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新加坡:商业模式复制大师.doc_第1页
商业模式--新加坡:商业模式复制大师.doc_第2页
商业模式--新加坡:商业模式复制大师.doc_第3页
商业模式--新加坡:商业模式复制大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商业模式-新加坡:商业模式复制大师 作者: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公司金融教授 朱武祥北大汇丰商学院管理学副教授 魏炜 “裕廊集团”,由新加坡政府控股,在本国搞了四十多年工业园区,贡献了本国 25 GDP ,也造就了该国独特的“商业模式”:将工业园区复制到印度、印尼、菲律宾、中国等地,总面积竟相当于 171 个新加坡。这一商业模式能够不断复制,关键在于“裕廊”拥有很强的园区规划和管理能力,可以吸引全球著名企业入驻,从而为当地带来就业和税收。而背后新加坡政府的外交能力,同样也是这一“商业模式”得以长远、稳定运行的关键。 新加坡的国土面积 707 平方公里,相当于 1/9 个上海, 1/24 个北京,却在各国投资参与开发工业园区,总面积近 12 万平方公里( “新加坡廖内柔佛”区域达 11 万平方公里 ),相当于再造 171 个新加坡。 新加坡商业模式的主角,是两个国家控股公司。一个是贸易工业部下的“裕廊集团”( JTC Corporation ,旗下有腾飞集团、裕廊国际、裕廊港口 );另一个就是财政部下的“淡马锡控股公司”( Temasek Holdings ,旗下有吉宝集团、胜科工业集团、新加坡科技工业集团、凯德置地)。 开始“淡马锡”下属公司主要以资本运作为主;而“裕廊集团”则长于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尤其是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的设计及建设。 但随后这两类公司的业务范畴出现交叉,在海外项目中,既充当资本方,投资或入股大型工业园区的项目,同时也提供设计规划及建设方案,最终还参与对园区中入驻企业的资本运作,充当起风险投资的角色。 这些功能的实现,都得益于新加坡政府打造的国有控股公司平台,使众多国有控股公司能交流其业务所长,在统一的目标前提及集团公司雄厚的财政实力支持下,都成为世界领先的工业园区投资建设的佼佼者。 在中国已成为开发区典范的“中新苏州工业园”,背后的新方财团中就有“吉宝集团”及 “裕廊集团”旗下的公司。而淡马锡集团旗下的胜科工业集团,早在苏州之前,就开发了“无锡新加坡工业园区”。吉宝集团已和中国合作开发另一个新园区“中新天津生态城”。 既然自己长得不赖,何不复制他几个赚钱? 新加坡土地和自然资源有限,却用近半个世纪时间,积累了闻名于世的工业园区规划、管理能力。因此向海外复制“工业园”,成为其主要的“商业模式”。 复制商业模式的关键资源和能力 1960年代,新加坡资源缺乏,工业基础落后,失业率极高。总理李光耀决心改变这种局面,在西部的裕廊规划出一片土地,建工业区吸引企业投资。 刚开始情况并不妙。尽管花费 1 亿新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区依然空荡一片。李光耀经常到美国访问,吸引投资。 1968 年德州仪器公司来设厂装配半导体,接着是惠普。到 1970 年有 390 家企业进驻,均获五年免税。 “裕廊集团”就在 1968 年成立,经营管理新加坡的工业区。到 2003 年在本国已开发30多个工业园区,雇佣全国 1/3 劳动力,直接贡献 25 的 GDP 。也逐渐积累了闻名于世的园区规划、管理等关键资源和能力。 然而受限于本国有限的土地和自然资源,新加坡开始向海外复制“工业园商业模式”。其中知名者如印度班加罗尔国际科技园、印尼巴淡工业园、菲律宾卡梅尔第二工业园、越南新加坡工业园、卡塔尔自由贸易及物流储存区、阿联酋阿布扎比工业城、苏州工业园等。 先在国内划个圈,弄好了,再向别国复制 1960 年代,新加坡失业率极高,李光耀在裕廊划一片土地建工业区。现在本国工业园区雇佣了 1/3 劳动力,贡献了 25 的 GDP ,也积累了向海外复制工业园的能力。 在中国“裕廊集团”参与园区面积为 2517 平方公里,其中著名的有“苏州工业园”。 裕廊集团与淡马锡旗下的吉宝、胜科等集团各有所长,但都拥有最突出的优势:项目规划以及项目管理。 而“苏州工业园”也几乎完全应用了新加坡工业园区的“规划理念”。 例如“定位”策略,就非常相似。 在新加坡,工业区并没有独特的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而是由于其“定位”和政府的发展目标高度契合,因此自然可以获得政府的支持。 苏州工业园也是如此。由于紧紧围绕中国政府的科技跨越发展战略,吸引高新技术企业,所以尽管当时中国已提出特区不特,但仍获得经济技术开发区优惠政策,还成为“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优惠政策”的试点。 园区内“功能用地划分”也借鉴了新加坡的布局结构。中心地带是“商业区”,外围依次是“居住区”和“工业区”。这样上班和逛街的人流分开了,重型与轻型交通也分开了,避免了交通拥堵。同时在居住区与工业区之间设缓冲带。绿化率高达 40% ,污水 100 截流。 “生活区”照搬了新加坡社会服务设施,包括邮政、市场、门诊、电影院、书店等,都集中在一起,称为“邻里中心”。 全区共规划 19 个邻里中心,每个覆盖半径 0.5 公里 ,约 1 万多户居民。这样的规划,方便了居民生活,同时由于布局合理,也保障了经营者的利益。 “亲商服务理念”也被复制。 2001 年园区就将审批手续从 100 多个减少到 7 、 8 个。行政收费也逐渐取消地方性的项目,由最初的 100 多项,减少到国家规定的 3 项。 园区操作透明,一致。只要符合政策,招商员可以当场拍板,不需要请示汇报。美国旭电科技公司副总裁杜光洋对媒体说“投资者最怕有事找不到人解决,一件事要找许多部门,或政府办事人员态度恶劣,甚至索贿。这些现象在园区根本没有!” 苏州工业园从2001年开始盈利,新加坡、中国和地方政府,都获得收益。如今,新加坡已在海外复制了几十个园区 新加坡商业模式的主角,是两个国家控股公司:裕廊集团和淡马锡。两者互相配合,既投资大型工业园区,也提供规划及建设方案,还参与园区企业的资本运作。苏州工业园 2007 年的利润为 3.6 亿元。新加坡方面,按照 30 的股权计算, 2007 年从苏州工业园获得的收入为 1.08 亿元。 中国政府得到税收和就业机会。到 2008 年初,园区累计交税 700 多亿元,提供就业岗位 50 多万个。以 10 万分之三的国土,创造了全国 3 的 IT 产值和 17 的 IC 产值。 地方政府则通过招商引资,增加财政收入。园区吸引近 1.5 万家国内外著名企业, 2007 年园区 GDP 达 836 亿元,人均 GDP 接近德国,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76 亿元。 盈利点主要有两个,净利润率高达 52 “裕廊集团”的净利润率高达 52 , 2007 年营业收入 23 亿美元,净利润 12 亿美元。其在工业园区获得的收入有两个:“租赁收入”和“中介服务费”。 “租赁收入”来自于园区中的土地使用权、厂房设施、生活设施如住宅区的租赁。其关键是要先得到土地和设施的租赁权。 第二块是“中介服务费用”。中介服务的方式多样,如给客户做整体的园区项目规划;做建成后的项目管理;或只卖管理方案。中介服务利润率更高,经验是现成的,边际成本很低。 这些都是和园区项目直接相关的收入。而在项目完成的初期,作为开发方还能得到一级土地出售收入;在园区逐渐成熟后,还能通过股权投资等资本运作,从进驻园区的企业中获得更加丰厚的回报。 海外工业园区商业模式,将新加坡政府和国有控股公司、当地政府和投资者、企业这五处“利益相关者”的资源整合起来,让各方获利。 新加坡通过输出工业园商业模式和海外投资,实现了国家财富的增长,给国民带来更多福利。其 80 的个人房产是政府营建的组屋,收入最低的 20 人群,也几乎全部拥有组屋。公积金制度配以其相应的保险机制,可以说,新加坡人的生活无忧。成功的规划定位新加坡裕廊的经验 2003-4-29 9:39:19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工业开发区是指由国家或地区的政府、企事业单位为实施特定经济目标而创立的、具有特殊区位环境的区域,它是实施工业地域开发政策的一种基本工具,其他国家的开发区在开发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开发理念和土地开发机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里向读者介绍新加坡和美国的做法。编者新加坡裕廊工业区的成功经验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工业园区的设立目的和建设目标新加坡60年代初设立和发展裕廊工业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带动和促进全国的工业化进程,而不仅仅是为了发展裕廊这一地区,以后也一直是根据这一目的来规划和管理裕廊工业区。由于裕廊工业区一直发挥着带动和促进全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一地位又反过来促进它成为该国最佳的投资地区。因此,把握好规划的角度和目的,实质上就为整个工业园区的发展和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这是裕廊工业区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所在。综合发展、合理规划新加坡政府从一开始就将裕廊确定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工业区,对其进行合理而妥善的规划。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将靠近市区的东北部划为新兴工业和无污染工业区,重点发展电子、电器及技术密集型产业;沿海的西南部划为港口和重工业区;中部地区为轻工业和一般工业区;沿裕廊河两岸则规划为住宅区和各种生活设施。为充分发挥裕廊工业区的综合功能,新加坡政府于1969年9月在裕廊码头内设立自由贸易区,将裕廊工业区建成既是工业生产基地,同时也是转口贸易区的综合园区。在整体开发建设过程中,政府从一开始就特别关注环境保护问题,有计划地保留10%的土地用作建设公园和风景区。目前,该园区内已建成十多个公园,有世界著名的飞禽公园、中国式公园、森林公园等,使裕廊成为风光别致的工业区兼旅游区,被称为“花园工业镇”。先建设基础设施,生产、生活同步发展国际上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有两种模式:一是先招商建厂,根据生产的需要和扩展情况逐步解决交通、供水等问题。此种模式的优点是,针对实际需要建设,针对性强,投入成本低,风险小;缺点则是,基础设施往往分散零乱,效率不高,阻碍生产的迅速发展。另一种模式则从整个工业区的全面发展出发,按照总体建设规划的要求,先投入主要力量建成较为完整的基础设施,为工业区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计划性较好,效率高,并可迅速改善投资环境,但投入成本和风险也较大。裕廊工业区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