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述我国古代的藏书情况古代藏书史话(2005-3-18 16:19:11) -皇史宬无梁殿皇史宬内金匮天一阁匾额范氏天一阁北京文渊阁嘉业堂藏书楼许碚生一、古代藏书的起源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有极其灿烂的古代文化。古代藏书的丰富,正是其标志之一。书籍,通常是指装订成卷册的著作物或文献。从文字的出现到产生书籍,到有目的地收藏图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了原始的图象文字。到了商代(后期称殷)奴隶社会,文字已发展到能够连句成篇,表达一定的思想和叙述事件经过,这就是殷墟甲骨文。殷墟指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商后期都城的遗址。商代时人们极端重视神权,商王从国家大事到某些生活常事,例在事先举行占卜,把卜辞刻在龟甲或牛羊的胛骨上,郑重地保藏起来。这些在殷墟发现的大批甲骨就是商王朝的文献。商、周时不少青铜器刻有铭文,记载有关王室、诸侯或臣下的某一事件,这也是古代文献中的一类。由于很古的时候图书和文献档案没有区别,所以谈到书的起源,人们有“甲骨的书”、“青铜的书”之类的说法。当然,严格地说,这些刻有卜辞的殷墟甲骨或刻有铭文的殷周铜器,都还不是书籍,所以也谈不上有目的的收藏书籍。左传上记载:春秋时楚灵王说过,他的“左史”倚相是位“良史(很好的史官)”,“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几部书。历来学者认为这几部书是我国最古的书,但究竟产生于何时,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里也就不作详论了。不过,史官倚相能读很古的书,那倒不是偶然的。早在殷代就有史官,称为“作册”或“史”,他们是王室文献的草拟者和保藏者。尚书多士中说,“惟殷先人,有典有册”,这些典册就是殷王室的文献。汉书艺文志上说的“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这是周王朝的制度。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官称“史”或“太史”,既记载各国当代政事,又负责保藏政府文献。现在所说的图书和文献档案两者,当时并没有区别,统称图书或图籍,而且只保存在政府手中,私人是不能保藏的。所以,记载史事兼管文献的史官自然地成为很有学问的人了;周天子和诸侯为了鉴古以知今,往往向史官请教。春秋末以博学多识见称于世的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据史记上说,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是东周王室的史官,这个藏室便是周王室有目的地收藏图书档案的地方。谈到我国古代藏书,大体上可以溯源于此。春秋战国之交,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变革,政治的动荡,引起了学术文化的变化和进步,私人讲学也开始兴起。私人讲学,把知识传授给统治阶级的下层以至民间,打破了贵族和史官对于知识的垄断,这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大进步。随之而来的,是私人藏书的出现。最早致力于私人讲学的孔子,他那里就有诗、书、礼、乐、易、春秋等书籍。战国时学术空气十分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了新的著作。相传苏秦有书数十箧,著名的哲学家惠施“其书五车”,形容学识丰富的成语“学富五车”就是由此而来的。汉代以前没有纸,图书是写在竹做的简、策和木做的版、牍以及丝织品上的。一片片竹简用绳带串起来叫做“册”。用丝织品写的叫“帛书”、“素书”或“缣书”,收藏时用轴卷起来,叫做“卷”或“轴”。孔子晚年欢喜读易,把编连简册的皮带(韦)磨断了三次,所以史称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简册、帛书同甲骨刻辞比较起来,在书写上是大进了一步,但到底还是不方便。春秋战国时书籍的传播和收藏还是很有限的。惠施有书五车,因为是笨重的简册,实际上也没有多少种,但他在当时已可算是一个大藏书家了。二、秦代“焚书令前后秦始皇兼并六国,收缴了各国的图籍。秦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宫中收藏的图书,大大超过了周王室的藏室。秦始皇统一全国,实行“书同文字”,废止了原来六国各自通行的互有差异的古文,规定以秦文字为基础制定的小篆作为标准字体;同时,社会上开始流行简便易写的隶书。文字的统一和简化,便利了图书的抄写和传播。但是一场重大斗争的爆发,却造成了图书史上的一次浩劫。公元前213年,一部分朝臣公开反对秦始皇已经推行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要求恢复分封制。秦始皇为了镇压政治上的反对派,加强思想统治,采纳李斯的建议,发布了焚书诏令:史官所藏史书,除秦国史籍外都烧掉;诗、书等儒家文献和诸子百家的书,除博士官收藏者外,私人所藏者一律送官府烧掉,令下三十日而不执行者处以脸上刻字的黥刑并罚筑城四年的苦役;敢聚谈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只有医药、卜筮和种树等技术性书籍不在禁毁之列;想求学的,以吏为师。第二年,秦始皇查获了在背后抨击他的儒生和方士四百六十馀人,把他们全部活埋于咸阳。秦始皇焚书坑儒,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保守复古势力。但这种封建专制主义的高压政策和愚民政策,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对于藏书来说则造成了一次浩劫。不少人抵制焚书令,把书籍隐藏起来。例如曾任秦博士的济南人伏生,到汉文帝时年已九十,他手头的一部尚书就是藏在屋壁中保存下来的。汉武帝末年,鲁王刘恭为扩建官室而拆毁孔子故居时,从墙壁中发现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书,这也是焚书令下达后孔子后裔“畏秦法峻急”而密藏起来的。焚书令后,秦帝国的政府藏书,除各国史记外都还保存着,为数应该是不少的。残酷压迫人民的秦帝国终于在农民大起义打击下覆灭了。公元前207年十月,刘邦进入咸阳,他的部将纷纷抢夺战利品,只有萧何收取了秦丞相和御史掌管的有关户籍、地理和法律等图籍档案,其他文献和书籍仍然封存着。十二月,项羽率军攻入关中,纵火焚毁咸阳的秦官,秦国的皇家图书化为灰烬。秦始皇和项羽前后两把火,使许多先秦的书籍从此失传了。三、汉代皇家藏书制度的建立刘邦创建西汉王朝之初,着重于恢复经济,安定民生,而对文事也给予一定的注意。相国萧何在都城长安(今西安市)主持修建规模巨大的未央官,就在正殿北面盖了三座藏书阁: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专用的皇家藏书楼从此诞生。石渠和天禄后来就成了皇家藏书的别称。皇家藏书处,历代统称秘府或秘阁;其藏书则称“中书”或“中秘书”。为了利于防火、防潮等,汉代宫中藏书室有用石块砌成的“石室”,书柜则为用铜包边的“金匮”。西汉初期,朝廷即向民间求书,广开献书之路。汉惠帝时“除挟书之律”,正式废止了秦始皇制定的私人不得藏书的禁令,秦时密藏的书籍才得重新与世人见面,私人藏书又合法化了。处于西汉鼎盛时期的汉武帝,进一步“建藏书之策,置写书(指抄缮图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书籍多了,宫中除石渠等阁外,又在延阁、广内等殿阁贮书;外朝则太常(掌祭祀礼仪)、太史和博士的官署都有藏书。西汉时,御史大夫(副丞相)的助手御史中丞既掌管监察,又是管理图书的主要负责人,御史官署所在的兰台也是朝廷的重要藏书处。顺便说明一下,在“朕即国家”的君主专制时代,不仅宫内图书,就是朝廷官署图书,同样为皇帝所支配;所以历来谈皇家图书即封建王朝的国家藏书,兼指内廷宫殿和外朝馆阁的藏书,有时亦统称宫廷藏书。汉成帝时,发现国家藏书已有缺失,就在河平三年(前26年)派陈农到各地访求图书,同时指定刘向在天禄阁主持皇家图书的整理校勘工作。哀帝时刘向去世,由其子刘歆继续进行。整理结果,统计藏书共三三九卷,这是我国图书史上第一次有关皇家藏书数的明确记载。刘歆编的皇家藏书目录名为七略,是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除辑略是总叙外,其他六略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也就是把书籍分为六大类。刘歆依据刘向所作的各书叙录而编成的别录,则是我国最早的书目提要。西汉末年以前古籍流传于后世的,许多是经过刘向父子整理校定的。他们对古代文化遗产的整理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公元9年,王莽篡夺了西汉政权,曾经在政治上大力支持过王莽的刘歆于是位至上公,而早年曾同王莽、刘歆共过事的老学者扬雄仍孜孜不倦地在天禄阁校书。后来因一桩案子的牵连,监狱派人来拘捕,吓得扬雄从天禄阁上跳了下来,差一点丧了命。王莽知该案与他无关,下诏不必追问,而扬雄投阁却从此成了一个典故。西汉王朝以国家的力量,在全国访求图书,建立专用的皇家藏书阁,对收藏的书籍派学识渊博的学者进行校勘整理。这种作法为后来历代王朝所承袭,形成为一种制度。王莽篡汉后才十多年,由于政治腐败,政乱民困,引起了赤眉、铜马等农民大起义。王莽覆灭时,长安大火,宫廷藏书大多被毁。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王朝。从光武帝刘秀开始的几代东汉皇帝都崇儒尚文,重视图书。东汉建都洛阳,光武帝时曾从长安运来书籍二千馀车;后来洛阳的宫廷藏书逐步增加到这个数字的三倍。东汉皇家藏书起初藏在石室和兰台,新征集到的书贮藏在东观和仁寿阁。大史学家班固在明帝永平年间(5875年),曾任掌管文书的兰台令史和掌管图书的校书郎。他一面撰写汉书,一面和校书郎傅毅等人在东观校理宫廷藏书,依七略进行分类。班固借此编成了汉书艺文志,开创了正史中的“艺文志”一目。东汉的皇家藏书无疑比西汉时更多了。除东观、兰台、石室、仁寿阁等处,还有宣明殿和辟雍(天子的学校)以及鸿都学(设在洛阳鸿都门的专习词赋和书学的官学)也藏有大批图书。西汉以来的御史中丞职务广泛,管图籍秘书是他的职责之一。东汉桓帝(147167年在位)时特设专管艺文图籍的秘书监一职,以后各代王朝大都沿设此职。(明初废秘书监一职,由翰林院典籍掌管内府书籍。清朝由文渊阁领阁事掌管册府图书,其下属有直阁事、校理等。)东汉末年,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分裂,不断混战。公元190年,董卓逼汉献帝从洛阳迁都长安,一时洛阳大乱,东观、兰台、辟雍与鸿都学等处的藏书大部散失,许多用缣帛写的书卷被拆作车帷或口袋,只剩下七十馀车书籍西运长安,途中又遗弃过半。接着长安战乱不已,这些仅存的皇家图书几乎全部丧失了。两汉皇家藏书对促进学术起了显著的作用。那时私人藏书很少,只有宫廷集中了大量图书。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任太史令时,得有机会遍读宫中“石室、金匮之书”,这是他写史记的一个重要资料来源。班固写汉书,他的妹妹班昭和马续继续修成汉书,都利用了东观的藏书。西汉学者刘向、刘歆、扬雄校书天禄阁,东汉学者马融,蔡邕校书东观,也是他们博学多识、著书立说所凭借的条件之一。再谈谈私人藏书。西汉废除挟书禁令后,私人藏书的虽然合法化了,但由于书写工具的不便,大量藏书的还不多。爱好学术的淮南王刘安和河间王刘德,凭借权位和财力,收购了许多书籍,据说刘德的藏书可同宫廷图书比美。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学术的发展,社会上对于书籍的需求也增长了,书肆开始出现。西汉末的扬雄写的扬子法言就提到了“书肆”。东汉初期的大思想家王充年轻时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可见当时洛阳已有出卖书籍的书肆。公元115年,蔡伦创造成功了经济实用的植物纤维纸,书籍的传抄就更为方便了。不过纸张开始时还不能大量生产以完全代替价格要贵得多的缣帛。所以直到东汉末年,书籍流传仍不很普遍。例如王充是南方上虞(今绍兴邻县)人,他的名著论衡写成后,中原地区学者想读而看不到。汉献帝时,会稽郡(治所在今绍兴)太守王朗卸任回到许城(今河南许昌),友人们发现他的学问比前大有进步。有的人猜测道:王朗“不见异人,当得异书”。一问果然,原来他在会稽时得到了一部论衡,从中获得了很大的教益。据说同时的蔡邕有书万卷,那不知要费了多大的心血才能积累起来。Re:古代藏书史话四、魏晋南北朝时期藏书的旋聚旋失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动乱,国内不统一,影响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不过,当时中西交通较前发达,各民族接触频繁,佛教的兴盛导致了大量佛经的翻译,文艺学术和科技等方面也还是有不少成就,从而出现了新的著作、新的书籍。同时,在这一时期里,隶书为更便于书写的楷体所逐步代替,纸张作为书写材料也普遍起来,这也有利于书籍的传抄。西晋初年,秘书监荀勖主持整理秘府图书,编了一本名为晋中经簿(或称中经新簿)的目录。他创立了四部分类法:甲部为儒家经典,乙部为诸子学说和技艺方面书籍,丙部为史书,丁部为诗文集等。根据这次整理,西晋皇家藏书共计二九九四五卷。四世纪初叶,继晋王室内部“八王之乱”之后,匈奴、鲜卑等北方游牧民族大举南下,西晋王朝终于覆灭,西晋都城洛阳的皇家图书大受毁损。东晋建都建业(或称建康、金陵,今南京)之初,秘书省的著作郎李充查点官中藏书,凡荀勖新薄所列书籍只剩了三一四卷。当时朝廷征集图书,重新登记。李充把荀勖所分四部中的乙丙两部互易位置,此后以甲(经)、乙(史)、丙(子)、丁(集)为序的图书四部分类法就长期固定下来了。东晋以后,南北朝长期对峙。南朝比较重视文事,宋、齐两朝都由秘书监主持整理过宫廷图书,编造了书目。梁朝创建者梁武帝萧衍尤好诗书,在他的影响下,“四境之内,家有文史”,皇家图书就更多了。梁初由秘书监任昉主持整理,在宫内文德殿列藏四部书二三一六卷,另在华林园收藏大批佛教经籍。梁武帝晚年迷于佛教,政事昏乱,侯景趁机叛乱,金陵城内东官的几百橱图书被焚一空,梁武帝也被侯景逼迫而死。梁武帝的儿子湘东王梁绎平定了侯景之乱,在江陵(今湖北境内)称帝,是为梁元帝。他收集金陵文德殿及其他各处藏书共七万馀卷,移藏于江陵,又从私人藏书者那里借抄了所缺的图书。梁元帝承圣三年十一月末(555年1月),北朝西魏军攻破江陵,梁元帝投降,不久被杀。梁元帝在投降前夕,命舍人(皇帝的侍从)高善宝把所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付之一炬。投降后有人问他:“何意焚书?”他说:“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侯景乱平之后,梁朝王室内部为争夺帝位大动干戈,粱元帝的江陵政权又腐败得很,哪得不亡呢;江陵焚书,暴露了面临覆灭的封建统治者不惜毁灭文化的丑恶面目。南北朝时期的广大北方,战乱比南方更甚,图籍损失尤为严重。深慕汉族文化的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七年(493年)迁都洛阳后,秘府图书才渐渐充实起来。魏末尔朱荣之乱,宫中图书又大都散失。接着魏分裂为东西魏:东魏都于邺(今河南安阳境),为北齐所取代;西魏都于长安,为北周所取代。北周宫廷藏书才过万卷,北齐只五千卷而已。魏晋南北朝的三个半世纪中,分裂动荡,王朝的兴替频仍。在一个王朝初建或暂时稳定时期,统治者往往征集图书;而一经战乱,宫廷图书就大受损失。因此,这一时期的皇家藏书呈现了旋聚旋失的情况。这一时期的私家藏书见于记载的,比两汉时要多。但书籍靠人工手抄,仍是得之不易。例如萧梁王朝时有个叫臧逢世的读书人,年轻时爱读汉书,他苦于向别人借书不能长期留阅,就从任湘东王记室(秘书)的姐夫刘缓那里要来了许多客人来访时留下的名刺,利用名刺的空白,手抄了一部汉书,时时攻读,后来竟成了一名以通晓汉书见称的学者。当时私人藏书至几千上万卷的,是屈指可数的。著名的有:西晋张华有书三十车,秘书监挚虞整理官书时,曾依据张华的藏本来加以校正。西晋时钱塘(今杭州)人范蔚有书七千馀卷,远近常常有百余人到他家来阅看书籍。梁朝的任防藏书万馀卷,其中有的是宫廷图书所没有的。象梁武帝的驸马张缵有书二万卷,差不多就是当时最大的藏书家了。五、隋唐一统,图书大增隋朝的建立,结束了南北朝长期对峙的历史,为经济文化的繁荣提供了较好的条件。隋文帝杨坚废除了魏晋以来任官只重门阀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取士制度,此后各王朝继续奉行。这种制度促使知识分子阶层的扩大,从而也影响到藏书事业的发展。继隋而兴的唐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成熟发展时期,文化的各个部门都有显著的成就,而藏书事业作为文化成果的一种体现,也有很大的进展。隋炀帝聚书三十七万卷隋初皇家藏书仅有一万五千多卷,是北齐和北周的宫中留下来的。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依照秘书监牛弘的奏请,朝廷派人到各地访求罕见的“异书”,民间献书一卷赏绢一匹,并在抄写另本后,将原书归还原主。开皇九年(589年),隋军灭了南方的陈朝,又获得了一批图书。以后,将宫中存书补齐残缺,抄为正副两本,分藏于内官和秘书省,共计三万馀卷。隋炀帝时,派了许多人抄书,规定秘阁藏书每种要若干副本。书卷装潢极为讲究,分为三等:上品的用红琉璃轴,中品的用绀(天青色)琉璃轴,下品的用漆轴。隋的京城是长安,但隋炀帝常住东都洛阳,东都宫中的观文殿成了主要藏书处,有一套完备的供皇帝阅览的“正御本”图书。观文殿两侧有精致华丽的藏书室,东厢藏甲、乙两部(经、史)的书,西厢藏丙、丁两部(子、集)的书。长安宫中的嘉则殿也有大量图书。隋炀帝聚书达三十七万卷,远远超过以往王朝的藏书。隋炀帝巡幸江都(扬州)时,带了大批图书,装书船只中途覆没,书籍大部损失。大业十三年(617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余下的书也散失了。唐朝建立后,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平定了占据洛阳的王世充,把观文殿等处的图书文物经黄河西运长安,船在底柱(在今三门峡市)翻没,抢救出来的图书文物不过十分之一二。隋炀帝时的几十万卷图书,到唐初只剩下了一万四千四百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唐代的三馆和四库书唐初承袭前代制度,由秘书监掌管经籍图书之事,由秘书省(高宗时改名兰台,武则天时改名麟台)所属著作局修纂国史。为了表示对修史和藏书的重视,不久即将史馆和藏书处由中枢机构门下省和中书省直辖(藏书的主官仍为秘书监)。唐朝的皇家图书主要藏在后来被称为“三馆”的弘文馆、史馆和集贤书院。弘文馆: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在门下省设修文馆,九年改名弘文馆,后一度改称昭文馆。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8年),设弘文馆学士主持“校理图籍”。武则天垂拱年间(685688年)开始,更以宰相兼领馆务,称为“馆主”。具体负责“校理典籍,刊正错谬”的,为校书郎。史馆: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史馆从秘书省移于门下省,由宰相监修官史。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又把史馆移至中书省,这是因为宰执大臣办公所在的政事堂,这时已由门下省移至中书省。史馆职在修史,所以备有大批供参考的图书档案。集贤书院: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十二年,先后在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各设丽正书院,十三年改称集贤殿书院(或称集贤书院、集贤院)。宰相以“学士兼院事”的名义作为书院的主官。负责图书整理校勘的有校理、校书、正字等官,还有从事抄缮的“写御书手”和装潢书卷的“装书直”。Re:古代藏书史话唐初接收隋宫廷藏书近九万卷。太宗贞观年间,在相继任秘书监的魏征、虞世南和颜师古等人建议下,朝廷派人到各地购求图书。唐玄宗时,还下诏向公卿士庶之家借抄秘府所无的“异书”。开元五年(717年),在洛阳乾元殿抄写、整理图书,任命昭文馆学士、秘书监马怀素为“修图书使”主持其事,由元行冲、毋煚等二十六位文臣进行校理编目。第二年玄宗从洛阳回到长安,这项工作又在长安东宫的丽正殿(后改称集贤殿)继续进行。开元九年(721年)整理完毕,元行冲等人编成了群书四部录二百卷,著录了图书二六五五部、四八一六九卷。该书依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有总序、类序和各书解题,是一本比较完备的目录书。元行冲等整理的图书,抄有正副本,在东西两京各聚经史子集四部书,分藏于四个书库,“四库书”之智由此而来。这可以说是唐代的“四库”丛书。四库书修完时,玄宗让百官到乾元殿东廊去观看,但见列架排次的四部书书卷,用红黄青碧四种不同色的卷轴、牙签、书帙和裸带加以区别,烂然并陈,无不叹为观止。这次整理之后,不断有新书征集入藏。唐代宫廷藏书开元时最盛。长安和洛阳各有一份四库书,二份合计一二五九六卷,用益州(今成都一带)麻纸抄缮。另有唐代人著作二八四六九卷。此外还有佛、道经籍二千五百馀部、九千五百卷。唐玄宗开元之治是唐的盛世,当时宫廷藏书之富就显示了这个盛世的一个侧面。然而玄宗统治后期又是唐朝由盛变衰的转折点。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两京陷落,图书大部散失。后经多方搜求,到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起义军进入两京之前,秘书省所管藏的四库书共七万馀卷。唐末战事不绝,这些图书又几乎荡然无遗了。唐代是卷轴装的写本书极盛时期,民间有以抄书为生的,书肆也多了起来。但有能力收藏大量图书的,主要还是一些贵室高官。如历仕玄、肃、代、德宗四朝,位至宰相、封为邺侯的李泌,博学好书,蓄书三万卷,经史子集四部书的卷轴各用红绿青白的牙签加以区别,爱护备至。韩愈曾有诗赞之云:“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皆牙签,新若手未触。”晚唐时的柳仲郢有书万卷,每种书都抄了三本:最好的一本珍藏于书库,其次一本是自己经常看的,较差的一本让晚辈们学习。柳仲郢官至尚书、节度使,但常常手抄图书。他抄过六经、史记、汉书、后汉书,甚至抄了两遍魏书和南北朝史。这不仅说明他非常好学爱书,也说明当时大量藏书是很不容易的。六、宋代官私藏书的发展唐朝以后的五代十国,分裂割据,时势动荡。这一时期的藏书事业没有显著的发展,但雕版印刷术的开始推广,却是文化史上的重大业绩。雕版印书比之手抄,效率提高了许多倍。北宋时国内大体统一,时局比较安定,印刷业更为发达,官私藏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了叙述上的方便,本节以宋代为主,附带谈一谈五代和金、元时的情况。五代藏书简况与雕版印刷的准广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特甚。后唐庄宗和周世宗等都曾奖励民间献书,但收集到的书不是很多。私人藏书较多者,有后唐定州(今河北定县)节度使王都,他在后唐灭梁之初,用金帛搜购图书至三万卷。天成四年(929年)王都反叛,被后唐军击灭,他纵火自焚,一夕之间府库化为灰烬,藏书也随之毁失了。公元946年辽军消灭后晋,汴京(今开封)大量文物图籍被掠送辽的上京(今辽宁巴林左旗南面)。这些事例,反映了五代战乱的情况。相对地说,南方经济文化发展的情况要比北方好一些。南方的后蜀、吴越和南唐,藏书较多。南唐后主李煜淫侈无度,却爱文艺,好图书。在五代十国中,南唐宫廷藏书的校勘和装潢都是很出名的。李后主让他爱幸的保仪(女官)黄氏掌管宫中图书和书画珍品。公元975年,宋军兵临金陵城下,李后主吩咐黄氏:“此皆吾所宝惜,城若不守,尔可焚之,毋使散佚。”金陵陷落之日,南唐官中的图书和书画名迹果然被焚毁了一大批。李后主焚书,同梁元帝如出一辙。五代文化史中极为人们所乐道的是雕版印刷的开始推广。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之际,唐代时主要用于刻印佛教经卷和医、卜、历法等书。五代时后唐宰相冯道,在他奏请和主持下,于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开始,在国子监(封建国家的最高学府)开雕刻印号称“九经”的儒家经籍,完成于后周显德二年(955年)。这是雕版印刷大部头的“正经正史”的开始。历仕五代、位至宰相的词人和凝,曾在家中刻印自己的集子几百部送人。后蜀也在宰相毋昭裔奏请下刻印九经,他还在家开雕刻印文选、初学记等书。进入宋代以后,手写本书籍大部分为雕版刻印本所取代,书籍的卷轴装也逐步为册叶装所代替。宋代时,京师的秘书监、国子监刻书,地方官府以及官学也有刻书的;不少私家刻书,书棚、书坊等书商刻书也兴盛起来。雕版印刷的推广,促进了藏书事业的发展。宋代崇文三馆和四大书五代依仿唐朝,在汴京设有昭文馆(后唐时改名崇文馆)、史馆和集贤院。但汴京三馆不过是仅蔽风雨的几十间小屋,规模远不如唐三馆。北宋取代后周之初,三馆只有书一万三千卷,后来平定了后蜀、南唐等国,才收缴了大量的图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太宗视察三馆,见房舍湫溢,就对左右说:“是岂足以蓄天下图书,待天下贤俊?”当即下令择地另建。第二年新的三馆落成,命名为“崇文院”。崇文院内,东廊为昭文书库;南廊为集贤书库;西廊为史馆书库,该库又分经史子集四库。以上六库凡正副本共八万卷。唐三馆分处三地,藏书以集贤院为主。宋三馆则集中在一院之内,藏书以史馆书库为主。以后在崇文院内又立“秘阁”,从秘阁分设“内藏西库”,以容纳更多的藏书。宫中龙图阁、宣和殿、玉宸殿、四门殿和后苑太清楼等处,也置备了图书。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崇文院遭火灾,库书损失很大,此后又陆续征集。宋仁宗重建崇文院后,景祐年间(10341037年),命王尧臣、张观、欧阳修、宋庠、宋祁、李淑、王洙等整理藏书,编成崇文总目,共著录四部书三六六九卷。崇文总目对每类书有叙录,每种书有解题,它对此后公私藏书的编目起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北宋从太祖到钦宗各朝,不断征集图书,除重复者外,累计入藏六七五部、七三八七七卷。五代的后唐、后汉王朝向民间募书,曾规定献书少者赐以金帛,多者授以官秩;当时因时局动乱,收效不太大。北宋王朝从太祖开始,多次悬赏求书,规定呈献三馆所缺的书,一卷赏绢一匹或钱一千,达三百卷(有时规定达五百卷)者则未仕者授以官秩,已仕者晋官加秩。这种奖励办法收效颇大。如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献书者十九人,共计得书一七五四卷。北宋君主为便于从浩如烟海的图书中选阅所需要的内容,命臣下凭借丰富的宫廷藏书,有目的地编纂大型的类书和总集。宋太宗时编成了包含各方面知识的大类书太平御览一千卷、小说总集太平广记五百卷、诗文总集文苑英华一千卷,宋真宗时修成了供君主和臣下借鉴的政治性大类书册府元龟一千卷。这四部书陆续刻印,后人称为“宋四大书”。它们得以流传下来,对于古籍的辑佚和校勘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覆灭,汴京被金兵虏掠一空,“秘阁图书,狼藉泥中”,宫廷藏书大部毁失。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王朝,建都临安(今杭州)后,颁布献书赏格,在南方各地广求图书,在秘书省特设“补写所”从事抄书。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秘书省图书完成编目,计四四四八六卷;到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又新增一四九四三卷。南宋处于偏安局面,藏书能恢复这么多,这是由于雕版刻书盛行,求书较易,和新的著作不断增加,的缘故;但北宋崇文总目所著录的部分书籍这时已经遗佚了。士大夫藏书成风宋代雕版印刷发达,私人藏书就比较容易了。苏东坡曾说:“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指翻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北宋士大夫藏书者比比皆是。曾任秘书少监(秘书省副长官)的王钦臣,藏书四万三千卷,亲加校勘,世称善本。曾任参知政事(副相)的宋绶及其子宋敏求,其藏书校勘之精最被学者所推重。宋敏求时积书达三万卷。宋家住汴京春明坊,不少士大夫为便于到宋家借阅图书,往往就近租房居住,以致春明坊一带的租房费比京城中别的地段要贵一倍。江陵人田伟的博古堂有书三万七千多卷。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年)下诏求书,田氏就献了三馆所缺的书一千卷。就数量而论,英宗的兄弟荣王宗绰有书七万多卷,这是个人藏书最多的。当然,书之所贵在于为人所用。北宋时官至尚书的李常(字公择),早年曾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他离开时留下自己的九千卷书,供别人阅读。对于李氏有书“不藏于家”而“以遗来者”的事迹,苏东坡在李氏山房藏书记中盛赞说:“此仁者之心也。”金军灭北宋,北方的私家藏书也大受损失。赵明诚家藏书的遭遇即为一例。女词人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忆述:他的丈夫赵明诚和她费尽心力收藏和经过精校的大批图书,原藏青州(今山东益都)赵家的归来堂。他们每得一书就共同校勘;还常常在饭后一边烹着茶,一边各“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他们乐在书中,甘心过着清苦的生活。但靖康之变发生了,归来堂的十馀间书库所藏书册文物“皆为煨烬矣”。李清照南下时只带了很小一部分属于珍贵的图书十五车,渡江到建康时尚有书二万卷。赵明诚死后,李清照逃难各地,颠沛流离,渡江之书最后只剩了“残零不成部帙”的很少几种。南宋统辖的地区,刻书和藏书事业仍较发达。特别值得提到的有两个藏书家。南宋初年的晁公武,自七世祖晁迥以来都喜书,到他手里积累了二万四千五百多卷。他精心阅读藏书,写出提要,在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编成郡斋读书志。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附有提要的私家书目;由于有这部书目,后来失传的某些书籍得以从该书提要中知其梗概。南宋后期的陈振孙,任官闽、浙各地,到处购书抄书,藏书达五万一千一百八十馀卷。他仿郡斋读书志编写的直斋书录解题,也是一本重要的书目。宋代设书院进行私人讲学之风相当盛行,书院都备有不少书籍。北宋著名的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河南商邱的应天府书院,它们的藏书情况不详。曾任秘书监和安抚使(地方长官)等官的南宋学者魏了翁(字鹤山)在家乡蒲江(今属四川)建立的鹤山书院,有书十万卷,这可能是宋代书院中藏书最多的了。明清时也有许多书院。书院藏书多是普通的版本,谈古代藏书者很少涉及,这里也就从略了。金元之际藏书略述金灭北宋,曾把汴京的一部分图书携至北方。金朝的世宗特别是章宗很重视文事。金章宗(11891208年在位)大力提倡汉文化,一面在京师燕京设弘文院译写儒学经籍,一面依崇文总目购求所缺图书。他令臣下提高书价以鼓励私人出让藏书,并规定:如藏书家舍不得出售,官府借抄后仍发还原书,同时以书价的一半作为借抄的报酬。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国,接收了金和南宋的皇家藏书,又下诏在江南搜求图书,运往大都(今北京)。元代统治者严禁私藏阴阳图谶(一种往往涉及朝代兴亡的预言书)一类的书。这种禁令曾经引起过一桩因求书而导致焚书的事件:江南松江人庄肃,南宋亡后乡居不仕,聚书至八万卷,成为闻名全国的大藏书家。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年)下诏求书,派学士危素亲到松江庄家访求。当时庄肃已死,他的家属怕藏书中杂有犯禁的书会招来大祸,竟放火焚书。事后收拾馀烬,危素只从庄家得书五百卷。Re:古代藏书史话元代刻书之风颇盛。朝廷除国子监刻书外,还特设兴文署(初属秘书监,后并入翰林院)刻印经史等书籍。不少地方官府和官学也刻书。私人刻本尤其是书坊刻本之多,超过了宋代。元代雕版印刷水平极高,到明清时,元版书和宋版书都已成了古籍珍本。金元覆灭之际,私家藏书毁于兵火者也不可胜计。例如金末著名诗人元好问家从北宋以来几世蓄积的大量珍贵书籍,在蒙古军南下时大遭焚荡,所剩无几。明初名臣杨士奇祖上藏书几万卷,在元末“悉毁于兵”。当时书籍受祸之烈,于此可见一斑。七、明代藏书的激增明代时的中国在经济文化方面是居于世界先进之列的。学术文化的繁荣带来了许多的新的著作,印刷业更发达了,士大夫藏书之风愈益普遍。明代的宫廷和私家藏书都远过前代。闻名中外的范氏天一阁和国家档案库皇史宬出现于明代,都不是偶然的。文渊阁和永乐大典1368年明王朝建立,定都南京。同年明军攻下元大都后,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将元宫中图籍运往南京,又下诏到各地访求遗书,藏于南京宫中文渊阁。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了解到文渊阁中藏书不完备,就说:“士庶家稍有馀赀,尚欲积书,况朝廷乎?”随即派遣臣下到民间购求,指示不要计较书价,力求购致文渊阁中所缺的书。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从南京文渊阁藏书中各取一部,共计一百柜,装了十几船北运,贮于北京宫中的文渊阁。明朝北京宫中藏书,宣宗宣德年间(14261435年)达二万馀部,近百万卷,其中十分之七是刻印本,十分之三是手抄本。英宗正统六年(1441年),在内阁大臣杨士奇主持下查勘文渊阁、东阁的藏书,编了文渊阁书目,共著录了图书四万三千二百馀册。据明史艺文志记载,明北京文渊阁和东阁等“秘阁书籍,皆宋、元所遗,无不精美,装用倒折(即蝴蝶装),四周外向,虫鼠不能损。”还在迁都之前,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命翰林学士解缙主持编纂一部类书于次年完成,赐名文献大成。明成祖嫌该书简略,于永乐二年下令重修,命亲信大臣姚广孝为总裁,解缙仍参与负责。永乐五年重修完成,改名永乐大典,全书二二八七七卷,另有凡例目录六十卷。充分利用文渊阁藏书而编成的永乐大典,辑录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其中不少书后来失传,仅在这部大类书中保存了所辑录的那一部分。永乐大典原抄本藏在南京文渊阁,迁都后移藏于北京宫中的文楼。嘉靖四十一年到隆庆元年(15621567年)重抄了一部,藏于皇史宬。1644年,在明朝覆亡的大变动中,北京宫中藏书损失严重,永乐大典原抄本全部毁失。重抄本在清代时藏于翰林院,1900年遭帝国主义的八国联军焚掠,一部分被劫往国外。解放后,国内残存的永乐大典珍藏于北京图书馆;中华书局曾搜集存世各卷,影印出版。Re:古代藏书史话皇史宬古代的国家档案库皇史宬座落在北京天安门东侧南池子南口路东,始建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二年后建成。它是我国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古代的国家档案库。这座建筑物不用木料,系砖石结构。正殿也叫无梁殿,殿内东西宽40.5米,南北进深8.98米,屋顶为拱卷式,不用一根梁柱,所以显得很宽敞。档案柜不放在平地上,而是放在殿内高1.42米的石台上。殿墙很厚,东西墙有对开的大窗户。这种建筑利于防潮、防火、防蛀、通风和调节温度,适合于收藏图书档案。如此独具匠心的设计,显示了古代建筑师的高度水平。陈列在正殿石台上的档案柜,是铜皮鎏金的木柜,即所谓金匮。明代在这里储放本朝的“实录”(各个皇帝统治时期的编年大事记)、“圣训”(诏谕)和“玉牒”(皇室家谱)等重要典籍,还存放永乐大典的复本。清朝时则存放清朝的实录、圣训、玉牒,还有大清会典、朔漠方略等重要官书。清末时,金匮增至一百五十二个。皇史宬的东西配殿,存放其他的档案。皇史宬在1900年曾遭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抢掠,辛亥革命后因长期无人管理而日益颓坏。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加以修缮,使这座别具一格的古建筑焕然一新。特盛东南的私家藏书明代文人学者藏书的风气比宋代时更盛了。家资富足者往往自己刻印书籍,这种家刻本与官刻本、坊刻本同样在社会上流传。明代私家藏书的总数已大大超过宫廷所藏;论校勘精审的善本书,也多以私家所藏为最。明初个人藏书,以一些藩王为多。他们既由皇帝赐以宋元古本,又凭借权势和财富,大肆收购翻刻。明太祖的儿子周王朱楠和宁王朱权都拥有大量珍籍古本。朱楠的五世孙睦结收购北方大藏书家山东章丘人李开先的遗书,在开封筑万卷堂贮书,成为宗室中最出名的藏书家。从全国来说,明代私家藏书以经济文化尤为发达的东南地区,特别是江浙一带为最盛。现略述于下:江苏地区(当时为南直隶省的一部分):昆山人叶盛,在英宗、宪宗时任官数十年,所到之处总是带着抄书吏,访书抄书,并亲加校勘,藏书数万卷(有菉竹堂书目),其中奇书秘本仅亚于宫中所藏。苏州人杨循吉,成化年间(14651488年)曾任礼部主事(中下级官员),多病而有读书癖,读得高兴时常常手舞足蹈地停不下来,被人称为“颠主事”。他的书室松筹堂积书达十馀万卷。著名诗文家王世贞,太仓人,筑小酉馆藏书三万卷,又建尔雅堂专藏宋版书,藏经阁专贮佛教和道教经籍。明朝末年,常熟有三大藏书家。赵琦美的脉望馆藏有许多善本书。他极重校勘,例如洛阳伽蓝记,先后用四种手抄本和一种旧刻本加以细校,“凡历八载,始为全书”。赵死后,脉望馆藏书大部归同县钱谦益的绛云楼。钱氏收购了四个藏书家的遗书,又出重金广求古本。明清之际的杰出学者黄宗羲曾读书绛云楼,他说:“凡余之所欲见者,无不在焉”,可见绛云楼藏书之富。稍后于钱氏的毛晋,一生从事于藏书、刻书、整理古籍。他在家门口立榜购书,上面写着:对宋版书,门内主人计叶酬钱,每叶给钱二百;对旧抄本,每叶给钱四十;对近来刻的善本,别家出钱一千,本主人出钱一千二百。据说当时外地书商闻讯而来,运书的船只云集于毛氏世居的常熟迎春门外的七星桥。毛氏的汲古阁和目耕楼,共藏书八万四千馀册(一册包括若干卷),多宋元古本。毛晋还请高手照式影写别家所藏的宋版本;这种影宋抄本纸墨精良,抄写工致,与原本无异,被誉为“古今绝作”。他家还刻印十三经、十七史、文选李善注、六十种曲和津逮秘书等多种书籍,世称毛刻本或汲古阁本。毛晋对保存、整理和刻印古籍,作出了贡献。浙江地区:协助朱元璋平定全国的明初学者浙江人宋濂、刘基都富有藏书。宋濂读书浦江青萝山中时,就聚书万卷。生活在嘉靖至万历朝的嘉兴人项元汴,精于绘事,他家财巨万,收购的法帖名画和宋、元善本充塞于天籁阁中。兰溪的二酉山房主人胡应麟,家境并不富裕,有时为了购书还变卖了妻子的首饰甚至自己的衣服。他的友人王世贞在二酉山房记中感慨地说:胡氏“尽毁其家以为书”,“仅十馀年,而至四万二千三百八十四卷,不亦难哉!”山阴(今绍兴)人祁承然的藏书楼载羽堂在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遭火灾后,他又重新收集书籍,入藏于新筑的澹生堂。他写的澹生堂书约,总结了平生聚书、购书、读书和鉴定版本的经验,颇值得一读。明代刻书业发达,普通版本的书很容易得到,但善本书和孤本书为个人所有者,往往被视为奇货,秘不示人。与这种情况相对照,明末学者李鄂羽中乐于出借善本书的行为就自然地被传为美谈了。李鄂羽中是江阴著名藏书楼得月楼的主人,他一得到善本珍籍,必告诉友好,有借即予。他说:“天下好书,当与天下读书人共之!”古代藏书的毁失,以遭遇火灾、战争和人为的破坏、劫掠为主要原因。明代也不例外。举例说,南京文渊阁的藏书是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一次火灾中全部被焚的。华亭县何良俊的清森阁图书约四万卷,在嘉靖年间毁于倭寇之祸。明末全国性农民起义之后,清军入关,进攻各地;官私藏书在长期战火中受损极大。如项氏天籁阁所藏珍贵图书和书画名迹,1645年被清兵劫掠,荡然无遗。由于种种原因,明代许多有名的藏书楼,有的在明亡以前,有的在入清以后,陆续消失了。至今岿然独存者,只有浙江宁波的范氏天一阁。宁波范氏天一阁天一阁在浙东鄞县(今宁波市)城西,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创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创建者范钦出身进士,官至兵部侍郎(兵部副长官)。他一生嗜书,除收购同城丰坊的万卷楼所藏的宋以来古本外,又广求博采,生前积书达七万卷之多。天一阁楼上贮书,楼下不贮书,这是鉴于南方潮湿。楼上前后有窗,书橱前后有门,两面贮书,以利通风。书橱中置有防虫的芸草。后来清乾隆帝为了珍藏四库全书,下谕仿照天一阁来设计藏书阁。谕旨中说:天一阁“自前明相传至今,并无损坏,其法甚精。今办四库全书,卷帙浩繁,欲仿其藏书之法,以垂久远。”清代学者姚元之(字伯昂)曾撰有一联赞颂天一阁说:人间庋阁足千古,天下藏书只一家。范钦恐后代不能善保藏书,立下了“书不可分”的家训。他的儿子范大冲进一步作了“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训。范氏族中对保管和阅览天一阁藏书制定了十分严格的族规,连范氏族人平时也极难登阁阅书。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范氏后裔让黄宗羲登阁观书,这可说是破例相待了。在旧时代里,天一阁藏书也难免祸厄。清代修四库全书时,天一阁曾献书六百馀种,按规定用后应退回原主,但实际上没有发还,有的则为清朝官员所侵吞了。鸦片战争中,侵入宁波的英国侵略军抢走了天一阁一批书籍。1914年,帝国主义分子勾结奸商,收买盗贼,窃走了阁中珍贵古籍千馀种。至解放前夕,天一阁藏书只剩下了一万三千卷。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天一阁,除拨款维修藏书楼,整理了周围环境,还络续收回散失在外的原藏古籍三千余卷。在阁后又新建了一幢具有民族风格的书库,以收藏解放后私人捐献和征集来的大批古籍。天一阁这座古代藏书楼,四百多年来历尽沧桑,在社会主义时代里又获得新生。八、清代藏书,规模空前清朝建立后,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得到了极大的巩固,手工业和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印刷技术也有进步,这一切都成了促进刻书藏书事业的有利因素。清朝统治者一面厉行封建的文化专制政策,大兴文字狱,禁毁了许多所谓“违碍”即不利于清朝封建统治的书籍;一面又利用八股科举来笼络和限制知识分子,大事编修和刻印图书来宣扬封建的思想文化和清王朝的“功业”,标榜所谓“文治”。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学者不敢议论政治,于是考据学应时而大盛,整理校勘和刻印古籍比明代时更为流行了。在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王朝时期,官私藏书的规模都超过了前代。四库七阁等宫廷藏书清朝朝廷不断编纂新的图书。康熙帝巩固了对全国的统治以后,多次令臣下编纂各种书籍,著名的有类书渊鉴类函四五O卷,辞书佩文韵府四四四卷,诗总集全唐诗九百卷;还有大类书古今图书汇编,经雍正朝重编,改名古今图书集成,共一万卷。清代各朝皇帝下令“敕撰”、“敕编”、“敕辑”的儒学经解、史书地志、政典法规,以至天文历法、书画文物等各种内容的书籍,计四百几十种,这是过去历代王朝所不能比拟的。这些官书不仅丰富了宫廷藏书,有的还加以刻印,广为流传。“敕修”书中最大的是四库全书。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正月下诏征集图书,次年二月成立四库全书馆着手修纂,四十六年十二月(1782年1月)修成。四库全书抄了七部,分藏于:北京宫内文渊阁,盛京(沈阳)官内文溯阁,圆明园内文源阁,热河避暑山庄内文津阁,以上为北四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以上为南三阁。七部全书中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是现藏北京图书馆的文津阁本,计收书三五O三种、七九三三七卷、三六三O四册、六一四四函。北四阁亦称内廷四阁,是皇帝御用的藏书阁。南三阁如乾隆帝谕旨中讲的,是考虑到“江浙为人文渊薮”,为使“江浙士子得以就近观摩誊录”而特意设立的。乾隆帝在修四库全书的同时,大批地禁毁所谓“违碍”书籍,计全毁者二千四百多种,部分抽毁者四百多种,被焚书籍在十万部(有的一种书有好几部)以上,这是古代藏书史上的一次大灾。不过,四库全书毕竟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它的修成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已有专书绍介,这里就不多说了。四库全书修成后,曾由阮元辑集全书未收之书,名曰宛委别藏。此外,乾隆帝将宫中所有的宋、辽、金、元、明版书和影宋抄本,集中贮于昭仁殿,题额曰天禄琳琅,这部分藏书曾达一O八一部、一二二五八册。北京宫中的五经萃室、南薰殿及紫光阁、舆图房等处,也收藏了许多图书、画像和地图等。清代在武英殿办了一个御用印书工场,除雕版印刷外,曾用铜活字印了大类书古今图书集成,用木活字选印了四库全书中的珍本,名为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武英殿的印本称“殿本”。宋、元、明、清的地方官府和学官都有刻书的。清朝末期,江苏、江西、浙江、福建、两广、湖北等省还设立了专门编印书籍的官书局,刊印的图书世称局本。官刻本的大量印行,也促进了藏书的便利。清代前期的私家藏书明末一部分著名的私人藏书楼,入清以后仍然保存下来了。如常熟的绛云楼、汲古阁,宁波的天一阁,以及南京黄氏的千顷斋,在清初仍负有盛名。绛云楼在顺治七年(1650年)不慎起火,藏书大部被焚。钱谦益把焚余的书赠给族孙钱曾。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安全警示教育活动讲话稿范文
- 2025年康复医学康复技术应用考核答案及解析
- 环境保护与绿色建筑政策法规解析
- 2025年免疫学常见疾病诊断测试答案及解析
- 2019年上海六年级数学试卷解析
- 建立完善网络信息安全防范制度规定报告规定
- 2025年急诊医学急诊抢救流程策略分析答案及解析
- 乐高STEAM教育完整教学教案
- 物流仓储管理实务及成本控制策略
- 人力资源绩效面谈技巧与实例
- 冲压质量培训
- 2025年辽宁交投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设备维护与保养手册
- 喷雾干燥塔操作规程模版(3篇)
- 《天疱疮诊断及治疗》课件
- 学校教代会代表换届选举方案
- 现代交换原理第二章
- 2024版工业润滑油销售协议范例版
- 企业级智能数据分析系统开发与服务合同
- 2024数据要素典型案例
- Unit 3 She has long hair.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湘鲁版英语五年级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