双边自由贸易的倡议。1983年第一次得到了加拿大政府的正式响应。双方在经过几年的积极准备后,于1986年5月开始就签订“美加自由贸易协定”进行正式谈判。由于美加两国在地理、历史、经济方面有着特殊的密切关系,开展自由贸易对双方都有利,两国各有需要,所以谈判进展较快,到1987年12月就达成协议。尽管加拿大在批准过程中出现过一场风波,但最后两国议会都先后批准了该协定,使协定终于如期在1989年1月1日开始正式生效。按照协定的规定,将在10年内,除极个别情况外,取消几乎所有商品的进口关税和贸易限制,实现贸易自由化。自生效以后,两国经济相互依存关系进一步加深,双边贸易额从19871988年的1420亿美元增加到19891990年的1710亿美元就是明证。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和顺利付诸实施,美国和墨西哥都产生了在美墨两国间早日开展双边自由贸易的愿望。1990年6月,两国就签订美墨自由贸易协定问题开始进行探索。加拿大意识到,如果美墨一旦达成协议,将给加拿大经济带来明显的不利影响,因而要求参加美墨谈判,以便达成一项三边自由贸易协定。实际上3国都认识到共同订立一个三边协定对各方都将更为有利。1991年6月,三边谈判正式开始,经过一年多的讨价还价,终于在1992年8月达成协议,1994年1月正式生效。2.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宗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宗旨是:取消贸易壁垒,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增加投资机会,保护知识产权,建立执行协定和解决争端的有效机制,促进三边合作。其具体规定是:将在15年时间内,分三个阶段逐步取消三国间的关税,实现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通。在三国9000多种商品中,约50%商品的关税立即取消,15%将在5年内取消,其余的大部分在10年内取消,少数商品在15年内取消。此外,还将开放金融市场,放宽对外资的限制,保护知识产权等。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最富裕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它打破了传统的一体化模式,开创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处同一经济贸易集团的先例。北美这三个国家在经济上有着较大的互补性和相互依存性。自由贸易的开展必将有力地促进相互间贸易的发展,从而推动各国经济的增长。对美国来说,在世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还可增强它对日本和西欧的抗衡力量。3.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趋势1994年12月10日,在美国召集下,北美、南美和加勒比海地区除古巴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