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举制的影响内容摘要:科举的影响,应该是决定于它所经历过的历史化境。每一个朝代的统治者都有他自己的主张。有的人可能注重人才的选拔与重用。那么他自然就重视选仕制度。反之,不重视人才的选拔与重用,那么他就更不可能去关注选仕制度。而科举制作为其中的一种。我们要想了解它的作用,就必须首先了解它的历史。关键词:科举制、选仕、制度、影响科举制就是采取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官吏的一种制度。或者说就是对不同科目通过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官吏的制度。而且这是由国家举办的选才制度。一、科举制的历史(一)、科举制的起源隋朝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统治阶级参与政治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就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了“唯才是举”的九品中正制。隋汤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的时候。十科中的“文才秀美”科。也就是之后的进士科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的正式开始。(二)科举制的完善与改革时期1、完备时期隋灭了之后,唐朝沿袭了隋创立的科举考试制度,并且做了进一步的完善。而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在唐代,考试科目有常科和特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叫常科,由皇帝临时下令举行的叫特科。其中,常科包括有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等五十多种。而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等,不受人们的重视,秀才科在唐代的时候要求很高,后来也就被废除。所以,明经科和进士科成为唐代考试的主要科目。考试程序也比较繁锁。首先是由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生徒与由学馆而先后经州县考试及第后的乡贡同去参加沿书省举行的考试。均需填写姓名履历,由户部审查。由考功外员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发榜后,考试合格者继续参加复试,复试合格者,才可以授予官职。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的举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了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是没有形成制度。在唐代的时候还产生了武举。其中最著名的武状元便是郭子仪了。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其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有才学的人。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2、改革时期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特科和武举。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只是在后期的时候导致选官过冗过滥。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仍然最受重视。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由于录取范围的扩大,名额也就成倍的增加。所以宋代每年录取的进士是唐代的几十倍。对于那些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创了后世思科的先例。其次,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有利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然后,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循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誊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以称“弥封”或“封弥”。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辩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相当大的效力。但是,到北宋末年时,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最后,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出了较大的变革,取消了诗同、贴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三)、科举制度的中落与鼎盛时期1、中落时期蒙古人不着重开科取士,灭宋以后一度不举办科举,至元仁宗延 二伞才再次开办。元代的科举制度基本上沿袭宋代,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科举分为地方的乡试和在京师进行的会试及殿试。元代的科举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月人应考;乡试时只考两声场,要求相对简单。左榜供汉人,南人应考,乡试时考三场,要求相对严格。乡试、会试考获名单按种族分配。元朝自仁宗至顺帝时灭亡止,科举时办时废,共举办过十六次,取士一千余人。但元科举所选人才通常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元政府产生的影响也不大。2、鼎盛时期尽管科举在元朝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以四书试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度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制度高度重视,使的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学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可以直接做官。尤其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官员的多不胜数。但到了明成祖以后,监生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明代正式的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举行,又叫乡闰。考试的考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又称秋闱。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化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同时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四)科举制的灭亡时期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的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待,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族人为最多。清代与明代一样,正式的科举考试仍然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为亚元。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因为在春季举行,也称其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乡试和会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有点效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指辞要用古人口气,即代圣贤立言。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科举的初步考试也有三种:童试、岁试、科试。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一定格式的。尽管八股文写起来比较复杂,但是在当时仍然非常重要,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在科举考试中中进士。所以在小说中说:“当今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汉”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是指唐诗,汉代的文章和唐代的诗歌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因此,八股文在当时受到了统治阶级的重视。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然而,科举制度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病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虽然对科场舞弊处分的特别严厉,但由于这项考试制度本身的弊病越演越烈,科举制最终灭亡。二、科举制的影响(一)、科举制的积极影响科举制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科举打破了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仕制度,科举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科举的影响甚远,涉及到国外,日本和、韩国、越南均有效仿中国举行科举,越南科举的废除还要晚于中国。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把科举制度介绍到欧洲。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选材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期至未期形成的文宫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其次,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为政府选拔人才奠定了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再次,科举为历朝历代挖掘、培养了大量人才,一千三百年间产生的进士近十万人、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折六将,通过科举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最后,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仕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通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分时间都不下五十万;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分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亦是相同的“圣贤书”,故此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2、科举对后世的影响科举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了不少痕迹。例如,民国时期,孙中山所创立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五权分立,当中设立的“考试院”便是源于中国的科举考试传统。另外,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大陆的高考中看见。例如分省录取,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价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科举考试内容中的贴经类似现在的填空题。还有监考老师和阅卷老师的安排都与科举考试中的近手一样。监考老师临时派,阅卷是多人同时进行等。其实,科举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不仅在考试中,而且在平时的受教育中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为了高考,所有的学生都在学习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等几门课程。而忽视了自身在体、德、美三方面的锻炼。从而也让所谓的“全面发展”成了一纸空文。而且,现在从小贯彻的教育理念就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从出生就给孩子报各种特长班。其实,这种特长班从小就把孩子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全部耗结了。因此等到该学的时候,孩子就开始出现厌学现象,这样做就有点得不偿失了。这些做法实际上就是为了培养科举中的“天才”。3、科举制度的不足之处和消极影响学者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一项好的制度若能长久永远好下去,便将使政治窒息。”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下,科举制度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第一, 考试内容使得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分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举亦限制了人才的出路。到了清朝,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却多数失意于科场。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材的同时,亦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百年以来,多少各式英雄被困科场,虚耗光阴。第二, 科举制度也产生了家庭悲剧。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的荣誉,而且科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相信陈世美的丑名家喻户晓了。这虽然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当事人的思想价值观和责任感,但科举毕竟给了它这样一块生存的土壤。第三, 科举导致官场腐败。科举制度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出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相互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清朝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绅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借着乾隆皇帝对他的宠爱而一手遮天,收受贿赂,富可敌国。而且就多次利用科举考试的题目为饵收取考生贿赂。造成了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混乱。总之,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物流校招笔试题及答案
- 锅炉储罐销售合同范本
- 期货公司员工合同范本
- 氮气储罐出售合同范本
- 旅游景点合同协议书
- 验钞机买卖合同协议书
- 施工班组安全协议书
- 提前终止违约合同范本
- 长沙辅警考试题库及答案
- 供水管道安装试题带答案
- 浙江省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试题库480道真题(含有答案以及解释)
- 重庆市南川区三校联盟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A卷)(无答案)
- 夫妻开放式婚姻协议书(2篇)
- 病房停氧的应急预案演练
- NB-T31028-2012风电场工程安全预评价报告编制规程
- 京东集团员工手册
- 国开(甘肃)2024年春《地域文化(专)》形考任务1-4终考答案
- (高清版)JTGT 3331-04-2023 多年冻土地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 水处理药剂采购投标方案
- 冬季基坑施工方案及措施
- 团员知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