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doc_第1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doc_第2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doc_第3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doc_第4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选题: 1、世界观是() A人们对世界的科学看法 B人们对哲学的科学看法 C人们对整个哲学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D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同世界观一般是() A统一的 B不统一的 C相反的 D矛盾的 3、哲学是() A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C科学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科学化、理论化的方法论 D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又是系统化、科学化的方法论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C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关系问题 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 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6、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A唯心论 B不可知论 C诡辩论 D二元论 7、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认为()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世界是不可认识的C人们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质 D认识是消极被动的反映8、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A客观存在的 B人的意识创造的C由神或客观精神创造出来的 D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构成的9、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A万物皆备于我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D心外无物10、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C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D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11、“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不可知论观点 D二元论观点1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C个人与群众的关系问题 D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的关系问题 1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在回答() A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C世界是怎样被认识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D世界是怎样被改造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14、“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15、作为概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这一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真实性 B客观性 C物质性 D客观实在性 17、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A手脚分工 B语言的产生 C社会的出现 D劳动 18、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劳动 () A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 B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C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 D使人更好地适应自然 19、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 ) A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2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种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 A独立性、根源性 B客观性、唯一性 C实在性、唯一性 D相对性、变动性 2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 A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B坚持了直观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坚持了抽象的能动性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D坚持了直观的能动性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2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 A体现了唯物论和自然观的统一 B体现了唯物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C体现了唯物论和历史观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2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 A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统一 B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体现了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25、观念的东西对物质的东西的关系表现在 ( )A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两者是根本对立的、互不相容的 C观念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 D两者是统一的,没有区别的 26、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 A唯心主义理解 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 C辩证的唯物主义理解 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27、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 ( )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一切唯心主义的观点 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28、运动是物质的( )A根本属性 B唯一特性 C外部现象 D内部本质 29、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庸俗唯物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30、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指 ( )A物体在空间的位置移动和数量的增减 B从物理运动到生物运动的转化 C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D客观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过程 3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32、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 ( )A社会精英 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C在一定生产方式下活动着的人 D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 3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句话说明了 (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34、时间和空间是 ( )A物质的两种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35、空间是指 ( )A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持续性 C运动着的物质的顺序性 D运动着的物质的位置 36、空间的特性是 ( )A一维性 B二维性 C三维性 D多维性 37、把时间和空间看成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这是 (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二元论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机械唯物论观点 38、能够证明时间、空间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的自然科学理论有 ( ) A引力场、电磁场理论 B原子结构学说 C欧氏几何学 D爱因斯坦相对论 39、形而上学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错误在于否认 ( )A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B时间空间的有限性 C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相联系 D时间和空间的不变性 40、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 A是客观的 B是有限的 C是可知的 D是相对的 41、列宁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说法( )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 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42、下列说法中,那一种说法指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 B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 C人类社会脱离了自然界 D人类社会高于自然界 43、下列说法中,那一种说法指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人类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指导的 B人类实践活动是物质性活动 C人类实践活动是有创造性的 D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性的 44、下列说法中,那一种说法指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 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的 B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 45、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是精神的 C世界是统一的 D世界是发展的 46、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A它的存在性 B它的物质性 C 它的可知性 D它的矛盾性 47、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 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48、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是 ( )A庸俗唯物论 B辩证的唯物论 C机械唯物论 D朴素唯物论 49、坚持世界是多样性统一的观点是 ( )A形而上学唯物论 B辩证的唯物论 C折衷主义 D二元论 50、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物质性 B客观性 C现实性 D可知性 5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指() A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 B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性 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性 D人类认识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52、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实践是指( )A人们的一切活动 B人们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C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 D人们的精神活动活动53、人类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这表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 A被动性 B历史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 54、人类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这说明实践活动具有() A被动性 B历史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的 55、人类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地进行的,任何个人活动都不能离开社会的联系。实践的这种社会性决定了它的() A被动性 B历史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 56、人类存在的方式是() A社会活动 B社会生产 C社会斗争 D社会实践 57、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 A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 B一定的社会共同体 C经济、政治共同体 D一定的人群共同体 58、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是() A科学的理论 B正确的自然观 C正确的历史观 D正确的实践观 59、人类的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 A物质的社会关系 B思想的社会关系 C复杂的社会关系 D基本的社会关系 60、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 A社会的物质生活 B社会的政治生活 C社会的精神生活 D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61、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这说明实践构成() A社会的时间状况 B社会的空间状况 C社会的现实状况 D社会发展的动力 62、全部社会生活() A在本质上是真实的 B在本质上是客观的 C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D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B辨证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64、辩证联系的含义是 ( ) A概念之间的相互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 B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 C事物发展过程中直接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 D事物或现象之间界限的不确定性 65、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存在于() A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 B各事物之间 C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 D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 66、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物体的位置移动和场所的变化 67、唯物辩证法认为,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 ( ) A它们出现时间的先后 B它们在形式上是否新颖 C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D人们是否认可它们 68、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 ( ) A是否整体地看问题 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 C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变化 6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70、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事物发展的全部内容71、辩证矛盾的含义是( )A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交叉关系C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冲突关系 D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依赖关系72、辩证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指( )A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 B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平衡性C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 D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73、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A相互离异、相互排斥 B相互反对、相互否定C相互分离、相互转化 D相互依存、相互渗透74、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75、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 )A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B相互离异、相互排斥C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D相互吸引、相互贯通76、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 )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根据和条件的关系77、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A相互结合共同起作用的 B各自分别起作用的C同一性先起作用 D斗争性先起作用78、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A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B对矛盾的否定或排斥C在排除矛盾中实现同一 D包容万物的“和而不同”79“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 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C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D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80、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8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8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注意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其他工作。这种做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A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B“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83、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A矛盾 B普遍矛盾 C特殊矛盾 D矛盾双方的又统一又斗争84、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A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B矛盾体系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C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D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85、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86、下列观点中反映规律的根本特点的是()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C不废江河万古流 D人定胜天87、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说明意识活动具有()A创造性 B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C目的性和计划性 D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88、列宁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这说明意识活动具有()A创造性 B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C目的性和计划性 D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89、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这表明意识活动具有()A创造性 B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C目的性和计划性 D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90、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问题上,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A规律是死的,人是活的 B规律是客观的,人是无奈的C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D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9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明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A按客观规律办事 B通过实践这一基本途径C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D具有更多的创造性二、多选题: 1、从世界演进的过程来看,自然界是()()()()() A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 B存在于人之外并与人分离的 C开天辟地以来就如此,始终不变的 D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E人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来源地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E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C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 D任何哲学不能回避的问题 E任何哲学家不能回避的问题 4、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是()()()()() A谁是唯物主义,谁是唯心主义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 C谁是可知论,谁是不可知论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有否同一性的问题 E可知论是否彻底的问题 5、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 A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B是解决其他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C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 D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种哲学观点的依据 E是划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两种观点的依据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 A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 B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 C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E抛弃了一切旧哲学 7、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说明( )( )( )( )( ) A物质范畴和实物完全是一回事 B物质范畴和实物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物质范畴是具有普遍性的哲学范畴 D物质范畴就是各种具体实物的相加 E物质不过是人的主观产物 8、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E体现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9、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 ()()()()() A总体和局部的统一 B包含和被包含的统一 C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D无条件和有条件的统一 E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10、选出下列物质运动的正确的担当者 ()()()()() A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担当者 B电子是电运动的担当者 C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担当者 D人脑是思维运动的担当者 E分子是热运动的担当者 11、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E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物质性关系 12、人类的实践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有()()()()() A客观物质性 B自觉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无限多样性 E不可预测性 13、人类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A生产劳动实践 B科学实验 C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D艺术实践 E教育实践 1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因为()()()()() A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B实践集中地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C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D人类的本质力量只有在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和确证 E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15、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A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B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C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 D自然界是构成人类社会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E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影响、制约和改变着自然界 16、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 A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一切社会现象的最后根源 E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17、唯物辩证法所说的联系具有()()()()() A客观性 B普遍性 C描述性 D多样性 E形象性 18、联系的普遍性的含义是指()()()()() A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B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 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是单一的 E人们对联系的一种普遍性的认识 19、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 A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 B要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 C要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D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E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0、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 A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 B离开事物的运动不可能发生联系和作用 C先有事物的联系,后有事物的运动 D运动之后才发生各种联系 E联系是运动的担当者 2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在本质上是 ()()()()() A指一切运动变化 B同一事物的不断增长 C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过程 D指事物的一切运动过程 E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2、判断新事物的标志是()()()()() A符合发展的前进方向的 B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C具有远大前途的 D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E发展中应当完美无缺的 23、对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的态度,应该是()()()()() A满腔热情支持和扶植 B为它的成长鸣锣开道 C全面肯定,完全支持 D促使其日臻完善 E放开手脚任其发展 24、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因为()()()()() A它具有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的新的结构和功能 B它既批判地继承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东西,又增添了新内容 C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的拥护 D它抛弃了旧事物的一切,是全新的和富有创造力的东西 E它离开了旧事物的基础,在新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25、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 A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B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C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一切现象中 D说明一切事物都有自己兴衰变化的过程 E包含有种种的偶然性和倒退,但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 26、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A就是对立统一 B就是相反相成 C是指客观存在的矛盾D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关系 E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统一27、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根本属性是()()()()()A普遍性 B特殊性 C斗争性 D稳定性 E同一性28、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A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C没有矛盾的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贯通D没有矛盾的同一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斗争和排斥 E斗争性是相对的,同一性是绝对的29、矛盾的同一性对事物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A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B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而各自得到发展C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D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的斗争得到调和,从而推动事物发展E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的斗争激化,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30、矛盾的斗争性对事物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这就是说()()()()()A斗争本身就是发展 B一切斗争都能推动事物发展C不是任何一种斗争都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D只有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的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E矛盾斗争越激烈就越能推动事物的发展31、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A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思想B强调平衡、协调、合作的思想 C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D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E“和而不同,同则不继”的思想32、矛盾普遍性的含义是()()()()()A矛盾存在于全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 B矛盾存在于某个事物产生和消亡的过程中C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D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E矛盾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33、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指导意义是()()()()()A科学地、深入地认识事物的基础 B把握一切艺术形式共性的客观依据C揭示事物发展的永恒性的出发点 D反映事物的普遍本质的立足点E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3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相互联结的关系 E相互转化的关系35、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A个性中包含共性 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C共性寓于个性之中D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 E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6、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A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B解决了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就自然得到解决C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是不变的 D在抓住主要矛盾时,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的解决E在矛盾体系中,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处于平衡状态37、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原理告诉我们()()()()()A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C矛盾的次要方面对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有影响D认清矛盾主要方面就有利于认清矛盾的性质E处理矛盾首先要认清并抓好矛盾的主要方面38、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对指导社会实践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是()()()()()A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基础 B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哲学依据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D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指南 E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锐利武器三、判断题: 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既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4、作为概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 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6、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7、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8、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 9、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10、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11、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抽去社会性这一环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变成了动物与自然的关系。 12、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 13、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14、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15、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16、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17、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8、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19、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2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2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四、材料题: 1、阅读材料,用所学过的或所掌握的哲学知识分析并阐明你的观点。材料:今年四月十六日,美国的佛吉尼亚大学发生了一起由美籍韩国留学生制造的校院枪击事件,导致多人死伤,引起社会极大反响。当时,美国的一些媒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作了分析报道,概括起来有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美籍韩国留学生心理失常是发生枪击事件的根本原因;另一种观点认为,发生枪击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美籍韩国留学生心理失常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更深层的原因主要是美国社会存在的种族歧视和私人拥有枪支现象泛滥。2、阅读材料,用所学过的或所掌握的哲学知识分析并阐明你的观点。 材料:经过四个多月的层层筛选上海外国语大学国贸专业的某某好不容易成为一家跨国企业的管理培训生。可进入了试用期之后,他才发现并不那么受器重。他说:“我每天只不过是在办公室接接电话,打打文件,跟管理根本不搭界。”他本想到大公司来开开眼界,施展拳脚,岂料成了“打杂的”,工作热情一下子没了。3、阅读材料,用所学过的或所掌握的哲学知识分析并阐明你的观点。 材料:出席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5月24日晚在美国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等六团体举行的欢迎晚宴上发表演讲时说,中国并不回避美对华货物贸易确实存在较大逆差这一客观事实。但是,人民币汇率并非美国贸易赤字的成因,人民币大幅升值会对中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事实是,相比2005年7月汇改以前,人民币对美元已升值超过8。副总理吴仪同时指出,造成美国贸易赤字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主要是转移性的、结构性的,即中美贸易顺差中有85左右来自在华经营的外资企业;也和美实施对华出口管制有关,即美对华高技术商品出口所占中国高技术商品进口总额的比重由183降至91,由此美对华出口至少减少700多亿美元。 4、阅读材料,用所学过的或所掌握的哲学知识分析并阐明你的观点。 材料:在进行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期间,副总理吴仪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国家像中国和美国这样有着如此复杂的经贸联系。两国一方面紧密联系、相互依存,但同时,也经常出现摩擦和纠纷。”5、阅读材料,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材料,并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材料:“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语)回答问题:请阐明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哲学思想。6、阅读材料,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并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材料:“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