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摘要.1关键词.1Abstract.1Key words .1引言.1一、清代民族贸易的发展. . .2二、“边墙贸易”政策的实施. . . .3三、“边墙贸易”对湘西社会生活的影响. .5四、结语. .6参考文献. .7论清代湘西苗疆的“边墙贸易”政策作者:赵月耀 指导教师:暨爱民(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历史学专业2006级,湖南 吉首 416000)摘 要:随着苗疆边墙的完成以及依托边墙而设立的墟场,康雍乾时期的苗疆民族贸易政策相继而终,逐渐形成了“边墙贸易”政策。“边墙贸易”政策的确立对湘西苗疆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稳固清朝行政权力在苗疆统治秩序中的地位和重构苗疆区域文化;另一方面,密切而稳定的民苗贸易往来,推动了苗族经济、文化发展和苗汉间民族文化融合。关键词:湘西苗疆;“边墙贸易”;政策A Study On The Boardering Wall of Trade Policy in The Miao People inhabited Place of Xiangxi in The Qing DynastyAuthor:Zhao Yueyao Supervisor:Ji Aimin(Jishou University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professional of history 2006,Hunan Jishou 416000)Abstract: With the completion of the boarding wall, The bazaar,relyed on the boarding wall, was set up in the Miao People inhabited place of Xiangxi in the Qing Dynasty. This finally brought the national trade policy to an end and gradually formed a boarding wall of trade policy from KangXi to Qianlong era. The establishment of it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in the community of western Hunan, on the one hand, it enhanced the executive power for the Qing dynasty rulers and reconstructed of regional culture in border areas inhabited by Miao people in the west of Hunan Province. On the other hand, close and stable trade between the Han and The Miao promoted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caused ethnic culture integration.Key words: places inhabited by Miao People;boarding wall of trade ;policy自五代至明,湘西地区土司制一直贯穿始终。清朝建立后,承袭了明代之治苗策略,同时也逐渐在部分地区开展“改土归流”。至雍正时期,施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到嘉庆年间,基本上结束了湘西苗疆的土司制。也就在土司制度的全面崩溃过程中,清政府的治苗策略发生相应变化。从康雍乾到嘉庆时基本形成了一套以边墙为依托的较为完备的治苗策略,对湘西社会的政治秩序和文化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边墙贸易”政策就是清代处理民苗关系上的重要尝试。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边墙贸易这一问题却较少关注。以是,本文欲通过梳理康雍乾时期的治苗政策,分析“边墙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以期说明在苗疆地区,国家统治秩序与文化“下探”和民族贸易往来之间的关系。一、清代苗疆民族贸易的发展清朝建立初期,统治者强调的是“天下内外一体”和国家大统一。以此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政策上虽然承袭了明朝时期的民族策略,利用土司、土酋统治湘西苗疆地区,间接与苗疆地区建立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并未把“苗蛮”视为异族而加以排斥。而此时,清代中央与西南诸省的联系逐渐加强,苗疆正是处于江南各省通往云南、贵州、四川等省的咽喉要道上,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因此要求大一统的满清统治者对自汉代以来处于“化外之地”的苗疆经略乃成为大势所趋。随着满清政权的日益巩固,开辟苗疆被提到日程上来,清政府开始着手实施“赶苗拓业”和“改土归流”两大政策。伴随两大政策的实行,清代统治者为“汉化”和改造生性桀骜的苗民,继续实行明代的“移民”政策,鼓励汉人,尤其鼓励汉族商人进入苗疆,为当地屯军服务,同时还把大量的犯罪者流放到苗疆地区充军。结果使大批的汉族地主、满汉官吏、商人、囚犯、无业游民和军人等纷纷涌入苗疆,与苗民广泛借居、杂处。在这一开发苗疆过程中,清政府于民苗居住地设立市场,规定每月三日,“听苗民互市,限市集散”。 1但要注意的是政府对这种汉苗民间墟场交往亦是小心翼翼的,严格规定“严禁奸民私贩火药军械等物”。然而,随着“改土归流”和“赶苗拓业”两大政策的进一步深入,苗汉制度文化上的差异,以是进入苗疆的“客民”中一些狡黠之徒对淳朴的苗民进行欺压、掠夺和盘剥,致使苗汉间矛盾尖锐化,苗汉关系也日渐紧张。鉴于此,康熙四十七年,湖广总督郭世隆提出要加强对民苗贸易的控制。民苗贸易以“塘汛为界,苗除纳粮买卖外,不得擅入塘汛之内,民蛮不得私处塘汛之外”。1 雍正四年至九年(1726-1731年),清王朝推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政策,土司统治遂全面崩溃。随着清朝统治者在苗疆统治力量的加强,更多的江西、四川等省的汉人因军务、流寓、商务等原因进入苗疆。从当地苗族角度而言,这使得苗族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进一步导致了苗汉民族矛盾的尖锐化。雍正五年(1727年)湖广总督胡敏在制定的“五款”中重申:“苗人至民地贸易请与苗疆边界之地设立市场,一月以三日为期,互相交易,不得越界出入,仍令该州县派佐贰官督视。”2并要求“湖南地方苗人往苗土贸易者,令将所置何物,行予何人,运往何处,预报地方官,该地方官给予印照,注明姓名,知会塘汛,验照放行,不得夹带违禁之物”。 2 总的来看,康雍时期清政府对湘西苗疆苗汉贸易是加以严格限制的,但又在一定程度上鼓励汉人进入新开辟苗疆地区。这和乾隆时期的苗汉贸易政策是不同的。乾隆统治时期正是康乾盛世的鼎盛时期,民族政策较以往宽松,民族关系也相对缓和,清政府不仅开放了苗汉婚禁,而且鼓励苗汉通婚“各苗俱令与兵农结姻”, 3苗人“俱与内地民人姻娅往来” 4。在苗汉贸易上,虽然仍限制“各省民人无故擅入苗地,以及苗人无故擅入民界”,规定民苗往来必须“取其行户邻左保诘,报官给照,令塘汛验照驶往,” 4民苗交易则“务须遵照官定集场之期,照依时值”,但是又对苗疆人民给予照顾,如“凡民苗买卖物件当场交易,不许私相授受及抑买强取等项”,以及民苗贸易时,可以允许“苗瑶赴场售卖”而对内地人民则严禁“内地人民擅入苗地贸易”。 5不过在食盐贩卖上,还是允许“准其零星如苗疆挑卖”。 6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保证中央王朝和苗疆的密切联系,促进苗汉物质文化交流,乾隆时期,由湖广总督鄂弥达策划,在镇竿开凿了镇城溪河120余里作为通商水道。 3河道的开凿疏通,促进了民苗交往的加深与频繁,也说明了清政府对经营苗疆的重视。康乾鼎盛时期,宽松的民族政策,频繁的民族交往,民族贸易得到迅速发展。然而,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危机,有人统计,乾隆时期,湘西人口迅速增长,至乾隆二十五年,永顺、龙山、桑植三县内的客户分别占到了27.6%、38.4%、60.5%。7而这些“客户”主要来自人口密集且较为发达的汉族地区,他们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并拥有先进的文化,不断地蚕食苗族人民的生存空间。乾隆六十年(1795年),即清王朝开辟湘西苗疆,建厅设置后的90年,湘黔边的苗民终于爆发了大起义,其纲领就是“逐客民,复故地”。乾嘉苗民起义,沉重打击清朝的统治,清王朝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把起义镇压下去。起义后以嘉庆皇帝为首的清朝统治者不得不总结以往的“治苗”经验,重新制定新的“镇苗”、“抚苗”、“定苗”、“化苗”策略。清代统治者以明代“边墙”旧址走向为基准,对凤乾二厅开始“淸厘”苗民界址,以期望“苗地归苗”,“民地归民”方式,解决土地纠纷。“淸厘”界址后,清政府借用明代对苗疆军事隔离的政策,即着手于“苗疆沿边各险地,修筑碉堡哨卡”重建并强化对苗疆的军事控制与政治统治,这一工程主要是由傅鼐主持完成的。傅鼐于嘉庆二年(1797年)始筑“镇筸城沿边碉卡”,升任总理苗疆边务后,即着手重修边墙。湘西苗疆边墙的完成标志着民苗分治的实现。依托于新建的苗疆边墙,傅鼐在总理苗疆边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稳定可行的民族政策。乾嘉苗民起义后的苗汉贸易政策即是围绕边墙而开展的,依托于边墙而设的墟场成为民族贸易的中心,这样形成的边墙制度下的墟场运行机制,也就构成了“边墙-墟场”运行模式,简称“边墙贸易”。二、“边墙贸易”政策的实施如上所述,乾嘉苗民起义后,清廷即修筑碉堡哨卡等一系列军事设施,用以固定民苗间的生存空间,这些军事设施包括“边墙”沿线上的碉卡、汛堡、屯卡、关厢、关门、哨台和碉台等,另外还包括处于边墙后方的汛营、屯堡和深入苗疆的塘汛、屯卡。它们相互依赖,安置在边墙前后、内外,星罗棋布,成百上千,互为犄角,将湘黔边“苗疆”和以腊尓山为中心的原“生苗”区,从西到东,从南而北圈围起来,我们把这些军事设施统称为“边墙”。苗疆“边墙”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边界的形成是一个文明濒于崩溃时的特有的各种现象之一。”8 “边墙”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给它沿线的苗汉人民造成了一种社会心理氛围。它一方面使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如明朝 “宣德、正德屡勤王师,乃渐设哨堡,更设都指挥守备于乾州,而边方日多事矣” 。4因此明朝边墙修建不久,即被踏为平地。当然,清代苗疆边墙的修建体现了清朝统治者的过度恐慌。这道不可逾越的军事边界,它使得民苗间军事与文化冲突都凝聚在这道“边墙”上。边墙的修建激起的民族矛盾与文化冲突,犹如一道不再对外开放的水域禁地的堤坝,而苗汉之间的冲突终会形成一道可怕的洪流冲向堤坝,当然,这样的结局并非建造者本意。不难想象,一直处于汉族边缘地区的苗疆,长时间被隔绝在传统儒家文化之外,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对发展稍滞后的湘西苗疆边缘文明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邻近”的汉族地区正是其获取生存资源之地,一旦坚固的“边墙”隔断了他们获取生存资源的路径,他们就会以“越界”的方式,并把突破边墙视为对抗中央王朝的胜利。事实上,当两个或者多个文明发生碰撞接触时,一开始就表现出力量的差异,相对强大的高级文明往往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影响“邻近”的文明,当一个进攻的文明成功渗透进别的社会时,往往会给他接触的其他文明或社会贴上劣等或低等民族的标签,并坚信这种劣等性可以通过改变信仰而得到克服。8也就是希望以文化认同的方式达到文化同化的目的。就清代苗疆而言,中央王朝一直把处于内陆“孤岛”的苗疆视为落后的“蛮族”地区。因此清代统治者迫切希望苗疆地区通过接受汉族儒家文化,改变自身信仰,从而将苗疆纳入“国家文化版图”中,进而置于“国家权利”统治下。儒家文化无时不在突破边界,渗进苗疆。作为文化载体的的大批满汉官吏、驻兵以及汉族奸商随着清廷对苗疆的开辟,纷纷涌入苗疆,对苗民巧取豪夺,欺压、掠夺和盘剥苗疆人民,这种文化间的错位与不对称,碰撞与冲突必然激起苗汉文化的冲突。因而如何找到苗汉文化冲突与调适的突破口,也是清政府治苗能否成功的关键。清朝统治者经过对以往治苗经验的总结,逐渐得出两点治苗良策:一是加固苗疆“堤坝”,即把边墙修筑得稳固点;二是加强苗汉民族交往,促进苗汉民族融合,具体措施即促成苗疆民族贸易的制度化。这两点合并在一起就是,以边墙为保障,以墟场为手段,最终目的是文明的“同化”,即文化一体化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构。第一点在傅鼐总理苗疆边务时已经完成了,傅鼐采用“屯田养勇,设卡防苗”政策,重新修建了边墙,“度险扼中,筹设屯堡,联以碉卡”,这一点也是得到清朝当时最高统治者嘉庆帝同意的,“益当固我边防,务使奸商盘剥”。边墙完成后,基本达到“固我边防”的目的。关于苗疆民苗贸易,清政府一直贯穿于治苗政策的始终。即使在苗汉边界相当模糊时,清政府也未间断过这种边界贸易。清朝统治者开始就意识到边界保护下的汉族同胞、汉族商人和边墙外的苗族人民有着共同的利益。只要将边界贸易置于制度化当中,苗汉人民就能通过贸易密切往来,这不仅可以推动双方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能带动苗汉文化的深入交流。在乾嘉苗民起义时,曾有一批官员向乾隆皇帝提议,断绝苗汉所有贸易往来,这一提议遭到乾隆皇帝的明确反对,他认为“剿苗”和“民苗贸易”是两码事,不能因为平苗叛而终止民族贸易,可见乾隆皇帝的高见。9因此鼓励民族贸易是清朝民族贸易政策不同于以往历朝历代的,因为以往朝代限制“越境贸易”,把“敢于到长城外的中国人变成了国家的负担”10接下来,清代的统治者的任务就是如何将边墙与贸易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中央王朝对苗疆的政治整合和文化同化,完成文化一体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构建。 “边墙”完成后,清代统治者在边墙及其沿线上所建立的汛堡、碉卡、哨堡、关门、关厢等国家军事防线上,广设墟场,形成了以腊尓山为中心的苗汉民族环形贸易放射带,这些大大小小墟场和其保障设施共同构建了“边墙-墟场”贸易运行模式,我们简称其为“边墙贸易”体系。道光末年,凤凰厅和乾州厅共有墟场25个,仅有4个不在边墙上,其余全在边墙线上(占84%),11可见,“边墙贸易”几乎 覆盖在整个“边墙”上。这一体系中的墟场犹如一个 “安全闸”, 调节苗汉冲突的压力。简而言之,当苗汉关系紧张时,墟场就会全部封锁,当苗汉关系相对缓和时,墟场作为一个隘口,就有节制的开放。可见,“边墙贸易”体系不是完全开放的自由贸易,而是有条件的贸易体系。这种条件性表现在“凡有贸易,只在墙外” 12进行,严格限定交易期限“定期交易,官为弹压”,官方对墟场活动更是严格监督,“每逢圩日”即“则成苗牟保甲入场稽查”“梭巡场面”若“遇有民苗交涉混世,立时弹压,解散”。 13在政府监督下的“边墙贸易”,避免了苗汉间可能出现的不公平交易现象,预防和阻止了一些狡诈之徒对淳朴苗民的进行欺压、掠夺和欺凌盘剥。民苗通过“边墙贸易”逐渐建立了频繁而稳定的贸易往来关系。三、“边墙贸易”对湘西苗疆社会生活的影响这种“边墙”制度下墟场贸易对湘西苗疆社会生活带来很大影响。第一,“边墙贸易”制度为苗疆行政权力切实运作提供了条件。“边墙”制度下墟场贸易开创了苗疆民族贸易的新格局,它的成功之处是促成了湘西苗疆民族贸易的制度化。“边墙贸易”中清政府通过对墟场的管理与监督,使国家行政管理权力切实有效的深入到地方,实现了国家权力的切实“下探”。依靠“边墙”军事设施所设的百户长、千户长、寨长还有“办苗”的外委、屯守备、苗守备以及墟场上“梭巡官”、“经纪人”等一系列官职,在苗疆就建立了一整套纳钱粮、维护治安的基层行政管理机构,基本上将官、民、苗三者联系在一起,墟场贸易也因严格的规范而日益的密切,民苗关系在此后反而不退而进。“边墙贸易”制度下的墟场贸易模式,实际上构成了“国家权力”与苗疆地方间相互联系的运行机制,使国家行政权力能够逐渐渗透进苗疆。其中定期开放得墟场,使国家行政管理权力实现在苗疆的顺利运转,促成了国家权力在地方的切实下探,从而为清朝在苗疆建立稳定可行的行政统治秩序提供了可能。第二,“边墙贸易”框架下,湘西苗疆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边墙”上的墟场作为苗疆苗汉人民贸易往来重要且唯一合法场所,苗汉人民通过墟场密切贸易往来,促进了苗汉人民间正常的经济文化往来,推动了双方经济的迅速发展。墟场贸易促进了湘西苗疆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带动了湘西苗疆商业市镇的形成。在苗疆地方官主持下,“边墙墟场”逐渐形成了定期性、规范性和普遍性,边墙沿线的苗汉双方戒惧的心理也通过定期开展的墟场贸易而渐渐松懈。从而导致了边墙沿线的一些重要地区(苗汉聚居区、交界处)的墟场进一步发展成为湘西民族贸易的主要场所,墟场所在地的军事功能也随之渐淡化,而变成了以贸易为主的商业市镇,如今凤凰县的三大墟场中的阿拉场、吉信场(得胜营),吉首的乾州场、镇溪所(今吉首)都是在边墙墟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边墙贸易”的发展也带动了苗疆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的变革。随着“边墙贸易”的发展,苗汉长期相处交往,汉族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也被苗疆人民吸取、掌握和运用,促进了苗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苗民由原始的“刀耕火种”农业转变为精耕细作的水田农业。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墟场贸易,一些农作物新品种也开始传入苗疆,比如茶树、桐油的种植等。“边墙贸易”还推动了苗疆人民经商意识和价值观念的改变。据严如煜记载,由于苗汉人民长期相处,在墟场上,苗民也会权衡轻重,讨价还价了。而大批汉族商人的涌入苗疆,也催生了苗疆一批以经商为主的商人阶层,这些苗族商人把苗疆土特产品低价收购,然后通过墟场再高价转手给汉族商人,同时再把对汉族日用所需的食盐和布匹等运往苗疆贩卖。可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苗民有了某种程度的商品意识。第三,“边墙贸易”制度促进了湘西苗疆社会生活变化。清朝统治者极力推行苗疆边墙制度下的墟场贸易政策,以贯彻对湘西苗疆的“开辟”,消除“化外”,实现“大清一统”的政策精神,在“边墙”防范和“威慑”的基础上,以“化导”为“治苗”之本,“边墙贸易”政策正是清朝实施“化导”的合理平台。这样频繁的“边墙贸易”促进了民苗互动。苗疆内部原始的经济、生活方式和制度都在“边墙贸易”的的刺激下发生了动摇,湘西苗疆社会生活随着汉文化的扩张与渗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傅鼐在治苗论中曾说:“唯有以移其习俗,奠其身家,格其心思,苗乃可得而治”这种表层的强迫“同化”政策的最终实现也是以“边墙贸易”作为契机的。正如上述,苗汉间的交往由于稳定而日趋频繁,相互交往中逐渐消除了苗汉间的心理隔阂,淡化了异类观念。比如汉族农耕地区对牛的重视,也影响了苗疆“椎牛”,祭鬼行为。在服饰上,至光绪七年(1881年)苗疆男子则“皆雉发,衣幅悉访汉人”此外,为了实现苗疆的长治久安之策,清统治者尤为重视对苗民的“教化”作用。即在苗疆地区兴办各种教育设施,大力倡导和儒学及封建伦理道德,以实现“施儒教而易其性”、“格其心思”的目的。而设立的书院、义学多处于墟场之上,教读“四子书”、“孝经、小学之书”,灌输封建礼教和忠君思想,鼓励苗疆接受儒家的道德要求,进行强制“同化”策略。到了嘉庆二十年(1807年)民族文化交融呈现突发态势。苗汉文化通过不断的碰撞与调适,苗族文化不断吸收,消化外来文化,丰富了本民族文化,同时也导致了湘西苗疆区域文化结构重组和运作功能的革新。14 四、结语 “边墙贸易”政策的施行,是清代统治者对自身文化充分认识后的决定。统治者们认识到:当构成自身文化整体之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被其他文化单独吸收时,其渗透的程度,快慢是有差异的。经济因素最容易被吸收,政治因素次之,最难渗透的是文化因素。而“边墙贸易”政策正是以军事边墙为保障,经济上以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劳务派遣合同协议书范本
- 护理伦理毕业答辩
- 常见症状护理之头晕护理
-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七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 含答案
- 妇科常规护理体系构建
- 2025年低血钾知识试题
- 湖南省湘一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
- 山东省济宁市2025年高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济宁三模)
- 浙江省衢州市五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 物流和快递合作协议
- 2023-2024学年四年级数学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A4版)(人教版)
- 2025年湖北省各市(州、区)供电服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私人合同协议书模板
- 神经鞘瘤MRI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课件
- 2025年河北高考地理模拟预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例释-高考语文考前复习速记清单
- T-CEPPEA 5002-2019 电力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
- GA 1812.2-2024银行系统反恐怖防范要求第2部分:数据中心
- 2025年端午节撞上儿童节活动方案
- 法治护航成长路-四年级法制教育专题
- 电工技能培训课件下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