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议古代科举与现代高考作者:佚名来源:互联网发布日期:2009-08-23作为一项以选拔官员为主旨的考试制度,古代科举在考试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痕,对当代考试的影响波及文化、制度与技术各个层面。现代各种考试制度差不多都能在其复杂多样的形式和性质中找到自己的雏形,想要追溯自己的历史渊源,就不得不回到科举那里去,这便是现代种类考试改革都要研究科举学的缘故。同为大规模的社会竞争性考试,古代科举与现代高考颇多相似,故后者爱前者的影响也颇为深重。与科举的革废是时人议论的焦点这一历史情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的是,被喻为现代科举的高考制度之存废与改革亦成为当代社会关注的焦点。 十余年来,每逢高考前后,学界与广大百姓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掀起一股讨论高考的热潮。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关于高考存废与改革等问题的争论更加激烈。 对高考这样一种与古代科举有着基本相同的精神实质、兼具教育性与社会性的现代大规模竞争考试,其存废与否仅靠考试或教育理论的指导显然远远不够。惟有将高考的存废问题放在科举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方能得出符合考试自身发展规律的结论。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制度,可以发现,科举是其中历史最久、变化最小却又影响最大的一项。自隋朝科举建制后,经过千余年的运行,科举已成为一部结构精细复杂的制度机器,其整体运作设想之周延已达至相当惊人的地步。由于科举取士关系重大,且历时久远,其积极功能与消极影响都十分巨大,科举遭遇了各种议论,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发生在封建社会最高决策层的六次争论或改制。争论的结果是科举数次被废,但总似有神灵相庇,旋废旋复。而佑护之神灵正是科举自身。因为旨在选拔精英以治国的科举制与儒家政治理论十分吻合,有非常适宜科举制生存的文化土壤。而且,由于科举是普通知识分子获取政治特权、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的最佳乃至惟一渠道,对士子的利诱力非常大,科举选择出来的各级官员一般都对朝廷忠心不二,从而使封建统治机器运行达千年之久。与此同时,封建统治者为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又不惜代价精心保养和维护着科不会这部精细繁复的人才筛选机器。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公平竞争、择优录取这一因素则超越了封建时代,是科举制得以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科举(考试)之公平从一开始即为人所识。早在唐末五代时,就有人感叹科第之设,使有才干的草民得以出人头地,无其才的王孙公子沉迹下僚。到明代,科举已被人们视为天下最公平的一种制度,以致时人有科举,天下之公;科举而私,何事为公之说。历史一再说明,在古代中国这样一个深为人情、关系、面子所累的国度,以荐举为核心的任何一种选才方法或制度最终必然出现权贵把持、徇私舞弊之弊病。惟有以考试为核心的科举制度,方从制度上堵住了任人惟亲之漏洞。科举虽存在不少问题,但圣人不能使立法之无弊,在因时而补救之。故立法取士,不过如此。一千多年间虽经许多尝试,却没有任何人找到一种更为有效的能够取代科举这种考试选才方式的制度。 然而,科举毕竟在清末走向终结。究其因,外部原因是清政府的内忧外患,内部原因则在科举自身,是缘于考试内容和操作者而非制度本身。如果把(科举)制度比喻为一条流水生产线,那么需要由这项制度来操作的具体内容就像投入流水线上的原料产品的优劣并不仅仅取决于流水线本身,还与投入的原料及操作人员有关。科举之所以到后来无法正常发挥其积极功用,就是因为其内容数百年僵化不变。的确,自始至终,人们在非议科举时,很少甚至几乎没有人否定其制度本身,而将讨论或改良集中到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以及录取的地域均衡等方面。千余年考试内容僵化的积重难返。是科举终结之根本原因。 在高考制度恢复已逾20年、弊端亦日渐严重的今天,某些人似乎更多地看到了考试制度的各种弊端,因而患了历史健忘症,忘记废除考试制必然带来更大弊病,甚至荒诞不经、费尽心机要为当年的推荐制寻找某种合理性,想再以此来补考试之弊,的确是吃错了药。就算古代的科举离我们太远而容易被遗忘。不仅如此,现代高考中的录取公平问题,也可借鉴于古老的科举。探讨科举考试中有关分区取人与凭才取人的急诊以及分区定额录取制度的形成与演变,对我们认识和改进现代高考分省定额划线招生办法也有益处。 从制度层面来说,科举不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杰作。但和其他任何传统文化一样,科举文化所形成的深厚的历史积淀仍被分为清晰的黑白两半。同样,科举研究的价值亦不仅仅在提供正面借鉴上,对其消极面的揭露批判也具有同等甚至更大的价值。科举因制度而存,因内容而亡。观照科举考试内容对其制度存废的影响,于当今高考内容与形式的具体改革亦不无借镜。 如果说现代高考与古代科举仅仅是在考试形式和作用影响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那么,高教自学考试与科举的血缘关系则要亲近许多。创立于80年代初、具有十足中国特色的自学考试制度,是科举考试在当代社会的明显存留与升华。 中国建立高教自学制度是世界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它是顺应文革结束后社会需才急迫而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严重不足,且有大批青年迫切要求自学成才的需要而诞生的。在当时的条件下,中国为什么没有像许多国家那样大办开放大学或走私人办学的路子,而是发明出国家考试这种教育形式?应该说有传统文化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因为中国有以考促学的古老传统。、换言之,这种独特的教育考试制度出现在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有其深层的历史文化渊源。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全国高教自学考试办公室主任杨学为研究员就认为,自学考试制度直接源于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自学考试继承和发展了科举考试的传统。且不论自考制度本身直接源于科举与否,也无论自考制度的建制者在当时想到借鉴古代的考试形式与否,有一点却毋庸置疑,即科举考试文化作为民族传统的一部分已在传统文化中积淀下来,生长在此文化中的个体或群体多少都带有考试传统的遗传因子。旨在以考促学的自考制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烙印在新时期的显现。 作为古代社会的抡才大典,科举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产生过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上述高考与自学考试的建立与运作便富含科举考试的文化因子。相比之下,科举对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影响则更为深远,既有文化与精神上的明显存留, 也有政治制度上的鲜明痕迹;既与本土观、当代公务员制度有承续关系,也与西方近、现代文官制度有渊源关系。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或从何种层面看,研究科举与对于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尤其是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与改革都大有裨益。 科举的首要功能是选拔国家后备官员,故其对政治产生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科举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的文官考试制度(除选拔少量武官外)。到近代被废除前夕,科举已开始朝现代文官考试性质转变,但科举的命运就像它所依附的政治舞台一样,来不及完成这一转变,便在强大的压力下戛然而止。然而,仅仅废制数年后,部分曾在科举废初欢欣雀跃的人士就已痛苦地意识到,科举之废使中国的官员选拔陷入无序状态,更遑论在今天,人们远距离冷眼旁观时对其蕴含的考试精神之深切怀想。余秋雨谈到科举以诗赋文章作试题,并不是测试应试者的特殊文学天才,而是测试他们的一般文化素养。测试的目的不是寻找诗人而是寻找官吏。其意义首先不在文学史而在政治史。中国居然有那么长时间以文化素养来决定官吏,今天想来都不无温暖。 不过,怀念科举精神的人们仍感到些许欣慰,因为科举虽失之华夏,却得之四夷。19世纪,科举制度西传欧美,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欧美国家巧妙地将科举的考试选才平等竞争精神学了过去,建立起现代文官制度,从而有效地抵御了官场的腐败及任人惟亲的宗法原则,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为欧美国家的政治制度开创了全新的局面。为此,一些西方学者对科举赞誉有加。西方学者卜德将科举制誉为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美国著名汉学家HGGreel(中文名顾立雅)更是认为科举制影响的重要性要超过物质领域中的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尽管西方学者对科举多彰其功甚至好评如潮,但科举的千秋功罪至今难以盖棺论定。之所以如此,与人们考察它的视角、距离以及立场的不同密切相关。辩证地看,科举的利弊相随相依,且都十分明显。但科举首先是一种选任官员的政治制度,若仅从这一角度看,科举对中国官僚政治产生的影响无疑利大于弊。与以前的各种官吏选任制度相比,科举制可谓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精英再生产机制。它第一次撇开了血缘、门第、出身、家世等先赋性因素,而将无法世袭的学问作为官员录用与升迁的基本标准。这种机制改变了官员的社会地位来源,极大地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更新了官员的成分结构,有利于澄清吏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官场请托、植党营私的机会,起码在政治机构的入口处限制了任人惟亲的腐败现象发生。而且惟才是取的原则,保证了官员队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古代文化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惟一的延续数千年不断的文化,古代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惟一能够在两千年间大体维护统一的广大疆域的国家,科举制度功不可没。但另一方面,科举又强化了官僚政治,使做官第一主义在中国根深蒂固,客观上助长了惟官、惟书、惟上的习惯和心理定势的形成,对中国社会有着长远的消极影响。 当这种运行了1300年的精英再生产机制被连根拔去后,当时的中国社会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呢?有的学者认为,废科举有如发生一场社会大地震。作为清王朝自发进行的一次变法,废除科举深刻地影响着其后近百年的国运兴衰与社会变迁,可谓是唐宋以后、民国以前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一次制度革命。作为社会重要支柱的文化与政治两个层面所产生的震荡便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从文化层面看,科举的废止导致了中国历史传统文化资源与新时代的价值之间的最重大的一次文化断裂。而从政治层面看,科举之废使得人心与政局都迅速陷入混沌状态。作为过往科举社会的主角,知识分子在科举被废后的政治舞台上出演了一幕幕令人辛酸的悲剧,从此不得不面对一种起伏跌宕的命运。于是,在清末新政时期出现了大批既无法进入新式学堂又无法通过科举取得功名的无根人,成为对社会政局稳定极具破坏力的游民阶级。就制度而言,废科举亦非有效的改革。因为罢废科举非但没能达到补救时艰、挽救政局的目的,反而出现了一种可怕的官员选任再度真空。这样,在新旧规制之间本该有的过渡的锁链被突然断开。正如严复所言,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这种先破后立的休克疗法没有充分考虑到新旧制度整合时所引发的问题,从而导致严重的社会脱序和社会整合危机。因此,废科举所带来的社会震荡之强烈、政局之混乱,远远超出时人的估计与想象。 在科举被废后较长的一段时期,中国一直未能重新建立起公开、刚性和程序化的选官制度。当时中国的官员选拔制度甚至倒退到了科举制以前诸形态。废科举这项重大的社会工程,也由于操作衔接环节的失误,向政府的效绩索取了高额代价。直至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先生下达了系列文官考试的批令和咨文,干部选任制度的真空才得到填充。有的学者认为,成熟期科举制度在严肃科场纪律、实行规范竞争方面,是我们现行考试制度所不能及的,更是察举征辟色彩浓厚、身份与关系背景强烈的我国现代干部制度应当借鉴的。 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政坛风云与官制兴革后,中国的政治面貌已焕然一新。人们欣喜地看到,改革开放20多年来,各项体制都已进入改革的攻坚阶段。政治体制改革正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而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又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90年代我国建立公务员制度之初,人们很少关注本国悠久的官员选任制度史,主要是仿效西方的现代文官制度。但事实是,现代西方文官制度源于中国的科举制。孙中山先生在五权宪法讲演中就指出,西方各国以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都是源自中国的古法考试。这一点也得到了西方人士的认可,几乎所有的西方政治教科书都将文官制度的创始者归于中国。诚然,西方文官制度在中国科举制基础上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改良,有许多先进的因素值得我们吸纳,但其奉行的公平竞考、择优录用原则均取法于科举制。因此,当我们致力于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时,无论从吸收国外文化抑或从吸收本土文化的角度,研究科举都是我们无法绕过的课题。当然我们不能指望仅靠考试取官就能解决政治体制现代化的出路问题,但作为一种精巧的政治录用方式,考试选才可以减少用人方面的腐败,其平等择优的精神具有恒久的价值。 综上所述,同为大规模社会性考试,现代高考、自学考试和国家公务员考试,或在考试性质、考试功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 3451-5:2025 EN Plastics - Determination of ash - Part 5: Poly(vinyl chloride)
- 【正版授权】 IEC 60950-21:2002 E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quipment - Safety - Part 21: Remote power feeding
- 【正版授权】 IEC 60364-7-712:2002 FR-D Electrical installations of buildings - Part 7-712: Requirements for special installations or locations - Solar photovoltaic (PV) power supply syst
- 【正版授权】 IEC 60228:2004 FR-D Conductors of insulated cables
- GB/T 21309-2025粮油检验涂渍油脂或石蜡大米检验
- 骨伤科考试试题及答案
- 校园安全知识培训课件通讯稿
- 森林采伐考试题及答案
- 透析器反应试题及答案
- 就业帮扶面试题及答案
-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五章 透镜以及其应用 测试卷(含答案)
- 隧洞施工安全教育培训
- 吉林大学《数据库系统原理(双语)》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测试卷(沪教版2024新教材)
- 2024年第九届“学宪法 讲宪法”竞赛题库及答案
- 婚内债务夫妻方承担协议书
- SMT-快速换线推进报告-.课件11
- 楼板下加钢梁加固施工方案
- 斜坡脚手架搭设施工方案
- 建筑行业人才培养与发展战略研讨会
- 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英语核心单词+短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