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一二单元教案.doc_第1页
语文一二单元教案.doc_第2页
语文一二单元教案.doc_第3页
语文一二单元教案.doc_第4页
语文一二单元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白杨礼赞教学目的1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而神不散”和象征手法。2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重点难点1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是重点之一。2象征的写作手法是重点之二。3难点是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读准生字读音。2解释生字词。3(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及中心。(2)思考课文预习提示。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2象征手法含义3导语三、正课1读一读课文,思考并回答,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又怎么概括?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第二部分:(第2至4自然段)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2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3提问: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4提问:课文第二部分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5动手在第三部分文中找一找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词,并把它们标记下来。想一想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哪个。它的含义又是什么?四、小结五、作业1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第1, 2,3小题。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第二课时一、预习1细读课文第四部分,思考课后练习二、三题。2就课文不明白的地方质疑。二、导入三、正课1读一读第四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动手画出文中排比句,反问句。看一看句法有何变化。讨论,明确。句法变化是只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句法中有异。点破象征意义。(2)提问:这四句排比句和反问句连用,意思怎样加强?讨论、明确。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3)提问: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 先抑后扬的写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4)提问:白杨树象征了什么?讨论,明确。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2读读第五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提问:“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2)提问:“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3)提问:把白杨树和捕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讨论,明确。这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弃之情深化了散文的主题以高昂的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3提问:课文语言运用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说。讨论,明确。特点是语言凝练优美,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写白杨树的高大等等。四、小结五、作业1课后练习第二、三题。板书设计:白环境之美 杨不平凡形神之美树象征之美2、囚绿记 教学目标1、 领略文章深邃的意境,提升审美品位。2、 了解咏物抒情的方式,培养高洁情操。3、 品位含蓄优美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4、 了解作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情绪的歌颂。教学方法 以引领式的自读为主,间以提问、质疑等教学方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从“囚绿”到“释绿”乃至“爱绿”、“护绿”情感的培育和激发。教学难点:对“囚绿”深层含义,即象征意义的理解和品味。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学生自读、圈划。2全班交流: 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 3刚才你在快速阅读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们来读一下,好好品味。 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4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学生自读、思考、圈划、批注。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深化感悟。 5小结6.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结构:爱绿囚绿释绿念绿 情感变化:喜悦不快恼怒祝福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托物抒情的写法。2、理解饱含深情的句子。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真挚的爱情。2、难点:理解含蓄地表达情感的句子。教学时间 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二、导入1作者简介。2导语。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四、理解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见花思人,引起下文。第二部分(2-6):抒发对周恩来的思念之情。第三部分(7-9):深情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第四部分(10-11):再次抒发思念之情,结束全文。五、探究1、作者深情地回忆和周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为什么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学生讨论、交流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因为海棠花是周恩来的心爱之物,在海棠树前留下了周恩来的足迹和身影,留下了两人许多美好的回忆,睹物思人,勾起对与周恩来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的回忆。2、作者回忆了与海棠花相关的哪些片断?每个片断最感人的地方在哪里?讨论并归纳第一个片断是:因为爱海棠花,就选定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而且一住就是二十六年,三十八年。这些词用得很精彩“偶尔”“就”“整整”,表明对海棠花的喜爱非常执着,也说明了两人的爱情非常运坚贞。第二个片断是:邓颖超为远在日内瓦的周恩来剪了一枝海棠花,压在书本里,通过鸿雁传情,表达她的思念,体贴之心。这段写得颇为真挚动人,这对革命的伴侣,他们爱得那么真,那么纯,令人动容。第三个片断是:“我认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暧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飘进了黄河、长江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海洋。”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周恩来的无限敬意,写出了周恩来并没有离开我们,他正为我们的国家,为全人类的进步事业继续工作着,祖国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周恩来同志永远活在邓颖超的心里,也永远活在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的心里。六、小结七、布置作业(多媒体显示)第二课时一、齐读课文第三部分(7-9)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归纳:第7段:概述“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第8段:详细写了在革命斗争中的相见,建立了纯正的友情,为了共同革命理想,从友谊发展到相爱,定约。第9段:写在革命之花开时,我们爱情之花也开放了,1925年8月,结婚了。二、探究1、找出文中邓颖超与周恩来在革命生涯中共同追求,共同奋斗的句子,体会其思想感情。 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那样,一同上断头台。我们都下定决心,愿为革命而死,洒热血、抛头颅,在所不惜。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只是为着我们共同的斗争,发扬爱国主义,追求新思潮,追求进步。建立了共同的革命理想,要为共产主义奋斗。文中多次出现“我们”的共同理想,及为理解共同理想奋斗的句子,这说明了“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同志、战友、伴侣的关系,“我们”始终把革命放在首位。2、第8段中为什么用大段的文字写周恩来同志曾主张独身主义,而“我”也对婚姻抱悲观的想法?这段文字意在说明为了革命事情无暇谈及个人问题,说明两人的交往全是为了革命事业,没有任何个人的目的,它使两人的抱定独身的两个青年走到了一起,从友谊发展到相爱。3、文中提到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进步学生组织的“觉悟”起到了什么作用?说明两人相识的时代大背景,作为进步的热血青年,他们为了反帝,反封建、肥卖国贼,为了救亡图存他们走到了一起来,在那个年代注定了他们的爱情要与革命交织在一起,注定了他们要共同出生入死,艰险困苦患难与共。三、品味本文的语言从全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作为均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妇女运动领导的邓颖超具有坚强,刚毅的一面,又有女性感情细腻,深沉的一面,它并不一味沉缅于深深的思念之中,在深情的回忆之中给我们的鼓舞,以力量、以启发。四、小结邓颖超在该文中称自己的这篇文章既不是诗,也不是散文,而是“一篇纪念战友、伴侣的偶作和随想”84岁的邓大姐在文章中深情回忆了她与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和相伴度过的数十年革命岁月。文间情深感人,令人动容,“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因此,我们革命几十年,出生入死,艰险困苦,患难与共,有时战斗在一起,有进分散两地,无畏无私,在我们的革命生涯里,总是坚定地、泰然地、沉着地奋斗下去。我们的爱情,经历了几十年也没有任何消减。”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板书设计:赏花思人 相识“觉悟” 爱 传书明志寄花传情 结婚广州4、草 莓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由一事物引发丰富联想的写法。2、从文中得出启示。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作者丰富的联想。2、难点:通过联想感悟作者所要抒写的情怀。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二、导入 作者及背景介绍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四、分析课文(一) 讨论文章结构(二) 质疑1、试比较第1、3两段对九月景物描写的不同?第一段重在表现夏意正浓: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槲树生意盎然,到处欢歌笑语。第三段却重在表现秋的气息:树是绿的,但只需吹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2、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了作者哪些联想?香甜的草莓把作者的思绪引回草莓最盛的六月时光,再从六月联想到眼前秋意渐浓的九月,由季节的变化联想到曾经拥有过的青年时光以及似水流年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思想和感情。3、通过联想作者抒写了怎样的思想和感情?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易失的感概,及对人生秋天的赞美,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情怀。4、从文章的思路看写作目的是什么?5、细读课文,体会作者观察与感受,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五、语言品析选择自己喜爱的语段,反复阅读,体会情感。作者由一颗晚熟的草莓触动了情思,引发了丰富的联想,他告诉我们季节的更替、生命的演变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我们要很好地把握现在,去创造美好的未来。六、小结七、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教学后记: 夏意正浓 流年不再 珍惜生命秋的气息5孔 乙 已教学目标:1、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4、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重点1.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及其分析2. 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难点(也是难点):对作品主题的理解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二、解题三、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1、找出生字词。2、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话。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孔乙己的结局。四、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的一句话:“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五、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1、灯片显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以下语句,学生分析讨论。2、指名学生归纳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明确: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六、布置作业思考:1、小说的前三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2、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第二课时教学难点与重点:理解小说主题。教学内容及步骤: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二、提示与思考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有什么作用?2、酒客、掌柜、伙计等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3、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什么?4、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三、交流、讨论后明确1、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2、孔乙己不能与长衫酒客为伍,短衣帮酒客虽然也处在社会底层,但他们仍肆意讥笑孔乙己。唯利是图的掌柜以取笑孔乙己为乐,就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对科举不幸失败者的冷酷。3、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既不能进学,又没有学会营生,反而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4、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培养残酷的统治者。四、学生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学生讨论后明确:1、社会原因。(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3)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2、自身原因。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五、理解小说主题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本文的认识进行思考分析。六、布置作业思考课后练习题三、四。第三课时课时教学重点:理清小说结构线索,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教学内容和步骤:一、理清小说结构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开端(13段):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发展(49段):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高潮(1011):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结局(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二、理清小说的线索三、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四、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五、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孔 迂腐麻木 封建科举制度乙 好喝懒做 社会冷漠无情己 自命清高 个人性格弱点 天真善良 6一厘米教学目标1、理解母亲为儿女的成长所付出的努力。2、了解心理活动对人物刻画的作用。3、体会文中比喻的妙处。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含义。2、难点:心理活动的刻画。教学时间 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作者简介。二、研读课文1、阅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小说脉络。讨论并归纳: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头到“在这个过程中,她觉得生活多了几分追求。” ):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写母亲为让儿子高兴,给不需要买票的儿子买票,使儿子误以为自己己经长到一米一了。第二部分(从“今天她领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院参观”到“这种有惊无险的遭遇,一定会令不也天心。” ):这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寺院门口,母亲坚信儿子还差一厘米而没有再买一张票。第三部分:(从“你过来”到“况且他能否明白这其中的奥妙?” ):这是故事情节的高潮。母亲在儿子面前出了丑,被儿子误解为贪小便宜而不愿买票。第四部分:(从“小也的目光总是怯怯”到结束):这是故事的结局。写母亲最终为自己讨回了公道,在儿子面前保持了完美的形象。2、课文哪些情节表现了女主人公“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所做出的艰辛努力?表现在:在儿子面前,时刻注意检点自己;不把西瓜皮啃得太苦;为儿子买了本没心要买的票;倒假带儿子参观寺院;强压怒火,不与人争吵;写信为自己讨公道。3、做为一个平凡的母亲,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她要把儿子培养为一个诚实,正直,有教养,有大家风范的人。她深知家教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所以她要在儿子面前树立好完美的形象,为儿子的成长做好正确的导向作用。三、小结本文描写了一位普通母亲为孩子的成长所做出的艰辛努力,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四、作业 课后练习一第二课时一、预习再次阅读课文,欣赏课文,说说陶影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塑人物形象的?二、课文分析1、陶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讨论并归纳:陶影是一个普通的女工,一个普通的母亲,她身上有很多的缺点,家境的不富裕使得她想尽办法处处节俭,占便宜。她是一个可笑的小人物,但又是一个令人敬佩的母亲。为了孩子她时时检点自己,为了孩子她尽量做到温文尔雅,显得高贵,显得有教养。但要做到这些是那么地不容易,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千千万万母亲的良苦用心。2、文中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起到了十分得要的作用,试找出几处,加以分析。讨论归纳:l 为什么要买票呢?就是没有她,车也要一站站地开,也不因此没有司机和售票员,也不会少烧气油。这是她为自己的行为找的可笑的借口,她也是由此减轻自己逃票的不安心理与内疚心情。l 陶影的手抖得像在弹一张无形的古筝。怎么办?吵一架吗?她不怕吵架,可是她不愿意孩子看见这一幕,为了小也,她忍。可以看出她当时的心理斗争是多么激烈。但她为了儿子,强压怒火,爱子之心由此可见一斑。3、课文中用了许多独特而形象的比喻。结合上下文,体会比喻句的表达效果。举例分析:l 以她现有的家境要培养出具有大家风度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这很难,就像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一样,但并不是做不到。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比喻教育孩子的困难,表现出了陶影教育孩子的决心。l 陶影爱抚的目光像蚕丝包裹着儿子,随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柔软的蚕丝从茧中抽了出来。把原本无形的目光比喻成蚕丝,使之变得可感了,很形象,同时也表现了母爱如丝,绵绵不断。l 日子像雪白的面粉,毫无变化地流泻过去。用面粉作比,符合人物的身份,很独特。同时面粉的白给人单调的感觉,也表现出陶影焦急的心情。三、拓展小说的主人公形象自身并不完美,家境也不富裕,但她对孩子进行了“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你能理解这位母亲的苦心吗?请谈谈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的新的体验和认识。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板书设计: 陶影 良苦用心 正面教育(全力以赴)7差半车麦秸 教学目标1、理解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及发展情节中起到的作用。2、了解本文语言风趣幽默,善用群众语言的特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理解“差半车麦秸”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教学难点为细节描写的作用。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检查预习1、注音生字。 2、解释词语三、研读课文1、阅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小说的脉络。讨论并归纳: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不由地想起一段动人的故事来”):写游击队员用“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打趣,以及由小烟袋引出的生活片断。第二部分(从“一个寒冷的黄昏”到“从一个同志的头上飞了过去”):写与“差半车麦秸”初次相见的情景。第三部分(从“隔了一天”到“不敬神也能当菩萨啊”)写“差半车麦秸”参加游击队后受到的教育和锻炼。第四部分(从“从此他越发活泼起来”到结束)写“差半车麦秸”为革命差点牺牲。2、“差半车麦秸”初到游击队时,思想行为有哪些特点?后来他发生了哪些变化?3、“差半车麦秸”出场之前,课文先写游击队员用”差半车麦秸”这个外号互相打趣,以及由小烟袋引出的生活片断,阅读课文,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时什么?讨论: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这”差半车麦秸”到底是谁?为什么有这么怪的绰号?他为什么离开我们?他有哪些奇特的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