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案.doc_第1页
《说“木叶”》教案.doc_第2页
《说“木叶”》教案.doc_第3页
《说“木叶”》教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说“木叶”教案河南省睢县回族高级中学 刘广文 教学目的 1 筛选内容要点,把握全文内容,学习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知识。 2 学习文中运用的归纳、比较等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 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学重点 学习诗歌鉴赏的知识和方法。教学难点 运用知识,借鉴方法,进行诗歌鉴赏练习。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导语诗歌语言与生活语言是不完全等同的。在生活中,“看”与“见”词义是一样的,但在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里,它们的意思就不同。它们的区别在哪儿?同样,诗歌里的月亮与现实中的月亮也是不完全等同的。你知道哪些写到月亮的诗句?这就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对此,当代著名学者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里,以“木叶”这个意象为例,作了形象而透彻的讲析。作者说:“诗歌语言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就让我们沿着这句话指引的方向,走进说“木叶”,走进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妙世界。二 筛选内容要点1作者发现了诗歌语言中一个什么现象?(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多用“木叶”甚至“落木”而极少看见用“树叶”或“落叶”。)2作者比较后认识到,树叶与木叶的区别关键在“木”字。作者进一步分析认为,木与树比,形象上有两点不同的特征。试从文中筛选出来。(1木空阔,含有落叶的因素。2 木颜色透着黄色,触觉上有干燥感。)3,那么,树叶与木叶的意味有什么不同?(树与叶形象一致,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木与叶形象上不一致,使人联想褐黄干燥的树干,而很少会让人想到树叶。)4落木与木叶,落木与落叶形象意味有什么不同?(落木比木叶显得更空阔,它连“叶”这一字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而“木叶”则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 落木比之落叶,则有干燥之感。小结:原来,这里的奥妙在于文字的细微差异带来的是意境、意味的不同。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 三 运用暗示性知识,鉴赏诗歌。1举例示范。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为例,重点指导:屐齿暗示春雨,苍苔暗示人迹罕至,环境幽静。小扣、久暗示诗人心情宁静。“出”字暗示诗人的惊喜,“关不住”暗示诗人的愉悦。2 实例练习你能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买杏花”读出哪些暗示性信息?(提供背景 :陆游写作临安春雨初霁时在家乡闲居六年之后又应诏来到临安等候任命。当时作者已62岁。) 点拨:可从小楼深巷、春雨杏花、一夜明朝三方面来体味。 明确:这里有对春天到来的欣喜,有对未来的希望,有对流光易逝的感叹。 三 借鉴方法,作鉴赏诗歌练习。 本文可谓精微独到,作者何以就能发现“诗中多用木叶”这个现象,然后又作出这样细致的辨析呢?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归纳和比较的诗歌鉴赏方法。 1学习借鉴归纳法。 引导学生注意第四自然段“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 这里作者运用的是归纳法。归纳法就是从众多个体中概括出共同的属性或一般的规律。我们可以借鉴这个方法。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它们往往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请学习借鉴课文运用的归纳法概括“柳”在古典诗词中一般有什么共同的内涵。出示王维渭城曲、王之涣凉州词、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等十首诗,引导学生归纳柳隐含的感情色彩。(惜别怀远)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示性,从概念领域进入到艺术形象领域,才能读出诗歌丰富的内涵。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包括生活常识暗示和文化心理暗示。文化心理暗示与文化传统有关。从文学上来说,尤其是从诗歌的“意象”上来讲,这个“传统”就是历代诗人们的诗句所构成的文化氛围,即一句句诗中的意象赋予了该意象的暗示性内涵2学习借鉴比较法。引导学生注意第四自然段“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观了。”这里运用了比较鉴赏的方法。通过对比,找出异同,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对象的认识。试比较课后问题二的三首诗词,辨析它们抒发的情怀有什么不同?(补充背景:王安石梅花写于晚年被罢相后独居金陵时。陆游卜算子 咏梅写于陆游因力主张浚用兵,屡受谗毁而被免职后。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写于1961年,国内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国外反华势力猖狂。)点拨:可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处境,梅的感受感情,最后比较作者的情怀。四 结语本文以“木叶”为例,阐发了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质。作者说,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