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资格考试.doc_第1页
教育学 资格考试.doc_第2页
教育学 资格考试.doc_第3页
教育学 资格考试.doc_第4页
教育学 资格考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7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1一、选择题 1、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A中国B埃及C希腊D罗马(B) 2、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A斯巴达B埃及C希腊D雅典(D) 3、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A希腊B埃及C斯巴达D雅典(C) 4、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 A希腊B埃及C斯巴达D雅典(D) 5、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比较严厉为特征是古代 A希腊B埃及C斯巴达D雅典(C) 6、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A古代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D现代(C) 7、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D现代(D) 8、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D现代(D) 9、以“教育的多元化”是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D现代(D) 10、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A学记B论语C礼记D中庸(A) 11、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A孔子B孟子C墨翟D荀子(A) 12、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A孔子B孟子C墨翟D荀子(A) 13、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孔子B孟子C墨翟D荀子(A) 14、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b) 15、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A) 16、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兼爱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B) 17、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B兼爱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C) 18、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A有教无类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C) 19、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A有教无类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D) 20、“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A学记B论语C礼记D中庸(A) 21、“学不躐等”出自 A学记B论语C礼记D中庸(A) 来源:考试大_教师资格证考试2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A) 23、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德莫克里特(A) 24、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D民本主义与教育(A) 25、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D民本主义与教育(B) 26、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 A教育B教育学C教育论D德育论(C) 27、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其作者是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卢梭D裴斯泰洛齐(A) 28、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B康德C卢梭D裴斯泰洛齐(C) 29、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A裴斯泰洛齐B卢梭C康德D洛克(D) 30、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A洛克B卢梭C康德D裴斯泰洛齐(A) 31、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B爱弥尔C论演说家的教育D民本主义与教育(A) 32、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A卢梭B夸美纽斯C康德D赫尔巴特(D) 33、赫尔巴特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写了著名的教育学著作 A大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D民本主义与教育(D) 34、以下哪一项不是赫尔巴特强调的中心 A教师中心B学生中心C教材中心D课堂中心(B) 35、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A白板说B做中学C儿童中心主义D实质教育派(C) 36、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D民本主义与教育(D) 37、以下哪一种观点是杜威的主张 A教师中心B儿童中心C课堂中心D教材中心(B) 38、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B赞可夫C布鲁纳D维果斯基(A) 39、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 A50年代B60年代C70年代D80年代(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 40个体为了获得长辈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的一种需要,被称为。 41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五类:智慧技能、运动技能、态度。 42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与。 4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44在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建立本质的、非人为的联系,这种学习被称为。 45有效自编测验的主要特征为:、。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6迁移 47自我效能感 48定势 49精加工策略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50中学生易产生哪些心理障碍? 51意义学习有哪些主要的条件? 52简述维纳的归因理论。 五、论述题:本大题只有一小题,满分15分。 53阐述各种迁移理论,并评价之。来源:考试大_教师资格证考试湖北省2009年3月湖北中学教师考试教育学真题一.选择题 1.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知识的价值问题 ,重视实科教育的教育家是:( B ) A卢梭 B.斯宾塞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2.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C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在欧洲封建社会出现的两种类型的教育是骑士教育和: ( C ) A.斯巴达教育 B.雅典教育 C.教会学校 D.实科教育 4.“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依据是人的身心发展的:( B ) A.阶段性 B.个别差异性 C.顺序性 D.不均衡性 5.提出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是强调教育:( D ) A.可以超越社会历史而存在 B.不受生产发展制约 C.对政治经济有促进作用 D.有自身的特点的规律 11.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高度发展的合金,就构成了:( C ) A.道德信念 B.道德情操 C.道德品质 D.道德行为 12.萌芽于16世纪、兴起于17世纪,经夸美纽斯总结、改进和理论升华的教学组成形式是:( C ) A.特朗普制 B.分组教学制 C.班级授课制 D.道尔顿制 13.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中,主导性的因素是:( A )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措施 D.教育内容 14.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平行教育影响”原则是指:( B ) A.言行一致原则 B.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在集中教育原则 15.教师的教育机智充分表现了教师劳动的:( D ) A.示范性 来源:考试大网B.连续性 C.广泛性 D.创造性 二.名词解释 16.教育(狭义):是指学校教育,是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段)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17.教育目的: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18.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也称普及义务教育或强迫教育。 19.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三.简答题 20.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答: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力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第三,生产力的发燕尾服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成的发展与改革。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首先,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其次,教育是科学知识生产的手段。 第三,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21.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要实现那六个改变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第二,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第三、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3.什么是陶冶?运用陶冶进行德育有何要求 答: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运用陶冶进行德育的要求有:1.创设良好情境;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创设。 试四.论述题 24.论述 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并联系一下实例来说明其中的一个观点。 目前我国德育工作在现实的教育效果、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上都存在问题,对青少年学生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不强。要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注重方法的变革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德育工作应注重“以德育人”。“以德育人”就是要求德育工作者不仅仅在口头上要求学生有思想品德,更重要的是要用行动把什么是道德展示出来。 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品德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 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是能动地吸取教育影响的。道德活动是促进外界的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在德育过程中,既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又要引导学生自觉进行个人内部的道德修养活动,使两者联系起来,相互促进。 五.案列分析 25.你认为这位英国老师的教学方式好吗,为什么? 我赞成这位英国老师的教学方式,他主要采用了问题发现教学法,这种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教育学生颇有益处:(1)主要是从问题入手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独立研究需要学生自己去计划和探索,有助于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由于多半采取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也便于因材施教。在这个案例中,老师带学生实际观察影子,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2)此外,这样的教育方式,师生之间可以形成融洽和谐的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促进他们的创造力。(3)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有缺陷,例如耗时较多,难度较大等,所以教师在采用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26.结合案例分析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班集体的发展和完善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这个案例中,这位老师通过探索摸索成功的培养了一个良好的优秀的班集体。(1)首先,要观察和了解学生,只有对学生深入了解才能很好地开展工作,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尊重他们。在这个案例中,这位老师调整班干部,“监视”学生,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但是方法欠妥,他应该在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前提下开展工作。(2)方法要得当,并富有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还要抓住时机,善于思考和反思。这个老师,从批改作文中了解学生的心声,建立了“班主任信箱”,建立了生之间良好的沟通桥梁,为班集体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做了铺垫。(3)班主任要采用民主的方式管理班集体,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并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这位老师,接受了学生提出的采用“值日班长制度”的建议,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4)总之,在班集体的组织和培养过程中,班主任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把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促进整个集体的进步。在这个案例中,班主任最终把一个落后的班集体发展为一个学习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的好班集,就是一个很好的成功的案例。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测试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 2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德国学者冯特( )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的。 A1879 B1897 C1789 D1798 3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 A教学过程 B教学手段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4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 )编著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华生 D桑代克 5心理学是研究人的( )的科学。 A心理活动的规律 B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 C生理与心理活动的规律 D行为活动的规律 6中学心理学的性质是( )。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以社会科学为主 D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以自然科学为主 7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教学方法 B教师 C学生 D学习过程 8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潘菽 D廖世承 9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为智力超常或有特殊才能的儿童提供更为充实、更有利于其潜能充分发展的环境和教学内容说明教育心理学具有( )作用。 A准确了解问题 B提供理论指导 C预测并干预学生 D结合教学进行研究 10在教育心理学看来,( )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 C教学环境 D评价反思过程 11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 )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 A学生 B教学目标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12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 ),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A大教学论 B人是教育的对象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心理大纲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由下列哪些活动交织在一起( )。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 D互动过程 E管理过程 2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涉及( )。 A敬业精神 B职业素养 C专业知识 D专业技能 E教学风格 3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 )的作用。 A描述 B解释 C验证 D预测 E控制 4教学媒体包括( )。 A投影 B录像 C计算机 D黑板 E图片 来源:考试大-教师资格证考试 湖北省教师资格课程考试模拟题(教育学一)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 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3.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教育专著是() A.论演说家的培养 B.大教学论 C.理想国 D.太阳城 4.活动课程注重使学生获得是() 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 C.操作经验 D.交往经验 5.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中,()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为各国所采用。 A.班级授课制 B.分组教学制 C.道尔顿制 D.个别教学制 6.“孟母三迁”反映了()对人的重要影响。 A.教育 B.遗传C.环境 D.家庭教育 7.实施“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让哪些学生得到发展。() A.特长学生 B.优秀性 C.后进学生 D.每个学生 8.体现对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又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的是() A.课程标准 B.教科书 C.教学进度计划 D.学籍管理制度 9.人们常说:“教有法,而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是() A.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B.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C.创造能力 D.观察能力 10.下列属于布鲁纳教育观点的是() A.五段教学法 B.设计教学法 C.范例教学法 D.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 11.讲授法是最普遍、历史最悠久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教师主导、主体的实践,但明显不足在于() A.不利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B.不利于在短时间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 C.不利于教师面向全体学生 D.不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 12.就儿童发展整体而言,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个别差异性 D.阶段性 13.学校的基本功能是()。 A.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B.为繁荣文化服务 C.能实现人口的控制 D.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14.“教育即生长”是教育哲学家()的观点。 A.赫尔巴特 B.皮亚杰C.杜威 D.瓦根舍因 15.下列哪一说法是夸美纽斯的观点?() A.美德是否可教 B.教学的教育性 C.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D.“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即教育16.“真正有效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在于教育或通过教育过程去实现的目的,”并且教育无“过程之外”的目的。这一观点属于()。 A.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C.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D.教育无目的论 17.“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A.示范性 B.复杂性C.创造性 D.劳动方式个体性 18.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 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19.以下不属于班级组织管理工作的是() A.指导学生成立自治组织 B.丰富班级管理角色 C.班级小干部的岗位转换 D.形成班级管理角色的动态分配制度 20.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特殊途径是() A.正面教育原则 B.集体教育原则C.知行统一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二、名词解释(共5个,每个4分) 1.学制 2.班级授课制 3.学校教育 4.德育过程 5.启发性原则 三、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 1.简述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2.如何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3.论述备课的基本要求。 4.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四、论述题(共1题,每题10分) 1.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合格的教师的职业素质。 五、案例分析(共1题,每题10分) 某教师回到办公室说:“二年二班的学生真笨,这堂课我连续讲了三遍,他们还是不会。我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了。他们不会我有什么办法”。 问题:如何理解教师主导作用,这位教师全面发挥主导作用吗?一、选择题 1.D;2.B;3.B;4.A;5.A;6.C;7.D;8.A;9.C;10.D;11.D;12.A;13.D;14.C;15.D;16.D; 17.A;18.D;19.A;20.D 二、名词解释 1.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体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2.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的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 3.学校教育亦称为狭义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 4.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品德的过程。 5.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简答题 1.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民主,这是由该国的政体决定的,但与人民的文化水平,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也有关系。教育会对整代人的精神风貌和政治素质发生深刻影响,并进而“化民成俗”,改变社会的道德风尚及思想潮流,从而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间接的影响。 另外,教育部门特别是高等院校,作为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会对各种政治决策产生影响。现代高等学校一般都担负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许多国家都把大学看成是重要的思想库和决策咨询机构,聘请学有专长的学者做政府部门的专家、顾问,征询来自高等学校方面的见解。高等学校已成为政治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2.(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3.(1)备课是教好课的前提。备课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课的基本要求是:紧扣大纲、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无教案者不得上课。 (2)备课要做到“三备”、“一结合”。“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一结合”: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要求集体备课至少两周一次,由备课组长牵头。 备教材是指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本章、本节本篇在真个教材中所处地位和教材内在联系,深化拓宽教材的知识。钻研教材包括研究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相关的参考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目的与要求及突破重点与难点的具体意见,提出落实“双基”、“双力”的具体办法。教师掌握教材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懂”就是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透”就是对教材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化”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要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合在一起,只有达到这个境界才算是完全掌握了教材。 备学生是指教师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能切合实际,有的放矢,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老师要充分预测学生在理解掌握本章本节教材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掌握学生可能出现的疑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及规律。 备教法是指教师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提出实现教学目的、符合学科特点、符合教学原则的教学方法。 教案的内容一般包括:讲授课题、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及实施设想、教学过程、作业布置等。每课或每单元结束后,提倡写教学后记,总结本课或本单元教学的得失。 4.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它分为讲述、讲解、讲演。讲授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既要突出重难点,又要有系统、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知识,又要在思想上有提高。 (2)注意启发。在讲授中要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 (3)讲究语言艺术。力求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注意音调的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说话,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四、论述题 1.(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所教学科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广博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才能。 (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观察儿童能力与教研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机智 (3)职业道德素养:忠诚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五、案例分析 提示: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既要讲好课,会教学生,又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会学。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会自发产生的,是靠教师调动的,教师只会讲课,而不能使学生会学,还不能说全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湖北省教师资格课程考试模拟题(教育学二)一、单项选择题:(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共15题,每题1分) 1儿童中心论的代表是() A杜威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洛克 2通常所说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运用在教育中是强调() A因材施教原则 B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3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A论语 B学记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4提出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是强调教育() A可以超越社会历史而存在 B不受生产发展制约 C对政治经济有促进作用 D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5实行双轨学制的国家以()为代表。 A英国 B美国 C苏联 D中国 6着眼于训练学生的心理官能,偏重发展智力的教学理论是() A传统的教育理论 B形式教育论 C实质教育论 D现代教学论 7“以尽可能大的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是() A布鲁纳课程结构论的中心思想 B杜威儿童中心主义的核心 C赞可夫教学论的中心思想 D郝尔巴特教学论的中心思想 8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感知教材 B理解教材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9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源泉是() A班主任工作 B教师的正面教育 C能动的道德活动 D学校教育和家庭的影响 10“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人的主体因素11在教学任务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A发展学生的智力 B培养学生的能力 C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D形成学生科学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12当学生道德观念不断得到加强,并相应地产生道德体验时,就会变为() A道德认识 B道德行为 C道德情感 D道德信念 13我国古代教育家十分重视(),孟子就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A榜样 B修养 C陶冶 D实际锻炼 14我国学科课程的雏形是() A礼、乐、射、御、书、数 B七艺 C语文、数学、外语 D“四书”、“五经” 15实验中,将一种实验因素先在甲组实验一个时期,后在乙组实验一个时期,将在甲组实验后的成绩与在乙组实验后的成绩相加,将甲组未施加实验因素的成绩与乙组未施加实验因素时的成绩相加;再将这两个成绩之和相比,以判定实验因素的效应。这种实验方法为() A单组实验法 B等组实验法 C循环实验法 D自然实验法 二、名词解释。 16教育 17教学机智 18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19参照群体 三、简答题:(回答要点,并作简明扼要的解释。共4题。) 20怎样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之间的关系? 21教育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2简述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23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其基本作用是什么? 四、论述题。 24结合当前教育改革实际和我国教育目的的规定,试述全面发展与培养学生独立个性的关系;并根据你的认识,谈谈对培养学生独立个性的看法。 五、案例分析题。 25下列案例包含什么学习方式?请结合案例归纳这种学习方式的特点。 “老鼠有决策能力吗?” 如果说小学侧重的是对孩子收集材料,独立提问的研究能力的培养,到了中学,确定研究方法,实施研究计划的能力,则成为培养的重点。 矿矿(注:素质教育在美国的作者黄全愈的儿子)七年级(初中)时,独立完成了一个“百分之百”的科学研究。 自然科学课的老师在一开始时就给孩子们布置了科学研究的任务。要求孩子们自选一个课题,用两个半月的时间独立完成全部的研究过程。 课题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动物到植物,从心理学到行为科学,爱选什么都行。但有一条是必须要遵守的,即一定要新,不能重复前人的研究,而且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矿矿早已有多年“研究”经验,一开始就认准可要做一个“真正”科学研究-与那些在科学实验室工作的科学家所做的一样。既然白老鼠是科学家们常用的实验工具,那就用白老鼠做研究好了。 研究什么呢?矿矿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异想天开的课题:测试小老鼠的决策能力。 测试小老鼠的决策能力,并非一件容易的事。那些毛绒绒、胖乎乎的小玩意儿怎么会听指挥去接受你的测试呢? 矿矿从宠物店买回两只小老鼠。一只白的,长着一双亮晶晶的红眼睛;另一只黄的,一双黑眼睛总是溜溜的转。 矿矿想出了一个食物引诱老鼠钻洞的方法。他用一块硬纸板把大塑料狗笼一分为二,在硬纸板上一左一右开了两个洞。再把两个一尺长的纸筒接在洞口上。测试时,让小老鼠呆在一边,在另一边上老鼠最爱吃的奶酪,然后测试老鼠钻过洞,取得食物的时间。 他把整个测试过程分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5天。第一阶段,主要是训练小老鼠钻洞。那个白色的小老鼠很机灵,每次只费十几秒钟就可以钻过纸洞,吃到食物。而那只小黄老鼠,却是只实实在在的小笨蛋。它从来就没能明白,钻过洞就会别有洞天。 第二阶段,主要是让老鼠知道左边的洞-此路不通,右边的洞则可以吃到食物。 按照矿矿的设计,第三阶段是提供结论的阶段。 那几天,我和妻子都饶有兴趣地去看矿矿做实验。儿子手里拿着秒表,一丝不苟地记下小老鼠每次通过右边洞获得食物的时间。 别看那只小黄老鼠有时会拉一两个“引体向上”,却还是那么傻呼呼地不会钻洞。而那只小白老鼠则10次有8到9次知道从右边的洞钻入。 测试结束,几天后矿矿完成了他的论文。 一整地的文章,着实让我吃了一惊!那完全是一篇正正规规的研究报告。题目是:“老鼠有决策能力吗?” 他的结论更让我对儿子刮目相看。他写道:“研究的结论既没有支持老鼠没有决策能力的论点,也没有支持老鼠有决策能力的论点。因为,如果老鼠有决策能力,那只白老鼠就不应该走过左边的洞。但是如果老鼠没有记忆力的话,它也不可能多次成功地选择右边的洞。所以最后的结论是,老鼠没有作出复杂决策的能力。但它们的简单记忆和本能会影响它们作出的决策。” 孩子自有孩子的逻辑,一个在开始被我看成过于不切实际的论题,就这样让儿子找到了一个自圆其说的结论。 在七年级的科学研究展览会上,展示了一百多个研究报告。每份研究报告都粘贴在一块一米见方,大小一致的硬纸板上。除了展示论文外,小作者们还极尽其艺术天才之能事,美化自己的那块小天地,外加搬来的做研究用的各种各样的仪器、实物甚至小动物什么的。说句实在话,我从来就没有想到过,七年级的孩子有着这么活跃,这么充实的思维。 下面,是我从这个展览会上摘录的一些有趣的研究课题: 音乐(古典音乐,乡村音乐,摇滚乐)对动物生长的影响; 色彩对植物生长过程的影响; 食物的色彩与消费者的心理; 狗靠什么来决定选择玩具; 猫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 辛辛那提地区的气温与环保; 学校请来了几个资深评委,对所有的参展研究项目做了评价。矿矿的研究获得了动物研究组的一等奖。 26下列材料中,陶行知先生的做法符合哪些德育要求?请具体分析。 育才小学校长陶行知在校园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斥责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了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得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因为你正确地认识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答案: 15DABDA 610BCBCB 1115CDDAC 16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载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段)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17教学机智:是指教师创造性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教学规律,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情况及时、巧妙、灵活地处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或收到意外的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18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进入实际的社会情境,直接参与并亲历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的学习,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19参照群体:是学生个人乐意把它的目标、标准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群体。通俗地说,参照群体是学生个人心目中向往和崇高的群体。 20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智力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防止单纯抓知识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21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既有目的、内容、制度、方法等方面的因素,又具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的层次,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但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教育者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上午成人教育中的学生。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教育手段和内容。教育的这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手段和内容,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22简述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的,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是,人提出教育目的是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的,它的内容是客观的。 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一定社会现实的人。受教育者只能在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下获得发展,教育者也只能在现实的生活条件下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这就决定了教育目的必然为社会历史的客观进程所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成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教育目的产生和变化的现实基础。 教育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体现人类已有的发展程度,又对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能和提出要求。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最终决定作用,从而也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 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设施的制约。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直接决定于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 我们肯定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并不意味着在提出教育目的时无需考虑受教育者的特点。事实上,对受教育者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首先,教育目的所直接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其次,人们既然将所提出教育目的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个性,就不能不考虑受教育者的认识发展、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的规律和过程;再次,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活动实现的;第四,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23遗传因素。它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环境。它是围绕在人周围的,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学校教育。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发展的一种活动,它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学校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们的发展的现实。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这个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得到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4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包括这样几个基本点: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要求全面发展;具有独立个性。全面发展是指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或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独立个性说的是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事实上,全面发展在不同的受教育者个体身上必然会有不同的组合,呈现出不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