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课文翻译.doc_第1页
古代汉语课文翻译.doc_第2页
古代汉语课文翻译.doc_第3页
古代汉语课文翻译.doc_第4页
古代汉语课文翻译.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汉语课文翻译一、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姚炳:“燕燕,纪鸟,本名燕燕,不名燕。以其双飞往来,遂以双声名之,若周周、蛩蛩、猩猩、狒狒之类,最古之书凡三见,而语适合此诗及释鸟文。”“则旧以燕燕为两燕及曲为重言之说者,皆非也。”又“差池”,曰“当专以尾言,燕尾双岐如剪,故云差池耳”。按依此说,古称燕为燕燕,不必特指双燕。不过诗中之燕燕不妨仍指双燕,如“黄鸟于飞”(周南葛覃),“仓庚于飞”(豳风东山),皆非以一鸟为言。 毛传:“之子,去者也。归,归宗也。远送过礼。于,於也。郊外曰野。”陈奂曰:“于训於者,释于野之于与于归之于不同义。于归,往归;于野,於野也。於犹之也。” 飞而下曰颃,飞而上曰颉。颉颃,即顾盼翱翔。 将,朱熹曰“送也”。伫立,毛传曰“久立也”。 朱熹曰:“送于南者,陈在卫南。” 毛传:“仲,戴妫字也。”范处义曰:“先君,庄公也。寡人,庄姜自谓也。周官六行信于友为任(按周礼。地官大司徒“六行:孝、友、睦、姻、任、恤”,郑注“任,信于友道”),庄姜谓仲氏于我相信如友,故曰任只,且称仲氏之德塞实而无伪,渊深而不流,温和惠顺,终始如一,既能自善自谨其身,又当不忘先君,有以助我,相诀之辞如此,冀仲氏不遐弃也。”但“先君之思”,也可以解作是戴妫对庄姜的临别赠言。 译文燕子飞翔天上,参差舒展翅膀。妹子今日远嫁,相送郊野路旁。瞻望不见人影,泪流纷如雨降。 燕子飞翔天上,身姿忽下忽上。妹子今日远嫁,相送不嫌路长。瞻望不见人影,伫立满面泪淌。 燕子飞翔天上,鸣音呢喃低昂。妹子今日远嫁,相送远去南方。瞻望不见人影,实在痛心悲伤。 二妹诚信稳当,思虑切实深长。温和而又恭顺,为人谨慎善良。常常想着父王,叮咛响我耳旁。二、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注释1.硕:诗邶风简兮:“硕人俣俣,公庭万舞。”诗卫风考盘:“考盘在涧,硕人之宽。”诗秦风驷驖:“奉时辰牡,辰牡孔硕。”诗唐风椒聊:“彼其之子,硕大无朋。”诗豳风狼跋:“公孙硕肤,赤舄几几。”诗小雅车舝:“辰彼硕女,令德来教。”诗小雅大田:“播厥百谷,既庭且硕。”这里用为高大之意。 2.颀:(q奇)徐锴说文系传:“颀,头佳貌。”这里用为头俊美之意。 3.褧:(jiong炯)诗郑风丰:“衣锦褧衣,裳锦褧裳。”古代用细麻布做的套在外面的罩衣。 4.私:诗卫风硕人孔颖达疏引孙炎曰:“私,无正亲之言。”中国古时女子称姊妹之夫为私。 5.荑:(ti题)通“稊”。草名。一种像稗子的草。诗邶风静女:“自牧归荑。”孟子告子上:“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晋书元帝纪:“生繁华于枯荑。”后汉书方术传:“炳复次禁枯树,树即生荑。”这里用为草名之意。 6.蝤蛴:(qi求.q其)天牛的幼虫。天牛科。黄白色,身长足短,呈圆筒形。蛀食树木枝干,是森林、桑树和果树的主要害虫。此处借以比喻妇女脖颈洁白丰润之美。 7.瓠:(h互)瓠瓜。一年生草本植物,爬蔓,夏开白花,果实长圆形,嫩时可吃。如:瓠齿:整齐、洁白的牙齿。诗小雅南有嘉鱼:“南有樛木,甘瓠累之。”诗小雅瓠叶:“幡幡瓠叶,采之亨之。” 8.犀:汉书冯奉世传:“器不犀利。”后汉书:“虽有犀舟劲楫,有须者也。”这里用为锋利、坚固之意。 9.螓:(qn秦)虫名。古书上指像蝉的一种昆虫。蝉的一种。体小,方头,广额而有文彩。如:螓首(妇人的额头,方广如螓);螓首蛾眉(额广而眉弯。用以形容妇人容貌的美丽)。 10.倩:(qin欠)广韵霰韵:“倩,巧笑貌。”字汇人部:“倩,美笑貌。”这里用为形容美人含笑的样子之意。 11.盼:说文:“盼,目黑白分也。”字林:“盼,美目也。”这里比喻为美目流转之意。 12.敖:诗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小雅桑扈:“彼交匪敖,万福来求。”荀子富国:“天下敖然。”礼记曲礼:“敖不可长。”商君书垦令:“民不敖,则业不败。”说文:“敖,出游也。”汉书食货志:“邑亡敖民。”汉书丙吉传:“不得令晨夜去皇孙敖荡。”本意为闲游、漫游之意,这里用为散漫之意。 13.说:(yue悦)诗召南草虫:“我心则说。”诗北风静女:“说怿女美。”诗鄘风定之方中:“星言夙驾,说于桑田。”诗小雅頍弁:“未见君子,忧心奕奕。既见君子,庶几说怿。”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雍也:“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礼记中庸:“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孟子梁惠王上:“王说曰。”这里用为喜悦之意。 14.牡:诗邶风匏有苦叶:“雉鸣求其牡。”诗小雅北山:“四牡彭彭,王事傍傍。”诗鲁颂駉:“駉駉牡马。”老子五十五章:“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论语尧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仪礼丧服传:“牡麻者,枲麻也。”大戴礼记易本命:“丘陵为牡。”汉书五行志:“阳奇为牡。”说文:“牡,畜父也。”这里用为雄性的马匹之意。 15.幩:(fn焚)这里用为缠在马口两旁上的绸子之意。 16.镳:(bio标)诗郑风清人:“清人在消,驷介镳镳。”诗秦风驷驖:“輶车鸾镳,载猃歇骄。”这里用为美盛之意。 17.翟:(d敌)诗邶风简兮:“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诗鄘风君子偕老:“玼兮玼兮,其之翟也。”张衡东京赋:“冠华秉翟,列舞八佾。”新唐书:“舞人十六,执羽翟,以四为列。”翟羽。古代乐舞所执雉羽。 18.茀:(fu弗)国语周语:“道茀不可行。”说文:“茀,草多也。从艸,弗声。字亦作芾。”本意为野草塞路之意。这里用为杂乱之意。 19.罛:(gu孤)国语鲁语上:“水虞于是讲罛罶。”尔雅释器:“鱼罟谓之罛。”文选左思吴都赋:“同罛共罗。”说文:“罛,罟也。”这里用为一种大鱼网之意。 20.濊:(huo或)象声词。宋吴潜和人赋琴鱼:“扁舟烟雨归去来,卧听鱼槎声濊濊。”这里用为形容水声之意。 21.鱣:(zhan沾)这里用为大鲤鱼之意。 22.鲔:(wi委)鲟鱼和鳇鱼的古称。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鲔鱼,色青黑,头小而尖,似铁兜鍪,口在颔下,其甲可以磨姜,大者不过七八尺。大者为王鲔,小者为叔鲔。” 23.发:易丰六二:“丰,其蔀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诗小雅蓼莪:“南山烈烈,飘风发发。”高亨今注:“发发,疾风声。”诗小雅四月:“冬日烈烈,飘风发发。”这里用为形容词,形容鱼尾击水之声之意。 24.葭:(ji家)通“遐”。诗召南驺虞:“彼茁者葭。”后汉书文苑传杜笃:“忿葭萌之不柔。”这里用为疏远之意。 25.菼:(tan坦)诗王风大车:“大车槛槛,毳衣如菼。”这里用为初生的荻草之意。 26.揭:修长的样子。 27.庶:诗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诗齐风鸡鸣:“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诗桧风素冠:“庶见素冠兮。”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伍举)惧而奔郑,引领南望曰:庶几赦余。”论语先进:“回也其庶乎!屡空。”尔雅释言:“庶,幸也。”玉篇广部:“庶,幸也,冀也。”这里用为希冀之意。 28.姜:国语:“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水经注渭水注:“岐水经姜氏城为姜水。”这里用为地名姜水之意。 29.孽:(ni聂)楚辞天问:“帝降夷羿,革孽夏民。”王逸注:“孽,忧也。”玉篇子部:“孽,忧也。”这里用为忧虑之意。 30.朅:(qie怯)诗卫风伯兮:“伯兮朅兮,邦之桀兮。”楚辞九辩:“车既驾兮朅而归。”这里用为离去之意。 译文高大的人啊头俊美,衣有锦缎但还崇尚麻纱衣。她是齐侯的子女,是卫侯的爱妻。她是太子的胞妹,还是邢侯的小姨,谭公还是她的妹夫。 她的手就象柔软的小草,她的肤色就象那凝结的玉脂。她的脖颈洁白丰润,她的牙齿象那瓠瓜的籽。丰满前额弯弯的眉,迷人的笑好漂亮啊,美妙的眼睛眼波流动。 高大的人儿啊很散漫,她最喜悦在农郊。四匹壮马骄首立,马嚼上飘着大红绡,插着杂乱的雉羽去迎朝阳。大夫见她肃然而退,她也不让君王多操劳。 黄河之水浪滔滔,北流之水哗哗响。施设鱼网水声闹,鲤鱼鲔鱼闹翻腾,疏远的荻草很修长。希冀那姜水心忧虑,希冀那读书郎有离去。三、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1)。河内凶(2),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3)。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4)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ho)战,请以战喻(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兵而走(6)。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7)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8)。”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9)。”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shng)食也;数(c)罟(g)不入洿(w)池,鱼鳖不可胜(shng)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shng)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shng)食,材木不可胜(shng)用,是使民养生丧(s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10)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帛矣。鸡豚狗彘(zh)之畜(x),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ng)者,未之有也。”(11)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12)” 编辑本段注释(1)尽心:费尽心思 焉耳矣 :虚词,增强语气。 (2)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3)亦然:也是这样。 (4) 无如:没有像.。 (5)加少:更少。加:更。 (6)王好战,请以战喻:大王喜欢战斗,请让我用战争比喻。好:喜欢。请:请允许我。 (7)填:模拟鼓声。然:.的样子。鼓,敲鼓。鼓之:敲起鼓来。兵:兵器,武器。接:接触,交锋。曳:拖着。走:跑。 (8)以:凭借。 (9)直:通“只”,只是。 (10)耳:罢了。是:这。 (11)无:通“毋”,不要。于:比。 (12)违:违反,耽误。 (13)胜:完全。 (14)数:密。 (15)罟:网。 (16)洿:深。 (17)斤:锛子。 (18)以时:按一定的季节。 (19)生:活人。丧:办丧事。死:死人。 (20)始:开端。 (21)五亩:相当于现在一亩二分地。树:种植。桑:桑树。衣:穿。豚:小猪。畜:畜养。时:繁殖的季节。夺:强迫改变。谨:谨慎。庠、序:都指学校。教:教化。申:反复陈述。颁:通“斑”,斑白。负:背东西。戴:顶东西。黎民:百姓。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22)食(一):v.吃。食(二):n.食物。检:制止。涂:通“途”,路上。饿莩:饿死的人。发:赈济百姓。岁:年成。罪:归咎。斯:那么。 译文梁惠王说:“我治理魏国,真是费尽心力了。黄河北岸的地方遇到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同时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的地方。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允许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开始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如果凭借跑了五十步的士兵,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那么怎么样?” 惠王说:“不可以。他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既然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季节,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五亩住宅的场地,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不耽误它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魏国呢,(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四、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原文: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暱,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译文:晏子站在崔氏的门外,他的随从问:“去死吗?”晏子说:“他是我一个人的君主吗?我干嘛要死?”随从问:“逃走吗?”晏子说:“我有罪吗?干嘛要逃?”“归隐吗?”晏子说:“国君死了,怎么归隐?国君只是统治人民的人,岂是凌驾于人民之上的人?国家社稷是真正的主人。国君的臣子,岂是为了糊口?要保护国家社稷才对。所以,国君为了社稷而死去,臣子就随他而死去;他为了社稷而逃亡,臣子就随他而逃亡。要是国君为自己而死去,为自己而逃亡,臣子又不是他的亲近之人,谁敢承担这样的责任呢?况且,别人(崔氏)有国君还要把他给杀了,我怎么能随他去死?又怎么能为他而逃亡?我将回什么地方啊?”门开了,晏子进去,枕在国君的大腿上痛哭。然后站起来,行了三次跳足礼之后走了。五、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n)臾(y)。”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出于柙(xi),龟玉毁于椟(d)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sh)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注释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颛臾(zhun y),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在苏教版中,“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 5、先王:指周之先王。 6、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主:主管祭祀的人。 7、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8、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凭什么。为:表反问语气。 9、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10、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 1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职位;如若不能,就应辞去职务。陈:施展。就:担任。列:职位。止:不去。 12、危:名词作动词,遇到危险。持:护持。 13、颠:跌倒。扶:搀扶。 14、相(xing):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15、兕(s):独角犀。柙(xi):关猛兽的笼子。 16、龟玉都是宝物。龟:龟版,用来占卜。玉,在: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来表示爵位,玉器用于祭祀。椟(d):匣子。 17、固:指城郭坚固。近:靠近。费(古读b):季氏的私邑,及今山东费县。 18、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疾:痛恨。夫:代词,那种。舍:舍弃,撇开。 19、有国有家者:有国土的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20、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两句中的“寡”和“贫”互相颠倒了,因该是“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担忧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不担忧人少而担忧社会不安定”。患,忧虑,担心。寡,少。 21、盖均无贫: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没有贫穷。 22、和无寡:和平了,人口就不会少了。 23、安无倾: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24、夫:句首语气词。如是:如此。 25、文:文教,指礼乐。来:使来(归附)。 26、安:使安定。 27、相:(xing)辅佐。 28、分崩离析:国家四分五裂,不能守全。守:守国,保全国家。 29、干:盾牌。戈: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干戈:指军事。 30、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萧:古通“肃”。这里借指宫廷。 译文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讨伐颛臾。”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他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否则就不要去(当那个官)。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何必要用那个辅助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人少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担忧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吸引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六、文嬴请三帅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译文:文嬴请求释放三位秦国的主将,她说:“他们确实是挑拨我们两位国君的人,我们秦国国君要是能得到他们,吃了他们都不觉得满足,何必屈尊您来惩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受诛杀,以使我们秦国国君得逞快意,怎么样?”晋襄公答应了。先轸朝见,问秦国囚犯的事。襄公说:“夫人请我释放他们,我放他们走了。”先轸怒道:“将士们在郊野费尽力气抓住了他们,夫人在国都一下子就把他们放了。这是毁坏战斗的果实而助长敌人的势力,晋国就快灭亡了啊!”先轸不回头就直接吐了一口唾沫。襄公派阳处父去追他们,阳处父到黄河边时,他们已经在船上了。阳处父解下左边的骖马,以襄公的名义赠与孟明。孟明行稽首礼,说:“晋君的惠赐,不以我们这些被俘之臣的鲜血去涂沫战鼓,让我们回秦国受死,我们秦君如果杀了我们,我们死而不朽。如果秦君依从晋君的恩惠而免我们的死罪,三年后我们再来拜谢晋君的恩赐。” 七、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曰: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由此可以知道, 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注释: (1)选自孟子告子下,告子,姓告,孟子的学生,兼治儒墨之学。这里节选的部分,有的版本题为舜发于畎亩之中。 2.舜(shn)发于畎(qun)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30岁时被尧起用,后来成了尧的继承人。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发,起,指被任用。畎亩,田间,田地。 3.傅说(yu)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筑,捣土用的杵。 4.胶鬲(g)举于鱼盐之中: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5.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字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士,狱官。 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 6.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7.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所以说举于市(集市)。 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是,这样的。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9.苦其心志:使他的思想痛苦。心志,思想。 10.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身体)劳累。 11.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12.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3.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行,指每一行为,每做一件事。拂,违背。乱,扰乱。其所为,指其所做的事。 14.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这些来。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动,使.惊动,震撼。忍,使.坚韧。 15.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曾,通“增”,增加。所不能,指原先所不具备的能力。曾益:增加。 16.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常常犯错误。恒,常常。过,过失,错失,此处是犯过失的意思。 17.困于心:内心困苦。困,被难住。于,被。 18.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19.而后作:然后才能奋起。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20.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征,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表现。色,脸色。 21.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22.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明白,了解。 23.入则无法家拂士: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入:指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b),通“弼”,辅佐。 2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国家的忧患。出,在外面,指在国外。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2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之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八、晋灵公不君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4),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 见其手(6),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7),则莫之 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8),而后视之,曰: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 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9)。夫如是,则能补过 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10)。又曰:衮 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11)。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12)。” 犹不改。宣子骤谏(13),公患之,使鉏麑贼之(14)。晨往,寝门辟 矣(15),盛服将朝(16)。尚早,坐而假寐(17)。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 敬,民之主也(18)。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 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19),伏甲(20),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21), 趋登(22),曰:“臣侍君宴,过三爵(23),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 獒焉(24)。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 弥明死之(25)。 初,宣子田于首山(26),舍于翳桑(27)。见灵辄饿(28),问其病。曰: “不食三日矣!”食之(29),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30),未知母 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31)。”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32),寘诸 橐以与之(33)。既而与为公介(34),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 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35)。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36): “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37),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38)!诗曰: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39)。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40)。赵宣子,古之良 大夫也,为法受恶(41)。惜也,越竞乃免。” 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42)。壬申,朝于武宫(43)。 【注释】 晋灵公:晋国国君,名夷皋,文公之孙,襄公之子。不君:不行君道。 厚敛:加重征收赋税。雕墙:装饰墙壁。这里指修筑豪华宫室,过着 奢侈的生活。雕:一本作“雕”。 宰夫:国君的厨师。胹(r):煮,炖。熊蹯(fn):熊 掌。 畚(bn):筐篓一类盛物的器具。载:用车装。 (6)赵盾:赵衰之子,晋国正卿。士季:士为之孙,晋国大夫,名会。 (7)不入:不采纳,不接受。(8)三进:向前走了三次。及:到。溜:屋 檐下滴水的地方“。 (9)这两句诗出自诗大雅荡。靡:没有什么。初: 开端。鲜:少。克:能够。终:结束。(10)赖:依靠。 (11)这两句诗出 自诗大雅杰民。衮(gn):天子的礼服,借指天子,这里指周宣王。 阙:过失。仲山甫:周宣王的贤臣。(12)衮:指君位。 (13)骤:多次。 (14)鉏麑(ch n):晋国力士。贼:刺杀。(15)辟:开着。(16)盛服:穿 戴好上朝的礼服。 (17)假寐:闭目养神,打盹儿。(18)主:主人,靠山。 (19)饮(yn):给人喝。(20)伏:埋伏。甲:披甲的士兵。(21)右:车 右。提弥明:晋国勇士,赵盾的车右。 (22)趋登:快步上殿堂。(23)三 爵:三巡。爵:古时的酒器。 (24)嗾(su):唤狗的声音。獒(o):猛犬。(25)死之:为之死。之:指赵盾。(26)田:打猎。首山:首阳山,在今 山西永济东南。 (27)舍,住宿。翳(y)桑:首山附近的地名。(28)灵 辄:人名,晋国人。 (29)食(s)之:给他东西吃。(30)宦(hun):给 人当奴仆。 (31)遗(wi):送给。(32)箪( dn ):盛饭的圆筐。食:饭。 (33)橐(tu):两头有口的口袋,用时以绳扎紧。(34)与:参加,介:甲 指甲士。 (35)赵穿:晋国大夫,赵盾的堂兄弟。(36)大史:太史,掌纪 国家大事的史官。这里指晋国史官董狐。书:写。(37)竟:通境,边境。反:通“返”,返回。竟:同“境”。贼: 弑君的人,指赵穿。 (38)乌呼:感叹词,同“呜呼”,啊。(39)怀:眷恋。 诒:同贻”,留下。伊,语气词。(40)良史:好史官。书法:记事的原则. 隐:隐讳,不直写。 (41)恶:指弑君的恶名,(42)逆:迎,公子黑臀:即 晋成公,文公之子,襄公之弟,名黑臀,(43)武宫:晋武公的宗庙,在曲沃。 重点1、灵:谥号。逸周书谥法、郑樵通志均有记载,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用一些固定的字,赋予特定的涵义,用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 2、君:说文:“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尹,治也。” 论语“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不君:否定副词“不”修饰动词谓语,后面紧跟名词,所以“君”用为动词。 3、厚:薄厚义古今同。劝学:“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古代意义广泛, “厚敛以雕墙。”多而重。战国策:“大王又并军致与战,非能厚胜也。”巨大。韩非子:“厚酒肥肉。指浓,浓烈。 4、雕:说文:“琢文也。”雕刻本字。“雕,鸟敦 (tun)也。”“鸟敦 ,雕也。” 教材注“一本作雕”,没有说明二者的关系。 5、辟避;孰熟;田畋;竟境;反返;教材注:“后来写作某”,皆古今字; 7、患:担忧,忧虑。说文:“患,忧也。” 论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又:“不患贫而患不安【均】,不患寡而患不均【安】。”成语“患得患失”。 作名词,指灾害,祸患。患之:以之为患。(以动用法) 8、莫之继: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9、溜:说文:“水出郁林郡。”本为水名。通“溜”。说文:“屋水流也。” 10、稽首:古代还有:拜:说文“首至地也。”动词。拜手,名词。拱:说文“敛手也。”捡:说文“拱也。”顿首:叩响头。 11、社稷:社,土神。说文:“社,地主也。即:大地的主宰,又名后土。稷,谷神。说文:“稷,五谷之长。”即五谷的主宰。如本篇:“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 因“社稷”象征国家,就有了国家的意义。如左传成公十三年:“又欲阙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 12、衮不废:衮: 说文:“天子享先王,卷龙绣于下幅,一龙蟠阿上乡。从衣,公声。” 废:说文:“屋顿也。” 13、骤:说文:“马疾步也。”引申为“快、迅速。”再虚化为副词。 14、贼:从戈,则声,“败也”。本义指造成危害的人。孟子:“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成语:“独夫民贼。”童区寄传:“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反不讨贼”。注意:上古“盗”、“贼”与现代义正好相反。今所谓“贼”,上古称“盗”;今义“强盗”,上古称“贼”。盗是偷窃,贼是抢劫杀害。 15、坐:说文“止也。”鸿门宴:“项王、项伯东向坐。” 项羽等席地跪坐,见樊哙闯入,项羽“按剑而跽”。引申为坐的地方,座位,同篇:“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还有“获罪”的意思。本篇:“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 16、触:本义用角顶撞。说文“触,抵也。”17、恭敬:此为同义词连用。恭主心,敬主容。说文:“恭,肃也。” 18、饮:会意字,本义饮酒。这里是使动用法。 19、趋:快步走。古礼,在尊者或长者面前要“趋”。是一种表恭敬的方式, 20、“田”:本义是田猎,后转为农业 。21、饿:说文“饥也,”“饥,饿也。” 22、宦说文士也。当为家奴。 23、“介”,本义是“夹”。24、“亡”,本义逃亡,逃跑。 25、“越”,本义越过。 26、“讨”,本义声讨。” 译文晋灵公不行君道,大量征收赋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了,放在筐里,让官女们用车载经过朝廷。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询问他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他们准备规劝晋灵公,士季说:“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让我先去规劝,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谏。”士季去见晋灵公时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晋灵公假装没有看见他),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并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诗大雅 荡说:没有谁向善没一个开始的,但很少(有人)能坚持到底。如果这样,那么弥补过失的人就太少了。您如能始终坚持向善,那么国家就有了保障,而不止是臣子们有了依靠。诗大雅烝民又说: 周宣王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这是说周宣王能补救过失。 国君能够弥补过失,君位就不会失去了。” 可是晋灵公仍然没有改正。赵盾又多次劝谏,使晋灵公感到厌烦,晋灵公便派鉏麑去刺杀赵盾。鉏麑一大早就去了赵盾的家,只见卧室的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和衣坐着打盹儿。鉏麑退了出来,感叹地说:“时刻不忘记恭敬国君(指按时上朝),真是百姓的靠山啊。杀害百姓的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失信。不忠不信中有一样,还不如去死!”于是,鉏麑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 秋天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准备杀掉赵盾。赵盾的车夫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快步走上殿堂,说:“臣下陪君王宴饮,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于是他扶起赵盾走下殿堂。晋灵公唤出了猛犬来咬赵盾。提弥明徒手上前搏斗,打死了猛犬。赵盾说:“不用人而用狗,即使凶猛,又有什么用!”他们两人与埋伏的武士边打边退。结果,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 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晕倒了,便去问他的病情。灵辄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了一半。赵盾询问原因,灵辄说:“我给贵族做仆人已经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近了,请允许我把这一半留给她。”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他在搏杀中把武器倒过来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以脱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饿汉。”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退走了。赵盾自己也逃亡了。 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掉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走出国境的山界,听到灵公被杀便回来了。晋国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弑杀了他的国君。”他还把这个说法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 “不是这样。”董狐说:“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赵盾说:“哎!诗经中 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这话大概说的是我吧。” 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直言不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 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国境,就会避免弑君之名了。” 赵盾派赵穿到成周去迎接晋国公子黑臀,把他立为国君。十月初三,公子黑臀去朝拜了武公庙。 读解不知道是否有心理学家专门研究过历史上的暴君的心理,这种研究肯定很有意思。在平常人看来,暴君们的言行举止都有些异乎寻常,按正常人来说是匪夷所思的。比如,夏桀的宠姬妹喜爱听裂帛声,建造过“酒池肉林”;商纣王的酷刑“金瓜击顶”、“炮烙”、“虿盆”、做人的肉羹、活剖孕妇等等。 晋灵公弹射路人、杀厨子游尸的举动,仅仅用一般的残暴、狠是难以说明的,恐怕总有些变态心理,或者歇斯底里症一类的精神病,才能解释他的怪癖行径。如果真是这样,除了治病、关进疯人院之外,没有任何办法让他改邪归正,或者像赵穿那样,将其杀掉,以免危害更多的人。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致命的痼疾就在于,无论所滑的“天子”多么愚笨、痴呆,无论多么残暴、缺德,无论多么变态。病入膏肓,都是“神圣”的,不可冒犯的,不可弹劾讨伐的,否则,便会犯下各种“罪行”:欺君,亵渎,犯上作乱,直至弑君。而且,这些罪行都是弥天大罪,不可赦免,甚至可以诛灭九族。 至今想起这些,依然让人不寒而栗、切齿痛恨!天子和庶民一样都是人,说不定智商还很低,凭什么就可以骑在千万人的头顶上为非作歹、作威作福?他们凭什么就能比百姓聪明能干。具备当“领袖”的才能,如果说这世上真有什么天才的话,多半也没有那些享尽人间荣华富贵。骄横得不可一世的“天子”们的份儿。 虽然有此痼疾,但让人感叹不已的是,无论在那个时代,只要有昏情残暴的暴政。苛政存在,就有敢于诤言直谏的义士出现,并有敢于弑君的勇士出现,前者如赵盾,后者如赵穿。他们明知自己的行为将要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甚至还包括以自己亲人的生命为代价,依然大义凛然,慷慨陈词,视死如归。 这些词语,只有用在这些义士、勇士身上才是沉甸甸的、掷地有声的、名实相符的。 其实,敢于直谏、敢于弑暴君,已远不止是一种一时冲动的个人行为,更不是宗教信徒的迷狂。它是一种非常清醒的、理智的选择,是不得不如此的抉择。有时,明知暴君不可理喻,有时明知自己的行动无异于以卵击石,自投罗网,如荆柯刺秦临行前 所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但是,它们所体现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永恒的正义,即决不向残暴专制、黑暗腐朽屈膝让步的决心。 正如希腊神话传说中的西西弗斯明知自己推上山的巨石要滚下来一样,依然坚持不懈地推下去。人类的精神和行动的意义,就在过程之中显示了出来,结果则是次要的了,甚至并不重要了。 面对残暴和死亡而敢于挺身而出,这种行为表示了一种严正的抗议,表示了一种不屈的精神。翻看历史,这种抗议和精神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就好比光明和黑暗从来都是相随相伴,哪一方都没有消失过一样。也许,光明和黑暗永远都会这么抗衡下去,直到人类不再存在。九、苏秦始将连横说秦苏秦始将连横(1)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2),北有胡貉(he3)、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4),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之,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5)。”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6)“;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7)。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8),愿以异日(9)。”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10),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11),尧伐驩兜(12),舜伐三苗(13),禹伐共工(14),汤伐有夏(15),文王伐崇(16),武王伐纣(17),齐桓任战而伯天下(18)。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19),言语相结(20),天下为一;约中连横(21) ,兵革不藏;文士并饬(22),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23);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