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牧的咏史诗.doc_第1页
论杜牧的咏史诗.doc_第2页
论杜牧的咏史诗.doc_第3页
论杜牧的咏史诗.doc_第4页
论杜牧的咏史诗.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杜牧的咏史诗刘晓荣摘要: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源远流长,作为中晚唐时代精神、社会特点的再现,杜牧的咏史诗含而不露,品评历史,求异翻新,借古讽今,真实反映了中晚唐衰颓的时代特点,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体现了一个不合时代的文人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键词:杜牧 咏史诗 时代特征 历史一、概述文学是时代的反映,也是为时代服务的。任何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社会特点都会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而现实主义文学更是时代特征和历史风貌的浓缩。韦勒克认为,现实主义是“当代社会现实的客观再现”。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恰恰印证了这一点。从诗经开始,不管是乐府诗还是唐朝以后的格律诗,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从来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流。尤其是唐朝,初唐的蓬勃、盛唐的宏大、中晚唐的衰颓,都在唐诗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本文就中晚唐的社会现实入手,谈谈杜牧咏史诗中的现实主义风格。二、中晚唐咏史诗产生的社会背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宦官与朝官之争以及朝官内部的朋党之争,这几组构成唐朝中后期政局的主要特征的大矛盾,发展到咸通之后已成不可收拾之势。面对国运日衰的现实,统治阶级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来挽救其灭亡的命运。元和初年(806),唐宪宗有意效法太宗,鼓励诤谏,容纳直言,在统治阶级内部多少形成了一点较为宽松的使人敢于讲话的气氛。韩愈、裴度、元稹、白居易、牛僧孺、皇甫浞等,或直言进谏,或抨击时弊,总之,揭露社会弊病已形成一种时代思潮。从唐敬宗和唐文宗时期开始,唐帝国出现明显的衰败倾覆之势。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于斯之时,阍寺专权,胁君于内,弗能远也;藩镇阻兵,陵慢于外,弗能制也;士卒杀逐主帅,拒命自立,弗能诘也;军旅岁兴,赋敛日急,骨肉纵横于原野,杼轴空竭于里闾。 (唐纪六十) ”指出宦官专权,藩镇割据,骄兵难制,战乱屡起,赋税沉重,民间空竭。这一切,加上统治集团的腐败,使唐王朝陷入了无法挽救的危机之中。由于朝廷控制的州县减少,官位紧缺,朝中清要职位又为朋党及有权势者所据,一般士人在仕途上进身机会很少;由于科场风气败坏,许多出身寒微,拙于钻营的有才之士,在考场上长期受困,甚至终生不第。少数士人即使幸而中举入仕,也很难像中唐的韩愈、白居易等人那样,凭他们的文才进入政治机构上层。面对王朝末世的景象和自身暗淡的前途,士人心理状态发生很大变化。一些人尽管仍然眷念朝廷,关心时政,怀抱希望,但也往往以失望告终。国事无望,抱负落空,身世沉沦,使晚唐诗人情怀压抑,悲凉空漠之感常常触绪即来。这种种抑郁悲凉,在晚唐诗歌的多种题材作品中都有体现,而体现得既早又突出的是怀古咏史之作。此外,唐朝科举考试对历史内容的强化,使士子不得不注重议论、评述历史;中晚唐君主崇尚经史、以史为鉴的思想意识,以及用人所显示的文化导向,形成探讨历史兴亡、论辩古今盛衰的史论风尚。这些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史论体咏史诗的产生。中晚唐史论体咏史诗深刻新警,善于翻案,和此时期注重新变疑古的史学思想也有一定的关联。三、杜牧生平杜牧(803-852),出身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很有文化传统。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仕德宗、顺宗、宪宗三朝,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与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并称为“三通”,乃中国治史研究的经典。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说:“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杜牧才气纵横,抱负远大,思想深受其家学涵溶,继承祖父杜佑以通典为代表的经世致用之学,“少小孜孜”于“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很想建功立业,有一番作为。在诗歌创作上,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结合他的诗歌创作来看,他不满当时诗坛的绮靡倾向,追求的是一种情致高远、笔力劲拔的诗风。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就有“达则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可眼前,唐王朝似欲中兴实则无望,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党争严重,社会动荡不安。杜牧面对内忧外患,忧心如焚,渴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但官场险恶、仕途坎坷,使他壮志难酬。长时期的幕僚生活、不稳定的朝野升迁,让他感慨良多;但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文人,他只能把满腔的愤懑通过饱蘸情感的诗篇迸发出来。他熟谙历史,知道历史是一面镜子,能够让后人看清自己和现实,于是杜牧开始大量地创作借古讽今诗,他的咏史诗便在晚唐的夕光中熠熠闪光了。 四、杜牧的咏史诗品评历史,求异翻新,借古讽今,是杜牧怀古咏史诗的突出特点。他的咏史诗大体分为以下四类:一是论史之作,如赤壁、题乌江亭、江南春绝句等;二是借古讽今之作,如过华清宫绝句、题武关、泊秦淮等;三是借题发挥之作,如九日齐山登高、登乐游原、过勤政楼等;四是含有盛衰兴亡不可抗拒的哲理意味之作,如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等。(一)论史之作。杜牧很注意研究国家治乱的经验教训和经济、军事问题,善于运用史料去重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把历史、现实和个人思想融合在一起,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阐发自己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多有求异翻新之作。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此诗作于杜牧任黄州刺史期间。诗人一改传统的“周郎妙计安天下”的格调,阐述自己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发前人之未发。诗人联想到了历史上的赤壁大战,认为周瑜只是凭借东风战胜曹操而侥幸成功,感叹际遇对人生命运的重要,从而隐晦地传达出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情。诗人从眼前之景联系到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来进行抒情立论,音节响亮,极富气势。又如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此作一反常人以项羽乌江自刎为壮举的看法,认为“包羞忍耻”也是大丈夫。他把深沉的历史感慨融化在对具体的历史事件的评论之中,诗歌形象圆满,借古喻今,使人从历史的事实中吸取教训,亦不乏豪迈气息。晚唐,统治者重视佛教,全国各地大兴土木,修建众多庙宇,劳民伤财,杜牧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绝句)诗人由“南朝”二字提领那一段历史,引发人透过历史的“烟雨”,联想到南朝统治者推崇佛教、大兴佛寺、劳民伤财,非但无能挽救南朝政权的病入膏肓,相反,昏聩荒唐的迷信活动却加速了其崩溃的步伐的历史现实。而今,留下来的南朝佛寺成为衰败历史的见证,使人联想到唐王朝崇信佛教导致衰败的必然结果,讽谕之辞劝谏之意,自然而出。(二)借古讽今之作。诗人针对晚唐朝廷的黑暗政治和腐朽没落的社会现实,借历史上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加以讽喻。历史人物吴王夫差、秦始皇、隋炀帝、陈后主,特别是本朝的唐玄宗,都是诗人笔下批判的对象。“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华清宫绝句),这首咏史诗是杜牧路经华清宫抵达长安时,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荒淫误国而作的。华清宫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乐之所,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因此,许多差官累死、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过华清宫绝句截取了这一历史事实,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开成四年(839),杜牧由宣州赴长安,途经武关时,吊古伤今,感叹时事,写下了这首题武关:“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面对唐王朝渐趋没落的国运,诗人站在武关前,思绪万千。于是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忧思,一齐涌上心头,形于笔底。他希望唐王朝统治者吸取楚怀王的历史教训,任人唯贤,励精图治,振兴国运。同时也向那些拥兵割据的藩镇提出了警戒,不要凭恃山川地形的险峻,破坏国家统一的局面;否则,不管弱吐强吞,其结局必将皆成空。“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夜泊秦淮,诗人听到隔江传来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表面上,诗人似乎是在斥责“商女”无知,但是诗人的矛头所向,却是那些身负天下安危,但醉生梦死的达官显贵。在距陈朝覆灭已有两个半世纪之遥的晚唐衰世,竟又有人不以国事为怀,用亡国之音,麻醉自己,令人陡生历史悲剧又将重演的预感。诗人上溯历史,下照现实,讽喻当时的达官显贵们,若是一味像陈后主一样,耽于玩乐,也将亡国;如不改弦更张,将要自蹈覆辙,不堪设想。(三)借题发挥之作。诗人把自己的政治际遇融入诗篇,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这类诗虽主要意思不在怀古,但由于是由古代历史或遗迹触发的感慨,一般仍带有伤悼往事的情绪。如九日齐山登高,诗人借慨叹齐景公独自伤感流泪来抒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情。诗意借景而发,实为借题发挥之佳作。又如“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登乐游原)“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过勤政楼)这两首诗,前一首感叹盛大煊赫的西汉王朝,只剩下荒陵残冢;后一首写唐玄宗时代作为盛世标志的勤政楼,被遗亡冷落,独任苔藓滋蔓。两首诗虽然一慨叹汉代,一咏本朝,但抒发的都是对于现实衰颓已经无可挽回的感触。(四)含有盛衰兴亡不可抗拒的哲理意味之作。如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澹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伤悼六朝繁华消逝,同时又以“今古同”三字把今天也带入历史长河。“人歌人哭”,一代代人都消没在永恒的时间里,连范蠡的清尘也寂寞难寻了。留下的只有天淡云闲,草色连空。这正是对于唐衰推移,一切都无法长存的认同和感慨。五、杜牧咏史诗的艺术技巧从艺术技巧来说,杜牧摆脱了汉魏六朝以来用五古进行长篇铺叙的传统,发扬杜甫用七律吟咏史事的新风,还写了很多艺术概括性很高的咏史七绝,为后世的咏史诗在体裁和艺术技巧上开辟了新的道路。 自班固的咏史以来,咏史诗的名家名作很多,如陶渊明,左思等,那时七言体裁尚未成熟,咏史诗主要以五言古诗为主,如陶渊明的咏荆轲、左思的咏史系列。艺术手法也比较单一,主要是铺陈史实,杂以议论。杜甫开始用七律吟咏历史,如蜀相咏怀古迹等,刘禹锡的金陵五题开始用七绝咏史,杜牧之诗有“二十八字史论”之称,七言律绝咏史诗在质和量上都大大提升,臻于大成。七言律绝由于其体裁比较简短,对仗要求工整的特性,不便于完整周详地叙述历史事实,然后再滔滔不绝地发表长篇大论。如何在方寸之间传神写照,俯仰今古;如何把史的思想性和诗的艺术性有机结合起来,这给每个咏史诗作家提出了一个难题,这也正是杜牧咏史诗的艺术成就所在。第一,杜牧继承杜甫的遗风,把凭吊古迹和追怀史事熔铸一体,扩大了诗的时空浩瀚感。杜甫在咏怀古迹中已开这种笔法的先河,如“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等。杜甫的笔法沉实质朴,杜牧的则更趋空灵自如,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想象的历史虚景,几百年间,王朝更替,世事变幻,繁华落尽,宛如梦境,只有眼前一片漫漫烟雨,茫茫长空,时空感特别强。第二,杜牧的咏史诗展现的是一幅幅历史与现实相辉映的画卷,体现了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风格。江南春绝句中,杜牧先是写春到江南,莺啼婉转,燕语悠扬,红花绿叶,交相辉映,河水荡荡,山色佳丽,水村山郭,酒旗飘扬。这盎然生机的天然美景,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在这尺幅“千里”的画卷中,不仅有春莺、春花、春草、春水、春山、春风等春天的景物,而且声、色、动、静兼备,听觉、视觉的景色并置。“水村”、“山郭”、“酒旗”、“风”等四对名词联缀使用,表现出人与自然的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因人而生机勃勃。“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既是面上取点式的绘景,又是讽谕朝政的议论。在细雨蒙蒙、烟霏云敛的江南,兀立着一座座雄伟壮丽的佛寺,庙中的古钟发出阵阵轰响,更给这江南春色增添了神奇的色彩。江南春绝句短短四句,绘景明晰,聊聊几字就简练明确地展示了一幅壮阔无比的春光图。诗的末两句写景如画,景中寓情。第三,他擅长在宏大复杂的历史故事中截取一幅或者一小段画面进行描写。其史料有些是出于史书记载的实景,如题武关中的“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诗人既谨守历史真实,又大胆创造艺术真实,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结合起来,细加点染,形成生动且富于戏剧性的场面,再加上诗人适度的评论和抒情,所有的历史意蕴都在这个画面中集中舒展呈现,藏须弥于芥子,笼古今于方寸,由此来表达深沉的感慨,或者深刻的讽刺。第四,杜牧的咏史诗有时很少直接发议论,而是有案无断,含而不露,避免了枯燥的说教,巧妙地让读者在历史画面中自行思索感受,从而造成了意在象外,含蓄沉厚的艺术效果。江南春绝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人虽一笔带过“南朝”和佛寺,却并无剑拔弩张的谴责之语,诗中只是在凭吊南朝覆灭时对“烟雨”中寺庙的来历稍加点拨,就使人能纵向想见这些佛寺建造的历史,讽喻警醒之意不言自明。打开杜牧的诗作,历史如一幅幅画卷在我们的眼前慢慢展开,风云变幻,人世沧桑。合上杜牧的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