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的惩罚艺术_第1页
魏书生的惩罚艺术_第2页
魏书生的惩罚艺术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魏书生的惩罚艺术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书,不能不读。现实中,对于惩罚往往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不敢惩罚,甚至谈“罚”色变;一种是惩罚过重、过滥,适得其反。不敢使用惩罚的结果是:不能坚持原则,对犯错学生一味纵容,导致教育软弱无力;过重的惩罚则可能会给学生身心带来伤害,产生不良后果。学生犯了错误,要不要惩罚? 魏书生老师的观点是:一定要罚 ! 如何惩罚呢 ? 魏书生老师的做法给了我们如下启示:一、有错必罚。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犯错学生实施惩罚,有利于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导向,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守法意识。魏书生说:“学生免不了犯错误,犯了错误,当然要想办法帮学生改正。”如果不罚,则会纵容学生继续犯错,犯大错。二、依“法”施罚。 在魏书生的班里,学生犯了错误该怎么罚,都有“法”可依。什么错误罚唱歌,什么错误罚写说明书,什么错误罚做好事都有规定。有时班主任不在,班干部就可依“法”施罚,甚至犯错学生也会自觉进行自我惩罚。三、及时施罚。 力争“今日错今日罚”。拖延惩罚,容易引起学生的对立情绪,惩罚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当然,这里的“及时”并不是说不分地点,不分场合,一分钟都不耽搁。施罚者一定要灵活把握惩罚时机,让惩罚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四、适度惩罚。 惩罚是一种教育方式,惩罚的目的是教育学生改正错误,而不是“整”学生,所以要适度。惩罚就像药剂,适量服用对病体有益,过量则有害。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说:“有了病可以扎针,但进针深了,效果不好。”过重的惩罚,不仅会使学生身心受到伤害,还会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也有损于教师形象。五、赏罚结合。 学生犯了错误,自然不指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可魏书生老师惩罚学生的同时不忘表扬学生,在指出学生一点不足的同时,指出他和这一点相对应的长处,努力找到学生心里真善美的一面,并靠这部分好思想去改变学生,做到“良药甜口利于病”。六、寓爱于罚。 惩罚的出发点和终结点都是爱,爱是教师适当运用惩罚的最根本前提,教师施罚时应心中有爱。魏书生老师正是从爱护学生的角度施罚,才罚得学生心服口服。七、因“材”施罚。 犯错学生在年龄、性别、个性特点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教师应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在施罚的方式上、程度上做到因人而异,灵活施罚。惩罚是一门育人艺术,魏书生老师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惩罚不是体罚,惩罚是一种教育,是积极的,惩罚的结果是让学生改正错误,受到教育;而体罚是一种伤害,是一种简单粗暴的纠错方式,是消极的,体罚的结果是使学生的身心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是应当禁止的,同样,存在于个别班主任身上的变相体罚也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尤其是语言伤害,应当是坚决禁止的。不同观点: “禁止体罚学生”教育将面临倒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国家巩固和富强的基石,是顶梁柱。在现行的教育教学体制下,国家的基石开始松动,顶梁柱开始滋生蛀虫 现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如不然,将以“不称职的教师”论处。从上述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体罚学生将被视为对学生人格的侮辱和不尊重,更谈不上爱学生。在“禁止体罚学生”的规定下,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又是怎样的呢?教师,首先要有良好和高尚的师德;过硬的教育教学水平;再就是要热爱学生等等。没有“体罚”下的教育教学,看似多么和谐和美好的画面啊!这样,就可以更好的教育好我们的学生了吗?果真如此吗?不,我要说的是恰恰相反。那些所谓的教育家、决策者们,想的太过于天真和理想化了。要清楚,“完美”可以当作一种追求或向往,但真正“完美”的是不存在的,这一点一定不能忘。背弃了这个现实,所有的言论和对于美好的描述,都是天方夜谭,或者说是纸上谈兵,再或者说就是痴人说梦。(“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思不够美好吗?可是哪个国家实现了呢?所以,“美好”、“和谐”也是相对而言的)言归正传,这些人,想把“教师”塑造成什么?唐僧!想必大家对西游记都不陌生,唐僧一路西行,慈悲为怀,普渡众生,苦口婆心、滔滔不绝,又渡化了谁?难道他的德行修养还不够高尚?为何连自己的徒弟孙悟空,也要套上“紧箍咒”? 又为何一路上,还是依仗孙悟空的“武力”解决了很多的问题?这些,不都是“体罚”的好处所在吗?遗憾!殊不知,“体罚”其实也是一种辅助于渡化(教育)的有力手段。换句话说,“体罚”也可以是一种爱,一种隐藏着的爱!至少不是溺爱。这些神话,暂且放一边。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人性”,这将是揭露“不合理”的突破口。“人”和“动物”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动物的行为自始自终是受到感性意识在左右;人的行为,却会随着年龄增长和不断的认识,逐渐从感性行为转向理性行为的过程,这就是即相同又不相同的地方。换句话说,就是从“动物”逐渐过渡到“人”(不懂事到懂事)。“义务教育”下的中小学生,正处在“感性意识”向“理性意识”转变的重要阶段。一些学生,在行为上时常会被错误的“感性意识”所主导。这时的教育,不是光和他谈心、引导、讲大道理,这些“理性”的教育手段能够有效的。所谓“秀才碰到兵,有理说不清”,说再多也没用。由于我国实施“计划生育”的缘故,加之90年代后出生的小孩,娇生惯养,没吃过苦,任性、刁蛮,叛逆心强,不懂得尊老爱幼等特征,情况变得更甚。任凭你把道理说穿,嘴皮子说破,也是对牛弹琴!所以,教育需要针对性,不同的对象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理性”教育手段的。(这里的理性教育手段,指的是“体罚”之外的教育手段。)多么欠缺思考的定论,既要教育好我们的后代成材,又要顾及到“小祖宗”们的尊严、面子和感受,并赦免其皮肉之苦。试问,鱼翅和熊掌,怎可兼得也?势必顾此失彼! 教师的“紧箍咒”,被“观音”收去,“孙悟空”也不知去向。唐僧何去何从?如此下去,有了“禁止体罚”这个“挡箭牌”,和“有样学样”天性,必将放纵和助长学生的“错误感性思维”的形成,及学生之间的蔓延和扩散(学坏容易学好难)。最终导致“错误行为”的普遍化和难以纠正的局面。“不体罚学生”可以当作一种提倡,万万不能当明文禁止;体罚学生,要讲究方法,万万不能胡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几千年来,我们的教育一直伴随着体罚。所以,尽管“体罚”的大门已被关闭了些年,但在我们这代人的心中,还仍存有“余温”。因为我们都是过来的人,儿时也曾被父母和老师体罚过。回头想想,会觉得那是对我们人格、尊严上的不尊重和侮辱吗?只要是“体罚”得合理,我想不会。不但不会,而且还觉得应该。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